誰有《有效教學》崔允
[《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后感(謝憲光)]《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后感謝憲光近讀葉宇琨老師的文章《解讀文本有效教學》,對解讀文本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后感(謝憲光)。
葉老師告訴我們,可從三個角度去解讀文本:一是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去讀,二是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去讀,三是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解讀。
如何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去讀文本?葉老師說一要讀懂文本的主旨,二要讀懂文本的結構,三要讀懂文本的語言,四要讀懂作者的意圖。
文中提到:在閱讀時,文本的主題思想是靈魂,在教學時,文本的主題思想是航標。
教學上何輕何重,何取何舍,從哪個角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最后落腳點在哪里,教學是深厚還是淺薄,完全取決于這一步解讀。
這應該就是葉老師所說的讀懂文本的主旨最重要的原因吧。
一篇文章,無論形式或內容,都服務于文章的主旨。
文章的主旨依托于內容。
文章的內容看似較為簡單的問題,其實并不簡單。
一篇文章中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句話、每一段都交代了什么內容,這在多元理解下會繁衍出不同的結果。
抓住主要內容來設計教學、來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才會使學生形成整體的概念。
若拋開文本主要內容這條主線來實施教學,從方式上帶來的只有肢解教材,在教學策略上只能是師生問答,缺少學生的主動參與,丟掉閱讀教學的本。
每一篇文章都通過主要內容敘述展現(xiàn)其獨特的主旨,文章的主旨均反映某一時段、某一時代、某一特定時刻或者是某一特定事件的思想情感,列入教材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其正確的價值觀取向,在學生心靈洗滌、陶冶、人格建立以致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上都有其特殊的價值與意義。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較好的把握文本的思想和價值觀取向,不能偏離正確的軌道。
葉老師接下去說解讀文本要讀懂文本的結構讀懂文本的語言,我想,這就是關注服務于文章主旨的文本的形式了。
文本的結構就是一篇文章敘述的先后順序、脈絡,這是每一篇文本呈現(xiàn)給我們的外在形式,因為題材、體裁的差異而有著各自的特點。
記人、記事、寫活動的文章一般較時間順序、事件發(fā)生發(fā)展順序為多;科普、說明的文章一般以性質、特點等為抓手,各部分之間的順序多為并列出現(xiàn);童話、寓言等故事性較強的文章一般是按故事發(fā)展順序來記述。
每篇文本又因文而存在差異。
教學時,在抓住文本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按照文本特有的文脈實施教學,學生會潛移默化的受到寫法上的熏陶,實現(xiàn)讀寫隱形結合。
文本的語言各有特點,每篇文章因受體裁、題材的限制,語言風格是迥然不同的。
在教學中要注意區(qū)分并結合語言特點而滲透運用語言文字的準確與巧妙,這樣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語言文字特有的表情達意的功效,明白不同的語言風格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等。
如教學《橋》這一課,就要體會文章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氣氛的語言特點。
如,課文開篇就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
像潑,像倒。
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現(xiàn)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暴發(fā)作了鋪墊。
再如,課文最后寫她來祭奠兩個人。
她丈夫和她兒子。
這里每句話都單獨成段,語言極為洗練,卻加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以下是我們本學期對《魚游到了紙上》一文的文本解讀:四下27課《魚游到了紙上》文本解讀(一)文本分析:段落層次↓主要內容↓表達方法↓結構關系↓第1-4自然段呆呆地觀魚靜靜地比喻、鋪墊外貌描寫按事情發(fā)展順序第5-8自然段工筆細描畫魚揮筆速寫比喻、細節(jié)描寫第9-14自然段與青年交談魚先游到我心里敘述(二)特點概括:1、文本特點:本文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讀后感《《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后感(謝憲光)》。
2、結構特點:本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敘述,按觀魚--畫魚--談畫魚的順序記敘。
2、語言運用:敘述與描寫相結合。
3、表達特點:一是人物描寫細致入微,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神態(tài)、動作刻畫傳神;二是語言平實而含義深刻,很有啟發(fā)性,令人回味無窮4、文本中心:本文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隨著我對他認識的不斷深入,一位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躍然紙上。
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年輕的殘疾人由衷的贊美與敬佩之情。
由此可見,我們本學期的文本分析是基本上符合葉老師所說的從一個文學愛好者的角度去讀的要求的。
如何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去讀文本?葉老師說一要明確教學目標,二要理清知識體系,三要把握文本線索,四重在咬文嚼字,五要兼顧各種因素。
什么叫做從一個語文教師的角度去讀文本呢?文中說:老師必須深入鉆研文本,進行二度開發(fā),發(fā)現(xiàn)在語言表達上具有某種規(guī)律性,以及可遷移,可過概括內化的語言現(xiàn)象,以學段目標為導引,對文本信息進行合理取舍,挖掘出可供學生開展閱讀實踐的內容。
我覺得這是解讀文本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以學段目標為導引,對文本信息進行合理取舍,挖掘出可供學生開展閱讀實踐的內容這一點尤為重要。
這關系到學生語文課上學什么的本質問題。
現(xiàn)今課堂上,我們看到的許多現(xiàn)象就像文中溫儒敏教授所說的一切瞄準考試,都很功利,很焦躁,都是搞提前量,隨意提高教學難度,一級一級都是超負荷和提前量,太不正常了
我們現(xiàn)在所需花大力氣的就是要理清知識體系明確學段目標,使學生不至于在知識體系的鏈條上脫鏈子,以至于學習語文無所適從,夢里來霧里去,越學越不知所云,越學越味如嚼蠟。
咬文嚼字也非常重要,也關系到學生語文課上學什么的本質問題,這直接關系到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
只有咬文嚼字,多讀深思,才能感悟語言美,才能激發(fā)學習語文的樂趣。
遠一點上講,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對文學藝術的興趣和審美情趣。
