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漢書班固讀后感

          漢書班固讀后感

          時間:2013-07-21 04:16

          后漢書班固傳最后一段讀后感

          漢書辦公桌,最后一段讀后感。

          班固。

          是歷史上的。

          英雄人物人們一直都在懷念他。

          它是中國民族的英雄和特色。

          《漢書》 人物傳記 讀后感

          [原文]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

          初是充國計(jì)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

          有詔潔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

          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xí)兵事利害,后將軍數(shù)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jì)可必用也。

          ”  ——摘自班固《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 ?。圩x書的筆記和談話]  說服力強(qiáng)之效  ——讀班固《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的批語(見《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25頁) ?。劢馕觯荨 ≮w充國是西漢武帝時人,曾任后將軍,封營平侯。

          對匈奴和西羌等當(dāng)時的邊患事務(wù)非常熟悉。

          從武帝到宣帝,他在抗擊匈奴,招降西羌方面,屢立奇功。

          趙充國很有戰(zhàn)略眼光和策略水平,常常從事實(shí)出發(fā),充分說理,上書漢宣帝,接受他的主張。

          很注意趙充國的這個特點(diǎn),讀《趙充周傳》時,許多地方加了旁圈,天頭上劃著三個大圈的地方有19處之多,還細(xì)心地改正了一些錯別字。

            漢宣帝時,為鞏固邊防,招降西羌,趙充國提出屯田政策,共有12條,稱《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其中主張戍邊的士兵,平時墾荒種田,戰(zhàn)時出征,這樣可以就地解決軍糧,克服運(yùn)輸困難,可節(jié)省國家開支,還能達(dá)到以逸待勞取勝入侵之?dāng)车哪康?,因此,“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到?/p>

          ”在一本《漢書》里,對這12條逐字加了旁圈的有10條。

            《趙充國傳》說,他關(guān)于屯田的疏奏正要送出,便接到漢宣帝要他繼續(xù)進(jìn)軍的詔令。

          兒子勸他按皇帝旨意辦,不要送奏折冒風(fēng)險,他不但不聽,還說兒子“不忠”。

          結(jié)果奏折送上后遭到皇帝拒絕。

          趙充國不甘心,又上書申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反復(fù)多次。

          漢宣帝對趙充國的奏折,每來一份,都交給大臣們議論。

          開始時,贊成的人只有十分之三,然后是十分之五,最后有十分之八的人都贊成了。

          先前反對的人,也大都心服口服。

          很注意這段記敘,逐字加了旁圈,在天頭上劃三個大圈,批注道:“說服力強(qiáng)之效”。

            50年代后期,有一次召他的老朋友歷史學(xué)家周谷城到中南海的一個露天游泳池同他一道游泳。

          游罷之后上岸,他手里拿著一本線裝的《漢書》,翻到《趙充國傳》時,對周谷城說:“這個人很能堅(jiān)持真理,他主張?jiān)谖鞅痹O(shè)屯田軍,最初贊成者只十之一二,反對者十之八九。

          他因堅(jiān)持真理,后來得到勝利,贊成者十之八九,反對者只十之一二。

          真理的貫徹,總要有一個過程,但要堅(jiān)持。

          ”還說:“無論是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如此。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在上?!返?62頁,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  這里,頗有今古同況之慨。

          在其革命斗爭實(shí)踐中,也出現(xiàn)過贊同他的人由少漸多的現(xiàn)象。

          我黨認(rèn)識路線方針的正確,是存在一個過程的。

            此外,對《趙充國傳》里表現(xiàn)趙充國軍事才能的記敘,也有很多批畫。

          如趙充國打仗時,重視偵察和備戰(zhàn),每到一處,都修固營壘,尤其愛護(hù)士兵,計(jì)劃周密后才出擊。

          有一次領(lǐng)兵渡河時,萬余名騎兵通過后,突然與上百名敵人騎兵遭遇。

          趙充國說:兵馬都已疲倦,敵方皆驍騎,恐是誘兵,不能迎戰(zhàn),“小利不足貪”。

          又一次,敵方敗軍渡水逃跑,退路很窄,趙充國卻緩行追擊。

          有人主張快追,趙回答:“窮寇不可迫也。

          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

          ”結(jié)果,大敗敵軍。

          趙充國主張:“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飭兵馬,練戰(zhàn)士,以須其至,坐得致敵之術(shù),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兵以計(jì)為本,故多算勝少算”,“戰(zhàn)不必勝,不茍接刃;攻不必取,不茍勞眾”等等。

          對這些記敘,都有圈畫,很為重視。

          讀《懸梁刺股》的成語故事后有感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近體詩的一種,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

          全詩共八句,每句五個字,有仄起、平起兩種基本形式,中兩聯(lián)須作對仗。

          詩體格律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律詩的四聯(lián),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

          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

          與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聯(lián)用對仗的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

          但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依然有首聯(lián)用對仗的例子。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chǔ),由此構(gòu)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第一種格式:首句入韻仄起式(說明:〇表示可平可仄;韻腳要求用平聲。

          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guī),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

          )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秋日赴闕題潼關(guān)驛樓 (唐)許渾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jiān)茪w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xiāng)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第二種格式:首句不入韻仄起式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春望 (唐)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掻更短,渾欲不勝簪第三種格式:首句入韻平起式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晚晴 (唐)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乾后,歸飛體更輕。

          第四種格式:首句不入韻平起式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山居秋暝 (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七言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

          格律嚴(yán)密。

          發(fā)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jìn)一步發(fā)展,成熟于杜甫。

          律詩要求詩句字?jǐn)?shù)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

          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

          詩體格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dāng)中不換韻。

          律詩的四聯(lián),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lián)叫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叫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叫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叫尾聯(lián)。

          按照規(guī)定,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必須對仗,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可對可不對。

          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chǔ),由此構(gòu)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說明:〇表示可平可仄)第一種格式平起首句入韻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第二種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韻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示例:酬樂天揚(yáng)州(劉禹錫)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第三種格式仄起首句入韻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jì),兩朝開濟(jì)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第四種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韻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山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傳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五言絕句簡稱五絕是出現(xiàn)于漢朝,成熟于唐代的一種近體詩。

          四句,每句五個字。

          現(xiàn)時,五絕被認(rèn)為近體詩中最難寫的體裁,因?yàn)樗謹(jǐn)?shù)最少,表達(dá)的意思不可太多,要言簡意賅。

          詩體簡介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范疇。

          絕句,或稱截句,斷句,短句;或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各家解釋并不一致。

          絕句由四句組成,有嚴(yán)格的格律要求。

          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而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小詩,叫做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從北周詩人庾信的一首題為“絕句”的五言詩來看,五言絕句不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造的,其文體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

          “客游經(jīng)歲月,羈旅故情多。

          近學(xué)衡陽雁,秋分俱渡河。

          ”這是庾信的《和侃法師三絕》之一。

          此詩平仄粘綴,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聲韻,第一、三句尾都用仄聲字,詩題已稱為“絕”。

          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絕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產(chǎn)生了近體詩,五言絕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由于受字?jǐn)?shù)的限制,較之其他體制的詩歌,五言絕句在創(chuàng)作時對其語言和表現(xiàn)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簡練、概括,創(chuàng)作難度就更大。

          張謙宜對此就以“短而味長,入妙尤難”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絕句自然而然的成為盛唐詩歌中最為璀璨的明珠,是唐詩中的精華。

          五絕在初唐時起點(diǎn)較高,像“初唐四杰”、宋之問等都有佳作,特別是王勃的五絕,以其優(yōu)柔不迫被沈德潛譽(yù)為“正聲之始”。

          盛唐時,崔國輔、孟浩然、儲光羲、祖詠等一大批文人對五絕作了進(jìn)一步推動和完善,其中王維、李白更是把五絕的創(chuàng)作推向了極致,使五絕發(fā)展達(dá)到了繁盛的頂峰。

          五言絕句也稱五絕,有四種常見格式。

          (〇表示可仄可平)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

          示例:登鸛雀樓(王之渙)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晚”字屬仄聲,末字“適”也是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〇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示例:塞下曲(盧綸)林暗草驚風(fēng)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暗”字屬仄聲,末字“風(fēng)”是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示例:夜宿山寺(李白)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感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樓”字屬平聲,末字“尺”是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平平仄仄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聽鼓(李商隱)城頭疊骨聲      城下暮江清       欲問漁陽摻       時無禰正平      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頭”字屬平聲,末字“聲”也是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七言絕句又稱為七絕,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范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yán)格的格律要求,每句七個字的絕句。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

