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故事500字
被譽為近代科學的開創(chuàng)者牛頓,在科學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對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牛頓為什么能在科學上獲得巨大成就
他怎樣由一個平常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不禁要聯(lián)想到他刻苦學習和勤奮工作的幾個故事。
“我一定要超過他
” 一談到牛頓,人們可能認為他小時候一定是個“神童”、“天才”、有著非凡的智力。
其實不然,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并不聰明。
在家鄉(xiāng)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學習成績屬于次等。
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
平時他愛好制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
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鐘,計時較準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
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
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
發(fā)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xiàn)了彗星。
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jīng)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
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并罵他笨蛋。
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
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么受他的欺侮
我一定要超過他
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fā)奮讀書。
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jīng)過刻苦鉆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名人傳讀后感600字左右,謝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chuàng)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yōu)樽非笳嫔泼蓝L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
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fā)現(xiàn)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并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里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
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
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
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yè)中去了。
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
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fā)生了:他的耳朵聾了。
對于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么還能成功呢
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
這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
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
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jīng)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
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愿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zhàn)。
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
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
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 一現(xiàn)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名人傳讀后感600字、初二水平
晚上睡覺前,和兒子讀上兩段《牛頓》,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一生,是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情。
兒子讀了這本書對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深深的被這位科學家的故事吸引住了。
我也被牛頓的執(zhí)著所感動了。
我感觸最深的是,牛頓變得勤奮向上,是因為一件小事使他找回了自信和自尊。
牛頓從小生活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與外婆相依為命。
在外婆眼中,牛頓是個不同凡響的孩子。
外婆忙于生計,小牛頓經(jīng)常一個人呆在家里,遇到問題,只能自己動腦筋。
這樣,牛頓從小就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不愛說話的習慣。
小牛頓性格有些孤僻,同學們都欺辱他。
當時,學校有個霸王叫喬治,把他的小水車弄壞了,還侮辱了牛頓。
憤怒的牛頓好好教訓了喬治。
從那以后,也沒有誰敢無端欺辱牛頓了。
這次小小的勝利,也讓小牛頓找回了自信,牛頓像變了個人似的,變的勤奮好學了。
自信對于一個人來說多么地重要啊
尤其對于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要多鼓勵孩子,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所在,讓孩子在玩樂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求一篇人物傳記讀后感,700字左右
非常感謝~
喬布斯傳讀后感:有人說,有三個蘋果改變了世界,第一個誘惑了夏娃,第二個砸醒了牛頓,而第三個則在喬布斯的掌控中。
蘋果,世界技術潮流的標志詞,全世界都為之著迷的品牌。
然而令其有著如今的光輝的,就只有喬布斯。
也就只有喬布斯,才能在讓蘋果在97年時不足14美元的股票上漲到現(xiàn)在
成為一個奇跡;也就只有喬布斯,讓創(chuàng)新的靈感得以體現(xiàn)在產(chǎn)品上;也就只有喬布斯,擁有過人的營銷本領,只要他弄懂了一個東西,都能以最簡單的方式介紹給普通人聽;也就只有喬布斯,才能在追求夢想和事業(yè)的鼎盛中奔馳。
他的奇跡是沒有人可以復制的、沒有人能超越的。
“領袖和跟風者的區(qū)別就在于創(chuàng)新”,喬布斯的創(chuàng)新天分是無人能及的,他大膽的設想、與眾不同的管理。
人的成功不僅僅要有天時、地利,還要人和。
喬布斯的那個時代,剛好是崛起的時代,這無不為喬布斯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然而,他和史蒂芬沃茲的合作就是更有利的,兩個史蒂夫改變了一個世界。
從他們的發(fā)展歷程看,我明白想要成功,就要有過人的膽識,超人的想法,還有和對的人的合作。
喬布斯就明白這點,他懂得了市場的需要,他一步步的讓沃茲改造一部能適應時代的電腦,他們能在四天四夜完成一部作品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如今,我們處在學習緊張的高中階段,沒有國外那種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如果不能改變現(xiàn)狀,何不去適應它。
適應也能體現(xiàn)人的本領,優(yōu)勝劣汰,人類進化的標準。
所以,我們應在現(xiàn)階段,為了自己的夢想苦一點,累一點。
三年過后就是雨晴,如今的風雨就是為了以后的展翅而飛做準備,堅持住就能飛往更廣闊的天空——大學。
這樣你就能無拘無束地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或者解決生活的問題。
