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讀后感
《年味》讀后感600字 “恭喜恭喜恭喜你啊,恭喜恭喜恭喜你......”這首歌這幾天重復(fù)在我腦海里出現(xiàn)。
是啊,新的一年又來了,在我的無限感慨中聞到了從廚房飄出的陣陣餃子香,我不由想到了新年中的個中年味兒...... 新年到了,整個空氣中都彌漫著散不盡的硝煙味,“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傳遍了各街各巷。
而這鞭炮聲是年味中最重要的一味,大人小孩誰不喜歡在各家門前放煙花,玩鞭炮?當然,我也好好的體會了一把,吃過年夜飯,我們一家人來到世紀廣場,那忽大忽小的 孔明燈稀稀疏疏的,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也放飛了一個,抬頭望著天空我許下新年第一個愿望,突然,從旁邊飄來一個歪斜的孔明燈,爸爸出手把孔明燈給拉直,就這樣孔明燈越飛越高,直到和空中其他的孔明燈混淆了。
隨著孔明燈的消逝,我看到了空中另一番景色: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煙花隨著同樣的節(jié)奏上升,再在空中停留一秒,綻放,隨之在空中消失,給這寂靜的夜增添一份屬于自己的絢爛。
當然,我們過年酒香味是少不了的,大家都拿出自己精心調(diào)配的老酒,在新年的酒席上大顯身手,而其中有些不懂酒的年輕人就不免吃一些虧了,大家在酒席上笑著,喝著,聊著。
過年嘛,餃子是每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雪白的餃子皮,足夠肥的肉餡,再倒上香料酒,多擺上幾個盤子,幾個人圍坐一桌,你看,這就可以動筷子了
幾盤餃子下肚,就會有很滿的飽足感。
筆.墨.紙.硯,一幅幅公整又順口并且富滿詩意的對聯(lián)就浮出水面,紅紅的對聯(lián)紙襯上黑色又有力的字體,貼在大門上,房梁上,大家來來往往,都注意到這不一樣的景色。
無不顯示出年味兒。
年味兒無處不在,大街上,小巷里,這些傳統(tǒng)的文明習俗都在等著大家發(fā)揚。
其實,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充滿人情味的新年。
《上海老味道》的讀后感1000字
中學(xué)的鑒賞 袁行霈 一 滋 文學(xué)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xué)鑒賞離不的咀嚼和玩味。
讀懂是第一步,但僅僅讀懂還不夠,要能欣賞語言的巧妙、語言的美。
中國有句成語叫“咬文嚼字”,似乎有點貶義。
但文學(xué)鑒賞不能不學(xué)會“咬文嚼字”。
元遺山《與張中杰郎中論文詩》云:“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
”這是文學(xué)鑒賞的經(jīng)驗之談。
閱讀文學(xué)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辭典,然而字典、辭典只解釋字詞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訴讀者。
一般的注本也不過是注出詞義、典故。
隱藏在語言深層的情韻,附著在詞語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得到。
這只有通過自己大量的閱讀,反復(fù)的玩味,才能逐漸體會。
例如“白日”,辭典注曰“太陽”。
但熟悉古典詩歌的人都會感到這個詞以“白”形容“日”,似乎強調(diào)了“日”的亮度;左思說:“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鮑照說:“白日正中時,天下共明光。
”“白日”是“太陽”,但是經(jīng)過詩人反復(fù)使用后,它已帶有一種光芒萬丈的氣象。
王之渙的《登鵲雀樓》一開頭說“白日依山盡”,雖然寫的是夕陽,但因用了“白日”這兩個字,仍給人以輝煌燦爛的感覺。
又如“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家院子?xùn)|邊有一道籬笆,下邊種著菊花,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
可是因為陶淵明是一位著名隱士,菊幾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連帶著“東籬”也有了遠離塵俗的意味。
再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落花時節(jié)”四字既點明時令,又暗喻李龜年和自己兩人的遭遇,還暗喻唐王朝的局勢,含蓄蘊藉,大可玩味。
《論語·雍也》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 脂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斯疾,重復(fù)一個“斯”字,孔子那種愛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傳達了出來。
《世說新語》記載名士的言談舉止十分生動,如《文學(xué)》篇中,“了不長進”四字就很傳神,特別是那個“了”字,耐人尋味。
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
王長史宿構(gòu)精理,并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
王敘致作數(shù)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
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
”王大慚而退。
小說戲曲中的詞語,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賈母罵賈瑯:“下流東西,灌了黃湯,不說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來了。
”“黃湯”就是“黃酒”,但用“黃場”往往有貶義。
如《水 濟》第十四回:“畜生
你卻不徑來見我,且在路上貪噇這口黃湯。
我家中沒得與你吃,辱沒殺人
”元雜劇《朱砂擔》第一折有:“我則是多吃了那幾碗黃湯,以此趕不上他。
”不該喝酒而喝了,酒后闖了禍,這時不用“黃酒”而用“黃湯”,別有一種趣味。
“沒嘴的葫蘆”,比喻不多講話的人。
葫蘆這比喻使人聯(lián)想到憨厚的樣子,再加上“沒嘴”,這印象就更強烈了。
《紅樓夢》第七十八回:“襲人本來從小兒不言不語,我只說是沒嘴的葫蘆。
既是你深知,豈有大錯誤的?”《西游記》第三十八回:“他就是個沒嘴的葫蘆,也與你滾上幾滾。
”元雜劇《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么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
”將這些例句互相對照,覺得更有意思。
又如《紅樓夢》第七回秦可卿的弟弟秦鐘初次與寶玉相見,鳳姐也在場。
