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讀后感
從前,德國在風光宜人的波蘭南部修了一座巨大的殺人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
直至1945年,四百萬人民死在這兒,卷子上那篇文章中可憐的安妮。
弗蘭克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德國為何如此瘋狂
是由于他們內心中黑暗邪惡、榮華富貴吞噬了鮮紅的心靈,撕咬了每個人應有的良知,從此毀滅感殺戮感霸占了心靈,心硬了,血冷了,他們一味地奪去千千萬萬人的幸福和生命,企圖只留自己殺死別人,我多恨德國士兵又多可憐他們哩
現(xiàn)在奪去了屬于別人,殺死別人,將來他們也會被干掉的
稱呼那些二戰(zhàn)的劊子手,不應用“他們”,而要用“它們”,為什么
一個人,是有感情和良知的,心是用血肉筑的,這些野獸心已經由血肉變成鐵石,感情完全消失,還配得上“人”這個字嗎
舉世震驚的南京大屠殺,殺人魔王海德里希等,法西斯的暴行人們會忘嗎
戰(zhàn)爭是什么
就是喪盡天良地奪走數(shù)千萬人的一切
希特勒親手將自己祖國母親和德國人民推入災難,他也已步入罪惡的深淵
今天人們回顧過去,看看曾經的八年抗戰(zhàn)和二戰(zhàn)帶來的損失,就為了一天:珍惜和平,拒絕戰(zhàn)爭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可并不代表就不會爆發(fā)戰(zhàn)爭
因此,我們要用功學習,將來報效祖國,反對戰(zhàn)爭
致良知語錄拾遺52.12讀后感
王陽明的四句教是心學的精華,四句教的內容是:'無善五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何理解這四句話呢
無善無惡心之體。
無善無惡是本心自然的存在狀態(tài),也就是未發(fā)之中,善與惡都是經驗世界中的東西。
在未發(fā)之中,沒有辦法判斷善與惡,心本身就是價值的原點,就象秤的原點一樣,沒有東西就在原點平衡,有了東西才知其輕重。
像人的眼睛一樣,沒有任何顏色,但能夠分辨任何顏色,如果眼睛有顏色,那么就不能辨別顏色了。
心只有是無善無惡的才能辨別善與惡,鏡子里面什么都沒有才能照東西,因此說,無善五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意為心所動,也就是心動的狀態(tài)。
心為什么要動呢
心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動,肯定有一定的境遇,這個狀態(tài)就是一種現(xiàn)實的經驗狀態(tài),瞬間向經驗狀態(tài)轉變。
必須有一個第三者的出現(xiàn),也就是肯定有境和物出現(xiàn),心與物沒有構成關系之前,心處于寂的狀態(tài),一旦有境物出現(xiàn),心就脫離了原本的狀態(tài),向經驗的狀態(tài)轉換,體現(xiàn)心的經驗狀態(tài),一旦體現(xiàn)在價值的經驗狀態(tài),就落于善或者惡,因為價值一定是在經驗之中的。
心之動如果合乎本心就落實到善的方面,一旦受物欲的誘惑,脫離本心就落到惡的方面。
善與惡一定是在經驗價值方面的體現(xiàn),而不是抽象存在的。
知善知惡是良知。
良知是心之本體,良知是明明白白的,心自身是知道的,不需要提醒的,在心轉意的過程中,良知自己是知道善惡是非的,是具有判斷力的,是自知自名的,因此在意之動之時,需要自己的良知來決定。
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是屬于行動層面的,格物就是正心,就是誠意,就是正事,如果你知善知惡了,就要為善而去惡,這樣才能正心誠意,把事情做正確了。
總之,王陽明的四句教是他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只有認真領悟這四句話,才能真正理解心學的精髓,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讓自己不斷進入到人生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