          第二四句倒數(shù)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七言絕句有四種常見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韻式)如: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早發(fā)白帝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所謂“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辭”字屬平聲,末字“間”也是平聲,是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一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如: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示例:夜讀范至能(陸游)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yīng)知此恨亦逢汗節(jié)解沾衣所謂“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卿”字屬平聲,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聲字,屬仄聲,是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韻式)如: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蘇臺攬古(李白)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所謂“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苑”字屬仄聲,末字“新”屬平聲,是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韻。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韻式)如: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示例: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所謂“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為。

          “個”字屬仄聲,末字“柳”也屬仄聲,是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韻。

          《晉書·華軼傳》原文及翻譯

          【《晉書·華軼傳》原文】華軼,字彥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孫也。

          祖表,太中大夫。

          父澹,河南尹。

          軼少有才氣,聞于當(dāng)世,泛愛博納,眾論美之。

          初為博士,累遷散騎常侍。

          東海王越牧兗州,引為留府長史。

          永嘉中,歷振威將軍、江州刺史。

          雖逢喪亂,每崇典禮,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訓(xùn),乃下教曰:“今大義頹替,禮典無宗,朝廷滯議,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

          軍諮祭酒杜夷,棲情玄遠(yuǎn),確然絕俗,才學(xué)精博,道行優(yōu)備,其以為儒林祭酒。

          ”俄被越檄使助討諸賊,軼遣前江夏太守陶侃為揚(yáng)武將軍,率兵三千屯夏口,以為聲援。

          軼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歡心,流亡之士赴之如歸。

          時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軼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貢獻(xiàn)入洛,不失臣節(jié)。

          謂使者曰:“若洛都道斷,可輸之瑯邪王,以明吾之為司馬氏也。

          ”軼自以受洛京所遣,而為壽春所督,時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縣多諫之,軼不納,曰:“吾欲見詔書耳。

          ”時帝遣揚(yáng)烈將軍周訪率眾屯彭澤以備軼,訪過姑孰,著作郎干寶見而問之,訪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澤,彭澤,江州西門也。

          華彥夏有憂天下之誠,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頃來紛紜,粗有嫌隙。

          今又無故以兵守其門,將成其釁。

          吾當(dāng)屯尋陽故縣,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無嫌于相逼也。

          ”尋洛都不守,司空荀籓移檄,而以帝為盟主。

          既而帝承制改易長吏,軼又不從命,于是遣左將軍王敦都督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討之。

          軼遣別駕陳雄屯彭澤以距敦,自為舟軍以為外援。

          武昌太守馮逸次于湓口,訪擊逸,破之。

          前江州刺史衛(wèi)展不為軼所禮,心常怏怏。

          至是,與豫章太守周廣為內(nèi)應(yīng),潛軍襲軼,軼眾潰,奔于安城,追斬之,及其五子,傳首建鄴。

          初,廣陵高悝寓居江州,軼避為西曹掾,尋而軼敗,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jīng)年。

          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晉書?卷六十一?列傳第三十一?茍晞、華軼、胡毋輔之、庾珉、王裒傳》)【參考譯文】華軼,字彥夏,是平原(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人,魏太尉華歆的曾孫。

          他的祖父華表,官至太中大夫。

          他的父親華澹,官至河南尹。

          華軼年輕時就很有才氣,聞名于當(dāng)世,博愛而交際廣泛,當(dāng)時人都稱頌他。

          華軼初任博士,不斷升遷任散騎常侍。

          東海王司馬越做兗州刺史,提拔華軼為留府長史。

          永嘉年間(307-313)歷任振威將軍、江州刺史。

          雖然時逢“八王之亂”,但華軼仍然重視傳統(tǒng)的禮儀典章制度,他設(shè)置儒林祭酒來弘揚(yáng)儒學(xué)道統(tǒng),傳達(dá)教諭說:“今大道頹喪,禮法沒有傳承,朝廷也未予討論,不能糾正,我常常因此感嘆,覺得應(yīng)當(dāng)特別設(shè)立此官職,來弘揚(yáng)此事。

          軍諮祭酒杜夷,寄情玄妙幽遠(yuǎn),堅(jiān)定脫俗,才學(xué)精深博大,才能優(yōu)秀,可以擔(dān)任儒林祭酒。

          ”不久被東海王司馬越檄令輔佐討伐各路叛賊,華軼派前江夏太守陶侃為揚(yáng)武將軍,率三千兵馬屯軍夏口,作為聲援。

          華軼在江州很有聲望和恩澤,豪族儒士都用朋友的態(tài)度與他結(jié)交,深受江南百姓的愛戴,因亂而流亡江南的人都樂意歸附他。

          當(dāng)時天子孤立危急,民變四起,但華軼有匡扶天下的志向,派人到洛陽上貢時,嚴(yán)格按照臣子的禮儀要求自己。

          華軼對(他派去的)使者說:“若通往洛都的路阻斷了,可以進(jìn)獻(xiàn)給瑯邪王司馬睿,來表明我是司馬氏的臣子。

          ”華軼自認(rèn)為受洛陽朝廷(晉懷帝)所任命,又為壽春所統(tǒng)領(lǐng),而當(dāng)時洛陽朝廷(晉懷帝)尚在(洛陽),不肯接受司馬睿的指令,屬下郡縣的官吏大都勸諫華軼但都未獲接納。

          華軼說:“吾想見到皇帝的詔書罷了。

          ”司馬睿于是派揚(yáng)烈將軍周訪率兵駐屯在彭澤(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東)防備華軼,周訪經(jīng)姑孰,著作郎干寶見到了問他,周訪說:“我受上級官府的指令,讓我駐屯彭澤,彭澤是江州的西門。

          華彥夏有憂慮天下之至誠之心,不想庸庸碌碌像別人一樣受人控制,近來政事紛亂,(我這次來這里)略有嫌疑。

          現(xiàn)在又無故率兵把守江州的門戶,(我怕)會出事。

          我會駐屯潯陽故城,(這樣)既在江西,又可以抵御北方,還沒有逼迫(華軼)的嫌疑。

          ”不久洛都失守,司空荀藩發(fā)布告示,承認(rèn)司馬睿為盟主。

          司馬睿于是承制改換重要官員,但華軼不服從。

          司馬睿于是派左將軍王敦率領(lǐng)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人討伐華軼,華軼派別駕陳雄駐屯彭澤抵抗,自己則待領(lǐng)水軍作為外援。

          武昌太守馮逸駐扎在湓口(今江西省九江市東)。

          周訪擊敗了馮逸,前江州刺史衛(wèi)展未得到華軼的禮遇,心中早有不滿,至此時,就與豫章太守周廣作為司馬睿的內(nèi)應(yīng),暗中派軍襲擊華軼。

          華軼兵敗,逃到安城(今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衛(wèi)展追擊他并斬殺華軼和他五個兒子,將他們的首級運(yùn)到了建鄴。

          起初,廣陵人高悝寄居在江州,華軼征召他為西曹屬吏,不久華軼敗死,高悝藏匿了華軼(另外)兩個子及妻子,輾轉(zhuǎn)各地若干年。

          后來遇到大赦,高悝就帶著他們自首了,皇帝很贊賞他并寬恕了他。

          【注釋】1、泛愛:也作“泛愛”“氾愛”。

          博愛。

          《論語·學(xué)而》:“泛愛眾,而親仁。

          ”《莊子·天下》:“氾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nèi),泛愛蒸庶,布德施惠。

          ”《漢書·游俠傳序》:“觀其溫良泛愛,振窮周急,謙退不伐,亦皆有絕異之姿。

          ”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八:“多情乃佛心,泛愛真君子。

          ”8、典禮:制度禮儀。

          《易經(jīng)·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后漢書·延篤傳》:“朝則誦羲文之《易》,虞、夏之《書》,歷公旦之典禮,覽仲尼之《春秋》。

          ”宋司馬光《稷下賦》:“修先王之典禮,踐大圣之規(guī)模,德被品物,威加海隅。

          ”《元典章·兵部三·鋪馬》:“為治之道必先信其賞罰之道,尤宜重其典禮。

          ”11、大義:正道;大道理。

          (1)正道;大道理。

          《易經(jīng)·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內(nèi),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舊唐書·李晟傳》:“晟亦同勞苦,每以大義奮激士心,卒無叛離者。

