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的錯誤教育方法
家長聽課感受丁老師的課與我暑假所聽他的那節(jié)課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
一、趣味學兒歌,激發(fā)學生興趣。
任何精彩的語言對于兒童的刺激都是有限的,喜歡活動是他們的天性,教師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課堂中丁老師帶領(lǐng)學生學習兒歌,配上繪聲繪色的動作表演寓教于樂,大大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更有利于學生對兒歌的理解和掌握。
二、評價語言與獎勵相結(jié)合,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過程不單是知識獲得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
特別是對學生的評價,不但影響師生的感情,更能影響學生的發(fā)展。
好的,積極的評價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
丁老師在課堂中運用鼓勵的語言加上小小的貼畫獎勵,把學生積極性大大的調(diào)動起來。
就連我家孩子平常挺不愛表現(xiàn)的,上課也把小手高高的舉起。
當然再好的課也是有瑕疵的,我認為組織好課堂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也是衡量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任務(wù)的完成。
教師只有組織好課堂,才能夠更好地駕馭課堂,從而達到預期的最佳最優(yōu)的教學效果。
丁老師在這方面還需加強。
篇二:家長學校聽課心得家長學校聽課心得一年級錢遠迪家長錢志行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一個孩子的成功就是一個家庭的成功,一個孩子的失敗就是一個家庭的失敗。
”如何將孩子撫養(yǎng)成人,對于每個父母來說都不會是一個問題,但如何教育、培養(yǎng)孩子
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如何讓孩子成為對國家和社會都有幫
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成績單的感想
面對孩成績單家長當然想看到百分百的評價和分數(shù)的百分百了,但是家長不要過分注重成績單,那只是孩子的一部分成績并不代表孩子優(yōu)秀與看到成績不滿意也不要去孩子,與孩子溝通交流錯在哪里,失誤在哪里,鼓勵孩子再接再厲果批評多了,孩子會喪失信心,找不足幫助孩子提高,這樣孩子會更加努力用心學習,孩子的學習教育家長是主要引導人,家先要給自己打分,寫,然后再要求孩子,言教不如身教,做好自己才能去帶動孩子。
。
。
關(guān)于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讀后感啊
一直以來困擾著我,像普天下父母一樣,我也很想把女兒培養(yǎng)成才,可是幾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難題,雖然我也受過良好的教育,但是很多時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決。
孩子入學之初,我對女兒的說話的口吻大多數(shù)都是命令式的,很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她的感受,只要我覺得是正確的就會直接命令他去做,或者直接羅列出一大堆禁止做的事情,孩子沒有反駁的余地,總是委曲求全的應付。
我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成績沒有提高,反而讓孩子的脾氣越來越大,總是沒有緣由覺得自己委屈而痛哭,還越來越不聽話,我因此非??鄲啦恢廊绾稳ソ逃?。
在整理書柜時無意間讀到“《父母課堂》——守護孩子的生命”這篇文章,靜下心來反思自我,感到震驚之余,認真的總結(jié)了自己對待女兒教育問題上誤區(qū),讓我知道教育應該從細微處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不用語言羞辱孩子;不輕視孩子;不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在孩子面前,總是情緒飽滿、信心十足;用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排解來自學校、社會等外界環(huán)境帶來的不利因素,特別是與孩子生命意愿相違背的歧視、欺辱、強制、訓誡,給孩子一個寬松并愉悅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比限定與束縛更有效果,在學習上需要的是動力而不是壓力。
于是我也改變了教育方式。
