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讀后感2000字
《中外建筑》高層建筑框架核心筒結構設計分析探討 摘要:本文結合工程實例,簡要介紹了某高層建筑框架-核心筒結構設計方案的整體構思,并依據(jù)相關規(guī)范,從鋼管混凝土柱梁節(jié)點設計、剪力墻平面外對梁斷嵌固作用分析、核心筒外墻的連梁設計等設計要點對大廈整體結構設計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并對設計心得作了總結。
關鍵詞:高層建筑;框架-核心筒結構;鋼管混凝土;結構設計1 、工程概況湖南某大廈由一棟30層寫字樓、2層商業(yè)附樓和3層地下室組成,占地面積13800 m2,總建筑面積45146m2,屋面結構高度達131.60m。
2、結構設計總體構思2.1 結構類型本工程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結構,雖然其結構承載能力和抗變形能力比筒中筒結構差,但避免了結構堅向抗側力構件的轉換,滿足了建筑立面效果和使用要求。
為解決建筑首層層高10.0m、結構高度超限及減小柱截面等問題,下部若干層采用鋼管混凝土組合柱,樓蓋采用現(xiàn)澆普通鋼筋混凝土梁板體系。
承載力和水平位移計算時,基本風壓均按重現(xiàn)期為100年的0.60kN\\\/m2取值。
由于結構側向位移不滿足限值要求,在第30層利用建筑避難層,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桁架的結構加強層,結構加強層是一把利刃劍,雖然可提高結構抗側移剛度,也使得結構豎向剛度突變,所以結構加強層及相鄰層按《高規(guī)》要求進行了加強處理。
2.2 超限措施本工程結構平面形狀規(guī)則、剛度和承載力分布均勻,豎向體型也規(guī)則和均勻、結構抗側力構件上下連續(xù)貫通(見圖示1),除結構高度超過適用限值外,其它指標通過調整后均達到未超限。
圖1、結構布置平面圖由于結構設計超限、而且首層層高10.0m,超限應對措施把首層及下部若干層的結構抗側力構件作為加 中國園林史 建筑展更多西班牙常年貿(mào)易展會信息 查詢西班牙駐華經(jīng)濟商務處網(wǎng)站2009年《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中國教育創(chuàng)新的權威雜志,影響力卓越, 是發(fā)表教育創(chuàng)新學術論文的首選。
庭院池塘,觀賞魚池水處高效節(jié)能、水力自動化運行、節(jié)水 節(jié)電、節(jié)人工適用水景河道池塘內(nèi)容摘要 我國古典園林建造的歷史始于何時,至今尚無明確的定論。
但從園林建筑的使用性質來分析,園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娛樂、起居的要求而興建,而使用者則必須占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和勞動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們游憩享樂的園林...... 第一章 園林的形成與發(fā)展 一、概述 我國古典園林建造的歷史始于何時,至今尚無明確的定論。
但從園林建筑的使用性質來分析,園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娛樂、起居的要求而興建,而使用者則必須占有一定的物質財富和勞動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們游憩享樂的園林。
在人類的生產(chǎn)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時,即只有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獲得生活資料的原始社會,是談不到造園活動的。
《禮記·札記》:“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即便是到了久、新石器時代的繁榮時期,有了典型的村落,如西安半坡村,鋤耕農(nóng)業(yè)和家畜飼養(yǎng)已出現(xiàn),用手制的形態(tài)和花紋都很精致的彩陶,有些陶器上還刻有類似文字的符號。
但該時期的勞動生產(chǎn)率還是十分低下,也只能提供極其微小的多余東西。
只有當社會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后,由于生產(chǎn)的增長,交換的擴大,奴隸主的財富不斷增加,從而他們的思想和趣味也隨之起了變化。
這時,既有奴隸經(jīng)濟基礎的剩余生活資料可供奴隸主使用,又有可供他們驅使的勞動力,這就為滿足他們要過奢侈享樂生活所需的園林的建造活動提供了條件。
如在我國古代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都有相當?shù)陌l(fā)展,那時已有青銅器,有錛、鑿、刀、錐、戈等工具,為營造活動提供了技術上的條件。
因此,在夏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宮殿建筑。
圓明園資料和圖片
本書是一本關于中國古代建筑歷史的理論著作,簡要而系統(tǒng)地敘述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和成就,并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建筑遺產(chǎn)。
