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的讀后感400字
我讀了約法三章這篇關(guān)于歷史文化的一篇短文,書中講訴了戰(zhàn)國末期,韓非主張用嚴酷的刑罰,結(jié)果自己也慘死在這種的法律之下,劉邦進入咸陽后,部下諸將見到秦宮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銀財寶,不禁眼花繚亂,饞涎欲滴。
驚奇之余便肆無忌憚地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
一時間,咸陽城中混亂不堪。
劉邦把關(guān)中各縣父老、豪杰召集起來,鄭重地向 他們宣布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yīng)該全部廢除。
現(xiàn)在 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
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們都表示擁護約 法三章。
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xiāng)去宣傳約法三章。
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
老百姓聽了,高興的都跳了起來,他們把雞肉,酒,牛肉來慰勞劉邦的軍隊。
作為一名君王,就是應(yīng)該跟劉邦一樣,不能沉迷在宮中,應(yīng)該像劉邦一樣,知道錯了就應(yīng)該改正,因此,劉邦有贏得了民心,并最終取得了天下,建立了西漢王朝。
所以用何遵約法,韓弊煩刑這句成語來形容他。
我覺得韓飛要是不自作主張用嚴酷的刑罰,繁瑣苛刻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就不會慘死在這種的法律之下,漢高祖劉邦戰(zhàn)勝了項羽,最后他又建立了西漢王朝,他建立西漢王朝就是他贏得了民心,又建成了西漢王朝。
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分析
一是籠絡(luò)手段極為高明。
用現(xiàn)在的說法,就是善于根據(jù)情勢揣摸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guān)系,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己所用。
史記載:劉邦先行入關(guān)后,項羽聞訊,欲擊之。
是時,劉邦自忖以十萬軍不敵項羽之四十萬軍,乃急籠絡(luò)項羽季父--項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為壽”,與之約為婚姻。
項伯遂感于厚愛,力勸項羽“善遇”劉邦,并于鴻門宴上拔劍與項莊對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殺“邦”計劃全盤落空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無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皆忠誠效命,連自視甚高的張良也敬佩的對人說:“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浪子”,團結(jié)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之效力,豈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寬容、仁慈、有大量。
與項羽“諸所過無不殘滅”之舉相反,劉邦做事較有分寸。
楚國長老皆贊曰:“沛公,長者也。
”史記載:漢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諸侯至霸上。
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jié),降軹道旁。
諸將或言誅秦王。
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
”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咸陽。
項羽兵敗死后,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
“漢王為發(fā)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漢王皆不誅。
” 三是遇事冷靜,喜用智不斗力。
楚漢久相持未決,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
”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斗力。
”以己之短敵彼之長,這樣的傻事,劉邦自然不會做。
攻打宛城時,為免強攻損兵之弊,劉邦聽從陳恢的建議,許原宛守為殷侯(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港人治港)。
其后劉邦以此法引兵西,“無不下者”。
四是堅忍克己。
劉邦入關(guān)后,從樊噲、張良諫,封秦重財物于府庫,不取分文。
并當(dāng)眾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
”同時派人到各縣鄉(xiāng)村廣而告之。
秦人大喜,獻上牛羊酒食犒勞軍士。
沛公又推辭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
”這樣秦人更加高興了,唯恐沛公不為王。
這一點,聰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biāo),他變得很能克制自己。
這與項羽每攻城破鎮(zhèn)后遂“收其貨寶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結(jié)起來,爭霸中的項羽與劉邦俱懷統(tǒng)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稟賦優(yōu)于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動輒怒、大怒,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
