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主要說的是什么
我沒有睡,讀“高老頭”,應閱讀理解的故事,許多當代法國巴黎 - 背后隱藏著社會的蓬勃發(fā)展。
這是波旁王朝的縮影,是資本家階級的真實寫照,寫在書中的父親 - (老頭)里約倒入他們的生活工作中的兩個女兒,但最終死在醫(yī)院的黑暗的病房。
,直到垂死的,誰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兩個女兒的父親。
父親下葬的日子,連塊Pi是兩個大學生當手表資助。
他曾經(jīng)是如此豐富,是如此悲慘的結局。
老頭是個面粉供應商,出售的面粉做了很多錢,在革命期間。
他的女兒嫁給了一個人的六個或70萬的財產(chǎn),而只有五六萬元的養(yǎng)老金。
隨著歲月的流逝,兩個女兒漸漸厭惡他的父親把他自己的圈子。
他們的父親感到羞恥預期的父親死得早一點,但談論的東西表面上的各種借口,假裝安慰他。
,他們吮吸汁就像一臺機器,吸吮他的父親,急于扔掉,其余的缺陷。
孩子是父母養(yǎng)女兒,高老頭看在眼里。
這個可憐的老頭正太失望了,孤獨的,他能做到這一點有肝腸寸斷。
但無論女兒做,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慈父般的愛,他是永恒的。
當他聽說他的女兒欠了一大筆債務,他更愿意出售他們的最珍貴的銀器,她的女兒來還清債務,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做這種傷絲毫的大腦。
銀,但他最寶貴的東西
出售后,他也哭了,但他這樣做不來換取女兒的心。
在此期間寫了一本書,它的每一個字我還記得,因為我太震驚了:拉斯蒂涅克稱為兄弟姐妹關系與寶Saiang的夫人,有幸被邀請參加一個舞蹈公爵夫人。
他會見了在的球看起來優(yōu)雅,美麗的Niuqin將軍夫人,是老人的女兒 - 苔爾菲娜。
,拉斯蒂涅克只有真正看到的球是什么顯赫的??門,什么華麗,豐富的...他和他的妻子Niuqin根講了兩個多小時似乎感覺已經(jīng)爬上上流社會的階梯,他躊躇滿志。
只是自豪時,他撞倒,老人的荒涼景色門上看到的房間,冷靜讓他清醒:房間破舊的無法忍受的:沒有窗簾的窗戶上,在床上是唯一一個薄的棉毛毯或伏包括他的妻子的舊禮服做改變,櫥柜掉漆,沒有門,趴在課桌上,是不是一種舊草帽。
這個寒冷的房間里看的人擔心,完全像一個可憐的牢房。
你無法想象,這個“家”是居住的父親,兩位高貴的女士,豪華的國王和貴族,華麗的,有尊嚴的生活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呀
高老拉斯蒂涅克,急忙問他的兩個女兒,問什么你覺得自己的兩個女兒。
拉斯蒂涅克看著那??個善良的老人,我真的覺得他是可笑,可悲
他的女兒體面的,奢侈的生活習慣,早已被人遺忘,整天想念自己的老父親。
在這個時候,他可以說實話嗎
讓這個可憐的老頭再次心碎
他的鼻子一酸,編造一些安慰他的話,強忍著淚水。
他的語氣是非常低的,當他抬起頭,看高老頭發(fā)現(xiàn)他容光煥發(fā),非常興奮。
他能說什么
這個善良的老人平時玩別人,嘲笑,不要讓他知道,他的女兒的眼睛是那么渺小,沒有價值,成為他們的一個眼中釘,所以他唯一的希望,但也隨之緩解
在前面的她一點點的尊嚴感應該讓他蒙羞
這是一個鐵石心腸的父親,看到他的偉大的父親哭了呀
他認為這是一種欺騙行為,但是這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這是一個大學生對老人的無限尊重和理解。
最后,的高老頭疾病。
差,他發(fā)出的最后的呻吟竟是“我求求你,讓我看到我的女兒,只要看到他們,我的病會好,我求求你了......”這是一個幾句話從心,肺腹的話雖然是如此簡單,但充滿了愛,并期待著她的女兒。
疼痛和痛苦,顫抖,昏迷。
但也昏迷深情地說:“阿納斯塔西,苔爾菲娜(兩個女兒的名字)
”他的愛,她的女兒已經(jīng)感染了周圍的人,兩個女兒不能融化冰冷的心。
直到他去世后,和兩個女兒來到他的父親在一旁,與他的“告別”。
但他父親的葬禮,但視而不見,揚長而去。
高老頭模具的儀式是最簡單,最貧窮,最單調(diào)的,只有最貧窮的儀式上表示:窮的只剩下哀樂環(huán)號。
他是父親的兩個貴族家庭。
做這顆死者的靈魂升天后這不能休息嗎
(他)是上帝賜給它
高老頭走了人類的痛苦,孤獨希望能留下來,所以他可以在天堂了幾天的好日子
這是女兒的老人說,太可惡了。
但我覺得歲的女兒愛的教育,而不是一個寵物,然后女兒現(xiàn)在應該知道如何去珍惜父愛,你應該知道怎么樣,說實話。
然而,許多人忽略,這是一個脾氣好,心無城府在上流社會中不變的腳嗎
在那個時代,特別是在巴黎 - 這似乎大浪淘沙,充滿殺氣的社會,一名年輕女子中的文字 - “好,純上流社會的致命殺手”。
如果你想在上流社會穩(wěn)定腳根,你必須學會??察言觀色,任何事情的發(fā)生不能寫在臉上。
你必須去奪取政權,爭奪的錢,讓其他人可以投靠你。
閱讀這段文字后,你可能會認為年輕女人的話太當回事,但后來它。
一個成功的男人本質(zhì)上是一個雙贏的決戰(zhàn)權力和金錢。
這當然是一個無情的人。
我不禁想:好多少人是貴族使用,踐踏,他學會了不露聲色,將在那個時代拍攝。
其基本的善良將被安葬在靈魂深處的,不能揮發(fā)出來的。
最終,巴黎的時候,應被摧毀了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趨勢。
高老頭發(fā)生在社會上的許多人當時最真實的縮影之一。
他的結局是法國貴族社會的非人性化的殺戮。
他輝煌的痛苦和回憶永遠隱藏在這孤獨的墳墓...
