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國服飾文化
中國服飾 中國服飾 中國服飾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商周 、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xiàn)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
原始社會服飾 戰(zhàn)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 、《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黃帝、胡曹或伯余創(chuàng)造了衣裳。
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
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1枚骨針和141件鉆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
證實當時已能利用獸皮一類自然材料縫制簡單的衣服。
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fā)端。
距今約1萬年,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紡織技術(shù)發(fā)明 ,服裝材料從此有了人工織造的布帛,服裝形式發(fā)生變化,功能也得到改善。
貫頭衣和披單服等披風式服裝已成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日趨繁復,并對服飾制度的形成產(chǎn)生重大影響 。
在紡織品出現(xiàn)之后,貫頭衣已發(fā)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粗型。
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tǒng)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fā)現(xiàn)有冠、靴、頭飾、佩飾。
商周服飾 由商代到西周 ,是區(qū)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
由于紡織技術(shù)的進展,絲麻織物已占重要地位。
商代人已能精細織造極薄的綢子,提花幾何紋錦、綺,和絞織機的羅紗。
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shè)“司服”、“內(nèi)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戰(zhàn)國之交被納入禮治。
王室公卿為表示尊貴威嚴,在不同禮儀場合,頂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著裳也須采用不同形式、顏色和圖案。
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
春秋戰(zhàn)國服飾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
河南襄邑的花錦 ,山東齊魯?shù)谋w、綺、縞、文繡,風行全國。
工藝的傳播 ,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賦以人格象征 。
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
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wèi),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
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
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
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
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zhì)錦繡手套,無不異常美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 ,男女通用 。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秦漢服飾胡服令 ,推行胡服騎射,便于騎射活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xiàn)于深衣和胡服。
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shù)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
這些都與多彩的社會生活相關(guān)。
秦漢服飾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zhàn)國時期豐富 ,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fā)展。
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qū)別也更加嚴格。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
繡紋多有山云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通幅花紋。
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 ,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于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
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fā)展和變化。
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zhuǎn)入制度化。
秦代服制與戰(zhàn)國時無大差別,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
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內(nèi)衣,其領(lǐng)袖緣一并顯露在外 ,成為定型化套裝 。
下著 緊口大褲 ,保持“褒衣大裙”風格。
足下為歧頭履。
腰間束帶。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
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余種。
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
主要表現(xiàn)在:①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成為區(qū)分等級的基本標識;②佩綬制度確立為區(qū)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 ,等級服飾有所變革 , 民族服飾大為交融 。
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
這一制度此后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于男官員,并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fā)展。
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
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于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
足穿笏頭履、高齒履(一種漆畫木屐),流行一時。
另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
鮮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后,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 。
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lǐng)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制得以賡續(xù),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fā)展。
隋唐服飾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tǒng)一 ,由戰(zhàn)亂而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fā)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xiàn)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
彩錦,是五色俱備織成種種花紋的絲綢,常用作半臂和衣領(lǐng)邊緣服飾。
特種宮錦,花紋有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章彩華麗。
刺繡,有五色彩繡和金銀線繡等。
印染花紋,分多色套染和單色染。
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幞頭,百姓著短衫。
直到五代,變化不大。
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qū)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fā)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 。
