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孔子的思想有何感想 寫一份作文 800字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茍,這種莊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zhuǎn)星移后迎送著一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苦行.他出身于曾經(jīng)的貴族,卻必須面對家族沒落的現(xiàn)實,他創(chuàng)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的貧困病未泯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動搖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擋他思想的升華!他三十而立辦教育,開私塾,使貧困人民得以走進知識的殿堂,他“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傳播突破了出生,階級的鴻溝,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知識走進民間,面向大眾.是他讓中華民族成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壯舉,是我們的民族的知識水平遠遠超越了當時任何以出生決定知識走向的民族,為中華民族若干年后各個盛世的騰飛積蓄了雄厚的知識力量.這位慈祥的老人,不僅告訴他的學生以及他身后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也交給了世人學習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夠治國經(jīng)世,小的方面可以凈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義”和“禮”來闡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來傳播“仁”的觀念.學習方法上要“溫故知新”,要“舉一反三”,在細微處體現(xiàn)出偉人不朽的智慧光輝!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fā)著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當今的世界“文明的沖突”隨處可見,局部的戰(zhàn)火彌漫著硝煙,紛亂的動蕩使生靈涂炭.我國國內(nèi)因社會轉(zhuǎn)型而帶來的問題亦急需解決.當今的時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諧”!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貧富平均.重視民生的個守本分的和諧社會嗎?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與我國現(xiàn)階段追求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yún)s永立東方,并已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對于孔子思想感悟
在我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倫,是一種很入世的文化。
然而,作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實對于功利的態(tài)度頗為淡泊,對于倫理的態(tài)度又頗為靈活。
這兩個方面,可以用兩句話來代表,那就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孔子是個讀書人,對于讀書他有自己的看法.他主張讀書要從興趣出發(fā).他不贊成為求知而求知的純學術(shù)態(tài)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他還主張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種沽名釣譽的庸俗文人。
他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他一再強調(diào),一個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實學,而無需在乎外在的名聲和遭遇,類似于“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這樣的話在《論語》中至少重復四次。
孔子原本就是個讀書人。
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好在社會混個穩(wěn)定職業(yè)。
孔子曾經(jīng)坦然的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君子不器”)。
因此也確實有人譏笑他博學而無所專長,他聽了不生氣反自嘲說,那么我就以趕車馬為專長罷。
這話不但是他的治學觀,實際上也反映了他的人生觀。
有例是,有一回,他和他的四個弟子聊天,讓他們談自己的理想志向。
其中三人分別表示想做軍事家,經(jīng)濟學家和外交家。
唯有曾點說,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輕裝出發(fā),約了若干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涼,一路唱歌回家。
孔子聽罷說“我和曾點想的一樣”。
圣人的這一嘆,活潑潑地嘆出了他的未染的靈性,使得兩千年后一位最重性靈的文論家大受感動,竟然改名金“圣嘆”。
以資紀念。
在孔子看來,人生在世,何必成什么器,成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閑自在,豈非勝似一切
學界大抵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眾說不一,但都不出倫理道德范疇。
孔子重人倫是事實,別否認.不過他到底是個聰明人,而一個人只要足夠聰明,就絕不會看不透一切倫理規(guī)范的相對性質(zhì)。
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這句話竟然出自于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備條件,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人把仁歸結(jié)為忠恕二字,其實孔子決不主張愚忠和濫恕,他總是區(qū)別對待“邦有道”和“邦無道”兩種情況。
“邦無道”之時“乘桴浮于海”(能逃就逃)逃不了則“言孫”(少說話為好)。
會裝傻更妙(”愚不可及“這個成語就出自《論語》,其本意不是形容愚蠢透頂,而是孔子夸獎某人裝傻裝得高明極頂,相當于鄭板橋的所謂“難得糊涂”一樣。
他也不象基督那樣,當你的左臉挨打時候,要你把右臉也送上去。
有人問他該不該“以德報怨”,他反問,那么用什么來報德呢
然后說,應該是用公正回報怨仇,用恩德回報恩德。
孔子廉政思想 讀后感。
求中國近代廉政思想這本書的讀后感 前三章要5篇,每篇最少1000字
沒聽說孔子有廉政的思想,如果有也是后人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儒家里面,我國的歷史一般都用的是“高薪養(yǎng)廉”的政策,“高薪”當然就不會“廉”政了。
《影響世界的人——孔子》讀后感100字
《影響世界的人——孔子》讀后感100字,具體如下:1讀《孔子》有100字周末,我看了一部《孔子》的動畫片,學了要做一個君子。
君子要有八德和九思,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九思是: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雖然我還不是很懂,但這些圣賢的教育會了以后,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了。
就不會出現(xiàn)打架,欺騙,說謊的壞現(xiàn)象了。
2孔子的思想已經(jīng)融入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液,誰也無法把它剝離,這是不爭的事實。
寒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孫漢洲老師撰寫的孔子教做人一書,對平日一些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語句又有了新的領(lǐng)悟。
本書不僅講孔子做人處事的觀點和方法,還把《論語》中相關(guān)原文譯成白話文,而且例舉了大量的實例、故事,讀來趣味橫生。
其中關(guān)于孝道的一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善孝為先,說明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自古忠臣皆孝悌。
本書第一章寫的是孝悌之道,比爾蓋茨說過: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孝敬父母。
如今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在不斷的加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有些人認為孝敬父母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只限于每年的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或者父母生日那天,甚至有些人對于孝道理解出現(xiàn)了偏差,以為扔兩個錢,就叫孝順,論語: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有別乎?意思是,就是犬馬,一樣能有人養(yǎng)著。
沒有對父母一片敬心,又在何處作分別呢?可見孝道并不是單單物質(zhì)上的滿足。
3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
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
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nèi)粘I钪校刻於家佑|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就說我們班上的吧。
