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少年讀后感 800字
“媽媽,你渴了嗎
曉曉給你倒開水。
”“媽媽,你餓了嗎
曉曉給你熬粥喝。
”你一定不會相信這些話是一位年僅5歲的孩子說的,他就是張曉。
我在《陽光少年》這篇文章里認識了他,并被他深深地打動了。
張曉是個可憐的孩子,他四歲時,父親因病去世,重病的母親也癱瘓在床,小小年紀,張曉就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既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還要照顧生病的母親,他每天早起晚睡,幫媽媽梳頭、穿衣服、洗臉,還學會了生火、做飯、洗衣、拾柴,做著一個成年人要做的事情,即便是這樣,在學校里,他依然成績名列前茅,每年都能評上三好學生。
命運坎坷,身處逆境的張曉,知恩圖報,自強不息,特別是他孝敬母親的事跡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我今年已經(jīng)八歲了,和他相比,我十分羞愧。
我對張曉孝敬父母的品質(zhì)肅然起敬。
《三字經(jīng)》里曾提到過:“孝于親,所當執(zhí)。
”是啊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他們這樣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們拉扯大,多辛苦啊
我們這些后代子孫難道就不應該好好回報他們嗎
黃香從小就懂得“孝道”,夏天炎熱時,用扇子為父親扇涼枕席;冬天嚴寒時,以身為父親溫暖被子。
大家想想,一個只有五歲的孩子,就知道要孝敬生病的母親,更何況我們這些少先隊員呢
我們更應該孝敬父母,做他們的榜樣啊
可我們,一個個,都是嬌貴的“小皇帝”、“小公主”,一個個,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掌上明珠,爸爸媽媽含我們在嘴里怕化了,捧我們在手上怕摔了,因此,我們都養(yǎng)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多不好啊
爸爸媽媽煮了白米飯,我們卻偏要吃零食;看到了別人有了漂亮的東西,我們就吵著要買,爸爸媽媽拗不過我們,只好依著我們;家里的活用不著我們親自動手,爸爸媽媽們自己會干的;房間里亂七八糟的,爸爸媽媽也會幫我們收拾干凈;每逢周末,吵著讓家長帶我們上公園玩,絲毫不顧他們的感受,家長只好從百忙之中抽出空來陪我們,我們簡直成了一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家庭小霸王”了
我們怎么能跟張曉比呢
一個五歲的孩子,他的心里多么想和別的孩子一樣玩漂亮的玩具,多么想吃著可口的食物,多么想過著小王子、小公主一樣的生活,當何奶奶把香甜的饅頭遞給他的時候,懂事的張曉說:“謝謝奶奶,我不喜歡吃饅頭,我還是把它留給媽媽吧
”放學后,張曉把饅頭拿給了媽媽。
我每天吃的飯菜都是我的奶奶精心做出來的,可是我每次都像評委一樣評論著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東挑西選,稍不合口味就把嘴巴撅得老高,都可以掛個大油瓶子了。
想想張曉的行為我覺得臉不禁紅了起來。
他用幼小的肩膀擔起家里的重擔,他是家里的脊梁。
一個大人要照顧一個幾歲的孩子容易,而一個幾歲的孩子要照顧一個大人是很困難的,我們的父母不需要我們照顧,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聽他們的話,好好學習就是對父母最好的照顧了和最大的孝順了。
但是,有時候我們卻做不到。
今天讀了張曉的故事,我深受啟發(fā),我知道了今后該怎么做。
張曉,大家都說你是人生路上“含淚奔跑的陽光少年”,我要對你說:“張曉,加油
你是我學習的榜樣
”
《陽光少年》觀后感
白色的岑寂之軀,溫存地躺在無限之中并在林蔭道上,在奇妙的簇葉中松開等等縷縷秀發(fā)
勤徑千里馬.陽光少年派.昨夜星光燦爛的水孩子讀后感
有沒有知道昨夜星光燦爛的讀后感安武林主編
《我的少年時代》中的一篇《陽光灑下來》的讀后感怎么寫
讀了《意林》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則故事,改變一生”。
《意林》講述著一個個的故事,讓人勵志、感動、啟迪、提升。
在莫斯科國家游泳館里,屋頂塌下來了,無數(shù)塊水泥板,雪團、橫梁砸下。
一個女孩為了救一個比她小的妹妹,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
當女孩送到醫(yī)院時,醫(yī)生發(fā)現(xiàn)她的手已經(jīng)骨折了。
她,就是用這只已經(jīng)骨折的手,抱著一個三歲的和她毫無血緣關(guān)系的妹妹,整整堅持了一個多小時。
這個女孩的名字叫薩莎。
在這場坍塌事故中,被稱為“大災難中的小英雄”。
只要不放棄,一粒粒的種子,也能拱開面前的大石頭。
寒假的一天,德克士快餐店里有一對從門外急沖沖進來鄉(xiāng)下打扮的父子倆,二人氣喘如牛。
鄉(xiāng)下父親掏出錢,對服務員說,同志,要兩個漢堡。
女服務生似乎不大習慣這種稱呼,用手掩了下嘴,笑著說,要什么漢堡呢
先生。
他有點猶豫,但僅僅一瞬間,鄉(xiāng)下父親便指著墻上的宣傳畫說,要那個,10元錢的。
服務員說不行,10元錢只能給你買個超級雞腿堡。
