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讀后感
羅馬帝國衰亡史 英國十八世紀史家愛德華吉本,于游歷羅馬城廢墟時發(fā)思古幽情,遂窮畢生之力 ,勾勒羅馬帝國衰亡的歷史。
其著作上起羅馬帝國早期兩安東尼朝的黃金時期,直迄東羅馬帝國毀于異族之手,舉凡此1000多年的變幻風云,無不盡收筆下,精彩生動,充滿洞見,堪稱如椽巨筆。
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現(xiàn)代”的歷史著作,是因為以前的歷史學家都是根據宗教的觀念描寫歷史,而這部著作是第一次根據政府、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來描寫歷史,對基督教的歷史描述也非??陀^,因此受到當時人們的許多非議。
在第一卷第15章的末尾一段,他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諷刺和幽默,他對基督教歷史的懷疑態(tài)度,他是這么寫的: 我們怎么能原諒那些異教徒的哲學世界如此忽略全能的上帝呈現(xiàn)出的那么多明顯的證據呢
不是對他們的理智,而是對他們的感覺。
在基督和他使徒的時代,他們宣講的教義被無數(shù)的奇跡所證實,跛足可以走路,盲人可以看見,病人被治好,死者可以復活,魔鬼可以被趕走,自然法則經常為教會服務。
但是精明的希臘和羅馬人閉眼不看這些奇跡,全力關注平常的生活和研究,沒有理會這個世界除了現(xiàn)實政府還有精神的領袖。
在泰比利烏斯時代,整個地球,起碼是整個羅馬帝國的所有省份,有三個小時的時間被超自然的黑暗所籠罩。
即使是這種應該刺激人們好奇和對神畏懼的事件,在這個科學和歷史的時代也沒有引起關注。
這件事發(fā)生在小塞內加和老普林尼在世的時間,他們一定受到這件奇跡的影響,或者是被以前記錄所影響,這兩位哲學家勤奮地記錄各種自然現(xiàn)象,地震、隕石、彗星、和日食,以及所有他們收集到的現(xiàn)象。
但他們兩人都沒有提到這件從創(chuàng)世以來人們眼中最大的奇跡。
只有普林尼在他的其中一章中提到愷撒被謀殺時,太陽暗淡無光,而且肯定不是他那時代經歷過的,耶穌受難時,曾被絕大部分后來的詩人和歷史學家提到過的那次日食。
很明顯,吉本想表達在圣經新約中提到的那次耶穌受難時發(fā)生的,“從正午到申時,大地全被籠罩在黑暗之中”,實際上根本沒有發(fā)生。
但當時他不敢直截了當?shù)卣f,只能用隱喻諷刺的口吻,說明古代羅馬史中根本就沒有記錄。
1779年, 吉本又寫了一部《對羅馬帝國衰亡史第15章和16章一些段落的考證》以回答對他第一卷的一些非難。
這部書從奧古斯都立為皇帝,將羅馬共和國變?yōu)榱_馬帝國寫起,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后,還寫了羅馬的政變,到教皇重新控制羅馬。
延續(xù)近乎1500年, 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如何興起,以及羅馬帝國周邊國家對羅馬的影響,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亞、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簡短歷史,甚至還提到了長城和漢武帝對匈奴的戰(zhàn)爭以及北匈奴的西遷,忽必烈的艦隊對日本不成功的入侵。
整部著作氣勢恢弘,是一部堪稱巨著的作品。
求中國的一段歷史故事的讀后感,3000字左右
《西線無戰(zhàn)事》讀后感再一次讀這本書又有了新的感悟。
在歷史的長河中,合久必分的規(guī)律似乎注定要發(fā)生無數(shù)次的戰(zhàn)爭。
作為一本描述戰(zhàn)爭的書,它不是一種控訴,不是一份自白,只是試圖講述那樣一代人,他們縱使逃過了炮彈,最終還是被戰(zhàn)爭毀滅了。
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zhàn)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zhàn)事》完全是利用業(yè)余的晚上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
還被改編為電影,并榮獲了1930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西線無戰(zhàn)事”是在一戰(zhàn)最后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zhàn)報中可以上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shù)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后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
這本書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保羅,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在最后兩年里的戰(zhàn)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
他們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shù)乃^“英雄氣概”,“神圣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后,自愿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后開赴西線參戰(zhàn)。
