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如何教子儉樸
司馬光的母親聶氏是一位知書達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她像其他母親一樣具有一顆慈愛之心,但又教導有方。
廣積不如教子,避禍不如省非。
--林逋 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大歷史學家,其父司馬池是一位仙風道骨的知識分子,雖家藏萬金,卻專心讀書,銳意進取,曾長期任掌管皇家藏書閣的三司副使。
司馬光的母親聶氏是一位知書達理、才德俱佳的女子,她像其他母親一樣具有一顆慈愛之心,但又教導有方。
在嚴父慈母的直接影響和教育下,司馬光成長為宋代宰相。
司馬光6歲開始讀書,由于父親忙于公務(wù),母親便承擔起兒子的啟蒙教育。
司馬光是個急脾氣,讀書學習常常只圖進度而不求甚解,比如一篇文章連讀幾遍也不能牢記在心。
常常是同窗們都背課文了,可他心中卻了無痕跡。
小小的司馬光為此事非常煩惱,總覺得自己是個不聰明的孩子。
母親聶氏知道了兒子讀書的毛病,耐心地勸導他說,學習,一是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啟蒙階段應(yīng)打好牢固的基礎(chǔ);二是要有自信和耐性,不可抱怨和泄氣,這也是做人的道理。
父親也告訴他:讀書不能只是機械地背誦,還要勤于思考,弄懂意思,誦讀與理解并重。
為了培養(yǎng)自己的耐心,司馬光在別人游戲的時候,一個人找個清靜的地方心無旁騖地苦苦攻讀,直到能在母親面前把書全部背誦下來才去玩。
母親看到兒子對讀書越來越有興趣,便著手循序漸進地加深課文的內(nèi)容,并有意識地開發(fā)孩子獨立思維的能力。
司馬光7歲時不僅能夠繪聲繪色地講解《左氏春秋》,而且能自編故事逗母親。
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群小同伴在庭院玩耍,一個同伴不慎掉進一只大水甕中,其他的孩子嚇得不知如何如好慌忙逃走,而司馬光在水甕外轉(zhuǎn)了幾圈突然想到一個辦法,他捧起路邊的一塊石頭砸開了水甕,水流出來,同伴也得救了。
小司馬光這個機智的表現(xiàn)后來被畫工繪成《小兒擊甕圖》在汴梁張貼。
司馬光在母親教誨下,學習進步很快,已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變成了自覺性的學習,閱讀量不斷增大。
15歲時,他不但飽讀詩書,而且能寫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時人稱其文辭醇深,有西漢風。
這為他以后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聶氏不僅關(guān)心司馬光的學業(yè),而且從小注重培養(yǎng)他的人格,要求他做人要求實、有氣節(jié)、光明磊落。
大概在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一天,他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么也剝不開。
姐姐走開后,一個富有生活經(jīng)驗的女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里燙了一下,皮就剝了下來。
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剝的。
可女仆燙核桃的情景被父親看得清清楚楚,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的不誠實。
這件事后來也被母親知道了,母親對他說:誰剝開了核桃是一件小事,可撒謊的惡習卻是一件大事。
撒謊可以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
司馬光終于知道了事件的嚴重性。
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學習,他總是十分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成年后的司馬光沿著讀書做官仕進之路節(jié)節(jié)高升,多數(shù)時間是任學士、翰林等閑職。
他一生光明廉潔,反對納妾,夫人亡后堅持不續(xù)娶,歷來傳為佳話。
后來司馬光受神宗皇帝之托嘔心瀝血十九個春秋,完成了卷帙浩繁、紀事廣博的編年巨著《資治通鑒》。
這部書深深影響了近千年來的眾多帝王和文人學士,因而他與司馬遷并稱為古代史家雙絕兩司馬。
1086年10月11日受中風折磨多時的一代史學家和政治家司馬光離開了人世。
彌留之際他念念不忘的,是已在杭州刊刻的《資治通鑒》尚未完成付印。
他死后殮入早就備好的薄棺,遺體僅蓋一舊布被,隨葬的只是一篇專門頌揚節(jié)儉的文章──《布衾銘》。
前來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府中蕭然,滿屋圖書,床上鋪一領(lǐng)舊竹席,都慨嘆不已。
朝廷送來兩千兩喪葬銀,其子遵父遺命全部退回。
現(xiàn)代中國名人故事大全
篇一:中國現(xiàn)代名人成長故事1.他總是擠出時間看書。
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到處都是書,床上除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占領(lǐng)了。
為了讀書,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
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
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
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他反對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
重點書他總是一篇篇仔細研磨,從詞匯、句讀、章節(jié)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都細細濾過。
對一些馬列、哲學方面的書籍,毛主席反復(fù)讀的遍數(shù)就更多了。
《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等,他都反復(fù)讀過。
許多章節(jié)和段落還作了批注和勾劃。
