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加讀后感
世界的色彩,因你而改變。
名人故事的讀后感
我看的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是描述了海倫凱勒的情況 以下是正文 生命·奇跡 在這個地球上,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 ——題記 活著,是對生命的珍惜;堅強地活在痛苦中,更是一種對生命地依戀、不舍。
然而能使人支撐這個生命地是一股龐大的,震撼人心地力量——生命地力量。
雖然生命的脆弱就如同一顆小草,任人踐踏,任風吹擺,任雨潮打。
但只要有求生的意識和信念,為自己而努力奮斗,為自己的一生而活著,我相信終有一天,它能歷經(jīng)狂瀾,變薄弱為力量;更能頑強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生命的奇跡
從古至今,這股生命的力量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人為生命奮斗拼搏。
在冥冥中,我真真正正地看到了一個奇跡的誕生——海倫·凱勒。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倫,一個是海倫·凱勒。
”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
她不僅能在黑暗中為自己尋找光明,更為無望的世界帶來了希望……她讓為生命絕望的人類相信命運可以用雙手去改變;她讓為生命嘆息的人類堅信命運無法掌握人的生死;她更讓為生命而自暴自棄的人明白生命的可貴
海倫,是世界上所有人類的精神楷模;海倫,她更是世界的一個奇跡
當我翻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心里是三分驚喜七分好奇。
然而當我翻完這本書中每珍貴的一頁,我心中是洶涌彭湃的,又是惆悵萬千的。
它帶給我的是驚訝,是感動,更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震撼著我。
在整整的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里,竟磨練出一個如此勇敢、堅強,有著頑強的求生意志的非凡女子。
對于一個常人來說,三天——也就是72個小時,能辦成的事根本就寥寥無幾。
但是對于海倫來說,三天似三十年。
如果她能擁有三天的光明,她的心里滿足和快樂…… 誰能想象年幼的海倫面對自己又聾又啞又瞎的現(xiàn)實曾經(jīng)也墮落過,暴躁過,為上帝的無情而忿忿不平,但正是因為她在老師,莎利文的幫助下,正確了自己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并依靠著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和對光明的追求,竟奇跡般的重新振作起來,用那僅有的卻又蘊藏著不可思議的力量的精神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奇跡
日復一日,海倫成功了,她終于成功了
她借助了自己的雙手看到了美麗的世界,聽到了絢彩的世界。
海倫終于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跡…… 海倫的不幸與生活在黑暗中的痛苦是我一輩子都無法體會的,但她對生命的永不放棄是令世人刻骨銘心的。
可能在一百年、一千年后,還會有人提到海倫·凱勒,還會回憶起這個創(chuàng)造生命奇跡的女士,訴說生命的珍貴與短暫…… 海倫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同時也是一種可惜。
而我們這些花樣年華的青少年有著青春美好的時光,難道就讓它白白流逝嗎
海倫·凱勒說過:“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將把這三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變?yōu)榘讜兊膭尤似孥E。
第三天,我要在現(xiàn)實世界里,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人們中間度過平凡的一天。
”海倫的三天就如此僅僅有條,可我們的時間和機遇還很多,可以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光明對我們來說不是奢望,聲音也不是可欲而不可求。
對我們來說,并不缺乏身體上的組織結構,我們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頑強,不向命運投降的,自強不息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積極、樂觀、敢于創(chuàng)造奇跡的心
為善為惡在一念之間,生命中的奇跡出現(xiàn)與否也是一念之差。
上天賜予我們眼睛,是讓我們看清這個世界;上天賜予我們思想,是讓我們改變世俗,讓精神世界更美好;而上天賜予我們雙手,是為了讓我們擁抱未來,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奇跡
紅星照耀中國第1到第3讀后感
《 狗·貓·鼠》今天,我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中的《狗.貓.鼠》。
這篇文章主要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某些人。
魯迅先生在文中闡述了他仇貓的原因。
其實這些原因與一類人的行為,性格很相像,例如寫貓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動物就盡情玩弄,直到玩厭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別人的弱點或不足之處,就想盡辦法慢慢地折磨別人,好像不折磨夠就不甘心。
如果別人犯了錯,受到批評,說不定那種人就會在某個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這篇文章表面上寫追憶童年時救養(yǎng)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jīng)歷和感受,表現(xiàn)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魯迅巧妙的運用了往事抨擊了那些侵略我們國家的人們.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為鼓舞國家的士氣做出了貢獻.《阿長與<山海經(jīng)>》描寫的是魯迅家的保姆阿長。
文章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舊時中國農(nóng)村勞動婦女的形象。
有人比喻這篇文章是魯迅從記憶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異常鮮美的“朝花”。
的確,對于這個婦女,魯迅不但沒有避諱寫出她的美與丑,反而是懷著真摯的感情懷念她的一切。
