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讀后感300字
司馬光砸缸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少 皆知。
我非常佩服司馬光年紀雖小,但是 遇到緊急事情能夠沉著應對、冷靜思考。
有一個問題一直令我很驚訝,當年司 馬光只有7歲,和其他的孩子一樣喜歡大 家在一起玩耍。
然而,在遇到突發(fā)事件 時,能夠做到臨危不亂、沉著冷靜,對于 一個閱歷尚淺、乳臭未干的孩子來說,著 實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正常來講,一 個小伙伴掉進一個比自身高很多的、大許 多的、裝滿了水的缸里,其他小伙伴會想 出怎樣解決方法
一貫的想法也許就是大 聲呼救、去找家里人幫忙,甚至有些孩子 只會目瞪口呆、茫然不知所措了。
和 其他的孩子不同,司馬光立刻拿起一塊大 石頭砸向水缸,是什么讓他有了這樣的舉 動
答案只有一個:司馬光跳出了某種固 定的思維局限,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問 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事情往往就是 這樣,順應的思考模式,往往得不到解決 問題的最佳答案,而最好的解決方式,又 是如此的觸手可及。
慣性是自然界的 規(guī)律,事件的條件似乎總是有意無意的引 導我們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規(guī)律進行著。
俗 話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 中。
”打破條件的束縛、跳出規(guī)律的限 制,用全新的視角審視一切則顯得更為可 貴。
某國際著名的大公司,在招聘 面試的時候,出了一道題: 你只身在 大雨中開車,這時,路邊有三個人在大雨 中等公共汽車,一位是生命垂危,急待去 醫(yī)院就診的老人,一位是曾經救過你性命 的醫(yī)生,最后一個是你的心上人。
但是, 你的車上只能坐一個人,你期望誰能上車 呢
有人說:應該讓老人上車,因為 他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而且身患重病, 理所應當成為救助的第一選擇;有人說: 應當讓醫(yī)生上車,他是你的救命恩人,為 人要知恩圖報;還有人說:應該讓你的心 上人上車,因為,她是你今后一生的伴 侶。
最后,只有一個人被錄取,他 的答案是:讓醫(yī)生開車帶著老人去醫(yī)院就 診,而自己留下來在雨中陪著心上人等公 共汽車。
順應著他人的一種思考方 式,從而拘泥于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 似乎已經成為我們考慮問題的一種慣性。
然而,轉變看待問題的視野、改變審視問 題的角度、變換思考問題的方向,讓思維 打破傳統(tǒng)的枷鎖、讓思維沖破條件的桎 梏、讓思維自由的在天空中遨游,迸發(fā)出 激情的火花,這才是我們所希望的。
司馬光讀后感
司馬光讀后感: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這讓我有很大收獲。
從這里可以看出司馬光砸缸救人這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遇事不慌、聰明、果斷的孩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也會遇到像司馬光一樣的問題,一定要反復思考冷靜對待。
司馬光砸缸讀后感
當我翻開《西游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
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
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覺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對話旁白;有人還研究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現(xiàn)象。
但在我看來,他那曲折的情節(jié)中暗藏著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理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
在經歷了日復一日個性受約束的日子,廿一世紀的人們都格外向往自由,向往那個自由的化身:孫悟空。
孫悟空破土而出,“不伏麒麟轄,不服鳳凰管,又不服人間王位所約束”,闖龍宮,鬧冥司,自花果山上目在稱王。
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tài)。
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就是向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它的一切斗爭也是為了爭取自由。
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讀者一種追求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
然而中國教育總網(wǎng)教案頻道,每個人都明白, 在現(xiàn)在,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
盡管包圍著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可以讓內心盡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
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fā)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
總之, 我認為現(xiàn)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 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游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么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求《資治通鑒》和《宋太祖趙匡胤》讀后感 300字
<資治通鑒>讀后感 但當我通讀過《資治通鑒》后,我發(fā)現(xiàn)心中竟不住的洶涌澎湃。
那些歷史情節(jié),仿佛歷歷在目。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于,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
”豪氣上干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
英雄們?yōu)榱私夥?,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
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并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
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群,必然衰弱。
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于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
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后,浮現(xiàn)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
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
于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鑒》,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
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
因為我在這里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
