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故事讀后感
[牛頓的故事讀后感]每周一次,牛頓都要和他的好朋友史貝麗去教堂做禮拜,牛頓的故事讀后感。
有一次,沙漏時鐘里的沙子結團了,時間不準了。
他們做禮拜差一點兒遲到了。
史貝麗打算換一個沙漏時鐘,但是沙漏時鐘是一個稀罕東西。
史貝麗對牛頓說:“你能不能做一個新的沙漏時鐘呢
”牛頓答應了。
牛頓發(fā)現沙漏時鐘會漏水是造成時間不準的原因,他想起書上有水漏時鐘的資料,他打算做一個水漏時鐘,因為它可以避免沙漏時鐘存在的缺點,比如漏水、受潮導致沙子結團什么的。
牛頓先做了兩個水槽,兩槽相連處有個小孔,還有時間刻度。
他一個晚上守在水漏時鐘旁,當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但水漏時鐘里的浮標卻還停留在五點半左右,慢了半小時。
牛頓不灰心,又把小孔挖大一些。
第二個晚上,他還要守著浮標再做一次試驗。
當浮標到達了6的數字,教堂的鐘聲剛好敲響了,這鐘聲也宣告著牛頓研制水漏時鐘的勝利。
從牛頓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這種毅力,才使得他成功地研制了水漏時鐘,讀后感《牛頓的故事讀后感》。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刻苦鉆研的好學生。
爸爸后記:《牛頓的故事》這本書小宇反復看了五、六遍,達到了愛不釋手的程度。
她寫讀后感,既沒寫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也沒寫牛頓把懷表當雞蛋煮的“馬大哈”,因為她不想寫許多人寫過的內容,千人一面。
這里面有一個小插曲,小宇寫“牛頓要和他的好朋友去教堂做禮拜”時,我說,牛頓的好朋友史貝麗和艾薩克兩人之間不要用“和”字,用頓號分開就行了,一個句子最好不要出現兩個“和”。
小宇笑著說,牛頓就是艾薩克,用不著第二個“和”字。
我只知大名鼎鼎的牛頓,而不知艾薩克,為自己的知識面狹窄感到慚愧。
〔牛頓的故事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關于牛頓的小故事
牛頓小時候家里很窮,他父親早就病逝,牛頓和相依為命,過著清苦的生十四歲那年,因家在拿不出錢,牛頓中途退學了。
退學以后,他的心思仍然停留在數學書上。
一天,母親叫他騎馬到山里辦事。
他扛著馬鞍到馬棚去牽馬,這時他正在思考一道數學題。
當他把馬牽出來后,突然想起了解題的一種方法,他未牽著馬,卻扛著馬鞍一邊跑一邊思考。
到達山頂后,解決問題的另一種方法又想出來了,而馬卻早已跑得無影無蹤,只有馬鞍還在肩上。
牛頓的成長故事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是英國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其研究領域包括了物理學、數學、天文學、神學、自然哲學和煉金術。
牛頓的主要貢獻有發(fā)明了微積分,發(fā)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和經典力學,設計并實際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等等,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為了紀念牛頓在經典力學方面的杰出成就,“牛頓”后來成為衡量力的大小的物理單位。
牛頓于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蘭林肯郡格蘭瑟姆附近的沃爾索普村。
1661年入英國劍橋大學圣三一學院,在1665年他發(fā)現了二項式定理,1665年獲文學士學位。
隨后兩年在家鄉(xiāng)躲避鼠疫,他在此間制定了一生大多數重要科學創(chuàng)造的藍圖。
1667年牛頓回劍橋后當選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委,次年獲碩士學位。
1669年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直到1701年。
1696年任皇家造幣廠監(jiān)督,并移居倫敦。
1703年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1706年受英國女王安娜封爵。
在晚年,牛頓潛心于自然哲學與神學。
1727年3月31日,牛頓在倫敦病逝,享年84歲。
1661年,19歲的牛頓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
17世紀中葉,劍橋大學的教育制度還滲透著濃厚的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氣味,當牛頓進入劍橋時,那里還在傳授一些經院式課程,如邏輯、古文、語法、古代史、神學等等。
兩年后三一學院出現了新氣象,盧卡斯創(chuàng)設了一個獨辟蹊徑的講座,規(guī)定講授自然科學知識,如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課程。
講座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的科學家。
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
于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并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
在這段學習過程中,牛頓掌握了算術、三角,讀了開普勒的《光學》,笛卡爾的《幾何學》和《哲學原理》,伽利略的《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胡克的《顯微圖集》,還有皇家學會的歷史和早期的哲學學報等。
牛頓在巴羅門下的這段時間,是他學習的關鍵時期。
巴羅比牛頓大12歲,精于數學和光學,他對牛頓的才華極為贊賞,認為牛頓的數學才華超過自己。
