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 淚與笑 讀后感 600字 急急急 急急急急急1
《淚與笑》從一開始就展現(xiàn)了紀伯倫最關心的文學主題:愛與美,大自然,生命哲學,人道主義,社會批判,詩人的使命和孤獨,等等。
這個集于中的全部散文詩作,已預示了紀伯倫一生的創(chuàng)作方向,也集中反映出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發(fā)展趨勢。
在《美》、《在美神的寶座前》等文里,作者把美當作宗教,當作主神;認為美中才有真理,才有光明;美是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寶座的階梯美以使人的靈魂歸真反璞至大自然。
在《幸福的家園》。
《情侶》等篇目,他把愛與美比作一對情侶,而把智慧說成是這對情侶的女兒。
在紀伯倫描繪的生命流程中,愛與美是他的小發(fā)點,也是他的終點,他最終是要回到愛與美的大海中去的。
《火寫的字》一文表現(xiàn)了紀伯倫積極的人生哲學,對人生、未來充滿信心。
他一反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那聲名用水書寫的觀點,而提出聲名用火寫在天空。
他相信人類走過鋪滿荊棘的道路,穿過人生黑夜的陰影'之后,黎明終將會到來。
在《夢境》一文中,描繪出自己與青春結伴而行,而希望則在前面引路飛奔的理想的人生道路。
《在日光下》一文,指出人生有其意義,并非空虛,人生是克服艱辛,走向光明,向真理運行的。
從副題上看,是有意否定圣經《傳道書》所謂人生空虛的悲觀論的。
《淚與笑》中有許多篇章是直接針對人類社會中的不義和罪惡的。
作者通過《夢境》暴露出一個顛倒、荒誕的世界:我看到祭司們像狐貍般老奸巨猾;騙人的帝王在千方百計地籠絡民心牧師多如牛毛,他們兩眼仰望天空,心卻埋在貪婪的墳墓中,可憐的窮人在耕種,富豪卻去收獲。
《茅屋與宮殿之間》、《兩個孩子》用對比的手法,展示了人類在歲月舞臺上長年演出的悲劇,批判了那些為這悲劇喝彩叫好的觀眾。
《罪犯》控訴罪惡的社會把好人變成兇手飛啞巴畜牲》通過一只受盡了人的殘酷虐待的護家犬,如何逃離了那片不講仁義、沒有公正的土地,形象地揭示廠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們的悲慘命運。
一部分作品的社會批判性,與紀伯倫小說的社會批判性在激烈程度上、深刻性上,都不相上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淚與笑》也涉及了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主題,《相會》通過歷史的追憶,表現(xiàn)黎巴嫩之子與尼羅河仙女之間永恒的愛情,實際上歌頌丁阿拉伯世界各民族之間的同胞手足之情。
《時世與民族》以歷史老人的深沉目光,審視了民族的興衰,闡述了一種歷史哲學。
作者借時光老人之口,指出東方:—些民族的衰落,不過是一種必要的沉睡,隨之而宋的將是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紀伯倫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是和他的人類一體觀相聯(lián)系著的。
他認為祖國和世界是統(tǒng)一的,不是對立的。
在《致責難者》中他提出: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所有的人類都是我的鄉(xiāng)親。
'在《詩人的聲音》中,更具體闡述了自己的這一立場。
他說:人類劃分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集體,分屬于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區(qū)。
而我認為自己卻既不屬于任何一國,又不屬于任何一地。
因為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整個人類都是我的兄弟;因為我覺得,人類本來就不夠強,把自己肢解得零七碎八,豈不荒唐,地球本來就不夠大,再分成大大小小的國家,豈非太傻?所以他說:我愛故鄉(xiāng),更愛整個的大地。
他反對和憎惡假借愛國主義之名占侵略鄰國,屠殺無辜這是典型的人類一體論,地球家園淪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民族沙文主義和民族復仇主義的叫嚷甚囂塵上的時候,發(fā)出這種充滿理性的呼喚,喊出你是人,我愛你,我的兄弟
這樣的口號,充分說明了紀伯倫的清醒和良知。
《淚與笑》也是紀伯倫價值觀和人生理想的—次集中展示。
在《真?zhèn)沃g》、《致我的窮朋友》等篇章內,我們可以看到體現(xiàn)他價值觀的最重要、最關鍵的字眼:生命、自由,良心、公正、博愛,真理',當然還有紀伯倫神廟里的主神愛與美'。
