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黨偉業(yè)觀后感500字內(nèi)
前幾天,我觀看了紀念建黨90周年影片《建黨偉業(yè)》,深受感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這部影片通過描述近代中國的發(fā)展和變革歷程,敘述了自虎門銷煙開始,為了解救中國,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繼,以自己的方式為救國強國所作出的努力和犧牲。
“維新變法”,“洋務運動”等,立足于清王朝統(tǒng)治的變革失敗了,證明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腐朽;太平天國立足于地主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變革,在內(nèi)部封建勢力和外部列強的絞殺下失敗了,證明了農(nóng)民起義的先天不足無法挽救中國,中國沒有條件建立一個可以實現(xiàn)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zhuǎn)變的社會體系,頑固的封建勢力不允許,西方的列強也不會坐視中國的發(fā)展;立足于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辛亥革命。
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的果實,也證明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資本主義也是行不通的,中國的革命陷入了困惑。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為深陷苦難的中國送來了希望――“要改變中國,只能進行庶民的革命,取得庶民勝利,才能就中國”。
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周恩來等人認識到,只有發(fā)動農(nóng)民和勞工起來斗爭,奪取屬于自己的土地和權利,才能夠正正的解救中國。
“五四運動”的爆發(fā),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學生中、在農(nóng)民中、在勞工中得到普遍的宣揚和認可,掀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革命的人士認識到,北洋政府不能夠救中國,國民黨也無法挽救中國于水深火熱,必須成立庶民自己的政黨,自己的布爾什維克,才能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在共產(chǎn)國際的協(xié)助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人士齊聚上海,籌備并成立中國自己的布爾什維克政黨。
當國際歌在嘉興南湖的游船上響起的時候,中國歷經(jīng)半個多世紀的苦難終于孕育出了的希望――中國共產(chǎn)黨。
回顧先烈們?yōu)榱司茸鎳诳嚯y之中,為驅(qū)逐列強,拋頭顱、灑熱血,自虎門銷煙始,歷經(jīng)80多年的探索、犧牲,救國愿望沖破頑固封建勢力的阻撓、擺脫資本主義革命的束縛,迎來了嶄新的共產(chǎn)主義。
中國共產(chǎn)黨是歷史的選擇,是祖國的選擇,也是全國勞動人民的選擇,是唯一能夠?qū)⒅袊鴰С隹嚯y,帶向光明的政黨。
通過觀看影片,我們更加認識到今天的幸福是多么的來之不易,也深刻感受到社會的變革,首先是思想的變革,要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只有不斷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解放思想,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50字
建黨偉業(yè)的觀后感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500字 四月十八日晚上學校組織我們黨課學員觀看了電影《建黨偉業(yè)》。
電影是全明星陣容,主要圍繞1921年前后展開,展現(xiàn)了從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這段時間內(nèi)的歷史故事與風云人物,以、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周恩來等第一批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為中心,講述了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
電影有178位國內(nèi)著名賞或歌手跨界演出。
配合劇中人物造型和人物演繹出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尋常周年的情懷。
一群有理想,勇敢的中國人在腐敗橫行,災害連連,內(nèi)憂外患的大環(huán)境中,沖破無能、獨裁的舊勢力的重重阻撓,秘密組織共產(chǎn)黨成立的故事。
影片用影像還原了歷史的當年,我黨創(chuàng)史人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反動政府周旋,反獨裁,爭民主。
印象最深的是五四運動,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靈。
火燒趙家樓,血書”還我青島“以及女學生滴血的畫面充斥著太多的愛國情操在里面。
學生們涌上街頭,振臂高喊“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口號”咬破手指血書“還我青島”,青年一代擔起山河重任猶為感人, 電影最后由12名共產(chǎn)黨員在嘉興南湖一條小船宣布中國共產(chǎn)黨結束。