科斯有哪些學術貢獻
科斯死了
早新聞嚇一跳,但很然,他已102歲大德必壽。
不知道為何,那些成就非凡才,不管是投資還是做學問,最后都是高壽,譬如做價值投資的巴菲特、芒格,或者貨幣主義學派旗手弗里德曼等人,都是如此,或者淡泊明志使然。
我英文爛,讀不得科斯的原著,但僅僅看譯文,哪怕是很爛的譯文,我都感覺到作者儒雅之氣撲面而來。
凱恩斯曾說,那些不可一世的權貴政客,其實不過思想家的奴隸。
也許就其他思想家而言,確實如此,但就科斯,無論他本人還是讀者,從未將其視之為奴隸主。
恰恰相反,科斯的產(chǎn)權制度經(jīng)濟學理論,給學人指出一條如何探索現(xiàn)實世界的路徑,在他那里,沒有答案,只有方法。
思想的懶漢和暴徒們,是無緣與這門高雅的學問的,他們的思維,基本處于子宮胎兒狀態(tài),即使來到世間,依然端著臍帶到處尋找母體胎盤以維持養(yǎng)分供給,他們只需要簡單答案,到死都不肯思考。
一直以來,好多人對我的思想狀態(tài)和學術經(jīng)歷覺得不可思議的矛盾,你明明是北大學馬列的,怎么這么極右
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真的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繁榮與富強,如果你曾經(jīng)真的信奉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學棍黨棍的話,那么你接觸科斯和哈耶克的學說,你肯定轉(zhuǎn)為自由主義者。
為什么
因為真正信奉馬列主義的人,是相信大政府路線能解決世間所有苦難和窮困,但科斯和哈耶克的學說,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經(jīng)驗上,都很快讓你明白自由市場、私有產(chǎn)權和有限政府,才是通往繁榮與自由的根本路徑。
拋開哈耶克不談,今天僅僅談科斯。
所謂大道至簡,科斯就問一個簡單的問題:既然自由市場那么好,為何會有企業(yè)這樣的組織存在
按經(jīng)濟學理論,沒道理嗎
價格引導一切,市場會合理安排資源配置,哪里需要企業(yè)組織呢
答案在于,交易是有成本的。
雇主不可能每天在市場上和工人為薪水討價還價,更不可能每天為廠房租金、資產(chǎn)設備買進賣出或者其他生產(chǎn)要素討價還價,只能簽訂一個長期合約,將所有生產(chǎn)要素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企業(yè),企業(yè)的作用就是節(jié)省交易成本。
那么,如果企業(yè)能節(jié)約交易成本,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工廠生產(chǎn),那么全社會的生產(chǎn)要素資源可否全部完全囊括在一個組織里面,完全按計劃有組織生產(chǎn)呢
同志們肯定馬上想到了,這是共產(chǎn)黨宣言里面的內(nèi)容。
但麻煩是,企業(yè)節(jié)省交易成本,也是有一個邊際的,組織規(guī)模大到一定程度,內(nèi)部組織協(xié)調(diào)也是要成本的,這個成本肯定比市場交易成本大。
這個道理,只要是在大企業(yè)或者政府機構大組織混過的同志都明白,官僚主義、文牘主義泛濫,上下信息不對稱,包括委托代理風險等等,也就是經(jīng)理人不拿股東利益當回事,毛病會越來越多,最后組織肯定運行不下去。
所以無限制囊括一切的計劃經(jīng)濟,本質(zhì)上就是將社會經(jīng)濟資源捆綁在一起,變成一個大工廠。
這看似節(jié)省了交易成本,甚至讓交易成本為零,但只要是社會分工,本身是有成本的,不一定體現(xiàn)在市場交易上,內(nèi)部組織管理成本也是肯定存在的。
這個組織成本只要到一定地步,整個經(jīng)濟就會癱瘓下去。
所以共產(chǎn)主義最后肯定變成有特色的社會主義,然后再……。
科斯的另一個學術貢獻,在于明確提出,市場交易達成,是以產(chǎn)權明晰為前提條件。
在產(chǎn)權關系不明晰的條件下,交易成本太高而無法達成交易,而就難以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更深化的社會分工。
所謂的產(chǎn)權明晰,在科斯的著作中所多有觸及,但真正予以清晰明確表達且成體系的,是科斯的御用講師——張五常完成的。
科斯確定了產(chǎn)權,不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界定。
張五常更進一步,明晰產(chǎn)權三個基本界定:使用權、收益權和自由轉(zhuǎn)讓權。
產(chǎn)權的其他權利,都是在其基礎上的延伸。
這個邏輯定義,一下子讓所有權這個概念變得粗鄙不堪,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類含糊不清的理論調(diào)調(diào)兒顯得跟跳大神的筆仙差不多。
科斯在中國的影響,比在歐美世界大得多。
其原因在于中國人,尤其是成年的中國人,基本都經(jīng)歷過產(chǎn)權制度變革引發(fā)的生產(chǎn)力大爆發(fā)前后歷史。
制度變遷的實際感受,在一代人的印象中如此之深,是世界其他國家地區(qū)非常少見的。
對于追求自由與繁榮終極答案的人而言,對比南北朝鮮人民的生活差別,對比改革三十年前后的巨大變化,對比蘇東坡巨變前后的時代變遷,科斯的理論清晰得猶如一碗清水一樣。
但科斯的制度經(jīng)濟學理論,只是一個基本模型,事實上,科斯的學術文章,內(nèi)容基本都是大量的日常生活現(xiàn)實案例,而非讓人天旋地轉(zhuǎn)的數(shù)學模型,或者玄而又玄的理論。
因為交易成本的大小,產(chǎn)權變更的情況,只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一一搜尋整理得出,起碼要做起碼的文獻梳理工作,不可能坐在屋里拍腦袋獲取。