但自從上了戰(zhàn)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xiàn)實面前破滅了。
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的野蠻撕殺。
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
活生生的同學和戰(zhàn)友一個個陣亡,戰(zhàn)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
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著,直到死亡。
最讓我感動的是保羅回家的那一段,描寫著一個孩子受盡委屈回到家,然而還是要去面對現(xiàn)實,重返戰(zhàn)場。
“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級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陣劇烈的痙攣,而且不禁地,淚珠兒撲簌簌從我腮幫上不停滴落下來了。
”“想說而說不出,想哭卻要壓抑。
”關于戰(zhàn)爭的起因,書中也有獨特的解釋“‘大多是由于一個國家嚴重地侵犯了另一個國家,’阿爾貝特答道,帶著輕微的驕傲神情。
于是恰登裝出十分迷茫的樣子。
‘一個國家
這我可不理解。
德國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國的一座山。
或許說一條河流,一片樹林,一塊麥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別人家的。
’”或許我們會為阿爾貝特的回答感到好笑,然而這是事實,在人類歷史上發(fā)動的這些戰(zhàn)爭有多少是真正因為一個國家被侵犯了呢
人們只是想為自己的欲望尋找合適的借口罷了。
在《西線無戰(zhàn)事》的最后,他平靜地寫道:“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陣亡了,那一天,整個前線一片死沉沉、靜悄悄的,戰(zhàn)報上將這一切僅概括為:西線無戰(zhàn)事。
他是往前面傾仆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著了一般。
把他翻過來,人們看到他或許沒受多長時間的痛苦;他臉上有一種沉著的表情,幾乎是一副非常滿足的模樣,因為事情終于這樣拉下了序幕。
”我聽到生命消失的聲音,那樣寂靜。
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那是曾經發(fā)生過的,真切的故事。
歷史書上沒有他們的位置,紀念碑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他們曾經來過,然而在殘酷的戰(zhàn)場上,他們的世界、他們的生命,一切都崩潰了。
戰(zhàn)爭不僅僅毀滅了他們的生命,連他們的精神也不放過,他們中仍有些人縱使逃過了炮火,最終還是被戰(zhàn)爭毀滅了。
戰(zhàn)場上,他們此前的世界觀全盤崩潰,死亡的到來摧毀了他們的信念,只有生存成為生命中的全部。
戰(zhàn)爭摧毀著一切,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伙子,他們在戰(zhàn)場上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
接著戰(zhàn)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xiàn)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后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
戰(zhàn)爭使他們的思想變成了一片可悲的廢墟,這比物質上的廢墟更加可怕,當年那些滿目瘡痍的土地早已變得肥沃,而這種精神上永久的創(chuàng)傷卻依舊隱隱作痛。
這樣的創(chuàng)傷同樣可以在其他戰(zhàn)爭場上看見,記得《南京南京》也是以日本士兵的自殺而結束。
當價值觀被徹底摧毀,他們仿佛是失去理智猛獸,只有當一個人面對大自然時才會顯現(xiàn)出人善良美好的一面。
當保羅看到死去的法國士兵的全家照時,他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精神的崩潰才是戰(zhàn)爭中士兵們最可拍的敵人,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應該將愛國熱情灑在這樣對他們來說毫無意義的戰(zhàn)場上。
如果只是把敘述停留在控訴戰(zhàn)爭的層面上,這也只能算是一本平庸的戰(zhàn)爭小說,雷馬克也沒有止步于此,他像Green Day演繹的那首《在九月底時叫醒我》中唱的:“Summer has come and pass,the innocence can never last(夏天已經來了又去,清白再也無法延續(xù))”那樣大聲控訴戰(zhàn)爭的罪惡,但他也沒有放棄講述精神的毀滅與斷層,講述文明的滅絕與消失。
這種滅絕與毀滅并非只存在于戰(zhàn)爭之中,只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大戰(zhàn)更有毀滅性而已。
兩次世界大戰(zhàn)粉碎了無數(shù)生命、家庭,也粉碎了此前正統(tǒng)的價值觀念與文化。
直到今天,甚至是在遠離震蕩的中國,還能依稀感到毀滅的存留。
