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司空圖二十四品譯文讀后感

          司空圖二十四品譯文讀后感

          時(shí)間:2018-02-09 11:01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什么意思哦,我看不出個(gè)味兒來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絕對不是教我們?nèi)绾巫髟姡绾螌?,而是陶冶詩人的胸次,先求得詩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煉于詩?/p>

          我總是在心浮氣燥之時(shí),朗聲誦讀詩品,必會安神凈慮,豁然開悟,直抵那深沉濃摯的“真”。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本身非常喜愛,每每研讀總有所  獲。

          《二十四詩品》實(shí)際上是二十四首非常優(yōu)美的四言詩,每品以十二句分題系辭,描繪的是二十四種不同風(fēng)格的詩境(雄渾、沖淡、纖稼、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功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秀、委曲、實(shí)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dá)、流動(dòng)),它并沒有直接講到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技巧,故而有后來的《續(xù)詩品》之作,而這種對不同詩境的描繪更多地是在贊揚(yáng)其中所體現(xiàn)的精神品格。

            在學(xué)界對《二十四詩品》是否為司空圖所作有所爭議,分別持肯定與否定兩種觀念的學(xué)者,都通過史料、文獻(xiàn)、典籍等資料進(jìn)行論證,但都缺乏推翻對方論點(diǎn)的確鑿材料和證據(jù)。

          這是從外證來說的,舉一個(gè)內(nèi)證的例子,詩品中體現(xiàn)的了非常突出的老莊精神品格,幾乎每一品都展示了老莊虛靜恬淡、超塵撥俗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理想。

          隨處拈來如,“真與不奪,強(qiáng)得易貧。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俱似大道,妙契同塵。

          離形得似,庶幾斯人。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無不滲透著淡泊曠遠(yuǎn),空靈澄澈的靈心妙性。

          反觀司徒空,他并非真正屬于醉心佛老,清心寡欲,虛靜恬淡之輩,而是懷著儒家積極入世的強(qiáng)烈事業(yè)心之人,他極其關(guān)心李唐王朝的興衰成敗 ,只是由于李唐王朝頹敗之勢已成,自身又無回天之力,才不得不帶著深切的悲痛,避于佛老,以尋求心靈上的解脫。

          但又時(shí)常在詩文中,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如他詩中所云:“暑濕深山雨,荒居破屋燈。

          此生無懺處,此去作高僧。

          ”這實(shí)在是因?yàn)楸瘺黾拍坏貌蝗プ鞲呱?/p>

          “故國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

          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

          ”這些作品無不代表著詩人那種隱居避世而又心系朝廷、充滿傷感壓抑的情調(diào)。

          也就是說,他的內(nèi)心實(shí)際上并沒達(dá)到真正的虛靜超脫。

          因此,說司徒空的詩歌創(chuàng)作精神境界方面與詩品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是不可否認(rèn)的事實(shí)。

            在詩品中我還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品里都有虛構(gòu)的人物出來晃蕩,如“幽人”、“美人”、“畸人”、“碧山人”等等,并且都顯得那樣悠然自足、從容不迫,可以說是司空圖理想中的人物,而與這些人物相對應(yīng)的虛境,又是那樣寧靜、和平、沒有一絲污染的痕跡,如“白云”、“空谷”、“深山”、“明月”,“清泉”。

          幽人與幽境,實(shí)為一體兩面,而這一體就是“心”,以心造境,人情滲透于物理之中,而物理映射著人情。

          “人”、“物”、“心”及“境”不是孤立的、對立的,而是融合的、貫通的,透過司空圖渾然天成的想象力與暗示力,兩境巧妙的相浹化為一體,與宇宙自然達(dá)到一個(gè)完滿和諧的境界,澄明恬然、挈幻歸真。

          當(dāng)此境誕生之時(shí),就是文人士大夫找到其安頓精神生命的靈性之境,從而追求著內(nèi)心的清凈恬淡和寧靜。

            在中國的文學(xué)作品中講究首尾呼應(yīng),在二十四詩品中我也發(fā)現(xiàn)這個(gè)現(xiàn)象,雖然司空圖未必是有意地按照順序來排列,但他以“雄渾”居首而以“流動(dòng)”為結(jié)束,未必不代表著某種含意。

          雄渾者以“反虛入渾”為本義,流動(dòng)者以“返返冥無”為本義,從虛無入實(shí)情,察無形而得明象,都無不是在如霧似煙般四周涌現(xiàn)一種靈境的表現(xiàn)。

          清人的一段畫論曰:“筆致縹緲,全在煙云,乃聯(lián)貫樹石,合在一處者,畫之精神在焉。

          山水樹石,實(shí)筆也,云煙,虛筆也。

          以虛運(yùn)實(shí),實(shí)者亦虛,通幅皆有靈氣。

          ”正是在這實(shí)者虛之、虛者實(shí)之的化境間,詩人的情與象融合無間,緣心感物,應(yīng)會神通,心與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種呈現(xiàn)于物而見于心的澄懷致遠(yuǎn)的境象。

            自從司空圖以來,詩歌美學(xué)所追求的那種形式之外的意境,就滲透到藝術(shù)美學(xué)之中。

          而這種形式之外的意境,也就是第一品中提到的“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也就是說藝術(shù)的美已不在局限于形式(“象”)的一面,而在于探求更深層次、超越其上的意味,并且以這種意味感動(dòng)于人。

          象,是大自然或社會生活的整幅圖景。

          它不僅包括我們可見的孤立的有限境象,而且連不可見的但又客觀存在的事物。

          更確切的說,我們張目所見的世界是具體的、客觀的、實(shí)在的世界,但如果經(jīng)過明心的映照,那將會蒙上一層靈性的妙悟與智慧的光芒,使觀看他的人能在這個(gè)具體的、客觀的、實(shí)在的世界之外,體會到一種更為生動(dòng)、更富于意味的世界。

          對于司空圖來說,他顯然是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人、象視為“環(huán)”,而又把詩的本質(zhì)與詩的精神視之為“環(huán)中”。

          簡言之,“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的美學(xué)意義,正是指意境的表現(xiàn),意境是沒有辦法用語言描繪出來的,是超越事物實(shí)體之外的無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萬物與我們個(gè)體生命之間的共鳴。