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xiàn)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標(biāo)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biāo)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優(yōu)秀品質(zhì),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絕不只是靠運氣得來的。
《楚漢風(fēng)云》分析劉邦得天下,項羽失天下寫一篇觀后感500字
劉邦…。
起初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并不覺得怎么樣,也并不討厭,但是自從我知道了他和項羽的事情之后我就認為這個人的人品真的很差
就算你們覺得是我無聊,沒事找事,就算是刪了我的文我都不會反駁,我真的只是想說出我心里的話。
劉邦在個人品質(zhì)上的確是“垃圾”,《史記.高祖本紀》寫到劉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好酒及色”,經(jīng)常到王媼、武負那里去賒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十足的‘酒棍’,到呂功那里去坐席,分錢沒得,還沖“大哥大”,“賀錢一萬”,呵,還得了個便宜,撿到個媳婦;在親情上,也是個“垃圾”:項羽大軍的追趕下,為了自己跑得脫,也顧不得自己的兒女了,“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項羽要殺他父親,他卻說:“就希望你能分給我一杯肉湯。
”說假話,編故事,說祥云,話白蛇,披著神的外衣籠絡(luò)人心。
得志后,大言不慚,說:“當(dāng)初大人常以為我沒有才能,無可依仗,不會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比不上劉仲勤苦努力。
可是現(xiàn)在我的產(chǎn)業(yè)和劉仲相比,誰的多呢
”是誰撕毀鴻溝之約
是誰讓一代霸王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的下場
是誰讓虞姬為項羽而死
都是劉邦這個小混混,這個妻管嚴,這個好色鬼。
要不是項羽大度的放過劉邦三次,現(xiàn)在也就不會有漢高祖這個詞了,劉邦那個小人也配叫漢高祖
我很疑惑啊
他能當(dāng)皇帝全憑運氣好而已,更本沒有什么才能
胸中更無大志,可是項羽不同
項羽青年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他曾說過:“學(xué)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xué)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xué)便學(xué)萬人敵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fēng)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那像劉邦那小子,自小便是渾渾噩噩的,居然還學(xué)會了用錢買官。
呵,他運氣是真的好,被他買到了一個亭長。
要是他的運氣放到現(xiàn)代,說不定是可以中個五百萬的。
再次重申,我真的很討厭劉邦那小子
作文不說劉邦那個小混混了,咱說說,西楚霸王項羽。
說起項羽就一定要說說他的巨鹿之戰(zhàn)。
其實項羽在巨鹿的時候情況已經(jīng)很危急了的,巨鹿之戰(zhàn)對項羽來說就是一場可能傾家蕩產(chǎn),賠上性命的豪賭,賭注就是自己的命和幾萬楚軍的命。
贏,就可以將大秦的天下就盡收囊中;輸,就會全軍覆沒,死無全尸。
再或許,項羽沒有想過自己會輸。
作文這次豪賭對項羽來說是有很大壓力的,當(dāng)時項羽的軍隊頂多六萬人,要面對著比自己強大數(shù)倍的敵人,那可是擁有四十萬兵力的秦朝軍隊啊
對手強大,自己實力弱小這是其一。
其二:糧草,當(dāng)時楚軍更本沒有任何糧草的供應(yīng),比起糧草充足的秦軍這是一個很大的弱點,這是很可能成為致命的弱點
其三:軍隊中有很多雜牌義軍,真正是項家軍的只有兩到三萬人。
這就像是一鍋大雜燴,讓項羽怎么好統(tǒng)領(lǐng)
指揮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
其四:沒有退路,項羽沒有一點退路。
秦軍要是這一站失敗了,大不了逃跑再來。
可是項羽呢
要是他敗了,可能只有提著頭去見楚懷王了。
如果項羽退縮的話下場也未必會好到哪里去。
其五:盟友的畏戰(zhàn),天下諸侯都知道成敗都在此一舉,可是各自有都不愿意幫助項羽,都像保存好自己的實力,所以指望各路諸侯的幫忙那是比摘月亮,摘星星還難。
天才就是天才,在這么不利于自己的時刻仍然能鎮(zhèn)定的指揮大軍,一舉取得勝利
只可惜啊,項羽這樣的天才竟被劉邦那樣的小混混,小癟三給打敗了,劉邦為什么會贏呢
全是應(yīng)為劉邦是小人,本想乘著項羽攻打齊國的時候去攻打項羽,沒想到哇
自己反被攻擊,兵力大損。
項羽只用了三萬兵力就把劉亭長的五十六萬的兵力全部殲滅
戰(zhàn)術(shù)之妙,戰(zhàn)果之輝煌,用兵之神,可謂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漢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于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diào)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后的合圍。
于是,雙方進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什么意思?還要有讀后感。