精神的毀滅與斷層也存在于中國,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文化斷層,也許要過很久才能體會得到,經濟增長快得讓人眩暈,我們在四十年里,要走完西方四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精神世界不會像數(shù)字增長那樣快,更多的它只屬于一個緩慢推移的過程,也許當我們活在2025年的世界上時還有著1925年的思想水平,我們處于一個關鍵的銜接點,一方面高新科技日新月異地發(fā)展,中一方面古典文化日益流失等待我們的保護,我們接過的是一個初步修復的廢墟,更像是戰(zhàn)后的那一代人,修復毀損的文化,另一方面茫然無所知,孤獨與空虛襲上心頭,我們正是在后雷馬克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的背后是文化的涅盤與新生。
雷馬克和雷馬克們的毀滅完全是悲劇,歷史有時很荒唐,她自命是進步的化身,而歷史的車輪下卻從不缺乏被碾壓的塵土,成千上萬無辜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仿佛從未出現(xiàn)過一樣。
一個普通士兵死于無戰(zhàn)事?因為他拔動不了整個大局。
無論他的胸膛有顆多么熱烈跳動的心,無論他的頭腦有多少熱愛自然、珍惜生命、關愛親情友情,極端地厭惡戰(zhàn)爭卻都無法逃離這該死的戰(zhàn)爭
有關中國近代史的讀后感500字
恥辱的近代史 每當讀到近代中史時,總會讓我腦海中掀起一陣波瀾。
不知為什么,我咯這一層歷史。
我聯(lián)想到古代史的恢宏壯闊,氣勢磅礴。
看到近代史的恥辱無助。
這是我想到咯很多,中國為什么不掙扎呢
我不是看不到他不掙扎,是因為我的第一印象已經判咯他死刑。
這本血淚史讓我提不起精神,難道就真的那么懦弱嗎
那一條條的不平等條約刺透咯我的心,讓無數(shù)的同胞們備受煎熬。
靜靜地等待著什么,一次次的探索,我看到咯,先烈么沒有放棄,開眼看世界的愿望沒有破碎,維新變法沒有白費,辛亥革命沒有失敗......一次次的探索證明咯中國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中國人民是不屈的。
是在掙扎中前進的,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來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
帝國主義的血債是要還的,人民的力量是在不斷被激發(fā)的
近代史使我們的血淚史,象美國擴張時期的“血淚之路”一樣長。
但有結束的一天,它要我們記住歷史,勿忘國恥。
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會埋在億萬華夏兒女的心中。
《歷史是個什么玩意》讀后感
[《歷史是個什么玩意》讀后感]《歷史是個什么玩意》讀后感最近偶然間買了一套名叫《歷史是個什么玩意》的書,花了幾天讀完,雖是講中國史、世界史的,可看完后的感覺卻像是看小說一樣,《歷史是個什么玩意》讀后感。
這本書的內容就像它的書名一樣,生動、幽默,卻不乏知識性,而本書的作者正是人稱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
歷史固然是死的,但作者的文筆卻能給你活生生的感覺。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作者不僅用簡練的語言述說了幾乎每個歷史典故,而且讀著讀著自己還會不禁笑出聲來。
然而,在他的書中你能看到很多其他歷史中看不到的文字,但他也不是胡說,而是旁征博引,條理分明。
比如他在講遼打宋的時候,他說當時的遼軍騎兵打宋國步兵,就像德國足球隊踢中國隊一樣,想進幾個就進幾個,這種類比就很能引人深思。
再如:鄭和七次下西洋,600萬兩銀子花出去,他整個是一個散財童子,讀后感《《歷史是個什么玩意》讀后感》。
這些通篇充滿智慧的文筆隨吃可見。
袁騰飛說史真有點像說相聲,學和唱談不上,說和逗可不含糊,讓一本說歷史的書變得飽滿鮮活,像含著滿口的跳跳糖一樣充滿驚喜。
除了生動、幽默,他也明確闡明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而他不屑于反清復明而有理有據地贊揚了滿洲的諸位明君。
這些跡象表明,普通的歷史觀念休想輕易地穩(wěn)扎馬步,你總能在讀這些顛覆性論斷的時候發(fā)覺從前對歷史的認識如此概念化,它們被袁騰飛風卷殘云般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風景,等你醒悟過來之后又會幡然覺著,他教會你的卻并不是形式化的顛覆,而是重新審視既定事實的勇氣和智慧。
他的學生都說上他的課就像聽相聲一樣,如果不是因為這一位老師,早就不想學了。
但若是能夠從袁騰飛的成功中吸取經驗,在不久的將來,不愿意學習的孩子也會有所減少吧。
〔《歷史是個什么玩意》讀后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讀后感150字左右急
這本書的內容就像它的書名一樣,生動、幽默,卻不乏知識性,它的作者就是被網上稱為“史上最牛歷史老師”的袁騰飛,是易中天加郭德綱。
歷史固然是死的,但作者的文筆給你活生生的感覺,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作者不僅用簡練的語言述說了幾乎每個歷史典故,而且讀著讀著,自己還會不禁的笑出來。
“你看那廝長的那模樣,哪有一點帝王福相啊。
那臉跟個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滿臉麻子……你給他畫成這樣,他宰了你。
你美化他,把他畫得跟秦始皇漢武帝似的是吧,他也宰了你。
”大約沒有哪本說史的書能出現(xiàn)這種文字,說的還是一朝開國之君,然而袁騰飛不但說,而且旁征博引,條理分明。
他講到“血如漂杵”中的“杵”他就簡單的把它說成木頭棒子,在講到當時很受歡迎的武器“殳”時,他也說是木頭棒子,最多再鑲幾個釘子。
著名的牧野之戰(zhàn),就是一幫人拿著木頭棒子上去打仗,讀起來確實有趣。
他在講遼打宋時,說當時的遼軍騎兵打宋國步兵,就象德國足球隊踢中國隊一樣,想進幾個就進幾個,這種類比既幽默又發(fā)人深思。
