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漢宮秋》賞析
宮秋》第三折主要寫昭君出塞的過程,元帝灞橋送別起昭君投江,將她禮葬,并把毛延壽解送漢朝止。
這折戲是全劇高潮,不僅表表現(xiàn)了鮮明的主題思想,而且具有精湛的藝術(shù)特色。
戲的開場是王昭君出塞將行,被蕃使簇擁而上。
她雖然深知塞北風(fēng)霜難于消受,但是為了漢室江山,不得不奉命和番。
這樣,就突出了她的愛國思想。
在昭君對自己命運嗟嘆的詞語之中,蘊含著她勇于承擔(dān)國家災(zāi)難的剛毅品質(zhì)。
漢元帝上場時所唱的第一支曲子([雙調(diào)新水令]),明確地提出了皇帝和妃子這樣一對“金殿鴛鴦“為什么會被拆散而不能自保的問題,直接觸及了全劇的癥結(jié)所在。
在匈奴的武力威脅下,一國之主的漢元帝連自己寵愛的妃子都不能保護,可見當(dāng)權(quán)者的軟弱到了何等地步
劇中以不同民族的服飾為標(biāo)志,王昭君的改易胡服,不僅意味著漢元帝所蒙受的恥辱與痛苦,而且說明了王昭君的遠行已無可挽回,這就更增添了他的離愁別恨。
作者以元人所熟悉的事物設(shè)喻,如用馬的“金勒“、”玉鞭“比喻舊恩、新恨,給人以十分深刻的感受。
在番使的一再催行之中,漢元帝僅有的一點希望,是能夠延長餞別的進程,以便與昭君一起多捱些時光。
然而就是這一點可憐的愿望也不能達到,更使他感到無限悒怏,柔腸寸斷。
這時,昭君把漢家衣服留下,并深情地說: 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
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色
這四句詩,前二句取李自《王昭君》詩句;后二句取陳師道《古意》詩句,寥寥數(shù)語,進一步表現(xiàn)了昭君的忠貞節(jié)操。
漢元帝既無法挽留昭君,又不能改變這使人難堪的現(xiàn)實,只好遷怒于人,情不自禁地對文臣武將發(fā)出了斥責(zé): [雁兒落]我做了別虞姬楚霸王,全不見守玉關(guān)征西將。
那里取保親的李左車,送女客的蕭丞相
[得勝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養(yǎng)著那邊庭上鐵衣郎…… 元人雜劇常以“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比喻文臣武將。
作者借漢元帝之口,對滿朝文武大臣講行了冷嘲熱諷,不由得想起了歷史上李左車、蕭何那樣既有謀略,又勇于任事的英雄。
要是自己身邊也有這樣的人物,怎么會受此奇恥大辱
劇中的朝臣尚書,對于娘娘出塞和親,不僅不覺得羞恥,反而還勸皇帝“不必掛念”,“咱回朝去罷。
”這就更加激怒了漢元帝:“怕不待放絲韁,咱可甚鞭敲金鐙響。
”“放絲韁”、“鞭敲金鐙”也是元朝的習(xí)俗,當(dāng)時蒙古用兵得勝回朝時,鞭敲金鐙發(fā)出響聲,表示慶祝勝利。
這里意思是說,送娘娘出塞和親也算勝利嗎
有什么鞭敲金鐙響的理由呢
這個發(fā)問,于文官武將是譴責(zé);于漢元帝自己,則是諷刺。
《漢宮秋》的唱詞哀婉曲折,意味雋永。
作者以文人騷客之心推度君王之腹,以無限同情的筆調(diào),細致綿密地描繪了漢元帝對昭君的思念之情,把漢元帝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和觀眾面前。
漢元帝送別昭君后所唱的三支曲子[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慷慨悲涼,纏綿排惻,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完整的、充滿詩意的境界,富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體現(xiàn)了馬致遠在雜劇創(chuàng)作中既富于氣勢,又講究文采的藝術(shù)特色。
其中,〔梅花酒〕、[收江南]曲牌,作者巧妙地使用變格的手法,首末都是增句,末尾六字句,都頓成兩個三字短句,前后重復(fù),形成重疊回環(huán)的句式,增強了唱詞的表現(xiàn)力與音樂感,使人讀后回腸蕩氣,余味無窮。
真是字字含情,蒼涼激楚。
第三折的末尾,寫昭君不肯入番,在漢匈交界處投江而死的情節(jié),雖然著墨不多,卻賦予昭君這個劇中人以新的意義。
顯然,作者是飽含著強烈的民族感情,虛構(gòu)了這一故事情節(jié),為我們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于前人的、閃耀著光輝的新的藝術(shù)形象。
馬致遠與《漢宮秋》簡介
中國古典戲曲四大悲?。骸短一ㄉ取?、《竇娥冤》、《牡丹亭》、《西廂記》元雜劇四大悲劇:《竇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中國古代四大悲劇
中國古典戲曲四大悲?。骸短一ㄉ取?、《竇娥冤》、《牡丹亭》、《西廂記》 元雜劇四大悲?。骸陡]娥冤》、《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
古代四大喜劇和四大悲劇家
四大喜劇:關(guān)漢卿《拜月亭》、王實甫《西廂記》、白樸《墻關(guān)馬上》、鄭光祖《倩女離魂》四大悲?。宏P(guān)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