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智取漢中讀后感550
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占據(jù)了荊州、益州,與占據(jù)黃河流域的曹操、占據(jù)江南的孫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形勢。
公元215年,曹操消滅了西北的馬超、韓遂勢力后,親率大軍進軍漢中的張魯,占據(jù)了漢中。
漢中地處益州,曹操進軍漢中,使劉備感到自己在四川的統(tǒng)治權及其穩(wěn)定性受到了影響,而且,由于漢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劉備也不甘心它落入曹操手中,于是曹操、劉備爭奪漢中之戰(zhàn)發(fā)生了。
在漢中之戰(zhàn)開始時,劉備在爭奪戰(zhàn)中處于不利的地位,但由于劉備用“知迂直之計”,善于將不利因素化為有利因素,成功地搶占了軍事要地――定軍山,從而爭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制勝權,最終占據(jù)了漢中,迫使曹軍退出了四川,取得了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也鞏固了自己在四川的統(tǒng)治。
孫武在《孫子兵法-軍事篇》中提出,用兵作戰(zhàn)最困難之處在于爭奪制勝條件。
從劉備、曹操爭奪漢中之戰(zhàn)中,確實證實了孫子這一觀點的正確性。
交戰(zhàn)之初,曹操據(jù)漢中,扼守陽平關這一軍事要地,打退了劉備軍隊的多次進攻,使得劉備處于被動狀態(tài)之中;而后來,當劉備占據(jù)了另一更為有利的軍事要地定軍山時,形勢便完全發(fā)生了逆轉。
劉備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墒苤朴谌俗優(yōu)橹迫栓D―能夠以逸待勞,調動曹軍,使曹軍疲于奔命,來回奔走,以致于陷入了戰(zhàn)不得、進退兩難的境地。
正如《三十六計》第三十計“反客為主”所說: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借助空隙插足進去,設法扼制它的主力,控制其要害,但這必須要循序漸進。
我們在學習上不也應該這樣嗎
或許不是反客為主,只要成績在班中中等之上也不是那么難,但主要不是因為他人沒考好,而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這與“反客為主”是不一樣的。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成功不經(jīng)過努力是不可能有的。
要想取得一些成績,需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
魏蜀漢中之戰(zhàn)中曹操為什么會敗給劉備
公元215年,曹操親率大軍進攻漢中的張魯,以占據(jù)漢中,從而威脅西川的劉備。
張魯?shù)弥懿龠M攻漢中,自思難以與曹操對抗,便想投降曹操。
張魯之弟張衛(wèi)不同意投降,主張堅守陽平關,以抗拒曹兵。
張魯依言,派大將楊昂、楊任與張衛(wèi)引兵萬余往守陽平關。
陽平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曹操用計,才破了陽平關,殺了楊昂,張衛(wèi)與楊任逃回南鄭。
曹操得了陽平關以后,隨即進攻南鄭。
張魯派龐德引兵出戰(zhàn),與曹軍相對。
曹操深知龐德之勇,囑諸將須與緩斗,使其乏力,然后用計擒之。
龐德先后力戰(zhàn)張邰、夏侯淵、徐晃、許褚四將,并無懼怯。
后來曹操用了反間計,收降了龐德。
龐魯無力對抗曹操,遂投降。
曹操得了漢中,司馬懿建議乘勢進攻西蜀。
曹操說:“人若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此時孫權正興兵進攻合肥,曹操隨即從漢中撤軍,轉向東南對付孫權。
曹操留夏侯淵守漢中定軍山隘口,留張邰守蒙頭巖等隘口。
公元218年,劉備用法正之策,親率大軍進攻漢中,留諸葛亮守成都,負責軍需供應。
劉備大軍屯駐陽平關,想攻下這一戰(zhàn)略要點。
劉備選精兵萬余輪番攻陽平關,但始終未能攻下。