從宮廷傳開的“ 半臂 ” ,歷久不衰,后來男子也有穿著的。
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于手臂間,名曰披帛。
唐代婦女的發(fā)飾多種多樣 ,各有專名。
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繡織物、彩帛、皮革做成。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數(shù)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來文化 ,唐貞觀至開元年間十分流行胡服新裝。
宋遼夏金元服飾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 ,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
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宋代服飾大致有官服、便服、遺老服等三式。
宋代官服面料以羅為主,政府因五代舊制,每年要贈送親貴大臣錦緞袍料,分七宋代靈鷲球紋錦袍等不同花色。
官服服色沿襲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長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烏紗帽,名直腳幞頭,君臣通服,成為定制 。
宋代官服又沿襲唐代章服的佩魚制度,有資格穿紫、緋色公服的官員都須在腰間佩掛“魚袋”,袋內(nèi)裝有金、銀、銅制成的魚,以區(qū)別官品。
“方心曲領(lǐng)”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項間套上圓下方的飾物。
宋代官員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圓領(lǐng)衫和帽帶下垂的軟翅幞頭,依然唐式,腳下卻改著更便于平時起居的便鞋。
宋代遺老的代表性服飾為合領(lǐng)(交領(lǐng))大袖的寬身袍衫、東坡巾。
袍用深色材料緣邊,以存古風。
東坡巾為方筒狀高巾子,相傳為大文學家蘇東坡創(chuàng)制,實為古代幅巾的復興,明代的老年士紳還常戴用。
宋代民間首服也有種種流行。
男子流行幞頭、幅巾,女子則流行花冠和蓋頭。
婦女發(fā)式和花冠,是當時對美追求的重點,最能表現(xiàn)宋代裝束的變化。
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趨危巧,宋代花冠再加發(fā)展變化,通常以花鳥狀簪釵梳篦插于發(fā)髻之上,無奇不有。
遼、西夏、金分別為中國古代契丹、黨項、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其服飾反映了在與漢民族進行長期文化交流中 ,各自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的發(fā)展軌跡。
黨項族婦女多著翻領(lǐng)胡服 ,領(lǐng)間刺繡精美。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圓領(lǐng)齊膝外衣,足下著長統(tǒng)靴,宜于馬上作戰(zhàn)射獵;婦女穿窄袖交領(lǐng)袍衫,長齊足背,都是左衽,正與漢人相反,所習慣穿用的釣墩傳到內(nèi)地曾廣為流行。
遼金政權(quán)考 慮到與漢族雜處 共存的現(xiàn)實 ,都曾設(shè)“南官”制度,以漢族治境內(nèi)漢人,對漢族官員采用唐宋官服舊制。
遼代以絲綢官服上山水鳥獸刺繡紋樣區(qū)分官品,影響到明清官服的等級標識,金代則以官服上花朵紋樣大小定尊卑,品級最低的用無紋或小菱紋的芝麻羅。
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動,也為漢人采用。
元代于延佑元年(1314)參酌古今蒙漢服制,對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
漢官服式仍多為唐式圓領(lǐng)衣和幞頭;蒙古族官員則穿合領(lǐng)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層為便于馬上馳騁 ,最時興腰間多褶的辮線襖子( 圓領(lǐng)緊袖袍 ,寬下擺、折褶、有辮線圍腰),戴笠子帽。
元代紡織物有納石矢金錦、渾金搭子、金段子、兜羅錦、三棱羅、大綾、小綾、南絹、北絹、木錦布、番錦布……種種名目。
元代每年舉行10余次大朝會,屆時萬千官員穿同一顏色、式樣并加飾納石矢金錦珠寶的高級禮服,稱作質(zhì)孫服,糜費為歷朝少有。
這種服式到明代卻被用作差役服裝。
明清服飾 明代以漢族傳統(tǒng)服裝為主體 ,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
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
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quán)力的象征,歷來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
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
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 。
明朝因皇帝姓朱 ,遂以朱為正色 ,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
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
補子是一塊約40~50厘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
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
平常穿的圓領(lǐng)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qū)分身分,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幞頭而稍有不同。
皇帝戴烏紗折上巾 ,帽翅自后部向上豎起。
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幞頭,常服戴烏紗帽。
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qū)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披。
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 ,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tǒng),且品種十分豐富。
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制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
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tǒng)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歸一。
后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制成。
清王朝時,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fā)易服,按滿族習俗統(tǒng)一男子服飾。
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發(fā)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tǒng)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fā)留辮,辮垂腦后,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tǒng)靴。
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
官帽與前朝截然不同 ,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jié)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zhì)料的“頂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稱花翎,高級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圓斑),并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別,眼多者為貴,只有親王或功勛卓著的大臣才被賞戴。
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
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
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制成,構(gòu)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
絲紡繡染及各種手工專業(yè)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chuàng)造了條件。
清代女裝,漢、滿族發(fā)展情況不一。
