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所有詩詞的時間和寫作的地點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
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稱“三蘇”。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蘇軾中進士。
蘇軾一生處于北宋新法與舊黨之間的斗爭、傾軋激烈時期。
宋神宗時,因反對,先后被貶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諫官彈劾他在詩文中有誹謗朝廷之語,被捕下獄,出獄調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元佑年間,舊黨執(zhí)政,蘇軾曾內調任翰林學士等職,又因與司馬光為首的舊黨發(fā)生一些政見分歧,再次貶謫杭州。
后來新黨重新上臺,蘇軾受到更大打擊,遠調惠州(貴州省惠陽縣)、瓊州(今海南島),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還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蘇省武進縣)。
蘇軾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對新法,但后期態(tài)度有所轉變,和舊黨又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擠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饑苦,辦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詩詞中也有所反映。
蘇軾在文學藝術上是一位全才,不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詩詞也有很高的造詣,開宋代“豪放派”詞風。
此外在書畫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
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
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fā)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
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詠赤壁,下闋懷周瑜,并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
上闋詠赤壁,著重寫景,即景抒懷,引起對古代英雄人物的懷念。
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作者吊古傷懷,想古代豪杰,借古傳頌之英雄業(yè)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
不能建功立業(yè),壯志難酬,詞作抒發(fā)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念奴嬌》一詞在寫作方法上的主要特點是結合寫景和懷古來抒發(fā)感情。
如上半闋對赤壁的描寫和贊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下半闋刻畫周瑜形象傾注了作者對歷史英雄的敬仰。
最后借“一樽還酹江月”表達自己的感慨。
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
七絕·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亭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七絕·上元侍宴 淡月疏星繞建章,仙風吹下御爐香。
侍臣鵠立通明殿,一朵紅云捧玉皇。
七絕·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歸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明月送將來。
五絕·守歲詩 兒童強不食,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更鼓畏添過。
七律·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七律·儋耳 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風海上來。
野老已歌豐歲語,除書欲放逐臣回。
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
七律·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七絕· 竹外桃花三兩枝,。
簍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七絕·中秋月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七絕·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七絕·贈劉景文 ,。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詞·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
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 。
詞·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樓中,尊酒相逢, 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
細捻輕擾,醉臉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紅。
澄邁驛通潮閣二首 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陽召我魂[1]。
杳杳天低鵲沒處,青山一發(fā)是中原。
詞·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定風波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 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
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詞·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 人未寢,倚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 時見疏星渡河漢。
試問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繩低轉。
但屈指西風幾時來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詞·洞仙歌 江南臘盡, 早梅花開后, 分付新春與垂柳。
細腰肢自有入格風流, 仍更是、骨體清英雅秀。
永豐坊那畔, 盡日無人, 誰見金絲弄晴畫
斷腸是飛絮時, 綠葉成陰, 無個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東風逐君來, 便吹散眉間一點春皺。
詞·賀新郎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 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 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熟。
簾外誰來推繡戶
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 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 伴君幽獨。
秾艷一枝細看取, 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 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 兩簌簌。
詞·浣溪沙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
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買麨軟饑腸。
問言豆葉幾時黃。
詞·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 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詞·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 村南村北響繅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煮,自臨釣石取深清[1]: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2],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3],坐聽荒城長短更。
詞·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
詞·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無窮。
既相逢,卻匆匆。
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
為問東風余如許
春縱在,與誰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歸鴻,去吳中。
回首彭城,清泗與淮通。
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詞·江城子之三 鳳凰山下雨出晴。
水風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
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
苦含情,遣誰聽
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 人不見,數(shù)峰青。
詞·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 歸來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 倚帳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 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彀紋平,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
詞·滿江紅 清潁東流,愁目斷、孤帆明滅。