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
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p>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jié)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
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
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雖然這本經(jīng)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孔子的故事讀后感
孔子是歷史上一個很有名氣的人,他一生桃李滿天下。
我很崇拜他。
今年,劉老師讓我們買了一本《孔子的故事》,這本書介紹了孔子一生的歷程,使我們更加了解,更加熟悉孔子了。
這本書中最讓我回味無窮的是;孔子從政的那部分。
孔子剛開始當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條。
接著,魯定公又讓他做司空。
任司空時,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調(diào)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況,還興修水利。
司空沒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為司寇。
任司寇時,他實施一些法律,還創(chuàng)了最早的陪審團。
他斷父子互訟案,智救大野澤,又在夾谷和齊國會盟取得了勝利,又誅殺可正卯,還抑三桓墮三都。
孔子為政的時候,民心歸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至圣先師孔子的讀后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
其先祖是殷商后裔宋國公族,其五世祖因宋國內(nèi)亂而避居魯國。
孔子生在素有“禮樂之邦”之稱的魯國。
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晉大夫韓宣子觀書于魯,贊嘆“周禮盡在魯矣
”生長在有著悠久禮樂文明傳統(tǒng)的魯?shù)?,對孔子形成以“仁”為核心的禮樂思想的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
他自己也致力于政治活動,在魯國卻始終得不到重用。
為實現(xiàn)自己的治國理想,孔子迫于形勢,不得已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漫漫行程,對各國君主進行政治游說。
十四年中,東奔西走,多次陷于危險的境地,有幾次還險些喪命。
被圍于匡,被嚇于宋,奔逃于鄭,“累累若喪家之犬”,“厄于陳蔡之間”, 絕糧七日。
歷經(jīng)千辛萬苦,經(jīng)歷重重磨難,治國理想始終未得到實現(xiàn)。
晚年回到魯國,致力于古代典籍的整理工作與授道傳業(yè)的教育工作。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是最成功的。
孔子興辦私學,“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修”是一條臘肉干,是當時贄見老師的禮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禮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門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會拒絕的。
自孔子起,受教育不再是少數(shù)貴族的特權(quán)。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之教育宗旨主于“成人”,但因?qū)W生的不同資質(zhì)而各有側(cè)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教育方法。
因此,他的學生得以發(fā)展自己的優(yōu)長。
以“德行”著稱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以“言語”著稱的有宰我、子貢,以“政事”著稱的有冉有、季路,以“文學”著稱的有子游、子夏。
在《論語》中有一個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故事:子路與冉有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即聽說了一件事,要不要馬上去做
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
”對冉有卻說:“可以去做。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公西華對此發(fā)生疑問,孔子解釋說:“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取;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
”除因材施教外,孔子還主經(jīng)啟發(fā)式的教育方法。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復也。
”孔子教育弟子要有一個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
孔子教育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再如教育子張以“多聞闕疑”、“多見闕殆”。
在學習方法上孔子主張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孔子還主張學無常師,孔子說:“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p>
”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對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孔子作為教育家之成功,成就了他作為思想家之偉大。
孔子之后,思孟學派將其學說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至漢武帝時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奉儒學為一尊。
若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儒家三不朽的價值評判標準來評價孔子的一生,孔子無疑是一位神奇而不朽的人物。
孔子的立德,不僅止于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完善,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為世人樹立了一套完備的道德修養(yǎng)規(guī)范,影響了中國幾千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凡夫走卒的立身行事與道德修為。
孔子的立功也有別于馳騁殺場、開疆辟土的赫赫武功以及運疇帷幄、治國理民的文功。
孔子的功績在于他所創(chuàng)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歷代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采用,用以維護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軼序。
他的學說被其后學發(fā)揚廣大成為影響中國最為深遠的一個學派。
中國歷代的志士賢人無不受其思想的浸澤,在他那里尋找安身立命之本與安頓心靈家園之所。
他功績在于對中華文明、中華傳統(tǒng)的不朽之功。
孔子倡導“述而不作”,未有獨立之著作,卻對保存和整理古代的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論語》是孔子門人記載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保留了孔子的重要言論與思想。
孔子的某些精辟言論至今仍被奉為至理名言。
孔子是做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而被后人尊崇的。
他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封建統(tǒng)治者用來維系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guān)系,維持封建社會的軼序。
他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漢代被定為一尊,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
儒家的思想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
在漢代,孔子被經(jīng)今文學家奉為有德無位的素王。
公元元年,孔子始有封號,漢平帝劉衍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
其后,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屢次被尊封。
孔子先后被尊封為“文圣尼公”、“至圣文宣王”、“大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師”等。
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專員祭祀孔子,祭文仍稱孔子為“大成至圣先師”。
據(jù)《謚法》說:“揚善賦簡曰圣”,“敬賓厚禮曰圣”“經(jīng)天緯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圣善周聞曰宣”。
至于“大成”,是贊揚孔子及古圣賢之大成,“至圣”則是說孔子是最高的圣人。
由歷代王朝給孔子的封號可見他們對孔子的最高贊譽及對孔子思想學說的尊崇。
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至圣先師的地位也在這些尊封中確立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