后來,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于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 當時,牛頓在數學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學。
他學習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笛卡爾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學家的著作。
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
1664年,牛頓被選為巴羅的助手,第二年,劍橋大學評議會通過了授予牛頓大學學士學位的決定。
1665~1666年嚴重的鼠疫席卷了倫敦,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因此而停課,牛頓于1665年6月離校返鄉(xiāng)。
由于牛頓在劍橋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熏陶和培養(yǎng),對探索自然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家鄉(xiāng)安靜的環(huán)境又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
1665~1666年這段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在自然科學領域內思潮奔騰,才華迸發(fā),思考前人從未思考過的問題,踏進了前人沒有涉及的領域,創(chuàng)建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業(yè)績。
1665年初,牛頓創(chuàng)立級數近似法,以及把任意冪的二項式化為一個級數的規(guī)則;同年11月,創(chuàng)立正流數法(微分);次年1月,用三棱鏡研究顏色理論;5月,開始研究反流數法(積分)。
這一年內,牛頓開始想到研究重力問題,并想把重力理論推廣到月球的運動軌道上去。
他還從開普勒定律中推導出使行星保持在它們的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們到旋轉中心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出地球引力的傳說,說的也是此時發(fā)生的軼事。
總之,在家鄉(xiāng)居住的兩年中,牛頓以比此后任何時候更為旺盛的精力從事科學創(chuàng)造,并關心自然哲學問題。
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都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
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chuàng)造的藍圖。
1667年復活節(jié)后不久,牛頓返回到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初級院委),翌年3月16日獲得碩士學位,同時成為正院侶(高級院委)。
1669年10月27日,巴羅為了提攜牛頓而辭去了教授之職,26歲的牛頓晉升為數學教授,并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
巴羅為牛頓的科學生涯打通了道路,如果沒有牛頓的舅父和巴羅的幫助,牛頓這匹千里馬可能就不會馳騁在科學的大道上。
巴羅讓賢,這在科學史上一直被傳為佳話。
建立微積分 在牛頓的全部科學貢獻中,數學成就占有突出的地位。
他數學生涯中的第一項創(chuàng)造性成果就是發(fā)現了二項式定理。
據牛頓本人回憶,他是在1664年和1665年間的冬天,在研讀沃利斯博士的《無窮算術》時,試圖修改他的求圓面積的級數時發(fā)現這一定理的。
笛卡爾的解析幾何把描述運動的函數關系和幾何曲線相對應。
牛頓在老師巴羅的指導下,在鉆研笛卡爾的解析幾何的基礎上,找到了新的出路。
可以把任意時刻的速度看是在微小的時間范圍里的速度的平均值,這就是一個微小的路程和時間間隔的比值,當這個微小的時間間隔縮小到無窮小的時候,就是這一點的準確值。
這就是微分的概念。
微積分的創(chuàng)立是牛頓最卓越的數學成就。
牛頓為解決運動問題,才創(chuàng)立這種和物理概念直接聯(lián)系的數學理論的,牛頓稱之為流數術。
它所處理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切線問題、求積問題、瞬時速度問題以及函數的極大和極小值問題等,在牛頓前已經得到人們的研究了。
但牛頓超越了前人,他站在了更高的角度,對以往分散的結論加以綜合,將自古希臘以來求解無限小問題的各種技巧統(tǒng)一為兩類普通的算法——微分和積分,并確立了這兩類運算的互逆關系,從而完成了微積分發(fā)明中最關鍵的一步,為近代科學發(fā)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
牛頓沒有及時發(fā)表微積分的研究成果,他研究微積分可能比萊布尼茨早一些,但是萊布尼茨所采取的表達形式更加合理,而且關于微積分的著作出版時間也比牛頓早。
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為爭論誰是這門學科的創(chuàng)立者的時候,竟然引起了一場悍然大波,這種爭吵在各自的學生、支持者和數學家中持續(xù)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造成了歐洲大陸的數學家和英國數學家的長期對立。
英國數學在一個時期里閉關鎖國,囿于民族偏見,過于拘泥在牛頓的“流數術”中停步不前,因而數學發(fā)展整整落后了一百年。
1707年,牛頓的代數講義經整理后出版,定名為《普遍算術》。
他主要討論了代數基礎及其(通過解方程)在解決各類問題中的應用。
