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母行述的相關練習以及答案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文縐縐(zhōu zhōu):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佃(diàn)戶:佃,租種土地。
輕?。貉哉Z舉動帶有輕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愛慈善。
質問:依據事實問明是非;責問。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廣漠:廣大空曠。
寬?。簩捜蒺埶?。
?、?文中寫了母親哪幾件事
?、?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事: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為當家的后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體說來,寫對“我”的管教,主要寫了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
在學習方面,天剛亮時,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在做人方面,除了寫每天早晨對“我”的教育外,重點寫了“我”因說了一句輕薄的話而受到的重重責罰。
寫母親作為當家的后母當家之難,主要寫了三件事: 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
?、?如何與“我”的大嫂、二嫂相處和如何對待她們妯娌之間的矛盾。
?、?寫母親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氣,直到叫那個說了不負責任的話的五叔當面認錯賠罪才罷休。
?、?提示母親品性的語句有: ①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 ?、?“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
并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 ③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 ?、?勾畫出文中揭示母親品性的語句,試用“母親是一個________的人”的形式組織語言,精當評價母親的形象。
“母親是一個對我管教深細而嚴格的人” “母親是一個容忍善良、仁慈溫和又很有剛氣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適對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回顧,除了主體部分寫母親外,課文的其余部分還提及到了什么
⑴ 課文前三個語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
課文開頭交代了由于自己身體弱和母親的管教養(yǎng)成了文縐縐的性格。
第2段寫自己愛學習的性格和兒時最活潑的游戲。
突出表現了對兒童游戲的追念和缺少兒童游戲生活的惋惜。
第3段嘆惋自己兩次失去了“發(fā)展的機會”。
?、?課文最后一段,寫母親對自己深遠的影響。
理解深層內涵和寫作方法 ?、?課文前三語段,只有一句提及母親,而其他內容似與作為課文內容鮮明精練概括的文題無關,作者這樣安排行文結構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寫出了自己童年的愛好、快樂,另一方面也寫出兒童好玩的天性;既寫出童年生活的單調和失落,也寫出環(huán)境與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總的來說,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是母親“給了我做人的訓練”,這不僅彌足珍貴、銘記永久,而且影響巨大。
這樣看來,前三段實在不是閑筆,不僅為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呼應。
另一原因是,這篇課文選自《四十自述》,寫母親,同時也是寫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段歷程,或者說,是把母親作為人生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師”來寫的,所以開頭寫了較多自己童年的經歷。
?、?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文中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這看似游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
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的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
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以身示范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
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回顧人生歷程時,胡適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卻極少運用直接抒情的語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體現的
大體可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① 文章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構與作者真摯、發(fā)自內心的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語句就飽蘸感情:“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
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等。
② 作者是用童年的視角來回憶童年往事,毫無成人的姿態(tài),亦無學者的深沉,如實道來,真誠傾吐,甚至可以說,作者是掏出“心靈”來寫母親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著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品味關鍵語詞,把握自傳的語體特點: 教師導學: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做人的態(tài)度風格。
本文語言直白、坦誠,毫無夸飾之辭,而這正是胡適的品性受了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結合語境,品味句中加點詞語的分寸感。