無論是解釋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還是推測未來趨勢,只能尋找最大約束條件,這是思想懶漢們沒法干的事情,他們只聽結論,至于推理過程和局限條件,他們才不耐煩費這個心力呢我直覺科斯內(nèi)心深處極其鄙薄薩繆爾森這樣的黑板經(jīng)濟學家,作為一個學人,學術倫理價值觀決定他不可能瞧得起這些高智商低智慧的經(jīng)濟學教授們。
事實上,面對科斯的天才思想光芒四射,以薩繆爾森為首的新古典學院派教授們也做了妥協(xié),著名的科斯定理就是這么偷梁換柱搞出來了:“也即是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下,無論在開始時將財產(chǎn)權賦予誰,市場均衡的最終結果都是有效率的,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帕雷托最優(yōu)。
”——貌似維基百科上面就是這么寫的,還被薩繆爾森寫進了自己的經(jīng)濟學教科書。
這特么的扯不扯啊
交易成本為零,哦,斯大林體系下經(jīng)濟,不就是交易成本為零嘛,財產(chǎn)權賦予誰都無所謂
都會結果最優(yōu)
那蘇東坡事件怎么回事
中國經(jīng)濟搞改革怎么回事
我估計科斯對此厭惡透頂,因為讓如此儒雅紳士的學人直接了當對外宣布,從來不存在科斯定理這么回事,而且是對著歐美最頂尖的學派權威公開這么說,內(nèi)心不是極其厭惡,這話,是說不出口的。
我每次看張五常的著作,都抑制不住滿骨子豪情壯志——這地方要和這老家伙叫板
那地方其實是狗屁不通
看弗里德曼的東西,都下意識的歪下腦袋思考一二,這調(diào)調(diào)兒,是否就是老頭在裝逼
也不大像啊,看哈耶克的東西,每次臉色鐵青,媽媽的,到此為止,這家伙的東西看一次也就夠了,唯獨看科斯的東西,內(nèi)心總有一絲淡淡的孺慕之情,盡管我英文極爛,還禁不住翻閱一下原文。
吾輩屌絲其實市井無賴子,生于蓬門,但遇貴人貴氣,總有自慚形穢之感,所謂英倫學風,大概如此吧。
斯人已去,總不免惆悵,故以此文為紀。
走好。
(徐斌)
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五個代表性人物是誰
他們的主要觀點分別是什么
謝謝
新制度經(jīng)濟學是二十世紀一支突起的異軍,它的源頭是大家公認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業(yè)的性質(zhì)》。
之后幾十年間,經(jīng)濟學家似乎對這篇文章視而不見,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兩篇宏文問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漸被大家注意,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
對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詞。
但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大經(jīng)濟學家認為1937年的文章太過空泛,從邏輯上看雖然無懈可擊,畢竟難以操作。
當然張五常先生肯定對此觀點不以為然,他認為這篇文章是最重要的,它是后來1960年文章的源頭。
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給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個所謂的新制度學派,之所以有一個新字冠在前頭,主要是為了和以凡伯倫、康芒斯、密切爾為首的老制度學派相區(qū)分。
老制度學派曾一度在美國成為主流,那是大蕭條之后的幾年里,馬歇爾和凱恩斯之間的過度時期,迷茫的美國人對自己國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視,但是,可是說舊制度學派幾乎沒有給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留下多少東西,也許正如科斯所說他們本來也不愿留下些什么。
科斯在1998年的AER上發(fā)表的《關于新制度經(jīng)濟學》一文中說:“老制度經(jīng)濟學的代表康芒斯、密切爾等都是一些充滿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們卻是反理論的,他們留給后人的是一堆毫無理論價值的實際資料,很少有東西被繼承下來。
”雖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國經(jīng)濟學家中聲名顯赫,但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范式的影響幾乎看不到。
然而,新制度經(jīng)濟學(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們非常活躍,而且也逐漸得到了主流的承認。
1986年,M atthews就任皇家學會主席的演說中提到:“在我們的學科領域里,制度的經(jīng)濟分析已經(jīng)成為一個極為活躍的研究領域。
”(Maathews,1986)在他看來,NIE所以能夠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兩個有意義的命題,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現(xiàn)象將影響經(jīng)濟理論工具的分析。
對于第一點來說,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勞,因為無論新舊,兩派都強調(diào)制度是重要的。
因此在我看來,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關鍵之處還是在于它為經(jīng)濟分析提供了一種更為真實可行,更為敏銳的視角。