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
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shù)牡胤秸浵聛砘螂S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
毛主席動筆讀書,還糾正原書中的錯別字和改正原書中不妥當?shù)臉它c符號。
他還提倡“古為今用”,非常重視歷史經(jīng)驗。
在他的著作、講話中,常常引用中外史書上的歷史典故來生動地闡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歷史的經(jīng)驗和教訓來指導和對待今天的革命事業(yè)2.馬克思經(jīng)常有針對性地閱讀。
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筆記。
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經(jīng)濟經(jīng)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艱難。
但他依然克服各種困難,堅持讀書和科研。
3.魯迅非常講究讀書方法。
他提倡博
中華老故事讀后感100字
第一章 愛國:丈夫所志在經(jīng)國 周公畢生輔政 屈原悲憤投江 魯女憂葵 勾踐臥薪嘗膽 田單臨危救國 信陵君救趙 張騫出使西域 霍去病抗擊匈奴 蘇武北海牧羊 馬援不惜馬革裹尸 狄仁杰公正無私 郭子儀單騎退敵 范仲淹“先憂后樂” 宗澤三呼過河 鐵面無私包青天 岳飛自幼愛國 海瑞直言敢諫 愛國“匹夫”顧炎武 鄭成功收復(fù)臺灣 林則徐虎門銷煙 趣味測試第二章 親情:敬親者不敢慢于人 曾參嚙指心痛 郯子鹿乳奉親 不聞過庭語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結(jié)草報恩 仲由為親負米 孟母三遷之教 漢文帝親嘗湯藥 姜詩涌泉躍鯉 黃雀銜環(huán) 丁蘭刻木事親 董永賣身葬父 陸績懷橘 王祥臥冰捕魚孝母 孟宗哭竹生筍 吳猛恣蚊飽血 楊香扼虎救父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千里送鵝毛 竇燕山教子有方 畫荻教子 朱壽昌棄官尋母 趣味測試第三章 處世: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姜太公渭水垂釣 周武王從善如流 虞公的唇亡齒寒 烽火戲諸侯 禍起蕭墻的季府 墨子止楚攻宋 晏子二桃殺三士 聲子勸楚納賢 孫臏裝瘋脫險 觸謄勸趙太后 一鳴驚人的齊威王 孟嘗君的“三窟” 楚宣王的疑惑 秦始皇造長橋 項羽自刎烏江 韓信知恩圖報 華佗對癥下藥 諸葛亮初出茅廬 諸葛亮七擒孟獲 馬謖失街亭 謝安東山再起 錢若水急流勇退 司馬光著《資治通鑒》 金圣嘆的傳說 六尺巷的來歷 趣味測試第四童 交際:君子之交淡若水 子夏悔離群索居 濠梁辯樂 越石父不領(lǐng)贖身情 燕人還國 朝三暮四 管鮑之交 鐘子期聽琴 公子圍與子羽 四怪子莫逆之交 秦晉化干戈為玉帛 蒯通誠勸韓信 周瑜拜孫母 桃園三結(jié)義 劉備三顧茅廬 管寧割席 宋弘貧賤之交 嚴顏歸順張飛 唐太宗的諍友魏征 許容不計前嫌 趣味測試第五章 情操:吾日三省吾身 神農(nóng)嘗百草 伏羲出世 堯舜禪讓 大公無私的祁黃羊 莊子借糧 小吏烹魚 齊靈公聽勸諫 不吃嗟來之食 三釁三沐迎管仲 先轂剛愎自用 曲高和寡的宋玉 鄒忌照鏡 宋就“澆瓜” 季布一諾千金 趙充國堅持己見 平易近人的光武帝 謝躬自傲終釀禍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藥王”孫思邈 一代楷模李靖 盧承慶公正選官 誠實的小進士晏殊 趣味測試第六章 學業(yè):大才非學不成 孔子不恥下問 佝僂承蜩 不識車軛 梓慶制■ 貴在認真 造劍的人 紀昌學射 揮斧如風 蘇秦刺股與孫敬懸梁 弈秋二徒學圍棋 趙括紙上談兵 張良得兵書 匡衡鑿壁借光 朱買臣負薪行讀 樂羊子妻說讀書 牟融講經(jīng) 張衡童年通天文 行為世范的陳■ 醫(yī)圣張仲景 令人刮目相看的呂蒙 王戎識苦李 洛陽紙貴 祖逖聞雞起舞 王羲之書法換白鵝 囊螢映雪 李密牛角掛書 鐵杵磨成針 生吞活剝的張懷慶 酷愛讀書的宋太宗 漢書下酒 楊時程門立雪 神童仲永 寇準奮發(fā)讀書 王冕學畫 趣味測試第七章 勵志:君子以自強不息 女媧摶土造人 女媧煉石補天 后羿射日 精衛(wèi)填海 大禹治水 晉襄公重用■缺 重耳率眾流亡 商鞅變法 荊軻刺秦王 陳勝立鴻鵠之志 韓信背水一戰(zhàn) 勇敢機智的班超 宗愨少年立志 疾惡如仇的傅咸 玄奘西行取經(jīng) 鑒真東渡傳佛 李元■秉公斷案 司馬光砸缸 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 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 趣味測試第八章 哲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愚公移山 河伯望洋興嘆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自相矛盾 東施效顰 鄭人買履 買櫝還珠 臨渴掘井 削足適履 掩耳盜鈴 螳臂擋車 杞人憂天 畫蛇添足 抱薪救火 守株待兔 趣味測試
描寫老師的古詩。
贊美老師的古詩詞 1、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2、 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3、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4、 唐·白居易 綠野堂開占物華,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5、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臘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6、 欲求賢才棟梁,天空陸地海洋。
半世東奔西忙,今又遠航, 路遙山高水長。
7、 相逢一見太匆匆,校內(nèi)繁花幾度紅。
厚誼常存魂夢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8、 胸懷萬里世界,放眼無限未來。
揮灑曠世奇才,重上瑤臺,天地為之驚駭。