劉備經(jīng)過充分準備和策劃,決定避開這個地勢險要的陽平關,南渡漢水,沿南岸山地東進,搶占了軍事要地定軍山。
定軍山是漢中西邊的門戶,地勢險要。
劉備占領定軍山,打通了通往漢中的道路,并且威脅著陽平關曹軍側翼的安全,夏侯淵被迫將防守陽平關的兵力東移,與劉備爭奪定軍山。
劉備使法正協(xié)助黃忠,搶占了定軍山之西的高山,與定軍山相對。
黃忠屯守在半山,法正居山頂,可以觀察曹軍行動,用紅、白旗向黃忠發(fā)出攻守信號。
夏侯淵得知黃忠占了對山,急分軍圍住對山,大罵挑戰(zhàn)。
法正在山頂舉起白旗,示意按兵不動。
午時以后,法正見曹軍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息,便舉起紅旗,示意黃忠出擊。
黃忠以逸待勞,率軍沖下山來。
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一刀斬了,曹兵大敗,各自逃生。
黃忠乘勢去奪定軍山,張邰引兵來戰(zhàn)。
黃忠與陳式兩下夾攻,張邰敗走,又遇趙云攔擊,張邰引敗軍奪路往定軍山而走。
此時定軍山已被劉封、孟達奪取,張邰大驚,遂引敗兵到漢水扎營,派人報告曹操。
曹操聞報,遂親統(tǒng)大軍,進兵漢中。
曹操二十萬大軍,于漢水北分屯十寨,令張邰在米倉山搬運糧草,移于漢水北山腳下。
諸葛亮說:“曹操引大兵至北,恐糧草不濟,若燒其糧草,奪其輜重,則操之銳氣斷矣。
”黃忠、趙云都要去劫糧,劉備同意二人同去。
黃忠與趙云約定,由黃忠與副將張著前去奪糧,趙云在后接應。
當夜黃忠率領人馬,偷過漢水,天明已到北山之下。
黃忠教軍士一齊下馬,取柴燒糧。
正欲放火,張邰兵到,與黃忠混戰(zhàn)。
曹操聞知,急令徐晃接應。
張邰、徐晃將黃忠圍在垓心。
張著被文聘圍住,后面曹兵又到。
趙云急引兵前來接應,被文聘部將慕容烈攔住,趙云手起一槍刺死慕容烈,直殺入重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張邰、徐晃不敢迎敵。
趙云救了黃忠、張著,殺出重圍。
曹操在高處望見趙云左沖右突,所向無前,莫敢迎敵,奮然大怒,自領左右將士來趕趙云。
此時趙云已殺回本寨,望見后面塵起,知是曹兵殺來。
趙云教張翼撥弓弩手于寨外壕中埋伏,寨內偃旗息鼓,趙云匹馬單槍,立于寨門之外。
張邰、徐晃領兵追至寨前,見趙云匹馬單槍,立于營外,寨門大開,不敢前進。
曹操親到,督促眾軍向前,趙云全然不動,曹兵翻身就回。
趙云把槍一招,壕中弓弩齊發(fā)。
時天色已晚,正不知蜀兵多少,曹操先撥回馬走。
趙云、黃忠、張著各引一支兵在后追殺,曹兵自相踐踏,擁到漢水河邊,落水而死甚多。
劉封、孟達又從米倉山路殺來,燒了糧草。
曹操棄了北山糧草,忙回南鄭。
曹操復遣大軍從斜谷小路而進,來取漢水。
劉備也率軍于漢水之西,迎戰(zhàn)曹操。
曹操命徐晃為先鋒,王平為副先鋒,前來決戰(zhàn)。
徐晃、王平引軍至漢水,徐晃令前軍渡水列陣,王平說:“軍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
”徐晃不聽,引軍渡過漢水扎營。
劉備令黃忠、趙云各引本部兵馬去迎戰(zhàn)曹兵。
黃忠對趙云說:“徐晃恃勇而來,且休與戰(zhàn),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擊之。
”趙云同意,各引一軍據(jù)住寨柵。
徐晃引兵前來挑戰(zhàn),從辰時直至申時,蜀兵不動。
就在徐晃準備退兵時,黃忠、趙云兩支兵殺出,徐晃大敗,軍士逼入漢水,死者無數(shù)。
徐晃敗回,曹操大怒,親統(tǒng)大軍來奪漢水寨柵。
趙云恐孤軍難立,遂退于漢水之西。
兩軍隔水相距。
諸葛亮采用疑兵戰(zhàn)術,令趙云引五百人伏于漢水上流頭土山之下,于夜間聽到營中炮響即擂鼓,炮響一番,擂鼓一番。
當夜更深,諸葛亮見曹營燈火剛息,遂放號炮,趙云聽到炮響,即鼓角齊鳴。
曹兵驚慌,只疑劫寨。
及至出營,不見一兵。
方回營欲息,號炮又響,鼓角又鳴,吶喊震地,山谷應聲,曹兵徹夜不安。
一連三夜,如此驚疑。
曹操心卻,拔寨退三十里,擇空闊處扎營。
諸葛亮又設計,請劉備親渡漢水,背水下寨。
次日,兩軍交鋒,劉備敗走,盡棄營寨,馬匹軍器,丟滿路上,曹軍皆爭取。
曹操見此情況,急令收兵。
曹兵剛回頭時,諸葛亮號旗舉起,劉備中軍便出,黃忠、趙云左右兩邊殺來,曹兵大敗而逃。
劉備連夜追趕,曹軍退回南鄭。
此前,諸葛亮已令張飛、魏延分兵殺來,先得了南鄭。
曹操心驚,望陽平關而走。
劉備問諸葛亮,曹操為什么敗得這樣快