中國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獨特的建筑體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
本書簡要而系統(tǒng)地敘述了我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和成就,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文字簡要,敘事詳明,資料圖片豐富,附圖質量較好,有不少資料是過去未曾發(fā)表的,在目前同類書和資料中是較好的一部,對建筑歷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學工作都具有參考價值。
經(jīng)濟史讀后感
我經(jīng)常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中國人從天然資質講,不亞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因此我們曾經(jīng)創(chuàng)造了世界先進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但是差不多從明代中期起的這五六百年來,我們卻落后了
而恰恰從這一時期起,世界上另一個文明古國所在地的歐洲卻從中世紀的委頓中重新崛起,走到我們前頭去了。
這是什么原因
我想這多少跟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跟我們的文化心態(tài)有關。
下面僅以我們傳統(tǒng)的建筑文化為例,講點個人看法。
世界上的建筑(這里主要指大型的、屬于藝術范疇的公共性建筑),從形式上劃分,基本上有兩類:一類主要用石頭建造的,叫“石構建筑”,流行于世界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一類主要用木頭建造的,叫“木構建筑”,流行范圍很小,主要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地區(qū)。
兩種形式的建筑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淵源,各有不同的風格和藝術特色。
就藝術而言,各有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很難分出高低。
這篇感想,僅從反思的角度,著重談談我們的建筑文化中那些制約著我們發(fā)展的、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克服的負面現(xiàn)象。
縱向承襲的慣性思維 中國人總習慣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則善于“探未知”。
兩種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不斷重復前人,不思突破;一個則不斷推陳出新,向前跨越。
我們的木構建筑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那“覆壓三百里”的阿房宮可資證明。
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從形式到風格都只是單一的發(fā)展,沒有發(fā)生過質的變化,可謂“兩千年一貫制”。
而歐洲人的石構建筑,僅自古希臘羅馬時期開始,其風格上的更新?lián)Q代至少在一打以上:古希臘風格、古羅馬風格、拜占庭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文藝復興風格、矯飾風格、巴洛克風格、古典主義風格、浪漫主義風格、折中主義風格、現(xiàn)代主義風格、“后現(xiàn)代”風格……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之一恐怕是:我們習慣于承襲思維,總愛向前人看齊;以前人的水平為坐標,以前人的成就為榮耀。
而歐洲人就不是這樣,他們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也不高山仰止,而設法超越他們,努力向前探索。
正如魯迅當年所概括的:我們中國人總習慣于“摸前有”,而西方人則善于“探未知”。
兩種不同的文化心態(tài)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個不斷重復前人,不思突破;一個則不斷推陳出新,向前跨越。
縱向承襲思維近年來的一個突出例子表現(xiàn)在,到處熱衷于搞仿古建筑,其中“重修圓明園”的呼聲堪稱其最高音響。
說是為了“再現(xiàn)昔日造園藝術的輝煌”,殊不知,美是不可重復的
若是可以重復,則今天世界上的藝術品早就沒有地方可堆了。
何況圓明園是極為重要的國恥紀念地,是入侵強盜的“作案現(xiàn)場”,重修意味著對“現(xiàn)場”也就是對文物的破壞。
建筑作為藝術的一門和審美的載體,它的生命在于不斷創(chuàng)新,因為人的審美意識是不斷變遷的,而且這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從19世紀下半葉起,從世界范圍看,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新的建筑學理論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誕生,建筑開始了一場嶄新的革命。
