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茫這一詞用語文怎么理解
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解讀及實議國家督學成尚榮說:“研讀教語文老師的第一基本功。
唯有教師走進了文本,方能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心靈的溝通。
”讓我們一起走進三年級下冊教材: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內容,共設8個專題。
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愛護周圍環(huán)境;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可貴的親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國際理解和友好;神話故事、傳說。
每組教材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
每個語文園地由五個欄目組成。
其中有四個固定的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fā)現(xiàn)、日積月累。
第五個欄目是機動欄目,為寬帶網(wǎng)、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
第二單元和第五單元各安排一次綜合性學習。
此外,還安排了8篇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閱讀。
第一單元 大自然的美好一、研讀教材本組課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專題,燕子呢喃,柳樹發(fā)芽,荷花綻放,泉水流淌……大自然的景物是如此的迷人。
教材選編了《燕子》《古詩兩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課文,一個語文園地。
前三篇為精讀課文,后一篇為略讀課文。
四篇課文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繪了春天燕子從南方飛來;有的描繪了二月的柳絲和萬紫千紅的春日;有的描寫了夏日池塘荷花綻放;還有的描寫了家鄉(xiāng)珍珠般的泉水。
與本冊課本配套的《同步閱讀》中,與本單元“大自然的美景”這一專題相關的課文有《走進大自然》《草葉上的歌》《霧在哪里》《古詩兩首》《一碗水》《小城三月》《梅雨潭》《滄海日出》,從不同角度再度體現(xiàn)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學生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從這些綠柳飛燕、鳥語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來臨,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從而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研讀學生對于三年級下學期的學生,這一組課文學起來比較容易,因為燕子、柳絲、荷花和泉水這些景物都是學生身邊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觸過類似的文章,一定會興趣盎然。
與以往不同的是學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時,還要了解作者觀察的方法,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對于這一點教師不能停留在蒼白的寫作技法的指點上,而應該結合課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學生易于接受。
三、教學設想:1.走進生活。
讓學生走進大自然,進一步觀察身邊的景物,加深切身體驗,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
2.創(chuàng)設情境,美文美讀,在反復誦讀中積累優(yōu)美句段。
3.閱讀名家的相關文章,擴大對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鄉(xiāng)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四、教學目標:1.認識16個生字,會寫33個字,積累優(yōu)美句段。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觀察身邊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了解觀察方法,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4.學習使用閱讀教學中學過的觀察和寫作方法,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寫一寫自己家鄉(xiāng)的一處景物,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景物的特點,并一定的想象。
愿意展示自己的習作,與同伴分享快樂。
5.在習作的過程中擴大對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鄉(xiāng)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加深對家鄉(xiāng)和大自然的熱愛。
五、教學重難點:1.學會本單元的生字及新詞,讀懂課文內容。
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積累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
3.擴大對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鄉(xiāng)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4.學習使用閱讀教學中學過的觀察和寫作方法,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寫一寫自己家鄉(xiāng)的一處景物,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出景物的特點,并一定的想象。
愿意展示自己的習作,與同伴分享快樂。
5.古詩兩首讓學生大體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是重難點。