宦游處、青山白浪,萬重千疊。
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
恨此生、長向別離中,添華發(fā)。
一尊酒,黃河側。
無限事,從頭說。
相看恍如昨,許多年月。
衣上舊痕馀苦淚,眉間喜氣添黃色。
便與君、池上覓殘春,花如雪。
詞·南鄉(xiāng)子 涼簟碧紗廚,一枕清風晝睡馀。
睡聽晚衙無一事,徐徐,讀盡床頭幾卷書。
搔首賦歸歟,自覺功名懶更疏。
若問使君才與術,何如
占得人間一味愚。
詞·念奴嬌 憑高眺遠,見長空, 萬里云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 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 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 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詞·念奴驕 憑高眺望,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桂魂非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
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乘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詞·青玉案 三年枕上吳中路, 譴黃犬,隨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驚鴛鷺,四橋盡是, 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 常記高人右丞句。
作個歸期天已許。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 會濕西湖雨。
詞·哨遍 為米折腰, 因酒棄家, 口體交相累。
歸去來, 誰不遣君歸
覺從前皆非今是。
露未晞, 征夫指予歸路, 門前笑語喧童稚。
嗟舊菊都荒, 新松暗老, 吾年今已如此
但小窗容膝閉柴扉, 策杖看孤云暮鴻飛, 云出無心, 鳥倦知返, 本非有意。
噫
歸去來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
親戚無浪語, 琴書中有真味。
步翠麓崎嶇, 泛溪窈窕, 涓涓暗谷流春水。
觀草木欣榮, 幽人自感, 吾生行且休矣
念寓形宇內復幾時
不自覺皇皇欲何之
委吾心、去留誰計
神仙知在何處
富貴非吾志。
但知臨水登山嘯詠, 自引壺觴自醉。
此生天命更何疑
且乘流、遇坎還止。
詞·水調歌頭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臺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詞·望江南 春未老, 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卻咨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 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記承天寺夜游》的預習筆記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東坡居士”,謚號文忠,享年66歲。
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追謚號“文忠”。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與其弟蘇轍和其父蘇洵合稱為“三蘇”。
是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
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王安石變法后,認為新法并非不符合實際,故又支持新黨。
蘇軾的失意與他的政治選擇有很大關聯(lián) 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
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袖,他杰出的散文作品標志著從西魏發(fā)端、歷經唐宋的古文運動的勝利結束,散文與歐陽修齊名合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齊名,合稱“蘇黃”;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
蘇軾的著名詩還有《江城子》,《定風波》等。
蘇軾是父親蘇洵的第五個兒子,嘉佑二年(1057)與弟轍同登進士。
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
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
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
元豐二年(1079),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后,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
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
[編輯本段]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編輯本段]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照進堂屋的門戶,(于是)我很高興地起來走動。
想到沒有(可以)一起交談取樂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
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清澈透明的積水,水中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
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人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編輯本段]注釋: 承天寺:在現(xiàn)在湖北黃岡南。
元豐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豐,宋神宗年號。
解:脫下 戶:門 交橫:交錯縱橫 念:考慮,想到。
念無與為樂者: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
念,想到,考慮。
與為者樂,共同游樂的人。
張懷民:作者的朋友。
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寄居承天寺。
遂:于是,就。
寢:入睡。
相與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庭下如積水空明:意思是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
如積水空明:好像積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總稱。
荇,一種多年 水生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交橫:交錯縱橫。
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表示肯定,相當于“大概”這里解釋為“原來是”。
閑人: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
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自稱閑人。
在句中譯為清閑的人,或有著閑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
但,只是。
閑人,清閑的人。
耳:罷了。
[編輯本段]賞析 ?。ㄐ鞈濉⒅苋苋 洞鹬x中書書》是陶弘景給謝征的一封回信。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
他曾經擔任諸王的侍讀,因看透了混濁的人世,“雖在朱門,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為務。
”(《南史》)后隱居句曲山,可是“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月中常有數(shù)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
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這篇山水小品,僅用了六十八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可謂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
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
優(yōu)美的意境。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yōu)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xiàn)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
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yōu)美動人。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
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
這里是“高峰入云”。
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際。
山下是“清流見底”。
水流迤邐,清明澄澈。
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
這里“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
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則更為絢麗動人。
其三,晨昏變化之美。
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
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后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
傍晚,紅日西沉,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游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xiàn)響,別具意趣。