⑴ 我在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
?、?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用“不能不”雙重否定,表達了作者對“打了一點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這一能愿動詞的雙重否定表達一種主觀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觀認為之意,這樣既表明了態(tài)度,又不顯得斷然和絕對。
⑵ 說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現了作者謙遜的態(tài)度。
盡管作者當時已是文化名人,而且這一“混”字與下句“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就該有人來管束“我”,但卻沒有,表達了作者遠離母親之后對母親的懷想;沒有一個管束過“我”,“我”還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說明了母親給“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⑶ 事實上,作者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說到這些美德時,前面都加了“如果”這一表假設的詞語,意在表明只是一種假設,而不是自己已經具備了這些美德,表現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時也非常符合自傳的語體特點。
結合補充材料,試對作者母親為人、教子的方式發(fā)表個性化的評論。
教師點撥:作者母親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謙禮,寬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現為嚴格,有時過于嚴厲。
這是由于舊社會的婦女把“相夫教子”作為“天職”和美德的緣故。
而對于作者母親來說,深感教子的責任更加重大。
她所敬重的丈夫過早地去世,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時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對未來生活的全部寄托,還有如何才能對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
正是這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點壞毛病,生怕他不爭氣。
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細而嚴格。
小結 同學們,掩卷遐思,我們不能不說:是母親,撐托起我們成長的藍天麗日;是母愛,伴我們堅實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
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
感念母親的恩德,我們就該以積極奮發(fā)去回報母親的辛勞操持。
讓我們道一聲:媽媽,您辛苦了
我們愛你永遠,以此來告白神圣無私的母愛。
練習 1、“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這句話在文章的首尾反復出現,抒發(fā)了作者對母親的(贊美、感激、懷念)的感情。
2、本文共寫了六件事,詳略安排得當。
理出文中詳寫的兩件事,用“為了……,媽媽……”的句式分別概括這兩件事。
答、⑴ 為了使“我”的傷及時得到救治,媽媽背著我跑到醫(yī)院。
?、?為了省出一個人吃飯,讓“我”和弟弟吃飽飯,媽媽遠嫁親生女兒。
3、去車站回來的路上,媽媽一邊走一邊叨叨“好啊,好啊,閨女大了,早點尋個人家好啊,好
”媽媽真的是認為這樣好
她為什么要總說好
答:媽媽不認為這樣好。
媽媽總說好是為了安撫她自己那顆流血的心。
4、閱讀畫線句子,聯(lián)系上文,體會媽媽的哭所包含的復雜感情。
答、⑴ 為女兒遠嫁而傷心。
?、?為兒子終于理解和接納了自己而欣慰。
閱讀短文《母愛》,回答問題: 家里雖然一貧如洗,但母親情愿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來請了一位先生。
我到10歲的時候,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
到年底的時候,在母親的再三督促下,父親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課,在夜里親自聽我背書,很嚴厲。
桌上放著一根兩指闊的竹板,我背向著他立著背書,背不出的時候,他提一個字,就叫我回轉身來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來。
我吃了這一下苦頭,痛是血肉的身體所無法避免的感覺,當然失聲地哭了,但是還要忍住哭,回過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處中斷,背不下去,經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嗚嗚咽咽地背著那位前世冤家“見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嗚咽著背,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縫紉著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哭著。
但她卻時時從嗚咽著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中勉強說著“打得好”。
在現在看來,這樣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蠻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親,因為那個時候就只有這樣野蠻的教育法。
如今想起這些,仍然感念著我的母親。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腫得有半寸高,偷向燈下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著已成熟絲的蠶的蠶身一樣。
母親含著淚抱我上床,輕輕地把被窩蓋上,在我額上吻了幾吻。
?、?這段文字所寫的主要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是(“我”十歲那年年底的一個夜里),地點是(“我”家中)。
?、?這段文字所寫的主要人物是(母親 ). ?、?這段文字重點是表現(母親在教子讀書上深沉的愛). ?、?看到“我”背不出書而遭重打,母親為什么一邊飲泣吞聲,一邊又勉強說“打得好”
對于母親的這種態(tài)度和做法,“我”是怎樣認識的
“飲泣吞聲”是因兒子挨打而感到痛苦,“勉強說‘打得好’”是希望兒子讀書上進,表現母親關心教育兒子的復雜感情。
“我”當時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