在《展望未來》、《幻想女王》等篇章中。
我們則可以看到他的社會理想,未來世界的藍圖,一那是一個沒有貧者、沒有醫(yī)生、沒有教士、沒有律師,人人平等的世界。
《淚與笑》中最優(yōu)美、最有韻味的抒情散文詩,恐怕當推《組歌》中的《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以及《花之歌》諸篇了。
這幾昌-作品情思交融,婉約清麗,晶瑩剔透,稱得上是散文詩中的上乘之作,深受讀者喜愛,把它們視作散文詩的典范或標準亦無不可。
這幾篇作品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它們十分難得地實現(xiàn)了一般詩作難以達到的自然這一目標。
這篇篇佳作,既顯示出真實的外在的自然,又顯露出清淳的內在的自然,并通過從自然中選取的種種意象,將情、理、景融為一體,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實屬上乘。
花之歌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花之歌》是紀伯倫的散文詩集《組歌》中的一首,詩人用花的語言來敘述大自然的話語,文中盡顯“紀伯倫風格”中的輕柔、凝練、雋秀與清新。
詩人通過花語的清新流露,構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圖畫。
這首散文詩表意是寫花,但真正是寫人,詩人正是利用花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來寄托自己的偉大情操,同時也號召我們要“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
現(xiàn)代散文詩仿泰戈爾《開學了》
生活是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生活越充實,取材來源越豐富,作文內容越精彩。
如何把學生引向廣泛的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習作之米。
如何能在短時間里取到新鮮,有價值的典型素材是中學生作文成功之道,所以引導學生如何迅速選到有價值的素材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如何引導學生作文進行取材呢
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一、寫我自己之事,抒我真實之情 我手寫我心,這應該是學生最拿手的、也是中學生作文普遍的選材形式。
但是因大部分同學不善于體驗自己的生活瑣事,沒有積累生活經驗的習慣,導致了即使可以選自己生活小事來寫,但拿到作文題目后也仍然會不知寫什么才好。
結果還是導致作文選材不典型或者所選材料毫無價值等現(xiàn)象。
這樣就要求指導教師多關注和引導學生去體驗,積累生活瑣事的習慣。
比如:每天上課前隨便問問三五個同學:今天你有什么有趣的事和大家分享嗎
或是有一些不開心的事說出來,也許老師和同學可以幫助你
這樣如果都沒有,就應該采取一定的形式來鼓勵他們必須去做這件事情。
例如:怎么,同學們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無味
這個年齡本該是最開心,也是最容易苦澀的年齡,可是,老師怎么發(fā)現(xiàn)同學們的生活就像一張白紙那樣單調,枯燥。
這樣的青春活的有價值嗎
毫無價值地活著一輩子和開心地有意義地過著每一天,同學們選擇哪一種活法
這樣通過語言激勵可以激發(fā)并采取一定的形式讓學生有意識地去關注和積累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出現(xiàn)部分同學有善于觀察生活小事,發(fā)現(xiàn)并會積累,那么,我們也可以通過側面贊揚善于體驗和積累的同學。
同時,對有不開心的事的同學,老師可以通過引導其他同學來幫助有困難的同學排憂解難,這樣既可以溝通師生、生生的關系,又能開導學生積極、樂觀地去面對美好的事物。
做到日日問,經常寫,日積月累,自己經歷的事情多了,印象深刻了,從而讓學生的生活瑣事成為他們取材的重要內容。
二、善察身邊人和事物,以我見聞,抒我感受 在學會審視自己的基礎上,慢慢學會放大眼界,逐漸觀察身邊事物,擦亮敏銳的眼睛搜尋身邊發(fā)生的一些生活趣事。
通過寫日記、周記、作文或是每天把自己收集到的趣事和同學,朋友,身邊一些熟悉的人進行分享等等,這方面的素材內容是很豐富的,指導老師要幫助學生明確材料分類收集。
比如:校園里的一些有教育意義的事件,或校園生活新鮮事。
如:自己與同學,朋友,老師或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習之中所發(fā)生的一些有意義的事。