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態(tài),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其四,動靜相襯之美。
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
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
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
縝密的結構。
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撰,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
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
最后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
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
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得如此經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
凝練的語言。
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
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給人以具象。
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
“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tài)表露無遺。
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后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
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
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
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xiàn)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chuàng)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鑒賞意義。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上)》,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 [編輯本段]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ɑ羲闪郑 √K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文說》) 這段話,可與他的另一段話相補充:“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
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
”(《江行唱和集序》) 這里最重要的一點是:文,是“充滿勃郁”于內而不得不表現(xiàn)于外的東西。
胸有“萬斛泉源”,才能“不擇地皆可出”;胸中空無所有,光憑技巧,就寫不出好文章。
蘇軾的確是胸有“萬斛泉源”的大作家。
就其散文創(chuàng)作而言,那“萬斛泉源”溢為政論和史論,濤翻浪涌,汪洋浩瀚;溢為游記、書札、序跋等雜文,回旋激蕩,煙波生色。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
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
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么韻味
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么。
究竟干什么呢
“解衣欲睡”,沒有什么可干的。
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
干什么呢
尋“樂”。
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
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xiàn)出來的。
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后講了些什么,約他尋什么“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
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
院子里怎么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
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
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于不可不止”了。
“止”于什么呢
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于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于“竹柏”;誰賞月
誰看竹柏
是他和張懷民,當止于他和張懷民。
于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shù)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
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
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那么清楚,兩個人都很“閑”。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
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惟其“閑”,才能“夜游”,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
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ㄟx自《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有刪節(jié)) [編輯本段]字唯期少意唯期多 ——讀蘇軾的一篇散文(吳功正) 該文所以能寫得字約義豐,關鍵在于作者抓住了特點,然后運用經過認真提煉的語言文字加以表達。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徑入題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
”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月色清涼,窺入窗戶。
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
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高。
作者就抓住這個特點,鋪展文墨。
“月色入戶”,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
這一行動的發(fā)因是循著“月色入戶”的夜景而來的。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等。
“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連貫性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至承天寺”又一次點題,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經過,因與主題無關,就略而不提。
“尋張懷民”是什么情景,又因與主題不相關涉,也付之篇外。
這樣,為“記游”所必須交代的人、事,僅用最簡略、經濟的語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葉。
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繪,更富特色: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
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
”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
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jié)奏。
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筆,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處。
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
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
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
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
他寫月,不像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采,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
這是特點之二。
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
由于抓到了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而傳神了。
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僅僅滿足于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余味無窮。
這里,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的主觀內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
蘇軾這篇散文同樣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
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