當秦鐘向鳳姐作揖問好時,“鳳姐喜的先推寶玉,笑道:‘比下去了
’便探身一把攜了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
”這一段里“比下去了”四個字極其傳神。
除表示鳳姐喜歡秦鐘以外,還可看出鳳姐對寶玉的愛。
鳳姐總以為別人都不及寶玉,經(jīng)常拿別人和寶五相比,以往沒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如今這秦鐘一來就把寶玉“比下去了”。
一個潑辣女人的形象立刻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魯達聽罷,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腰子在手里,睜眼看著鄭屠說道:‘灑家特的要消遣你
’把兩包臊子劈面打?qū)⑷ィ瑓s似下了一陣‘肉雨’。
”這“肉雨”二字,金圣嘆批曰:“千古奇文。
”李卓吾批曰:“‘肉雨’二字懲地形容,從未經(jīng)人道過。
”袁無涯批曰:“‘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便生后拳頭雨點之根。
” 文學(xué)是語言的藝術(shù),語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
然而語言的表現(xiàn)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語言大師也常常遇到語言表達的苦惱。
中國的文學(xué)家深知“言不盡意”的道理,所以特別注重語言的啟發(fā)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諸言外,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中國文學(xué)的鑒賞,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所局限,應(yīng)當從言內(nèi)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滋味。
二 意 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詩、賦、詞、曲、小說、散文、駢文等各種文學(xué)體裁,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shù)種類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意境。
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共同的特點。
意境的形成,有賴于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二者的交融。
或情隨境生;或移情入境;或體貼物情,物我情融。
有時意境很快就達到鮮明清晰的地步,有時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礎(chǔ)上深化、開拓。
《漫 叟詩話》說:杜甫的《曲江對酒》中的兩句詩,原作“桃花欲共楊花語,黃鳥時兼白鳥飛”,后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改了三個字,意境遂大不相同。
此詩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長安任拾遺時所作,他對肅宗既懷有幻想,又感到失望。
久坐江畔,一種寂寞無聊之感襲上心來。
“桃花欲共楊花語”,偏于想象,意境活潑,與此時之心情不合。
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偏于寫實,意境清寂,正好表現(xiàn)久坐無聊的心情。
詩詞中鮮明的富于啟示性的意境不勝枚舉。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王維《漢江臨眺》)“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李白《金鄉(xiāng)送韋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杜甫《后出塞》其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yīng)物《滁州西澗》)“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馮延巳《遏金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秦觀《滿庭芳》)“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陸游 陸安春雨初霧》)這些詩句,我們反復(fù)體味,即可進入那意境之中,獲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寫景的散文和駢文,也有詩的意境。
王勃的《滕王閣序》、柳宗元的《水州八記》、蘇拭的前后《赤壁賦》等等,自不待言。
即使是先秦諸子散文,如《論語》也有一些詩一樣的片段。
其《先進》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孔子讓他們各言其志,其他幾個人都是直截了當?shù)厥稣f,只有曾哲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語言來表達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害,詠而歸。
這段文字就頗有意境。
戲曲有沒有意境呢?也有。
王國維說元雜劇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宋元戲曲考》)戲曲中的曲詞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現(xiàn)。
有些曲詞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氣氛,抒寫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如王實甫《西廂記》里《長亭送別》一折中的兩支曲子: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小說有沒有意境呢?也有。
如《聊齋志異》中的《綠衣女》,寫書生于璟在廟里讀書,夜間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贊曰:“于相公勤讀哉
”于方疑思間,女已推扉笑入。
綠衣長裙,婉妙無比。
于生愛之,遂與寢處。
女妙解音律,歌聲動耳搖心。
一夕,女走后于生聽到她呼救的聲音,聲在檐間,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鳴聲嘶。
于破網(wǎng)挑下,則一綠蜂將斃。
“捉歸室中,置案頭。
停蘇移時,始能行步。