先母行述的相關練習以及答案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文縐縐(zhōu zhōu):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佃(diàn)戶:佃,租種土地。
輕薄:言語舉動帶有輕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愛慈善。
質問:依據事實問明是非;責問。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廣漠:廣大空曠。
寬?。簩捜蒺埶?。
⑴ 文中寫了母親哪幾件事
?、?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事: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為當家的后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體說來,寫對“我”的管教,主要寫了學習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訓導。
在學習方面,天剛亮時,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學;在做人方面,除了寫每天早晨對“我”的教育外,重點寫了“我”因說了一句輕薄的話而受到的重重責罰。
寫母親作為當家的后母當家之難,主要寫了三件事: ?、?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
② 如何與“我”的大嫂、二嫂相處和如何對待她們妯娌之間的矛盾。
?、?寫母親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氣,直到叫那個說了不負責任的話的五叔當面認錯賠罪才罷休。
?、?提示母親品性的語句有: ①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 ② “我母親從不罵他一句。
并且因為是新年,她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 ③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 ?、?“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但她有時候也很有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 ?、?勾畫出文中揭示母親品性的語句,試用“母親是一個________的人”的形式組織語言,精當評價母親的形象。
“母親是一個對我管教深細而嚴格的人” “母親是一個容忍善良、仁慈溫和又很有剛氣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適對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回顧,除了主體部分寫母親外,課文的其余部分還提及到了什么
?、?課文前三個語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
課文開頭交代了由于自己身體弱和母親的管教養(yǎng)成了文縐縐的性格。
第2段寫自己愛學習的性格和兒時最活潑的游戲。
突出表現了對兒童游戲的追念和缺少兒童游戲生活的惋惜。
第3段嘆惋自己兩次失去了“發(fā)展的機會”。
?、?課文最后一段,寫母親對自己深遠的影響。
理解深層內涵和寫作方法 ?、?課文前三語段,只有一句提及母親,而其他內容似與作為課文內容鮮明精練概括的文題無關,作者這樣安排行文結構的用意是什么
?、?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寫出了自己童年的愛好、快樂,另一方面也寫出兒童好玩的天性;既寫出童年生活的單調和失落,也寫出環(huán)境與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所起的奠基作用。
總的來說,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是母親“給了我做人的訓練”,這不僅彌足珍貴、銘記永久,而且影響巨大。
這樣看來,前三段實在不是閑筆,不僅為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呼應。
另一原因是,這篇課文選自《四十自述》,寫母親,同時也是寫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段歷程,或者說,是把母親作為人生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師”來寫的,所以開頭寫了較多自己童年的經歷。
?、?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⑵ 文中除了寫母親怎樣訓導之外,還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這看似游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
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的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
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恩師”,寫她以身示范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
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人們常說: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回顧人生歷程時,胡適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卻極少運用直接抒情的語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體現的
大體可從兩個方面來探討: ① 文章質樸、真切的敘述語言和自然流暢的結構與作者真摯、發(fā)自內心的情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如,有些語句就飽蘸感情:“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從不知道她醒來坐了多久了”“聽說眼翳可以用舌頭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頭舔我的病眼”“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后母。
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等。
② 作者是用童年的視角來回憶童年往事,毫無成人的姿態(tài),亦無學者的深沉,如實道來,真誠傾吐,甚至可以說,作者是掏出“心靈”來寫母親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著作者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品味關鍵語詞,把握自傳的語體特點: 教師導學:人們常說“文如其人”“文即其人”,文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做人的態(tài)度風格。