在做每件事之前都會和孩子溝通,了解她的想法,在一定限度的范圍內(nèi)讓她自己安排學習和娛樂活動,要求孩子做的的事情自己先做到,過了一段時間我覺得孩子能夠很有計劃的安排自己寫作業(yè)、預習功課以及娛樂的時間,成績也保持的不錯,還會很積極的去看點兒天文和兒童文學方面的書。
感謝父母課堂,讓我懂得作為家長不能光滿足孩子的吃、穿、花銷。
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與孩子多溝通,并用正確的話語引導孩子,要學會細心的觀察孩子的變化,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與孩子平等交流,讓她充滿歡欣地喜愛自己,愛家人,愛師長同學,學會用愛的眼光開世界,讓他全心全意地信賴自己,讓他能夠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希望父母課堂在老師與家長之間筑起一道溝通的橋梁,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共同去引導孩子去認識這個世界,健康的長大
------------------- 其實,我遇到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如隨著女兒青春期的到來,她會提出很多奇怪的問題,而且總是問個不停。
又如:在這個網(wǎng)絡(luò)社會中,如何引導孩子正確對待網(wǎng)絡(luò)。
再如:對孩子要求總是很嚴格,喜歡訓孩子,因此與女兒經(jīng)常會起沖突。
如此種種,我想找到一個老師來請教,正好女兒拿回了《父母必讀》。
這本由國家關(guān)工委領(lǐng)導出任主編的雜志,欄目周全,分類詳細,并且針對性強。
首先,它的開卷很像《讀者》。
以一篇具有哲理思考的短文來開卷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打開最近一期的開卷,是畢淑敏的《孝心無價》。
曾經(jīng)在哪里讀過這篇文章,但是這一次讀感覺特別強烈。
它根于人的親情和倫理道義,述說為人子應該做的。
對父母的孝心是無條件的和必須的,不允許有任何的理由。
這樣的文章對于父母和子女的教育都是很到位的。
刊物的每個欄目都能介紹優(yōu)良的教子經(jīng)驗,從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很細微處,告訴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的事情。
我最近特別關(guān)注“親子加油站”中的“走進青春期”,很多困惑在這里得到了答案。
我可以冷靜理智的對待孩子的青春期,并且引領(lǐng)女兒順利走入青春期,與她共同經(jīng)歷特殊時期的一些問題。
《父母課堂》教我智慧地幫助女兒處理新鮮事兒、麻煩事。
如女兒回來告訴我說:有男生跟她開玩笑說男生女生如何如何,甚至有男生口吐穢語,讓女兒很生氣。
我沒有把這件事當做一個道德問題看待,以青春期問題看待更有道理。
于是我先安撫女兒,不要理這些男生,這是青春期現(xiàn)象,他們想要明白一些成長期的問題,或者對性別問題懷有興趣,所以才那樣說的。
幸好女兒是一個大度的孩子,經(jīng)常與男生玩耍,有些男孩性格。
但是我還是覺得應該與班主任老師溝通一下。
班主任老師也覺得奇怪,說真沒發(fā)現(xiàn)這些男生會這樣,希望以后保持聯(lián)絡(luò)。
老師也及時了解了事情的經(jīng)過,告訴那個男同學要正確對待男女同學之間的說話方式。
終于,我們的努力得到了效果。
《父母課堂》是每個家長的良師益友,希望家長朋友們一定好好閱讀,我覺得每一篇都是真金美玉,值得學習和借鑒。
另外,我特別喜歡封二的“藝術(shù)殿堂”欄目,它刊登的都是著名的經(jīng)典畫作,很具有審美情趣。
“家庭心理健康測試”我也很愛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我還是個比較稱職的家長,心里高興極了。
不過呢,也有地方需要商榷,比如上期的封面上,所登照片有欠恰當。
媽媽與女兒的耳朵戴了耳釘和耳環(huán)。
按照校規(guī),學生不允許打耳孔的。
恐怕這是編者的一個失誤吧。
因為小學生一般心都比較仔細,善于發(fā)現(xiàn),正確的引導他們吧,是開啟他們成功殿堂的大門
有沒有被父母說過:我覺得我教育的很失敗
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在高考候,我第一年沒,第二年沒考上,第三年上了。
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我的同學拼了一年,我在北大畢業(yè)的時候,我們?nèi)?0個同學,我是全班倒數(shù)第五名,但成績并沒有阻礙我做成自己的事業(yè)。
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大學所得的分數(shù)決定的。
分數(shù)對于孩子來說很重要,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分數(shù)低就認為孩子沒出息。
請家長一定要改一改判斷成功的標準。
孩子分數(shù)高是成功的標準之一,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作是必然的標準,更不能當做是惟一的標準。