          ”(2)夫婦之義,謂婚姻。

          漢秦嘉《贈婦詩》之二:“既得結(jié)大義,歡樂苦不足。

          ”《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結(jié)大義,故遣來貴門。

          ”《太平廣記》卷三二四引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崔茂伯》:“少聞大人以我配君,不幸喪亡,大義不遂。

          ”(3)要義;要旨。

          《東觀漢記·班固傳》:“學(xué)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王莽天鳳中,乃之長安,受《尚書》,略通大義。

          ”唐韓愈《送??靶颉罚骸耙悦鹘?jīng)舉者,誦數(shù)十萬言,又約通大義,征辭引類。

          ”12、頹替:陵夷;衰頹。

          衰頹陵替。

          《晉書·華軼傳》:“今大義頹替,禮典無宗,朝廷滯議,莫能攸正。

          ”《舊唐書·魏知古傳》:“今風(fēng)教頹替,日甚一日,府庫空虛,人力凋弊。

          ”劉光漢《〈新方言〉后序》:“風(fēng)俗頹替,虜語橫行。

          ”13、禮典:禮法。

          (1)禮法。

          《周禮·天官·大宰》:“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tǒng)百官,以諧萬民。

          ”《晉書·阮籍傳》:“楷曰:‘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禮典;我俗中之士,故以軌儀自居。

          ’”《北史·張晏之傳》:“幼孤,有至性,為母鄭氏教誨,動依禮典。

          ”(2)猶禮文。

          指《周禮》、《儀禮》、《禮記》一類禮書。

          《后漢書·鄭玄傳》:“案之禮典,便合傳家。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又蠶蟹鄙諺,貍首淫哇,茍可箴戒,載于禮典。

          ”17、慨然:感慨的樣子。

          《荀子·宥坐》:“孔子慨然嘆曰:‘嗚呼

          上失之,下殺之,其可乎

          ’”唐元季川《山中晚興》詩:“靈鳥望不見,慨然悲高梧。

          ”清顧炎武《有嘆》詩:“慨然青云志,一旦從羈旅。

          ”18、軍諮祭酒:官職名。

          軍諮,古軍職名。

          相當(dāng)于后世軍隊(duì)中的參議、參謀。

          《晉書·阮籍嵇康等傳論》:“至于嵇康遺巨源之書,阮氏創(chuàng)先生之傳,軍諮散發(fā),吏部盜樽,豈以世疾名流,茲焉自垢

          ”20、棲情:寄托情志。

          南朝齊蕭子良《游后園》詩:“托性本禽魚,棲情閑物外。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yùn)象四》:“棲情邱林,憑托京畿。

          ”明屠隆《采毫記·夫妻玩賞》:“恥懷繾綣,并棲情于石室。

          ”21、玄遠(yuǎn):玄妙幽遠(yuǎn)。

          《晉書·張華傳》:“天道玄遠(yuǎn),惟修德以應(yīng)之耳。

          ”唐張九齡《請御注〈道德經(jīng)〉及疏施行狀》:“天旨玄遠(yuǎn),圣義發(fā)明,詞約而理豐,文省而事愜。

          ”明方孝孺《贈金溪吳仲實(shí)序》:“道本于人心,非幽深玄遠(yuǎn)不可知也。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三節(jié):“清談家的特征是言語玄遠(yuǎn)耐思索,行動有風(fēng)趣不同于常人。

          ”22、確然:剛強(qiáng);堅(jiān)定。

          (1)剛強(qiáng);堅(jiān)定。

          《易經(jīng)·系辭下》:“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韓康伯注:“確,剛貌也。

          ”《漢書·師丹傳》:“關(guān)內(nèi)侯師丹端誠于國,不顧患難,執(zhí)忠節(jié),據(jù)圣法,分明尊卑之制,確然有柱石之固。

          ”《宋書·良吏傳·陸徽》:“確然守志,不求聞達(dá)。

          ”宋蘇轍《龍川別志》卷下:“大臣有不預(yù)立皇子者,陰進(jìn)廢立之計(jì),惟宰相韓琦確然不變。

          ”(2)信實(shí);正確。

          宋張淏《云谷雜記·宰予之枉》:“索隱古史,謂為闞止,然無確然之證,終不能袪人之疑,而破人之惑也。

          ”明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四》:“編綜前論,則雕本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kuò)于五代,精于宋人,此余參酌諸家,確然可信者也。

          ”清魏源《籌海篇四》:“乃是歲鴉片價銀反出口二千二百萬元,計(jì)銷鴉片四萬箱,此數(shù)之確然可考者。

          ”23、絕俗:超出普通人;不同凡俗。

          (1)超出普通人;不同凡俗。

          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shí)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劉陶列傳》:“竊見故冀州刺史南陽朱穆,前烏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貞高絕俗。

          ”《后漢書·獨(dú)行傳·范冉》:“冉好違時絕俗,為激詭之行。

          ”宋陳師道《上蘇公書》:“謝公江海之士,違世絕俗乃其常耳。

          ”宋蘇軾《王元之畫像贊》:“公之所為,必將驚世絕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膽裂。

          ”宋嚴(yán)羽《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仆之《詩辯》,乃斷千百年公案,誠驚世絕俗之談,至當(dāng)歸一之論。

          ”(2)與世俗隔絕;超越世俗。

          《后漢書·郭太傳》:“或問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

          ’滂曰:‘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唐朱敬則《北齊文宣論》:“亦有貞不絕俗,隱不違親,冥默園林,卷舒人事。

          ”唐獨(dú)孤及《唐故河南府法曹參軍張公墓表》:“貞不絕俗,以忘機(jī)為心。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可謂離世九月俗矣。

          ”明劉基《送別燈和尚還鄉(xiāng)序》:“夫浮屠以離世絕俗為教,父母兄弟且不得為其親也。

          ”王國維《屈子文學(xué)之精神》:“且北方之人,不為離世絕俗之舉,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婦之間。

          ”《世說新語·德行》“(陳仲舉)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劉孝標(biāo)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徐穉)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元劉壎《隱居通議·理學(xué)三》:“其所得如此,想當(dāng)時必有超世絕俗之論,惜不傳也。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擯棄而不容之感,遁世絕俗之悲,泥而不滓,蟬蛻污濁之外者,詩也。

          ”24、精博:精深博大。

          《晉書·華軼傳》:“才學(xué)精博,道行優(yōu)備。

          ”唐王勃《別盧主簿序》:“吾儕服其精博,時議稱其典要。

          ”清張之洞《讀古人文集》:“讀《昭明文選》宜看注,李善注最精博。

          ”31、威惠:威恩,聲威和恩澤。

          (1)威福。

          謂持勢弄權(quán)。

          《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而竇憲矜三捷之効,忽經(jīng)世之規(guī),狼戾不端,專行威惠。

          ”參見“威福”。

          (2)猶威恩,聲威和恩澤。

          《三國志·魏志·王基傳》:“為政清嚴(yán)有威惠。

          ”《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元年》:“今隋室無主,海內(nèi)鼎沸,以公威惠,號令嶺表。

          ”《明史·把匝剌瓦爾密傳》:“順帝之世,天下多故,云南僻遠(yuǎn),王撫治有威惠。

          ”32、貢獻(xiàn):進(jìn)奉;進(jìn)貢。

          (1)進(jìn)奉;進(jìn)貢。

          《國語·吳語》:“越國固貢獻(xiàn)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

          ”《后漢書·班固傳下》:“時北單于遣使貢獻(xiàn),求欲和親,詔問群僚。

          ”清揆敘《鷹坊歌》:“憶昔遼代最珎貴,女直貢獻(xiàn)交相望。

          ”(2)貢品。

          《漢書·鮑宣傳》:“上冢有會,輒太官為供。

          海內(nèi)貢獻(xiàn),當(dāng)養(yǎng)一君,今反盡之賢(董賢)家,豈天意與民意邪

          ”《新唐書·楊炎傳》:“四方貢獻(xiàn),悉入內(nèi)庫,權(quán)臣巧吏,因得旁緣,公托進(jìn)獻(xiàn),私為贓盜者,動萬萬計(jì)。

          ”清昭梿《嘯亭雜錄·李昭信相公》:“然性驕奢貪黷,竭民膏脂,又善納貢獻(xiàn),物皆精巧,是以天下封疆大吏,從風(fēng)而靡,識者譏之。

          ”33、孤危:孤立危急。

          (1)孤立危急。

          《戰(zhàn)國策·秦策三》:“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

          ”《后漢書·皇甫規(guī)傳》:“臣竊居孤危之中,坐觀郡將,已數(shù)十年矣。

          ”宋蘇軾《上文侍中論強(qiáng)盜賞錢書》:“軾愚惷無狀,孤危之跡,日以岌岌。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關(guān)于南北議和的清方檔案》:“我軍皆無后援,力本單弱,加以兼顧數(shù)略,勢益孤危。