不論魯迅對她是佩服、厭煩、喜歡或是討厭,字里行間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還發(fā)現(xiàn),這個“長媽媽”跟 “孔已己”很相似,同是舊中國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們的名字,都是已經(jīng)被人遺忘了的,而外號也是隨便起的。
可悲的人啊
《二十四孝圖》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
“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wèi)道是可恨的。
《五猖會》是魯迅兒時回憶去東關看五猖會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這篇文章描述了兒時父子之間一場微妙的沖突,“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
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在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中,魯迅生在一個縣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讀書人家,遭逢社會變革和家庭的日漸敗落。
魯迅被包圍在這種黑暗封建的家庭風習和社會現(xiàn)狀。
《無?!访枋鰞簳r在鄉(xiāng)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毙蜗?,“無?!边@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從文字來看魯迅也比較喜歡白無常。
認為他“不但活潑而詼諧”。
而且單單渾身雪白這一點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鶴立雞群”之感。
可以知道在當時的廟會中白無常是個很出風頭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xiàn)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讀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后,十分羨慕魯迅先生在百草園度過的美好時光。
文中充分描寫了百草園給魯迅先生的童年帶來的無限樂趣。
美麗的景色,就讓魯迅先生百玩不厭。
百草園這個樂園仿佛會讓讀者恨不得馬上去那兒飽飽眼福。
這篇文章不僅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達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情。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xiàn)了當時就社會庸醫(y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jīng)沒法治了還故意蒙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并且對治病只是忙于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那時的社會就像魯迅的父親一樣病重了。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
“名醫(y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
荒唐
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
魯迅似乎就是在吶喊著,對當時封建、腐敗的社會作批判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
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fā),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第九段中說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學堂也成了“眾矢之的”。
這也的確說明了封建舊思想的根深蒂固,人們對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認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么。
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
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yè)嗎
后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可以說是哪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很好地寫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xiàn)象,是一篇不錯的回憶性散文。
《藤野先生》回憶魯迅在仙臺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他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
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他去了仙臺,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
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他為魯迅添改講義,他就正解剖圖,他關心解剖實習,他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我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
這樣一位有著高貴人格的老師,也難怪魯迅說:“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校亲钍刮腋屑?,給我鼓勵的一個。
”《范愛農(nóng)》追敘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nóng)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nóng)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xiàn)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文中談到,開始時,兩人并非朋友,甚至幾次爭論過。
但作者回國后,兩人再次相遇,就由“敵”轉友了。
從此以后,他們幾乎成了摯友。
接著,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成了同事。