電影完結了,但歷史的齒輪還在運行,我們新青年要抬起頭顱段人,報效祖國。
《建黨偉業(yè)》觀后感800字 當星星般閃耀的謝幕燈亮起,一部如史詩般宏偉的巨制
一罐子美批注要夠多的100字
剛看了署名陳漠的一篇文章,題為:中國人為什么喪失了慢的能力?文章附后,讀后感:“慢”是一種信仰. 這是一篇十分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社會評述,揭示了中國人求快的發(fā)展緣由和現(xiàn)狀.文后有大量的網(wǎng)友留言,摘錄幾個:“超多的人口、很少的人均資源、極重的生存競爭壓力、匱乏的社會保障能力和缺少公平的社會體系以及對道德和信仰的拋棄造成了人們潛意識當中的急躁、煩躁和浮躁.”、“不僅僅是心理狀態(tài)急的問題,和其他一些國家相比,絕大多數(shù)國民臉上的表情也都呈焦慮、壓抑、沉重、呆板、萎靡不振、張惶失措、心事重重的樣子,惟獨欠缺陽光和自信.”;“我們一直在追求GDP兩位數(shù)增長,并引以為自豪.發(fā)展代替了一切,什么環(huán)境呀、資源浪費呀,公平、平衡問題呀全不顧了.我們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快的發(fā)展,今天知道了,我們中國慢不下來!但,快是快了,不穩(wěn)了,老百姓沒有幸福感了,遺留的問題太多、太大了,也許后人來治理發(fā)展快的后遺癥所花費的代價更大.”. 他們說的都自有幾分道理,中國社會已經(jīng)變得急功近利了.這已經(jīng)影響了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態(tài)度,似乎不快不行,似乎有種無形的手時刻推搡著你.但我們并不喜歡這樣,更多的是憎惡,每個人潛意識里似乎都有這樣的想法:早點賺到足夠的錢,讓工作變得可有可無,或干脆讓工作見鬼去吧,去享受人生.可談何容易,轉(zhuǎn)而想天上掉餡餅,看看中國的彩票業(yè)多么紅火. 變革時期的中國人注定要承受痛苦,因為我們才發(fā)展了幾十年,我們還不夠強大,可以理解,但教育不行,教育是個例外,教育改革太慢了,教育均衡發(fā)展太慢了,教育投入的增長太慢了!慢到叫人無奈、焦躁.諷刺的是教育該快的不快,該慢的卻快著,行政官員高喊的是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可眼下,越演越烈的應試教育綁架了全中國從幼兒園開始的孩子,急功近利的灌輸知識,生怕落后,那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謬論深入人心,并且將繼續(xù)深入人心,中國的孩子的終點線是高考,為了這個荒謬,我們的孩子除了分數(shù),什么公民意識、倫理道德、意志品質(zhì)、身心健康、生活生存能力統(tǒng)統(tǒng)被實際上的忽略或拋棄.教育要的是全面,教育策略要的是慢,教育家張文質(zhì)有專著.真的要救救孩子了. 想想,急的是普通百姓,上面的人沒有動力急,這樣也就想通了,還拿教育說事,教育的亂象早就被海量的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步子仍然像的老太,沒走一步都顯得那么漫長,那么的不情不愿,然而教育事關重大,等不得的,要到GDP是多少的時候才到那個可憐的百分之四,不知要毀掉多少代孩子才能歸到教育的本源,不知道日本實行了多少年的學生免費營養(yǎng)中餐能恩澤中國的孩子.沒錢嗎?當年廢墟中的日本有錢嗎?!現(xiàn)在驚人的三公消費有錢嗎?!還有腐敗,他NND. 一篇養(yǎng)讓我再次作為中國人感到自慚形穢,這位美國媽媽帶著孩子逃離了美國硅谷邊的一個小鎮(zhèn),中國鄰居追問為了什么,他們夫婦說,鎮(zhèn)上有很多中國學生的學校如老虎,我們和孩子都很害怕,原來,中國的孩子一個比一個勤奮刻苦,成績一個比一個突出,他們感到,孩子在壓抑中,嚴重影響了,自信心會受到極大的挫傷,更談不上理想和創(chuàng)新,因此,他們不惜搬家,帶孩子躲避緊張得如同服苦役的學習環(huán)境,還孩子童真,還孩子天性.你也許要說,無語啊,難道學習競爭有錯嗎?當然沒錯,錯的是惡性競爭,眼里無人的教育,要改變單一的分數(shù)競爭為全面的素質(zhì)競爭,也包括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這些不是不能做到,即使在不廢除高考的條件下應該也有辦法做到,重要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擺正自己的位置,杜絕唯分數(shù)評價這一傻B的做法,建立并嚴格實行科學的評價制度,引導教師真正抓素質(zhì)培養(yǎng),進行人的教育,將工作重心放在培養(yǎng)人上而不是培養(yǎng)分數(shù)上,當然,對教學能力不足、教學成績差的老師要主動幫助,采取實際有效的傳幫帶提高業(yè)務能力,這樣的老師教育教學都走上正軌.這樣做法會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的,也是的大幸! 為什么這樣說,學生擺脫了惡性競爭,恢復了勃勃生機,有時間學,有時間玩,校園生活豐富多彩,人格受到了充分的尊重,興趣愛好得到激發(fā)和保護,能不高興嗎.家長看到孩子愛學、樂學,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生龍活虎,不必戴著厚厚的眼鏡趴著熬到深夜,二是有興趣的完成別致的家庭作業(yè),第二天吵著要去學校見親愛的老師和可愛的同學,能不高興嗎.學校和國家看到孩子煥發(fā)了朝氣,男孩陽剛真誠,女孩陽光活潑,有特殊才能的學生都能受到重視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不斷涌現(xiàn),眼看指日可待,能不高興嗎. 附:中國人為什么喪失了慢的能力? 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fā)”.