          這種共鳴是虛無的、無物的,雖然它并不離物而存在。

          但它本質(zhì)上是虛、是空、是無,于是我們只能在空無處見真美。

          正如詩品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  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絕對不是教我們?nèi)绾巫髟姡绾螌?,而是陶冶詩人的胸次,先求得詩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煉于詩?/p>

          我總是在心浮氣燥之時(shí),朗聲誦讀詩品,必會安神凈慮,豁然開悟,直抵那深沉濃摯的“真”。

            附:  二十四詩品 [唐] 司空圖 著  1.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nèi)充。

          反虛入渾,積健為雄。

          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長風(fēng)。

          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

          持之非強(qiáng),來之無窮。

            2.沖淡  素處以默,妙機(jī)其微。

          飲之太和,獨(dú)鶴與飛。

          猶之惠風(fēng),荏苒在衣。

          閱音修篁,美曰載歸。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3.纖穠  采采流水,蓬蓬遠(yuǎn)春。

          窈窕深谷,時(shí)見美人。

          碧桃滿樹,風(fēng)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鶯比鄰。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4.沉著  綠杉野屋,落日氣清。

          脫巾獨(dú)步,時(shí)聞鳥聲。

          鴻雁不來,之子遠(yuǎn)行。

          所思不遠(yuǎn),若為平生。

          海風(fēng)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語,大河前橫。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蹤。

          月出東斗,好風(fēng)相從。

          太華夜碧,人聞清鐘。

          虛佇神素,脫然畦封。

          黃唐在獨(dú),落落玄宗。

            6.典雅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鳥相逐。

          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7.洗煉  如礦出金,如鉛出銀。

          超心煉冶,絕愛緇磷。

          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體素儲潔,乘月返真。

          載瞻星辰,載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勁健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

          巫峽千尋,走云連風(fēng)。

          飲真茹強(qiáng),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謂存雄。

          天地與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實(shí),御之以終。

            9.綺麗  神存富貴,始輕黃金。

          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霧余水畔,紅杏在林。

          月明華屋,畫橋碧陰。

          金尊酒滿,伴客彈琴。

          取之自足,良?xì)椕澜蟆?/p>

            10.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與不奪,強(qiáng)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11.含蓄  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語不涉己,若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沉浮。

          如滿綠酒,花時(shí)反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12.豪放  觀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反氣,虛得以狂。

          天風(fēng)浪浪,海山蒼蒼。

          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鳳凰。

          曉策六鰲,濯足扶桑。

            13.精神  欲返不盡,相期與來。

          明漪絕底,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楊柳樓臺。

          碧山人來,清酒深杯。

          生氣遠(yuǎn)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誰與裁。

            14.縝密  是有真跡,如不可知。

          清露未晞。

          要路愈遠(yuǎn),幽行為遲。

          語不欲犯,思不欲癡。

          猶春于綠,明月雪時(shí)。

            15.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羈。

          控物自富,與率為期。

          筑室松下,脫帽看詩。

          但知旦暮,不辨何時(shí)。

          倘然適意,豈必有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滿竹,隔溪漁舟。

          可人如玉,步BD尋幽。

          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17.委曲  登彼太行,翠繞羊腸。

          杳靄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時(shí),聲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鵬風(fēng)翱翔。

          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18.實(shí)境  取語甚直,計(jì)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清澗之曲,碧松之陰。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悲慨  大風(fēng)卷水,林木為摧。

          適苦欲死,招憩不來。

          百歲如流,富貴冷灰。

          大道日喪,若為雄才。

          壯士拂劍,浩然彌哀。

          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20.形容  絕佇靈素,少回清真。

          如覓水影,如寫陽春。

          風(fēng)云變態(tài),花草精神。

          海之波瀾,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塵。

          離形得似,庶幾斯人。

            21.超詣  匪神之靈,匪幾之微。

          如將白云,清風(fēng)與歸。

          遠(yuǎn)引若至,臨之已非。

          少有道契,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22.飄逸  落落欲往,矯矯不群。

          緱山之鶴,華頂之云。

          高人畫中,令色氤氳。

          御風(fēng)蓬葉,泛彼無垠。

          如不可執(zhí),如將有聞。

          識者已領(lǐng),期之愈分。

            23.曠達(dá)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

          歡樂苦短,憂愁實(shí)多。

          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檐,疏雨相過。

          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流動(dòng)  若納水輨,如轉(zhuǎn)丸珠。

          夫豈可道,假體如愚。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載要其端,載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無。

          來往千載,是之謂乎。

          春品 司空圖

          唐代司空圖的《二詩品》是中國詩學(xué)上的不朽篇章,其中的《典雅》章千古傳頌的絕唱。

          玉壺買春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r“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是典雅章的文眼,也是唐人所推崇和追求的境界和品格。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它。

          它給我的感覺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它既奔涌升騰,又寧靜致遠(yuǎn)。

          我一直覺得,那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和追求。

          \\r“落花無言”是一種經(jīng)歷了滄桑和磨難之后的大氣和胸襟。

          花開無聲,花落無言。

          面對伴隨成功而來的祝賀和榮耀,坦然平靜的接受,面對打擊、磨難、誹謗和壓制心平氣和的接納,把成功看作是上蒼的獎(jiǎng)賞,把挫折看作是上蒼給自己的考驗(yàn)。

          那是一種經(jīng)過生活的千錘百煉涵養(yǎng)出來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氣,涵養(yǎng)起來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胸襟。

          這種胸襟或許不能讓你擁有外在的輝煌,卻能使人的內(nèi)心的超越,讓自己能夠不獻(xiàn)媚,不屈服,不盲從,坦坦蕩蕩。

          \\r“落花無言”是一種走過了起落和坎坷之后的淡定和從容。

          平淡對待得失,冷眼看盡繁華,暢達(dá)時(shí)不張狂,挫折時(shí)不消沉。

          在人生的歷練中涵養(yǎng)淡定從容的定力,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戲臺上,舉重若輕,擊節(jié)而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一份灑脫嫻靜的心態(tài)來面對喧囂的紅塵。

          落花無語,留香陣陣,以淡定從容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這種境界也許難以企及,但是我們應(yīng)該走在追求這種境界的路上。

          \\r“人淡如菊”是一種平和執(zhí)著、拒絕霸氣的心境。

          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淡定和執(zhí)著。

          它有的是“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朱淑真《黃花》)堅(jiān)貞和執(zhí)著,少的是“我花開后百花殺”的霸氣。