本文語言直白、坦誠,毫無夸飾之辭,而這正是胡適的品性受了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
結合語境,品味句中加點詞語的分寸感。
?、?我在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學得了讀書寫字兩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點底子。
?、?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用“不能不”雙重否定,表達了作者對“打了一點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這一能愿動詞的雙重否定表達一種主觀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觀認為之意,這樣既表明了態(tài)度,又不顯得斷然和絕對。
?、?說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現了作者謙遜的態(tài)度。
盡管作者當時已是文化名人,而且這一“混”字與下句“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就該有人來管束“我”,但卻沒有,表達了作者遠離母親之后對母親的懷想;沒有一個管束過“我”,“我”還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說明了母親給“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事實上,作者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說到這些美德時,前面都加了“如果”這一表假設的詞語,意在表明只是一種假設,而不是自己已經具備了這些美德,表現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時也非常符合自傳的語體特點。
結合補充材料,試對作者母親為人、教子的方式發(fā)表個性化的評論。
教師點撥:作者母親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謙禮,寬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現為嚴格,有時過于嚴厲。
這是由于舊社會的婦女把“相夫教子”作為“天職”和美德的緣故。
而對于作者母親來說,深感教子的責任更加重大。
她所敬重的丈夫過早地去世,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時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對未來生活的全部寄托,還有如何才能對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
正是這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點壞毛病,生怕他不爭氣。
所以,她對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細而嚴格。
小結 同學們,掩卷遐思,我們不能不說:是母親,撐托起我們成長的藍天麗日;是母愛,伴我們堅實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
孟郊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
感念母親的恩德,我們就該以積極奮發(fā)去回報母親的辛勞操持。
讓我們道一聲:媽媽,您辛苦了
我們愛你永遠,以此來告白神圣無私的母愛。
練習 1、“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這句話在文章的首尾反復出現,抒發(fā)了作者對母親的(贊美、感激、懷念)的感情。
2、本文共寫了六件事,詳略安排得當。
理出文中詳寫的兩件事,用“為了……,媽媽……”的句式分別概括這兩件事。
答、⑴ 為了使“我”的傷及時得到救治,媽媽背著我跑到醫(yī)院。
?、?為了省出一個人吃飯,讓“我”和弟弟吃飽飯,媽媽遠嫁親生女兒。
3、去車站回來的路上,媽媽一邊走一邊叨叨“好啊,好啊,閨女大了,早點尋個人家好啊,好
”媽媽真的是認為這樣好
她為什么要總說好
答:媽媽不認為這樣好。
媽媽總說好是為了安撫她自己那顆流血的心。
4、閱讀畫線句子,聯(lián)系上文,體會媽媽的哭所包含的復雜感情。
答、⑴ 為女兒遠嫁而傷心。
?、?為兒子終于理解和接納了自己而欣慰。
閱讀短文《母愛》,回答問題: 家里雖然一貧如洗,但母親情愿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來請了一位先生。
我到10歲的時候,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
到年底的時候,在母親的再三督促下,父親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課,在夜里親自聽我背書,很嚴厲。
桌上放著一根兩指闊的竹板,我背向著他立著背書,背不出的時候,他提一個字,就叫我回轉身來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來。
我吃了這一下苦頭,痛是血肉的身體所無法避免的感覺,當然失聲地哭了,但是還要忍住哭,回過身去再背。
不幸又有一處中斷,背不下去,經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
嗚嗚咽咽地背著那位前世冤家“見梁惠王”的《孟子》
我自己嗚咽著背,同時聽得見坐在旁邊縫紉著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哭著。
但她卻時時從嗚咽著的、斷斷續(xù)續(xù)的聲音中勉強說著“打得好”。
在現在看來,這樣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蠻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親,因為那個時候就只有這樣野蠻的教育法。
如今想起這些,仍然感念著我的母親。
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腫得有半寸高,偷向燈下一照,通亮,好像滿肚子裝著已成熟絲的蠶的蠶身一樣。
母親含著淚抱我上床,輕輕地把被窩蓋上,在我額上吻了幾吻。
?、?這段文字所寫的主要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是(“我”十歲那年年底的一個夜里),地點是(“我”家中)。
?、?這段文字所寫的主要人物是(母親 ). ?、?這段文字重點是表現(母親在教子讀書上深沉的愛). ?、?看到“我”背不出書而遭重打,母親為什么一邊飲泣吞聲,一邊又勉強說“打得好”
對于母親的這種態(tài)度和做法,“我”是怎樣認識的
“飲泣吞聲”是因兒子挨打而感到痛苦,“勉強說‘打得好’”是希望兒子讀書上進,表現母親關心教育兒子的復雜感情。
“我”當時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