急需謝謝各位了
高皇帝(冬月 二十四—前四月二十五),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zhàn)略家和指揮家。
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出身農(nóng)家,為人豁達大度, 不事生產(chǎn)。
歷任沛縣泗水亭長、、。
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
起事后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yīng)起義,攻占沛縣等地,稱,不久投奔。
公元前206年十月,軍進駐霸上,向劉邦投降。
秦朝滅亡。
劉邦廢秦苛法,與關(guān)中父老約法三章。
鴻門宴后封為,統(tǒng)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
楚漢戰(zhàn)爭前期,屢屢敗北。
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fā)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lián)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于反敗為勝。
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后,統(tǒng)一天下。
對劉邦的評價
⒈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出身只能證明一個人的血緣傳承,以出身論英雄,大謬大誤
貴族出身不代表全是酒囊飯袋,草根出身也不全是英雄好漢,但也不能將兩種因果關(guān)系倒置過來,要因人而異。
劉邦出身平民,“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司馬遷高度評價劉邦“仁而愛人”。
劉邦采取了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會的安定的做法,這是他能取得人民的擁護、由劣勢變?yōu)閮?yōu)勢最終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之一。
劉邦和他的許多重要臣僚都出身社會下層,了解人民疾苦,漢朝建立后,他們在“因民之欲而不擾亂,以寬厚清凈為天下帥”的原則下治理國家。
⒉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xué)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
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jié)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
劉邦本人具有的敢于作為、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拇髿舛?、大胸懷,現(xiàn)出“常有大度”的長者之風(fēng)。
劉邦的寬宏大度和容人之德使他的麾下猛將如云、謀臣如雨。
但如何調(diào)動文臣武將的積極性,使他們身上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需要一套得體的制度和方法。
納諫考驗著領(lǐng)導(dǎo)者的胸襟,當(dāng)自己有了成見被別人否定的時候,在你身處險境的時候一般還能夠虛心接受,但你一旦權(quán)威隆盛,否定意見就會很難接受。
劉邦能夠虛心納諫,在他那里,沒有需要維護的個人面子,一切以漢王朝的根本利益為依據(jù)。
漢朝建立以后,劉邦面臨著政治上鞏固加強中央集權(quán)、經(jīng)濟上恢復(fù)發(fā)展生產(chǎn)、邊境上解決匈奴襲擾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他一如既往,更加虛心納諫。
⒊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dāng)。
納諫其實也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考驗的是領(lǐng)導(dǎo)者的判斷力。
采納了正確的意見那就好,采納了錯誤的意見怎么辦
意見是別人的,決策是自己的。
所以,能夠判斷出正確意見或者錯誤意見,這可是一個領(lǐng)導(dǎo)者十分重要的智慧和素養(yǎng)。
任何一個時代有才華的謀臣永遠都不會缺乏,缺乏卻是那些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接納正確意見的決策者。
經(jīng)常有人說劉邦是靠手下打拼出來的,這實際上可以說明劉邦的御下能力是很強的,什么樣的人才在他手里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
漢·班彪《王命論》中:蓋在高祖“知人善任使。
”“知人善任”這個成語,就是源于對劉邦的稱贊。
劉邦的三個“吾不如”,既顯露了劉邦的“知人善任”,更彰顯了他的“自知之明”,滲透了“謙受益”的哲理,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
事實上,任何封建帝王自己不見得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卓越見解,都能事事“圣心獨斷”,關(guān)鍵是要有知人之明,把各方面的有用之才安排在適宜的崗位上充分發(fā)揮其才干,同時又能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擇善而從,使自己的各項重大決策減少失誤。
劉邦的品格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比較突出,因而在其風(fēng)云際會的一生的重大決策中,很少有失誤的地方,而即使有些失誤,也易于在較短時期得到糾正,并且最后能夠選擇出最佳方案。
