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好句賞析
王維皆稱一絕,萊辛等西方哲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他是可以隨入的.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層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點娛樂.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這里,不需要藝術鬧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對美有太深的寄托.——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陽關雪》賞析:采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形象地說明統治者所追求的只是王權,因而不可能為藝術家們提供廣闊的舞臺空間.與下文的“九洲畫風黯然”,“陽關再也難享用溫醇的詩句”,文人大多成了“謫官逐臣”,“陽關坍弛了”等內容相照應.●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jié)節(jié)延伸,延伸的距離并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后輩.——余秋雨《文化苦旅》之《都江堰》賞析: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都江堰的細細浸潤、節(jié)節(jié)延伸、靈動和謙卑.運用對比的手法,把都江堰和長城作對比,凸顯其獨特和神圣.●我讀此詩不到10歲,上來第一句就誤解.“朝辭白帝彩云間”,“白帝”當然是一個人,李白一大清早與他告別;這位帝王著一身縞白的銀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著白衣,年齡就不會很大,高個,瘦削,神情優(yōu)郁而安詳,清晨的寒風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他的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他沒有隨從和侍衛(wèi),獨個兒起了一個大早,詩人遠行的木船即將解纜,他還在握著手細細叮嚀.他的聲音也像純銀一般,在這寂靜的山河間飄蕩回響.但他的話語很難聽得清楚,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他就住在山頭的小城里,管轄著這里的叢山和碧江.——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三峽》賞析:這段話運用想象、聯想、比喻、烘托等修辭手法,描繪了小時候對“朝辭白帝彩云間”的誤解.雖是誤解,卻是如此美麗,讓人忍俊不禁.作者的描述是靈動的,栩栩如生的,運用豐富的外貌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環(huán)境描寫,表現當時心中的情景.●我到過的江南小鎮(zhèn)很多,閉眼就能想見,穿鎮(zhèn)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橋,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他們只有幾尺遠的烏蓬船上正升起一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里看著過往船只比之于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河邊由吊腳樓組成的小鎮(zhèn),江南小鎮(zhèn)少了那種渾樸奇險,多了一點暢達平穩(wěn).它們的前邊沒有險灘,后邊沒有荒漠,因此雖然幽僻卻談不上什厶氣勢;它們大多有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終比較滋潤的生活方式并沒有讓它們保留下多少廢墟和遺跡,因此也聽不出多少歷史的浩嘆;它們當然有過升沈榮辱,但實在也未曾擺出過太堂皇的場面,因此也不容易產生類似于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之慨.總之,它們的歷史路程和現實風貌都顯得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久,就像經緯著它們的條條石板街道.——余秋雨《文化苦旅》之《江南小鎮(zhèn)》賞析:作者選取河道、石橋、民居、水、埠頭、烏篷船等江南小鎮(zhèn)的典型景物,表達自己對江南小鎮(zhèn)的美好印象.接下來將江南小鎮(zhèn)與湘西小鎮(zhèn)對比,表現其暢達平穩(wěn).