          ”(2)謂突兀高峻。

          形容山勢。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漸江水》:“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懸隥孤危,徑路險絕。

          ”34、瑯邪王:晉元帝司馬睿(276-323)。

          字景文,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

          東晉王朝開國皇帝,318-323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從子。

          太熙元年(290)襲封瑯邪王,參與討伐成都王司馬穎。

          作戰(zhàn)失利后離開洛陽回到封國。

          晉懷帝即位拜安東將軍、都督揚(yáng)州諸軍事。

          后來聽從王導(dǎo)建議南渡建康,籠絡(luò)結(jié)交江左士族。

          永嘉七年(313)拜丞相、大都督中外軍事。

          “永嘉之亂”中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

          建興五年(317)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

          太興元年(318)正式即位,史稱晉元帝,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永昌元年(323)“王敦之亂”后郁郁而終,葬于建平陵,謚號元皇帝,廟號中宗。

          35、祗(zhī)承:祗奉;接受。

          《尚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唐沈亞之《秦夢記》:“侍女祗承,分立左右者數(shù)百人。

          ”《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三年》:“曹署典吏,困于祗承。

          ”敬奉。

          《北齊書·祖珽傳》:“遂深自結(jié)納,曲相祗奉。

          ”唐元稹《授杜元穎戶部侍郎依前翰林學(xué)士制》:“爾亦祗奉顧命,咨授舊章,輔釐哀憂,俾克依據(jù)。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生降階祗奉。

          ”37、教命:教令。

          上對下的告諭。

          (1)教令。

          上對下的告諭。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時有人為《云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沉醉,輕出教命。

          ’”《南史·徐摛傳》:“大通初,王總?cè)直鼻?,以摛兼寧蠻府長史,參贊戎政,教命軍書,多自摛出。

          ”《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jì)六》:“時皇太后行誥命,皇后劉氏行教命,互遣使人宣達(dá)藩后,紊亂之弊,人不敢言。

          ”(2)猶指示。

          明方孝孺《與童伯禮書》:“方從父兄之后,抒晨夕之哀,徒奉教命,冒以衰服請見,則人謂我何

          ”42、大府:泛指上級官府。

          (1)周代掌管財(cái)幣的機(jī)構(gòu)。

          參見“九府”。

          (2)公府。

          《史記·酷吏列傳》:“以湯為無害,言大府。

          ”裴骃集解引韋昭曰:“大府,公府。

          ”《漢書·張湯傳》顏師古注云:“大府,丞相府也。

          ”(3)泛指上級官府。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以為當(dāng)?shù)霉劥蟾芗s束于下執(zhí)事。

          ”唐柳宗元《童區(qū)寄傳》:“州白大府。

          ”(4)明清時亦稱總督、巡撫為“大府”。

          清朱琦《關(guān)將軍挽歌》:“惜哉大府畏懦坐失策,犬羊自古終難馴。

          ”44、碌碌:隨眾附和的樣子;平庸無能的樣子。

          (1)多石的樣子。

          《漢官儀》卷下引漢馬第伯《封禪儀記》:“仰視巖石松樹,郁郁蒼蒼,若在云中。

          俛視溪谷,碌碌不可見丈尺。

          ”清陳彝《握蘭軒隨筆·碌碌》:“碌碌,多石貌。

          ”(2)玉石美好的樣子。

          《文子·符言》:“故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其文好者皮必剝,其角美者身必殺。

          ”《后漢書·馮衍傳下》:“馮子以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總術(shù)》:“落落之玉,或亂乎石;碌碌之石,時似乎玉。

          ”唐韋應(yīng)物《雜體》詩之五:“碌碌荊山璞,卞和獻(xiàn)君門。

          ”(3)指美好的玉石。

          宋袁褧《楓窗小牘》卷上:“九重歡眷,六宮遜處,乃構(gòu)椒房,用當(dāng)金宇,碌碌宜階,瑟瑟為戶。

          ”(4)隨眾附和的樣子;平庸無能的樣子。

          《史記·酷吏列傳論》:“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

          ”漢荀悅《漢紀(jì)·宣帝紀(jì)一》:“不肯碌碌,反抱關(guān)木。

          ”《周書·李弼傳》:“丈夫生世,會須履鋒刃,平寇難,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階資以求榮位乎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吾諸兒碌碌,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5)煩忙勞苦的樣子。

          唐牟融《游報(bào)本寺》詩:“自笑微軀長碌碌,幾時來此學(xué)無還。

          ”明沈受先《三元記·斷金》:“紅塵滾滾長安道,鏡中兩鬢蕭然皓,碌碌江湖老。

          ”《紅樓夢》第1回:“今風(fēng)塵碌碌,一事無成。

          ”(6)車輪轉(zhuǎn)動聲。

          唐賈島《古意》詩:“碌碌復(fù)碌碌,百年雙轉(zhuǎn)轂。

          ”宋陸游《季秋已寒節(jié)令頗正喜而有賦》:“風(fēng)色蕭蕭生麥隴;車聲碌碌滿魚塘。

          ”元陳泰《邯鄲道上書所見》詩:“馬瓏瓏,車碌碌,古道茫茫沙撲撲。

          ”45、控御:也作“控馭”。

          馭馬使就范。

          引申指控制,駕馭;防御。

          漢傅毅《舞賦》:“或有矜容愛儀,洋洋習(xí)習(xí),遲速承意,控御緩急,車音若雷,鶩驟相及。

          ”《晉書·慕容垂載記》:“洛陽四面受敵,北阻大河,至于控馭燕趙,非形勝之便。

          ”唐秦韜玉《紫騮馬》詩:“若遇丈夫能控御,任從騎取覓封侯。

          ”《宋史·李綱傳》:“七日議守。

          謂敵情狡獪,勢必復(fù)來,宜于沿河、江、淮措置控御,以扼其沖。

          ”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褶作畫圖》:“昨見《楊妃上馬圖》袖軸一卷,真宋奇物……控御擁妃上馬者四人,隨行而挾枕被者三人。

          ”46、頃來:近來。

          (1)近來。

          三國魏曹植《鷂雀賦》:“頃來轗軻,資糧之旅,三日不食,略思死鼠。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yù)》:“君以此試,頃來始乃有稱之者。

          ”唐杜甫《最能行》:“朝發(fā)白帝暮江陵,頃來目擊信有征。

          ”楊樹達(dá)《增訂本〈中國修辭學(xué)〉自序》:“頃來無事,取而審視……因取向日所脫漏若干事補(bǔ)入卷中,付中國科學(xué)院請審查焉。

          ”(2)向來。

          漢蔡邕《巴郡太守謝版》:“巴土長遠(yuǎn),江山脩隔,頃來未悉。

          ”唐杜甫《奉贈李八丈判官》詩:“頃來樹佳政,皆已傳眾口。

          ”元劉壎《隱居通議·禮樂》:“急呼其子曰:‘此曲興自早晚

          ’對曰:‘頃來有之。

          ’”(3)剛才。

          宋王讜《唐語林·賞譽(yù)》:“諴至李氏子書室中,諸子賦詩,諴亦為之。

          頃者李至,觀諸子詩,又見諴所作,稱其美。

          諴初亦避之。

          李問曰:‘此誰作也

          ’諸子不敢隱,乃曰:‘某叔,頃來畢諴秀才作也。

          ’諴遂出見。

          ”47、紛紜:紛爭;混亂。

          (1)多盛的樣子。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威武紛云,湛恩汪濊。

          ”顏師古注:“紛云,盛貌。

          ”宋梅堯臣《五月十三日大水》詩:“紛紜閭里兒,踴躍競學(xué)泅。

          ”《醒世恒言·赫大卿遺恨鴛鴦絳》:“庭中植梧桐二樹,修竹數(shù)竿,百般花卉,紛紜輝映,但覺香氣襲人。

          ”(2)雜亂的樣子。

          《楚辭·劉向〈九嘆·遠(yuǎn)逝〉》:“腸紛紜以繚轉(zhuǎn)兮,涕漸漸其若屑。

          ”王逸注:“紛紜,亂貌也。

          ”唐柳宗元《詠史》:“風(fēng)波歘潛構(gòu),遺恨意紛紜。

          ”(3)紛爭;混亂。

          晉葛洪《抱樸子·塞難》:“諍之彌久,而彼執(zhí)之彌固,是虛長此紛紜,而無救于不解。

          ”《魏書·元順傳》:“北鎮(zhèn)紛紜,方為國梗。

          ”唐羅隱《送梅處士歸寧國》詩:“十五年前即別君,別時天下未紛紜。

          ”48、嫌隙:也作“嫌郤”。

          因猜疑或不滿而產(chǎn)生的惡感、仇怨。

          《三國志·魏志·胡質(zhì)傳》:“今以睚眥之恨,乃成嫌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仇隙》:“王右軍素輕藍(lán)田,藍(lán)田晚節(jié)論譽(yù)轉(zhuǎn)重……于是彼此嫌隟大構(gòu)。