中國的木構建筑作為農(nóng)耕時代的產(chǎn)物,也已走完了它的歷史進程,面臨著蛻變。
然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整個兒講就慢了西方一大拍,即少了一個工業(yè)時代。
西方思潮作為強勢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國。
這意味著,客觀形勢已不允許中國建筑從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我們一邊招架,一邊接受;來不及細嚼,難免囫圇吞棗,就是說:簡單仿效。
這在開始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對于異域的人類文明成果,先要“拿來”,而后才能進行鑒別、挑選和借鑒。
但如果一味“拿來”,或“拿”的時間過長,這就值得注意了。
吸收別人的長處,畢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創(chuàng)造。
學別人,如果只學其表面,即形式和風格,而不學其本質,即創(chuàng)造精神,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整個20世紀我們在總體上就未能跳出西方建筑的窠臼,既沒有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自己民族個性的東西,也沒有在世界新思潮中取得令人矚目的地位。
結果,到世紀末一看,缺少自己的東西,沒有進行必要的反思,馬上又求助于老祖宗,把前人留下的那些遺產(chǎn),即把“大屋頂”風格當作中華民族永恒不變的建筑美學法則和藝術模式,到處用鋼筋水泥搞復古。
應該說,作為民族遺產(chǎn),適當?shù)?、扎扎實實地重建一點古建筑是無可厚非的,但鋪天蓋地的搞,甚至借“弘揚”之名,“一窩蜂”地大貼“古建符號”,就有違歷史規(guī)律了。
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讀后感500字
恥辱的近代史 每當讀到近代中史時,總會讓我腦海中掀起一陣波瀾。
不知為什么,我咯這一層歷史。
我聯(lián)想到古代史的恢宏壯闊,氣勢磅礴。
看到近代史的恥辱無助。
這是我想到咯很多,中國為什么不掙扎呢
我不是看不到他不掙扎,是因為我的第一印象已經(jīng)判咯他死刑。
這本血淚史讓我提不起精神,難道就真的那么懦弱嗎
那一條條的不平等條約刺透咯我的心,讓無數(shù)的同胞們備受煎熬。
靜靜地等待著什么,一次次的探索,我看到咯,先烈么沒有放棄,開眼看世界的愿望沒有破碎,維新變法沒有白費,辛亥革命沒有失敗......一次次的探索證明咯中國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中國人民是不屈的。
是在掙扎中前進的,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來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
帝國主義的血債是要還的,人民的力量是在不斷被激發(fā)的
近代史使我們的血淚史,象美國擴張時期的“血淚之路”一樣長。
但有結束的一天,它要我們記住歷史,勿忘國恥。
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會埋在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
《中國大歷史》讀后感
讀后感:初看這本書,僅僅將其作為消遣,未必要全部看完。
然于后發(fā)覺此書多有牽扯財政知識,則上升至必讀之行列。
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
我看此書則重在抽取其中的財政史,其他知識則可謂意外收獲了。
大歷史者,如作者所言,乃宏觀歷史,用350頁文字粗粗帶過我華夏五千年之文明,雖顯得簡陋而無所適從,但有利于讀者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作者別具匠心地將之與世界史聯(lián)系起來,則又提供了另一番視角。
總體上,我在閱讀此書時有三大收獲,現(xiàn)簡述如下:第一, 對歷史的整體認識有所提升。
一般傳統(tǒng)歷史家將中國史看做帝王之家史,以為皇帝君王者,,無所不從。
然則在此書中,作者向讀者傳達出鮮明的觀點是,,是在一種道德的指引下運行。
帝王要有所作為,也必須依著道德軌跡,或者成為道德之代言人,否則便不能收到萬民的支持。
作者在書中屢次用到“中國是一只大型的潛水艇夾肉面包”,此比喻雖生硬而令人費解,卻還是充滿想象力的。
歷史發(fā)展乃上下兩重力量互相作用的結果,要維持整個國家之穩(wěn)定,上下必須達到一種平衡,而這種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
作為古代經(jīng)濟之基礎者,正是“農(nóng)業(yè)之系統(tǒng)”,其與“商業(yè)之系統(tǒng)”相對。
凡古代之昌盛時期,必有解決土地問題之暫時良策,并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待到每個朝代后期,由于小自耕農(nóng)的衰落,農(nóng)業(yè)凋敝,國家自然混亂了。
第二, 對一些具體歷史細節(jié)的糾正認識。
在對人方面,比如,我從書中知道,是在光緒帝死后不到24小時去世的,而則是在運動失敗前服毒自殺(對這點我尚且有所懷疑);趙瑣以及明朝最后一任皇帝,都有一番雄心壯志,專于政事,卻無力回天。