否則你的孩子就會受到無數(shù)的傷害,因為任何一次考試只有一個第一名。
如果一個班里有40名學生,難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個孩子都是笨蛋嗎?都是失敗者嗎?絕對不是!所以我有一種自我解嘲說法:其實當?shù)谝幻泊_實不容易,因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個追趕的人都沒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沒有什么好當?shù)摹?/p>
當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個追自己的人都沒有,你想這種生活多瀟灑呀!當然這種觀點不能和孩子說,你一定要學會怎么鼓勵孩子。
這次考倒數(shù)第一,下次我會鼓勵他考倒數(shù)第二,這次他考20分,下次我會鼓勵他考30分。
千萬不要說你的孩子,這次考了60分,你告訴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別進家門。
你這么說,有的孩子當然會拼命學,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辦呢?難道真的不讓他進家門么?你肯定讓他進家門,你讓他進家門就意味著你說話不算數(shù),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媽媽是說話不算數(shù)的,那我以后就無所謂了,他反正不會不讓我進家門,父母就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記清楚,絕對不能讓孩子吃住你,絕對不能要什么給什么。
比如說這個孩子愛吃麥當勞,你就可以把它當成一種誘惑,答應孩子考到10分,就帶他去吃麥當勞,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數(shù)一點一點加上去。
比如說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萬不要說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罵一頓。
你要對孩子說,60分已經(jīng)不錯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學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進步,你明天要比今天進步,這個孩子的分數(shù)在潛移默化中就上去了。
他每上去一點,你都要鼓勵他。
當分數(shù)考得更低的時候,你要告訴孩子,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誤,爸爸媽媽支持你,千萬不要傷害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家長感想怎么寫
你好,家長感言: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復反省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導一個孩子除了經(jīng)常督囑他學習,在學習上刻苦用功學習之外,還要叫他為人處事,使自己的孩子學會怎樣為人,待人,為人處事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明確學習目的,這樣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明顯地提高。
通過這次家長會我體會到:1、 要時常和孩子溝通,要把孩子當朋友。
不要以命令口氣去教育和強迫方式教孩子去做事。
2、多給予孩子以鼓勵和表揚,孩子做錯什么事情不要一味的去批評和指責。
3、要培養(yǎng)孩子自信心。
父母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因為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習慣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命運。
4、培養(yǎng)孩子在學習中需要有一個積極心態(tài)。
回想自己的教育方式,確實需要許和改進。
首先沒有放下身架和孩子做朋友,沒有花更多的時間去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
對于孩子的優(yōu)點和成績,覺得理所當然,應該是這樣的,而對于他的缺點和失誤,只是一味的訓斥他,沒有正確加以引導和分析,鼓勵他勇敢走出低谷,培養(yǎng)他的自信心,重新去主動進取。
我覺得今后是我們做家長的更新觀念,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的時期,改變以往的方式、方法,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抽出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去交流。
