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黃帝為何那么重視振濟災(zāi)民 史記平淮書 漢書宣帝紀 漢書元帝紀都有相關(guān)記載
為穩(wěn)定民心,一方面顯示皇帝以民為本,重視百姓,二來是防止地方因饑荒鬧事暴亂,三使得國泰民安
求《漢書.宣帝紀》的翻譯。
為穩(wěn)定民心,一方面顯示皇帝以民為本,重視百姓,二來是防止地方因饑荒鬧事暴亂,三使得國泰民安
《漢書》 人物傳記 讀后感
[原文]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
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
有詔潔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
丞相魏相曰:“臣愚不習(xí)兵事利害,后將軍數(shù)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可必用也。
” ——摘自班固《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 ?。圩x書的筆記和談話] 說服力強之效 ——讀班固《漢書》卷六十九《趙充國傳》的批語(見《讀文史古籍批語集》第125頁) [解析] 趙充國是西漢武帝時人,曾任后將軍,封營平侯。
對匈奴和西羌等當(dāng)時的邊患事務(wù)非常熟悉。
從武帝到宣帝,他在抗擊匈奴,招降西羌方面,屢立奇功。
趙充國很有戰(zhàn)略眼光和策略水平,常常從事實出發(fā),充分說理,上書漢宣帝,接受他的主張。
很注意趙充國的這個特點,讀《趙充周傳》時,許多地方加了旁圈,天頭上劃著三個大圈的地方有19處之多,還細心地改正了一些錯別字。
漢宣帝時,為鞏固邊防,招降西羌,趙充國提出屯田政策,共有12條,稱《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其中主張戍邊的士兵,平時墾荒種田,戰(zhàn)時出征,這樣可以就地解決軍糧,克服運輸困難,可節(jié)省國家開支,還能達到以逸待勞取勝入侵之?dāng)车哪康?,因此,“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到?/p>
”在一本《漢書》里,對這12條逐字加了旁圈的有10條。
《趙充國傳》說,他關(guān)于屯田的疏奏正要送出,便接到漢宣帝要他繼續(xù)進軍的詔令。
兒子勸他按皇帝旨意辦,不要送奏折冒風(fēng)險,他不但不聽,還說兒子“不忠”。
結(jié)果奏折送上后遭到皇帝拒絕。
趙充國不甘心,又上書申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反復(fù)多次。
漢宣帝對趙充國的奏折,每來一份,都交給大臣們議論。
開始時,贊成的人只有十分之三,然后是十分之五,最后有十分之八的人都贊成了。
先前反對的人,也大都心服口服。
很注意這段記敘,逐字加了旁圈,在天頭上劃三個大圈,批注道:“說服力強之效”。
50年代后期,有一次召他的老朋友歷史學(xué)家周谷城到中南海的一個露天游泳池同他一道游泳。
游罷之后上岸,他手里拿著一本線裝的《漢書》,翻到《趙充國傳》時,對周谷城說:“這個人很能堅持真理,他主張在西北設(shè)屯田軍,最初贊成者只十之一二,反對者十之八九。
他因堅持真理,后來得到勝利,贊成者十之八九,反對者只十之一二。
真理的貫徹,總要有一個過程,但要堅持。
”還說:“無論是過去和現(xiàn)在,都是如此。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在上?!返?62頁,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版) 這里,頗有今古同況之慨。
在其革命斗爭實踐中,也出現(xiàn)過贊同他的人由少漸多的現(xiàn)象。
我黨認識路線方針的正確,是存在一個過程的。
此外,對《趙充國傳》里表現(xiàn)趙充國軍事才能的記敘,也有很多批畫。
如趙充國打仗時,重視偵察和備戰(zhàn),每到一處,都修固營壘,尤其愛護士兵,計劃周密后才出擊。
有一次領(lǐng)兵渡河時,萬余名騎兵通過后,突然與上百名敵人騎兵遭遇。
趙充國說:兵馬都已疲倦,敵方皆驍騎,恐是誘兵,不能迎戰(zhàn),“小利不足貪”。
又一次,敵方敗軍渡水逃跑,退路很窄,趙充國卻緩行追擊。
有人主張快追,趙回答:“窮寇不可迫也。
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
”結(jié)果,大敗敵軍。
趙充國主張:“善戰(zhàn)者致人,不致于人”,“飭兵馬,練戰(zhàn)士,以須其至,坐得致敵之術(shù),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戰(zhàn)不必勝,不茍接刃;攻不必取,不茍勞眾”等等。
對這些記敘,都有圈畫,很為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