徐登硯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幾上,走作‘謝’字。
旋展雙翼,已乃穿窗而去。
自此遂絕。
”整篇小說都富有詩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國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既注重表現(xiàn)意境,文學(xué)的鑒賞當然也應(yīng)該力求感受和進入意境。
當我們讀著那些意境深遠的作品時,可能暫時忽略了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整個心靈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
有時是自己過去的審美經(jīng)驗被喚起,并和詩人取得共鳴。
有時仿佛心靈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對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有時會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樣才能進入文學(xué)作品的意境呢?必須馳騁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詩歌鑒賞需要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已無須贅言,這里只講講戲曲的鑒賞。
中國戲曲的表演有很強的虛擬性,乘車蕩舟,騎馬作戰(zhàn),扣門登樓,各種各樣的動作都是由演員通過虛擬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舞臺上并沒有真實的布景。
那山山水水,干軍萬馬,都要由觀眾自己去想象。
而在讀劇本的時候,眼前不但沒有布景,而且沒有演員,所見到的只是紙上的文字。
讀者要借助這些文字想象出舞臺的情景,讓死的文字一個個活起來,變成一些生動的場景。
這樣才能進入它的意境。
三 寄 托 中國文學(xué)本有托物言志的傳統(tǒng),《論語·子罕》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借松柏表現(xiàn)堅貞的人格。
《離騷》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詩人高尚的情操。
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見解明白說出,也常常隱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在那些題為“詠懷”“詠史”“感遇”“感懷”的作品中,不少是這樣的。
因此鑒賞中國文學(xué),必須注意有無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進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過表層的意象,體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如李商隱的《回中牡丹為雨所敗》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進淚傷心數(shù),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 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并覺今朝粉態(tài)新。
這首詩以為雨所敗的牡丹象征自己,詠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細膩地表現(xiàn)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又如元代詩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王冕筆下這株白梅高潔絕俗,而又不孤芳自賞,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貢獻出來,以加快春天的到來,寄托了詩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托的作品也不少見。
韓愈的《雜說》四(《馬說》)借著不為人知的千里馬寄托了寒士的不平。
周敦頤的《愛蓮說》,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寄托自己的情懷,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然而,我們應(yīng)該避免穿鑿附會,把那些并無寄托的作品說成是比興寄托之作。
這只能破壞鑒賞的趣味而無助于對作品的理解。
漢儒對《詩經(jīng)》的解說就犯這個毛病。
例如《關(guān)眼》明明是一首情歌,卻被解釋為“后紀之德也”。
清代陳沆用漢儒解詩的方法,箋釋漢代至唐代的詩歌,也有不少穿鑿附會之處,如漢樂府《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陳沆說:“此忠臣被讒自誓之詞
”顯得迂腐可笑。
四 博 采 中國文學(xué)的鑒賞,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
博采中國文化各個領(lǐng)域的知識,可以提高鑒賞的能力。
例如詩歌的鑒賞,可以借鑒繪畫、書法理論的地方就很多。
清代王原祁論山水畫說,用筆須“毛”,蔡 豈論書法藝術(shù)講究“澀”,詩歌評論家論詩歌藝術(shù)講到“拙”,我們可以互相印證。
葉燮《原詩》論漢魏之詩說:“其工處乃在拙,其拙處乃在工。
”陳師道《后山詩話》評劉禹錫的一首詩說:“語雖拙而意工。
”袁枚《隨園詩話》說:“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后之淡。
”畫家所謂“毛”,書家所謂“澀”,詩家所謂“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講究一個“虛”字,虛處見實。
畫家往往在畫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讓觀畫的人自己去想象補充。
清初畫家 宣重光《畫簽》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書家和篆刻家講究“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中國文學(xué)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虛處見實,計白當黑,讓讀者在無字之處看出字來,進而領(lǐng)悟作品的情趣。
如果對中國的繪畫藝術(shù)、書法藝術(shù)、篆刻藝術(shù)有所了解,就會有助于對中國文學(xué)的鑒賞。
關(guān)于中國經(jīng)典讀物的讀后感1000字左右
《儒林外史》讀后感 因為今年寒假老師推薦我們看《儒林外史》這部著作。