漢族婦女在康熙 、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后 ,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云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 ;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于宮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為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現(xiàn)代服飾 (1912年以來) 辛亥革命結(jié)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中華民族的服飾進入了新時代。
在此之前,改良主義者康有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統(tǒng)初年,曾上書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國留學生也改穿西裝。
隨著中外交流的加強,五彩紛呈的服裝終于沖垮了衣冠等級制度。
傳統(tǒng)的袍、衫、襖、褲、裙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飾影響,并被許多新品種新款式取而代之。
①男裝。
民國初年出現(xiàn)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
20年代前后出現(xiàn)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廣大農(nóng)村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②女裝。
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
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 ,服飾崇尚簡樸實用 。
50~70年代,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lián)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
但在農(nóng)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的傳統(tǒng)裝束 。
1978年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xiàn)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面貌簇新。
高中選修《中國民俗文化》讀后感2000字
在我們這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里,漢族有漢族的風俗,55個少數(shù)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風俗,共同組成豐富多彩、和諧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風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相繼實行社會改革,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會生產(chǎn)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
所有這一切,都為民族風俗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少數(shù)民族風俗志》將55個少數(shù)民族風俗,分為服飾、飲食、居住、交通運輸、生產(chǎn)、歲時節(jié)日、人生禮儀、社會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藝術(shù)、競技游藝等12個門類加以敘述。
現(xiàn)在就幾個少數(shù)名族談談他們的風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部分經(jīng)商,與漢族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密切,酷愛養(yǎng)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nèi)栽養(yǎng)盆花,講究清潔衛(wèi)生。
如果走進回族人的家中,就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非常舒適。
在飲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
從現(xiàn)在的餐飲汗液也可以看出對少數(shù)名族習俗的尊重,比如說上次去酒店打工,就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一個宴會廳里大大小小幾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別標明了回族,并豎這一個標簽,開始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才知道這是為了服務員方便上菜,一方服務員把豬肉燈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這樣,就會使回族人感覺到不尊重他們,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由此可見,少數(shù)名族的對飲食的重視以及現(xiàn)在人們對少數(shù)名族習俗的尊重。
四篇讀后感~ 急 在先等啊
愛的教育》讀后感 我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語言在感動中,我發(fā)現(xiàn)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 帶著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 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認為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tài)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 也引發(fā)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jīng)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 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chǔ).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qū)π聳|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 愛的教育讀后感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jīng)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xiàn)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xiāng)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著愛的小說所蘊涵散發(fā)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我能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tài)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我對于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 帶著這個思考,我與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jīng)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現(xiàn)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著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群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著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里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群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樣讓我這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chǔ).夏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qū)π聳|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xù)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xù)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于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使我走入孩子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fā)現(xiàn)愛中包含著對于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 打開《魯濱孫漂流記》,翻開前幾頁,似乎覺得主人公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兒,在父親的一再勸阻下,他還是冒險去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夢想,卻沒有看見擋在面前的重重障礙.