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胤龍 《實用臨床中藥學》讀后感
1、關于李時珍跋山涉水而編了本草綱目用“跋涉無數窮山深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形容。
2、轉貼一篇文章,供你參考:簡錄《本草綱目》中的詩歌(作者不詳)筆者近來閱讀《本草綱目》時,發(fā)現李時珍不僅是一位注重實踐具有革新思想的杰出醫(yī)藥學家,而且還是一位詩歌愛好者。
在他編著《本草綱目》時,曾引據了古今經史書四百四十種,其中包括不少著名詩人的詩集,如《王維詩集》、《東坡詩集》、《劉禹錫集》、《陸放翁集》、《梅堯臣詩集》等,以增加可讀性,現摘錄如下:李時珍曰:“原生江南,葉似鴨腳。
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
今名白果。
梅堯臣詩:‘鴨腳類緣李,其名因葉高。
’歐陽修詩:‘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
’”梅堯臣和歐陽修都是宋代著名詩人,編錄他兩人的詩句,顯得對銀杏的記述更加貼切、真實。
“僧房藥樹依寒井,并有清泉藥有靈。
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這是《本草綱目》“枸杞篇”所編錄劉禹錫的枸杞詩,詳細描述了枸杞的外觀及藥用作用。
劉禹錫是唐代詩人,又頗通醫(yī)藥,著有“傳信方”。
王維是唐代才華橫溢的詩人。
李時珍對他的詩引錄最多,曾3次記載于《本草綱目》中。
其一在“百合篇”,李時珍曰:“按王維詩云:‘冥搜到百合,真使當熏肉。
果堪止淚無,欲縱望江目。
’蓋取本草止涕淚之說。
”其二在“櫻桃篇”,云:“禮記仲春,天子以含桃薦宗廟即此,故王維詩:‘才是寢園春薦后,非干御苑鳥銜殘。
’”其三也在“櫻桃篇”,李時珍曰:“王維詩云:‘飽食不須愁內熱,六官還有蔗漿寒。
’蓋謂寒物同食,猶可解其熱也。
”“大葉聳長耳,一枝堪滿盤。
荔枝分與核,金橘卻無酸。
”這是《本草綱目》“枇杷篇”中編錄的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枇杷詩”。
李時珍在詩后還說:“頗盡其狀。
”
讀一本書的讀后感
艱難的歸程讀后感作品記述了一只被寵物場淘汰的將推上餐廳的雜種狗,在經歷了逃脫、求生的過程中,被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改造成了一個冷酷的生存機器,直至最后有幸逃入了牧場,在牧場;在與人的接觸中,逐漸開始信任人類,并與一頭充當牧犬的馴狼結下了友誼。
馴狼本性不改,但他多次救了雜種狗,并欲引其“回歸草原”,但雜種狗卻始終以牧場為歸宿。
在一次滑坡中主人喪命,雜種狗(阿蓬)獨自領著牧羊,突破狼群的圍追堵截,最終回到了牧場。
牧鈴的小說懸念迭出,驚心動魄,讓那些久困與書本的人,感到了大自然的氣息。
求以下書的讀后感
[值得思考的排病反應讀后感]我對某些“火神派”用熱藥,在病人出現各種劇烈反應,繼續(xù)用熱藥,覺得很難理解,值得思考的排病反應讀后感。
也覺得他們的行為跟我認識的中醫(yī)中藥、中醫(yī)理論有出入。
礙于自己的經驗,只能存疑。
毛以林教授的文章寫得很好
道出只有行內中人才明白的話。
我曾經跟過他臨床兩個星期。
他有湖南中醫(yī)院附二這個大舞臺,各種疑難病來自四面八方,加上他在網絡的名氣,吸引不少走頭無路的病者。
他看病的思路是中醫(yī)的,但也知道西醫(yī)那一套。
由于他是住院部某科的副主任,病人有大麻煩才找他,因此他有很多時間。
那些慕名而至的病人直接摸上他的辦公室,一般這些人都是看過很多醫(yī)生都解決不了問題才找他,看他如何看病,開方也挺有意思,讀后感《值得思考的排病反應讀后感》。
聽同學說,附二的中藥房的附子大部分都是他開出去的。
因此他用附子的心得信得過。
湖南中醫(yī)院有一批教授,年紀50-60之間,有機會跟老中醫(yī)臨床,學習中醫(yī)時的時以中醫(yī)為主,沒有被英文挪用了學中醫(yī)經典的時間。
他們的基本功是好的,也有現代醫(yī)學的知識,是一群不錯的中醫(yī)骨干,與現在不中不西的年輕醫(yī)生不同。
毛以林教授與湘雅醫(yī)院的西醫(yī)也有聯(lián)系,有些他們治不好的病也會請他會診,或轉到附二給他治。
我也服過附子,也有過頭暈、嘔吐、心跳、發(fā)軟的經驗,經歷過后,病情沒有好轉,我覺得應該是中毒而不是排毒。
排毒與中毒分不清,會搞出人命。
以我多年用中藥的經驗,藥對癥的話,病人的自我感覺是好的。
一個人如果經絡通了、氣血旺了、陰陽平衡了,怎么會不舒服呢
出一身汗、多拉幾次大小便、打一串響屁、吐半碗痰,說病人在排毒,講不通,哪有那么多毒啊
再說短期服西藥,藥物的毒副作遲早會被身體清除;長期吃藥者,臟器來不及清理,累積在身體里,身體的排毒器官肝、腎等最受損害(如肝硬化、腎上腺萎縮),幾百克附子又如何把它們回復過來
〔值得思考的排病反應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神農嘗百草讀后感
《神農嘗》這篇讓我深思,深思當代世界人們想與神農氏的思想不同之處。
是學習啦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神農嘗百草》讀后感 中國有很多神話,《神農嘗百草》也是其中之一。
很久以前,傳說有一位炎帝,他看見老百姓經常因為誤食而得病、甚至身亡,他很是心痛。
于是他便下決心為老百姓提供幫助,自己為他們找食物、草藥。
一天,他出門了,腰上系著兩個口袋,準備在左邊放草藥,右邊放食物。
剛出門,他就看見一種嫩綠的小葉子,他摘了一片放進嘴里,剛準備下咽時葉子就滑進了肚里。
這種葉子進了他的肚子里后,把他的內臟擦洗的清清爽爽,使他舒服極了。
神農覺得這種植物可以治病,就放在左邊口袋里,并取名為“查”。
神農走呀走,看見路邊有一種小花,淡淡的紅色,他摘了一朵放進嘴里,覺得甜甜的,濃香四溢,就取名為“甘草”,然后放進右邊口袋。
有時,神農嘗到了毒花毒草,就吃“查”解讀。
就這樣,他不停地為了老百姓嘗百草。
可有一次,神農嘗到了“斷腸草”,他還沒來得及吃“查”,就死了。
為了救人,神農連命都可以不要。
神農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神農嘗百草”,千古流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