最后結合歷史寫江南小鎮(zhèn)的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久,娓娓道來之間將我們也帶去了那古樸的江南小鎮(zhèn).●西湖給人以疏離感,還有別的原因.它成名過早,遺跡過密,名位過重,山水亭舍與歷史的牽連過多,結果,成了一個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游覽可以,貼近去卻未免吃力.為了擺脫這種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獨個兒游了長長一程,算是與它有了觸膚之親.湖水并不涼快,湖底也不深,卻軟絨絨地不能蹬腳,提醒人們這里有千年的淤積.上岸后一想,我是從宋代的一處勝跡下水,游到一位清人的遺宅終止的,于是,剛剛撫弄過的水波就立即被歷史所抽象,幾乎有點不真實了.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西湖夢》賞析:這段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西湖,西湖在作者筆下就像一個急于得到認證的老人.作者從歷史闡發(fā)西湖給人以疏離感.原因有二:一是過于玄艷的造化,無法與之進行家常性的交往(難以真切);二是成名過早,遺跡過多,名位過重,山水亭舍與歷史的牽連過多(難以貼近).●在文化人格結構上,他們是缺少皈依的一群.靠傳統?靠新潮?靠內地?靠國際?靠經濟?靠文化?靠美譽?靠實力?靠人情?靠效率?他們的靠山似乎很多,但每一座都有點依稀朦朧.他們最容易灑脫出去,但又常常感到一種灑脫的孤獨.——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賞析:這段話采用一連串的反問,表現上海人這個群體自身的矛盾.上海人依附的東西似乎很多,又似乎什么都沒有.作者從各個角度闡述了上海人灑脫的孤獨,帶著點冷嘲熱諷的味道.●可惜,譏刺上海人的鋒芒,常常來自一種更落后的規(guī)范:說上海人崇洋媚外、各行其是、離經叛道;要上海人重歸樸拙、重返馴順、重組一統.對此,胸襟中貯滿了海風的上海人倒是有點固執(zhí),并不整個兒幡然悔悟.暫時寧肯這樣,不要匆忙趨附.困惑迷惘一陣子,說不定不久就會站出像模像樣的一群.——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上海人》賞析:將至尾聲,作者的筆觸似乎沒那么冰冷了.作者寫其他人的目光和上海人的態(tài)度,表現上海人并不隨波逐流的特性,為下文期待上海人更廣闊的視野更獨立的人格做鋪墊.●把這一切都說完了,老信客又告訴他沿途可住哪幾家小旅館,旅館里哪個茶房可以信托.還有各處吃食,哪一個攤子的大餅最厚實,哪一家小店可以光買米飯不買菜.——余秋雨《文化苦旅》之《信客》賞析:簡潔干練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詞藻,卻在一連串的排比中表現出老信客的為人:任勞任怨,恪盡職守,誠信無私,潔身自好,待人寬容,善良厚道.他對自己的工作極其負責,所以對年輕的信客也事無巨細地交代.●但是,代代層累并不是歷史.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廢墟是歸宿;更新的營造以廢墟為基地,因此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廢墟》賞析:這段話運用排比、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廢墟的態(tài)度.作者的視角獨特,澎湃的激情從字里行間噴涌而出,文采彪炳,令讀者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字里行間浸透了作者復雜而豐沛的思想感情.●中國歷史充滿了悲劇,但中國人怕看真正的悲劇.最終都有一個大團圓,以博得情緒的安慰,心理的滿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團圓,杜甫不想大團圓,曹雪芹不想大團圓,孔尚任不想大團圓,魯迅不想大團圓,白先勇不想大團圓.他們保存了廢墟,凈化了悲劇,于是也就出現了一種真正深沉的文學.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坏窃率莻ゴ蟮?因為有“挑戰(zhàn)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fā),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臘傍海而居,無數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間前仆后繼,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臘悲劇.——余秋雨《文化苦旅》之《廢墟》賞析:作者運用一系列的例子來闡述悲劇,而作者眼中,廢墟文化就是悲劇文化.一連串的排比讀來氣勢洶涌,充滿感染力.