可是細細想想,現(xiàn)在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了解了魯濱孫之后的經(jīng)歷,我不禁體會到了堅持,樂觀,毅力的重要. 堅持從我們口中不知出現(xiàn)了多少次,而對于魯濱孫來說,堅持讓他解決了一切困難,當他來到孤島上,他沒有食物,沒有任何生活用品,而他卻堅持在荒無一人的島上尋求一線希望,他找到了一艘破爛的船只,他把船上所有的木材都運下來,為自己打造了一艘小木船,還取了一些船上浸濕的火藥和槍支,他靠著槍在森林中找到了一群野生動物,找到了自己的食物,靠自己的雙手為自己搭建了屋子.他不斷地與野生動物進行著斗爭,因為它們會闖進他的屋子.當野生動物都消失的時候,他學會了利用僅有的一些種子種植各種食物,當食物被動物偷走時,他又想辦法捕捉動物,他學會了做面包,他不斷改進自己的生活,他就這樣度過了幾十年,幾十年以來,他每天堅持寫日記,計算著自己在荒島上的日子,他經(jīng)歷了與土人的戰(zhàn)爭,擁有了城堡,鄉(xiāng)間別墅,忠臣以及這個荒島的主權(quán).從這些困難之中,他學會了樂觀的面對生活,如何利用自己堅強的毅力. 在困難面前,他曾經(jīng)困惑,曾經(jīng)害怕,曾經(jīng)抱怨,甚至曾經(jīng)絕望,因為他所面對的困難是一般人所不能體會的.在一度的絕望之后,他告訴我們,不要抱怨生活給你的難題.的確,我們時常抱怨,為什么別的同學沒有我努力,卻獲得比我好的成績 為什么別人總是看到我的缺點,而看不到我的優(yōu)點其實,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你堅持了,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勝利只屬于努力的人.如果我們不能堅持到最后,又怎么能夠知道自己一定會失敗,更不可能看到自己成功的一天. 我們所遇到的困難與魯濱孫比起來是渺小的,在學習中,因為一點困難而放棄努力的同學很多,因為他們禁受不住挫折,僅僅一次挫折怎么足以讓我們放棄追求自己的理想.要學會如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心態(tài),如何能讓自己心平氣和的對待一切事物.就像魯濱孫那樣說服自己,告訴自己一切才剛剛開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看清一切,能更好的解決自己的困難.魯濱孫的樂觀讓他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樂觀能讓我們永不言棄,對學習有刻苦鉆研的精神,對生活有熱情. 我們更需要毅力,魯濱孫在沒有任何工具的情況下能夠創(chuàng)建出屬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在我們的生活中,毅力能夠讓我們不怕困難,能夠充分利用自己所擁有一切的力量來克服困難,無論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我們經(jīng)常不能堅持完成自己夢想,也是因為我們沒有毅力,我們害怕困難,不懂得怎么面對困難,我們害怕自己會失敗.其實毅力是帶給所有人奪取勝利之果的動力.只有有了毅力,我們才有希望繼續(xù)努力,繼續(xù)堅持.如果連追求自己理想的毅力都沒有的話,又怎么奢望能夠像別人一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到達夢想中的終點呢 堅持,樂觀,毅力都是我們勝利的起點.堅持能帶給我們信念,樂觀能帶給我們自信,毅力能帶給我們動力.堅持,樂觀,毅力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我們相信自己能夠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障礙,能夠自信的對自己說,我一定行的,一切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最佳答案不應忘記的歷史——電影《東京審判》的觀后感 《東京審判》歷史背景 1946年3月20日,受中國國民政府的委任,作為遠東國際大法庭的中國法官,梅汝璈飛抵東京。
東京的中國同仁及朋友為梅汝璈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席間,顧毓秀鄭重地贈送了一把寶劍給梅汝璈。
《大公報》記者肖南負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全程跟蹤報道。
在宴會上,他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動和歡欣,但他卻預感到梅汝璈此行必定艱難…… 9月18日晚,軍訓團組織06級新生在圖書館廣場觀看了電影《東京審判》。
這部電影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更是心靈上的沖擊,點燃了心中雄雄的愛國主義熱情。
我們?yōu)楦锩拜叺陌凉呛狼槎炔?,為日本?zhàn)犯死不認罪而激憤,為最終的勝利而欣慰,充分感覺到身為一名中國人的驕傲。
東京審判,是國人給死難同胞的一個交代,是向世界討要公道的一場審判,這是一段真實而又不為所熟知的歷史。
看了這部電影后,我覺得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即將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成為未來的創(chuàng)造者,我們要從各方面鍛煉自己,使體魄更加強壯,技術(shù)更加先進,意志更加堅毅,思想更加成熟。
《東京審判》讓我學會用更加理性和成熟的心態(tài)面對這段苦難的歷史…… 電影《南昌起義》 一、時代背景簡介: 風云突變的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寧漢合流”的反革命步伐加劇。
陳獨秀置險情于不顧,反對武裝工農(nóng)掌握軍隊。
7月15日,汪精衛(wèi)發(fā)動政變,第一次大革命慘遭失敗。
影片反映的正是在這一危機關(guān)頭,為了挽救革命,挽救黨,以前委書記周恩來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執(zhí)行黨的決議,沖破重重困難,領(lǐng)導并取得了南昌起義勝利的革命崢嶸歲月。
二、故事梗概: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大敗奉系軍閥張作霖。
這時汪精衛(wèi)突然下令撤兵河南,回師武漢。
陳獨秀沒有看清汪精衛(wèi)的嘴臉,反對武裝工農(nóng)。
賀龍向周恩來表示堅決跟黨走。
汪精衛(wèi)準備從湖北總工會工糾隊開刀,中共中央先發(fā)制人,解散工糾隊,將全部人員編入賀龍部隊。
7月15日,汪精衛(wèi)發(fā)動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了。
在這生死關(guān)頭,黨中央接受了周恩來等人的意見,舉行“南昌暴動”,并委任周恩來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
周恩來喬裝身份抵達南昌。
汪精衛(wèi)邀葉挺、賀龍上廬山,想乘機繳械,葉劍英在廬山獲悉汪精衛(wèi)“鴻門宴”的陰謀,連夜下山將此事密告葉挺、賀龍。
葉挺、賀龍當即把部隊開赴南昌,參與起義。
周恩來聽取了朱德的情況介紹,擬訂了“南昌暴動計劃”。
敵方派人探聽葉、賀部動向,汪精衛(wèi)的特派員刁鐵民脅迫起義前敵總指揮賀龍清黨反共,賀反而將他逮捕。
張國燾趕至南昌想阻止起義,周恩來與之激烈辯論,多數(shù)人擁護周,起義仍按原計劃進行。
因有人出賣起義情況,周恩來當機宣布起義提前。
8月1日清晨兩點,南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葉挺、賀龍、朱德率部分路出擊,在大家的浴血奮戰(zhàn)下,黑姑完成了雙喜、賀長生等烈士的遺愿,把紅旗插到了城頭。
南昌起義取得了勝利,新世界就要誕生了
三、觀后感: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藝,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影片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創(chuàng)作素材,正確地、藝術(shù)地反映南昌起義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使其具有鮮明的紀實性和文獻性。
影片中出現(xiàn)的四十多個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實人物。
為了真實地再現(xiàn)那一段歷史,影片特別注意了環(huán)境的真實性:它通過一定時代特征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飾裝扮;通過獨具時代特色的音樂,特別是“打倒列強”的音樂旋律的反復出現(xiàn),使當時的時代氣氛更加濃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為現(xiàn)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深刻的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的教育課。
通過今昔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從生活出發(fā),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藝術(shù)形象。
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現(xiàn)幾位領(lǐng)袖人物的獨特經(jīng)歷和個性。
如周恩來的穩(wěn)健、果斷、血氣方剛、富有革命犧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著、有勇有謀;賀龍的倔強、爽朗、對黨的忠誠等。
通過他們的具體言行來表現(xiàn)他們偉大而崇高的品格。
如通過周恩來的“我們都為共產(chǎn)主義在奮斗,我經(jīng)常想,一個嬰兒哇哇墜地,長大,有點兒知識,很慢很難,只有抓緊時間做工作,才無愧做一個人,沒有權(quán)力糟蹋生命,浪費時間。
