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字拼音的起源和歷史
漢音是中華人民共的漢字“拉丁化”,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
該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
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公布該方案。
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qū)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采用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
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xié)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
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shù)字形式 而最后決定采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tǒng),以便于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
漢語拼音的出現(xiàn),是為了將漢字“拉丁”化。
孰先孰后,涇渭分明嘛。
參考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加上一點簡明的漢語拼音發(fā)展史作補充。
漢語拼音?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兄弟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統(tǒng)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
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漢語拼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現(xiàn)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xiàn)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
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tǒng)的集中表現(xiàn)。
現(xiàn)在臺灣依然使用。
但是,同時也出現(xiàn)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就是現(xiàn)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
聯(lián)合國也承認的。
中國歷史上的妓院最早起源于什么時候
早在古羅馬一種包稅人,他們的股份委托公司被經濟史專家認為是股份經濟的先兆。
從14、15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在歐洲的一些采礦業(yè)中,出現(xiàn)了自由民之間或手工業(yè)者之間的以人、財、物各項生產要素的一項或幾項為聯(lián)合內容的合伙經營的經濟形式。
但在合伙內容、經營方式、分配辦法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更沒有形成嚴格的股份制度,這是股份經濟的原始形式。
當時,在德國南部、奧地利和捷克境內,有農奴和城市破產欠債的小手工業(yè)者聚集在一起,組織協(xié)作的合作社團,用簡單的工具采礦,共同勞動,分享產品。
后來有些商人以入股的形式參加進來,結果富裕的人把持了資產,使原來的合作發(fā)生質變。
“原來由合伙的勞動者構成的礦業(yè)組合,幾乎到處都變成了靠雇傭工人開采的股份公司。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024頁) 15至16世紀初,地理大發(fā)現(xiàn),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貿易大為改觀。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紛紛向海外發(fā)展,進行遠航貿易,這需要較大數(shù)額的資本,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靠單個資本家來經營是無法辦到的。
于是一種合股經營的叫做“康梅達”的經濟組織便產生了。
康梅達從事海外貿易,負責籌集資本,由專人經營,利潤在集資者與經營者之間協(xié)商分配。
以后,這種組織發(fā)展到內陸城市,出現(xiàn)了入股的城市商業(yè)組織,如意大利的“大商業(yè)公司”,入股者有商人、貴族、教授、廷臣和平民。
這種股份經濟一般由自由城邦組織,官方進行業(yè)務監(jiān)督。
資產階級國家為了鼓勵商人和資本家積累資本向海外擴張,以攫取更多的財富,不僅為股份集資提供了法律保護,并且給予商業(yè)獨占權和免稅優(yōu)惠等特權,這為股份制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外部條件。
股份制亦稱“股份經濟”是指以入股方式把分散的,屬于不同人所有的生產要素集中起來,統(tǒng)一使用,合理經營,自負盈虧,按股分紅的一種經濟組織形式。
也是企業(yè)財產所有制的一種形式。
改革開放前中國
是在文革結束后,在政治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制約了經濟的發(fā)展,因此提出了改革開放,發(fā)展生產力的方針。
讀后感歷史之謎
在名為《為什么稱為“中國大歷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經坦言,關于這“大歷史”的思路,起源于給外國學生講授中國歷史的實際需要。
大凡學習歷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個大概、懂個基本的發(fā)展脈絡,而不可能具體到歷史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
學習歷史如此,學習外國歷史更是如此。
為了這教學的需要,作者乃開始將這中國幾千年歷史予以壓縮。
而到后來,這“大歷史”的綜合研究方法更成為作者的一種研究進路。
于是,就有了這23萬字的《中國大歷史》。
正如書名所言micro-history,更多的是從宏觀視野去看待歷史,不拘泥于細枝末節(jié),而是縱橫交叉,記錄朝代的更替演變,也放到世界歷史中去對比研究,從中我們可看出中國歷史的興衰榮辱。
讀完這《中國大歷史》,便可感覺,作者寫的歷史,自始至終都在問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緣何中國的文明未能發(fā)展出上資本主義
求解這個問題,作者的關注點集中在財稅制度上面。
依著這樣的思路,從作者的敘述中,隱約可以看出,作者將中國的幾千年發(fā)展歷史分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意識形態(tài)逐漸形成的時期,從商周發(fā)端,到秦漢隋唐;第二段是從城市商業(yè)和國際(邊境)貿易中產生了商業(yè)社會的種子,但這種子在官僚體系、自耕農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面前,只是發(fā)展出了服務于宮廷地主玩樂所需的奢侈品生產與商業(yè),這一段從宋元到明清,中間從王安石變法到張居正變法,似有著搞“數(shù)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數(shù)目字管理的條件仍未具備,變法必然失??;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來侵略與沖擊,開始尋找強國的途徑,從清末的洋務自強運動到維新變法、立憲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土地革命,直到改革開放,這一波一波的革命終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和“一個新的低層機構”。
而“現(xiàn)在中國當前的任務,則是在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間敷設有制度性的聯(lián)系(institutional links)才能從上至下,能夠以經濟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脫離官僚政治的壟斷。
” 《中國大歷史》有一些史實錯誤,比如黃仁宇一直對中國文明的獨立進程持懷疑態(tài)度,就是與西方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看法一致的,而這樣的東西在與其同一代的中國本土學者身上就不會有。
比如幾乎所有以西學治史的人都有疑古心態(tài),干脆宣布很多古籍都是偽書不值得信賴,但后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否定了這些人的看法,從而證明中國古人治史的真實性——西方人從其造假的習慣出發(fā)猜度中國人亦是如此,比如那篇所謂的誅功臣心理分析文章就是這樣的東西。
不過盡管如此,《中國大歷史》由于從宏觀出發(fā),其架構是全局性的,偶然一些細節(jié)的錯誤也未必能導致整體的錯誤,在某些方面來說,還是有可取性的。
當然,這種全篇結論性的文章在沒有羅列證據(jù)的情況下,是否可信就看讀者的知識面了。
很多西方學術著作都有這種特點,所以在背后總是列出大堆的參考書,讓讀者知道其說法的來源。
中國歷史典籍浩如煙海,常使初學者不得其門而入。
作者倡導“大歷史”(macro-history),主張利用歸納法將現(xiàn)有史料高度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后連貫的綱領,然后在歐美史比較的基礎上加以研究。
本書從技術的角度分析中國歷史的進程,著眼于現(xiàn)代型的經濟體制如何為傳統(tǒng)社會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機使其在中國土地上落腳,視野宏闊,見解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