諸葛亮說:“曹操平生為人多疑,雖能用兵,疑則多敗,我以疑兵勝之。
”劉備派兵去陽平關,將遠近小路盡皆塞斷,砍柴去處,盡放火燒絕。
又派張飛、魏延分兵去劫糧。
曹操令許褚領一千精兵,去陽平關路上護糧。
許褚喝了護糧官的酒,不覺大醉,乘酒興上路。
行至半路,被張飛截住。
許褚酒醉,敵不住張飛,被張飛一矛刺中肩膀,被軍士救起,退后便走。
張飛盡奪糧草車輛而回。
次日,曹操親自引兵,來與蜀兵決戰(zhàn),劉備引軍出迎。
兩軍交鋒時,徐晃迎戰(zhàn)劉封。
劉封佯敗而走,曹操引兵追趕。
此時,蜀兵營中,四處炮響,鼓角齊鳴。
操恐有伏兵,急令退兵。
曹軍自相踐踏,死者很多,曹操奔回陽平關。
蜀兵趕到城下,東門放火,西門吶喊,南門放火,北門吶喊。
曹操恐懼,棄關而走。
曹操正走間,前面張飛引一支兵截住,趙云引一支兵從背后殺來,黃忠又引一支兵從褒州殺來。
曹軍大敗,諸將保護曹操,奪路而走,逃至斜谷界口扎住。
曹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扼守,欲要收兵回去,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
次日,曹操兵出斜谷界口,魏延迎戰(zhàn),曹操令龐德出戰(zhàn)。
二將正斗間,曹操寨內火起,馬超劫了中后二寨。
曹操拔劍在手說:“諸將退后者斬
”眾將努力向前。
魏延詐敗而走,曹操便揮軍回戰(zhàn)馬超,自立于高阜處看兩軍爭戰(zhàn)。
魏延拈弓搭箭,射中曹操人中,折卻兩個門牙。
龐德戰(zhàn)退魏延,保護曹操回營。
經(jīng)此一戰(zhàn),曹操才決意班師。
前隊才行,又被馬超伏兵追趕。
曹操令軍士急行,日夜奔走。
劉備取得漢中,又命劉封、孟達攻取上庸諸郡。
劉備擁有東西兩川之地,鞏固了三足鼎立之勢。
歷史故事園上讀后感淝水之戰(zhàn)兩百五十字
歷史故事園上讀后感淝水之戰(zhàn) 淝水之戰(zhàn)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例。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fā)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jù)的南北朝時期。
在南方,晉瑯邪王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jù)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qū)。
在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紛爭迭起。
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后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jù)國,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
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陜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
前秦皇帝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tǒng)一南北。
“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zhàn)。
淝水之戰(zhàn)發(fā)生在安徽壽縣,古稱壽州,壽陽。
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壽縣之間的將軍嶺。
同源而異歸:向西北流者,經(jīng)200里,出壽縣而入淮河;向東南流者,注入巢湖。
三國時,魏將張遼曾敗孫權于淝水。
東晉時,謝玄亦敗苻堅于淝水。
是有名的古戰(zhàn)場。
特別是東晉的淝水之戰(zhàn),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例。
淝水之戰(zhàn),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