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chuàng)業(yè),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xiàn)房現(xiàn)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么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誰按下了中國人的快進鍵? 人們的煩躁癥,來自社會結構的不穩(wěn)定.無論排隊還是插位,都是為了確保自己不被社會拋離. 文\\\/陳漠 我們喜歡插隊.我們當一米黃線不存在.我們搶出租車.我們在交通燈變黃的時候加速沖過去.我們?yōu)榱斯?jié)省五分鐘去翻越馬路中間的欄桿.我們由親戚帶著走VIP通道進去,因為排隊要半小時.我們在機場大鬧值班柜臺.我們在電話里對著客服人員吼:“馬上給我搞定!馬上!”我們急忙忙旅游,急忙忙拍照,急忙忙離去.我們走后門.我們送錢. 我們很急.我們很不耐煩. 可是,我們同時又是世界上最耐心的人.我們以前排隊炒股,頭天晚上就排隊買認購證.現(xiàn)在我們排隊買房,提前三天就全家輪班開始排.我們喜歡買促銷減價貨,排一上午隊也在所不惜,讀后感.人越多的餐廳,我們越喜歡,我們寧肯坐在門口塑料凳子上吃兩個小時的瓜子.我們就是感冒也要去掛專家號,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排.現(xiàn)在,我們還喜歡排9個小時的隊去世博會看立體電影. 我們似乎又很有耐心. 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心態(tài)和現(xiàn)代境遇扭合在一起,我們焦躁不安卻又心安理得. 慢不下來的中國 19世紀末,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寫過一本書,他專門用了一個章節(jié)來寫“漠視時間”. “對中國人來說,人經(jīng)常性的急躁不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很顯然,中國人不喜歡我們的人格中所具有的這一品性,正如我們也不喜歡他們?nèi)狈φ\實一樣.無論如何,要讓一個中國人感到行動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難的.” 史密斯把他觀察到的中國人的緩慢行為歸結為:“中國人的歷史是屬于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時代,爾后則是混濁、舒緩、漫長的大河,其間不僅有挺拔的大樹,也有枯朽的草木.除了較缺乏時間觀念的民族之外,沒有人會去編寫或閱讀這樣的歷史.”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認為中國人漠視時間正表現(xiàn)在他們的勤勞之中,他們不停地勞作,實際上是在不停地浪費時間,他們一點也不擔心做無用功或者返工. 史密斯說的當然有道理,實際上很多中國人也覺察到自己身上的這些缺陷.此書近年的再版序言中,教授周寧寫道,辜鴻銘論述“中國人的精神”其實是把史密斯的書作為潛在的對話者,林語堂著《吾國吾民》也是在煞費苦心地回應此書,而魯迅則一直遺憾沒有人翻譯這本書,用以“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的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幾十年后,史密斯所說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經(jīng)常性的急躁”就變成了中國人的“經(jīng)常性急躁”.自“五四”運動起,啟蒙者們對泥濘的現(xiàn)狀恨之越深,對改變現(xiàn)狀的速度也就期之越烈.要在短時間內(nèi)走完西方上百年的歷程,難免顯得冒進急躁,方法也往往激烈、粗暴. 又是一個外國人發(fā)現(xiàn)了中國人的急躁.杜威曾說:“這場運動的感情成分多于思想成分.它還伴隨有夸張、混亂以及智慧與荒謬的雜合.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使這場運動在開始階段具有急功近利的特征.”當然,近年來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胡適,似乎為杜威的觀察提供了一些例證,我們似乎又在“返工”.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到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個十年間,中國人的時間觀再次提速.大躍進和大干快上,成為時代的關鍵詞.眾所周知,欲速則不達,不但沒有快起來,反而導致了全面停滯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9663334. 時鐘的指針來到改革開放后,“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變成了全民族的心聲.到了當下,環(huán)境更加復雜,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的語境交織,工業(yè)化、電子化、網(wǎng)絡化的社會成形,資源緊缺引發(fā)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tài)就是再也不愿意等. 什么時候我們喪失了慢的能力? 中國人的時間觀,自近代以降歷經(jīng)三次提速,已經(jīng)停不下來了.我們需要的是時刻看著鐘表,計劃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雙收、嫁入豪門、一夜暴富、35歲退休……
歷史人物-----蘗鴻銘
辜鴻銘??