本來可以買一送一的,但鄉(xiāng)下父子倆晚了5分鐘,旁人不忍心看到這樣,向吧臺說,你們的鐘快了5分鐘,邊上的人都附和起來,對
快了5分鐘還有人迅速調(diào)著手機時間。
吧臺的服務員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
一個服務生狐疑的看著手機。
一邊看,一邊說: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她故意頓了一下,而后一個字一個字的說,不——到——點
接著吧臺內(nèi)響起銀鈴般的“報時聲”:北京時間——不到點······鄉(xiāng)下父親從服務生手里接過香噴噴的兩個漢堡,轉(zhuǎn)過身,用手背悄悄擦了一下眼睛。
時間因愛停止啊
有一縷陽光叫感動讀后感 在線等
“感恩的心,感謝命運,把握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
”讓我們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回報每一個幫助過我們的人。
當我們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我知道,我們身上就肩負著祖國未來的重任。
我們得到地關(guān)愛也很多。
當我呱呱落地是,是父母、爺爺奶奶、大姑、小姑、悉心輪流地照顧我;當我咿呀學語時,是父母耐心的教我說話;當我蹣跚學步時,是父母扶我學走路,我才學會穩(wěn)穩(wěn)地走在人間大道上。
我感受到濃濃的親情了,我感動了。
一進入繽紛多彩的小學學校后,我必須在小學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
每當放學的時候,我一個人獨自在教室里,等爸爸來接我。
我一邊寫作業(yè)一邊想:爸爸怎么還沒來呢
爸爸靜靜地走到我身旁,看我寫字。
然后手把手教我寫字。
我的一手好字,與爸爸的功勞分不開。
我感受到了深沉的父愛。
我感動了。
當我明白人必須有一技之長時,媽媽就送我到長沙市岳麓區(qū)少年宮學習聲樂。
每個星期五下午,媽媽帶著我分雨無阻地到長沙去。
坐在車上,我一會兒就在媽媽溫暖的懷里睡著了。
快下車了,媽媽的腿也睡麻了,可每次都是笑著喊我醒來。
我調(diào)皮的問媽媽,“媽媽,你喜歡陪我嗎
”媽媽總是和藹地對我說“當然喜歡了,只要和我寶貝在一起,我就開心。
”我的聲樂老師曾對我說“筱穎,長大有出息了,千萬不要忘了媽媽。
”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
我感受到溫柔細膩的母愛,我感動了。
到了初中,我感受到了戰(zhàn)火硝煙的競爭氣氛。
當我有疑難問題時,老師會敞開心扉和我交流;當我獲得快樂,可與家人分享;當我遭受委屈時 ,可向家人傾訴。
我感受到真摯地友誼和深厚的師生情誼。
我感動了。
我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但父母卻一天一天的變老,那一絲一絲的白發(fā),擊痛著我的心。
父母用勤勞的雙手為我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讓我比一般孩子過得更幸福。
我明白,有一縷陽光叫感動。
《燦爛在心里的陽光》讀后感
提到文革,或許我們都只是聯(lián)想到這期間受到迫害的文人志士或黑白顛倒的局面,但姜文卻別出心裁,他沒有表現(xiàn)出人們慣有的沉痛,而是以一群在軍屬大院中成長的青少年為切入點,表現(xiàn)了這群青少年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里,度過了一個屬于他們的青春,有沖動,有愛情,有個性,有幼稚,有失敗,有冒險,更有成長。
或許我們都看過九十年代關(guān)于古惑仔的影片,而《陽光燦爛的日子》成片于1994年,于是在某些人眼里,《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的暴力情節(jié)基本可以劃上等號,但其實細想看來,它們有著天壤之別。
只要在我們觀看了影片之后,我們并不難發(fā)現(xiàn)古惑仔之類的影片表現(xiàn)的近乎純粹的暴力。
古惑仔們似乎可以為了講所謂的哥們之義氣,而置法律于不顧。
而《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出現(xiàn)暴力的情節(jié)中,并不缺少幽默情節(jié)的戲劇性,并且他表現(xiàn)的更多是在青少年時期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可能有的沖動個性和敢于冒險的沖勁。
如果古惑仔之類的影片表現(xiàn)的暴力會扭曲青少年的身心成長,那么《陽光燦爛的日子》表現(xiàn)的暴力只是青少年在成長歷程中的一種真實體現(xiàn)。
評論《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當然不能不提到影片中的主角人物---馬小軍,馬小軍的父親是一位軍人,需要常年在外工作。
于是,馬小軍多半時間是有他母親帶大的,或許一個剛性的男孩并不太適宜由一個相對軟弱的母親來撫養(yǎng)。
于是他成為了一名半逃學的學生,他放任、放肆甚至蠻橫,他還練就了一身能打開那個小區(qū)中所有人家中的鎖的身手,盡管不偷任何東西,而只是用開鎖的樂趣來填補內(nèi)心的空虛。