書中陳述了代數基本概念與基本運算,用大量實例說明了如何將各類問題化為代數方程,同時對方程的根及其性質進行了深入探討,引出了方程論方面的豐碩成果,如:他得出了方程的根與其判別式之間的關系,指出可以利用方程系數確定方程根之冪的和數,即“牛頓冪和公式”。
牛頓對解析幾何與綜合幾何都有貢獻。
他在1736年出版的《解析幾何》中引入了曲率中心,給出密切線圓(或稱曲線圓)概念,提出曲率公式及計算曲線的曲率方法。
并將自己的許多研究成果總結成專論《三次曲線枚舉》,于1704年發(fā)表。
此外,他的數學工作還涉及數值分析、概率論和初等數論等眾多領域。
晚年 對于牛頓的晚年,人們普遍存在一些誤解。
認為牛頓開始相信上帝。
但事實并非如此。
對于微積分的研究是牛頓晚年的研究重點。
微積分可以在實驗的基礎上推導出物理量之間關系的函數形式,但具體函數物無從知曉(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誰和誰呈正比或反比關系,但作為初始條件的比例系數不知道),只能通過實驗得知。
所以,牛頓提出“上帝第一次推動”這一個概念,就是說,像密度等物質固有屬性是大自然自己制定的,無法更改,也無從推導。
而人們的誤解普遍來源于“上帝第一次推動”,誤解為“上帝第一次推動力”(牛頓生活的時代還沒有力的物理概念,牛頓定律是牛頓通過動量形式表達出來的)。
科學家獻身的小故事讀后感
依撒克·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
他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在光學、熱學、天文學方面都有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在數學方面又是微積分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園里觀賞月亮。
他仰望那鑲著點點繁星的蒼穹,思索著為什么月亮會繞著地球運轉而不會掉落下來。
忽然,有個東西打在了他的頭上,這并不很重的一擊,把他從沉思中驚醒。
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只熟透的大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
他撿起蘋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為什么蘋果不落向兩旁,不飛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
這一定是地球有某種引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引向地球。
青年眼睛一亮:蘋果是這樣,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運轉。
因為有引力,使它不能遠離地球;因為有速度,使它不會像蘋果一樣掉落下來……夜?jié)u漸地深了,青年手中拿著蘋果,開心地笑了。
他就是發(fā)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
這一年,他才24歲。
牛頓,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國。
他爸爸是個自耕農,在他出世前兩個月就死去了。
他兩歲起就跟著年邁的祖母過著貧困孤苦的生活。
牛頓在12歲的時候進入格蘭鎮(zhèn)小學讀書。
他從小就非常熱愛科學,經常制造一些靈巧的小機械。
他自己制作了一個小巧的水鐘,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
用一個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緩緩流出,水面逐漸降低,水面上的浮標就跟著逐漸下降,于是帶動指針轉動,指示時刻。
放風箏,是孩子們都喜愛的游戲。
聰明的小牛頓更玩出了新花樣:一天晚上,他把一只紙燈籠系在了風箏上放到天空。
許多看見了空中風箏的人,都叫起來:“彗星
”當人們知道天空中閃亮的是風箏上的燈籠,才恍然大悟了。
牛頓是個意志堅強的孩子。
在學校里,當他受到大同學的侮辱時,他總是拼命反抗。
他常說:“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
”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帶領牛頓登上科學群山那一個又一個巔峰。
牛頓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時,常常會忘記自己和別人的存在,陷入一種“癡迷”的狀態(tài)。
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里做客。
當他走出房門去拿酒時,忽然想起關于月球軌道的運算,于是就把請客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自顧自地忙著計算起來。
朋友知道牛頓的脾氣,只好自己吃掉了盤子里的雞,把骨頭吐在了桌子上。
牛頓終于計算完了,這才想起請客的事。
走回桌前一看,雞只剩下了骨頭,他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還沒有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
” 盡管牛頓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卻仍然十分謙虛。
他曾這樣說過:“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爾(法國17世紀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要遠一點兒,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
” 在英國烏爾索普牛頓老家的花園里的那棵蘋果樹,一直被精心地保護著。
1820年,這棵樹死后,被分成好幾段,分別在英國皇家學會等處保存了起來。