所以我很有幸地拜讀了清朝小說家吳敬梓所著的長篇小說《儒林外史》。
吳敬梓是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隨之明清時期的社會發(fā)展,小說這一文學(xué)形式開始盛行,至清代已相當成熟,與《紅樓夢》一樣,《儒林外史》代表著古典小說的一個高峰。
吳敬梓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儒林外史》是我國第一部具有諷刺性小說,是我國古代時期吳敬梓他根據(jù)封建時代各層人物的品質(zhì)進行形象塑造,是一面封建社會的照妖鏡。
它通過對封建文人、官僚豪紳、市井無賴等各類人物無恥行為的真實生動的描寫,深刻地揭露了行將崩潰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強烈地抨擊了罪惡的科舉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等,客觀上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
最讓我難忘的一個人物是吝嗇鬼嚴監(jiān)生的故事。
嚴監(jiān)生是個名副其實的“鐵公雞”。
他花錢一毛不拔,不到非不得以絕不花冤枉錢,要錢不要命。
嚴監(jiān)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頭。
終于臨終之際,他伸著兩個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勸,但都沒有說中,最后還是趙氏走上前道:“老爺,我知道你的心事。
你是為那燈盞里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怕浪費了燈油。
”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了氣。
兩莖燈草,無論多么窮苦潦倒的人都買的起,而嚴監(jiān)生卻是一位家財萬貫的富豪,兩莖燈草的錢對他來說是微不足道,一個快要去極樂世界的人因為兩莖燈草,心中念念不忘,咽不下那口氣,這細節(jié)說明了嚴監(jiān)生對自己的精打細算。
當然,我們也應(yīng)認識到嚴監(jiān)生性格的復(fù)雜性。
他的性格中有吝嗇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憐的一面,還有慷慨與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以金錢作為護身符,來消災(zāi)弭難,茍且偷安。
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請名醫(yī),煎服人參,毫不含糊。
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著靈床子又哭了一場”,這不是“逢場做戲”的眼淚,這里寫出了他具有人情的一面。
由于他沒有家族優(yōu)勢,至死也怕嚴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窩囊。
至于對財產(chǎn)的聚斂,主要靠兩種方式:一是靠剝削來占有;二是靠慘淡經(jīng)營,精打細算,甚至靠生活方式上的自虐來減少開支。
他愛財、聚財,但有時慷慨。
他并不甘心屈從別人,這種心態(tài)在他臨終托孤于內(nèi)兄的沉痛遺言中充分地揭示出來了,他說:“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顧你外甥長大,教他讀讀書,只有讀好書,才能出人頭地,免得像我一樣,終日受大房的氣。
”臨終前的一席話,可謂是他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
總之,他是一個在統(tǒng)治階級中被人捉弄的人物。
作者將他吝嗇、薄情、慷慨,不乏人情味的一面描繪地淋漓盡致。
對嚴監(jiān)生這個人物的畸形靈魂多層面的描寫,使是我感受到作者深邃的用心和婉轉(zhuǎn)多姿的筆力。
葉自成《中國崛起》讀后感
看完《中國崛起》后,我一直把中國的歷史,比作一碗夾雜著 辛酸的 “三鮮湯” 。
“三鮮湯” 是由中國大眾作為湯, 義和團、 1919 年的五四運動、領(lǐng)導(dǎo)的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三鮮構(gòu)成的。
而對 于中國大眾、中國占絕大比例的農(nóng)民來說,這是一份不愿回憶的 記憶,他們的生活充滿了艱辛和痛楚,對于他們來說,這就是一 部辛酸的歷史。
就在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陷入了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的境地, 各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政治與經(jīng)濟侵略,加深了中國的民 族危機,使廣大的中國人民群眾深受其害,義和團運動就在 這樣一個民不聊生的時代產(chǎn)生了。
1901 年,清政府最終與十 一國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的簽訂, 。
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清政 府已經(jīng)成為列強奴役中國人民的儈子手。
義和團運動是一次 由農(nóng)民群眾自發(fā)的反帝愛國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具有偉 大的歷史意義。
義和團的英勇行為,表現(xiàn)出中華民族的不甘 屈服的反抗精神;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粉碎 了其瓜分中國的計劃;同時還間接打擊了反動賣國的清政府; 最后,義和團運動促使民族覺醒,對民主革命的勝利起到了 推動作用。
這是中國人民第一次看到了希望的存在,看到了 清政府的吃人面目,這是第一味鮮。
教科書上對五四運動的定性,是 1919 年 5 月 4 在北京爆發(fā)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1919 年 1 月 18 日,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lián)合組成中國代 表團,以戰(zhàn)勝國身份參加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提出取消 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quán),取消與日本帝國主義訂立的“二十一 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zhàn)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 項權(quán)利等要求。