          這樣的淡,淡在榮辱之外,淡在名利之外,淡在誘惑之外,卻淡在骨氣之內(nèi)。

          這樣的淡,能夠讓我們在物欲橫流的滾滾紅塵中,堪破紛擾,洞察世事,謝絕繁華,回歸簡樸,達(dá)到“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簡”的境界。

          \\r“人淡如菊”是一種平實(shí)內(nèi)斂、拒絕傲氣的心境。

          人淡如菊,要的是菊的內(nèi)斂和樸實(shí)。

          生活中不缺少激情,但是每個(gè)人的激情都是一剎那的事,生活終將歸于平淡,人終將歸于平淡,一如平實(shí)淡定的菊花。

          人淡如菊,不是淡的沒有性格,沒有特點(diǎn),也不是“獨(dú)傲秋霜幽菊開”的孤傲和清高。

          人淡如菊,是清得秀麗脫俗,雅得韻致天然的一種遺世獨(dú)立的從容與淡定。

          經(jīng)過了世事的紛亂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歲月刻在人的臉上,也刻在了人的心里,滾滾的紅塵已經(jīng)將細(xì)膩柔軟的心磨礪得渾圓。

          這種渾圓不再有絢麗的光澤,這種渾圓就是一種淡然、樸實(shí),它不張揚(yáng)、不喧囂、不妖艷,不再作年少時(shí)的無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實(shí)際的幻想,不再會手高眼低去投機(jī)。

          這種淡是一種腳踏實(shí)地的平實(shí),它豐富而不膚淺、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從。

          \\r落花讓我們懂得,人生如花如草,容顏終將在歲月的風(fēng)塵中老去,如果能在時(shí)光的雕刻刀下,讓自己保留清晨陽光般的笑容,端莊厚重的氣度,深刻內(nèi)斂的內(nèi)涵,那將是上蒼賜予我們一生都最寶貴的財(cái)富。

          那樣我們就會在人生的秋天里,平靜地看著歲月的風(fēng)塵從自己身上走過,經(jīng)年風(fēng)霜煙塵,彈指間煙滅灰消。

          一如那無言的花開花落,重歸于塵,重歸于土,不再懼怕青春的易逝,生命的消融。

          心素如簡,人淡如菊是什么意思

          出處

          “人淡如菊”出自唐代的中的——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蔭,上有飛瀑。

          ,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而“”貌似是杜撰的。

          心靈猶如竹簡一般,平和淳樸。

          處世如同菊花似的,淡泊名利。

          這是的書法。

          翻譯解釋一下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中典雅的意思?并找?guī)灼@樣的詩

          其體源出於。

          陸機(jī)所擬十四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yuǎn),驚心動(dòng)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雖多哀怨,頗為總雜。

          舊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客從遠(yuǎn)方來”、“橘柚垂華實(shí)”,亦為驚絕矣

          人代冥滅,而清音獨(dú)遠(yuǎn),悲夫

          ◇漢都尉李陵其源出於,文多凄愴,怨者之流。

          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諧,聲頹身喪。

          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漢婕妤班姬其源出於李陵。

          “團(tuán)扇”短章,詞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

          侏儒一節(jié),可以知其工矣

          ◇魏陳思王植其源出於。

          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備文質(zhì),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嗟乎

