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漢書霍光讀后感

          漢書霍光讀后感

          時間:2016-03-08 09:08

          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名字

          《中華上下五千年》目錄: 盤古開天地   女媧補天   神農(nóng)嘗百草   黃帝戰(zhàn)蚩尤   堯舜禪讓   大禹治水   商湯滅夏   武丁和傅說   文王訪賢   武王伐紂   烽火戲諸侯   齊桓公重用管仲   曹劌智敗齊軍   一鳴驚人   孫武練兵   勾踐臥薪嘗膽   孔子周游列國   商鞅變法   胡服騎射   完璧歸趙   屈原投江   紙上談兵的趙括   毛遂自薦   荊軻刺秦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   孟姜女哭長城   指鹿為馬   項羽破釜沉舟   胯下之辱   鴻門宴   四面楚歌   飛將軍李廣   蘇武牧羊   司馬遷著《史記》   昭君出塞   馬援老當(dāng)益壯   張衡發(fā)明地動儀   黃巾起義   曹操起兵   三顧茅廬   赤壁之戰(zhàn)   關(guān)羽水淹七軍   曹植七步成詩   陸遜火燒連營   諸葛亮七擒孟獲   周處除“三害”   王羲之書成換鵝   淝水之戰(zhàn)   “三絕”畫家顧愷之   乘風(fēng)破浪   花木蘭從軍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李春巧建趙州橋   直言敢諫的魏征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經(jīng)   “詩仙”李白   安史之亂   郭子儀單騎退回紇   段秀實不畏強暴   黃巢起義   “兒皇帝”石敬瑭   黃袍加身   杯酒釋兵權(quán)   包青天   畫家米芾   大敗金兀術(shù)   留取丹心照汗青   “頭魚宴”上的阿骨打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   馬可·波羅來華   紡織家黃道婆   郭守敬與《授時歷》   王冕學(xué)畫   大腳馬皇后   鄭和下西洋   商輅連中三元   戚繼光抗倭   海瑞備棺上疏   梃擊案   皇太極巧用反間計   闖王李自成   鄭成功收復(fù)臺灣   康熙智擒鰲拜   鄭板橋當(dāng)縣令   大貪官和珅   林則徐虎門硝煙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太平天國起義   火燒圓明園   垂簾聽政   甲午海戰(zhàn)   武昌起義

          成語故事50字加道理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fēng)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fù).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宗愨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fēng)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dāng)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xué),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xué)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xué)藝術(shù)也很發(fā)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dāng)時,不僅詩人多,創(chuàng)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shù)上、內(nèi)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dāng)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rèn)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rèn)為既然數(shù)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shù)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dāng)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xué)生,一起跟他學(xué)習(xí)下棋,其中一個學(xué)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xué)習(xí).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rèn)為學(xué)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rèn)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xiàn)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jié)果,雖然兩個學(xué)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xué)到一點本事.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后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并且派他擔(dān)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后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xù)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xiāng).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fā)現(xiàn)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yīng)該就是這個螞蟻洞.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dāng)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完)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jīng)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fēng)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shù),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xué)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lǐng).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xiàn)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xì)尋訪盛產(chǎn)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fā)現(xiàn)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dāng)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dāng)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dāng)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tài).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dāng)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裢?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于贊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xué)無術(shù)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zé)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fēng)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xué)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xué)無術(shù)”,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xué)家.他聰明好學(xué),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quán),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wù)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dāng)?shù)靥嘏扇藙袼?jié)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求簡短、有趣的成語故事。

          成語小故事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xiāng)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

          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jù),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

          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

          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guī)椭堂玳L高了好幾寸

          ”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fā)現(xiàn)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jīng)枯死了 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

          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

          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

          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fēng)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fù)。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yè)。

          宗愨經(jīng)過勤學(xué)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fēng)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dāng)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師。

          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xué),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xué)了。

          ”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

          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

          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

          ”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

          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xué)藝術(shù)也很發(fā)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

          當(dāng)時,不僅詩人多,創(chuàng)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shù)上、內(nèi)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dāng)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