在對事方面,我知道的新政,使中國在當時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
其廣度和深度不曾在那時世界里任何地方提出。
元朝兩次征日,未能取勝的原因,乃是“神風”幫助,看來戰(zhàn)無不勝的到了海上戰(zhàn)斗力就減弱了。
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后的坎坷命運,之前在歷史教科書中卻只字未提。
“文化大革命”雖說是十年離亂,卻也提供了一個新的改組機會。
第三, 財政對于中國古時朝代的興衰有重要影響。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對于每個朝代,都會專門分析其財稅制度。
若財稅制度符合當時小自耕農(nóng)的實際情況,則國家能夠得到充足的財源;而如果該朝代未能建立合理的財稅體系,則滅亡不遠矣。
歷史界甚至公認明朝之覆滅由于財政的破產(chǎn),黃老也曾提出民國時期各軍閥未能成為實際之強人,他們?nèi)狈π艿闹饕蛟谪斦?/p>
兩稅法、王安石的變法、一條鞭法等等都是各朝代為了挽救頹勢對于財稅制度的改革。
但這些改革之所以要么未能實行,要么未能取得實際效果,正是因為他們要么脫離小自耕農(nóng)的實際,要么由于改革主持者失勢,其所倡導的政策,也被反對派否定。
小自耕農(nóng)的破產(chǎn)與國家之衰落往往構成因果關系。
結果國家稅收不能按時按量征收,君主只好提高稅率,或者變換著方式增加附加稅。
軍人不能按時獲得足夠軍餉,則軍隊素質下降,遇到各種天災人禍,國家也無足夠能力應付。
真是成也財政,敗也財政。
這甚至讓我有些懷疑,是否中國古之朝代更替,無非是“財政周期”
如此看來,財政之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那么由此及彼,現(xiàn)今中國財政制度的設置,對于國家之強盛必定也是舉足輕重的。
然目前國家財稅制度所受之詬病,已經(jīng)愈加明顯。
學財政的人應該以完善這一整套制度為己任。
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除非下層有法制上的保護,上端無限制收稅的權利并非執(zhí)政者之福。
因為全國財政并無實際上之結構,各級人員也各就自己的方式敷衍塞責。
目前我國對于下層之法律保護已算有所進展,但對于私有財產(chǎn)的保護尚不到位。
如此,要想到達作者提出的真正“數(shù)目字管理”,尚有一段距離吧。
比如目前增值稅的征收就常常遇到逃稅偷稅的現(xiàn)象,而要想實現(xiàn)如美國之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實在任重道遠。
說服一個人最好的辦法讀后感
一、格式 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
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jīng)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
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應根據(jù)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
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綱式。
以記住書的主要內(nèi)容為目的。
通過編寫內(nèi)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nèi)容。
(二)摘錄式。
主要是為了積累詞匯、句子。
可以摘錄優(yōu)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讀、背誦和運用。
(三)仿寫式。
為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四)評論式。
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
可分為書名、主要內(nèi)容、評論意見。
(五)心得式。
為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nèi)容,記下讀了什么書,書中哪些內(nèi)容自己教育最深,聯(lián)系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
即隨感。
(六)存疑式。
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后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七)簡縮式。
為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后,可抓住主要內(nèi)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不管寫怎樣的筆記,首先要讀懂文章,這是基礎。
寫讀后感一般要先把文章主要內(nèi)容做一個概括,然后根據(jù)自己選擇的角度進行評論,或者評語言,或者評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二、寫法 寫讀書筆記不難,讀書筆記就是《讀后感》,就要先“讀”然后就是“感”就是“悟”,讀什么,也就是那個地方對你有啟發(fā),紀錄下來;然后就是“感”——結合自己,你有什么感受