          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暉以自燭。

          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矣。

          ◇魏文學(xué)劉楨其源出於。

          仗氣愛奇,動(dòng)多振絕。

          真骨凌霜,高風(fēng)跨俗。

          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

          然自陳思已下,楨稱獨(dú)步。

          ◇魏侍中王粲其源出於李陵。

          發(fā)愀愴之詞,文秀而質(zhì)羸。

          在曹、劉間別構(gòu)一體。

          方陳思不足,比魏文有馀。

          ◇晉步兵阮籍其源出於。

          無雕蟲之功。

          而之作,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

          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

          洋洋乎會於、,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yuǎn)大,頗多感慨之詞。

          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顏延年注解,怯言其志。

          ◇晉平原相陸機(jī)其源出於陳思。

          才高詞贍,舉體華美。

          氣少於公干,文劣於仲宣。

          尚規(guī)矩,不貴綺錯(cuò),有傷直致之奇。

          然其咀嚼英華,厭飫膏澤,文章之淵泉也。

          張公嘆其大才,信矣

          ◇晉黃門郎潘岳其源出於仲宣。

          嘆其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綃縠,猶淺於陸機(jī)。

          謝混云:“潘詩爛若舒錦,無處不佳,陸文如披沙簡金,往往見寶。

          ”嶸謂益壽輕華,故以潘為勝;篤論,故嘆陸為深。

          余常言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晉黃門郎張協(xié)其源出於王粲。

          文體華凈,少病累。

          又巧構(gòu)形似之言,雄於潘岳,靡於太沖。

          風(fēng)流調(diào)達(dá),實(shí)曠代之高手。

          詞采蔥菁,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晉記室左思其源出於公干。

          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

          雖野於陸機(jī),而深於潘岳。

          謝康樂嘗言:“左太沖詩,潘安仁詩,古今難比。

          ”◇宋臨川太守謝靈運(yùn)其源出於陳思,雜有景陽之體。

          故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蕪為累。

          嶸謂若人興多才高,寓目輒書,內(nèi)無乏思,外無遺物,其繁富宜哉

          然名章迥句,處處間起;麗典新聲,絡(luò)繹奔會。

          譬猶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塵沙,未足貶其高潔也。

          初,錢塘杜明師夜夢東南有人來入其館,是夕,即靈運(yùn)生於會稽。

          旬日,而謝玄亡。

          其家以子孫難得,送靈運(yùn)於杜治養(yǎng)之。

          十五方還都,故名“客兒”。

          ◇漢上計(jì)秦嘉 嘉妻徐淑夫妻事既可傷,文亦凄怨。

          二漢為五言詩者,不過數(shù)家,而婦人居二。

          徐淑敘別之作,亞於矣。

          ◇魏文帝其源出於李陵,頗有仲宣之體。

          則所計(jì)百許篇,率皆鄙質(zhì)如偶語。

          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贍可玩,始見其工矣。

          不然,何以銓衡群彥,對揚(yáng)厥弟者邪

          ◇晉中散嵇康頗似魏文。

          過為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

          然讬喻清遠(yuǎn),良有鑒裁,亦未失高流矣。

          ◇晉司空張華其源出於王粲。

          其體華艷,興讬不奇,巧用文字,務(wù)為妍冶。

          雖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猶恨其兒女情多,風(fēng)云氣少。

          謝康樂云:“張公雖復(fù)千篇,猶一體耳。

          ”今置之中品疑弱,處之下科恨少,在季、孟之間耳。

          ◇魏尚書何晏 晉馮翊守孫楚 晉著作王贊 晉司徒掾張翰 晉中書令潘尼平叔“鴻鵠”之篇,風(fēng)規(guī)見矣。

          子荊“零雨”之外,正長朔風(fēng)之后,雖有累札,良亦無聞。

          季鷹“黃華”之唱,正叔“綠蘩”之章,雖不具美,而文采高麗,并得虬龍片甲,鳳凰一毛。

          事同駁圣,宜居中品。

          ◇魏侍中應(yīng)璩祖襲魏文,善為古語,指事殷勤,雅意深篤,得詩人激刺之旨。

          至於“濟(jì)濟(jì)今日所”,華靡可諷味焉。

          ◇晉清河守陸云 晉侍中石崇 晉襄城太守曹攄 晉朗陵公何劭清河之方平原,殆如陳思之匹白馬。

          於其哲昆,故稱二陸。

          季倫、顏遠(yuǎn),并有英篇。

          篤而論之,朗陵為最。

          ◇晉太尉劉琨 晉中郎盧諶其源出於王粲。

          善為凄戾之詞,自有清拔之氣。

          琨既體良才,又罹厄運(yùn),故善敘喪亂,多感恨之詞。

          中郎仰之,微不逮者矣。

          ◇晉弘農(nóng)太守郭璞憲章潘岳,文體相輝,彪炳可玩。

          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

          《翰林》以為詩首。

          但之作,辭多慷慨,乖遠(yuǎn)玄宗。

          其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xiàng)还!薄?/p>

          乃是坎壈詠懷,非列仙之趣也。

          ◇晉吏部郎袁宏彥伯《詠史》,雖文體未遒,而鮮明勁健,去凡俗遠(yuǎn)矣。

          ◇晉處士郭泰機(jī) 晉常侍顧愷之 宋謝世基 宋參軍顧邁 宋參軍戴凱泰機(jī)“寒女”之制,孤怨宜恨。

          長康能以二韻答四首之美。

          世基“橫?!保欉~“鴻飛”。

          戴凱人實(shí)貧羸,而才章富健。

          觀此五子,文雖不多,氣調(diào)驚拔,吾許其進(jìn),則鮑照、江淹未足逮止。

          越居中品,僉曰宜哉。

          ◇宋徵士陶潛其源出於應(yīng)璩,又協(xié)左思風(fēng)力。

          文體省凈,殆無長語。

          篤意真古,辭興婉愜。

          每觀其文,想其人德。

          世嘆其質(zhì)直。

          至如“懽言醉春酒”、“日暮天無云”,風(fēng)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邪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宋光祿大夫顏延之其源出於陸機(jī)。

          尚巧似。

          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dòng)無虛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