我們不可否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受到周圍的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當時,著名影評人陸鏡在《時代》周刊中評論道:《陽光燦爛的日子》帶給觀眾的絕不僅是對特殊年代的追憶和譏諷,當觀眾深深地為影片打動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這部影片所展示的盡是一個意象豐富、意味深長的“社會與個人”的圖景。
是的,社會可以深刻地影響個人的價值觀取向。
譬如說,在封建時代的社會,我們推崇的是對君王的絕對服從理念;但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選擇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世界觀。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們深信著“人的能力與其財富成正比”的理念,而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更傾向于“不患貧而患不均”的思想。
而主角馬小軍成長在一個對文化知識乏味的社會年代,他成為一個半逃學學生的原因,也就不難想象和理解了。
從文革的開始到現(xiàn)在都將近半個世紀了吧。
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已經(jīng)讓我們在城市里很難找到過去的畫面,以致我們在片首處就能聽到姜文極為個人式的旁白:北京變得那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現(xiàn)代換的城市,我?guī)缀鯊闹姓也坏饺魏斡洃浟Φ臇|西;事實上,這種變化已經(jīng)破壞了我的記憶,使我分不清幻覺與真實。
那么在城市中找不到姜文記憶里的東西,是不是就意味著《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沒有現(xiàn)實意義了呢
不是的,城市里沒有卻并不意味著農(nóng)村地區(qū)就沒有。
如果有幸到農(nóng)村去走一趟,我們并不難發(fā)現(xiàn)像馬小軍那樣的孩子的背影,這群孩子的父親或母親甚至是父母兩人為生活壓力所迫,而不得不到繁華璀璨的城市里謀求生計,而孩子們也就成為了中國所特有留守兒童了。
在這一點上,馬小軍與這群孩子只是生活的年代不同,其他的都似乎異途同殊。
他們同樣經(jīng)常逃學,為哥們的臉面去群毆,為能打開別人家的鎖而自豪,甚至為能看到他人的隱私而覺得有趣……《三字經(jīng)》中說,“人之初,性本善”,但如果沒有后天正確的引導,那么孩子們進入歧途是在所難免。
我們常歌頌道,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
但假如我們把花放到一個昏暗的環(huán)境中去培養(yǎng),它又怎能開出燦爛的花朵來,祖國的未來又從何談起。
雖說留守兒童的問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
但如果我們不著手去解決,那么問題就永遠都會在哪里,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就愈發(fā)嚴重,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需謹記,孩子們永遠都是祖國的儲備力量,而這份力量的大小與強弱又取決于社會對孩子們的關(guān)注程度和民眾對他們的社會責任心。
有人評價《陽光燦爛的日子》說,它的價值不在于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實感人;它只是個人簡單成長的青春夢,卻似它的真實而震撼人心。
是的,它的價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實,是因為任何一個年代的青少年都會有血腥方剛的,他們或許伴隨著因無知和幼稚而犯下了錯誤,但這些都是青春的屬性,社會應該予以理解。
但社會應該做得是如何對他們做正確的引導,多點關(guān)注他們的成長以及時地對他們加以引導。
相信中國的留守兒童問題不在成問題,陽光燦爛的日子將更加燦爛,中國的儲備力量也因此而變得更加強大。
無論如何,《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因為它的真實而在不同的年代都能找到它的影子,在不同的年代都還能找到它的價值意義。
向往高處的陽光讀后感有人寫過嗎,急需
《向往高處的陽光》是作家畢淑敏寫給青少年的心靈成長書,也是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成功勵志讀本,收錄了畢淑敏經(jīng)典、純美的散文。
本書中,作者聚焦青春話題,從悅納自身、樂享生活、追求夢想等八個方面,深入分析青少年心靈成長需求,用夾敘夾議的析理方式,在答疑解惑中,破心魔,指迷津,精略得當?shù)脑捳Z,帶給讀者滿滿的正能量。
畢淑敏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溫潤可親的精神撫慰,結(jié)合年輕人在心靈成長中的現(xiàn)實困擾和內(nèi)心糾結(jié),從大自然的草木枯榮里,從人生的砥礪前行中,得到靈感,受到啟發(fā),一點一滴地詮釋著讓高處的陽光灑進心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