關于真善美的論文
泉州十八景1.清源山 2.開元寺 3.崇武古城 4.府文廟 5.西湖公園 6.深滬灣 7.牛姆林 8.清水巖 9.天后宮 10.五里橋 11.東湖公園 12.洛陽橋 13.黃金海岸 14.仙公山 15.蔡氏古民居 16.岱仙瀑布 17.鄭成功史跡 18.涂門街 其中清源山是國家4A級旅游景點,門票30元. 涂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
涂門街位于泉州市區(qū)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游、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
在這條長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著眾多的“海絲”文物群,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凈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岳廟、東觀西臺、祖閭蘇、世家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
涂門街的建筑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元時期泉州的繁榮景象。
改造后的涂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筑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筑有機結合。
涂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五里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zhèn)與南安水頭鎮(zhèn)之間的海灣。
始建于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
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游人憩息。
“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
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
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
1980—1985年國家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府文廟府文廟 位于鯉城區(qū)中山路泮宮內。
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后移他處,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遷回原處重建,現有建筑仍保持清初原貌,為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孔廟,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體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闊七開間,進深五間,為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抬梁式木構架,斗拱層疊,梁枋縱橫,雕飾有小龍、飛禽走獸、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臺,翼以扶欄,下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橋,橋面鋪72塊長方形條石,代表孔子的72個得意門生;東西為兩廡,前為大成門、金聲玉振門。
東畔明倫堂,為文廟現存主要附屬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橋均保存完好。
西有泮宮及鄉(xiāng)賢名宦祠、狀元祠十余座。
廟內陳列資料十分豐富。
大成殿正廳中央供奉著孔子圣像,東西兩側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陳列祭孔禮器、樂器和泉州歷代名人遺著遺物等文物共500余件。
靈星門鄰涂門街地段,原為府文廟建筑群范疇,后辟為他用。
為了完整保護文廟建筑群,2000年,市委、市政府作為重點工程,投資1.2億元,折遷菜市場及3個企、事業(yè)單位,建成文廟廣場,既有效保護遺址,又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場所。
開元寺 開元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4A級旅游景點。
地處市區(qū)西街,始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為現名。
全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
規(guī)模宏大,構筑壯觀,景色優(yōu)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主要有大雄寶殿、甘露戒壇,東西塔等建筑。
大雄寶殿是中軸線的主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現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遺物。
大殿通高20米,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筑風格。
甘露戒壇始建于宋,現壇系明初重建,為全國三大戒壇之一。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為全國四大名塔之一。
東塔名“鎮(zhèn)國塔”,通高48.24米;西塔名“仁壽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兩塔為我國古代石構建筑的瑰寶,系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標志。
洛陽橋洛陽橋 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處的洛陽江入???,又名“萬安橋”。
于北宋皇?5年至嘉?4年(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
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chuàng)“筏型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chuàng)新。
該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并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
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