          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雖乖秀逸,是經(jīng)綸文雅才。

          雅才減若人,則蹈於困躓矣。

          湯惠休曰:“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cuò)采鏤金。

          ”顏終身病之。

          ◇宋豫章太守謝瞻 宋仆射謝混 宋太尉袁淑 宋徵君王微 宋征虜將軍王僧達(dá)其源出於張華。

          才力苦弱,故務(wù)其清淺,殊得風(fēng)流媚趣。

          課其實(shí)錄,則豫章仆射,宜分庭抗禮;徵君、太尉,可讬乘后車。

          征虜卓卓,殆欲度驊騮前。

          ◇宋法曹參軍謝惠連小謝才思富捷,恨其蘭玉夙凋,故長轡未騁。

          《秋懷》、《搗衣》之作,雖復(fù)靈運(yùn)銳思,亦何以加焉。

          又工為綺麗歌謠,風(fēng)人第一。

          《謝氏家錄》云:“康樂每對惠連,輒得佳語。

          后在永嘉西堂,思詩竟日不就。

          寤寐間忽見惠連,即成‘池塘生春草’。

          故嘗云:‘此語有神助,非我語也。

          ’”◇宋參軍鮑照其源出於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

          骨節(jié)強(qiáng)於謝混,驅(qū)邁疾於顏延。

          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

          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dāng)代。

          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diào)。

          故言險(xiǎn)俗者,多以附照。

          ◇齊吏部謝朓其源出於謝混,微傷細(xì)密,頗在不倫。

          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遠(yuǎn)變色。

          善自發(fā)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至為后進(jìn)士子之所嗟慕。

          朓極與余論詩,感激頓挫過其文。

          ◇齊光祿江淹文通詩體總雜,善於摹擬,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謝朓。

          初,淹罷宣城郡,遂宿冶亭,夢一美丈夫,自稱郭璞,謂淹曰:“我有筆在卿處多年矣,可以見還。

          ”淹探懷中,得五色筆以授之。

          爾后為詩,不復(fù)成語,故世傳江淹才盡。

          ◇梁衛(wèi)將軍范云 梁中書郎邱遲范詩清便宛轉(zhuǎn),如流風(fēng)回雪。

          邱詩點(diǎn)綴映媚,似落花依草。

          故當(dāng)淺於江淹,而秀於任昉。

          ◇梁太常任昉彥升少年為詩不工,故世稱沈詩任筆,昉深恨之。

          晚節(jié)愛好既篤,文亦遒變。

          若銓事理,拓體淵雅,得國士之風(fēng),故擢居中品。

          但昉既博物,動(dòng)輒用事,所以詩不得奇。

          少年士子,效其如此,弊矣。

          ◇梁左光祿沈約觀休文眾制,五言最優(yōu)。

          詳其文體,察其馀論,固知憲章鮑明遠(yuǎn)也。

          所以不閑於經(jīng)綸,而長於清怨。

          永明相王愛文,王元長等皆宗附之。

          約於時(shí)謝朓未遒,江淹才盡,范云名級故微,故約稱獨(dú)步。

          雖文不至其工麗,亦一時(shí)之選也。

          見重閭里,誦詠成音。

          嶸謂約所著既多,今翦除淫雜,收其精要,允為中品之第矣。

          故當(dāng)詞密於范,意淺於江也。

          ◇漢令史班固 漢孝廉酈炎 漢上計(jì)趙壹孟堅(jiān)才流,而老於掌故。

          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

          文勝讬詠靈芝,寄懷不淺。

          元叔散憤蘭蕙,指斥囊錢。

          苦言切句,良亦勤矣。

          斯人也,而有斯困,悲夫

          ◇魏武帝 魏明帝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睿不如丕,亦稱三祖。

          ◇魏白馬王彪 魏文學(xué)徐干白馬與陳思答贈(zèng),偉長與公干往復(fù),雖曰以莛扣鐘,亦能閑雅矣。

          ◇魏倉曹屬阮瑀 晉頓邱太守歐陽建 晉文學(xué)應(yīng)璩 晉中書令嵇含 晉河南太守阮侃 晉侍中嵇紹 晉黃門棗據(jù)元瑜、堅(jiān)石七君詩,并平典,不失古體。

          大檢似,而二嵇微優(yōu)矣。

          ◇晉中書張載 晉司隸傅玄 晉太仆傅咸 晉侍中繆襲 晉散騎常侍夏侯湛孟陽詩,乃遠(yuǎn)慚厥弟,而近超兩傅。

          長虞父子,繁富可嘉。

          孝沖雖曰后進(jìn),見重安仁。

          熙伯《挽歌》,唯以造哀爾。

          ◇晉驃騎王濟(jì) 晉征南將軍杜預(yù) 晉廷尉孫綽 晉徵士許詢永嘉以來,清虛在俗。

          王武子輩詩,貴道家之言。

          爰洎江表,玄風(fēng)尚備。

          真長、仲祖、桓、庾諸公猶相襲。

          世稱孫、許,彌善恬淡之詞。

          ◇晉徵士戴逵 晉東陽太守殷仲文安道詩雖嫩弱,有清上之句,裁長補(bǔ)短,袁彥伯之亞乎

          逵子颙,亦有一時(shí)之譽(yù)。

          晉、宋之際,殆無詩乎

          義熙中,以謝益壽、殷仲文為華綺之冠,殷不競矣。

          ◇宋尚書令傅亮季友文,余常忽而不察。

          今沈特進(jìn)撰詩,載其數(shù)首,亦復(fù)平美。

          ◇宋記室何長瑜 羊曜璠 宋詹事范曄才難,信矣

          以康樂與羊、何若此,而□二人之辭,殆不足奇。

          乃不稱其才,亦為鮮舉矣。

          ◇宋孝武帝 宋南平王鑠 宋建平王宏孝武詩,雕文織彩,過為精密,為二藩希慕,見稱輕巧矣。

          ◇宋光祿謝莊希逸詩氣候清雅,不逮於范、袁。

          然興屬閑長,良無鄙促也。

          ◇宋御史蘇寶生 宋中書令史陵修之 宋典祠令任曇緒 宋越騎戴興蘇、陵、任、戴,并著篇章,亦為縉紳之所嗟詠。

          人非文才是愈,甚可嘉焉。

          ◇宋監(jiān)典事區(qū)惠恭惠恭本胡人,為顏師伯干。

          顏為詩筆,輒偷定之。

          后造《獨(dú)樂賦》,語侵給主,被斥。

          及大將軍修北第,差充作長。

          時(shí)謝惠連兼記室參軍,惠恭時(shí)往共安陵嘲調(diào)。

          末作《雙枕詩》以示謝。

          謝曰:“君誠能,恐人未重。

          且可以為謝法曹。

          ”遺大將軍。

          見之賞嘆,以錦二端賜謝。

          謝辭曰:“此詩,公作長所制,請以錦賜之。

          ”◇齊惠休上人 齊道猷上人 齊釋寶月惠休淫靡,情過其才。

          世遂匹之鮑照,恐商、周矣。

          羊曜璠云:“是顏公忌照之文,故立休、鮑之論。

          ”康、帛二胡,亦有清句。

          《行路難》是東陽柴廓所造。

          寶月嘗憩其家,會廓亡,因竊而有之。

          廓子赍手本出都,欲訟此事,乃厚賂止之。

          ◇齊高帝 齊征北將軍張永 齊太尉王文憲齊高帝詩,詞藻意深,無所云少。

          張景云雖謝文體,頗有古意。

          至如王師文憲,既經(jīng)國圖遠(yuǎn),或忽是雕蟲。

          ◇齊黃門謝超宗 齊潯陽太守邱靈鞠 齊給事中郎劉祥 齊司徒長史檀超齊正員郎鍾憲 齊諸暨令顏則 齊秀才顧則心檀、謝七君,并祖襲顏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