經過轉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
“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尋”字又分明顯現(xiàn)出急切訪友的心意。
“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
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jié)奏之中。
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歷了幾多轉折,終于穩(wěn)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
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后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
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
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
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
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
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xiàn)為曠達。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
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ㄟx自《古今名作鑒賞集粹》,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謫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
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
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丟了腦袋。
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編輯本段]分層賞析:中心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
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
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
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
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
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
讀者自可以發(fā)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
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
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tài)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
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編輯本段]細化賞析: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
“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寂寞無聊,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
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的關系之好,首先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編輯本段]擴寫練習 在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開衣服剛想躺下睡覺,突然看到皎潔的月光很淡很淡的照在窗戶上映射進來。
突然一下子間似乎想到什么,急穿上鞋子,穿好衣服,往承天寺去。
路上心里想著,最近的日子中太過無聊,沒有可以交談的朋友,今天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跟我同樣遭遇的張懷民。
走到寺門口有兩個和尚走了出來“施主,請問你想找誰
”我停頓一下,深情淡定的回了:“我來找張懷民
”和尚恭敬的回答:“施主請進” 我走進寺中,看到懷民的房間也未熄燈,徑直朝前走去。
輕輕敲門,只看到房間的身影朝門口走來,打開門后,也是呆了一下,微笑示意之后,張懷民收拾衣服,和我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我們一起在院里走著抬頭看到天空中灰暗一片,有一點星星掛在遠方,最耀眼的哪個月亮也安安穩(wěn)穩(wěn)的掛在天上。
我不禁感嘆:“哎,懷民兄,今晚的月亮多么皎潔,又不禁讓我想到了從前。
”我臉上浮現(xiàn)了淡淡的傷感,悲痛。
懷民定定看向月亮,支聲到:“誰說不是呢
如此景色怎能不令人傷心
想到家中還有年過80的老母就很擔憂,不知她現(xiàn)在過的好不好。
我聽完之后,也不斷搖頭,似乎這么無可奈何,說道:“家中有妻兒老小,叫我如何放心,也更是思念著家鄉(xiāng)的土地,如今被貶至此,我只能與你發(fā)泄心中思鄉(xiāng)思親之情。
”懷民點頭。
我們坐在庭中,找來酒杯,一同在月光下喝酒。
水里的植物縱橫交錯,漂浮不定,那些竹子,松柏也倒影在水光中。
我們都不禁感嘆著:“哪個地方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這樣的竹子,松柏。
只是少了現(xiàn)在像我們這樣的閑人而已。
” 談到這而,我們更是對現(xiàn)在的宋朝皇帝,百姓談論一番,懷民嘆息:“我們閑來無事,卻得不到朝廷重用,被貶官至此,渴望報效朝廷卻是有心無力
可悲
可悲
”我們心中都黯然傷神。
我們坐起身來,突然想往湖邊散步,走在路上,看到了這片江山現(xiàn)在的處境,不禁感慨,不能為國出力,實乃大不幸。
[編輯本段]學習文本 1.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呢? 因為月色很美,“月色入戶”所以“欣然起行” 2.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寂寥苦楚,見月排遣“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對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難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當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3.夜游過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無與為樂者”有點遺憾 “遂”、“尋”急切、激動......“相與步于中庭”從容 閑適 4.總結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
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的情懷。
(殘夢徒天獻上~~) [編輯本段]以詩譯詩 晚風輕輕 微微吹臨 顫動著這周遭的景物 側耳傾聽 似乎是天籟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寢, 上床安睡就盼望著一個美夢的來臨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脈脈含情 悄悄的透進窗紗,一眼晶瑩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從夢鄉(xiāng)邊緣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這良辰美景 該與誰共享共分 才不會任它空來虛設,辜負良辰 走著,走著 就來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張懷民吧
想不到他也還未就寢 就邀他來 攜手同行,共賞良辰月景 懷民,懷民…… 難道你不為此刻觸景生情 瞧,這庭院積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橫的一片藻荇 滌蕩著你我的心靈 啊
何時沒有月亮
何處沒有竹柏
懷民,懷民 如果沒有兩顆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這份純真悠雅的閑情 我倆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達了作者對老友懇切的思念和熱誠的關懷,同時也對友人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xiàn)實的憤慨不平。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
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者。
全詩如下:《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作者簡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
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762年病逝,享年61歲。
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次韻翰林金侍講大閱詩翻譯是什么
(2)借指朝廷。
唐賈至《閑居秋懷寄陽翟陸贊府封丘高少府》詩:“信矣草創(chuàng)時,泰階速賢良。
”唐劉禹錫《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廳壁記》:“去年夏四月,今丞相徵還泰階,遂命左仆射往踐其武。
”
宋之韻讀后感
百家姓有姓麗的。
麗姓來源1據(jù)《姓苑》所載,春秋時晉國匠麗之后有麗氏。
2麗又作驪,為歷史上古戎國(在今山東省曹縣東南)驪戎之路。
《路史》云:姜姓之后有麗氏。
死去元知萬事空
出自陸游的查到死去元知萬事空, 我快死了才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沒有了。
但悲不見九州同。
只是為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tǒng)一而感到悲傷。
王師北定中原日, 當宋朝的軍隊收復祖國領土的那一天。
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我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