朱光潛先生在《咬文嚼字》里寫道: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文學藉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里有這么幾句話:甚解豈難至,潛心會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朱光潛先生的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和葉圣陶先生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話,說的不正是咬文嚼字對文本解讀和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嗎?解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也曾咬文嚼字。
文中最后一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jīng)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經(jīng)看到多么美麗的東西,會是什么東西呢?聯(lián)系前文,知道這些東西是指小女孩幻想到的事物。
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這個幸福啊,原來是她幻想到美麗的東西才得到的幸福,是靠幻想得來的幸福。
而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的幸福又是怎樣的幸福呢?聯(lián)系前文,知道新年時小女孩凍死了。
既然凍死了怎么會有幸福呢?再讀第11自然段,原來小女孩跟著奶奶飛到?jīng)]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沒有饑餓,沒有寒冷,沒有痛苦,不是很幸福嗎?可是,對小女孩來說,這種幸福生活中沒有,只有死了才有。
這就是小女孩的幸福,現(xiàn)實不存在的幸福
兩個幸福多么深刻地訴說著窮人的悲苦,人世間的慘淡。
這么咬文嚼字地一讀,不禁替小女孩難過啊
如何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文本?葉老師說一要選準重難點,二要確定好語言訓練點,三要教給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這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我想,應該是在理清知識體系,明確學段目標的基礎上,聯(lián)系學生實際,聯(lián)系學生發(fā)展。
解讀文本時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狀況,對他們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上處于何種狀態(tài)做到心中有數(shù)。
然后把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要學習知識的體系、學段目標的結合起來,重視知識、能力、智力的提升線路,促進學生得到切實的發(fā)展。
〔《解讀文本有效教學》讀后感(謝憲光)〕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讀《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后感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后感自從課程改革以來,我們一直都在思考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教學,如何運用最有效的教學方式等問題。
在寒假里,我有機會閱讀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最有效的反思性教學需要教師掌握問課和品課藝術。
其實問課和品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評課,只是我們做的還不是很深入而已。
我最關注的就是問課藝術。
所謂的問課,就是教師主動征求學生、同行、家長以及自我對課堂的感受與意見,自己對教學進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達到改進教學手段、完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水平,從而獲得最佳的課堂效果的一種教學形式。
其實,我們每次教學過后也“問課”,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問自己上課有哪些不足,哪些地方處理的比較滿意,問同事對自己上課的意見,想要通過這樣的問課,來改進自己的教學。
我想沒有一個老師在教學之后,低下頭來問一問學生上課的感受。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到有時我們不妨來問問學生的看法,從學生口中了解自己上課的成功與失敗,并且我們可以在與學生口頭交流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以便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好的處理和把握教學。
我們只有學會從多層次多方面的去問課,才能做到真正的提高教學實效。
一、問自己—自我反思。
以前我的理解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課后反思”。
閱讀了這本書,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還有“課前問”和“課中問”。
1、“課前問”就是教師在課前反復琢磨自己對教材的把握是否準確,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充分發(fā)展,教學內容是否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具有層次性,仔細思量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否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求隨機調整,充分預設學生在課堂上會有什么反應等等。
教師要通過課前問,明確教學目標,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上這堂課,知道如何研究并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
2、課中問。
指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對課堂中發(fā)生的出乎意料的問題捫心自問,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也就是考驗教師的“教學機智”。
我們要不斷的問自己:我實現(xiàn)教學目標了嗎
我控制教學節(jié)奏了嗎
我處理好突發(fā)事件了嗎
并且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要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yǎng),要進行一定的情感教育。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特別要關注后進生的學習狀況,要多給他們“開口說”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學會了“捫心自問”,“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才能適時適地地調整教學難度和節(jié)奏,游刃有余的調節(jié)課堂的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教學隨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充滿生機和活力。