          余從祖正員嘗云:“大明、泰始中,鮑、休美文,殊已動(dòng)俗,惟此諸人,傅顏陸體。

          用固執(zhí)不如,顏諸暨最荷家聲。

          ”◇齊參軍毛伯成 齊朝請吳邁遠(yuǎn) 齊朝請?jiān)S瑤之伯成文不全佳,亦多惆悵。

          吳善於風(fēng)人答贈(zèng)。

          許長於短句詠物。

          湯休謂遠(yuǎn)云:“我詩可謂汝詩父。

          ”以訪謝光祿,云:“不然爾,湯可為庶兄。

          ”◇齊鮑令暉 齊韓蘭英令暉歌詩,往往斷絕清巧,擬古尤勝,唯百愿淫矣。

          照嘗答孝武云:“臣妹才自亞於左芬,臣才不及太沖爾。

          ”蘭英綺密,甚有名篇。

          又善談笑,齊武謂韓云:“借使二媛生於上葉,則玉階之賦,紈素之辭,未詎多也。

          ”◇齊司徒長史張融 齊詹事孔稚珪思光紆緩誕放,縱有乖文體,然亦捷疾豐饒,差不局促。

          德璋生於封溪,而文為雕飾,青於藍(lán)矣。

          ◇齊寧朔將軍王融 齊中庶子劉繪元長、士章,并有盛才。

          詞美英凈,至於五言之作,幾乎尺有所短。

          譬應(yīng)變將略,非武侯所長,未足以貶臥龍。

          ◇齊仆射江祏祏詩猗猗清潤,弟祀明靡可懷。

          ◇齊記室王巾 齊綏遠(yuǎn)太守卞彬 齊端溪令卞鑠王巾、二卞詩,并愛奇嶄絕。

          慕袁彥伯之風(fēng)。

          雖不宏綽,而文體剿凈,去平美遠(yuǎn)矣。

          ◇齊諸暨令袁嘏嘏詩平平耳,多自謂能。

          嘗語徐太尉云:“我詩有生氣,須人捉著。

          不爾,便飛去。

          ”◇齊雍州刺史張欣泰 梁中書郎范縝欣泰、子真,并希古勝文,鄙薄俗制,賞心流亮,不失雅宗。

          ◇梁秀才陸厥觀厥文緯,具識丈夫之情狀。

          自制未優(yōu),非言之失也。

          ◇梁常侍虞羲 梁建陽令江洪子陽詩奇句清拔,謝朓常嗟頌之。

          洪雖無多,亦能自迥出。

          ◇梁步兵鮑行卿 梁晉陵令孫察行卿少年,甚擅風(fēng)謠之美。

          察最幽微,而感賞至到耳。

          詩品序原文翻譯

          鐘嶸《詩品序》 南朝梁鐘《詩品》與劉勰的《文心雕龍》一起,了齊梁時(shí)期批評的最高成就。

          宗白華曾在《美學(xué)散步》中說:“中國藝術(shù)和文學(xué)批評的名著,謝赫的《畫品》,袁昂、瘐肩吾的《畫品》、鐘嶸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都產(chǎn)生在這熱鬧的品藻人物的空氣中。

          ” 可見,《詩品》產(chǎn)生的時(shí)期正是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理論批評空前活躍的時(shí)期。

          鐘嶸在《詩品序》中談到自己品詩的來由時(shí)曾說:“昔九品論人,七略裁士,校以賓實(shí),誠多未值。

          至若詩之為技,較爾可知”。

          可見“品”可以追溯到人物品評,因?yàn)樵趯θ说钠吩u中常用到自然喻象,所以到魏晉時(shí)期,品藻人物就開始由對人物的品評推及到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的鑒賞。

          同時(shí),因?yàn)辇R梁時(shí)期的文藝創(chuàng)作也出現(xiàn)“準(zhǔn)的無依”“不顯優(yōu)劣”“曾無品第”的局面。

          鐘嶸寫作《詩品》的直接的目的就是“辨彰清濁,掎摭利病”,顯優(yōu)劣、列品第。

          鐘嶸的“品”可作動(dòng)詞和名詞兩種方式來理解:作為動(dòng)詞它為品嘗、品味之意。

          它是個(gè)體的感覺,與個(gè)人的具體經(jīng)驗(yàn)有關(guān);又是對感覺的進(jìn)一步感覺,即是對具體經(jīng)驗(yàn)去進(jìn)行品味和回味;它是美感產(chǎn)生的開始;它又意味著分辨或區(qū)分,在其中擇優(yōu)取善從美,于是才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品九品之分。

          作為分辨區(qū)分的結(jié)果,就是名詞意義上的“品”了。

          鐘嶸總體上把五言詩的詩人劃分為三品,一品即為一類,各類中再以風(fēng)格的不同分細(xì)類,所以其理論文本的結(jié)構(gòu)就是“三品論詩”。

          這是《詩品》體例結(jié)構(gòu)的“經(jīng)”。

          把三大類別的詩歌的文學(xué)風(fēng)格總結(jié)為“國風(fēng)”、“楚辭”和“小雅”,“國風(fēng)”類的詩歌溫柔敦厚且富于文采變化,鐘嶸又將其分為質(zhì)樸(古詩一派)與華麗(曹植一派)二派。

          “楚辭”類則注重抒發(fā)個(gè)體遭遇和個(gè)性情感的抒發(fā),以李陵為代表。

          “小雅”類將個(gè)人情感上升為哲學(xué)思考,憂患意識較突出,此派獨(dú)阮藉一人。

          這是《詩品》體例結(jié)構(gòu)的“緯”。

          《詩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論專著,接近于純粹的文學(xué)批評。

          與《文心雕龍》就文章立論不同,《詩品》專就五言詩立論,鐘嶸認(rèn)為五言詩“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

          全書分總論(詩品序)及正文兩部分。

          總論討論詩的本質(zhì)、五言詩的歷史、品詩的標(biāo)準(zhǔn)及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論概念。

          正文以“品”為經(jīng),以風(fēng)格類別為 “緯”,形成了一個(gè)較完善的理論構(gòu)架。

          它一共品評了從漢至南朝共123位五言詩人(包括《古詩》的無名作者),論其優(yōu)劣,定其品第。

          《詩品序》中一篇重要的詩論。

          它包含以下重要的詩學(xué)觀點(diǎn): 其一、“吟詠性情”說。

          鐘嶸對詩歌和人的感情的關(guān)系有深刻的認(rèn)識,提出: 氣之動(dòng)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

          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祗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

          動(dòng)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這幾句說明詩的產(chǎn)生源于“氣”。

          “氣”首先是自然的物理的氣,它作用于外物使外物變化,作用于人使人形成神氣,作用于文則形成文氣、體氣和骨氣。

          創(chuàng)作主體感于外物的變化,內(nèi)心產(chǎn)生情感的動(dòng)蕩,于是形成了詩。

          所以,通過這句可以看出鐘嶸的詩歌本質(zhì)觀,即它是表達(dá)人的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產(chǎn)物。

          “動(dòng)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說明詩又可以反作于人的感情。

          這句話原出于《詩大序》,但《詩大序》中還有“正得失”一句,鐘嶸刪去不用,因?yàn)椤罢檬А敝杏姓谓袒纳?,可見鐘嶸是特別強(qiáng)調(diào)詩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和個(gè)性品質(zhì)的。

          正因?yàn)殓妿V強(qiáng)調(diào)了自然情性的真實(shí)可感和自然天成,所以他反對“理過其辭”的玄言詩,反對在詩中用過多的典故。

          其二、在鐘嶸的物感說中包括現(xiàn)實(shí)生活這一層意義。

          造成詩人性情搖蕩的原因,應(yīng)該是自然和社會生活共同使詩人觸動(dòng)并感發(fā)。

          他說: 若乃春風(fēng)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

          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

          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

          或負(fù)戈外戍,殺氣雄邊。

          塞客衣單,孀閨淚盡。

          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

          女有揚(yáng)蛾入寵,再盼傾國。

          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 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