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給他足夠的自主權(quán),不能加給自己的觀念。
同時給孩子經(jīng)歷失敗的機會,讓他正確對待成功和失敗,笑對人生,給予他足夠的力量,盡可能的多鼓勵,讓他知道健康的心態(tài)是最重要的,失敗,不過是重頭再來。
還有就是和孩子一同去多看積極向上、豐富的課外書,和孩子共同學習,對于困難,共同面對。
健康、向上,樂觀、進取,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采納喲。
幼兒家教知識點滴家長讀后感
[幼兒園大班幼兒家教知識點滴] 家長們常常抱怨:教育孩子特別累,幼兒園大班幼兒家教知識點滴。
最讓人頭疼的,是孩子與人交往的問題。
見到一位熟人,總要家長提醒了,才會打個招呼,分別時,也要家長提醒了,才會說聲再見,根本沒有以前的孩子那么懂事、合群,不用怎么教,嘴就甜得不行。
還有些孩子,他們?nèi)雸@、入學后,難以適應群體生活。
別的小朋友都結(jié)交了許多新朋友,呼朋引伴地玩兒。
可他們卻孤零零地一個人,不知怎么才能進入這個群體。
或者,已經(jīng)結(jié)交了一些玩伴,卻由于交往方式的失誤,不是與其他人打架、爭吵,就是畏縮、懼怕,最終被這個群體所拋棄。
這樣的孩子,適應能力普遍發(fā)展較緩慢。
如果不及時輔導,會逐漸養(yǎng)成孤僻、內(nèi)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沒有一般小朋友天真活潑的氣息。
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鉆進牛角尖。
而這些,都對孩子長大后在社會中的發(fā)展不利。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擅長與人交往,原因并非是由于孩子內(nèi)向,溯本求源,其原因恰恰是因為家長。
初為人父母,家長們?nèi)鄙俳套咏?jīng)驗,往往有種不知所措之感,會表現(xiàn)得過于嚴肅,力求讓孩子盡快進步。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的表現(xiàn),已是種畸形的表現(xiàn)。
孩子每天驚恐于自己如何做才能達到家長的要求,性格自然會趨于內(nèi)向,不擅言談。
另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的關(guān)心過度,事事代為安排,也是孩子不擅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
您是否也做過類似的事:當孩子剛剛具備獨立活動能力的時候,您的眼睛一刻不停地關(guān)注著他,隨時準備著,把他喜歡的玩具遞到他手里,隨時準備著把他抱起來,家長之友《幼兒園大班幼兒家教知識點滴》()。
◆分享好文◆其實,就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已失去了自由自在的感受,無法自由、充分地發(fā)展自己的興趣。
這種限制,體現(xiàn)在社會交往方面,就形成了被動的局面。
孩子生病時,家長更是事無巨細,緊張得什么都預先為孩子想到。
往往是孩子想到的事情,沒等他開口,就已經(jīng)為他送到手邊、嘴邊,根本無須出口請求。
在這種呵護下,孩子自然不愿與人交流。
然而,當他走進園校和社會時,卻已沒有了這種呵護的環(huán)境,此時,再學習與人溝通,也就顯得晚了些。
同時,孩子在與人溝通和交往時,往往會表現(xiàn)得很調(diào)皮,此時,家長卻又過于緊張。
就像一個小笑話所說的那樣:孩子對爸爸的女同事說,阿姨,你長得真丑。
家長馬上讓孩子道歉,孩子想了想,說,其實,細看阿姨還是蠻漂亮的。
家長馬上生氣地糾正:我讓你道歉,可是并沒有讓你說謊。
家長的這種顧左右而言他的做法,會讓孩子感到在社會交往中無所適從。
家長的另一種代勞方式,則更加限制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家長帶孩子出門時,遇到熟人,家長往往會搶先一步催促孩子:這是小王阿姨,快向王阿姨問好。
這是張叔叔,問張叔叔好。
這種情形多了,孩子會感到難堪并產(chǎn)生依賴心理,認為一切都有家長安排,自己當然也就無需思考,像吊線木偶一樣無法真正感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
教育孩子,無論是社交教育還是其它教育形式,都需要家長找到一種與孩子相匹配的方式。
初為家長,就像一個剛學會開車的人,心情緊張,不知怎么來配合車的運動態(tài)式,對待車的態(tài)度,往往不是過于緊張就是過于放松,弄得車也會受到傷害,而駕車的人也很累。
所以,有經(jīng)驗的司機,往往會順應車的運動,溫和地駕車。
教育孩子和駕車是兩回事,但在精神上,兩者卻是相通的。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與人交往或其它方面時,需態(tài)度溫和,在精神上與孩子相通,在形式上,也需與孩子的性格、愛好等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