無論你選擇什么,關鍵就在現(xiàn)在,好好奮斗,把握未來。
“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
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這是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2005年畢業(yè)典禮上的演講所涉及到的,人的一生也只有幾個十年,沒有多少十年給我們揮霍。
我們要學會總結前人或者身邊周圍的人的經(jīng)驗、教訓。
結合在自身,時常告誡自己應該怎么做或者不該怎么做,不要走別人的錯路。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你是一個墨守成規(guī)的人,有原則的人并不意味著保守。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上看世界。
我們也一樣,之所以有成功的人和普通的人,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追求不同。
抓緊時間,用你有限的去賺取無限的,這就是硬道理。
“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話,那么有一天你會發(fā)現(xiàn)你是正確的”。
喬布斯的身體狀況一直都很差,有一天他被告知自己得了胰腺癌,他感悟了很多。
假如我們時日不多,我們會怎么過生活,好好安排吧,不要像現(xiàn)在這樣無所事事。
每一天起床,要問問自己今天要怎么過,把自己變得充實起來。
還有請記住你即將死去,珍惜好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甚至每一件物品。
時間就是把軟尺,撕下去了就沒得回頭了,身邊的親人、愛人、朋友都是愛你的,沒有人會對陌生人給予頻繁的關愛。
請好好善待身邊的人,要學會感恩,感恩世界、感恩父母、感恩愛人、朋友。
讓他們也知道你也愛他們。
喬布斯一位心游的偉大實踐者,他用畢生的精力完美詮釋了心天游的精髓——滿足人心追求自由的需要
他用智慧、科技以及一生的心血創(chuàng)造了蘋果,使人們在使用科技的自由上躍升了一大步。
而他的所作所為基本基于他一貫的思想“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理由不聽從內心的召喚。
” 喬布斯的點滴都是財富,從他身上我們能學到很多,酸甜苦辣是人生道路的點綴,沒有它們可能活下來就沒有意義。
最低谷、最高峰都
閱讀孝親敬老的書籍,并寫出讀后感600字
《中國敬老愛老助老故事精華》是我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了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深深吸引著我
這本書詳細描寫了古今中外名人的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如:,愛迪生,牛頓,富蘭克林…… 陳毅作為新中國的一名元帥,日理萬機,但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母親。
一有閑空,就去看望母親,給母親洗臟衣服。
當我聽到他說他小時候天天尿褲子,甚至拉屎,都是她母親一次又一次的給他洗
他是永遠不會忘記母親為他做的點點滴滴與關愛
而我們更不該忘記小時候。
這個時候,我想起了我的媽媽,想起了我的小時候后…… 而在無數(shù)中國人民心中,子路,他是一個大孝子。
他走幾十里路,給父母扛米;去山上采野菜,回家后用這些材料做飯菜,之后奉獻給自己的父母和鄉(xiāng)親們。
他任勞任怨,不辭辛苦
若是換做成我們,能做到嗎
…… 黃香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孝敬父母了:夏天的時候,蚊子很多,黃香的父母坐在院子里乘涼,那時候,黃香還小,看到到處是蚊子,就拿著扇子驅趕蚊蟲,可是總是被蚊子叮到,母親心疼她,便讓她不要在驅趕了,而小黃香卻執(zhí)意要這樣做,并說道:“自古以來,尊敬父母都是如此……”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一切,為了我們的成長牽腸掛肚,操盡了心,勞盡了神。
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我們中國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而我們又為他們做了多少呢
像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多么自私自利,對周圍的人和事情,漠不關心,眼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通過這次閱讀,呼喚了我的愛心,讓我懂得愛親人,愛他人,愛老人