3、課后問。
我們最常用的反思方法,就是在課堂結束后,教師及時反省、反思本節(jié)課的效果,著重反思課堂中出乎意料的創(chuàng)造性收獲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等兩方面的問題,便于今后教學揚長避短。
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教學事件或教學問題,也就是為了不斷詢問自己: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那么從哪些方面反思呢
首先要反思這節(jié)課的效果如何。
語言精彩生動嗎
讓知識走近課堂了嗎
教學效果達成如何
整體把握教材,突破重難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了嗎
照顧到學困生了嗎
還要反思:學生從這節(jié)課學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舉和敗筆之處在哪里。
對于成功之舉,我們要及時捕捉瞬間的靈感,抓住智慧的火花,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對于敗筆之處,我們要認真思考,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尋找補救和改進措施,引以為戒。
二、問學生—掌握學情。
這一點是我們所欠缺的,一直以來,我們都不敢放下老師的架子,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同等的位置,詢問學生從課堂中學到了什么,老師準備的是否充分,課堂的感覺如何,還有什么樣的問題以及希望老師以后怎么上課。
因此,我們適當?shù)囊獙W會和學生交流,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征求學生的建議,這樣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教師檢查教學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饋。
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才能真正的促進教學工作。
三、問同行—虛心求教。
一個人的想法是單一的,大家集體的智慧才是強大的,要善于并樂于傾聽同行和領導對自己課堂教學情況的意見,多向別人求教:詢問別人自己在教學重點把握上是否存在問題,課堂的調控是否有效,情境的處理是否合理,課堂的教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每時每刻注意積累,這更有利于我們很好地改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讀了這本書,對我的啟發(fā)很大。
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大膽的嘗試運用“問課”藝術:多聽,多問,多學,多思,不斷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讀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后感 4篇
這幾天有幸拜讀羅平長底民族中學鄒茂麗老師的作品《課堂中教師怎樣提出有效的教學問題》是我感悟良多。
羅老師在文中提到:在五年前,有位學生給他提出建議,讓他在課堂上少提一些沒有價值的問題。
但當我讀到這里時產(chǎn)生了和羅老師一樣的感悟:一定要留意課堂問題的設計。
的確,教師的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教學手段。
有效的提問,讓孩子在學習中主動的思考、探索,充分的發(fā)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而無效的提問將使孩子的學習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極大的阻礙孩子思維的發(fā)展。
我認為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性的提問需做到以下幾點:一、教師事先預設的問題應突顯目標。
二、注重孩子開放性的提問,立足于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展孩子輻合性思維。
三、延長“等待時間”。
四、對孩子的回答給予積極的反饋。
五、提問應讓孩子形成共鳴,讓更多學生參與和思考。
因此,教師 的提問是一門藝術,需要老師去慢慢經(jīng)營、摸索,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它。
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真正發(fā)揮出提問的有效性,真正的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在輕松而愉快的教學過程中學到知識和本領,使孩子的思維和身心健康得到真正的發(fā)展。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讀后感
近期我閱讀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學》一書,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詞,“問課”,教學問課其實就是教師自己的反思,也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做出的行為及由此所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
宋朱熹曾說過: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教學亦然,課貴有問,問則思、思則得、得則行。
怎樣的“問課”才是最好的呢
朱靜老師寫到“問課要問學生的課堂感受”,周安民老師寫到“問課,讓自己成為最受歡迎的老師”是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要想課堂達到好的效果,教師必須多問問學生對課堂的感受。
看到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非常欣賞朱靜老師說的“面帶微笑進課堂”和“課堂上學生慎用批評”的觀點。
說實話,剛參加工作時,以前每節(jié)課的開始時,我喜歡面帶微笑去上課,希望和學生保持那種親切感,但上課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課堂紀律不好控制,震懾力不夠,于是我開始了所謂的“震懾力不夠”的改變,總結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那樣的效果也不見的有多好。
隨著教齡的增長,我知道了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不是憑簡單的一個微笑或一個嚴肅的表情就可以做好的。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實施新課程,教師就要轉變角色,樹立服務意識,努力發(fā)揮促進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課堂效果,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教師進行問課,就是要拓寬反饋和教學評價的渠道,就是要努力實施“功夫在課外”的教育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表明主動合作的意愿,力爭在“有效”上再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