還有,如:“七次下西洋,600萬兩銀子花出去,鄭和整個是一個散財童子”、“漢人的服裝是最笨拙的,寬袍大袖,那個大袖子能鉆進一個人去,穿上那個衣服一上街,勤勞的清潔工都得下崗。
”從這些通篇通篇充滿智慧的文筆可見,袁騰飛說史真有點兒相聲樣,學和唱談不上,說和逗不含糊,讓一本說歷史的書變得飽滿鮮艷,像含著滿口的跳跳糖一樣充滿驚喜。
除了生動、幽默,他也明確闡明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他不屑于反清復明而有理有據地贊揚了滿州的諸位明君,他把懦弱無能的大宋朝總結成“最可愛的王朝”,種種跡象表面,普遍的歷史觀念在《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這本書里休想輕易扎穩(wěn)馬步,你總能在讀這些顛覆性論斷的時候發(fā)覺從前對歷史的認識如此概念化,它們被袁騰飛風卷殘云地描述成另外一番風景。
等你醒悟過來又幡然覺著,他教會你的卻并不是形式化的顛覆,而是重新審視既定事實的勇氣同智慧。
讀了這本書后不僅影響了我的歷史觀,也提高了我對歷史的興趣,而且我也明白了一些事,皇上壞,天下亡,皇上好,天下也不一定興,中間總是有些奸臣、貪官、污吏,就像現(xiàn)在那些大地震的捐款,有些也許還沒送到災民手里就被人拿走了,更有甚者如漢獻帝,雖然應該算是個好人,卻只能看著曹操的臉色行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一個很郁悶的皇帝。
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讀后感要1000字的
[歷史小說的讀后感,演義通史類的]《史記》讀后感在悠長的古代文學史中,我們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創(chuàng)性的大師,歷史小說的讀后感,演義通史類的。
孔孟、老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的名字足以與日月同輝,彪炳千古。
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這樣一些凝聚著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卻日益離我們遠去,除經院中的學者、教授們閱讀、研究外,已是鮮有人問津。
真正的大師不只是來\\\\宴大賓\\\\,傳統(tǒng)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
這對于精神缺鈣的一代,顯得尤其必要。
新課標的提出恰逢其時地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新課標規(guī)定:高中階段選修課必須占有相當?shù)谋戎亍?/p>
這一規(guī)定使我們暫且可以從高考的陰影中走出來,堂而皇之走進大師,閱讀經典。
那么,在高中階段應開設哪些選修課?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哪些論著最有價值,最值得一讀?這是個眾說紛紜,無需定論的問題。
然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當短小精悍的《論語》、含蓄蘊藉的唐詩宋詞、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等成為學生與老師的首選對象時,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卻往往被棄于思想的角落里。
究竟《史記》該不該讀,讀什么,怎么讀,這樣的問題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來。
或許我們應當換一種眼光重新審視兩千多年前的這部著作了。
\\\\厥協(xié)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的《史記》,集先秦、漢初文化之大成,《尚書》、《國語》、《春秋》、《左傳》、《國策》、《論語》、《孟子》、《莊子》、《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從中找到影子。
比如一萬來字的《論語》,差不多都被司馬遷引用盡了。
從這種意義上說,《史記》就是一座先秦時期的圖書館,它詳盡地記載著那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yī)學、天文學等的成就,窺一斑可見全豹。
而較之先秦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許多的優(yōu)越性。
首先,語言的淺顯。
司馬遷將書面語與漢代生動的口語糅合在一起,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語言風貌,清新,樸拙,更淺顯,更口語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與接受。
其次,情節(jié)的奇特。
清人袁枚說:\\\\史遷敘事,有明知其不確,而貪其所聞新異,以助己之文章,則通篇以幻忽之語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讀史者不可不知也。
\\\\(《隨園隨筆》)生性\\\\愛奇\\\\的司馬遷在敘史時,仍不忘著上荒誕一筆。
《五宗世家》記載臨江王劉榮被其父漢景帝謀害,后\\\\(劉榮)葬蘭田,燕數(shù)萬銜土置冢上\\\\。
《史記》中類似這樣的浪漫主義筆法還有很多,垓下之圍、趙氏孤兒等故事皆絕妙之極,傳為美談。
在二十四史中,《史記》是最富文學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歷史故事集、歷史小說集,其情節(jié)的曲折、生動與學生的審美興趣不謀而合。