”這段話體現(xiàn)了他為革命事業(yè)勇于獻身的精神。
通過賀龍的“半輩子經(jīng)驗告訴我,跟著國民黨,我個人政治上沒出路,整個軍隊也沒出路。
只有共產(chǎn)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
”這一言行,充分表現(xiàn)了他對黨忠貞不渝的愛和面對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毅然投身革命陣營的果敢精神。
通過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前委會與阻撓起義的張國燾之間的斗爭,表現(xiàn)了我們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勇于斗爭的大無畏氣概。
這一切都是我們更加崇敬、熱愛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他們的偉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們?yōu)榻ㄔO(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個現(xiàn)代化而努力奮斗。
影片還以真實、樸素的生活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南昌起義那火光沖天、槍林彈雨、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
并通過女戰(zhàn)士黑姑踏著其丈夫雙喜等烈士的血跡,沖上鼓樓,把紅旗插到樓頂?shù)倪@一細節(jié)再次告訴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都是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用先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奮斗,便沒有我們的今天,作為祖國的一份子,我們要自覺加強思想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合格人才,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才能無愧于我們的先輩和先烈。
總之,《南昌起義》是一部好的歷史文獻故事片。
它使我們牢記過去中國革命的斗爭史;牢記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創(chuàng)建的豐功偉績;牢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奮斗。
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fā)揚他們的精神,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
中國世界遺產(chǎn) 讀后感
在我讀過國世界》后,才真正的認識到了 原來,中國的遺產(chǎn)是那么重要 現(xiàn)在在人們的游覽中,范的行為還時有發(fā)生,這些行為給遺產(chǎn)造成了或大或小的破壞,有些已經(jīng)成為了不可修復的缺憾。
《世界遺產(chǎn)在中國》用優(yōu)美的語言,紀錄了中國世界遺產(chǎn)的方方面面,希望觀眾對中國的世界遺產(chǎn)也不僅僅是停留在欣賞心情,而要投入更多的關(guān)心和愛護,自覺地保護它們,還有其他的名勝古跡。
依靠大好的自然條件,人才能吃飽穿暖,讀書做事,也才能創(chuàng)造出人類獨有的文化。
說起文化,好像只是人的事,其實都和自然連著的,根,全扎在大自然的深處。
不信咱們掰著手指頭數(shù)數(shù)這衣食住行:飲食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
哪一樣離得開山川大地,草木森林
人類文明的進步史,卻在某種意義上變成了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史和動植物的消亡史。
這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
是科學還是愚昧
是文明還是野蠻
真的不好說。
也許有那么一天,地球E沒有了森林,沒有了清流,沒有了野花,只剩下光禿禿的山、散發(fā)著惡臭的河和刺鼻的空氣,人像囚徒一樣
求兩篇人民日報時評的讀后感(每篇1000字左右)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盛大節(jié)日。
觀看從1983年開始舉辦的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種新民俗。
30多年來,家家戶戶在電視機前共同守歲,喜迎美好農(nóng)歷新年,成就了一幅萬眾參與、家國一心的動人畫卷。
春晚,呈現(xiàn)了中國人的文化根脈。
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粵劇……精致的扮相,華美的服飾,悠揚的唱腔,利落的招式,讓觀眾在感受戲曲美、奇、巧、趣的同時,更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悠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感到振奮。
武術(shù)《少林魂》展現(xiàn)出少林武術(shù)的精氣神;舞蹈《敦煌飛天》則以精妙的創(chuàng)意,上演了一場芭蕾與敦煌文化的精彩碰撞。
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匯聚融合,春晚舞臺新意迭出、生趣盎然。
這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活起來”的一個精致縮影。
“文化提氣,做中國人有底氣”,正如網(wǎng)友留言所說,在世界大舞臺上,我們平和大度、充滿自信。
中國人的底氣源自不懈的奮斗。
《和祖國在一起》高唱出“平凡如我,非凡是你,為了你,我要做更好的自己”,這是無數(shù)奮斗者的真情告白;《青春暢想》激勵我們“乘風破浪,同心攜手,實現(xiàn)夢想”,奔騰的“萬千小溪”成就祖國發(fā)展的“浩浩長江”…… 中國人以這樣的精神風貌,鑄就了改革開放偉大奇跡,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
春晚以隆重熱烈的儀式,為成就喝彩、為未來鼓勁。
中國制造、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建造的元素引人注目,嫦娥四號、“復興號”高鐵、國產(chǎn)大飛機、港珠澳大橋一次次讓觀眾熱血沸騰。
井岡山革命老區(qū)的蓬勃發(fā)展、長春老工業(yè)基地的振興活力、深圳特區(qū)的開放姿態(tài),呈現(xiàn)出多彩中國的發(fā)展圖景。
更閃亮的奮斗足跡、更優(yōu)質(zhì)的子女教育、更美好的老年生活……春晚舞臺上一個個故事勾勒出幸福中國的美好畫面。
高新技術(shù)日新月異,歡樂喜慶的“中國年”多姿多彩。
不論身處何方,不論是否能夠一家團聚,人們都能打破空間限制,更加便捷流暢地共享這頓“春晚年夜飯”。
不僅能觀看,還能參與互動,新年祝福、發(fā)紅包、送春聯(lián)、致問候,表達親情、暢敘友情、抒發(fā)鄉(xiāng)情,熟悉的年味兒在高速的移動網(wǎng)絡(luò)上同樣回味悠長。
身處天涯,心在咫尺。
今年春晚,通過在新媒體平臺投放VR短視頻,讓人們仿佛置身晚會現(xiàn)場,獲得了沉浸式的觀賞體驗;晚會還首次開展5G網(wǎng)絡(luò)4K電視傳輸,以及5G網(wǎng)絡(luò)VR實時傳輸……5G、VR、AR、AI將藝術(shù)與科技精彩融合,觀眾在大呼過癮的同時,也為我國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感到由衷自豪。
難忘今宵,神州萬里同懷抱。
又一個春天已經(jīng)來到。
追夢路上,讓我們一起奔跑。
《中國民俗文化》讀后感 1000字
高中作文1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中國少數(shù)民族風俗志》讀后感 在我們這個統(tǒng)一的民族國家里,漢族有漢族的風俗,55個少數(shù)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風俗,共同組成豐富多彩、和諧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風俗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生產(chǎn)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相繼實行社會改革,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會生產(chǎn)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
所有這一切,都為民族風俗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中國少數(shù)民族風俗志》將55個少數(shù)民族風俗,分為服飾、飲食、居住、交通運輸、生產(chǎn)、歲時節(jié)日、人生禮儀、社會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藝術(shù)、競技游藝等12個門類加以敘述。
現(xiàn)在就幾個少數(shù)名族談談他們的風俗,以及自身的感想。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部分經(jīng)商,與漢族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密切,酷愛養(yǎng)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nèi)栽養(yǎng)盆花,講究清潔衛(wèi)生。
如果走進回族人的家中,就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非常舒適。
在飲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