9、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0、 清·鄭燮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11、《酬問師》 唐·劉商 虛空無處所,仿佛似琉璃。
詩境何人到,禪心又過詩。
12、《遠師》 唐·白居易 東宮白庶子,南寺遠禪師。
何處遙相見,心無一事時。
13、《尋雍尊師隱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云尋古道,倚樹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14、《師蠶》 教子教女,辛勤半輩。
滿頭白發(fā),甘乳一生。
15、《一似夢瑤臺》 一似夢瑤臺,心知玉女來。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閑三徑,思君賦七哀。
流觴與紅葉,詩酒不勝杯。
司馬光經(jīng)歷了怎么樣的過程寫出的資治通鑒
“儉樸”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的主要功績在于積有限之社稷資財,以興家業(yè),繁吾中華。
故此,我國歷史上眾多有識之士在生活土都十分注意自身的儉樸,也十分重視對后代的“儉樸”教育。
這種身教言傳之精神, 成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學家司馬光,進士出身,屢官天章閣侍兼侍講、、尚書左仆射,后追封為溫國公。
他著述宏豐,其名著《資 治通鑒》是我國一部很有價值的歷史著作。
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工作作風穩(wěn)重踏實,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nèi)容。
在司馬光的一生中, 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司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jié)用。
他在中說自己“視地而后敢行,頓足而后敢立。
為了完成這部歷史巨著,他不但找來范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參加這項工作。
當他看到兒子 讀書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jīng)驗 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干凈,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拇指的側(cè)面把書頁的邊緣托起, 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
他教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yīng)該好好愛護書籍。
”為了實現(xiàn)著書立說治國鑒戒的理想,他15年始終不懈,經(jīng)常抱病工作。
他的親朋好友勸他“宜少節(jié)煩勞”,他回答說:“先王曰,死生命也。
”這種置生死于不顧的工作、生活作風,使兒子同僚們深受啟迪。
在生活方面,司馬光節(jié)儉純樸,“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 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于名”。
他常常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 闊盛而生侈。
為了使兒子認識祟尚儉樸的重要,他以家書的體裁寫 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痱,極力提倡節(jié)儉樸實。
在文中他明確指出:其一,不滿于奢痱陋習。
他說,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
他又說,近幾年來,風俗頹弊,講排場,擺闊氣,當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農(nóng)夫也腳上穿著絲鞋。
為了酬賓會友“常數(shù)月營聚”, 大操大辦。
他非常痛惡這種糜爛陋習,為此,他慨嘆道:“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其二,提倡節(jié)儉美德。
司馬光贊揚了宋真宗、仁宗時李亢、魯宗道和張文節(jié)等官員的儉約作風,并為兒子援 引張文節(jié)的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兒子這句至理名言是“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接著,他又援引春秋時魯國大夫御孫說的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接著,他對道德和儉約的關(guān)系作了辯證而詳盡的解釋。
他說:“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夫儉則寡欲。
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 行;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jié)用,遠罪豐家。
”反之,“侈則多欲。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 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齊家。
司馬光為了教育兒子警惕奢侈的禍害, 常常詳細列舉史事以為鑒戒。
他曾對兒子說過:西晉時何曾“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石祟“以奢痱夸人,卒以此死東市。
” 近世寇準生活豪侈冠于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表面上看來皆不是經(jīng)國大事,然而,實質(zhì)上是興家繁國之基業(yè)。
正是這些道德品質(zhì),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