          ”元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荊》第二折:“俺兩個半生來豈有些嫌隙。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柴以為嫌郤盡釋,不復(fù)作防。

          ”馬南邨《燕山夜話·〈口吃、一只眼及其他〉》:“宋代的劉攽,就因?yàn)樯阶類鄢靶e人,以致引起當(dāng)時像王安石那樣的當(dāng)權(quán)人物的極大不滿,造成很深的嫌隙。

          ”50、捍御:防衛(wèi);抵御。

          《后漢書·逸民傳·逢萌》:“行至勞山,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

          ”唐韓愈《黃家賊事宜狀》:“來則捍御,去則不追。

          ”明黃翼圣《寇警雜詩》:“顧瞻斗大城,捍御悉草草。

          ”52、移檄:發(fā)布文告曉示。

          (1)古代官方文書移和檄的并稱。

          多用于征召、曉諭和聲討。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檄移》:“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焉。

          ”(2)發(fā)布文告曉示。

          《史記·南越列傳》:“陀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guān)。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上》:“王郎移檄購光武十萬戶。

          ”《新唐書·劉黑闥傳》:“乃移檄趙魏,建德將吏往往殺令、尉附賊。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五章第二節(jié):“移檄各省并照會各國領(lǐng)事宣布滿清罪狀。

          ”53、承制:謂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

          (1)謂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

          《后漢書·吳漢傳》:“鴻召見漢,甚悅之,遂承制拜為安樂令。

          ”《晉書·宣帝紀(jì)》:“申儀久在魏興,專威疆場,輒承制刻印,多所假授。

          ”《明史·陳友定傳》:“(友定)頗任威福,所屬違令者輒承制誅竄不絕。

          ”(2)稱開府承制之官。

          宋蘇舜欽《慶州敗》詩:“國家防塞今有誰

          官為承制乳臭兒。

          ”54、改易:改動;變更。

          《漢書·地理志上》:“先王之跡既遠(yuǎn),地名又?jǐn)?shù)改易。

          ”宋蘇軾《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漢之與秦,唐之與隋,其治亂安危,至相遠(yuǎn)也,然而卒無所改易,又況于積安久治,其道固不事變也。

          ”明張居正《陳六事疏》:“但近來風(fēng)俗人情,積習(xí)生弊,有頹靡不振之漸,有積重難反之幾。

          若不稍加改易,恐無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

          ”55、長吏: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

          (1)舊稱地位較高的官員。

          戰(zhàn)國楚宋玉《高唐賦》:“長吏隳官,賢士失志。

          ”《漢書·景帝紀(jì)》:“吏六百石以上,皆長吏也。

          ”顏師古注引張晏曰:“長,大也;六百石位大夫。

          ”唐陳鴻《長恨歌傳》:“而恩澤勢力,則又過之,出入禁門不問,京師長吏為之側(cè)目。

          ”(2)指州縣長官的輔佐。

          《漢書·百官公卿表》:“(縣)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為少吏。

          ”唐王維《送縉云苗太守》詩:“手疏謝明王,腰章為長吏。

          ”《古今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會稽長吏聞新太守將到,大發(fā)人夫,修治道路。

          ”57、舟軍:水軍。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八年,權(quán)西伐黃祖,破其舟軍。

          ”《晉書·華軼傳》:“軼遣別駕陳雄屯彭澤以距敦,自為舟軍以為外援。

          ”59、怏怏:不服氣或悶悶不樂的神情。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唐王昌齡《大梁途中作》詩:“怏怏步長道,客行渺無端。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英》:“嫂自來撫問:‘夜來相對,何爾怏怏。

          ’”60、潛軍:秘密出兵。

          (1)偷襲敵軍。

          《荀子·議兵》:“不屠城,不潛軍,不留眾,師不越時。

          ”梁啟雄釋:“潛,潛襲也。

          ”(2)秘密出兵。

          唐竇威《出塞》詩:“潛軍渡馬邑,揚(yáng)旆掩龍城。

          ”唐于鵠《出塞曲》:“分陣瞻山勢,潛軍制馬鳴。

          ”61、傳首:傳送首級;被殺頭。

          《東觀漢紀(jì)·光武紀(jì)》:“(吳漢)夷述妻子,傳首于洛陽。

          ”唐許渾《聞邊將劉皋無辜受戮》詩:“才許誓心安玉壘,已傷傳首動金門。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xiàn)五·郭希顏邪說》:“(郭希顏)嬰世宗之怒,傳首九邊。

          ”63、寓居:寄居;僑居。

          漢張衡《西京賦》:“鳥畢駭,獸咸作,草伏木棲,寓居穴托。

          ”《南史·齊紀(jì)上·高帝》:“中朝喪亂,皇高祖淮陰令整,字公齊,過江居晉陵武進(jìn)縣之東城里,寓居江左者,皆僑置本土,加以‘南’名,更為南蘭陵人也。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仲淹遭母憂,寓居城下,晏公請掌府學(xué)。

          ”65、崎嶇:猶輾轉(zhuǎn)。

          《南齊書·文學(xué)傳論》:“或全借古語,用申今情,崎嶇牽引,直為偶說。

          ”《梁書·文學(xué)傳·任孝恭》:“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借。

          ”67、出首:自首。

          《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jīng)年。

          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

          ”宋岳飛《申府乞添差田明狀》:“王太尉先與水戰(zhàn)見陣,少卻之后,有首領(lǐng)田明率眾前來荊湖南北路安撫司出首。

          ”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我蹅門進(jìn)去,奸夫走脫,小人將妻子殺了,今來出首。

          ”注:因字?jǐn)?shù)限制,刪掉了若干條注釋內(nèi)容。

          佛教什么時候傳到中國

          佛教傳進(jìn)中國內(nèi)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

          但對傳進(jìn)的具體時間,說法很多,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rèn)為,漢哀帝元壽無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當(dāng)為佛教傳入漢地之始。

          此說源于《三國志》裴松注所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jīng)》。

          回復(fù)立(豆)者,其人也。

          《浮屠》所載臨蒲塞、桑門、伯聞、疏問、白疏問、比丘、晨門,皆弟子號。

          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遷入大夏地區(qū),其時大夏已信奉佛教。

          至公元前1世紀(jì)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響,接受了佛教信仰,從而輾轉(zhuǎn)傳進(jìn)中國內(nèi)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則普遍把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

          此說最早見于《四十二章經(jīng)序》和《牟子理惑論》。

          《理惑論》說: “昔漢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

          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

          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

          于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寫佛經(jīng)四十二章,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

          時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于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又于南宮清涼臺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

          明帝存時,預(yù)修造壽陵,陵日顯節(jié),亦于其上作佛圖像。

          時國豐民寧,遠(yuǎn)夷慕義,學(xué)者由此而茲。

          《四十二章經(jīng)序》所記與此大同小異,但都未說明感夢求法的確切年代。

          袁宏《后漢紀(jì)》及范曄《后漢書》等正史,亦未記其年月。

          后來則有水平七年(《老子化胡經(jīng)》)、十年(《歷代三寶記》、《佛祖統(tǒng)紀(jì)》)、三年(《漢法本內(nèi)傳》)、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譜》)等多種說法。

          至梁《高僧傳》,更稱漢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并請得攝摩騰、竺法蘭來洛陽,譯《四十二章經(jīng)》,建白馬寺。

          于是佛、法、僧完備,標(biāo)志著佛教在漢地真正的開端。

          但是,這類記載不僅神話成分居多,內(nèi)容也相互矛盾。

          事實(shí)上,《后漢書·楚王英傳》記,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貴族層己有相當(dāng)?shù)闹?,不必由漢明帝始感夢求法。

