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加西亞的一封信》讀后感
《致加西亞的一封信》 —讀后感《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不算經(jīng)典,但它塑造了一個令人欽佩的管理之邦。
故事是這樣子的:在美西戰(zhàn)爭期間,美國總統(tǒng)麥金萊要求一個軍人羅文把一封信交予西班牙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將軍,沒有地址,沒有指示,羅文依賴自己的努力,歷經(jīng)艱辛,終于完成了任務。
整個故事以羅文為導火線,告訴人們一個優(yōu)秀的員工應該怎樣,讓我們了解了敬業(yè)和自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文中所說“年輕人不僅需要是書本上的知識,不僅需要老師的諄諄教誨,更需要培養(yǎng)出忠于職守,時刻準備著投入戰(zhàn)斗和全力以赴去完成任務的精神”其中提及的忠于職守、時刻準備、全力以赴就是屬于“敬業(yè)”的態(tài)度。
敬業(yè)就是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yè)并想方設法做好,有人說羅文只是一個目無主見,完全服從領導安排的小伙計,他接受這次挑戰(zhàn)和服從這次任務,以及他的成功只是巧合,不,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他的天職,那是一種高尚的品質(zhì),是一種敬業(yè)的體現(xiàn)。
在如今的一些工作關系中,大到一個領導,小到一個員工,他們的敬業(yè)精神一定程度決定著他們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和前進。
而文章中的羅文就是這樣一個表率,是每一個員工自身的敬業(yè)標準。
他從開始接受任務,進行任務,到最后的完成任務,可以看出,那是一種工作態(tài)度:堅定,細致,負責。
他是以最飽滿最認真的心態(tài)完美地完成了任務。
一個企業(yè)或公司,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他最需要的是對企業(yè)公司,以及自己對工作的熱愛,需要的是面對老板交代任何的任務都能立即采取行動,想盡一切辦法完成。
簡而言之,每一個學生會的成員都要學會服從上級安排,始終恪守敬業(yè),克服任何困難,直至完成任務,這是敬業(yè)精神,我覺得,不管是在發(fā)展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應該不斷地去培養(yǎng)這方面的精神。
人無完人,羅文也是一樣,他完成任務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如果給你這樣一個任務,你不需要什么都像領導問清楚再去做,有些事情是可以自己查找了解找到答案的。
許多人缺少的恰恰是工作的自主性,是克服困難的品質(zhì)。
當上級給你一個任務時,你需要的是想辦法去完成它,而不是怨天尤人,抱怨工作太重。
《致加西亞的一封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其實忠誠和敬業(yè)并不僅僅只是有利于你公司和老板的,其實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你自己”。
不管從事什么行業(yè),要學會尋找自己的位置,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的能力。
其實工作沒有貴賤之分,對于工作的態(tài)度卻有高低之別,應該調(diào)整心態(tài),尊敬工作,培養(yǎng)出對工作的熱愛,不應該在乎其微小,瑣碎,每一件事都值得自己去做,這樣自己成為主人翁,學會把自己融入集體,對工作才會盡職盡責。
作者筆下的羅文,沒有外在壓力,沒有赤裸裸的金錢引誘,而是出自內(nèi)心的良知,他的敬業(yè)與他的自主是完全吻合的,只有真正的了解《致加西亞的一封信》,才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敬業(yè)與自主,它們是員工永遠不滅的職業(yè)操守,作為學生會的一份子,我們也理應有這樣子的堅守和主動,把每一分工作做好,近好自己的本分。
讀《愛的教育》有感 是讀后感,不是讀后抄 20點50分前要 謝謝
大自然是我們的朋友,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清新的空氣……所以我們要保護大自然。
我建議,要舉行一個垃圾分類,讓大自然變得更加美麗。
垃圾分類可以分為四種,有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餐廚垃圾和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指:適宜回收循環(huán)使大自然是我們的朋友,它可以給我們帶來清新的空氣……所以我們要保護大自然。
我建議,要舉行一個垃圾分類,讓大自然變得更加美麗。
垃圾分類可以分為四種,有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餐廚垃圾和有害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指:適宜回收循環(huán)使用和資源利用的廢棄物。
其他垃圾指的是:除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垃圾。
餐廚垃圾是指:廚房里產(chǎn)生的有機易腐垃圾。
有害垃圾是指:對人體健康或自然環(huán)境造成直接或潛在危害的物質(zhì)。
如果人類在亂丟垃圾,那么我們的家會被垃圾嚴重污染,是我們沒法呼吸到新鮮的空氣。
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不愿意看到我們的家被嚴重污染,所以我們就一起行動起來吧