司馬光關(guān)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警句,已成為世人傳誦的名言。
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并以儉樸自律。
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謄于后世。
今天,我們的生活比我們過去的任何時代都富裕多了。
但我們才剛剛擺脫貧困,剛剛踏上富裕的臺階,并沒有真正的富裕起來。
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年輕家長擺闊氣、講排場,揮霍無度,這種無節(jié)制的浪費風氣正像傳染病那樣在社會上擴散,已深深影響著下一代。
“儉樸”是我們興家繁國的法寶,揮霍無度必將禍害家業(yè), 殃及國家。
所以,為了家業(yè)興旺,國家強盛,我們必須努力培養(yǎng)、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樹立勤勞、儉樸的高尚情操。
只有這樣,我們才 能擁有明天,我們的民族才能興旺發(fā)達。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陜州(今山西夏縣)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
他經(jīng)過19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元豐7年(1084年)完成了的通史巨著,內(nèi)容以總結(jié)歷史統(tǒng)治者的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教訓為主。
在政治上,司馬光守舊,竭力反對神宗支持的,長期辭官退居。
宋神宗死后,他被召入京,主持國政,廢除了的新政。
司馬光死后被追封為溫國公,葬于家鄉(xiāng)夏縣。
入朝為官 司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當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光”。
據(jù)史書記載,司馬光幼年聰穎好學,尤喜,?!笆植会寱?,至不知饑渴寒暑”。
他不僅能夠熟練地背誦,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
他好讀書,求甚解,又有選擇,他不喜佛、老,對歷史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
宋仁宗寶元初年(1038年),司馬光二十歲的時候,中進士甲科,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后經(jīng)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保Y院,改并州通判。
嘉佑六年(1061年)升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
神宗即位后拜翰林學士。
在政治上,司馬光是保守派領(lǐng)袖,他頑固地堅持“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教條,竭力反對、阻撓。
當神宗準備任命他為樞密副使時,他堅持不受,并以廢除新法為條件相要挾。
他還以故交舊友的面目三番五次給王安石寫信,攻擊其變法是“侵官、生事、征事、拒諫”,致使“天下怨謗”,遭到王安石的嚴厲批駁。
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看到新法已勢在必行,便自請離京,出知永興軍,第二年至洛陽,任兩京御史臺。
清廉簡樸 司馬光政治保守,無可諱言;但他襟懷坦白,居官清廉,恭謙正直,不喜華靡的品格卻也是公認的。
史書上記載著他這方面的許多小故事,一直傳為美談。
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很欽佩他的品德,愿意以他為鄰。
司馬光敢于直諫,不阿諛奉承;他舉忠斥奸,不為身謀。
在一篇上,他要求做諫官的“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
彼汲吁名者,猶汲吁利也。
其間相去何遠哉
”他曾經(jīng)說自己平生所作所為,沒有一件事是不能對人講的。
他廉潔奉公、以節(jié)儉為樂的品德更是一直被眾傳頌。
仁宗皇帝臨終前曾留下遺詔,要賞賜司馬光等大臣一批金銀財寶,司馬光領(lǐng)銜上書,陳述國家窮困,不愿受賞。
但幾次都未被批準,最后他將賞賜自己的一份交給諫院,充作公費。
他在洛陽任職時,曾買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讀書、游覽的“獨樂園”,幽雅簡樸,他非常滿意。
但當皇上的使臣到這所宅院來向他問政時,卻為這低矮的瓦房、間隔的陳設(shè)暗暗發(fā)笑,他不能相信名揚天下的“司馬相公”會這樣寒磣
司馬光的妻子死后,沒有錢辦理喪事,兒子司馬康和親戚們主張借些錢,也該把喪事辦得排場一點,司馬光不同意,并且教訓兒子處世立身應(yīng)以節(jié)儉為可貴,不能動不動就借貸。
最后還是把自己的一塊地典當出去,才草草辦了喪事。
這就是民間流傳的所謂司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嘔心瀝血著 司馬光在中國歷史上最突出的貢獻,是他主持編寫了不朽的歷史巨著,他的名字將和這部著作一起永遠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博通經(jīng)史,出仕后也一直堅持讀書,尤其留心研討歷代史書。
他在館閣校書以及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官時,看到滿架滿架的都是史書,幾間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也是看不過來的。
于是他逐漸產(chǎn)生了一個編寫一本既系統(tǒng)又間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讀了之后能了解幾千年歷史的興衰得失。
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歷史學家劉恕的贊同和支持,于是在嘉佑年間,司馬光便在公事之余開始了的編寫和工作。
治平三年(1066年),司馬光將他寫好的進獻給英宗皇帝。