但“天下無不散之宴席”,作者與范愛農(nóng)因工作的原因分別了。
最后,范愛農(nóng)生活越來越拮據(jù)。
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后,范愛農(nóng)失足溺死于河中。
魯迅對范愛農(nóng)沒有一句正面的贊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xiàn)了革命后的范愛農(nóng)心情愉快的一面。
范愛農(nóng),一位覺醒的知識分子,但是無法在黑暗社會立足,他的內心是痛苦、悲涼的。
書海拾貝讀后感290字
書海拾貝 一本好書,就像一盞心燈,能照亮人晦暗的心靈,能喚醒人沉睡的良知,能解開人思想的桎梏,能打開人靈魂的枷鎖,能釋放人禁錮的靈魂,甚至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書籍就像一捧清泉,能滋潤干枯的靈魂,能洗滌心靈的塵埃。
書籍,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精神生活,還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質量。
書籍,就像一位導師,當你浮躁失意的時候,靜讀一本書,會使人的內心趨于平靜,書籍就像一位摯友,當你狂躁沖動的時候,靜讀一本書,會使人漸次冷靜凝思。
我喜歡讀書,喜歡以文字為伴,在文字里修心養(yǎng)性,在文字里放飛夢想,在文字里熏陶自己。
讀一本好書,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精神的愉悅。
是心靈一次的遠游。
在閑暇之余,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使我的生活更加充盈豐富而別有一番情趣。
在眾多的刊物中,尤其對《故事會》情有獨鐘。
歲月流逝,唯有對《故事會》情懷久長,它已經(jīng)陪我?guī)资畟€春秋了,從第一次邂逅至今,每期必買,每次都是讀的如癡如醉,愛不釋手。
《故事會》不僅是一本現(xiàn)代都市的故事讀本,更是一本離現(xiàn)實最近,離心靈最近的一本書。
以“新”、“知”、“情”、“趣”的宗旨,選取講述世相,社會、人生、人性、生活、奮斗、親情和事業(yè)的精彩動人的故事,兼具海外、歷史、名人及科普故事。
使讀者可以從故事中了解社會,了解歷史,解讀人生,拓展見識,關注民生,提高文學素養(yǎng)。
是一本容豐富陽光,題材廣泛,通俗易懂的社會人生讀本。
《故事會》面向大眾,故事精彩紛呈,適合社會各階層讀者閱讀,追求雅俗共賞的理念,始終以讀者為根本,以質量贏得讀者,為期刊中的一朵奇葩。
如書中的“笑話”部分,讓人忍俊不止,捧腹大笑,讓人疲憊之際頓感身心愉快,將煩惱拋到九霄云外。
“社會長廊,生活廣角”部分信息量豐富,可以閱覽到海外,歷史,名人及科普故事。
“法律知識”部分,以一個故事,解剖一個案例,讓讀者明白一個道理,學到一些法律知識,而且還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新浪微故事”部分,文字短小精辟,言簡意賅,辛辣幽默,濃縮精華,給人一些貌似荒唐實則在理的生活感悟。
“幽默世界”部分文字詼諧,風格獨特,人物生動鮮活,從中可以閱覽到社會各層次人物的生活百態(tài),認識到人間的真、善、美、丑、惡。
“新傳說里”講述大千世界中的眾生百相,含有意義深刻的真諦,令人回味無窮。
“民間傳說”部分,縱觀滄桑歷史,選取經(jīng)典故事,反思教訓,故事里蘊含做人的深刻道理,能使人對自己的行為反省,引以為戒,給人以啟迪和沉思。
“經(jīng)典傳遞”以禪理點破讀者的迷惑,以智慧給讀者以啟示,為讀者指明方向。
“情親”故事部分帶給人們感動的同時,又會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讓人有所思,有所悟。
“三分鐘典藏故事”,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給人以警醒,給人以啟迪……每次掩卷之余,我都會細品故事中的哲理,以此洗滌自己的靈魂和思想。
《故事會》是一把能打開人心靈之門、啟迪人思維的鑰匙。
有一句話說的好: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這句話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崇尚知識的民族。
進入了現(xiàn)代文明的當今時代,我們更需要知識,更需要多讀書,讀好書。
也唯有書籍才會改變人類的愚昧,才會延續(xù)人類的文明,才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古人說:“胸藏文墨懷如谷,腹有詩書氣子華”,一個人書讀多了,就會受書本的影響,可以開拓視野,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
回顧《故事會》陪我走過的人生路程,真正是我生活中最親密的良師益友,心靈相伴。
溫暖了我的性情,豐富了我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擴展了我思維,陶冶了我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提高了我的思想道德素質,也引導我走向文學宮殿的大門。
我讀書的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
孩子們很小就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
每期買回《故事會》,其間的內容也成為我和孩子們交流的主要內容之一。
尤其孩子們,從書中獲取了廣泛豐富的知識,大大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開啟了思維,提高了孩子們的寫作水平和想象力。
也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放松和休閑,緩解了學習的焦慮,調節(jié)了波動的情緒。
尤其,和孩子們一起讀書,既能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共同探討,又可以使孩子們在故事中感悟生活的真諦,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故事中受到教育,還可以提高孩子們對社會的了解和對事情的判斷能力,真正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孩子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和真理。
如今《故事會》已經(jīng)悄然走進千家萬戶,以豐富多彩的內容,深入人心,老少喜愛。
讀《故事會》,真正使人受益匪淺,每一則故事,都會使人猛醒、頓悟、沉思、反省。
現(xiàn)在,家中已經(jīng)收藏《故事會》近100多本,在沒有新書看時,我總喜歡翻出舊《故事會》細細品讀,書中好多故事的確百讀不厭,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啟迪,讓人掩卷沉思,使人在故事里悟出人生的真諦,生命的價值,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