          ”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

          這一段充分說明了現(xiàn)實(shí)生活經(jīng)歷對于詩人的情感沖擊會有多么強(qiáng)烈,詩人的創(chuàng)作沖動(dòng)也是在觀于外物和體驗(yàn)人生的之后產(chǎn)生的。

          在人生經(jīng)歷上,鐘嶸尤其強(qiáng)調(diào)了“怨”,這是從孔子“興觀群怨”說發(fā)展而來的,但孔子之“怨”因?yàn)榕c“事父” “事君”有關(guān),含有一定政治教化色彩,鐘嶸之“怨”,則完全是一種個(gè)體的精神痛苦了,更具體的說,是一種“離怨”。

          鐘嶸舉了屈原流放、昭君辭漢、征夫戌邊、閨婦傷別等等為例,說明這樣一種離怨,是非得以放聲歌唱才能抒泄出來的。

          詩歌因而可以使“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

          其三、“即目直尋”與“自然英旨”說。

          鐘嶸主張?jiān)姼鑴?chuàng)作以自然為最高美學(xué)原則,提出“即目直尋”說和“自然英旨”說。

          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fēng)”,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shí);“明月照積雪”,詎出經(jīng)、史。

          觀古今勝語,多非補(bǔ)假,皆由直尋。

          所謂“直尋”,就是從感物(“物”即指前面所指明的自然景物與人世經(jīng)歷)動(dòng)情之中直接求得好語好句,而不是在前人的典故或詩句中尋覓詞句。

          詩歌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物”的感召與“情”的激發(fā)。

          鐘嶸舉了四個(gè)詩例來說明它們并不是來自典故和經(jīng)史之類的書籍,而是“直尋”所得。

          其實(shí)這就是主張用簡明自然的語言表達(dá)真情實(shí)意。

          相反,那種喜好用典,喜好采用古書中的詞句的詩,則失去了它的“自然英旨”。

          鐘嶸進(jìn)一步指明: 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書抄。

          近任昉、王元長等,辭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浸以成俗。

          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bǔ)衲,蠹文已甚。

          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詞既失高,則宜加事義,雖謝天才,且表學(xué)問,亦一理乎。

          “即目直尋”和“自然英旨”說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主要包括下面的內(nèi)涵:強(qiáng)調(diào)感情真摯。

          詩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為主的,就應(yīng)該感情真摯,不能有虛假的感情表現(xiàn);詩歌是抒發(fā)感情的,為了抒發(fā)真摯的感情,就應(yīng)該反對掉書袋(用典故)派和聲律派,直以抒情為主,他說:“觀古今勝語,多非補(bǔ)假,皆由直尋。

          ”“直尋”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寫景抒情。

          “直尋”說是鐘嶸文學(xué)思想的核心。

          鐘嶸提倡詩要“直尋”,即直接抒情敘事,使后人反對形式主義詩風(fēng)有了理論根據(jù)。

          鐘嶸直尋說揭示了詩歌創(chuàng)作藝術(shù)中思維的三個(gè)特征:直接性。

          在一種直觀感悟中心與物直接對話,無須邏輯推理作中介;形象性。

          由于感知外物不需要用概念表達(dá),所以更多的是用意象來顯現(xiàn)。

          這就使得在“直尋”之中包含了形象思維;契合性。

          在直尋過程中,主客體直接對話,相融為一體,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性與將要表現(xiàn)的對象相契合,于是就可以“形諸舞詠”。

          其四、“詩有三義”說。

          “詩有三義”是鐘嶸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總體要求。

          鐘嶸說,“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

          ”鐘嶸之“三義”說出自《詩大序》“六義”說,但鐘嶸的“三義”說又有它新的理論貢獻(xiàn),他把傳統(tǒng)的賦比興排序改為興比賦,突出了“興”的地位,并擴(kuò)充了興比賦的內(nèi)涵。

          他說:“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

          ”用現(xiàn)在的話說,鐘嶸的“興”,就是詩的語言要有言外之意,韻外之旨,所以它已經(jīng)超出了將“興”看作一種寫作手法的傳統(tǒng)觀點(diǎn),從鐘嶸對“興”的新解釋后,唐代司空圖“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嚴(yán)羽“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等都是從此處來,強(qiáng)調(diào)對言外之意、韻外之致的追求; “比”,就是寫景敘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賦”,就是對事物進(jìn)行直接的陳述描寫,但寫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語言。

          并且要綜合運(yùn)用這“三義”,即如他所說的,要“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fēng)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dòng)心”,才是“詩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

          如果僅僅用比興,會妨礙詩人對情感的抒發(fā),妨礙體會詩歌的人對詩意的把握,而如果僅用賦體,詩作又會顯得雜亂散漫,體會詩歌的人同樣無法感受詩情。

          興比賦以“興”為主,比賦同用,以明朗剛健的風(fēng)格和質(zhì)樸有力的語言為骨干,用美麗的辭藻加以潤色,這樣就能寫出讓聽者動(dòng)心,評者一唱三嘆的好詩。

          鐘嶸強(qiáng)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以 “風(fēng)力”為主干,同時(shí)“潤之以丹彩”。

          風(fēng)力與丹彩均備,才是最好的作品。

          這里實(shí)質(zhì)上強(qiáng)調(diào)的是“建安風(fēng)力”,從他對“建安風(fēng)力”的論述及所舉的例子看,他為 “風(fēng)骨”(“風(fēng)力”)樹立這樣的標(biāo)準(zhǔn):它具有慷慨悲壯的怨憤之情、直尋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語言風(fēng)格明朗簡潔、精要強(qiáng)健的特征。

          鐘嶸的風(fēng)力論,為后人反對無病呻吟的柔弱詩風(fēng)所標(biāo)舉,成為陳子昂詩歌革新運(yùn)動(dòng)的理論武器之一。

          其五、“滋味”說。

          鐘嶸提出“詩有三義”說,認(rèn)為要使詩有“滋味”,關(guān)鍵在于綜合運(yùn)用好“賦、比、興”的寫作方法。

          怎樣綜合運(yùn)用“三義”呢

          “三義”中,他又將“興”放在第一位,并使“三義”綜合運(yùn)用,這就突出了詩歌的藝術(shù)思維特征。

          并且說:“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fēng)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dòng)心,是詩之至也。