愛社會是一種幸福,給他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可怕的科學實驗觸電驚魂讀后感600字作文
著名的編輯學家葉至善老先生的一句話:只有枯燥的講述,沒有枯燥的科學。
的確,科學完全可以很有趣,尤其體現(xiàn)在這套最新引進的科普圖書《可怕的科學》上。
“科學其實并不可怕”。
科學世界里千七百怪。
這套書共有五大類。
第一大類:經(jīng)典科學,講的是一些科學知識。
第二大類:另類新知。
包括:常用事。
第三大類:自然探秘。
里面有些自然知識。
第四大類:經(jīng)典數(shù)學。
它會讓你浸泡在數(shù)字海洋中。
第五大類:體驗課堂。
它會讓你體驗很多感覺。
“經(jīng)典科學”系列分20冊。
包括:丑陋的蟲子、顯微鏡下的怪物、動物驚奇、絕密身體報告、植物的咒語、自命不凡的大腦、殺人疾病全記錄、觸電驚魂、身體使用手冊、進化之謎、時間揭秘、力的驚險故事、聲音的魔力、神秘莫測的光、能量怪物、化學也瘋狂、受苦受難的科學家、改變世界的科學實驗、魔鬼頭腦訓練營、肚子里的惡心事兒。
“另類新知”系列分14冊。
包括:破案術大全、電影特技魔法秀、美妙的電影、消逝的恐龍、巧克力秘聞、墓室里的秘密、神奇的互聯(lián)網(wǎng)、超能電腦、藝術家的魔法秀、魔幻音樂人、街上流行機器人、超級建筑、太空旅行記、奧運故事。
“經(jīng)典數(shù)學”系列分9冊。
包括:要命的數(shù)學、特別要命的數(shù)學、你真的會+—×÷嗎、尋找你的幸運星—概率的秘密、逃不出的怪圈—圓和其他圖形、絕望的分數(shù)、數(shù)字—破解萬物的鑰匙、測來測去—長度、面積和體積。
“自然探秘”系列分9冊。
包括:雨林深處、死亡沙漠、地震了!快跑、絕頂探險、無情的海洋、驚險南北極、憤怒的河流、殺人風暴、發(fā)威的火山。
“體驗課堂”系列分5冊。
包括:體驗恐龍、體驗鯊魚、體驗宇宙、體驗沙漠、體驗叢林。
《可怕的科學》系列叢書作者們挖掘的絕對不是簡單的數(shù)據(jù)和原理,在遇到這些玩藝的時候,往往佐以幽默的文字和圖片,以沖淡科學本身的艱深和枯燥。
具體地說,作者們是用好玩的文字來講故事,用直觀的圖畫來講解科學原理。
非常值得全體師生閱讀。
《可怕的科學》叢書是我剛從圖書館借來的。
這本書里有幽默圖畫、嚴肅的科學故事、驚人的故事、還有你肯定不知道的事和必須服從的警告等。
這本書能把你帶入科學天地、能讓你一直笑道天明,當你還沉寂在歡樂的海洋中時,又一下把你帶入充滿新奇的世界,然后又給你一個嚴肅的警告。
書中描寫了聲音的力量,講述了力量的驚人故事,還講述了能量、動物、故事、還有殺人的疾病全記錄-------。
能讓你起一身雞皮疙瘩、笑破肚皮的只有這本書。
能讓你驚叫道一百五十分貝、讓你把眼淚流出的也只有這本書。
能讓你不再煩自然科學課,讓你不再煩化學和物理也只有這本書。
我相信讀了我的文章,你也會深深地喜歡這本書。
哈里·波特是全球最暢銷的魔幻故事,迷倒了無數(shù)的青少年;霍金是愛因斯坦之后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們的身上,代表了兩種讓青少年著魔的魅力:快樂和科學。
“可怕的科學”則是集這兩者為一身。
而“可怕的科學”還與霍金《果殼里的宇宙》同獲安萬特科學書籍獎的殊榮。
這些耀眼的光環(huán),使“可怕的科學”成為今年最受矚目的圖書,也最具“賣相”。
安萬特獎則為“可怕的科學”作了來自科學界和讀者的肯定:這個被稱作“科普諾貝爾獎”的獎項,為包括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果殼里的宇宙》在內的科普經(jīng)典贏得了全球的關注。
更為關鍵的是,“可怕的科學”所獲的安萬特青少年獎,不僅由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提名,最終還由多位14歲以下的青少年評委評出。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此次傾全力引進《可怕的科學》叢書,除了為國內的小讀者(包括他們的爸爸、媽媽)奉上的一道豐盛的科普大餐,還為愛好科學的朋友提供一個了解世界科普讀物現(xiàn)狀,和全世界少年同步學習科學知識的機會。
長期以來,國內的讀者所能夠接觸到的科普類知識讀物大都以說教式或問答式為主要的知識傳播方式,這樣的圖書在普及知識時缺少過程,也就缺少閱讀樂趣。
在這套書里,不但會見到令人仰慕已久的偉大科學家,像牛頓、愛因斯坦、法拉第、伏打、達爾文等,重溫他們的偉大發(fā)明,更重要的是還能夠了解到他們實實在在犯傻時的情形,比如,牛頓為了研究眼球的奧秘,差點用牙簽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富蘭克林因為害怕在眾目睽睽之下被閃電劈死,因此在進行著名的從閃電中獲取電的實驗時,帶著兒子偷偷地躲到了沒人的地方去了……除此以外,還可以從中認識許多新朋友,被吸進電燈泡里的倒霉的安迪、刻板教條的科學課老師———火花先生、總是粗心大意的教授布佐芙等等。
《可怕的科學》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其實,科學從來都不枯燥,讀科學原來可以像讀驚險小說一樣讓人著迷