從現(xiàn)在的餐飲汗液也可以看出對少數(shù)名族習俗的尊重,比如說上次去酒店打工,就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一個宴會廳里大大小小幾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別標明了回族,并豎這一個標簽,開始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才知道這是為了服務員方便上菜,一方服務員把豬肉燈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這樣,就會使回族人感覺到不尊重他們,是對他們的一種侮辱;由此可見,少數(shù)名族的對飲食的重視以及現(xiàn)在人們對少數(shù)名族習俗的尊重。
回族的飲食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卷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面、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這與我們漢族不一樣,我們都是以米飯為主,并配上各種各樣的菜肴,如果讓我們想回族人一樣天天吃那些也許會受不了,但這確是回族人的喜愛。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習俗各不相同各有特點。
回族人喜歡飲茶,這與我們漢族人一樣,飲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遠,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們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而我們漢族人主要喝鐵觀音等,各自的品味也因地域等因素而不一樣。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zhèn)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但在回族聚居區(qū),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
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
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
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
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huán)、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這些在我們漢族人看來比較的復雜,我們的服飾幾乎沒有什么規(guī)矩,很隨和;回族人對待服飾非常重視,這就好比出門在外,所代表的他們的文化,是一種象征,是他們對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生產(chǎn),因為蒙古地域遼闊,一眼望去都是草原,適合發(fā)展畜牧業(yè),但也有一部分從事農(nóng)業(yè)。
在牧區(qū),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
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shè)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農(nóng)牧區(qū),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nèi)有土炕。
現(xiàn)在的蒙古包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種旅游文化,我們可以看到一般的旅游公司會有這樣的廣告,即讓游客體驗住蒙古包的感覺,這的確是一種吸引眼球的方法,大多數(shù)人都想體驗一下這種感覺,想體驗一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名族住的房屋有什么感覺,這些都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防寒避暑的住所,而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
的確,現(xiàn)在我們喝的奶制品,如牛奶等,都是從草原上的奶牛產(chǎn)的奶味原材料的,我們喝的還是經(jīng)過加工過的,可能還不干凈,而蒙古族的人們都喝純牛奶,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到這樣一幕:在草原上,一個蒙古族人直接在奶牛下面喝奶,就像小奶牛一樣,所以他們吃的都跟奶有關(guān)。
在農(nóng)牧區(qū)的蒙古族人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因為他們種植出的糧食可以當做主食,這與我們漢族差不多。
蒙古族的傳統(tǒng)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這就是他們的服飾文化,的確很有特色。
由于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當?shù)氐娜藗円惨ぷ魃习啵瑸榱朔奖愎ぷ?,現(xiàn)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jié)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在電視中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節(jié)日一到,蒙古族的人們就穿上特色的蒙古袍,載歌載舞,就像在一個碩大的舞臺上表演節(jié)目。
其實,無論是哪一族的服飾文化,我們都比較重視,從每年的春晚可以看出,都有少數(shù)名族的節(jié)目,他們都穿著自己名族的服飾在臺上表演,這就是像我們展示他們的服飾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文化。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這也像是一種文化,他們的好客可以從很多方面看出,他們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奶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后還要敬酒。
隨后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
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
客人把羊頭的一只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后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
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
這些細節(jié)五部體現(xiàn)了蒙古族人的好客,以及他們對客人的尊重,對能夠到來的一種喜悅之情,雖說我們漢族人也喜歡好客,但比起蒙古族人的豪爽大方,我們的確有些不足,這是我們需要改進的,我們應該多多學習好的文化。
還有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lǐng)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這是一種禮貌,我們從上小學就老聽老師說,要尊師重道,要有禮貌,遇到老師等長輩要問好,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多少人,但他們做到了,蒙古族人不僅對長輩等尊重,對于外來客人也很尊重,把客人當陳給自己親人一樣對待,這是一種多偉大的文化,很多優(yōu)秀的地方都值得我們?nèi)W習,這就是蒙古族的文化。
通過對回族和蒙古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其他名族文化的認識,從而對中華民族個名族的民俗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各名族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交流與發(fā)展,對于不同名族的風俗習慣,大家都給予了尊重和支持,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健康發(fā)展才會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蓬勃發(fā)展。
關(guān)于禮儀的讀后感
微笑給校園 文明修我身 作為學校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把什么留給校園
也許,你會列舉出很多,但是我認為應該是我們的微笑與文明。
是老師傳授給我們金子般寶貴的知識,是老師在我們失落的時候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陽光總在風雨后,是老師為我們醫(yī)治心靈上的病痛,引領(lǐng)我們迎接希望的曙光。
我們應愛把自己最甜美的微笑先給我們敬愛的老師們,在他們剛剛走進教室的的時候,在我們喜悅地收獲成功的的時候,我相信,我們的微笑是給與他們的最豐厚的禮物。
是同學和我朝夕相處,是他們給了我無私的幫助,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同學的友愛,讓我感動、給我力量、催我奮進。
所以,我的微笑,也應該有他們來分享,我才不會若有所失。
相信我們再受到誤解時,一定能寬容他人,相信同學在遇到困難時,一定能慷慨的伸出援助之手。
有了甜美的微笑,也要有文明在行動。
學校是我家,學校也是大家的,我們要愛護她,愛護她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瓦,一桌一椅,因為這里是知識的殿堂,是我們快樂成長的地方。