這棵與科學結緣的蘋果樹,不僅留有牛頓嚴謹學風的印記,更流傳著牛頓謙遜的美德。
讀后感:《讀科學家的故事有感》400字以上,急急急,不要重復的,快快
我閱讀了《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它使我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寫了科學家們在成長期間的故事,主要介紹了牛頓、愛恩斯坦、達爾文、扁鵲等。
他們從小就熱愛讀書,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而且這些科學家中很多都是在貧窮的情況下長大的,但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在這么好的環(huán)境下學習,卻不如他們,真是自嘆不如啊
在這些人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要算牛頓,牛頓是17世紀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近代科學的象征。
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力學三定律,以及他對光學、數學及化學的研究,為兩個多世紀以來的科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從書中了解了許多牛頓為世界的科技發(fā)展作出貢獻的例子,也知道了牛頓的為人。
剛開始,我非常吃驚,我吃驚牛頓對既有動手能力又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科學家胡克的打擊報復。
我不敢相信,牛頓這個天才科學家,也是我崇拜的科學家,居然也有那么大的缺點,真是不可思議
媽媽說過:“一個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總會有優(yōu)點和缺點,只要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點,改正自己的缺點,他還是會成功的。
”當我讀到牛頓小時候的故事時,我差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小時候居然是個差生,后來通過他的發(fā)憤努力,奮起直追,他才成為了班上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最后終于當上了赫赫有名的大科學家。
看來不管什么人,只要努力,只要刻苦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能成為一個成功者。
其實 ,每一個科學家的成功都是付出辛勤的汗水后而得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拼搏精神。
現在,我才真正明白了愛迪生的那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的真正含義。
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美好的童年,努力學習,刻苦鉆研,長大后不求做一個名人,但求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牛頓成長的故事有什么?
1643年1月4日,在英格蘭林肯郡小鎮(zhèn)沃爾索浦的一個自耕農家庭里,牛頓誕生了。
牛頓是一 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親人都擔心他活不下來。
誰也沒有料到這個 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并且活到了85歲的高齡。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
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 作過頑強的斗爭。
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
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
當牛頓14歲的時候, 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xiāng),牛 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
母親想培養(yǎng)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牛頓愛讀書的故事感想30
讀書是美妙的、是快樂的、是有趣的。
我每憶及我的讀書時光,就禁不住涌起愉悅之情。
讀書使我快樂,所以我愛讀書。
說起讀書我不由想起我的竊讀經歷。
記得有一次,我向朋友借了一本《十萬個為什么》,并跟她說好明天早上還她。
因為我知道老爸一定不讓我看課外書,所以那天晚上,我寫完作業(yè),便假裝上床睡覺。
我把燈關了,閉上雙眼,裝出一副熟睡的樣子。
爸爸以為我睡著了,幫我關上門,自己去看電視了。
爸爸一起,我連忙爬起來,拿出書鉆到被窩里,打開手電筒,靜靜地偷看著。
我讀得津津有味,仿佛置身于書的世界里,我來到孔子的學堂里,聽他講道理,來到……過了許久,哎呀,我腰酸背痛,太辛苦了,但又怕被爸爸知道,只能繼續(xù)臥著……好不容易等到爸爸睡著后,我躡手躡腳地走到廁所。
走到廁所,我立即坐在馬桶上,順手打開燈,像一匹餓狼見牧羊人離開后,立刻撲向小羊羔一樣。
我獨自享受書的樂趣,陶醉在書的海洋里。
書就像一匹奔騰的千里馬,帶我在知識的草原上飛奔;書,就像一條鯨魚,帶我在知識海洋里遨游。
我從里面學到了許多課本人上學不到的科學知識,我了解到人類的發(fā)展文明,懂得了一些生活常識。
我和書一起快樂地玩耍,讓我忘記了所有的煩惱,讓我在玩耍中吸收知識。
書,是我的貼身伴侶;是我的快樂糖果;書是我踏實的朋友,我愛讀書,因為書讓我收獲了許多益處,使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