6.荷花感受荷花之美,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六、教學建議學習本組課文,要反復誦讀,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體會課文中的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還可以從課文中了解作者觀察的方法,積累文中優(yōu)美的句段。
通過說、寫及課外了解、搜集的活動,擴大對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鄉(xiāng)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與本冊課本配套的《同步閱讀》中,與本單元大自然專題相關的課文有《走進大自然》《草葉上的歌》《雨兒在歌唱》《霧之美》《古詩兩首》《一碗水》《我和企鵝》《小城三月》《梅雨潭》《日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外自行閱讀。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加強習作練習教學《燕子》一課,體驗燕子的可愛和作者的喜愛之情;學習作者是怎樣有順序、抓住特點、想象來觀察燕子的,是怎樣用準確的語句寫出燕子的特點,寫出自己對燕子喜愛之情的。
教學《古詩二首》,學習詩人對春天大自然的感受和喜愛之情;學習詩人是怎樣抓住富有春天特點的景物來觀察和表達柳樹、春日的特點的,是如何想象的。
教學《荷花》一課,感受荷花清新美麗的姿態(tài),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體驗作者熱愛荷花的深情;學習作者是怎樣在觀察中豐富想象的;學習作者是如何按一定的順序把一池荷花描繪成了一幅活靈活現(xiàn)的荷花圖,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融入這美麗的荷花圖中的。
略讀《珍珠泉》一課,交流讀后的感受,了解珍珠泉的特點,體會作者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總結怎樣觀察景物和寫作景物的方法,進一步明確觀察和表達要有順序、抓住景物的特點,適當想象。
根據(jù)單元導讀提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組織學生進行觀察一處家鄉(xiāng)風景的活動。
像燕子、荷花、柳樹那樣的動植物,或者是像泗水濱、珍珠泉那樣的一處景物都可以作為觀察對象。
可以全班集體開展這一活動,也可以分成小組,由學生自己討論后具體開展活動,還可以由學生在家長帶領下自己完成。
在觀察中要運用閱讀教學中教給的方法,并做好口語交際的準備。
口語交際《介紹家鄉(xiāng)景物》活動,交流自己在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說說景物的地點,有哪些特點,要表達出對家鄉(xiāng)這處風景熱愛的感情。
這也是給習作做好口語表達的準備。
習作,要在口語交際的基礎上,開拓思路,寫自己家鄉(xiāng)的景物,注意學習使用閱讀教學中學過的寫作方法,按一定順序寫出景物的特點,并豐富的想象。
習作完成后進行交流活動,展示自己的習作,互相評價,修改字句,分享習作的快樂。
第二單元 愛護周圍環(huán)境一、研讀教材環(huán)境保護是21世紀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
本組教材圍繞“愛護周圍環(huán)境”這個專題進行編排。
要通過本單元教學,增強學生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為保護環(huán)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一年級下冊第三組安排了“保護環(huán)境”,二年級上冊第七組安排了“保護環(huán)境、愛護動物”的專題。
與以往專題不同的是,本組教學內容安排了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
圍繞“環(huán)境保護”這個專題,本組教材將導語、課文、課后練習、語文園地以及綜合性學習等相關內容以整合的方式編排在一起。
其中,“調查周圍環(huán)境”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5課《翠鳥》之后,提示學生此次活動要求調查的內容、所選擇的組織和調查方式;在《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之后,提示學生交流開展活動的方式,整理調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準備。
本組的四篇課文中,《翠鳥》《燕子專列》講述的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路旁的橡樹》反映了人們對待植物的不同態(tài)度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思考。
前三篇屬于精讀課文,最后一篇是略讀課文。
本組的導語提醒學生“留心周圍的環(huán)境,再想想,為了保護周圍的環(huán)境,我們能做些什么”;四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以具體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去感受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以及他人為保護環(huán)境所作出的努力,使其在內心深處、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層面有所觸動和感悟;順著這個情感發(fā)展主線,教材在課文后面安排學生去親身調查、開展以“調查周圍環(huán)境”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語文園地”中,教材在學生開展的調查活動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導學生圍繞專題和此次活動,開展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等學習活動。
二、教學目標:1.會認31個生字,會寫40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留心周圍的環(huán)境,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展示交流的基礎上,選擇習作內容,借鑒課文的有關表達方法,寫一篇與愛護周圍環(huán)境有關的作文。
愿意展示自己的習作,與同伴分享快樂。
4.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huán)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5.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huán)境、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道理。