最后,體例上的相對獨立性。
《史記》一百三十篇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互為經緯,貫通全書。
但同時,每一篇又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
它猶如一篇篇情節(jié)曲折的短篇小說,又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精美詩篇,讀者自可從中任選一篇率性而讀,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
對不具備充裕的閱讀時間的中學生,這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此外,《史記》的悲劇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特點,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
縱然我們無法拒絕《詩經》、《論語》、《孟子》、《紅樓夢》等等優(yōu)秀的古典作品,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獨鐘于《史記》,卻是與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當下的閱讀現(xiàn)狀、我們的教育理念等分不開的。
當然,《史記》130篇,并非每一篇都適合高中生閱讀。
閱讀有兩種,一種是無功利性的,為了愉悅自我,陶冶性情;而另一種是帶研究性的閱讀,這是專家學者們考慮的事。
我們開設選修課,閱讀《史記》,不是僅僅為了某種知識性的獲得,不是為了記住幾個煩瑣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從中欣賞體驗,汲取一種精神養(yǎng)料。
當孩子們今后面對困境時,能從忍辱負重的司馬遷處獲得一種力量,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讓學生從小結識這樣一些精神大師,并與之交流,掌握一種做人、做學問、看世界的方法,這才是受益終身的東西。
按照這一思路,五體中書、表可暫且擱置一旁,其他112篇人物傳記,則可以任意選出一篇慢慢品味,或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人物事跡來一睹為快,總之,不拘一格,因人而異。
接下來就是怎么讀,也就是怎么教的問題了。
回顧我們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地串講,把文學作品肢解成一個個實詞、虛詞和一串串特殊句式。
于是《鴻門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講中,喪失了它的靈魂,遠離了閱讀的本質。
文學是人學,文學教育的宗旨在于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對生命的感悟,這也可以說是開設《史記》選修課的目的。
具體而言,其一是認識人生。
一部《史記》,記載了四千多個人物,其中重點描繪的有一百多人,上至帝王將相、皇親國戚,下至商人、平民、婦女、倡優(yōu)。
一個人就是一部書,從這些個性鮮明的典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讀到很多東西。
伯夷、叔齊的積仁潔行,屈原的以身殉道,勾踐的臥薪嘗膽,殘忍的呂后,狡詐的劉邦,阿諛逢迎的叔孫通、公孫弘…其中人性的善惡美丑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東西,它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世。
其二,認識社會。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今天我們緬懷歷史,更主要的是要從中\(zhòng)\\\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黃帝湯武所以興,桀紂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極一世的秦始皇臨終竟與鮑魚為伍的慘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史記》不僅為我們展現(xiàn)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多年的歷史舞臺,同時也是我們了解當今社會的一個小窗口,它對我們今天的治人治國仍頗多啟迪。
其三,掌握一點讀書、做學問的方法。
《史記》的完成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與司馬遷個人的努力分不開。
司馬遷十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代典籍,后又受業(yè)于今文學派大師董仲舒、古文學派大師孔安國。
通過多方的學習,司馬遷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成為一名融貫古今的大學者。
二十歲以后,司馬遷離開家鄉(xiāng),壯游全國,前后十幾年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這,不是純粹的游山玩水,而是以訪尋歷史文化遺跡,收集歷史資料為目的的學術田野工作。
每到一處,他都認真細致地向當?shù)厝嗣窳私馇闆r,實地考察,確保其著作的真實性。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是司馬遷在學術工作上的真實寫照,這兩點對于今天的高中生來說,尤其重要。