          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

          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rèn)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

          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因為他認(rèn)為既然數(shù)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shù)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dāng)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xué)生,一起跟他學(xué)習(xí)下棋,其中一個學(xué)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xué)習(xí)。

          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rèn)為學(xué)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rèn)真。

          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xiàn)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

          ”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jié)果,雖然兩個學(xué)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xué)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xí)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9.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

          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

          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

          ”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 10.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

          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

          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后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并且派他擔(dān)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

          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后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xù)住下去,就回到京城。

          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xiāng)。

          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fā)現(xiàn)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yīng)該就是這個螞蟻洞。

          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dāng)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完) 11.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

          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

          多少文人墨客經(jīng)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

          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fēng)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

          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shù),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這和俗語所說的“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

          文學(xué)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

          ”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lǐng)。

          12.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

          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

          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

          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

          ”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

          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

          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13.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

          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

          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xiàn)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

          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xì)尋訪盛產(chǎn)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fā)現(xiàn)中意的良馬。

          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

          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

          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

          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

          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14.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

          當(dāng)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

          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

          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

          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

          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

          曹操就派禰衡當(dāng)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

          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

          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

          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dāng)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tài)。

          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

          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dāng)書記。

          禰衡恃才傲慢,非??裢髞?,終于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

          多用于贊揚有才能的人 15.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

          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

          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

          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16.不學(xué)無術(shù)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

          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

          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

          霍光掌握朝政大權(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

          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

          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

          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zé)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

          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

          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

          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fēng)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xué)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

          成語“不學(xué)無術(shù)”,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17.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xué)家。

          他聰明好學(xué),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

          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quán),被派往永嘉任太守。

          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wù)不管,卻去游山玩水。

          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

          當(dāng)?shù)靥嘏扇藙袼?jié)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

          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

          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

          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18.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dāng)成敵兵。

          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lǐng)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

          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lǐng)8萬精兵迎戰(zhàn)。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后,苻豎親自率領(lǐng)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

          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rèn)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后續(xù)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

          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后,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后續(xù)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

          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jié)果大勝。

          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

          當(dāng)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又是陰天,遠(yuǎn)遠(yuǎn)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

          仔細(xì)看去,那里桅桿林立,戰(zhàn)船密布,晉兵持刀執(zhí)戟,陣容甚為齊整。

          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xùn)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

          那里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

          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

          隨著一陣西北風(fēng)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shù)士兵在運動。

          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么能說它是弱兵呢

          ”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后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zhàn)。

          結(jié)果,秦兵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zhàn),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19.邯鄲學(xué)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見什么學(xué)什么,學(xué)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rèn)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

          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

          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

          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

          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

          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yuǎn)的邯鄲學(xué)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

          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xué);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重,學(xué);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xué)。

          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成語“邯鄲學(xué)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xué)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

          20.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zhǔn)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

          ”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

          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

          當(dāng)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rèn)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

          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21.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

          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

          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

          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22.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dān)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來向?qū)?,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

          ”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yuǎn)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

          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23.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

          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

          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

          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yuǎn)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

          ”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

          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

          ”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yuǎn)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討武曌檄》的翻譯

          守株待兔:從前有個農(nóng)民,有一天,他看見一只兔子一頭撞死在一棵樹上,于是農(nóng)民想:如果天天有一只兔子那就好了。

          于是他天天守在樹下等兔子,過了1年兔子沒等到,莊稼也因為沒鋤草也荒了。

          望采納,謝謝您

          ~

          擴寫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師。

          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xué),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xué)了。

          ”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

          面對清風(fēng)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dāng)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

          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

          ”當(dāng)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

          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

          ”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

          你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字的老師。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xué)藝術(shù)也很發(fā)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

          當(dāng)時,不僅詩人多,創(chuàng)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shù)上、內(nèi)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dāng)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

          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

          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rèn)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

          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因為他認(rèn)為既然數(shù)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shù)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dāng)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