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
苻堅統(tǒng)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tǒng)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此戰(zhàn)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tǒng)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淝水之戰(zhàn)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載入軍事史,對后世兵家的戰(zhàn)爭觀念和決戰(zhàn)思想產(chǎn)生著久遠影響。
苻堅慘敗淝水,原因眾多。
其中主要有:驕傲自大,主觀武斷,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地輕率開戰(zhàn);內部不穩(wěn),意見不一,降將思亂,人心浮動;戰(zhàn)線太長,分散兵力,舍長就短,缺乏協(xié)同;初戰(zhàn)受挫,即失去信心;加上不知軍情,隨意后撤,自亂陣腳,給敵人提供可乘之機;對朱序等人的間諜活動沒有察覺,讓對手掌握己方情況,使己陷入被動地位。
東晉軍隊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歸結起來,就是:臨危不亂,從容應敵,君臣和睦,將士用命;主將有能,指揮若定;得敵情之實,知彼知己;士卒精練,北府兵以一當十;了解天時地利,發(fā)揮己軍之長;初戰(zhàn)破敵,挫其兵鋒,勵己士氣;以智激敵,誘其自亂,然后乘隙掩殺;堅決實施戰(zhàn)略追擊,擴大戰(zhàn)果。
三國:新野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漢中爭奪戰(zhàn)概述(200字左右)
新野之戰(zhàn):《三國演義》中所寫的“火燒新野之戰(zhàn)”,完全出自虛構,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記載。
但與此相關的史實有兩點,一是劉備在投奔了劉表以后,的確有很長一段時間駐扎在新野縣,這為羅貫中杜撰新野之戰(zhàn)提供了空間;二,劉備在駐屯新野的時候,曾在博望用火攻戰(zhàn)擊敗了曹操部將的進攻。
這個戰(zhàn)役叫“博望之戰(zhàn)”,在《三國演義》中被寫成是諸葛亮的初出茅廬第一功。
實際上,博望之戰(zhàn)就是新野之戰(zhàn)的延伸。
羅貫中虛構新野之戰(zhàn),顯然是受了博望之戰(zhàn)的啟發(fā)。
赤壁之戰(zhàn): 赤壁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zhàn)爭之一。
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fā)起荊州戰(zhàn)役,然后討伐孫權。
孫權和劉備組成聯(lián)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zhàn)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guī)模江河作戰(zhàn),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zhàn)事。
夷陵之戰(zhàn):陵之戰(zhàn)中,陸遜善于正確分析敵情,大膽后退誘敵,集中兵力,后發(fā)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于以五萬劣勢的吳軍一舉擊敗兵力占有優(yōu)勢的蜀軍,創(chuàng)造了由防御轉入反攻的成功戰(zhàn)例,體現(xiàn)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
至于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