這個,上面不夠你可以摘要
牛頓小時候的故事
牛頓5歲上小學,那時的小學是私人辦的,帶有私塾性質,而且是一種教鞭教育。
學校請了一男一女兩教師分別教孩子們的文法和算術。
孩子們稍有不聽話,或者回答不出問題,就要挨打。
特別是那位穿著黑色長袍的男教師,像個神父一樣,一臉的嚴肅,講話時一點表情都沒有,動輒發(fā)怒,教鞭打在講臺上啪啪直響。
孩子們個個感到害怕,一上他的課,就神經(jīng)緊張。
牛頓最怕上他的課,他怕聽他的大聲吼叫和教鞭拍打講臺的聲音,所以總是低著頭,眼睛不敢望著他。
越是這樣,越是被叫起來回答問題。
那一天,是新生入學第一堂算術課,老師拿了一根粗粗的教鞭,不停地拍打桌子以鎮(zhèn)住這些剛進學堂的毛孩子。
“伊薩克?牛頓,你站起來回答,一加二等于幾?” 平時,外婆教過牛頓初步的算術,在制作小箱子、小桌子時也遇到過簡單的加加減減,牛頓覺得這樣的問題太簡單。
但他性格太過于內向,平常很少與人交往,說話更少,在這么多人面前站起來講話是從未經(jīng)過的,就不由得緊張起來。
心里一急,便忘了該怎樣回答,張口結舌了一會兒,好不容易憋出個“二”,立刻就聽到哄堂大笑,接著是“噼噼啪啪”的教鞭拍打桌子的聲音。
牛頓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答道:“是……是三。
” “到底是二還是三?” “這么簡單的問題都答不上來,你還來上什么學。
過來,臉朝那一邊站好。
”老師一邊揮動著教鞭,一邊走過來,拉起牛頓,讓他在講臺邊上罰站。
頓時,牛頓感到血液像火一樣往上直躥,臉剎那間變紅了。
屈辱、自卑感像尖銳的刺扎痛了牛頓幼小的心靈。
牛頓嘴唇顫抖著,卻說不出一句話。
牛頓噙在眼里的淚止不住地落了下來,心里感到十分委屈,卻聽到老師奚落的話語:“嚯,你怎么這么懦弱,這么容易掉眼淚,真沒用。
”接著又響起不少男同學的附和聲音。
經(jīng)過這件事以后,牛頓每次上課都很緊張,老師講的東西一句都沒有聽清楚,也聽不懂,所以每次回答問題都是結結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語,老師也聽不懂。
對牛頓的提問,差不多都是以牛頓遭受一通大聲訓斥或打手心而告終。
學校的這種環(huán)境使他愈來愈厭惡上學,越是不想上學就成績越差,成績越差就越被老師訓斥和同學們譏笑。
牛頓經(jīng)常被列入差等生的行列。
雖然人們非常關心、同情這個可憐的孩子,可是,同學們卻常常歧視他,有的甚至還欺負他。
牛頓在學校里不知聽了多少譏諷的話語,也不知挨了多少次同學的拳打。
同學們還給牛頓起了一個綽號:呆子!一些調皮的孩子常常拿他開玩笑,搞惡作劇。
牛頓的那種孤獨內向的性格本來是個缺點,但是和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天性結合起來,缺點變成了優(yōu)點——他總有一種探究自然奧秘的欲望。
牛頓最開心的時候是他放學之后。
這個時候他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必按照別人的規(guī)定去想去說去做。
只有這個時候,他是自由的、自在的。
他有時連書包都不放便徑直到河邊樹叢里去玩,去觀賞大自然和遐想。
有時一進屋就扔下書包開始做他心愛的木工活。
隨著年齡的增大,他所做的東西也開始復雜了。
由開始做小桌子小凳子小箱子等這些模仿性的東西,到逐漸做一些帶有設計性的東西。
雖然牛頓在學校里不用功學習功課,但是小牛頓極善于觀察,極善于設計。
于是,在家中,尤其是在他那間小屋子里,卻擺滿了各種各樣傾注了他心血和智慧的小東西。
可能是由于經(jīng)常觀察自然現(xiàn)象以及愛沉思默想的緣故,他小小的腦袋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幻想和新奇事物。
于是,當他一有新的想法,他開始動手把他的想法變成現(xiàn)實。
他不知是從哪里搞來一些工具:小鋸子、小錘子、小起子、小刨子……還做了一個小工具箱。
一到他突發(fā)奇想的時候,就把這些東西搬出來,還有一大堆木板、木條、釘子、鐵絲等,弄得一地的東西,橫七豎八,有時搞得外祖母走路連下腳的地方都沒有,而小牛頓呢,卻趴在地上,一聲不吭,埋頭苦干,十分投入。
就這樣,入學后的牛頓在學校里學不到什么東西,卻在自己的動手制作中獨自摸索出了許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在老師與同學們的眼中的“笨”牛頓,而在姥姥心中,卻是一個無比聰明的孩子。
14歲的時候,媽媽打算讓牛頓輟學在家?guī)椭S持生計。
可是,熱愛鉆研的牛頓并沒有把心思放在務農上,他無時無刻不在思考自己的問題。
他每天都心不在焉的干活,以致于鬧出許多笑話。
有一次,他牽了一匹馬在路上走,走著走著,那匹馬脫掉了韁繩,跑回了馬廄,但牛頓全然不知,仍在專心致志地思考自己的問題,手里一直牽著那根空繩子往前走。
另一次,牛頓騎馬到了一處特別陡的山坡,他只得跳下馬,牽著馬上坡。
當他和馬走過坡頂后,牛頓竟忘了再上馬,一直走著把馬牽了回家。