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景點之一。
牛姆林牛姆林 牛姆林景區(qū)由于景區(qū)內擁有“板根”、“絞殺”、“寄生”、“莖花”等熱帶雨林生態(tài),被游客稱譽為“閩南西雙版納”。
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是集山區(qū)特有的自然景觀、森林景觀之大成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區(qū)內有維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96科200多種,野生蝶類73種。
牛姆林名人仙跡薈萃,是一個天然的森林浴場和氧吧,四季如春,是旅游避暑勝地。
目前申請國家4A級生態(tài)旅游區(qū)已通過省級驗收。
現區(qū)內建設有旅游飯店、動植物標本館、旅游購物街、熊園、高空滑索、射箭場等旅游配套設施。
已成為閩南重點生態(tài)旅游區(qū),每年有10萬人到此旅游,是我省沿海地區(qū)生態(tài)旅游建設的典范。
清水巖清水巖 ? 位于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旅游區(qū),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圣旅游地。
清水巖是全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巖寺,景區(qū)內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跡星羅棋布。
現存文物古跡中,有宋代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
清水巖的碑刻、摩崖石刻,涉及宋、元、明、清以至現代,其中宋代“巖圖”碑最為珍貴,系省級保護文物。
清源山清源山 清源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qū)距市區(qū)3公里。
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
元人贊譽“閩海蓬萊第一山”。
“清源鼎峙”為舊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游客登臨覽勝。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fā)于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占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fā)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景區(qū)內流泉飛瀑、奇巖異洞、峰巒疊翠、萬木競秀,以宗教寺廟宮觀、文人書院石寶以及石雕石構石刻等文物為主的人文景觀幾乎遍布清源山的每個角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巖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舍利塔和廣欽法師塔院。
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十八勝景聞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臺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其中以老君巖為代表的六處宋元時期的清源山石造像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滬灣 深滬灣位于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其間沙灘綿延數公里,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鏈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灘前碧波萬頃。
灘面金黃開闊,景色蔚為壯觀。
沙灘清一色的細純沙粒,如銀屑布地,質細坡緩,沙軟潮平。
灘床寬闊,舒展廣拓,潮漫灘上,濤聲柔和。
海水潔凈,水溫適中,是沙灘休閑、踏浪嬉水和開展各種海上沙灘活動的理想場所。
沿岸而來,國家級深滬海底古森林自然保護區(qū)、施瑯將軍紀念館、鎮(zhèn)海宮、龍泉宮、大道公宮和煙墩山上的烽火臺等人文、自然名勝掩映其中。
明季倭亂,這里曾經是抗倭前沿,清初為了統一祖國,施瑯曾經在這里牧馬練兵,現為全國著名僑鄉(xiāng),風俗淳,人情美,是游客觀光的勝地,是海外僑親和臺港澳胞尋根謁祖的搖籃故地。
天后宮 始建于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是現存媽祖廟中建筑規(guī)格最高、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并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上,媽祖故里莆田一度隸屬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轄,由于泉州民眾不斷向外移民和進行貿易活動,媽祖信仰遠播祖國大陸及臺、港、澳各地。
目前,泉州天后宮除較完整地保存有雄偉的大殿、后殿等古代建筑外,在政府及海內外信眾的熱心資助下,還陸續(xù)修復了山門、戲臺、鐘鼓樓、東西廂廊等建筑,并將繼續(xù)復建梳妝樓。
建置于宮內的閩臺關系史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的珍貴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
泉州天后宮是在泉州港逐漸成為全國對外貿易中心之際的南宋時期建成,是研究海外交通史的重要史跡。
仙公山 原名“雙髻山”,位于洛江區(qū)馬甲鎮(zhèn),于南北朝時(公元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
其主峰758.5米,氣勢雄偉,巖崖陡立,云霧繚繞,徑曲林幽,含煙凝翠,風光旖旎,擁有眾多的寺宇亭榭、文物古跡和迷人傳說;以“靈、奇、秀、險”為特色,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有豐山洞、白水巖、朝天閣、仙靈橋等勝境,還有宋代朱熹、王十朋,明代張瑞圖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摩崖石刻,是集宗教朝圣、游覽觀光、休閑娛樂、修學度假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有“八閩名勝無雙境,絕頂蓬萊顯九仙”之美譽,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和首屆泉州市十佳風景名勝區(qū)。
東湖公園東湖公園 址系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
唐時湖面40余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