阿羅(1987)說:“我現(xiàn)在思索新制度經(jīng)濟學運動的一個答案。
它并沒有為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學問題——資源分配和效用度量——提供一個新的答案,但他回答了一些新問題,為什么制度是這種方式出現(xiàn)而不是其他呢:它融入了經(jīng)濟史,但卻提供了比傳統(tǒng)的方法更為尖銳(微觀分析)的推理方式。
”那么,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獨特視角呢,是一種什么樣的微觀分析方法呢
張五常在1991年的這篇關于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文章中開篇就講到了這種變化。
在新古典框架里,“在瓦爾拉斯(Walras)范式中,所有的行動權利被隱含地假定為自由的、簡單的、不受限制的,而且拍賣商和監(jiān)督人的服務都被假定為不花任何費用的。
因此就不存在律師,沒有經(jīng)紀人,沒有銀行,沒有官員,沒有企業(yè)家,沒有警察,而且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一類組織。
”而新古典大家馬歇爾又過于急噪,總是太想把經(jīng)濟學象心理學、生物學那樣擠入科學的殿堂,雖然他“完全清楚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用長期的與短期的概念、用均衡和不均衡概念回避了許多問題。
”在此以后,人們就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了經(jīng)濟學大廈的工程建設,力圖從效用理論、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各個方面將新古典的大廈夯實,使得經(jīng)濟學以一種嚴謹?shù)男问矫勒宫F(xiàn)在世人面前,它自己也急不可待的自我宣稱自己是最接近自然科學性質(zhì)的社會科學,是最成熟的。
然而,這一切在20世紀5、60年代開始發(fā)生變化,奈特早在1924年就已經(jīng)提出了不確定性概念,西蒙(1953)的有限理性,科斯(1937)、(1960)的交易費用范式和社會成本問題,哈耶克(1937,1945)的關于知識問題的討論,以及迪克萊特對反壟斷的口述傳統(tǒng)都對新古典造成了沖擊。
正如科斯所批評的那樣,經(jīng)濟學不應該只是一堆分析工具,盡管他們也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應該是它的研究內(nèi)容或論題,“我想經(jīng)濟學家應最哦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度
”(1998)如此以來,我們就不難看出新制度經(jīng)濟學本身正是在不滿新古典日益成為一門抽象的語言而喪失了實際內(nèi)容方面而興起的,這個學派既吸收了傳統(tǒng)的一些經(jīng)濟分析方法,又有自己的分析范式。
一、 制度與價格任何制度的運行都需要成本,價格機制也是制度之一種,它的運行同樣如此,但價格機制仍有它顯著的優(yōu)越之處。
任何一個社會,人們都不再是自給自足的,人與人之間既合作又競爭,因為資源相對于人類的需要來說總是不足,所以競爭和稀缺是同義的。
如果沒有一定的規(guī)則,或稱為產(chǎn)權或稱為制度,無疑人們是無法走出霍布斯叢林的。
這是一種困境。
我們姑且不在此討論霍布斯、盧梭以及洛克的思想,因為那顯然是屬于政治學的范疇,我們只來考慮分析制度的績效。
討論績效,必然要假定人們已經(jīng)走出了叢林狀態(tài)。
然而,即便產(chǎn)權確定了,卻有著多種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來表達產(chǎn)權人的需要,競爭的產(chǎn)權規(guī)則本身就是千差萬別的。
這些方式中,價格機制只是其中的一種。
只不過,它的績效最高,相對于租金消散所帶來的人們的成本來說,是最低的。
我們從這里開始談起。
租金是對使用資源的一種支付,這種支付就是一定制度安排下我們?yōu)闈M足最終享受收入而必須花費的成本,最早的租金概念專指地租。
李嘉圖當年的概念是只土地使用的價格,它不隨人們的需求的改變而改變供給狀況,因為供給根本缺乏彈性。
其實,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幾乎只要存在競爭就必然存在這種供給的缺乏彈性。
那么,對這些稀缺資源的分配就必須通過一種機制來完成。
在歷史乃至現(xiàn)代,這樣的機制都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對稀缺的政治資源的分配,現(xiàn)在機關里的論資排輩現(xiàn)象等等也是如此。
其實,這和男人憑氣力、女人憑容貌來排列本質(zhì)上講并無二致。
雖然這些制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再為人們所行使,但人們的代價有的時候常常會十分高昂,這一代價就是租金的消散。
我舉一個夸張的例子,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為進華府親近秋香假裝賣身葬父,而另有一位則假裝賣身葬全家,二人都想進華府,但石榴姐手中卻只有一個名額,于是競爭勢在難免。
石榴姐自稱心腸軟,見不得別人家慘,于是二人就制定了一個相互比誰更慘的競爭規(guī)則,結果大家都知道,兩個人的成本都是十分高昂的,唐伯虎為此打斷了自己的胳膊,而另一位哥們竟然因此而命喪黃泉。
在這種制度安排下,租金的消散是非常之大的。
這和排隊成本一樣,只不過它更夸張,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只是要達到最后分配的目的,即一個均衡狀態(tài)而已。