其實,讀書筆記的方法有很多概括起來讀書筆記的寫法,一般分為下列五種: (1)標號和批注。
即用各種記號把重要的詞句或段落標示出來,或在書的旁邊加批注。
比如,用直線表示重要的內(nèi)容,用波浪線表示精采的句子或優(yōu)美的詞匯,用“▲ ”表示應當特別注意的地方,用“
”表示有疑問等……博覽古今書籍,最擅長的就是這種方法,他讀過的書,往往會有密密麻麻的標記與批注。
(2)摘錄原文。
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將重要的語句連同標點一一摘抄下來,以便以后細細研讀,屬于“反芻式”閱讀。
這種方法看起來比較費事,其實是一種省時省力積累知識的好辦法。
不僅如此,摘抄還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便于日后查找許多的讀書愛好者就是這樣進行積累,如同一個百寶箱,可隨時打開,再細細品位。
它最好還要注明出處。
每條材料都要注明是從哪本書里第幾頁抄錄的,作者是誰。
如果是在報紙、雜志上抄錄的,就要把報紙、雜志的名稱、日期寫上。
還要注明文章的標題和作者。
(3)編寫段落提綱。
在認真閱讀原文之后,用自己的話或引用文中的話把文章的層次、段落要點寫成提綱。
如在我們了解近代中國戰(zhàn)爭史史,可以利用這個方法:1931年9月18日,日寇攻占沈陽,侵入東北;1937年7月7日,日寇炮轟宛平城,發(fā)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zhàn)爭開始;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書。
(4)剪貼式筆記。
也稱剪報,這是一個比較簡捷的辦法,在自己訂閱的報紙、雜志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者其它有用的資料及時剪下來,經(jīng)過整理就是剪貼式筆記。
經(jīng)過整理還可以分成很多板塊:如自然知識類、科學類、歷史類、心得類、趣聞類等等。
(5)寫心得體會。
讀書看報,對其中感受最深的,或對書報中錯誤的觀點、材料,寫成心得體會,記下的是對某一問題思考的心得。
如脂硯齋的《重評石頭記》,沈括的《夢溪筆談》,茅盾的《讀書札記》,馬克思的《數(shù)學手稿》等等,寫這類筆記,要特別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注意抓住學習研究中所碰到的難點和問題。
有些重大發(fā)現(xiàn),往往是由一個簡單的疑問開始,經(jīng)過冥思苦想或從某一點上受到啟示的。
對任何一點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點都不應放過,都要把它及時記下來。
想要一篇關于中國古代建筑史的讀后感言
中國鐵道博物館是鐵路唯一的國家級專業(yè)博物館,它的前身是鐵道部科學技術館,1978年成立,2003年更名為中國鐵道博物館,主要任務是負責鐵路文物、科研成果等展品的收藏、保管、陳列、展示及編輯研究工作。
同時作為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教育的基地。
中國鐵道博物館有三個館:正陽門館、東郊館、詹天佑紀念館。
博物館辦公區(qū)位于宣武區(qū)馬連道南街2號院1號樓,正陽門館是中國鐵道博物館的主館,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南側,是由原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改建而成,2010年10月開館。
詹天佑紀念館位于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區(qū)八達嶺長城北側,是為紀念詹天佑而建立的專題人物紀念館,展館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陳列面積1850平方米,館藏文物2000余件,1987年對外開放。
詹天佑紀念館現(xiàn)為國家三級博物館,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基地、科學和平教育基地。
我們今天去的是東郊館,坐落于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北側,建筑面積20500㎡,分為機車車輛展廳、綜合展廳,2003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目前展廳內(nèi)展出了50多臺經(jīng)過整修的機車車輛,其制造年代跨度從1881年到1993年。
其中蒸汽機車28臺,內(nèi)燃機車8臺,電力機車1臺,客車7輛,貨車9輛。
它們當中既有堪稱鎮(zhèn)館之寶的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機車——0號蒸汽機車,還有以偉人名字命名的“”號和“朱德”號等功勛機車,也有英、美、日、俄、比利時等國不同時期制造的多種型號的蒸汽機車。
內(nèi)燃機車中有中國制造的第一代“東風”型電傳動干線貨運機車。
中國制造的第一代“韶山”型電力機車等。
在這里還可以看到多種客貨車輛,有老式的專用客車;有國家領導人的公務車;還有不同種類的鐵路座車、臥車、餐車、行李車及不同用途的多種鐵路貨車等。
中國鐵道博物館機車車輛陳列廳展出的文物展品,是中國鐵路牽引動力發(fā)展變化的縮影,是中國鐵路從落后到現(xiàn)代化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