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宋太祖趙匡胤》讀后感: 個人認為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稱的上一代名帝,與其偉大功績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主要表現(xiàn)在: 一: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qū)的統(tǒng)一,一舉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jù)和軍閥戰(zhàn)亂局面。
使飽經戰(zhàn)火之苦的民眾終于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fā)展,文化的繁榮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我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呈前啟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chuàng)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yǎng)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后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三:趙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來路不正,從人家孤兒寡母中強奪而來,所以深怕有朝一日,這樣的事情再次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強化鞏固尚在襁褓中的趙宋王朝,加強王權就成了他的必然選擇,通過采取“收起精兵,稍奪其權,制其錢谷”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干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
一舉產平了藩鎮(zhèn)割據(jù)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
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fā)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jù),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些制度為宋朝對外軍事上的軟弱埋下了禍患。
四: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fā)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xiàn)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盡快醫(yī)治了200年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xiàn)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極具幾盡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于律己,不進聲色,崇尚節(jié)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而且深為后世史學家津津樂道。
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創(chuàng)建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因此,盡管宋朝300年的基業(yè)中,長期積弱,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并對后世歷代產生深遠影響。
讀資治通鑒,寫出三篇300字讀書感悟,寫出書中的10個歷史典故
這幾天,我利用寒假時間讀完了《資治通鑒》這本書,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氣勢的盛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資治通鑒》這本書是宋朝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錄了上起東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馬光編成這部四百多萬字的巨著,一共花費了十九年的時間。
這本書通過記錄一些明君賢臣的事跡,簡單明了又不失生動地告訴大家,清廉,正直,剛強,寬厚,忠誠,信義,執(zhí)著等,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質。
這是品質,在今天仍然可貴,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來說說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
戰(zhàn)國是一個崇尚詭術的時代,百家輩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殺傷力最大的還是反間計。
反間計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式,然而其無一例外的針對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何況國君,寡人寡人,說的就是無傾腹相交之人啊。
因為敵人和小人的反間,最令人惋惜的還是魏,魏據(jù)中原之地,富庶傲視諸侯,如果能留住吳起和孫臏這兩位戰(zhàn)國時期最偉大的軍事家,又何愁霸業(yè)不成;損失最慘重的還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趙成為戰(zhàn)國末期唯一能夠和秦抗衡的國家。
然而長平一役,趙為范雎反間,以趙括代廉頗,以至四十萬大軍為秦坑殺。
有太多的史實和反間計聯(lián)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將繼續(xù)挑戰(zhàn)人類最脆弱的部分。
因為信息永遠不可能是完備的,人性永遠是多疑的. 還有一點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商鞅變法。
以刑名之學變法,手段太殘酷,積怨太深。
他在渭水旁邊處決囚犯,染紅了整片渭水。
更重要的是,他沒有得到太子虔和貴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車裂滅門。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今日中國要推行各項改革,亦應徐圖緩進,毋操之過急。
再來說說唐太宗,唐太宗是個明知且有遠見的皇帝。
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光知吃飯,不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穡之艱難,就不會珍惜糧食,就會大吃大喝,就會忘記勞動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則飯不常也。
你只知騎馬,加鞭快馬,不知道喂馬,不知道讓馬休息,不知疼馬,則不能久乘之。
不錯,你一時比那些讓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騎已經氣喘吁吁,快渴死了,餓死了,累死了,它不會把你馱到目的地的。
君猶舟,民猶水,水可載舟,也可覆舟。
當權者不知愛護百姓,當頭頭的,不知關心下屬,則危在旦夕。
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慮,適可而止。
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資治通鑒》里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比較的典型,望大家有時間都來讀一遍,從中了解我國的歷史,從歷史中學到做人乃至治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