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基礎(chǔ)知識試題
一.1.喬達摩·悉達多2. 地藏王菩薩 3.佛 法 僧4.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南無 5.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6.第一福: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福: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7.小乘初果即是小乘見道,而要在二乘解脫道中見道,就是斷除我見(或稱身見),因此而使三縛結(jié)都斷盡。
8.菩提達摩 慧可 僧璨 道信 弘忍 9.濕生二.√××××× 三.1.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
2..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四.1三無漏學,佛教術(shù)語,指戒、定、慧三學。
出自《楞嚴經(jīng)》卷六:“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 2.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nèi)容:“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yè)、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
” 五1.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jīng)成熟的人。
所謂機緣成熟,不過是指外因須得通過內(nèi)因才能發(fā)揮作用,是種客觀現(xiàn)象,并不玄乎。
佛又不是什么萬能的主宰者和創(chuàng)造者,否則他不如直接把我們變成佛豈不痛快省事
他干嗎要如此辛苦地講經(jīng)說法一輩子
正因為世上沒有這個“萬能者”,我們才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需要如法地修行。
試想,這世上如真有個創(chuàng)造一切的主宰者,說明他很不慈悲,因為他也創(chuàng)造了魔性和苦難,那我們豈不就成了一種被創(chuàng)造的犧牲品
一種游戲的附產(chǎn)品
再說了,他不能將我們“創(chuàng)造”得同他一樣,這個世界也并不曾因他的“全能”而得以改觀,可見他也不是萬能的了。
2.不是,凡夫在六道中輪回,但六道不只是有六層空間,實際上有很多層空間.比如天道又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天道又有很多種.地獄又有十八層(十八層只是俗話所說,實質(zhì)上也不只18層)。
整個六道,就是由很多重不同的空間,重疊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世界。
宇宙中又有很多世界,一般由六道構(gòu)成。
但有些凈土世界沒有三惡道,沒有輪回,現(xiàn)證不退,一生究竟補處成佛,比如西方極樂世界。
眾生本來佛性不生不滅(也即如來藏,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眾生在未生之前,處于中陰身階段時,由其自身第八識阿賴耶識中的業(yè)力種子起現(xiàn)行,通過業(yè)感,就顯現(xiàn)感觸到哪一層空間,就生到哪一道.有人道業(yè)力種子的,就生到人道,有天道業(yè)力種子的,就生到天道.所以眾生往生到哪一道,由自己決定.業(yè)力種子就是由眾生平時的所作所為,一念一行形成的。
如果本身沒有那一道的業(yè)力種子,就生不到那一道.但從無始以來,眾生的造作實在太多,不可勝數(shù)。
相信任何一種業(yè)力種子都會有的,問題是,哪一顆業(yè)力種子碰到因緣起現(xiàn)行,哪一顆業(yè)力種子就起作用,決定你下一世的果報。