如果石榴姐的心腸沒那么軟,而是很黑,讓二人出價競爭,租金就不會消散,結局也不會這么悲慘。
因此,我們可以說,任何不采用價格或使得價格扭曲的情況,總會有另一種規(guī)則來代替它,但是代價會十分高昂。
正如哈耶克(1945)所說:價格機制是人類的一個偉大發(fā)明,也許是所有發(fā)明中最偉大的。
可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有些時候人類偏就是選擇了非價格的配置規(guī)則,正如張五常(1974)所說“租金消散能導致均衡的觀點是一種機械演習,不是經(jīng)濟學命題”,我們要解釋的是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種制度安排,于是,接下來就引出了年輕的科斯當年的問題。
二、企業(yè)的性質(zhì)與交易成本如果象我們上一節(jié)所言,那么價格機制就應該是最佳的,“看不見的手”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新古典辛苦了幾十年,無非也是想把這一思想更為理論化、系統(tǒng)化,基礎更為堅實。
然而,真實世界比理論顯然要復雜的多,人類的智慧與上帝相比,也許根本就是上帝跟人類開的一個玩笑。
1930年代,一位大三的學生科斯拿到獎學金從英國來到新大陸,并巧妙的參觀了福特的汽車公司——這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公司之一,于是科斯開始問了他的兩個問題:一、既然“黑板經(jīng)濟學”告訴我們價格體系如此有效,那么為什么現(xiàn)代經(jīng)濟里還有依賴行政命令運行的企業(yè)的存在呢
二、企業(yè)的邊界在哪里,也就是說企業(yè)在市場的大海中在什么樣的規(guī)模下被確定呢
1937年科斯在文稿寫成四年后終于發(fā)表,這就是《企業(yè)的性質(zhì)》一文。
科斯首先表明,其實在新古典經(jīng)濟學家那里并沒有對企業(yè)問題視而不見,新古典并不比古典經(jīng)濟學更狹隘,但他認為,那些重視及解釋都不能回答他提出的問題。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還有奈特的觀點。
奈特利用風險和不確定性來作為工具進行分析,并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企業(yè)的產(chǎn)生。
風險是人們可知其概率分布的一種不確定,但是人們可以根據(jù)過去推測未來的可能性,而不確定性則意味著人類的無知,因為不確定性表示著人們根本無法預知沒有發(fā)生過的將來事件,它是嶄新的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根據(jù)這樣的分析工具,奈特認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總有少數(shù)人,他們具有風險偏好的性質(zhì),勇于承擔責任,勇于拓新,勇于為利潤的生成而不懈努力;而絕大部分人是風險規(guī)避和中性的,他們愿意交出自己的權利讓風險偏好者指揮他們,但條件是偏好者-企業(yè)家要確定的保證他們的薪水,于是,公司就在這樣的權利劃分中成立了。
這是《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的思想。
但科斯不認同,他一方面認為奈特也承認管理者(非企業(yè)家)也負有日常管理的責任,這一現(xiàn)象奈特無法解釋,奈特的分析無法給管理者以地位;另一方面,科斯認為如果僅僅只是風險偏好不同,那么雇主和雇員之間也完全可以通過契約的方式來以市場完成之。
科斯認為,企業(yè)之所以產(chǎn)生是因為市場價格機制的運作并非是無成本的,這個成本就是價格發(fā)現(xiàn)的成本,只有這一成本小于企業(yè)的組織成本時,人們才會通過市場來完成。
這個成本就是科斯首創(chuàng),在新制度經(jīng)濟學中大行其道的交易成本,這一概念我們稍后再談,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科斯的第二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規(guī)模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是之后幾十年NIE乃至主流學者們不斷追問的一個問題。
科斯的答案比較家但,這就是那幾個著名的圈圈,他說,在一個城鎮(zhèn)的消費中心A的外圍有產(chǎn)業(yè)B、C,如果我們的企業(yè)處在外環(huán)C處,那么在交易成本邊際上高于組織成本時,企業(yè)就在環(huán)內(nèi)擴張,這就是規(guī)模效應,而這種擴張會帶來規(guī)模的進一步擴大,會增加管理的難度,以至于大于了市場交易成本,那么企業(yè)的邊界在橫向上就會被確定;而向內(nèi)環(huán)B的擴張也是如此,即與B的市場交易成本與合并后的組織成本相比較,邊界也可以通過邊際分析確定。
應該說,科斯的這個分析是非常清晰的,因為他借用了交易成本范式,而交易成本則是一個應該加以解釋的概念。
許多經(jīng)濟學家不滿意科斯的分析也常常是從這個角度來非難的,的確,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定義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這里的分析顯然會顯得空泛。
后來的對縱向橫向一體化的分析幾十年間絡繹不絕,其中最有名的有威廉姆森的資產(chǎn)專用性分析和套牢問題(HOLD-UP),也有哈特提出的核心資產(chǎn)和剩余控制權概念,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就不進一步討論了。
對于這兩個問題,我們看到解釋交易成本這個概念是多么重要。