一有時間,牛頓就抱著書看,在田頭、在樹下、在草地,牛頓一看書就忘記一切,根本不知道還有別的事要做,有時候雞羊跑到田間把莊稼吃了他也渾然不覺。
有時,母親叫他同傭人一道上市場,使他能熟悉市場行情和討價還價的藝術,但是,每次走近鎮(zhèn)子的時候,牛頓就懇求傭人一個人去鎮(zhèn)上做交易,自己則躲在小樹叢后面讀書,待傭人轉來的時候叫他。
有時,傭人做完交易后到處找不到他人,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只得一人回家。
牛頓忘情地看書,一直到肚子餓了或者天黑看不見了,才想起來要回家。
有一天,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zhèn)去,看他究竟在做什么。
他發(fā)現(xiàn)他的外甥伸著腿,躺在草地上,還在聚精會神地研究一個數(shù)學問題,活像一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研究自己的問題——確實,相對于同齡的孩子,牛頓完全可以稱得上學者了。
有一次牛頓在放牧的時候,把羊群趕到村外的一片草地上,任其吃青草,而自己則抱著一本厚厚的數(shù)學書,躺在草地上專心致志地讀起來。
牛頓完全沉浸在數(shù)學王國里,不知不覺已臨近中午。
這時,牛頓當牧師的舅舅威廉?艾斯庫恰好去他家從這里經(jīng)過。
艾斯庫看到羊四處跑散,牛頓連管都不管地趴在草地上,就十分氣憤地走過來。
他一邊叫喊著牛頓的名字,一邊緊握著拳頭,想要替妹妹好好地教訓一下牛頓。
而牛頓好像是什么事情也沒有發(fā)生似的,只顧埋頭讀書。
盡管舅舅已走到身邊,他也沒有察覺到。
舅舅怒氣沖沖地說:“牛頓!你還在睡懶覺,羊都跑丟了。
”聽到舅舅的喊叫聲,牛頓急忙轉過身,放下手中的書,一骨碌地爬起來,拍拍腦袋便去追趕跑散的羊群……這時,艾斯庫才發(fā)現(xiàn)草地上那本厚厚的數(shù)學書。
舅舅恍然大悟:原來牛頓正在研讀一本數(shù)學書啊!他抬頭望著牛頓遠去的背影,想到妹妹在信中談到有關牛頓的情況,此時,他不但怒氣全消,而且還被牛頓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
他沒有責怪牛頓,反而跑去幫助牛頓把跑散的羊群攏到一起,然后同他回到家里。
1658年9月,英國的護國主克倫威爾去世的前幾天,一場罕見的暴風雨襲擊了英倫三島,河水泛濫,樹木在狂風暴雨里拼命地掙扎,枝條像吹亂了的頭發(fā)在風中亂擺。
樹木都無法站穩(wěn)腳跟,更別說人了。
門窗在狂風中顫抖, “嘎吱嘎吱”地響。
大風剛起的時候,漢娜怕庫房的門閂沒有扣牢,被大風刮開,叫牛頓去關門。
可是,出去了好一會兒,為什么還沒有回來呢?他去干嗎了?漢娜提心吊膽地等著他回來。
風一陣緊似一陣,雨借風威,也嘩嘩地下個不停。
漢娜實在放心不下,披上雨衣,連肩裹起,就向庫房沖去。
待她看到牛頓時驚呆了:被淋成落湯雞得牛頓在暴風雨中跳來跳去,每跳一次,在落地的地方做上記號。
“伊薩克,伊薩克,你在做什么?”漢娜急切地呼喚著,沖上前去拉起兒子的手就往庫房里跑。
她生怕兒子發(fā)瘋了。
牛頓跟著媽媽進屋之后,才用雙手抹著頭發(fā)上和臉上不斷往下淌著的水,笑吟吟地說:“媽媽,我在做實驗呢!” 漢娜心疼地看著兒子,不解地問:“做什么實驗?” “我在測風力。
我看順著風跳和反著風跳差距有多大,然后就可以計算風力有多大了。
”牛頓說。
漢娜雖然不懂用這種方法怎樣去計算風的大小,但是她明白這是兒子又鉆研什么問題著迷了。
通過牛頓這次“暴風雨中的試驗”,漢娜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讓牛頓回家?guī)椭约焊赊r活,將來當一名出色的農民,這個計劃實在是錯誤的。
因為牛頓完全被學習與研究迷住了,對于農活他毫無興趣。
雖然他不拒絕家務和農活,但精神上的興趣和干農活之間的沖突,已經(jīng)越來越激烈了。
的確,如果對這樣渴求讀書和研究的孩子,繼續(xù)強迫他于農活,那么,說不定能真的使他變成一個瘋子呢
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牛頓在少年時代就具有發(fā)憤圖強和敢于創(chuàng)造的精神及善于構思和動手實驗與操作的素養(yǎng),為他后來重視實驗和鄙視無根據(jù)的假設與空想作風打下了基礎。
牛頓的母親也漸漸地看出來了她的兒子不是一個種田的人。
于是,媽媽和舅舅不得不重新考慮牛頓的前途問題。
牛頓的舅舅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他勸妹妹把牛頓送到學校去讀書,牛頓很可能不是一個粗俗的鄉(xiāng)下孩子,他的表現(xiàn)與眾不同,可能會成為一個特殊的人物,不要在這里耽誤了孩子的前程。
牛頓從此又上學去了。
如果當年不是牛頓媽媽和舅舅的轉念一想,如果不是他們看重牛頓的研究精神,或許世上就永遠不會有大科學牛頓,只能有一個失敗的農人牛頓吧!可見,天才是賞識出來的,沒有賞識哪有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