求張中行《家鄉(xiāng)三李 》全文
家鄉(xiāng)三李 通常說“三李”是指唐朝的三位詩人:李白,李賀和李商隱。
那用西方的說法,都是頭頂桂冠的人物,我這里說的“三李”與那三位地位恰好相反,不是處于高的一端,而是處于低的一端。
他們是住在我的小村莊里的外來人,屬于舊時代乞丐群里的人物,連名也不為任所知。
大家都只稱姓,曰大李,醉李和二李。
我們的小村莊在京津間運河以東,以西往東再往北折,曲尺形的一條街,不過四五十戶人家。
可是其東不過一里是鎮(zhèn),有商店,可以容易買到米面、肉食,直到美孚煤油和太白古糖。
是我很年幼的時期,村里出了個由鄉(xiāng)人看來很騰達的人物,先是上日本士官學校,以后從戎,一直作到雜牌軍的師長。
作了官,有勢,有錢,在那時候,除了蓋房、買地、取小老婆之外,還要修祠堂,慎終追遠,光宗耀祖。
于是在村西頭坐北向南修了四合院式的祠堂。
祠堂之東是關帝老爺?shù)膹R。
只有一間,關帝與周倉、關平合住,看來鬼較之神是后來居上了。
祠堂每年不過熱鬧兩次,清明節(jié)和年節(jié),平時則無,冷冷清清。
不知是想廢物利用還是特別機緣,在我上小學時期,里面住了外來的一伙人,當時通稱為“化子”。
總數(shù)五六個,當然都是男性,其中給人印象深的是三個人,都是李.舊時代,靠乞討維持生活的人,為數(shù)不少,種類也不少。
最高的是所謂出家人,包括和尚、尼姑和道士。
據(jù)說他們可以使活人得福,死人免罪,因而不能不受到特殊的尊敬,要稱為師傅,送錢送米名為供養(yǎng)。
總之,論名而不問實,他們不屬于乞丐的一群。
當他們在祠堂住了幾年,中間突然發(fā)生一件奇事,使鄉(xiāng)人大吃一驚。
挺難碼字的 你留個郵箱給把 負暄絮語 這個發(fā)給你、
電視劇《走向共和》張張之洞身邊的那個自稱湯生的翻譯是誰
辜鴻銘,字湯生,1857年生于南洋馬來半島。
1885年回國,應邀入張之洞幕府,幫助張之洞統(tǒng)籌洋務,深得器重,兩人相隨共事20余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張之洞對辜鴻銘非常器重,將自己與辜鴻銘、趙鳳昌、蔡錫勇、凌兆熊、梁敦彥等五名幕僚共稱為“六君子”。
關于辜鴻銘: 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何許人也
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
,獲13個博士學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
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湯生。
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馬來西亞的檳城州)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nèi)。
早年,他祖輩由中國福建遷居南洋,積累下豐厚的財產(chǎn)和聲望。
他的父親辜紫云當時是英國人經(jīng)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
他的母親則是金發(fā)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
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
自幼讓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國的炮艦1840年就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備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學通中西,擔起富國治國的責任,教化歐洲和美洲。
”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
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 到了英國,在布朗的指導下,辜鴻銘從西方最經(jīng)典的文學名著入手,以最樸拙的死記硬背辦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并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
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碩士學位后,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
后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當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在林語堂的《京華煙云》一書中曾提及辜鴻銘。
14年的留學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完成學業(yè)后,辜鴻銘聽從當時在新加坡的語言大家馬建忠的勸說,埋頭研究中華文化,并回到祖國大陸,繼續(xù)苦讀中國典籍。
他在晚清實權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是“通譯”。
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tǒng)籌洋務,一邊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
辜鴻銘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敏捷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
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
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
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在輪船上用純正的德語挖苦一群德國人。
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
毛姆的朋友就給辜寫了一封信,請他來。
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也不見辜來。
毛姆沒辦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
一進屋,辜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
”一句話,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毛姆立時極為尷尬,不知所對。
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捍衛(wèi)者,辜鴻銘的聲譽也逐漸顯赫起來。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說:“我們?yōu)槭裁匆獙W英文詩呢
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
”在那樣的時候,他還嘴硬,叫西方為“四夷之邦”,為此,許多人僅僅把他當成一個笑料的制造者,卻忽略了他內(nèi)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對東方文化的積極思考,忽略了他對這片土地命運的深切關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堅定而絕望的掙扎。
自1883年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fā)表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里,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
后來又翻譯了《大學》。