但在簡單討論它之前,我們還是有必要略微提一下阿爾欽和德姆塞茨(1972)的觀點,就是隊生產(chǎn)問題。
阿爾欽和德姆塞茨不認同科斯,認為根本不存在一個企業(yè)內(nèi)的“權威”(authority)的問題,企業(yè)內(nèi)的雇主與雇員和雜貨店的老板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并無二致,企業(yè)之所以出現(xiàn),全是因為隊生產(chǎn)的需要。
完成一件工作,由于分工的原因不可能不合作,而合作通常會面臨對努力的計量和監(jiān)督兩個問題。
對于許多工作來說,計量問題幾乎無法解決,因為努力程度有的時候很難觀察,這需要一個監(jiān)督人,而且我們還要給這個人以剩余的收入權,使他有動力防止人們的偷懶而不是合謀。
于是,企業(yè)家出現(xiàn)了,企業(yè)也因之產(chǎn)生。
在他們1972年文章里,他們還討論了諸種企業(yè)的類型,并得出了企業(yè)作為市場上的信息搜集場所的結論。
對于這個觀點,張五常一直無法認同(1991),他認為他們二人的分析在假設上就是不必要的,偷懶和理性是重復,本著奧卡姆剃刀的原則,張五常認為這一分析全無必要。
這中不用交易成本范式所進行的分析骨子里并沒有脫離開,計量和監(jiān)督問題,本身就是信息成本問題,而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部分。
他們二人只從生產(chǎn)的角度談論企業(yè),似乎并不足以解釋企業(yè)的存在。
我們現(xiàn)在開始討論交易成本。
老實說,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極難理清。
羅賓斯說:“一個定義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通常要從該定義的實際運用中尋找。
”但是,在交易成本的運用中各人的理解也全然不一致。
科斯在他對張五常1991年文章的評論中寫道:“如果在個人之間交換的可能性被引進這種伊甸園,一系列新的活動將不得不接受。
購買者和出售者將彼此尋找:購買者想知道供應商所能提供的,而供應商想知道購買者想購買的;雙方都想知道另一方做生意的價格,對此要進行談判,簽訂契約,確定他們觀察到的條款是否無誤,等等。
市場將會建立起來,專業(yè)的代銷商和經(jīng)紀人將出現(xiàn)以助于交易過程。
所有這些活動的成本就是我叫做交易成本的東西。
”在科斯的文章中,他的這個定義是合適的。
但張五常并不這么認為,在他的《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嗎
》一書中,他認為交易成本應該是魯濱遜世界里不存在的一切費用,他更樂于稱之為制度成本。
這樣以來,在他看來,文革中的背語錄,表忠心,跳忠字舞都是交易成本。
這樣的定義顯然和科斯的定義相去甚遠。
威廉姆森則從有限理性和投機出發(fā)來論述交易成本的意義,人們由于有限理性,常常難以確切知道未來及他人的決策,因此需要測量成本和簽定契約的成本,同時,人們又是會欺詐的,狡猾的,有投機行為,因此還需要監(jiān)督,這幾乎和阿爾欽與德姆塞茨的觀點有些類似。
此外還有阿羅“經(jīng)濟系統(tǒng)運行的成本”以及巴澤爾“產(chǎn)權換手的成本”之類的概念,無不是出于自己的運用方便來定義之。
由此,我們可以略微知道,在當今的新制度經(jīng)濟學中,對交易成本還有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至少不存在一個大家廣泛接受的交易成本概念,這或許就是威廉姆森(2000)所稱的多元化。
大家都是從自己的應用角度出發(fā)來談論這一概念,莫衷一是。
對詞,我認為,交易成本其實是人們?yōu)榱耸顾说男袨榭深A期而付出的一種費用。
仔細分析一下,以上的所有定義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科斯的發(fā)現(xiàn)價格的成本,無非也是人們?yōu)榇_定下次交易對方的行為、地點時間等而付出的費用,張五常所眼的歐洲的教堂和中國的忠孝禮儀制度等是交易成本,也是為了使人們的行為在大家能共知的軌道運行,大家形成共識,使得我們彼此的計劃一致,這樣我們的交易就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
如果對方常常欺騙,行為不可預期,我們就必須制定出一系列的或明或暗的規(guī)則來限制和懲罰這種行為,所有的這些花費都是交易成本。
總之,我覺得不存在交易成本增或減的問題,只存在能否使得大家的預期相互確定一致的這樣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們評價哪個交易成本高或低必須基于這樣的基礎。
三、社會成本與科斯定理我至今無法確切的知道社會成本的含義,也許這是一個福利經(jīng)濟學的重要命題。
我們開宗明義,一開始就來入手討論科斯的那篇宏文《社會成本問題》。
其實,這篇文章遠不如《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好讀,而且思想大體上已在后者中披露,其所舉的例子也遠比牛與麥子更為適當,因為空中的電波是很難觀察到是誰侵犯了誰,法官在這點上往往和經(jīng)濟學家一樣也清醒不了多少,但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nèi)匀粊砼e牛和麥子的例子。
簡短捷說,不論?;螓溩拥漠a(chǎn)權歸誰所有,只要在私有產(chǎn)權之下,自由交易在無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總是得以實行,那么由牛吃麥子,而非扎籬笆總可以使得雙方的利益增進,分析的方法仍然是邊際分析。
只不過比庇古要明白的多,庇古借用外部性這樣的概念得到的結論倫理上的含義太過濃厚,恐怕在借用這一概念之先,庇古先生心中早已經(jīng)有了答案。