⒋項王非政冶家,漢王則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在秦朝末年,首先舉起造反旗幟的是陳勝、吳廣,接著項梁在楚地起事,張耳、陳馀在趙國擁立趙王起事,齊國后裔田譫在齊國起兵反秦,還有魏國、韓國、燕國等相繼起兵造反。
在這么眾多的英雄豪杰中,真正稱得上戰(zhàn)略家和政治家的很少。
這些人跟劉邦比起來,他們都缺乏一個政治家最要命的東西,那就是戰(zhàn)略思維。
政治家的戰(zhàn)略思維是相當(dāng)重要的,缺乏了宏觀的戰(zhàn)略思維和大局觀念,那就喪失了作為杰出政治家的根本。
政治家要從國家和民眾的長治久安上去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故而留給后人的多為治國御人之術(shù)。
劉邦是一個操盤高手,能夠駕馭、團結(jié)、整合各種勢力,善于抓住人性的特點將不同想法、不同軌跡的各類角色為我所用,變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求“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的意思和出處。
是漢相蕭何提出的。
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
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
” 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劉邦平定叛亂后回到長安,發(fā)現(xiàn)丞相蕭何已下令營造了未央宮。
宏偉壯麗,異常奢華。
劉邦勃然大怒,責(zé)問蕭何:“天下混亂苦戰(zhàn)數(shù)年,勝負未知,建造如此豪華的宮殿,未免太過分了吧
”蕭何回答:“正因為天下尚未十分安定,才可以乘機建造宮室。
況且天子占有四海之地,不如此不足以體現(xiàn)天子的威嚴。
建造得壯麗一些,可以叫后代永遠無法超越它。
”劉邦聽后,轉(zhuǎn)怒為喜。
以后,“四海為家”這個詞經(jīng)常為后人所用。
釋義 原指帝王占有全國。
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當(dāng)作自己的家。
指志在四方,不留戀家鄉(xiāng)或個人小天地。
出處 《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
” 示例 我們是~的,我們是以一切人民為兄弟姐妹的。
(孫犁《看護》)現(xiàn)代人說“四海為家”,言下之意是指四處飄泊流浪,頗有一種處處無家處處家的廣闊胸懷。
但是“四海為家”的意義就只是這么簡單嗎
實際上這個成語最初反映的是儒家大一統(tǒng)的政治文化理想,是指帝王占有四海,天下一統(tǒng)。
這要先從“四海”開始說起。
中國最早的辭書《爾雅》的《釋地》中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這里四海指的是四邊荒遠地區(qū),不是指海洋。
夷、狄、戎、蠻是指有別于中原華夏民族的少數(shù)民族,而加在前面的九、八、七、六則是泛指少數(shù)民族部族眾多。
“海”的本義是指天池,“?!钡囊炅x指數(shù)量多。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謂之海。
清代胡渭《禹貢錐指》卷十八中說得明白:“古書所稱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
《爾雅》四海系《釋地》,不系《釋水》,《禹貢》九州之外即是四海,不以海水之遠近為限。
”這說明九州之外就是四海。
“四海為家”也就是以四海為一家,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都在一個民族大家庭之中。
這是儒家設(shè)計的大同理想。
所以《論語·堯曰》中記載堯在禪讓帝位時告誡舜說:“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意思是說如果四方的老百姓生活困苦,那么作為天子也該是下臺的時候了。
《荀子·王制》說:“四海之內(nèi)若一家。
”就是講天子的王化之治不但要實行于九州之中,而且要推向九州之外,即四海之中。
儒家要求士大夫和帝王都要有胸懷大志、四海為家的大氣魄,如《史記》卷八記丞相蕭何勸解高祖劉邦說:“天子以四海為家。
” 上古的兩位帝王舜和禹在出巡的路上死在了異鄉(xiāng),就葬在當(dāng)?shù)氐哪戏?,并沒有運回北方老家去安葬。
儒家認為這是帝王以四海為家的典型體現(xiàn)。
《史記》卷一記載帝舜為冀州之人,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
《史記》卷二記載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
今浙江紹興仍有大禹陵的遺跡。
所以徐乾學(xué)《讀禮通考》卷九十說:“天子以四海為家,舜葬蒼梧,禹葬會稽,豈愛夷裔而鄙中國邪
示無外也。
”漢代蔡邕《獨斷》中也說:“天子無外,以天下為家。
”就是說天子理想的政治狀況是無內(nèi)外之別,四海之內(nèi)與四海之外都是一家人。
后來秦始皇也死在了東巡的途中,但秦始皇就沒有葬在異鄉(xiāng),而是運回了咸陽。
這是因為秦朝焚書坑儒,實行法家統(tǒng)治,當(dāng)是的制度對于儒家的一套東西如四海為家的政治文化理想是不感興趣的。
所以說,“四海為家”原本是指無內(nèi)外之別、各民族平等的儒家理想化的政治理念。
《百家講壇》觀后感2篇,字數(shù)800字以上(誤差50字)一篇10分
一、《百家講壇》觀后感 ——時代造就的英才 秦朝末年,烽煙四起,戰(zhàn)火連天。
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各路人馬紛紛揭桿而起,伐無道、誅暴秦,而韓信,這位一代英才,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yīng)運而生的。