他的工作是創(chuàng)造性的,古老的東方理論中還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啟發(fā)性的妙語。
在他之前,中國的古經(jīng)典從來沒有好的譯本。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fā)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復強調(diào)東方文明的價值。
1909年,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
1915年《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
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
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zhàn)”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chǎn)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
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辜鴻銘從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fā),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yōu)秀的精神特質(zhì)。
也正因如此,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
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后,隱藏著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
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
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爭,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
面對當時內(nèi)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tǒng)之斷落而憂患,為炎黃文明之涂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聞》中表達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
辜鴻銘狂放的姿態(tài),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強烈的自尊。
當時西方人見到中國街市當中,遍掛“童叟無欺”四字,常對辜說:于此四字,可見中國人心欺詐之一斑。
辜頓時語塞,無以自遣。
實際上,因為眼界比同時代的人要開闊許多,那種不幸辜鴻銘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更清楚、更深刻。
由此,他不惜用偏執(zhí)的態(tài)度來表達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他學在西洋,卻喜歡東方姑娘,尤其喜愛中國姑娘的小腳。
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腳,他一見鐘情、終身不負。
民國建立后,他在北大講授英國文學,用偏激的行為方式--留辮子,穿舊服,為納妾和纏足進行頭頭是道的辯解,來對抗整個社會棄絕中華傳統(tǒng)的畸形走向。
辜鴻銘一生主張皇權,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
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
萬壽無疆,百姓遭殃”。
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里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
”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辜鴻銘生平喜歡痛罵西方人,反以此而見重于西方人,不為別的,就為他罵得鞭辟入里,并總能罵在要穴和命門上。
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鴻銘的學問和智慧,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
當年,辜鴻銘在東交民巷使館區(qū)內(nèi)的六國飯店用英文講演“The Spirit of theChinese People”(他自譯為《春秋大義》),中國人講演歷來沒有售票的先例,他卻要售票,而且票價高過“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
聽梅的京戲只要一元二角,聽辜的講演卻要兩元,外國人對他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辜鴻銘在西方人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越感源自于他的機智與幽默。
某天,辜鴻銘在他位于北京椿樹胡同的私邸宴請歐美友人,點的是煤油燈,煙氣嗆鼻。
有人說,煤油燈不如電燈和汽燈明亮,辜鴻銘笑道:“我們東方人,講求明心見性,東方人心明,油燈自亮。
東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樣專門看重表面功夫。
”你說這是談佛理,談哲學,還是故弄玄虛
反正他這一套足夠唬住那些洋鬼子。
辜鴻銘辯才無雙。
中日甲午海戰(zhàn)后,伊藤博文到中國漫游,在武昌時,與張之洞有過一些接觸。
辜鴻銘是張的幕僚,作為見面禮,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剛出版的《論語》英譯本。
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國保守派中的先鋒大將,便乘機調(diào)侃他道:“聽說你精通西洋學術,難道還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兩千多年前,卻不能行于二十世紀的今天嗎
”辜鴻銘見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數(shù)學家的加減乘除,在數(shù)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紀,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會三三得八。
”伊藤聽了,一時間無詞以對。
在北大,受蔡元培、黃侃、洋教授的青睞,但卻是西化分子的死對頭。
對于胡適等人的白話文運動給國人帶來傳統(tǒng)文化斷層上的災難,曾經(jīng)早有預見,但最終,民國政府還是在小學課本廢除了文言文,給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巨大損失。
辜鴻銘,作為一個出生在馬來西亞的華僑,用自己的努力捍衛(wèi)著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他,促使世界第一個孔子學院的誕生,近代中國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國學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國中國,卻屢屢被自己的同胞和學生嘲笑唾罵誤解著,我們不能不遺憾那樣的時代里,我們的大多數(shù)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在北京逝世,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