例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以作者回鄉(xiāng)的所見所聞所感來反應現(xiàn)實生活;社會中所見所聞所感的一些能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又有現(xiàn)實價值的一些事件,總之,用敏銳的眼光去提煉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經過適當?shù)膶懽魇侄?,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歌頌美的東西,批評丑惡的東西。
三、隨手拈教材之材,加工引入作文 教材是最現(xiàn)成的寫作材料。
試題要“遵循萬變不離其宗”這一宗旨。
很多作文題目的設計是有目的的,多是結合教材,換一個角度(一個題目),來讓學生學以致用。
掌握教材,靈活運用所學的內容來再現(xiàn)所學知識。
所以說閱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寫作,寫作也是再現(xiàn)閱讀的一種形式。
在寫作方法上可以改寫,縮寫,仿寫;在選材上可以運用所學的文章的典型事例,典型細節(jié)來重新修剪、加工,整理、運用。
例如:“感受美好”這一作文題目。
可以指導學生先是搜索自己生活里的美好事物,再就搜索身邊所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其次搜索教材所學有沒有學過的典型的美好事例(《沁園春.雪》所描寫北方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宗璞《紫藤蘿瀑布》里對紫藤蘿花那流動似的柔美……)所學教材為這個作文題提供無數(shù)的寫作素材。
例如:聽,那是 的聲音
這個題目,教材上可以提供的課文也不少(《安塞腰鼓》、《春夜洛城聞笛》、紀伯倫《組歌》《吆喝》……)這些與聲音有關的課文,可以給我們寫作的內容上、寫法上的一些重要提示,幫助我們找到寫作靈感起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前提是學生已經很熟悉甚至掌握了這些課文。
從構思邏輯角度分析: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等等,學科之間的知識是相通,很多知識點是可以相互服務的,這一點很實在。
……思考事物時,不但要運用順向思維,更要運用逆向思維,多向思維,這樣才能從司空見慣的事情中發(fā)現(xiàn)特別的東西,于平淡的素材中引申出新意來。
力求寫出人人眼中皆見,個個筆下卻無的內容,寫出自己的新意來。
總之,教材是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獲取閱歷的依賴,為此也是他們寫作的現(xiàn)成素材庫。
只要能合理取之,靈活用之便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四、回放媒體特寫鏡頭,切有價值素材為我所用 學生對電視、電影、網(wǎng)絡這些媒體所傳播的信息有很大的吸引力,所傳遞的人、事、物都容易烙入學生的記憶里,特別是這些媒體里一些重要而感人的細節(jié)更是讓學生記憶猶新。
學生的時間、空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所以要教會學生通過新聞媒體積累為我所用的素材。
老師要時常提醒學生收集、積累,并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有所表達,把那些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情節(jié)再次表現(xiàn)出來,加深學生記憶。
這樣的素材既結合現(xiàn)實,又貼近生活,是鮮活而又有社會現(xiàn)實價值的材料。
當然,要做到充分利用這些條件,與學校為學生提供有利的條件是不可分的。
總之,要使學生作文言之有物,必須取材有道,取生活中鮮活的、典型的有一定價值的事例,這樣的素材對文章有說服力,寫出來使文章言之有理,寫之有據(jù),這樣文章中心也就突出了,從而避免得到低分現(xiàn)象。
以上取材之道是學生寫作時的重要取材途徑,當然也可以通過讀報紙雜志,從中獲取一些材料,但這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幾乎很少。
無論從哪個方面取材,都得靠平時日常生活的積累和訓練,加深記憶。
豐富經歷、見聞、閱歷,儲存豐富而鮮活的素材,動起筆來才得心應手。
紀伯倫的《先驅者》要說個什么
紀伯倫用勝似詩歌的文筆告訴我們做人的真諦,看后真是心靈得到洗禮,有種聽大師教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