如果每家每戶都舉行垃圾分類的話,那大自然將會變得更美好。
我相信,總有一天,大自然會變得跟美好
朱熹與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有何異同
朱熹與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朱熹的教育思想:(他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朱熹:南宋時期著名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曾師從北宋理學家程頤、程顥的再傳弟子羅從彥。
朱熹天資聰穎,自幼接受儒學教育與理學啟蒙,奠定了學術和思想基礎。
朱熹一生熱衷于教育事業(yè)他的理學思想直接繼承了二程(特別是程頤)的學術思想。
他是客觀唯心主義者。
(一)“理”與“氣” A、“理”:即規(guī)律,精神。
B、“氣”:即物質(zhì),是構(gòu)成萬事萬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脫離氣而存在的。
C、從根本上說,“理”是第一性的;“氣”是第二性的。
“理”是純美的,所以說他是唯心主義。
朱熹認為萬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規(guī)律),道德規(guī)范是在人類社會之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
理是生存萬物的依據(jù),也是一個生存的法則。
(二)“性即理”朱熹認為,理表現(xiàn)在人身上稱為性,性與理是一個東西,即“性即理”。
可見他是以性為善的。
他認為“一理”就是“萬理”。
(三)“天地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
“天地之性”是純善的。
“氣質(zhì)之性”是有善有惡的,惡的表現(xiàn)都是氣的關系。
他認為生物的本性上來講,它是純善的。
理論上說人性應該是純善的,但是具體的有肉之軀的人是有善有惡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存天理,去人欲”即“變化氣質(zhì)”之情。
他強調(diào)“先天性”,“必要性”,他認為要想超過禽獸必須進行道德教育,強調(diào)道德教育的自律。
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傳,他認變道德教育應先是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五)“讀書窮理”“讀書窮理”即只重視知,不重視行。
朱熹認為讀儒家經(jīng)書,不必聯(lián)系實際,不必聯(lián)系思想,學習具體任務,通過自我反思就行了。
他認為小學學事主要是:灑掃(勞動),應對進退之節(jié)。
大學窮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
一位理學家,其理學思想繼承了南宋理學家陸九淵的“心學”主張,并加以發(fā)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說,這種學說也成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他是主觀唯心主義者。
王守仁認為知理存在于人的心中,朱熹則認為存在于萬物之中。
他認為“格物窮理”――即通過事物的研究來弄清理,他認為,天下本無物可格,一切的知和理均在心中,他繼承發(fā)展了陸九淵的思想,被稱為“陸王學”。
(一)“心即理”他認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權威,理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他并不認為萬事之中存在理,他認為“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王守仁不談性,只談理;不像朱熹談理與性。
(二)“致良知”王守仁認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像上了一層灰塵。
致良知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認為知的過程就是行的過程,知行不能脫節(jié),知行是一個過程,他認為行的開始就是知。
這與朱熹是恰恰相反的。
(四)他提出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王守仁強調(diào)頓悟,他做的是減法,良知本來就存在。
(1、內(nèi)省:淡化了讀書的作用,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造成了理論上的空疏。
2、事上磨練。
即在行動中學習。
他認為一切學習都是在行動中進行的。
)
王守仁關于隨人分限所及的觀點有何教育意義與價值
[讀后感-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首先,要明確的是,水滴喜歡的這篇文章是網(wǎng)友的,讀后感-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
而文章的題目不是水滴最在意的。
水滴是感想于內(nèi)容對自己的啟發(fā)。
而對于頓悟或者漸悟來說,可能和自己還沒有太多關系。
可能有人會說“嗯,有道理”;有人會說“修行就是要通過漸悟或者頓悟去開悟,你這樣說會不會太假謙虛了。
”其實不是水滴不在乎或不愿意讓自己頓悟或漸悟。
這類詞沒有一個明確的考核辦法。
即便有一種考核辦法,每一次因自身的心境不同、環(huán)境不同可能考試的成績也會不同。
水滴是個懶人,想著與其費心琢磨自己在哪個階段
是否頓悟或漸悟過
不如放下這份心思,在每個自己知道不太好的方方面面去反復訓練自己,反而會有效些。