          秋有兩個學(xué)生,一起跟他學(xué)習(xí)下棋,其中一個學(xué)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xué)習(xí)。

          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rèn)為學(xué)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rèn)真。

          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xiàn)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

          ”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jié)果,雖然兩個學(xué)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xué)到一點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見習(xí)魔法師 二級 2-25 13:29 按圖索驥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

          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一無所獲。

          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發(fā)現(xiàn)有一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蹄子稍差些。

          ”父親一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

          ”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 南柯一夢 成語釋疑: 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成語出處: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成語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

          有一次,因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樹下休息起來,沒想到他因此就睡著了。

          在夢里,他看到槐安國的國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國去,隨后把自己心愛的公主嫁給了他,并且派他擔(dān)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這段時間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國王也很欣賞他。

          他五個兒子都有爵位,兩個女兒也嫁給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國的地位非常高。

          后來,檀蘿國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軍隊輸了,接著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

          這一切的不幸,讓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繼續(xù)住下去,就回到京城。

          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國王面前說淳于棼的壞話,國王沒有查證,就把他的孩子抓起來,還把他送回原來的家鄉(xiāng)。

          一離開槐安國,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場夢。

          不久,淳于棼發(fā)現(xiàn)庭院里的槐樹下有一個螞蟻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宮殿漢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夢中所見到的槐安國,應(yīng)該就是這個螞蟻洞。

          而槐樹的最高的樹枝,可能就是他當(dāng)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夢里南柯的一切,覺得人世非常無常,所謂的富貴功名實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歸隱道門了。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完)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一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一個詩人《題李白墓》。

          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后名傳千古。

          多少文人墨客經(jīng)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

          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fēng)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魯國人。

          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shù),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lǐng),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

          這和俗語所說的“關(guān)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

          文學(xué)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

          ”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xiàn)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lǐng)。

          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

          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

          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

          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

          ”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

          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

          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

          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

          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yōu)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

          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xiàn)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

          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xì)尋訪盛產(chǎn)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fā)現(xiàn)中意的良馬。

          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

          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

          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

          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

          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

          當(dāng)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

          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

          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

          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

          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

          曹操就派禰衡當(dāng)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

          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

          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

          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dāng)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fā)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tài)。

          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

          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dāng)書記。

          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

          多用于贊揚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

          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

          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

          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jīng)》。

          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不學(xué)無術(shù)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

          武帝監(jiān)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

          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

          霍光掌握朝政大權(quán)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

          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yī)下毒害死了許后。

          毒計敗露,女醫(yī)下獄。

          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zé)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

          他也想去告發(fā),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

          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fā)此案,宣帝派人去調(diào)查處理。

          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fēng)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xué)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xué)無術(shù),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xué)識,因而不明關(guān)乎大局的道理。

          成語“不學(xué)無術(shù)”,指沒有學(xué)問,沒有本領(lǐng) 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xué)家。

          他聰明好學(xué),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

          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quán),被派往永嘉任太守。

          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wù)不管,卻去游山玩水。

          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

          當(dāng)?shù)靥嘏扇藙袼?jié)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

          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

          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

          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草木皆兵”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把草木都當(dāng)成敵兵。

          形容極度疑懼,驚恐不安。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lǐng)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

          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lǐng)8萬精兵迎戰(zhàn)。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后,苻豎親自率領(lǐng)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

          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rèn)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后續(xù)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

          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后,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后續(xù)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

          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jié)果大勝。

          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

          當(dāng)時正是隆冬時節(jié),又是陰天,遠(yuǎn)遠(yuǎn)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

          仔細(xì)看去,那里桅桿林立,戰(zhàn)船密布,晉兵持刀執(zhí)戟,陣容甚為齊整。

          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xùn)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

          那里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

          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

          隨著一陣西北風(fēng)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shù)士兵在運動。

          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么能說它是弱兵呢

          ”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后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zhàn)。

          結(jié)果,秦兵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zhàn),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邯鄲學(xué)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見什么學(xué)什么,學(xué)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rèn)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