我們終究有一天會老去,當我們回首這段美好時光的時候,相信優(yōu)美清潔的校園環(huán)境一定會成為我們我們快樂回憶的溫馨的底色。
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把我們的母校裝扮的更亮麗多姿
同學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用微笑與文明展示母校的風采
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
我國服裝的基本形式 傳統(tǒng)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
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據(jù)《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lǐng)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
這種服制對后世影響很大。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chuàng)于周代。
《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
”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jié)構(gòu)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lǐng)、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繡緣邊。
深衣這一形制,影響于后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甚至現(xiàn)今的連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二、我國傳統(tǒng)服裝在歷代的演變 1、夏、商、周時期的華夏服飾 原始時代的服裝形式,雖有個別考古資料的發(fā)現(xiàn),但由于材料太少,還不能對該時期的服飾作詳細的說明。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fā)右衽。
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lǐng)衣,下著裙,腰束大帶,扎裹腿,穿翹尖鞋。
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
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guī)定,統(tǒng)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
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后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春秋時期胡服的出現(xià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服裝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廣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現(xià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促進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
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沖破阻力,下令全國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于使趙國強盛起來。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盛行。
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于結(jié)束革帶的,由于它比革帶的扎結(jié)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來。
相關(guān)知識:“胡”是個模糊用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時專指匈奴,有時泛指從東北到西北諸游牧民族,有時甚至還要更寬泛一些。
因此,胡服是指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裝,他們?yōu)榱擞文硫T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長褲和靴子。
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
”一個“全”字,或者把話說得有點過分,但胡服對漢族服飾的發(fā)展確實影響極其巨大。
3、傳統(tǒng)冠服制在在漢代的確立 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tǒng)冠服制的確立時期。
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绔。
《說文》:“绔,脛衣也。
”《釋名·釋衣服》:“绔,跨也,兩股各跨別也。
”由此可見,當時的绔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
后雖然出現(xiàn)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
4、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zhuǎn)變的時期。
由于大量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地區(qū),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
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lǐng)、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
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chǔ)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
但禮服仍然是傳統(tǒng)的漢族禮服形式。
5、隋唐時期服裝的轉(zhuǎn)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于政治和經(jīng)濟的穩(wěn)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后世服飾制度之經(jīng)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服飾制度發(fā)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男子的常服為幞頭、袍衫、穿長靿靴。
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lǐng)、右衽、窄袖、領(lǐng)袖裾無緣邊。
此外,還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
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并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jié)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
6、宋代的服裝趨于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
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
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
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艷,給人以質(zhì)樸、潔凈、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guān)系。
7、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漢人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lǐng)、袖的缺胯袍,著長統(tǒng)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
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lǐng)、交領(lǐng)袍,也有本民族的質(zhì)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shù)褶裥,形如現(xiàn)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襕。
領(lǐng)型有右衽交領(lǐng)、方領(lǐng)和盤領(lǐng)。
下穿小口褲,腳穿絡(luò)縫靴。
服色以白、藍、赭為主。
此外,元代服飾在質(zhì)料上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由于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8、明代的服裝繼承前代,清代服裝對近代影響較大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