共八卷,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主要寫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的盛衰興亡,供皇帝參考。
英宗看后,非常滿意,要他繼續(xù)寫下去,并下詔設(shè)置書局,供奉費用,增補人員,專事編寫工作。
司馬光深受感動,很快便在右掖門處的秘閣內(nèi)設(shè)立了書局,并請來了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劉班,劉恕、范祖禹等人,共同討論了書的宗旨、提綱,并分工由劉班撰寫兩漢部分,劉恕撰寫部分,范祖禹撰寫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馬光總其成,由司馬光之子司馬康擔任文字的校對工作。
第二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開經(jīng)筵,在邇英閣進讀《通志》,他認為《通志》比其他的史書更便于閱讀,也易于借鑒,就召見司馬光,大加贊賞,并賜名《資治通鑒》,說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還要親自為《資治通鑒》作序。
這就更加促進了這部史書的編修工作。
到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資治通鑒》最后脫稿修成,前后共成時十九年。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述了從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豐富的歷史事實。
全書計二百九十四卷,另附目錄三十卷,《考異》三十卷。
這部書,取材甚廣,網(wǎng)羅極富,除依據(jù)正史處,還采用了野史雜志三百二十余種,而且對史料的取舍極嚴,考辨異同,盡力求真,所以記述內(nèi)容,比較翔實可信,為歷代史學家所推崇。
《通鑒》文字以荀悅的《漢紀》為宗,力求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樸質(zhì)精煉,富有文學意味。
不僅可以作為歷史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當作文學作品欣賞。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的十九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勞動,特別是在洛陽的十五年里,幾乎付出了他全部的精力和心血。
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
臣之精力,盡于此書。
”司馬光為編書,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家里實在等不上他回來吃飯,便將飯送至書局,還要幾次催他才吃。
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邊沒有一個草字。
他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悶熱難堪,灑下的汗珠把書稿都浸濕了。
后來,他請匠人在書房里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地方,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
他對史料考核極其認真,追根尋源,反復(fù)推敲,不斷修改。
《通鑒》編成后,洛陽存放的未用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可見他為這本書付出了多么艱辛的勞動啊
重執(zhí)政廢新法 元豐八年,神宗病逝,不滿十歲的哲宗即位,由宣仁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司馬光被起用為陳州知州,路過京城時,被留作門下侍郎,次年又升尚書左仆射,與呂公著(尚書右仆射)同執(zhí)朝政。
司馬光執(zhí)政后,便開始排斥打擊變法派人士,接連上表,徹底廢止新法。
元佑元年(1086年)九月,司馬光病逝,終年六十八歲,朝廷贈以“太師”、“溫國公”等稱號,派專員扶靈柩返夏縣安葬,謚“文正”。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讀完受到什么啟發(fā)
“司馬光砸缸”的啟示 ——變換角度,多維思考 看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個念頭是這孩子真聰明,從沒有想過他到底聰明在哪。
仔細分析一下,其實司馬光只不過是換了個角度思考問題。
常人只想到脫離危險的方法是讓人離開水,而司馬光想到的是讓水離開人,這就是多維思考。
馬光的聰明方法令我們佩服。
按常規(guī)的救人方法是讓“人離開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氣小,在場的小朋友沒有一個能夠辦得到;這時,司馬光反常規(guī)而行,砸破水缸,水流出來,讓“水離開人”,落水的小伙伴得救了。
司馬光的故事使我聯(lián)想起,我們在解答一些數(shù)學難題時,不是也常常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從正面人手按習慣思維,總找不到解題的突破口嗎
我頓時明白了老師讓我們回憶“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的用意了。
馬未都說,宋朝沒有大缸。
這個故事是后人虛構(gòu)的。
關(guān)于“專注”的事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
1.人生最富貴的東西是生命。
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
一個人的生命是應(yīng)當這樣渡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差恥。
(奧斯特洛夫斯基) 2.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卻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柳青)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清*蒲松齡) 4.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唐*王勃) 5.志當存高遠(諸葛亮)6.鳥最要緊的是翅膀,人最要緊的是理想。