但眾生無論生到哪一道,又會受到其所在一道的世俗力量的左右.比如在人道就受到人王的左右(前世有修,福報大者做人王,還是由前世業(yè)力決定)。
而如果生到地獄的話,就受閻王的左右.(不過地獄有很多種,所以有不同的管理者).如果你沒有地獄業(yè)因的話,閻王見不到,也碰不到你.你自己也見不到閻王.必須是同業(yè)相感,方可得互見.所以,作為平常人,如果你見到鬼就不是好事,因為同業(yè)相感,說明你有鬼業(yè)了。
(一些外道神婆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與非人交流),但是借助佛菩薩威神的例外,佛菩薩能同時見到六道里和不同世界里的所有眾生。
佛菩薩能于六道無所障礙,又無所執(zhí)著,染著。
(世間的神通,唯佛菩薩的神通值得追求,佛菩薩的神通是證得究竟空性,佛性的自然顯現(xiàn)。
而外道的神通,屬于業(yè)感通,不能追求。
) 輪回皆苦,而脫離了六道輪回,不再出生就叫做涅磐。
但要做到涅磐就必須煩惱,業(yè)力,習氣斷盡才可以做到。
否則,就會受業(yè)力習氣牽引,不斷輪回。
涅磐又分有余涅磐和無余涅磐。
阿羅漢業(yè)力,習氣斷盡,但他不再或極少再出生,屬于有余涅磐,而佛菩薩屬于無余涅磐。
大乘菩薩因為度化眾生的本愿,雖然菩薩本身已經(jīng)可以做到于六道中無所障礙和無所執(zhí)著,但為了度化眾生,還會不斷地應化到六道中。
眾生應以什么身得度者,菩薩就現(xiàn)什么身。
所以菩薩的應化身會有很多,遍布六道和不同的世界。
但無緣者難度,對于無緣者,菩薩只能等待時機的到來。
菩薩不會違眾生所愿,也從不舍棄過任何一位眾生。
菩薩經(jīng)過漫長的度化眾生和修行的過程,最終成佛。
依據(jù)菩薩自身不同的本愿功德,就成就不同的佛。
但佛佛道同,都是為了眾生。
佛菩薩感知眾生六道輪回之苦,愿度眾生,眾生無邊,佛菩薩的愿也無邊,志無邊,行無邊,力也無邊,智慧無邊,功德成就也無邊。
3.六道輪回,佛家語,意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
六道眾生,皆在六道中輪回,一生一世,生生世世。
六道又稱六趣,眾生依生前各人修為決定輪回去所,行善者可去稱為善趣道的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此三道為較好的投生道,行惡者則去稱為惡趣道的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接受折磨,直到贖清罪孽。
所以,萬事有因必有果,植惡果者必將自食其果。
何為六道天道 是為天界,乃最理想的投生去所。
此道中人,無體無形,生活幸福無愁,一生美滿,但最終墜離此道時,痛苦更甚。
而佛經(jīng)里也說道,所謂的「天人」,其實就有三種,一種叫做「假名天」,也就是過著人王等帝王之家的生活;一種是「清凈天」,就是修行到阿羅漢果位的行者,可以過著像清凈天人一樣的生活;第三種就是真正天道的有情眾生,也就是所謂的「天人」。
《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記載,天人身體極為清凈,不受塵垢染污,就像琉璃一樣充滿著光明,兩眼更是清澈明亮。
只要心有所想,就能心想事成,因而心態(tài)上能時常保持歡悅適意。
平日更以仙樂作為娛樂,乃至飲食衣物,就似魔術(shù)幻化一樣,只要心念一動,就應念而至。
真正極樂世界也
《長阿含經(jīng)》里則以「天有十法」來描繪天人的殊勝境地:1.飛去無限數(shù),2.飛來無無限數(shù),3.去無礙,4.來無礙,5.沒有皮膚骨體筋脈與血肉,6.身上沒有大小便利以及所有不凈的排泄物,7.身體不疲倦,8.天女不生產(chǎn),9.天眼清明,10.身上的光色可隨意變化顯現(xiàn),不像人間雖有種種不同有色人種,但這些色種又不是人可以自行決定,因此會產(chǎn)生諸多煩惱。
天界生活至善至美,人人向往,據(jù)《辯意長者子經(jīng)》的記載,行五事可以生天界,1.慈心,不殺生而令眾生心安;2.賢良,不但不偷盜,更能布施濟貧;3.貞節(jié),不犯邪淫,而能護持戒律;4.誠信,不欺騙他人,而防護不犯口業(yè)中的四過;5.不飲酒。