          此外,還有漢武帝時傳入說。

          《魏書·釋老志》記,漢武帝元狩年間,霍去病討匈奴,獲休屠王金人,“帝以為大神,列于甘泉宮。

          金人率長丈余,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

          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此說原出南朝宋王儉托名班固撰之《漢武帝故事》,國內(nèi)學(xué)者一般持否定態(tài)度,但海外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可信。

          總之,根據(jù)信史胸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dāng)在兩漢之際,即公元前后。

          它是通過內(nèi)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

          從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約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期。

          它經(jīng)歷了一個反復(fù)、曲折的變態(tài)過程,終于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來。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激化,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

          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沒有緩和階級對立,反而激起了全國范圍的農(nóng)民起義,西漢王朝最終為劉秀的東漢王朝所取代。

          在意識形態(tài)上,董仲舒草創(chuàng)的讖緯神學(xué),由于國家實(shí)行五經(jīng)取士,處處需用論證皇權(quán)的合理性,以致經(jīng)學(xué)與妖言,儒士與方士攪混不清。

          王莽改制用圖讖,劉秀取國也用圖讖,圖讖成了兩漢的官方神學(xué),既是文人做官的門徑,也是鞏固政權(quán)或奪取政權(quán)的輿論工具。

          史載第一個接受《浮屠經(jīng)》的是漢哀帝時攻讀《五經(jīng)》的“博士弟子”,同當(dāng)時的這種風(fēng)氣是相適應(yīng)的。

          《后漢書》關(guān)于楚王英奉佛的記載,有助于了解佛教在這 種大背景下的具體情況。

          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國。

          《后漢書》本傳記:“英少時好游俠,交通賓客。

          晚節(jié)更喜黃老,學(xué)為浮屠齋戒祭祀”。

          永平八年(65年),“詔令天下死罪皆入縑贖。

          英遣郎中令奉黃縑白紈三十匹詣相國曰:讬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

          國相以聞。

          詔報(bào)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dāng)有悔吝

          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

          ”明帝將此詔書傳示各封國中傅,明顯含有表彰和推廣的意思。

          后來劉英廣泛交結(jié)方士,“作金龜玉鶴,刻文字以為符瑞”遂以“招聚奸猾,造作圖書”,企圖謀逆罪被廢,次年,在丹陽自殺。

          結(jié)交賓朋(多是方士),造作圖讖,起碼在光武諸王中是很流行的。

          像濟(jì)南王康、阜陵王延、廣陵王荊等都是。

          但他們制造的圖讖,已不再作為“儒術(shù)”,而是當(dāng)作黃老的道術(shù);早先側(cè)重附會《五經(jīng)》,也轉(zhuǎn)向了“祠祭祝詛”。

          楚王英對“浮屠”的“齋戒祭祀”,是這種活動的重要方面。

          由此可見,佛教在中國內(nèi)地是作為讖緯方術(shù)的一種發(fā)端的。

          漢明帝對于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嚴(yán),株連“自京師親戚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數(shù)”。

          諸侯王作讖緯方術(shù),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狀。

          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關(guān)佛教在中土傳播的記載,顯然,也是這次株連的結(jié)果。

          自和帝(89—105)開始,東漢王朝在階級對立的基礎(chǔ)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長期斗爭,至桓、靈之世(147—189)達(dá)到頂點(diǎn),最終導(dǎo)致了黃巾起義(184),東漢皇權(quán)陷于全面崩潰。

          佛教在這種形勢下,有了新的抬頭。

          但作為東漢官學(xué)內(nèi)容之一的天人感應(yīng),包括圖書讖緯、星宿神靈、災(zāi)異瑞祥,始終沒有中斷過,皇室對方術(shù)的依賴也有增無已。

          漢章帝(76—88)繼明帝即位,賜東平憲王蒼“以秘書、列仙圖、道術(shù)秘方”。

          神仙術(shù)已為皇家獨(dú)享,所以也當(dāng)作最高的獎賞。

          到了漢桓帝,更有了明顯的發(fā)展。

          他繼續(xù)楚王英的故伎,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或言“飾華林而考濯龍之宮,設(shè)華蓋以祠浮圖、老子”。

          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云”而成仙。

          佛教進(jìn)一步被王室視作崇拜的對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這個時候已有了義理上的內(nèi)容。

          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又說,“此道清虛,貴尚無為,好生惡殺,省欲去奢”。

          這是早期佛教禁欲主義的標(biāo)準(zhǔn)教義,在傳說為明帝時譯出的《四十二章經(jīng)》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經(jīng)》是譯經(jīng)還是經(jīng)抄或漢地所撰,以及它成于什么年代,近代學(xué)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見。

          但它的部分內(nèi)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現(xiàn),則沒有疑問。

          此經(jīng)從“辭親出家為道”始,始終貫徹禁欲和仁慈兩條主線,與襄楷的主張全合。

          其中言“樹下一宿,慎不再矣”,與襄楷所說“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頭陀行者(苦行游方者)的主張;又言天神獻(xiàn)玉女于佛,佛以為“革囊眾穢”,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說法。

          因此,漢桓帝時重新出現(xiàn)的佛教,已經(jīng)具有了出家游方和禁欲仁慈的重要教義。

          但在形式上,與道教的結(jié)合比同五經(jīng)讖緯的結(jié)合更加緊密。

          襄楷本人是奉行于吉“神書” 的,此“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shù)”,即道教早期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的原本《太平清領(lǐng)書》。

          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義,主要在于論證“興國廣嗣”的正確之道。

          他特別提到當(dāng)時的傳說:“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把產(chǎn)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說成是中國老子教化夷狄的產(chǎn)物。

          這意味著佛教處于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靈之世,經(jīng)過兩次黨錮(166—176)和震撼全國的黃巾起義,接踵而來的就是董卓之亂,軍閥混戰(zhàn)。

          連年戰(zhàn)火,災(zāi)疫橫生,人民處在死亡線上,痛苦、無望的陰影,籠罩社會各個階層。

          這在社會思潮上,引起了重大變化。

          首先,兩漢神學(xué)化了的綱常名教,即獨(dú)尊的儒術(shù),受到了嚴(yán)重的沖擊,漢桓帝在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就是對儒術(shù)失去信心的表現(xiàn);黃巾起義奉《太平清領(lǐng)書》為經(jīng)典,張魯?shù)奈宥访椎烙谩独献印纷鹘滩?,廣大的農(nóng)民唾棄了官頒的《五經(jīng)》;在官僚和士大夫?qū)?,名教禮法或者成了腐朽虛偽的粉飾品,或者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所輕蔑。

          兩漢正統(tǒng)的文化思想已經(jīng)喪失了權(quán)威地位,社會醞釀和流行著各種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與佛教產(chǎn)生共鳴。

          所謂“名不常存,人生易滅”。

          以“形”為勞,以“生”為苦之類的悲觀厭世情緒,以及由避禍為主而引生的不問是非的政治冷淡主義和出世主義等,更是便于佛教滋長的溫床。

          此外,與圖讖方術(shù)同時興盛的精靈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濫,為佛教信仰在下層民眾中的流傳提供了條件,加上統(tǒng)治階級運(yùn)用政治和經(jīng)濟(jì)手段的誘脅,在漢末的某些地區(qū),使佛教有了相當(dāng)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

          《三國志》和《后漢書》均載,丹陽(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廣陵(江蘇揚(yáng)州)、下邳(江蘇宿遷西北)、彭城運(yùn)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糧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余人,悉課讀佛經(jīng);又以信佛免役作號召,招致人戶五千余,“每浴佛,多設(shè)酒飯,布席于路,經(jīng)數(shù)十里,民人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

          從西漢末年到東漢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從上層走向下層,由少數(shù)人進(jìn)入多數(shù)人,其在全國的流布,以洛陽、彭城、廣陵為中心,旁及穎川、南陽、臨淮(即下邳)、豫章、會稽,直到廣州、交州,呈自北向南發(fā)展的形勢。

          黃帝炎帝是同父異母還是同母異父?