(諺語) 1.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為減輕工人挖土時的繁重勞動,決心發(fā)明炸藥。
整整四年,不惜犧牲,做了幾百次實驗。
正是被一種崇高的目標所鼓舞,才產(chǎn)生了驚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崇高精神,發(fā)明了炸藥。
2.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年輕時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
后來多次遇險,幾乎喪命,但他始終沒有畏懼,最終給人留下了具有重大學術(shù)價值的《徐霞客游記》。
3.周恩來上小學時回答校長為什么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明代李時珍,發(fā)現(xiàn)以前藥物書中有很多錯誤,立志要編寫一部藥物書籍。
走了上萬里,用了三十多年,終于寫成了劃時代的醫(yī)藥巨著――《本草綱目》。
5.陳涉年輕時,曾經(jīng)給人作雇工。
他發(fā)出了“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感嘆。
教育問題: 1.曾參殺豬教子。
2.在韓國已悄悄進行了11年的以社會上層人物為中心的“不給子女留遺產(chǎn)”的運動,已被公開。
這一運動突出向社會做奉獻,把財產(chǎn)奉獻給社會福利機構(gòu),有的會員甚至把自己數(shù)億元的土地捐獻給公共機關(guān)。
3.統(tǒng)計資料表明,各國小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差距不小:美國1.2小時,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而中國僅為0.2小時。
相當多的城市中小學生,上學由父母接送,不會劃火柴,不敢開煤氣,所謂的勞動只是擦桌子、掃地。
4.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的兒子失業(yè)后,沒有向父親伸手,而是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lǐng)取救濟金度日。
5.狐貍母親:冷酷中的溫情。
電影《狐貍的故事》中有一個情節(jié):小狐貍長大了,可以外出謀生了,狐貍母親便開始發(fā)了瘋似的驅(qū)趕它們,不許一只留在身邊。
勤奮治學: 1.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韓愈) 2.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3.天才出自勤奮。
(高爾基) 4.A=X+Y+Z A代表成功,X代艱苦的工作,Y代正確的方法,Z代少說廢話。
(愛因斯坦) 1.司馬光是宋史學家,主持編撰了《資治通鑒》,歷時19年之久。
他用圓木做了個枕頭,取名“警枕”,意在警惕自己,切莫貪睡。
當他枕在這圓木上睡覺時,只要稍一輾轉(zhuǎn),“警枕”就會翻滾,將他喚醒。
然后,立刻坐起,繼續(xù)奮筆疾書。
2.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3.詩人李白“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4.西漢學者匡衡家貧而好學,夜晚無燈,鑿壁偷光,終成知識淵博的學者。
5.著名畫家齊白石年逾90,卻每天作畫5幅。
他說:“不叫一日閑過。
”他把這句話寫出來,掛在墻上以自勉。
學習與思考: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1.清代大學者、思想家戴震,在老師講解《大學章句》時,就問朱熹是何時的人,他何以知道二千多年前的事。
2.牛頓對蘋果落地的思考,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積累與知識: 1.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唐代李賀,每次出去與親朋同游,總是帶著一個白錦袋,想出妙句,立即寫好放進袋里。
晚間回家整理,幾乎天天如此。
2.蒲松齡于大樹下,準備好茶、煙,熱情地邀過路人講述自己的見聞。
如此歷二十余年,終成《聊齋志異》。
恒心與毅力: 1.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諺語)2.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諺語) 3.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沬若) 4.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戰(zhàn)國*荀子) 5.在科學上沒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 1.梅蘭芳年輕時為了演好戲,每天一大早起床,盯著遠飛的信鴿練眼,從不間斷,終于矯正了眼皮下垂、眼神不能外露的弱點,成為名揚中外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
2.愚公移山。
3.唐玄奘25歲離開長安西游,經(jīng)歷了近一年時間,終于到達天竺國。
在印度學習14年,44歲步行回到長安,帶回了657部經(jīng)書。
4.世界名著:幾十年寫成一本。
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的時間。
托爾斯泰寫《戰(zhàn)爭與和平》花了37年時間。
司馬遷寫《資治通鑒》花了19年時間。
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時間。
品行謙虛: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1.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接到當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陳景潤的信,信中指出華羅庚文章中的錯誤,非常興奮。