          ”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有“滋味”的作品。

          “滋味”因而作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為古代文論中的基本審美范疇。

          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會于流俗。

          豈不以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 “味”的本義指口腹的欲望滿足所獲得的生理快感。

          在先秦時(shí)期的人們已經(jīng)感覺到了飲食的“味”與藝術(shù)的“味”之間的聯(lián)系。

          (孔子“聞韶而三月不知肉味”)魏晉后文學(xué)批評中大量引入了“味”的概念。

          鐘嶸《詩品》認(rèn)為詩歌必須有使人產(chǎn)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dòng)心的作品,才是“詩之至也”。

          “滋味”成了鐘嶸用以品評詩美的標(biāo)準(zhǔn)。

          鐘嶸所謂的“味”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動(dòng)詞的品味、品嘗、引申為鑒賞,類于“品”的第一層意義;二是作為名詞的味著,滋味,余味,引申為韻味。

          在“味”的過程中,品味者與品味的對象是融為一體的,所以“味詩”也只能是主觀的,印象式的,感悟式的,它最終發(fā)展出中國的印象式文學(xué)批評。

          鐘嶸是中國古代文論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論詩的文藝?yán)碚撆u家。

          其“滋味”論也影響到司空圖、嚴(yán)羽、王土禛、王國維等人的詩歌意境理論(如司空圖、王土禛的韻味說,嚴(yán)羽的興趣說、王土禛的神韻說、王國維的境界說等)。

          唐宋以后,詩話詞話成為中國古代文論中數(shù)量最多的著作,這與《詩品》的開拓不無關(guān)系,雖然確切合符詩話形式的開端是歐陽修的《六一詩話》,鐘嶸《詩品》仍然是古代詩話的遠(yuǎn)祖,所以它又被稱為百代詩話之祖。

          它所采用的直尋式的思維方式,意象式的點(diǎn)評方法和具有詩性精神的文論范疇,對于中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的發(fā)展和成熟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

          二十四品原文

          二十四詩品唐·1.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nèi)充。

          反虛入渾,積健為雄。

          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長風(fēng)。

          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

          持之非強(qiáng),來之無窮。

          2.沖淡 素處以默,妙機(jī)其微。

          飲之太和,獨(dú)鶴與飛。

          猶之惠風(fēng),荏苒在衣。

          閱音修篁,美曰載歸。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3.纖穠 采采流水,蓬蓬遠(yuǎn)春。

          窈窕深谷,時(shí)見美人。

          碧桃滿樹,風(fēng)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鶯比鄰。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4.沉著 綠杉野屋,落日氣清。

          脫巾獨(dú)步,時(shí)聞鳥聲。

          鴻雁不來,之子遠(yuǎn)行。

          所思不遠(yuǎn),若為平生。

          海風(fēng)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語,大河前橫。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

          泛彼浩劫,窅然空蹤。

          月出東斗,好風(fēng)相從。

          太華夜碧,人聞清鐘。

          虛佇神素,脫然畦封。

          黃唐在獨(dú),落落。

          6.典雅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鳥相逐。

          眠琴綠陰,上有飛瀑。

          ,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7.洗煉 如礦出金,如鉛出銀。

          超心煉冶,絕愛緇磷。

          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體素儲潔,乘月返真。

          載瞻星辰,載歌幽人。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勁健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

          巫峽千尋,走云連風(fēng)。

          飲真茹強(qiáng),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謂存雄。

          天地與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實(shí),御之以終。

          9.綺麗 神存富貴,始輕黃金。

          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霧余水畔,紅杏在林。

          月明華屋,畫橋碧陰。

          金尊酒滿,伴客彈琴。

          取之自足,良?xì)椕澜蟆?/p>

          10.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與不奪,強(qiáng)得易貧。

          幽人空山,過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11.含蓄 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

          語不涉己,若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沉浮。

          如滿綠酒,花時(shí)反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

          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12.豪放 觀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反氣,虛得以狂。

          天風(fēng)浪浪,蒼蒼。

          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鳳凰。

          曉策六鰲,濯足扶桑。

          13.精神 欲返不盡,相期與來。

          明漪絕底,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楊柳樓臺。

          碧山人來,清酒深杯。

          生氣遠(yuǎn)出,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伊誰與裁。

          14.縝密 是有真跡,如不可知。

          清露未晞。

          要路愈遠(yuǎn),幽行為遲。

          語不欲犯,思不欲癡。

          猶春于綠,明月雪時(shí)。

          15.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羈。

          控物自富,與率為期。

          筑室,脫帽看詩。

          但知旦暮,不辨何時(shí)。

          倘然適意,豈必有為。

          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滿竹,隔溪漁舟。

          可人如玉,步BD尋幽。

          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17.委曲 登彼太行,翠繞羊腸。

          杳靄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時(shí),聲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鵬風(fēng)翱翔。

          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18.實(shí)境 取語甚直,計(jì)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清澗之曲,碧松之陰。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悲慨 大風(fēng)卷水,林木為摧。

          適苦欲死,招憩不來。

          百歲如流,富貴冷灰。

          大道日喪,若為雄才。

          壯士拂劍,浩然彌哀。

          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20.形容 絕佇靈素,少回清真。

          如覓水影,如寫陽春。

          風(fēng)云變態(tài),花草精神。

          海之波瀾,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塵。

          離形得似,庶幾斯人。

          21.超詣 匪神之靈,匪幾之微。

          如將白云,清風(fēng)與歸。

          遠(yuǎn)引若至,臨之已非。

          少有道契,終與俗違。

          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22.飄逸 落落欲往,矯矯不群。

          緱山之鶴,華頂之云。

          高人畫中,令色氤氳。

          御風(fēng)蓬葉,泛彼無垠。

          如不可執(zhí),如將有聞。

          識者已領(lǐng),期之愈分。

          23.曠達(dá)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

          歡樂苦短,憂愁實(shí)多。

          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檐,疏雨相過。

          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流動(dòng) 若納水輨,如轉(zhuǎn)丸珠。

          夫豈可道,假體如愚。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載要其端,載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無。

          來往千載,是之謂乎。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jiān)谝粋€(gè)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shí)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