          一般,兩種說法都納。

          但是,兩種說法,同父異母認(rèn)同度更高炎帝與黃帝是同父異母兄弟,黃帝為兄,炎帝為弟。

          炎帝生母為羌族之女,名曰“女登”。

          故以從母得姓之俗而姓姜,名榆罔,按其后世封官“縉云”為氏,其生前為有熊部落方國行政領(lǐng)袖。

          其時,部落及部落方國行政領(lǐng)袖沿襲氏族社會舊制,其職稱曰“后”,后世以為“帝”、“后”都是君主之稱,故以炎帝生前在龍門山焚林墾荒之功,以火色之“赤”稱曰“赤帝”,此如《周書》之載。

          也有以烈火炎上之性,而謂之“炎帝”。

          由于西漢末年以來將中國歷史上的歷史時代名稱“神農(nóng)”與五帝時期的具體歷史人物名“炎帝”捏合為一,以倡“炎帝神農(nóng)氏”之妄說,因而,對炎帝史事、阪泉之戰(zhàn)、阪泉地名所在等,都產(chǎn)生了大量的錯誤解釋。

          對此,我們有必要分別進(jìn)行清理、辨析,以還歷史的本來面目。

          炎帝非神農(nóng)。

          神農(nóng),同“有巢”、“燧人”、“伏犧”一樣,是先秦史家追述中國原始社會發(fā)展史中,依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歷史階段,在生產(chǎn)生活上所出現(xiàn)的不同歷史特點(diǎn)而命稱的時代劃分名稱,而非具體的歷史人名。

          “神農(nóng)”之所指,是繼“伏犧”之后,社會生產(chǎn)全面發(fā)展到以農(nóng)耕經(jīng)濟(jì)生產(chǎn)為主要特點(diǎn)的歷史時期,在時間上它相當(dāng)于距今八千年以來到五千年左右的歷史階段,也即軒轅黃帝肇造國家制度之前的歷史階段。

          當(dāng)然,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候,其社會發(fā)展進(jìn)步,都不是一刀齊,在不同的地域,其進(jìn)步總是存在著快慢之分的。

          就中國歷史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而言,按現(xiàn)在考古發(fā)現(xiàn)的歷史證據(jù)表明,桑干河流域進(jìn)入農(nóng)耕生產(chǎn)時期,在距今一萬兩千年左右;若以全國各地普遍進(jìn)入農(nóng)耕生產(chǎn)的時間而計(jì),是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歷史上。

          故,《尸子》云:“神農(nóng)氏七十世”。

          七十世者,也只是一個約略性的估計(jì)年代。

          《呂氏春秋·審分覽·慎勢》曰:“神農(nóng)十七世”。

          《尸子》成書在前,《呂氏春秋》撰寫在后,此或誤抄“七十”為“十七”所致,或以為言以“七十世”而太久而改之。

          《禮記·曲禮》孔穎達(dá)疏引三國時譙周之語,則又是一種說法,言“神農(nóng)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

          今人讀此,或者會感到奇怪:為什么古人談及“神農(nóng)”,會是一人一個說法呢

          其實(shí)這也本不奇怪。

          對于人們知之不詳?shù)脑忌鐣v史,有一些探討性的說法,也并不稀奇。

          就像現(xiàn)在,言及古史分期,社會發(fā)展史研究者,常用“蒙昧?xí)r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之詞以作歷史分期;古人類學(xué)家用“直立人”、“智人”、“現(xiàn)代人”作分期;考古學(xué)家則用“舊石器時代”、“細(xì)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為分期。

          具體到各個學(xué)者、各種著作的認(rèn)識又不盡一致。

          這對于研究而言是很正常的。

          現(xiàn)在,依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量證據(jù)而言,《尸子》所言的“神農(nóng)氏”歷史時期有“七十世”之久,應(yīng)該說,大體上是比較正確的。

          古人習(xí)以三十年為一個世代,七十世相當(dāng)于兩千多年,換言之,《尸子》之說是將距今七千多年到黃帝肇造國家制度之前的這一段歷史作為“神農(nóng)氏”歷史時期,應(yīng)該說,這是比較接近于客觀歷史實(shí)際的正確的說法。

          “神農(nóng)”是歷史時代名,而非具體的歷史人名。

          對于這一點(diǎn),中國產(chǎn)生最早的古籍《山海經(jīng)》也是一證。

          《山海經(jīng)》保存的上古史料是最多的。

          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遺址、歷史人物葬處、山川、河流、湖泊、古代的物產(chǎn)、飛禽走獸、都有記載,可以說是包羅萬象。

          對于古代具體的歷史人物,如黃帝、炎帝、蚩尤、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等,都有記載,它就是沒有“有巢”、“燧人”、“伏犧”、“神農(nóng)”這樣的歷史時代名稱。

          由此可見,編造“炎帝神農(nóng)氏”這樣不倫不類的名稱,是多么的荒唐

          正因?yàn)椤吧褶r(nóng)”是歷史時代名,而非具體的歷史人名,所以,在先秦眾多古籍中,都有著明確的區(qū)分。

          這就是,談到“神農(nóng)”稱“世”,說到黃帝、唐堯、虞舜等用“時”。

          例如:《莊子·盜跖》:“神農(nóng)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商君書·畫策》:“神農(nóng)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史記·五帝本紀(jì)》:“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春秋時,齊桓公已成霸業(yè),欲效帝王行封禪,管仲情知封禪做大,對桓公不利,直理以勸,桓公又不會聽從,就靈機(jī)一動,將虙羲、神農(nóng)等一些歷史時代名臨時“拉”來以充古帝王,編造“受命”、見“祥瑞”方能行封禪,以難桓公。

          即使如此,也未將神農(nóng)與炎帝合而為一。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nóng)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

          ”(《管子·封禪》) 中國自古為禮儀之邦,行文述事須分上下長幼而不可以亂言。

          古史黃帝、炎帝并提,總是黃帝在前而炎帝在后,從來未有黃、炎顛倒而作“炎黃”者。

          因何

          黃帝為兄,炎帝為弟,此其一;黃帝姓姬,為少典之嫡出。

          炎帝姓姜,在少典為之庶生。

          此其二;黃、炎在有熊雖同為軍、政首領(lǐng),然涿鹿之戰(zhàn)后,炎帝爭權(quán)欲分裂有熊,是為不德,因有阪泉三戰(zhàn)之?dāng) ?/p>

          此其三;黃帝此后東西南北“以戰(zhàn)去戰(zhàn)”一統(tǒng)神州,建立文明的國家之制后,雖仍使炎帝主政于南方,但實(shí)際上受封“縉云”之職,已為臣屬而不為“帝”。

          此其四;對于肇造國家文明之制,施行文明教化,發(fā)展科技,如統(tǒng)一文字、發(fā)展醫(yī)學(xué)理論、制定法律、音律、歷法等各方面,炎帝的貢獻(xiàn)都遠(yuǎn)難與黃帝相比。

          此其五。

          因此,中國歷朝歷代舉行國家祭典,都是將黃帝列入大典的五年“禘”、三年“袷”之中,上配五天神,下陪歷代帝王之祖而享祭。

          炎帝則無此殊榮,他只是在一年四季的郊祀之中,配南方天神赤帝赤熛怒、四象中朱雀一象的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星神、火神而享祭。

          唯其如此,古人黃、炎聯(lián)述,從來都作“黃炎”而從不稱“炎黃”,只在劉歆、班固、皇甫謐等人的筆下,才有了顛倒的“炎黃”之辭。

          謂于不信,請觀史實(shí):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賈逵注:“少典,黃帝、炎帝之先”; 虞翻、唐固注:“少典,黃帝、炎帝之父”; 《國語·周語》:“夫亡者豈繄無寵

          皆黃、炎之后也”; 韋昭注:“鯀,黃帝之后也。

          共工,炎帝之后也”; 《左傳·昭公一七年》:“昔者,黃帝氏以云紀(jì),故為云師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紀(jì),故為火師而火名。

          ”此文所載乃郯子之不詳歷史的荒唐語,我們引此,是因其祖述“黃、炎”尚有長幼之序而未亂; 《呂氏春秋·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新書·益壤》:“黃帝者,炎帝之兄也” 炎帝非“神農(nóng)”。

          炎帝是具體的歷史人物,神農(nóng)是一個歷史時代名稱。

          這個問題舉凡認(rèn)真研究歷史的古今學(xué)者認(rèn)識都是一致的。

          因此,羅琨就說:“在先秦文獻(xiàn)中,凡黃帝連言的炎帝或炎,均置于黃帝或黃之后”;“神農(nóng)一語最早見于晚周,主要用于表示一個歷史時代……神農(nóng)氏時代包括了從原始農(nóng)業(yè)的發(fā)明到取得初步發(fā)展的漫長歷史,它的上限甚至可延伸到農(nóng)業(yè)前夕。