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
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于世。
東湖公園以閩南建筑文化為特色,中心湖為主體,環(huán)湖布置人文景觀。
構建星湖荷香、祈風閣、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波恩亭、攬古亭等靜區(qū);兒童樂園、雙舟朝陽、游船碼頭為動區(qū)。
精筑刺桐瑞林等20多處植物山石景觀攬翠全園,以石雕、石刻突現閩南石文化。
既有泉州歷史文化內涵又有時代新潮氣息,風格獨特。
曾三次獲省“環(huán)境優(yōu)美獎”,還被評為“市民喜愛十佳建筑”、“泉州十佳夜景”。
1998年以其典雅秀麗、玲瓏多姿的江南園林風格而入選百家中國名園。
崇武古城崇武古城 位于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系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zhèn)海邦”傳為戚所書。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存。
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內外,有20多處分別始建于宋、明、清,后經修葺延續(xù)至今的宮庵廟堂等古建筑遺存,與古城構成了可供參觀稽古的古跡群。
尤其是城外3公里處的大乍山龍喉巖,既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又有記述古城史事的文人詩家摩崖石刻。
城外半月海灣,著名畫家洪世清創(chuàng)作的大地巖雕———“魚龍窟”,以及著名書藝大師朱屺瞻、錢君陶、劉海粟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
古城下還建有現代石雕博覽園及省級海邊森林公園。
登臨古城,足可探古覽勝。
西湖公園 位于市區(qū)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區(qū)處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帶,以往發(fā)生較大洪水時,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滯洪,俗稱“西北洋”。
由于洪澇災害嚴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建設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被列為市人大十二屆五次會議一號議案。
從1999年6月起,投資1.7億元,歷時兩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橋、三片水域和四座島組成的西湖公園。
西湖面積達10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82.28公頃,廣場道路面積1.72公頃,綠化面積16公頃,種植樹種達200多種。
西湖繁花錦簇,波光瀲滟,與清源山自然接壤,清源山秀麗翠綠的山色與西湖浮光蕩漾的美景相得益彰,湖光山色渾然一體,極具園林之美,是市區(qū)具有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湖上園林。
2001年12月獲得建設部“中國人居環(huán)境范例獎”榮譽稱號。
黃金海岸黃金海岸 位于臺灣海峽西岸的石獅永寧鎮(zhèn),包括閩南黃金海岸旅游度假村、城隍廟、鎮(zhèn)海石、古衛(wèi)城遺址等。
閩南黃金海岸旅游度假村由香港友幫國際集團獨資興建。
規(guī)劃占地6000畝,首期開發(fā)1980畝,投資近3億元。
目前度假村主要項目及設施有:金沙游樂園、海底世界、海豚表演館、海天佛國、踏浪觀音、游艇俱樂部、練馬場、海濱浴場、露天夜總會、購物街、黃金海岸大酒店、郵電賓館、海洋賓館、教育培訓中心等較具規(guī)模與特色的游樂項目和服務設施。
黃金海岸風光旖旎,四季如春,已成為集行、游、吃、住、購、娛于一體、旅游內涵十分豐富的濱海旅游度假區(qū),是我省十大重點旅游景區(qū)之一。
岱仙瀑布 位于德化縣水口鎮(zhèn),主要由號稱“華東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溫文爾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組成,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
沿赤石溪而上,一路溪水潺潺,濃蔭覆郁,林木蒼蘢,藤蘿虬結,蘊深涵幽,鳥鳴谷應,峰回壑蕩,沿路神形俱備的自然奇觀,構成了獨特的原始生態(tài)幽境。
油漏祭瀑布,溪水沿著寬110多米如刀削的峭壁汩汩流下,波光粼粼,噴珠濺玉,宛如千萬串斷線的珍珠織成的銀毯,輕鋪舒展鑲在懸崖峭壁之上。
岱仙瀑布,溪水從山勢險峻的高峰直瀉而下184米,云翻雪傾,雷霆萬鈞,十分壯觀。
站在瀑布下,煙霧騰騰,撲朔迷離。
若是晴天,瀑布前方彩虹如天橋凌空飛架,美不勝收。
岱仙瀑布的右上方有一座飛仙亭,傳頌著仙女顯圣救民的美麗故事。
憑欄探首,下臨深淵,岱仙雙瀑左右烘托,氣勢非凡。
鄭成功史跡 分布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家鄉(xiāng)南安。
它們是位于石井鎮(zhèn)的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紀念館·碑林和位于水頭鎮(zhèn)的鄭成功陵園。
延平郡王祠,位于石井鎮(zhèn)鰲峰北麓,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殿中有康熙皇帝詔賜鄭成功遷葬時所撰聯一對。
鄭成功紀念館位于石井鎮(zhèn)的鰲峰山上,占地3000余平方米。
紀念館介紹英雄一生的豐功偉績,陳列200余件珍貴文物。
占地10畝的鄭成功碑林,既有碑亭詩閣,又有石刻廊群、集全國、世界各地200多幅的題字,融楷書、行書、草書、隸書于一廊,歌頌了鄭成功愛國主義的崇高精神。
坐落在南安水頭覆船山處的鄭成功陵園,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凡來泉州者,幾乎都要到成功史跡走一走,默祝忠魂與山河共存,永垂不朽。
蔡氏古民居蔡氏古民居 ? 位于南安官橋漳里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于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興建。
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單體建筑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
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
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
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筑的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