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具體作戰(zhàn)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御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zhàn)部署,而采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于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夷陵之戰(zhàn)對于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很大的影響。
對蜀漢來說,它大損國力,基本上毀滅了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策時制定的宏偉戰(zhàn)略藍圖。
對東吳來說,雖然打贏了戰(zhàn)爭,但是卻進一步損害了吳、蜀關系,從戰(zhàn)略上看,亦打破了孫劉兩家聯(lián)合抗曹的可能,給日后吳蜀兩國的先后覆滅埋下了伏筆。
漢中爭奪戰(zhàn):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讀后感
官渡之戰(zhàn) 曹操焚燒袁軍糧草,以少勝多 大勝 袁紹赤壁之戰(zhàn) 曹操 孫劉聯(lián)軍火燒赤壁 大勝 夷陵之戰(zhàn) 劉備 孫權 陸遜火燒連營 大勝這是三國事情的三大戰(zhàn)役 江夏之戰(zhàn) 孫權勝 劉表 兗州之戰(zhàn) 黃巾軍 曹操 勝 宛城之戰(zhàn) 曹操勝 張繡 易京之戰(zhàn) 袁紹勝 公孫瓚 三戰(zhàn)新野 三次都是劉備勝 合肥之戰(zhàn) 曹操勝 孫權潼關之戰(zhàn) 曹操勝 馬超 巴蜀之戰(zhàn) 劉備勝 劉璋漢中之戰(zhàn) 劉備勝 曹操 荊州之戰(zhàn) 劉備 孫權勝南中平定戰(zhàn) 諸葛亮勝 孟獲六出祁山 諸葛亮 魏 蜀國未能打敗魏國,因為諸葛亮病死而停止九伐中原 姜維 魏 姜維打敗陸遜北伐 陸遜 魏勝
疑兵之計讀后感
疑兵計在《三國演義》描寫的大小戰(zhàn)役里普遍被采用,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和將領如曹操、孫策、呂蒙、陸遜、徐晃、趙云、賈逵等等莫不善于用疑兵,甚至連莽張飛在長阪橋邊也使用疑兵計成功地阻止了曹操大軍的窮追猛打。
而羅貫中筆下,諸葛亮更是擅長疑兵惑敵的高手。
(1)赤壁大戰(zhàn)后,曹操匆忙北撤南郡,途經(jīng)華容小路,遠遠望見“小路山邊有數(shù)處煙起,大路并無動靜”,曹操判斷說:“諸葛亮見識,故使數(shù)個小卒于山僻燒煙,令我軍不敢從這條山路走,卻伏兵于大路等著。
吾料已定,因此教走華容'' ( 卷之十 ) 。
卻不料諸葛亮采用虛虛實實、真假難辨的疑兵計偏偏在華容小路上布設伏兵,使精明妙算的曹操鉆入圈套,狼狽不堪。
(2)漢中戰(zhàn)役中,諸葛亮派趙云率五百士卒作疑兵,利用有利地形和夜幕,對曹操二十萬大軍進行襲擾,號炮一響,“鼓角齊鳴”,“吶喊震地,山谷應聲。
曹兵徹夜不安,一連三夜,如此驚疑。
操心怯,拔寨自退三十里” ( 卷之十五 ) ,這種情形正是唐甄所謂“有形兵以疑其目,有聲兵以疑其耳”的襲擾戰(zhàn)。
(3)這類疑兵戰(zhàn)法諸葛亮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南征戰(zhàn)役中他一再用疑兵計震懾孟獲。
(4)六出祁山戰(zhàn)役中多次用裝神弄鬼的方式欺騙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而諸葛亮的超凡之處就在于他能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制造假象迷惑老到的對手而化險為夷。
(5)眾所周知的空城計就是一次疑兵惑敵、化險為夷的成功戰(zhàn)例。
馬謖兵敗街亭后,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突然殺奔西城而來。
身邊只有兩千人馬的諸葛亮當機立斷,命令軍隊隱蔽城中,大開四門,派一些士兵假扮百姓灑掃街道,自己獨自坐在城樓之上,故意顯示西城虛弱無防的勢態(tài)。
結果反而把司馬懿嚇住了,以為周圍埋有伏兵,諸葛亮在誘敵,于是率大軍迅速遠離西城。
諸葛亮就這樣利用假象騙過多疑的司馬懿,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