這三點的學習,不是幾個實詞與虛詞的精講所能窮盡的,也不是幾篇課文,幾節(jié)課的選修就可了事的,讀后感《歷史小說的讀后感,演義通史類的》。
對生命的感悟,對經典的閱讀,對自由精神的追求,這是一輩子的事。
\\\\一切歷史都是現(xiàn)代史\\\\,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是為了讓后人引以為戒,明善惡,辨是非。
同樣,我們今天讀史,不是為了考試,不是為了裝點自己的門面,而是從大師那里汲取精神養(yǎng)料,獲取如何生,如何死的永恒之物。
當然,教無定法,關鍵是頭腦中要有這樣的理念。
以下所述教學實施方式只是一些初步的設想。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孟子·萬章》)了解司馬遷生平,以及他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這應是讓學生走進《史記》的第一步。
然而,在司馬遷頭上高懸著太多耀眼的光環(huán),\\\\世界文化名人\\\\、\\\\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這樣的頭銜只能讓人心生敬畏,拒之于千里之外。
如何將司馬遷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知人論世還只是閱讀經典的初始階段。
除此之外,我們可由學生最感興趣的領域切入,分專題形式閱讀《史記》,比如司馬遷與旅游等等。
每星期設置一個專題,引導學生借助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共同探究,共同完成。
或以講座、座談的形式邀請《史記》專家、學者前來講授、交流。
總之,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喚起他們對知識的主動探索。
在初步閱讀《史記》的基礎上,我們再從語言學、文學、哲學的角度解讀《史記》,由感性入理性,由表入里,透過字里行間,捕捉其精神內核的層面,挖掘司馬遷的人生觀、歷史觀、文學觀等等。
《史記》是司馬遷\\\\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漢文學史綱要》),是作者情感的噴發(fā),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理應滿懷情感去解讀。
選修課就是要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平臺,給他們一個交流與對話的機會。
同學與同學間,學生與老師間,讀者與作者、作品之間的多重對話,多重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教師的職能不只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塑造靈魂,在互動的交流中開拓學生的精神家園。
這樣的《史記》選修課方是生趣盎然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德國的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zhòng)\\\'喚醒\\\\'。
\\\\開設《史記》選修課,其目的也正在于開啟學生的思維,喚醒其內心深處的情感,教會他們學會學習,學會生存。
當然,經典的閱讀不是一兩個學期的選修就能完結的,這是一項終身的工程。
盡管以上的構思還只是一時的暢想,但我堅信事在人為,新課標,新課程,新語文,需要付出新的教育實踐。
讀《三國演義》有感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
此種例子舉不勝數(shù)。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zhòng)\\\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
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
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zhàn)。
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
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
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
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
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
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
還有像鳳雛龐統(tǒng)、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
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tǒng)水兵。
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這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后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chuàng)作的。