這五善其實也就是在消極的不犯五戒之外,更積極地行五善事。
至于修習禪定,則是投生色界、無色界的基本條件。
天界眾生遍及色,欲,無色三界,共二十八天,欲界有六欲天,色界有四禪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
欲界六欲天的男女間有婚姻,相交多為神交。
如四天王中的忉利天以氣和合陰陽,焰摩天互相靠近即可,兜率天以牽手為交,化自在天彼此對視,此界的生活極盡美好,非人所能想象,《大毘婆沙論》對欲界的生活作了如下描述:“美麗的天女四處游走,悅耳的天樂時時擊奏,曼妙的花葉茂盛、香氣氤氳,果實繁多、光凈甘美。
” 色界眾生對欲不再執(zhí)著,但尚未完全擺脫形的束縛,不似欲界眾生般追求淫欲,以光明為語言食物,已無男女分別,身心達到較明靜的境界。
而無色界的眾生,則完全超越了物質(zhì)世界的束縛,是遠離了物質(zhì)色相修行四無色定的有情眾生死后所生的天界,此界之人已達到無男無女,無色無相,無欲無求。
但是天道眾生雖然可以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也因為過于安逸,而失去修學佛法的因緣,《大智度論》里面提到,欲界天眾生因為耽于凈妙的五欲,所以心??窕?;色界天眾生則耽溺在禪定的喜樂中,不想出離;無色界天眾生,卻因無色身,而無法修行。
不過對于天道眾生來說,最大的苦惱是在享受完天道的福報之后,就會經(jīng)赤所謂「天人五衰」的階段,再度墮入六道輪回中。
而且因為他們在天界只享福而未修學佛法,也沒有機會培福、造福,所以命終之后往往命運乖舛。
據(jù)《大智度論》的記載,無色界因著于樂境,命盡之后,墮入欲界,受禽獸形;色界諸天則從清凈處墮落之后,還受淫欲而生不凈中;至于欲界六天,則因著于五欲,而墮地獄受諸種苦痛。
所謂的天人五衰,意指天人壽命將盡時,所出現(xiàn)的種種異象。
五衰又有大五衰、小五衰兩種。
大五衰之一是衣服垢穢,本來天人的衣服光潔曼妙,但命終時,就會開始生出臟垢。
二是頭上華萎,天眾平日總是頂著明媚的華冠,但命終之際,這些華冠都會慢慢凋萎。
第三是腋下流汗,照說天人平日身體是非常潔凈的,但命終時,兩腋就會開始流汗。
第四是身體臭穢,香潔的身體不再,而發(fā)出難聞的氣味。
第五則是不樂本座,本來天人過的是最安樂的生活,但是到了命終,卻不安于座,甚至感到厭倦不耐。
小五衰則包括曼妙的天樂不再響起、身上自然散發(fā)的光芒逐漸褪散、洗浴的水居然會沾在天人滑膩的凝脂之上,同時對妙欲之境起了戀戀不舍的心,以及原本無礙的天眼也受了影響,無法像以前一樣普照大千世界。
關(guān)於「天人五衰」,《法句譬喻經(jīng)》有就有一則關(guān)于帝釋天的故事。
帝釋天在命終時,知道自己即將墮入世間,受胎成為一個做陶人家里蓄養(yǎng)的驢子。
就在他身體逐漸出現(xiàn)大五衰現(xiàn)象,憂心忡忡之時,幸好他及時想起佛陀是三界之中唯一能濟人苦厄的救主,所以趕緊到佛陀處求法 ,當他正專心一意虔敬皈依佛法之時,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在一瞬間已到了做陶人家的驢腹里;還好這頭驢子不知為何突然掙脫繩索四處亂竄,弄壞了主人完成的許多陶制作品,主人一怒之下痛打了驢子一頓,并傷及腹內(nèi)的幼胎,帝釋天因此逃過一劫。
感念佛陀的威德力,帝釋天不但得悟無常的意義,更加精進奉持解脫之道,成為喜聞佛法、護持佛法的護法神。
也因為天人平日過著極為享樂的生活,平均壽命又極長,以最短的四大王天為例,是以人間五十歲為其一晝夜,估計可享壽五百歲;而在這種壽命長、生活享樂的狀況下,天界眾生很容易產(chǎn)生「常、樂、我、凈」的顛倒想,所以一旦到天人五衰的境界,很少不起瞋心的,也就很難不墮入惡道了。
因此在六道當中,天道誠然只有樂沒有苦,但是樂盡之后的苦,卻也是沒有修行的天人難以承受的,較諸人道的有苦有樂,也有修行助道的因緣,長遠來看,天道眾生反而有其不幸。
我對佛學感興趣。
。
應該看哪些佛經(jīng)呢。
。
。
怎么個順序去看呢。
。
。
請高手指教。
謝謝。
。
這樣看你為什么會對佛學感興趣,這樣去選擇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