6.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1.了解翠鳥外形和動作上的特點,體會翠鳥外形特點和捕魚本領之間的關系,透過具體的語句感受作者對鳥的喜愛之情。
2.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huán)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本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4.聯(lián)系生活實際為保護環(huán)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5.留心周圍的環(huán)境,在綜合性學習活動展示交流的基礎上,選擇習作內容,借鑒課文的有關表達方法,寫一篇與愛護周圍環(huán)境有關的作文。
愿意展示自己的習作,與同伴分享快樂。
6.引導學生在有感情朗讀和默讀的基礎上,學會用對比、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領會關鍵詞句的含義,理解文章所蘊涵的道理,體會保護環(huán)境、愛護動植物的重要性四、教學建議教學本組課文,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和默讀,領會關鍵詞句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文章所蘊涵的道理,體會保護環(huán)境、愛護動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加強習作練習教學《翠鳥》一課,認識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體驗作者特別喜愛的感情,認識在老漁翁的開導下,孩子們打消了自己的念頭,把翠鳥看作了朋友,這是保護環(huán)境、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正確做法。
學習課文是怎樣抓住燕子的特點觀察和寫作,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開始組織調查周圍環(huán)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教學《燕子專列》一課,領會人們?yōu)楸Wo燕子所表現(xiàn)出來的博大的愛心,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學習課文怎樣用關鍵語句來表情達意的。
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了解小村莊變遷的過程和原因,找出并體會課文里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課文通過具體的敘事表現(xiàn)小村莊變化的方法。
交流綜合性學習的調查結果并作整理,準備展示、交流活動。
學習《路旁的橡樹》一課,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交流自己隨這件事的看法;學習課文具體敘事的方法,以及通過人們的贊嘆表達自己看法的方法。
口語交際《我們能做點什么》活動,展示、交流、匯報綜合性學習調查中了解到的情況,討論我們能為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保護做點什么。
通過展示交流活動,擴展學生的思路,提供寫作材料,學習如何表達,為習作做好內容和表達的準備。
習作,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寫有關家鄉(xiāng)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的作文。
可以寫自己調查了解到的情況;可以想象,寫一寫幾年后自己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還可以寫發(fā)生在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有趣的事。
內容上比較廣泛,寫法上一定要不拘形式。
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實際,寫自己調查中了解到的情況,記事、寫景都可以,最好是把二者結合起來,還要加上適當?shù)淖h論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想象,寫幾年后自己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也是一樣的。
寫調查中的趣事也應該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
第三單元 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一、研讀教材本組教材以“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為專題,選編了精讀課文《寓言兩則》《驚弓之鳥》《畫楊桃》,略讀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一個語文園地。
選文語言平實,意義深遠,形式多樣,其中有寓言故事、成語故事和傳說故事,也有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故事。
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用具體的事情來說明一個道理。
所說明的道理,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學生的思想方法,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有的說明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諷刺了那些行動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并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做出正確判斷。
有的通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說明同一個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所不同,教育我們做事、看問題要實事求是。
還有的說明做事情要善于開動腦筋,想別人沒想到的。