愛我中華: 1.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1.屈原擔任楚國左徒,主張抵抗強秦,但楚王聽信讒言,將他罷職流放,有人勸他別國去,屈原說:“我生為楚國人,死為楚國鬼。
” 2.魯迅為了國家的利益,棄醫(yī)從文。
3.錢學森毅然放棄了美國優(yōu)越條件,不顧美國當局的阻撓和威脅,來到了剛剛成立的祖國,為祖國國防做出了巨大貢獻。
4.西漢名將霍去病,抗擊匈奴屢戰(zhàn)屢勝,漢武帝賞他一座富麗堂皇的住宅,霍去病慷慨陳詞:“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一句話展示了他報國的雄心壯志。
學會奉獻: 1.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 2.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
(魯迅) 3.太陽之所以偉大,在于它永遠消耗自己。
(諺語) 1.席勒為救助了一位想自殺的學生,寫下《歡樂頌》贈給他,這位偉人的遺孀后來回憶說:“他活在世上,將整個生命與愛都獻給了這個世界。
” 2.孔繁森因公殉職時,留下兩件令人心碎的遺物,一是僅有的8.6元錢,一是他去世前4天的關(guān)于發(fā)展阿里經(jīng)濟的幾條建議。
3.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博士學位后回國,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因癌癥,病逝。
臨終前對妻子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死而無憾
” 珍惜時間: 1.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飛) 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3.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
(美*富蘭克林) 4.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樂府詩集》) 5.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
(魯迅) 6.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諺語) 1.歐陽修平生做文章,多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腐敗與懲惡: 1.包公以廉潔著稱。
在晚年制定了一條家訓:后代若是做官,一定要清明廉政,決不允許傷天害理,貪贓枉法;否則就不是包家子孫,死后不得葬入祖墳。
2.成克杰由于貪污受賄最終判處死刑。
3.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因受賄最終判處死刑。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1.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決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
(貝多芬) 2.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
(貝多芬) 3.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1.范仲淹為了讀書學習,每天晚上煮一鍋粥,把粥劃成幾分,早上、中午、晚上各吃一塊,終于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2.春秋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3.司馬遷受宮刑,著《史記》。
捍衛(wèi)真理: 1.哥白尼不顧教會的迫害,大膽發(fā)表了《天體運行論》,確立了太陽中心說。
2.布魯諾堅持和宣傳哥白尼的“日心說”,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燒死。
團結(jié)合作: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諺語) 3.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諺語) 1.將相和。
藺相如不把個人得失放在心上,廉頗負荊請罪。
從此,趙國國勢更強。
改過自新: 1.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 1.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2.迷途知返的周處。
誠信與守信: 1.言必信,行必果。
(墨子)2.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王充) 3.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
(周恩來) 1.1988年漢城奧運會,加拿大運動員約翰遜在賽場上出盡風頭,創(chuàng)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紀錄。
然而幾天之后,輝煌化為特大丑聞:因服用興奮劑,成績被取消,剝奪他選手資格。
2.“狼來了,狼來了
”的教訓。
在小事上經(jīng)常失信于人,在大事上人們就會對你持懷疑態(tài)度。
議論文論據(jù)集 一、立志 指立定志向。
每個人對未來都有所希望和計劃,立志是成功的起點,有了壯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邁進。
1、立志多在少年,但宋朝文學家蘇洵27歲開始發(fā)憤,立志就讀,晝夜不息,結(jié)果大器晚成,終于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我國明代畫家王冕,少年放牛時,立志要把荷花佳景惟妙惟肖地畫出來。
他不分晝夜地繪畫,立志不移,后來成為當時著名的畫家。
3、酵豕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