的確,在《聯(lián)邦通訊委員會》一文中,科斯尤其強調(diào)產(chǎn)權的重要性,他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產(chǎn)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必要前提。
我們不能否認這一點,因為在波段這樣的市場上,產(chǎn)權無法清楚的界定是一個大問題。
但是,即使產(chǎn)權界定不明確,如果交易成本為0,大家也是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的(張五常,1982),但真實世界從來不會有交易成本為0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因此,權利的界定顯得異常重要。
之后斯帝格勒的那個科斯定理的定義,顯然與此有些差別。
那個定理的一個經(jīng)典的表達是:無論產(chǎn)權誰屬,只要交易成本為零,帕累托條件總是可以達到的。
這樣以來,常常誤導經(jīng)濟學家認為重要交易成本為零,產(chǎn)權不重要,這正好是南轅北轍。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認為上述科斯定理的反命題也是正確的呢:只要產(chǎn)權清晰,不論交易成本為何,帕累托最優(yōu)總可以實現(xiàn)。
直覺告訴我們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清晰的產(chǎn)權如果面臨巨大的交易成本,福利不一定能夠最大化。
如果我們跟著去討論權利和交易成本的關系問題,我認為這是誤入泥潭,空泛的討論無助于任何實際問題的解決。
在現(xiàn)實世界中,我們首先要明白一點,交易成本從來都不可能為0,因為其他人和我們的認識建立在相同的可預期的基礎之上從是不免費的,所以這一點根本無須討論。
要討論的,在我看來正是張五常認為的比成本更抽象的權利,但我認為,權利的結構的確定應該是社會成本問題的核心。
如果這一結構確定的話,交易的實現(xiàn)總是可能的,因為我們總可以通過交易確定彼此的權利邊界。
在這里,我還是很贊同張五常的這句話:“科斯的工作促使我們拓展了制度分析的約束條件。
他的貢獻并不在于什么定理,相反,他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一種新的角度,能在不同的視角下,透視各種經(jīng)濟現(xiàn)象。
那些認為科斯的論點是同義反復的人,必定是忘記了絕大多數(shù)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是從某些同義反復開始的。
一種邏輯必定只是一種定義,但它也只是從一種角度看問題的。
科斯所理解的世界總是現(xiàn)實的世界,而且直到他知道了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時,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才知道它是這樣的有趣。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實際的案例,也許它揭示給我們的信息遠比那個所謂的定理跟多的多。
《青年時報》 2003年6月12號 星期四 民間調(diào)查版紹興縣馬鞍鎮(zhèn)湖安村橋下夫自然村,自從2000年12月以來村民就飽受湖山石料場的炮聲之苦,許多村民的房子都因此出現(xiàn)了裂痕,有的時候石頭被崩出來也讓村民受盡了驚嚇,甚至村民傅華婷的兒子要結婚,對方父母認為這樣的環(huán)境無法讓女兒居住而不讓自己的女兒過門。
嚴重影響了該村村民的生活。
但湖山石料場的場長韓軍也是頗感委屈,他有一堆各類證件,有合法的手續(xù)保證自己的權利是合法的,他對生產(chǎn)的安全也非常重視。
他本人也承認對村民造成了傷害,決定給自然村村民每人1000元的補償,但只有8戶人家收了錢,大家對價格可能不太滿意。
這件事情向縣鎮(zhèn)有關機關反映過,石料場亦遵從了意見書,作出了很多犧牲,受到了不少損失。
但問題并為解決,該自然村24名婦女從5月29日起開始,在石料場門口攔車,他們意欲阻止石料場施工。
6月2日,雙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和打斗,各有受傷和損失。
盡管當?shù)氐亩鄠€石料場和老百姓有矛盾,但一直無法得到解決,因為馬鞍鎮(zhèn)地靠杭州灣,濱海工業(yè)區(qū)以及圍海造田,都需要大量石料,所以雙方矛盾雖多,但石料場的生意依然紅火。
如何來分析這一案例
應該說,石料場的產(chǎn)權是界定清晰了的,鎮(zhèn)政府和該石料場簽訂的五年合同,五年內(nèi)石料場有權開采山石,那么,村民呢
村民也有享受安靜的居家生活的權利,雙方的權利界定的十分清楚。
如果按照庇古的分析,我們應該罰石料場,但這根本無濟于事,首先政府也需要石料場的石料供給,村民的權利應該保護,但為了正常的生產(chǎn)和工程開發(fā),石料場的權利也應該保護啊
所以,外部性的概念在這里就遇到了困境,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那么,按照科斯的方法又會如何呢
按道理,只要雙方就價格達成一致是完全可以由牛和麥子的例子中得到相類似的結論的。
但是,我們要看到與村民就價格的訂約成本實在很高,很可能高過石料場的底線,因為,談判是要一家一家的進行的,很可能有的人對平靜生活的要價很高才肯放棄,而所有的人又都會按這一高價成交,所以,交易成本可謂極高,因為預期要一致實在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使村民遷徙的成本也很高,石料場遷徙更不可能,他幾乎得不到補償,因為村民是不可能補償給石料場的。
這也是個悖論。
這個案例是我們認識到,在產(chǎn)權的背后,在交易成本的背后,應該還隱藏著其他的因素,對權利的保障所受到的影響往往并非雙方的,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原因。