類似的主題前面幾冊教材已有編排,要注意前后聯(lián)系和區(qū)別,本單元的教學應該在以往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擴展,不斷提高要求。
教學時,教師要以讀為本,運用學到的閱讀方法把課文讀通、讀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詞句,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研讀學生有關思想方法的專題在前幾冊教科書中都有所涉及,學生并不感到陌生。
小故事大道理類的文章都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學生學起來也比較輕松。
但是對于蘊涵的道理,學生的理解往往比較膚淺,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如何增強行為的自覺性是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
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并能抓住關鍵詞句,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深入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三、教學設想1.對話。
熟讀課文,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體會故事中的道理。
2.鏈接。
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寓道理于實際行動之中。
3.拓展。
搜集有關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進一步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學習目標1.認識16個生字,會寫36個字,熟讀課文。
2.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課文理解關鍵詞語,能根據(jù)課文內容合理的想象。
3.懂得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
4.積累喜歡的詞語;抄寫和背誦意思深刻的句子。
課前準備1.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投影。
2.師生搜集的小故事。
五、基本策略1.這組課文都要引導學生熟讀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
或者在你身邊出現(xiàn)過類似的現(xiàn)象嗎
3.深入挖掘教材,引導思維向縱深發(fā)展:你想對故事中的誰說些什么
六、教學建議《《寓言兩則》的第一則是《亡羊補牢》,作為成語,這四個字連用,大概是從宋代大詩人陸游的《劍南詩稿秋興》,詩句“懲羹吹齏豈其非,亡羊補牢理所宜”開始的,再往前找,它在《戰(zhàn)國策·楚策四》的《莊辛謂楚襄王》里,當楚襄王由于不聽莊辛的忠告而被秦軍攻下首都被迫流亡時,又把莊辛給找來時問他:“今事至于此,為之奈何
時,莊辛說:“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因而,在課伊始時,可以以這個故事導入,既拓展文本的外延,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陵君又總是隨著你。
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這樣下去國都郢城將會保不住了。
(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襄王聽了,很不高興,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
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
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法;這時候,莊辛就給楚襄王講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學習的寓言──亡羊補牢。
請大家認真去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莊辛這個故事想要告訴楚襄王什么道理。
在讀通課文,解決了字詞后,可以讓概括主要內容,并聯(lián)系課文理解課題中的“亡”和“牢”。
課文中有現(xiàn)成的詞可解釋:“亡”──丟了,“牢”──羊圈接著以“當他第一次丟羊后是怎樣想問題的
”“第二次丟羊后又是怎樣看等這個問題的
”來引導,并利用這些練習的輔助得出寓意:莊辛想通過《亡羊補牢》這個故事,告訴楚襄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一個同學,因為不認真學習而致使學成績下降,老師想給他說說《亡羊補牢》的故事,那老師想告訴那個同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可以這樣小結:這么看來,不管什么事,只要做錯了或出了問題,都要()。
所以人們在運用這個成語的時候,常常還這樣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當然,把這個故事復述下來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文后提出的要求是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作為初始的訓練,教師可以通過大量的示范來讓學生明白這樣才算“自己的話”可以先出示課文的一段話(第一段),然后羅列一些講法給學生參考:1.從前有個養(yǎng)羊人,一天早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羊少了一只。
他查了一下,發(fā)現(xiàn)是羊圈破了一個洞。
夜里,狼從這個洞里鉆進來,把羊給叼走了。
2.很早以前有個人,養(yǎng)了幾只羊。
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羊。
原來他的羊圈破了一個窟窿,半夜里狼從這窟窿鉆進來叼走了羊。
3.以前一個人,養(yǎng)了一些羊。
一天早上,他在放羊時發(fā)現(xiàn)少了一只。
哪里去了呢
原來是他的羊圈不知什么時候破了一個窟窿,被一只狼發(fā)現(xiàn)了。
夜里,這狼就從這個洞里鉆過去,把羊叼走了。
第二個故事《南轅北轍》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四》原文是這樣的:魏王欲攻邯鄲。
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因而也可以以這個原版故事為導入:魏王一心想稱霸諸侯,取得天下的信任,于是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想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