          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

          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

          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

          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

          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yuǎn)的邯鄲學(xué)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

          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xué);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重,學(xué);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xué)。

          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成語“邯鄲學(xué)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xué)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

          指鹿為馬 English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zhǔn)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

          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

          ”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

          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

          當(dāng)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rèn)為是說明書而不是馬。

          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 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jīng)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rèn)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shè)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dāng)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chǎn),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

          ”楚王說:“公子過謙了。

          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dāng)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

          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zhàn)。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dāng)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

          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zhàn)時相遇。

          晉文公為了實現(xiàn)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

          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zhàn)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

          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dān)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

          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

          他立刻叫來向?qū)?,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

          ”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yuǎn)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

          ”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

          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

          ”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盜鈴 English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

          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

          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

          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

          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

          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

          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yuǎn)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

          ”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

          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

          ”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yuǎn)的地方。

          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成語故事大全

          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

          ——《江城子密獵》②孫權(quán)勇而有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魏武帝論》 ◆蘇轍:任人莫難于托國。

          漢武帝因文、景富庶之后,虐用其民,厚自奉養(yǎng),征伐四夷,幾喪天下。

          逮其晚歲,托國于霍光。

          光知用兵之害,罷均輸榷酤,與民休息,而天下復(fù)安。

          凡武帝之所以得稱賢君者,惟用霍光故也。

          蜀先主知嗣子之暗弱,舉國而付之諸葛孔明。

          孔明又發(fā)李嚴(yán)、楊儀,援蔣琬、費祎而授之。

          雖后主之不明,而守國三十余年,君臣相安,蜀人免于涂炭之患,過于魏、吳遠(yuǎn)甚。

          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曹公憚之。

          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后事。

          闥其用兵勞民之后,繼起大役,兵折于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fù)肆志于僚友。

          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tǒng),吳、越之民陷于炮烙之地,國隨以亡。

          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于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

          ——《欒城后集孫仲謀》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fēng)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生子當(dāng)如孫仲謀。

          ◆胡三?。寒?dāng)方面者,當(dāng)如呂岱;委人以方面者,當(dāng)如孫權(quán)。

          ——《資治通鑒注》 ◆羅貫中: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

          二十四年興大業(yè),龍盤虎踞在江東。

          ——《三國演義》 ◆王夫之:于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yuǎn)矣。

          ◆王夫之:于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于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

          ——《讀通鑒論》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

          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

          使操當(dāng)此,早挾一「寧我負(fù)人,勿人負(fù)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

          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廿二史札記》 ◆元好問: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咤生云風(fēng)。

          ——《赤壁圖》 ◆郝經(jīng):東漢之衰,孫權(quán)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黃祖,走曹操,襲關(guān)侯,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zhàn)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于魏,結(jié)援于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熊通之譖,保據(jù)江淮,奄征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后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

          ——《續(xù)后漢書》 ◆王鳴盛:孫權(quán)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征,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fù)。

          十二月又通聘于蜀,乃既和于蜀,又不絕于魏,且業(yè)已改元而仍稱吳王。

          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wù)農(nóng)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后發(fā),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十七史商榷》 ◆盧弼: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

          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承祚,方之勾踐其信然矣。

          ——《三國志集解》 ◆何焯: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義門讀書記》 ◆李慈銘: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賀邵、王蕃、樓玄等尤多。

          少帝之誅諸葛恪、滕胤,皆逆臣專制,又當(dāng)別論。

          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吾粲、朱據(jù)、張休、屈晃、張純等十?dāng)?shù)人,被流者顧譚、顧承、姚信等又?jǐn)?shù)人,而陳正、陳象至加族誅,吁,何其酷哉

          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越縵堂讀書筆記》 ◆李宗吾:他和劉備同盟,并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guān)羽殺了,心之黑,仿佛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駕下稱臣,臉皮之厚,仿佛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

          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zhèn)?,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厚黑學(xué)》 ◆ :① 孫權(quán)是個很能干的人。

          ②當(dāng)今惜無孫仲謀。

          ——《讀古書實錄》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