四、企業(yè)契約安排討論這個問題,可能會和第二部分有重合之處,我們應該清楚的看到契約理論近幾十年的飛速發(fā)展并非偶然,早我看來這一變化是權利的選擇和治理問題逐步走到前臺的結果。
科斯早在1937年的文章里就曾提到,他認為企業(yè)作為一個契約替代了市場上的一系列契約。
張五常根據(jù)計件契約(1983)的考察,認識到要素市場和產(chǎn)品市場并非完全可分,因此認為要素契約替代了產(chǎn)品契約的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張五常的困境。
他主張認真研究可觀察的契約和制度安排,并且說:“這就是什么是重要的;在我們的社會中,生產(chǎn)和交易活動通過契約組織起來,在沒有考慮到契約安排的情況下,總的來說,這些活動在我們的分析中被忽視了。
當契約或制度安排改變以后,生產(chǎn)和交易活動也要變化。
因此,如果制度或契約安排被忽略,經(jīng)濟分析的預測力就會下降。
”但他同時又說:“然而,契約或制度安排,是經(jīng)濟行為的一部分。
它們自己也需要說明。
”“對制度研究興趣的迅速增長,是最受歡迎的。
然而,就我的觀點來看,許多著作許諾的多,履行的少,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并沒有什么成效,這令人失望的主要原因肯定有賴于付出巨大努力去探索制度安排的具體形式。
如果我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們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釋它。
對于制度安排或契約安排的觀察并不像數(shù)據(jù)那樣簡單,世界太復雜了。
”(張五常,1991)這一聲嘆息并不能抹去問題的依然存在。
如果我們僅只看到一堆堆的契約的存在,我們很可能會完全看不到企業(yè)到底在哪兒,在張五常的《經(jīng)濟解釋·卷三》中張五常堅持企業(yè)并不確實存在的觀點,而科斯乃至阿爾欽都不同意他的這個判斷。
我們還記得他1983年文章的結尾所寫的他在香港擦皮鞋的故事,的確在這里我們看不到企業(yè)的影子,只看到兩個小孩之間的契約。
微微觀的分析方法在這里成了這樣的一幅圖景,一個試圖描繪藍鯨的整體特征的科學家騎在藍鯨的背上拿一個放大鏡來觀察藍鯨。
這樣的預測我們同樣無法相信。
企業(yè)的契約理論發(fā)展十分迅速,這實在不是這篇簡短而寬泛的文章所能介紹的。
最值得注意的也許還是哈特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但這同樣不能輕松的寫明白,只好暫時打住。
總之,我認為研究微觀層次上的企業(yè),我們的尺度應該拿捏準確,統(tǒng)計也許總不真實,但有助于我們獲取整體的印象,增強理論的預測力,而如果總是解釋特定的契約形成,我實在不能清楚的確信它的預測能力。
是啊,世界太復雜了,因為你總是從沙??雌鸬摹?/p>
結束語在這篇文字中我信馬由韁的談了關于租金、交易成本、科斯定理以及企業(yè)契約的研究視角問題,新制度經(jīng)濟學領域?qū)拸V,關于國家的理論和產(chǎn)權理論本文并沒有涉及。
我大致的印象是,NIE是一盆渾水,我們每個人都竭力去看清全貌,結果發(fā)現(xiàn)看出的都是自己眼前丁點大的一片地方。
我們都試圖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然而這個世界如此復雜,我們個人的經(jīng)驗無論如何也難以完全概括出整個世界的面貌。
經(jīng)驗主義的方法論在這里的處境是尷尬的
求讀后感數(shù)篇
謝謝了
教你一個絕妙低成本的辦法————————————————————————————————————————————————————————————————————————————————自己寫
社科書籍讀后感 5000字
哈哈,真心同情你的遭遇啊,我感覺你說的很在理哦,也是給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朋友們提了個醒:面試準備工作馬虎不得啊
我覺得他們可能是準備工作不足,對于您的基本信息沒有仔細審核,而你面試過程中的 優(yōu)異表現(xiàn)又讓你順利進入了復試環(huán)節(jié),等到了決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有些條件與崗位匹配不上吧。
應該不是有心而為之,您也不必太過氣憤。
當然了,也不排除有些企業(yè)的“無良”HR牛氣哄哄,為了彰顯自己的工作,弄一堆人來面試,然后又一個接一個的pase掉,很享受“指點人生、決策生死”的快感,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
多數(shù)HR還是很職業(yè)、很素質(zhì)的哦。
還有就是,根據(jù)我的工作經(jīng)驗,最后拒絕應聘者的理由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也就是說招聘方說因為某某原因不能錄取,不一定就是基于這個原因,實際上可能有另外的原因。
比如,原來感覺不錯的人員在復選時被暴露出了“致命”缺點;或者新加入了競爭者,兩個人都符合而那個人的薪水要求主動降低了等等。
。
。
面試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營銷的過程,既然是營銷,就不是自我活動,就會有競爭,所以面試的最終成敗是由多個細節(jié)、因素共同作用的,而有些因素并不是由個人所能控制的。
我覺得找工作就像談戀愛一樣,有時是需要點雙方的緣分的。
如果沒有面試成功,不一定就是因為你不夠好,也很可能因為你不是人家“喜歡”的類型。
還是不要太過糾結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