文章名字----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下面的文章水滴分段寫自己的淺薄認識。
------------------------------------------------------------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 比如說吃飯,吃到第五碗飽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這樣嗎
走了三天,最后一步到了北京,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這樣嗎
如果真這樣,就到不了北京。
讀后感:道理雖然懂得,但很多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總有一個想投機取巧的小心思在窺探自己,誘惑自己。
我們總希望自己用最快的速度達到其他人無法達到的水平。
其實就是如同我們明明學佛才1歲(或者剛剛學佛,如同上了小學一年級),但是非要去找大學的校門進去學習。
或者聽說誰的水平高,能讓自己一聽就開悟或者明了,居然信以為真。
這,本身就是我們的壞習氣作怪。
總認為這個世界很多時候,走后門或者找捷徑是個不爭的事實。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先天不足的自己,可能最終會讓不足在這片超越能力的天空中感覺很是失落。
而某些人說佛法不管用,其實多數(shù)是自己先天不足、基礎不打牢靠,可能遭受打擊后,對同一類事物的看法就停留在膚淺的得失上,之后因失落心與當初的迫切心成正比,所以自己無法承受,而產(chǎn)生的對佛法和佛教的偏頗見解。
所以古話說得好“欲速則不達。
” 即便是頓悟,前面也必須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證悟,就像黑暗中電燈一開,剎那間忽然大亮。
人都有一些執(zhí)著,不開竅,哪天忽然在一個機緣下,念頭一轉(zhuǎn),豁然開通,整個人生都將因此起了變化。
讀后感:記得上學時,聽得最多的就是“踏踏實實”這四個字。
但等自己長大后,發(fā)現(xiàn)這個社會在變化。
當我們擁有很多物質(zhì)世界的同時,內(nèi)心的惶恐也在與日俱增。
而物質(zhì)帶給自己的最多也就是暫時的快樂。
物質(zhì)財富獲取時,有些人已經(jīng)“掌握”了不需要“踏踏實實”的“妙計”。
但精神世界不會因為自己的“聰明”而更加充實或幸福。
所以社會上那些80年代曾感動很多人的“雷鋒精神”只能是一種回憶了。
而現(xiàn)實生活中“好人難當”的尷尬局面的確讓一些準備做好事的人猶豫了。
看似我跑題了呢。
其實我想說:誰又能否認,每一天我們?nèi)绾未私游?/p>
如何在內(nèi)心中反復思考問題
如何生活
如何工作
不是功夫呢
我們早上一睜眼就開始了面對,讀后感《讀后感-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
而在面對的所有人、事、物等等等等,都是功夫。
當我們在需要“下功夫”時,因為自我意識和得失心一再“當局者迷時”(發(fā)覺受傷立刻“反抗”)。
我們?nèi)绻俨蝗シ此己蛻曰凇?/p>
那盞心靈的燈光如何點亮呢
我們的煩惱真真正正是某個人
某件事
給自己造成的嗎
不是內(nèi)心的糾結(jié)沒有打開而日積月累的嗎
那些所謂的傷害,是傷在前(今生或者自小兒就有的弱點)還是觸碰到內(nèi)心的每一個讓自己的煩惱的人在前呢
人生的改變只有自己的內(nèi)心和糾結(jié)開始放松后,可能認知與習氣才會變得更快些吧
吃虧 兩方相斗,會造成兩敗俱傷;若是兩人相讓,則兩人都有所得。
讓步不一定吃虧,從禮讓中,才能和諧雙贏。
忍讓一下,看似吃虧,實際上就是占便宜。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閻羅王對兩個小鬼說:“你們兩個可以到人間投胎去做人了,現(xiàn)在我手里有兩個名額,一個呢,一生都要忙著給別人東西;另一個呢,一生都從別人那里拿東西,你們愿意做哪一個啊
” 小鬼甲搶先跪下來說:“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那兒拿東西的人。
”小鬼乙只能讓步,選擇了一生都要給予的那一個。
閻羅王也不嗦,撫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到處向別人要東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讀后感:如果不知道這個結(jié)局,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會希望自己是個索取的人。
現(xiàn)實生活中索取和因索取失敗造成的悲劇無法勝數(shù)。
如果索取有真正的快樂,真的讓內(nèi)心平靜和諧。
可能我們今生不會去看或聽與索取無關的話題。
如果我們總是生活在煩惱與糾結(jié)中,我們可以試著看看索取者一定快樂嗎
奉獻著一定痛苦嗎
為何很多幸福的家庭都是知足常樂的那種生活心態(tài)。
而那些我們夠不著的富足生活,您一定看到他背后的一切了嗎
(還是只被人前的那一點點光環(huán)所迷惑
)生老病死這四個字,富足能解決什么
只是痛苦的用金錢延長壽命算幸福嗎
反省 要常發(fā)慚愧心,要肯認錯,要懂得感恩。
能夠行事不昧、自我反省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
此外,對于那些良心生起、懺悔過往的人,要給予包容、協(xié)助,這也是人性的善美、光輝、偉大之處。
讀后感:現(xiàn)在人認為比老一輩現(xiàn)實。
因為他們只看到他們看到的那些,別的不考慮。
但是即便用最現(xiàn)實的眼光看待世界,依然會有很多人做著長線的買賣。
真正的生意老手不一定否認,很多時候我們暫時的放棄,是為了更好的發(fā)展。
所以學會放棄,是一種智慧。
我們再看反?。耗芊词〉娜?,必定是個愿意讓自己進步的人。
因為他沒有驕傲而脆弱的內(nèi)心,有的是一種善于積累與學習的好心態(tài)。