          ”(羅琨:《‘炎黃’、‘黃炎’與黃帝陵》,載《炎黃文化研究》1994年一期) 那么,所謂“炎帝神農(nóng)氏”這種不倫不類的稱謂,又是怎么造出來,而又訛傳至今的呢

          此中,有三個不懂歷史而強(qiáng)述史的人物,這里不能不提他們的大名: 第一名,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之子劉歆。

          劉向幼年就受到了漢武帝迷信鬼神、言及黃白之術(shù)雜書的影響,這些書是劉向之父治淮南王獄時得到的。

          宣帝時又欲仿效漢武,劉向言“黃金易成。

          上令典尚方鑄作事,費(fèi)甚多,方不驗(yàn),上乃下更生(劉向本名)吏。

          吏劾更生鑄偽黃金,系當(dāng)死”(《前漢書·劉向傳》)。

          只是,由于劉向之兄贖其罪,才留得一條性命。

          劉歆,是劉向諸子中最喜讀書的一個,然其自幼所接觸到的皆為不少家傳方士所編的雜談鬼神之類怪誕書。

          劉歆因讀之更鉆,常會提出一些連劉向也回答不出來的怪問題。

          王莽靠神鬼之說,圖讖之謀,篡奪西漢帝位,就靠得是劉歆的謀劃,因而被王莽封為“國師”(《前漢書·劉歆傳》)。

          劉歆先為王莽謀,做了個“假皇帝”,進(jìn)而又靠造圖讖“赤帝行璽某傳子黃帝金策書”的所謂“銅匱”天書,“言王莽為真天子”(《前漢書·王莽傳》)。

          劉歆的這種編造,就把赤帝(炎帝)說成是黃帝的父親了,劉歆為了更進(jìn)一步拍王莽的馬屁,就進(jìn)而索性將炎帝與神農(nóng)氏合戶造出了一個不倫不類的 “炎帝神農(nóng)氏”之稱。

          第二名,是后漢的班固。

          班彪、班固父子二人,原非史官世家,其述史是欲借以美化漢代帝王而獲得政治好處。

          故班固曾因“私改國史”而下獄。

          此后,其弟班超上奏明帝說明班家的述史意圖,明帝取其所述之史稿以驗(yàn),讀后很高興,這才任班固為蘭臺令史,讓其述史的。

          無論古今,凡以述史而媚上,為美化當(dāng)權(quán)者服務(wù),就必然要歪曲歷史。

          而此前不畏權(quán)貴、秉筆直書史事的司馬遷,已將西漢歷史完整地記載到了漢武帝之末,班氏父子欲美化漢代帝王,就必與司馬遷對著干:說司馬遷述史“是非頗繆于圣人”,其述史“甚多疏略,或有抵啎”(班固:《前漢書·司馬遷傳·評語》),其父甚至連司馬遷蒙難受刑,也用來做幸災(zāi)樂禍的詛咒,言之為“大敝傷道,所以遇極刑之咎也

          ”(《后漢書·班彪傳》)司馬遷述史,對漢武帝抨擊最烈者,莫過于武帝聽信方士公孫卿胡編黃帝成仙不死,因而勞民傷財(cái)大興封禪一十三載,最后振兵釋旅途中在涿鹿祭軒轅黃帝陵于橋山,卻看到了黃帝冢,這使武帝極為尷尬。

          于是,班固述史,一是將橋山筆移至陜北陽周縣南;二是篡改武帝元封元年冬十月振兵釋旅的行軍路線;三是凡武帝巡幸經(jīng)過涿鹿縣者一律不載,實(shí)在避不過者,就用“獨(dú)鹿”之名以代;四是開列一個與其所述西漢歷史沒有絲毫關(guān)系的所謂《古今人表》,并自注以“炎帝神農(nóng)氏”、“炎帝妃生黃帝”之類的胡話;五是在《律歷志》中塞入一個歪曲古史系統(tǒng)的所謂《世經(jīng)》。

          如此,“炎帝神農(nóng)氏”這個荒怪不經(jīng)的提法,就以“正史”的形式流播于后世。

          第三名,就是皇甫謐。

          皇甫謐“年二十,不好學(xué),游蕩無度”,后在其叔母苦勸之下,始學(xué)便“以著述為務(wù),自號玄晏先生”(《晉書·皇甫謐傳》),不久因患風(fēng)痹疾而改學(xué)醫(yī)。

          二十尚不學(xué),中途又改行。

          讀書雜亂,而不知分析,以著述為務(wù),必示人以博學(xué)。

          如此必走東拼西湊、雜相連綴、不足者兼以附會的道路了。

          然黃帝史事久遠(yuǎn),歷史上除司馬遷有一個簡略之述外,就很少有有系統(tǒng)的史料傳世了。

          正因?yàn)槿绱?,皇甫謐雜相連綴更加附會的《帝王世紀(jì)》就被世人當(dāng)“寶貝”,其錯誤乃至荒唐之說廣為轉(zhuǎn)述、流傳也就不足為怪了

          不信,我們可以以他對炎帝之述為例: 神農(nóng)氏,姜姓也。

          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

          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

          上面這短短的四十七個字,就是雜揉了《國語·晉語》所載晉大夫司空季子的附會,《前漢書·古今人表》及《律歷志·世經(jīng)》的胡謅,《孝經(jīng)鉤命決》的編造而為其文。

          如此的《帝王世紀(jì)》還能有多少靠得住的東西

          炎帝初娶妻于今山西地方之羌女,生女曰“女娃”。

          由于部落方國行政首領(lǐng)負(fù)責(z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天文觀察等事,經(jīng)常在熊耳、龍門、空桑諸山活動。

          當(dāng)其在空桑之山(今山西省五臺山)巡視天文觀察之際,其愛女思父而獨(dú)自離家東行欲見炎帝,行至今山西大同地方,落入“大同古湖”尚未完全退盡的澤水之中,溺水而亡。

          炎帝因痛失愛女而悲,除命稱今山西渾源西南的一條水為“懌女之水”外,其在與黃帝分治南北之時,于河南、山東兩地所筑屯兵之邑都命稱為“空?!?,以寄托其對愛女的哀思。

          炎帝在蚩尤叛亂之初,能以國為重,從太昊之地北上少昊筑邑監(jiān)視,但由于不敵蚩尤而敗回涿鹿不了解黃帝因使驕兵之計(jì),不放他進(jìn)入軒轅之丘,而在圍困蚩尤之際救其到阪泉屯兵以作戰(zhàn)防止蚩尤西逃的側(cè)翼之旅的原因,就心生異心,待黃帝戰(zhàn)勝蚩尤的喘息未定之際,突然向黃帝發(fā)起爭權(quán)之戰(zhàn),也就是我們后世所說的“阪泉之戰(zhàn)”。

          當(dāng)黃帝不得已三戰(zhàn)將其打敗之后,炎帝仍不肯與黃帝和解。

          黃帝四面征戰(zhàn),一統(tǒng)華夏以后,就封炎帝為“縉云”之官,與其重新分治南北,使其重新主政于南方。

          至此以后,炎帝雖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精心治理南方,并娶赤水之女聽訞為妻,生兒育女,與西南各族和諧相處,但卻至死也末與黃帝往來。

          因此而死葬于湖南。

          從人類社會發(fā)展進(jìn)步的角度而言,原始社會由氏族家長制走向部落時期,其產(chǎn)生的“帝、后”雙頭領(lǐng)導(dǎo)體制,是特殊歷史時期的一種過渡型政治制度。

          在進(jìn)入文明時代之際,其掌握軍事領(lǐng)導(dǎo)大權(quán)的“帝”取代行政領(lǐng)袖之“后”,成為文明國家制度中的第一代君主,本是一種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炎帝在中華大地統(tǒng)一之前,雖曾是有熊部落方國行政領(lǐng)袖,他對有熊的振興有功,進(jìn)入文明時代后的南方開發(fā),也曾經(jīng)做出過很重要的歷史貢獻(xiàn),但其在思想上不能夠作到“與時偕行”,不能夠順應(yīng)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而發(fā)動與黃帝爭權(quán)位為實(shí)質(zhì)的“阪泉之戰(zhàn)”。

          所以,論對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貢獻(xiàn),炎帝是不能與黃帝相提并論的。

          希望幫到你,還有問題就追問我。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jiān)谝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