清代的服飾對近現(xiàn)代服裝形式影響較大,清代男子服飾可分為三種:漢族傳統(tǒng)服裝;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
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漢族傳統(tǒng)基礎(chǔ)上加以變化,并吸取滿族服裝特點。
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
袍身用鈕扣系結(jié)。
右衽大襟,圓領(lǐng)口。
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開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氣。
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
它式樣多為圓領(lǐng),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
直到清末西洋服裝傳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國的服裝才起了重大變化,進入了近現(xiàn)代服裝發(fā)展階段。
三、我國古代婦女服裝和梳裝 (一)古代婦女的服裝 1、漢魏時期已帶有明顯的女性化特點 婦女服裝向來是服裝中變化較大的部分,我國婦女的分為禮服和常服兩種。
上古三代,婦女服裝同男子服裝基本相同,而僅在材料和紋樣上有差異。
漢代婦女的禮服是深衣,而常服則是上衣下裙。
裙裳形制相似,而專稱女子的下裳為裙,表明當時裙已帶有明顯的女性裝飾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受少數(shù)民族服裝的影響,婦女的服裝由寬衣博帶變?yōu)檎渚o身,并繼續(xù)發(fā)展了漢末以來的“上儉下豐”趨勢,即上衣變得短小,而裙腰越來越高,加之下著厚底的重臺履,突出體現(xiàn)了女性下體的長度,給人以修長之美感。
2、唐代的女裝比較開放 唐代的女裝,主要由衫襦、裙、帔帛三件組成。
唐初盛行窄袖衫襦和長裙,肩上披有類似長圍巾的披帛。
盛唐時,還流行一種袒胸大袖衫襦,為貴族婦女的服裝。
其特點是不著內(nèi)衣,裙腰高至乳房之上,以大帶系結(jié),從而袒露胸部。
大袖衫襦的對襟,以紗羅等輕薄制品為面料。
所謂“綺羅纖縷見肌膚”,正是對這種服裝的真實寫照。
這與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guān)系。
唐代婦女以體態(tài)豐腴為美,因而服裝也漸趨寬大。
此外,當時婦女還盛行胡服和女著男裝。
3、宋代的女裝趨于保守 宋代婦女的服裝,除北宋曾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外,窄、瘦、長、奇便是這時婦女服裝的主要特征。
此時的衫襦式樣較多,有圓領(lǐng)、交領(lǐng)、直領(lǐng)、對襟等,袖口窄小,下擺左右兩側(cè)有較長的開氣。
總的來說,宋代婦女的服裝漸趨保守,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不無關(guān)系。
4、明代的女裝以淡雅樸素為尚 明代婦女的服裝,基本上沿襲唐宋,但衣裙的長短各時略有不同。
明初盛行窄袖衫襦、長裙、褙子,但禮服仍要穿大袖衫。
中期盛行大袖長衫襦,裙則變短。
明末則又盛行窄袖長衫襦,這與崇尚南妓服裝有關(guān),尤以秦淮一帶妓女的裝束為四方所仿效,其特點是以淡雅樸素為尚。
5、清代滿、漢女裝各有特點,并且相互影響 清代滿族婦女的服飾,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馬甲,穿高跟在腳心的花盆底鞋。
漢族婦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仍沿襲明制。
后期,滿漢婦女裝束相互影響,各自都有明顯變化。
清代婦女服裝仿效中心幾經(jīng)變更,乾隆時以蘇州為中心,嘉慶時以南京和揚州為中心,后又以上海為中心。
辛亥革命后,服飾禁錮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飾工藝的傳入,婦女的服裝才產(chǎn)生了新的變化。
(二)古代婦女的梳裝 1、古代婦女的發(fā)式 古代婦女的梳裝,包括發(fā)式、化妝和首飾三大部分。
發(fā)式是人類最重要的裝飾形式之一,發(fā)式與服飾的協(xié)調(diào),能構(gòu)成人物外表的整體美。
我國古代發(fā)飾可分為三大類型:披發(fā)、結(jié)發(fā)、辮發(fā)。
笄,即簪,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xiàn),從那時起,人們已開始由披發(fā)到梳理。
笄的用途有二:安發(fā)、固冠。
應用于古代男子和婦女的發(fā)飾中。
不僅如此,笄還是古代婦女是否成年婚嫁的象征。
上古三代,我國婦女的發(fā)式較為簡單,飾物不多。
秦漢以后,發(fā)飾日趨復雜,從此,婦女的髻式就成為重要裝飾內(nèi)容。
歷代著名的髻式有墮馬髻、包髻、九鬟望仙髻、雙髻、同心髻、高髻、寶髻、花髻、大拉翅等等。
2、古代婦女的化妝和首飾 婦女的基本化妝品為眉黛、粉、胭脂和花鈿。
眉黛是供畫眉用的,婦女畫眉見于記載始于春秋戰(zhàn)國,《楚辭,大招》中有:“粉白黛黑施芳澤只”之句。
只是古時女子畫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畫假眉代之。
黛的顏色除用黑外,還有綠色,古稱翠眉。
翠眉起于先秦,興盛于南北朝。
唐代開始流行黑眉,這與楊貴妃的提倡有關(guān),所謂“一旦新妝拋舊樣,六宮爭畫黑煙眉”(《全唐詩》卷474徐凝《宮中曲》)。
總之,古時女子畫眉崇尚人工美,這與現(xiàn)代婦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
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為粉制成,或加之以紅色,用以敷面。
到夏商周時,才出現(xiàn)了以鉛為原料的白粉和以紅藍花、蘇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
胭脂又稱燕脂、焉支、燕支。
古時把胭脂制成膏汁、粉類,還涂于紙或浸于絲綿,制成胭脂紙和胭脂綿,以便涂頰或用為唇脂。
花鈿,又稱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紙、魚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種形狀的飾物,將其帖于額間、鬢角、兩頰或嘴角。
《木蘭辭》“對鏡貼花黃”中的“花黃”,古詩“眉間翠鈿深”中的“翠鈿”,均指的是花鈿。
古時婦女的首飾包括笄、釵、步搖、梳等。
此外,還在耳、手、指上分別戴有飾物,分別稱珥擋、釧鐲、指環(huán),但最初這些飾物的戴法和作用與現(xiàn)在不同。
四、我國古代的帝王服裝和官服 我國古代帝王服裝和官服可分兩大類:一類是禮服(也稱法服),用于祭祀和大典,后從中又分出祭服和朝服等小類;一類是公服(又稱常服、從省服),用于一般性的正式場合。
西周初年,帝王和官員都以冕服為禮服,上衣下裳上繪有日、月、星、龍、山、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紋飾,腰束革帶,下穿舄。
依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又分為六個等級,服色為上玄下纁。
當時的公服是弁服,與冕服的區(qū)別是衣裳無章彩紋飾。
此后,冕服作為正式的禮服一直為歷代沿用,直到清末。
漢代的朝服是冠服,頭戴冠,穿深衣。
等級區(qū)別在于:①不同身份的官員戴不同的冠,如文官戴進賢冠,武官戴豸冠,御史戴獬豸冠等。
②冠梁的多少不同。
③佩綬的顏色和織法不同。
魏晉南北朝時正式官服多沿襲漢代的冠服,但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即帽和巾的流行。
巾到北周又發(fā)展為折上頭(即后世的幞頭)。
隋唐時,帝王和官員的常服為圓領(lǐng)袍,戴幞頭,穿長靿靴。
等級區(qū)別在于:①品色衣,即以服裝色彩區(qū)分等級。
皇帝為黃龍袍,官員一九品分別以紫、緋、綠、青為等級的標志。
②革帶上飾物的質(zhì)料不同,有玉、金、銀、鐵的不同。
③章服,唐代官員進出宮門,必帶魚符,作為身份證明。
品級不同魚符袋飾不同。
宋代的禮服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是戴展腳幞頭。
遼、金、元的冠服多沿襲漢族舊制,而在一般場合仍保持基本民族特有的服制。
遼金人多戴皮帽,元人戴盔式折邊帽。
明代的公服又沿襲唐宋,只是官員戴烏紗帽,增加了以補服區(qū)分官階的方法。
清代的冠服,基本上是用本民族的服裝。
皇帝用于祭祀的袞服,上繡有十二章花紋,略存古制。
夏戴涼帽,冬戴暖帽,上綴牛緯,頂飾頂珠,有殊功者,皇帝還賞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從一翎到三翎不等。
官服是帶馬蹄袖的圓領(lǐng)袍,掛朝珠,遇大典還要在官服上加披肩,也使用補服。
等級區(qū)別除補子外,還有:①頂珠色彩、質(zhì)料不同。
②腰帶的不同,皇室用黃帶,宗室用紅帶,其他用石青或藍色,帶上所綴寶石、帶扣也各不相同。
③袍上蟒紋數(shù)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五、我國古代的履制 原始人是赤腳行走的。
隨著人類的逐步文明,鞋也應運而生。
上古三代時鞋就成為不可缺少的服飾品。
古代的鞋有許多種類,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種:舄:《釋名》曰:“復(雙底)下曰舄。
,”它是禮儀場合穿用的鞋,故為雙底,以木制或注臘來防潮和保暖。
草鞋稱屨,帛制稱履,麻制稱鞋。
其中屨、履、鞋穿用的較為普遍,所以曾先后成為各種鞋的通稱,漢以前是屨,漢以后是履,宋以后是鞋。
此外,還有屐,它是一種木底鞋。
相傳春秋時晉文公為紀念介之推制成的。
有平底和裝齒兩種。
靴,古稱鞾。
《釋名》曰:“鞾,跨也,兩足各以一跨騎也。
”皮制,有靿。
它是草原民族適應游牧生活的鞋制。
戰(zhàn)國末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這種鞋制傳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