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 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guī)定把德國在山東的 特權(quán),全部轉(zhuǎn)讓給日本。
北京政府竟準備在“合約”上簽字, 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進而出現(xiàn)了彪炳史冊的五 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jié)束和新民主主 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五 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中國工人階 級從此登上了政治舞臺,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這一次的革命讓中國大眾知 道了新文化運動,讓民眾不再愚昧、不再封建,為人們大眾 翻身做主人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是第二味鮮。
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后,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lǐng),為中 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
近現(xiàn)代史學(xué)習心得 剛剛開始上《中國近現(xiàn)代史》課時,我心里充滿了疑惑:這段歷史我們初中學(xué)過兩遍,高中學(xué)過一遍,現(xiàn)在來到了大學(xué),怎么還要學(xué)啊
而且內(nèi)容都是雷同的,都是從鴉片戰(zhàn)爭講到至今,沒什么翻新嘛
雖然嘴上沒說,但心里卻覺得學(xué)校如此的安排純粹是多余。
老師好象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他說:“別看你們歷史學(xué)過好幾遍,但我現(xiàn)在問你們幾個問題,你們當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來。
鴉片戰(zhàn)爭是哪年爆發(fā)的
辛亥革命是哪年爆發(fā)的
這些問題算是簡單的吧。
誰能告訴我
”不出所料,聽到這個問題后,全班同學(xué)都做低頭苦思冥想狀,半天都給不出回答。
老師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雖然我們學(xué)的次數(shù)不少,但都沒怎么用心。
就算有些時候很用心,但等應(yīng)付過考試后,就棄置不管了。
現(xiàn)在腦子里的歷史事件已所剩無幾,跟當初沒學(xué)過的一樣。
這樣的學(xué)習是沒有效果的,也沒有意義。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學(xué)校安排我們再學(xué)一遍是合理的。
他要我們記住:落后就要挨打
引申到我們身上就是:不求上進就會被淘汰
這次學(xué)習,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xué)
多了解些中國近現(xiàn)代史,做個合格的炎黃子孫。
“落后就要挨打。
”在我看來,這個道理貫穿著整個歷史。
回顧過去,無論是鴉片戰(zhàn)爭還是日寇侵華,無一不在印證著:昔日的中國因為懦弱而受盡欺凌。
雖然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得強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但卻不能輕易忘記這些災(zāi)難深重的屈辱史,在這段時間里,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爭相侵略我們,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幾百個,中國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戰(zhàn)爭中一次又一次被打敗。
這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是以號稱當時的首號資本主義強國的英國在1840年發(fā)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zhàn)爭為起點的,戰(zhàn)敗后,清政府還被迫簽訂了中國近代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后又簽訂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條約,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和外國協(xié)定關(guān)稅,外國取得了在中國的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和在通商口岸傳教等特權(quán)。
這些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野蠻和屈辱。
后來,英法在1856年又發(fā)動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清政府在抵抗失敗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
此后又陸續(xù)有英法俄的《北京條約》、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約》、1894年中日的《馬關(guān)條約》、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辛丑條約》等等。
一系列的侵華戰(zhàn)爭和大批的不平等條約,把中國推向災(zāi)難屈辱的深淵,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貧窮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嚴重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quán)完整和領(lǐng)土完整,因此我們要牢記中國近代屈辱的歷史,銘記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xùn)。
如果沒有這些侵略戰(zhàn)爭,我想,中國的現(xiàn)狀可能要好得多。
大批的不平等條約不知道讓我們中國人倒退了多少年。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國建國以后的發(fā)展十分迅速,我們幾十年里就完成了別的國家要幾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wù)。