相信知不足的人會比高傲的人更有好的發(fā)展空間。
而進一步說,如果每一天,這個人都用感恩和包容心去生活與工作,哪里還會像刺猬一樣到處樹敵
內(nèi)心的柔和必定帶來語言、行為、思路的清晰與淡定。
處理事情必然得心應手。
很多時候,人生中不經(jīng)意中的猛然覺悟,哪怕真的只是一個小小的糾結(jié)。
其實也是在反省自己后,在經(jīng)歷這些煩惱后,超越自己以往的認知,而豁然開朗的。
所以煩惱也是我們成長的助手。
小利 為一點小利就去害人,日久自然大家都不愿意跟你合作。
為了得到一瓢水,不惜把整個水源都污染了,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讀后感:當我們做事情時,如果真的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考慮他人,這種人的人際關系不一定會很好。
不要以為自己比別人聰明。
其實靠傷害他人獲取的利益,最終不會給自己帶來長遠的發(fā)展。
而靠蠻力或強勢獲取的地位也最終有失去的一天。
內(nèi)心的想法驅(qū)使自己如何做事為人,不要以為別人看不到。
誰也不比誰笨多少。
總認定自己最聰明的人,也許有最不聰明的地方呢。
謙卑 為什么要謙卑
因為我們沒有什么可驕傲的;為什么要自尊
因為我們沒有什么可怯懦的。
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是謙卑的;不成熟的人,才會趾高氣昂。
讀后感:我們經(jīng)常聽到杯子和水的比喻。
如果我們從來不愿意倒出內(nèi)心中因各種原因沉積的污垢,那么再清澈的甘露也灌不進自己的心靈。
高傲就是一個阻止一切好的東西真正融入的被子蓋。
只有在每一個事情上去看到自己的高傲在哪里悄悄地存在著
我們才會真正地用謙卑做事。
才能夠把養(yǎng)分吸收到自身。
否則,就是“口頭禪”也叫“光說不練假把式”。
執(zhí)著 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心結(jié)打不開,這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鉆牛角尖,固執(zhí)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
所以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無論迷惑、愚癡或邪見,只要不執(zhí)著,就有辦法化解。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能夠不斷尋求解決之道,就會有所覺悟,有了覺悟就會有受用,此即“迷中不執(zhí)著,悟中有受用。
”讀后感:我們所有的煩惱其實就是來自于執(zhí)著(發(fā)現(xiàn)煩惱來自于執(zhí)著、固執(zhí)、不愿意放下以前的認知……),。
如果我們有一天能覺悟是自己的問題就是進步的開始了。
如果一味煩惱和不放下情緒或想法(轉(zhuǎn)化思路或者變通)。
誰也幫不了自己。
〔讀后感-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試論王守仁的兒童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
1、對傳統(tǒng)兒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揭露和批判傳統(tǒng)兒童教育是“鞭撻繩縛,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兒童要順其自然,用對待成人的辦法,甚至用對付囚犯一樣的辦法對待兒童,其結(jié)果只能與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2、論兒童教育的目的、內(nèi)容“今教童子,惟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其栽培涵養(yǎng)之方,則直誘之以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文讀書,以開其智覺。
”從此可以看出,他所闡述的“教以人倫”的目的,仍是以儒家道德教育為中心,但同時也包含了陶冶兒童的意志品質(zhì),培養(yǎng)兒童的道德行為,發(fā)展兒童的知識智能,希望兒童身心得到較為全面的發(fā)展。
詩、書、禮、樂便成為兒童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和課目。
他指出:“凡誘之歌詩者,非但發(fā)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號呼嘯于詠歌,宣其幽抑結(jié)滯于音節(jié)也;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嚴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蕩其血脈,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諷之讀書者,非但開其知覺而已,亦所以沉潛反復而存其心,抑揚諷誦以通其志也。
”從此可以看出,王守仁認為,“誘之歌詩”,不但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意志,而且使他們的得到宣泄,還有助于消除他們內(nèi)心的憂悶煩惱;“習禮”,不僅能使兒童養(yǎng)成威嚴的儀容儀表,而且還能通過行禮中的“周旋揖讓”、“拜起屈伸”等動作,活動了“血脈”,強固了“筋骸”,無疑便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質(zhì);“讀書”,不但能使兒童增長知識,開發(fā)智能,而且還能培養(yǎng)兒童道德觀念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