正出使別國的季梁聽說后,走到半路趕緊折回來,衣服上的皺折顧不得整理平整,臉上的塵垢也顧不得洗干凈,急急忙忙去見魏王,說了自己路上碰到的一件怪事:這個怪事就是我們接下去要學的《南轅北轍》在讀通課文時,也需要釋題。
這個釋題最好能制作一張馬車的圖片,這樣就能比較形象地明了轅和轍的意思,這為理解隱含著的“目標和行動”這一意思鋪墊了基礎。
在理解課文時,也可抓住這個人是怎樣想問題的
他朋友呢
你呢
來理解文本,領會寓意。
,(寓意:做人做事,必須有正確的方向。
方向錯了,條件越好,花的力氣越大,離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就越遠。
)之后可延伸開去問:季梁說這個故事和這有什么聯(lián)系
這樣既得出寓意,也可深切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這些辯士高超的表達方式,促進對國學的了解。
不過,這兒提醒一下,課堂上學生也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南轅北轍是能到達目的地的,而且還是環(huán)球旅行呢
《驚弓之鳥》也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fā)而嚇之,魏王曰:'然射色可至北乎
'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
'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
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聲,引而高飛,故瘡損也。
'故事的背景是這樣的,戰(zhàn)國末期天下諸侯聯(lián)合抗擊秦國。
趙王派魏加去見楚國的春申君,對他說:您是出征大將的人選了嗎
春申君說:定下來了,我準備委任臨武君為主將。
魏加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射箭,我愿意用射箭的事來打個比方,可以嗎
春申君說:當然可以。
于是,魏加就講起了《驚弓之鳥》這個故事。
講完后說,如今臨武君是個曾經(jīng)被秦國打敗的將領,他猶如驚弓之鳥,不可以委任他為抵抗秦軍的主將。
這樣看來,這個故事不但要學習汲取更贏善于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還要明白驚弓之鳥的含意,會用這個成語來比喻。
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有著很豐富的技巧和策略,好多名家都曾執(zhí)教過,他們的方法都很巧妙。
此外也可以以第一句話的“有名的射箭能手”為切入點從四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可先理解“能手”接下去說說“射箭能手”和“有名的射箭能手”的意思,并說說表示射箭準的成語,(百發(fā)百中、箭無虛發(fā)、百步穿楊、一箭雙雕)接著又把這些成語在句中加以運用,使其積累:因為更贏射箭(),所以說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第二個層面是用“更蠃的有名不僅表現(xiàn)在這些方面,還有更神的地方呢
引入下文閱讀,得出“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把大雁射下來。
”然后把閱讀重點放在最后一段,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之后說說更羸在看到這些情景時是怎樣想問題的。
更羸看到(),想到()。
如果這不是一只大雁,更羸也會這樣想嗎
這樣的現(xiàn)象魏王他們看到了嗎
它想到了嗎
從哪兒可以看出
小結:由此看來,更羸真不但箭射得準,還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
第三個層面:現(xiàn)在,給你弓,不給你箭,你能把大雁射下來嗎
你怎么知道的
根據(jù)學和回答得出:聽到弦響──害怕──拼命高飛──使了勁──傷口裂開──掉下來這樣的鳥就叫驚弓之鳥,剛才故事里的臨武君就像這只大雁一樣,也可以說他是驚弓之鳥。
類似這種情況的都可以叫它驚弓之鳥。
在這方面還有類似的其他句子: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杯弓蛇影等。
不過,我們可得從只鳥身上得到教訓,不能因一點小事而驚怕的手足無措。
小結:看來,更羸不但武藝精湛,滿肚才學,還深知驚弓之鳥的心理,善于推理測,真是一個有名的射箭能手。
第四個層面可抓住更贏的謙遜來學習。
可以先問學生,現(xiàn)在你說更羸的本事大嗎
可他自己卻說:“不是我的本事大,……”這說明什么呢
現(xiàn)在,你知道了嗎,一個本事大的人,要有名還要什么品質
《畫楊桃》是一篇新課文,但也不陌生,因為在之前的其他版本的教材里早有了,教學雜志上對此的教學設計也時有所見。
在通讀課文后,可以以“文章講了什么,受到什么啟發(fā)
”由切入點,引領到文章中老師最后的話和前面父親的話,進行重點研讀。
中間可以用“茶杯”的不同平面圖或課件(畫楊桃)或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形象直觀地解決學生對“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也就不一樣”的理解。
接下去,我推薦用支玉恒老師上這一課的方式來加深對這些話的理解。
支玉恒老師在先把一個楊桃插在話筒架的頂端,放在教室中間讓學生把它的基本輪廓畫下來。
接下來讓來評價畫的圖畫,并一再提醒:看他畫的畫,評價課文讀懂了沒有。
評價時得引用課文上的話語來作為理由。
此法出現(xiàn)兩種可能:一、沒有領會課文主旨的學生就會址站在自己的位置評價同學的繪畫。
教師可馬上指出他評價得不對,并交由同學討論為什么
二、是領會了課文主旨的同學會先走到作畫人的位置看了楊桃后再作評判,教師可問其為何要走到他旁邊才評價,進上步促使同學明白:要看人家從什么角度看的。
最后,還要把這一道理引申到“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能想當然。
”和“當別人的看法做法與自己不同時,不要急于下結論,要從別人的角度去想,去看。
”《想別人沒想到的》.師: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我們的祖國也是一個詩的國度。
自從有了文明,詩就誕生了,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孩子們,作為文明古國的子孫,我們真應該多讀詩,多背詩,在詩中去豐富我們的情感,滌蕩我們的心靈,在詩中去追尋古老的文明,去民族的和智慧。
孩子們,讓我們以經(jīng)典為友,以詩書相伴,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