就像我們從制造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只用了七年的時間,但美國卻要花去200年。
雖然我們現(xiàn)在和美國、英國等國還有一些差距,但要考慮到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
其實,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撓的抗爭史。
在西方列強野蠻侵略中國的同時,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不屈的華夏子孫,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有來自社會底層,也有來自清政府內(nèi)部,有的是有組織的,有的是群眾自發(fā)的。
像林則徐、關(guān)天培、左寶貴、丁汝昌等批愛國將領(lǐng)的涌現(xiàn),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fā)的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給帝國主義主義勢力造成沉重的打擊,社會各階層的團結(jié)一致,讓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為維護國家主權(quán),1919年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波及全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國、日本,我們應(yīng)該崇拜我們中國人自己。
還記得,小時侯,我學(xué)會的第一首歌是《社會主義好》,歌詞的最后那一句“全國人民大團結(jié),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shè)高潮”。
相信所有的中國人也都聽過《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憑空編造的,它們的存在是有依據(jù)的。
提到中國,又會忍不住想到讓我們?nèi)w中國人自豪的“紅軍長征”。
長征的年代已離我們遠去,但“長征精神”卻代代相傳,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種一樣。
長征途中許多膾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們的心中蕩漾,那種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氣概,那種互幫互助、親密團結(jié)的合作精神,那種嚴守紀律、全心為人民服務(wù)的崇高品質(zhì),都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們前進。
但在無數(shù)的光環(huán)下,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出色的戰(zhàn)士,他們或許沒有令人們?yōu)橹Q贊的英勇事跡,但“長征精神”在他們身上,同樣是熠熠生輝。
在這里敘述一個長征故事——“一只印著‘謝’字的干糧袋”: 這是發(fā)生在紅軍過草地途中的一個感人故事。
有一位普通的紅軍叫做謝益先,過草地時,他分到了四斤干糧。
在行軍過程中,戰(zhàn)士們看到了餓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謝就瞞著隊友,把自己的干糧袋給了他們,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涼水充饑,最終,因體力不支,就這樣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來還這一只印著“謝”字的干糧袋時,部隊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這個故事,心中感到無比沉重
謝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糧食,都是救命的“寶貝”,意味著一個人的生命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毅然把自己的糧食給了那位母親;每天,自己在饑餓中煎熬,也不愿連累隊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在詢問那母子三人的情況,在得知“他們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帶著微笑,離開了人世……他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誼,對戰(zhàn)友的深厚情誼,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們銘記在心中的“長征精神”。
二萬五千里,在中國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頭走了一圈。
我們紅軍歷盡艱難,突破重圍,翻雪山,過草地,渡赤水,還要飛奪瀘定橋。
從 1934年秋開始到1936年10月,這段歷程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勝利樹立起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里程碑。
長征,對于我們新世紀的一代,或許已經(jīng)太遙遠了。
我們未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艱難困苦、這樣的驚心動魄,但這段歷史,還是帶給我們無數(shù)的深思。
種種永垂不朽的“長征精神”,值得我們?nèi)ゴ?,去學(xué)習。
當然,在新世紀,在我們學(xué)生中,這些“長征精神”,需要在學(xué)習中發(fā)揚,在校園中發(fā)揚,在做人處事中發(fā)揚,在一點一滴的成長道路上發(fā)揚,在為祖國的建設(shè)中發(fā)揚。
我們要將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讓這些瑰寶,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者。
歷史,給我的帶來震撼的不僅僅是長征,還有辛亥革命,百萬雄師過長江,五四運動等等。
在此就不一一敘述它們給我?guī)淼氖侨绾蔚母惺芰恕?/p>
知史可以明得失。
我們現(xiàn)在面對的問題大多可以從歷史上找到經(jīng)驗或教訓(xùn),這對于我們今后的為人處世是非常有意義的。
學(xué)史使人明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的。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他人意見 僅供參考 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