韓信,一個在亂世出生的奇才,不平凡的時代背景鑄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是一個落破的貴族,整天帶著一把劍到處蹭飯吃,在他的家鄉(xiāng)是一個人人厭惡的游民,但是,他的經(jīng)歷賦予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雄才壯略,磨煉了他的意志,堅定了他的信念,在他與漂母(幫助人家洗衣服的婦女)的對話中我聽出了他的雄心壯志:他不甘于在這里做一個游民,他定有前程,但沒人看得起他,正可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面對那無賴的挑釁,韓信忍受著“胯下之辱”,他完全可以一劍將他刺死,但他也只是在“孰視之”之后,從那無賴的胯下鉆了過去。
為什么
因為他知道“忍”字頭上一把刀,這不是懦弱,這是睿智
他明白這一決定的重要性,如果沖動,他的理想將無法實現(xiàn)。
于是他背井離鄉(xiāng),仗劍從軍,卻無用武之地,直到遇到了蕭何。
蕭何是伯樂,慧眼識英才。
再加上拜將之后,韓信與劉邦的那段話,韓信用自己獨到的眼光替劉邦分析了天下情勢,今與劉邦爭霸的為項羽,他雖英勇善戰(zhàn),卻只有匹夫之勇,他雖心地仁慈,卻乃婦人之仁,搶民財,失民心,不成大器,讓劉邦心服口服,大有相見恨晚意。
此后,韓信為劉邦攻打天下,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被封為齊王,本可自立為王,卻甘愿為劉邦賣命,終因功高蓋主,成為漢高祖的心腹大患,也是由于與陳浠密謀造反,最終喪于呂后之手。
他的死并不全是因為“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吧,他的優(yōu)柔寡斷,他的報恩之心,他的圖謀不軌,終使他成為階下囚,刀下之魂。
他是一位英雄,因為他的幫助,劉邦才得以結(jié)束了楚漢爭霸的局面;他替劉邦完成了大業(yè);他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卻也落得如此下場。
他是一位軍事奇才,他的軍事才能是其他人所不及的。
他能在沙場上指揮千軍萬馬,他能沖鋒陷陣,打過無數(shù)勝仗;但他對于政治問題卻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如果韓信當(dāng)時割地為王,如今的歷史就要改寫。
他能忍辱負重,所以他能成功;但他的野心和傲氣也使他走向滅亡。
無論怎樣,他是一位在亂世出生的英雄,在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大江東去之時,淘盡浪沙,流過無數(shù)風(fēng)流人物的影子,卷起了千堆雪,萬朵花。
韓信的面容,永遠地映在了后人的心里,留在了時間的長河里。
二、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主要講的是貞觀之治之李世民奪位。
當(dāng)時漢高祖時期,皇帝李淵治國有方,當(dāng)時全國上下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時,李世民就起了奪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齊王開刀,他設(shè)計計謀在玄武門把太子和齊王殺了。
這就是所謂的玄武門政變。
為什么當(dāng)時皇帝不處罰李世民呢
是因為他的聲望太高了,殺了他天下就會暴亂。
殺了齊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員大將去找皇帝要兵權(quán)。
當(dāng)時,皇帝和幾個大臣在劃船,看見一名全副武裝的將士來到他的面前,就被嚇著了,明白了此人的來意,但皇帝還是故作鎮(zhèn)靜地問他:你來干什么
此人就說外面有人生亂,請你把兵權(quán)交給秦王,讓他來統(tǒng)一安排,全部聽從他的指揮,旁邊兩位大臣也幫李世民說好話,皇帝沒有辦法,也只有交了兵權(quán)。
從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讓了,因為當(dāng)時兵權(quán)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順理成章地當(dāng)上了皇帝。
李世民當(dāng)上了皇帝,眾說紛紜,有的說是他篡位,有的又說是繼位。
史書是史書,說法歸說法,我認為李世民的做法是錯的。
因為他不應(yīng)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殺兄囚父。
雖然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卻失去了手足、父子親情。
百家講壇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欄目。
從紀連海的《正說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國》。
這幾天我就關(guān)注著于丹教授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與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
孔子說,一個人要有人格的尊嚴.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為冤冤相報何時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說那是一種浪費.是對人生的浪費.試想,人家很對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負重,還在那里對他人寬容,忍讓,會讓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這樣會讓那個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應(yīng)該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說的文言文給予大家解釋得惟妙惟肖.讓人容易懂得為人處世道理,她講述的人生哲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認真做著筆記.我需要學(xué)習(xí)這方面的知識,因為在我的面前總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