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xiàn)了這一風云變幻而又動蕩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系,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tài)。
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xiàn)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tǒng)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
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
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
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
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于劉備,盡忠于蜀漢,最后中獻身于統(tǒng)一的大業(yè)中.\\\\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再說曹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
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
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來又發(fā)現(xiàn)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
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
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卷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
他們?yōu)榱藵M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欲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zhàn)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和償沒有。
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騙子費盡心思,騙取他人財物。
人們可以看見:貪欲和權勢欲如何主宰了社會中兄弟、夫婦、朋友等關系。
人們甚至為了錢財,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偷取,殺害。
所以奸詐狡猾的有心機的人,必將成為權勢的佼佼者。
但是,心機是需要無心機來襯托的。
如果每個人都那么奸詐狡猾,世界怎會太平呢?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啟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
正因為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彌漫與滲透著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國時期的局面。
自從董卓被殺后,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著當皇上,劉備、關羽、張飛為了恢復漢室,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他們一連攻下了荊州、南郡、襄陽等城池。
孫權一心要得到荊州,就千方百計去搶,諸葛亮識破了一計又一計,使孫權賠了夫人和大將周瑜,又打了敗仗。
可好景不長,不久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諸葛亮也死了。
這時,地盤已被晉軍占領。
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
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
我聯(lián)想到了中國的\\\\體操王子\\\\李寧,說起李寧人們總說他是個不平凡的人,但李寧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認定方向后決不動搖的普通人。
他相信,憑著頑強和汗水,心態(tài)和適應能力,無論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
退役后,李寧轉向了新得事業(yè):組建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
有人問李寧:\\\\經商和體育,哪個更輕松,更愉快?\\\\李寧說:\\\\要做好,哪個都不輕松,不過我總是很愉快。
\\\\不錯,無論在那里,李寧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英勇善戰(zhàn),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機智,我應該學習;劉備的定了目標不放棄,我更應該學習
〔歷史小說的讀后感,演義通史類的〕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