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鑒賞詩歌
短的:【美】富蘭克林,物理學家,為研究電力“捕捉雷電”【德】魏格納,1930年4月,魏格納率領(lǐng)一支探險隊,迎著北極的暴風雪,第4次登上格陵蘭島進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數(shù)人失去了勇氣,只有他和另外兩個追隨者繼續(xù)前進,終于勝利地到達了中部的愛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慶祝自己50歲的生日后冒險返回西海岸基地。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蹤跡。
直至第二年4月才發(fā)現(xiàn)他的尸體。
他凍得像石頭一樣與冰河渾然一體了。
【波蘭】居里夫人,為研究放射性元素始終堅持在“實驗室”工作,最后患癌癥去世長的:1901年8月,斯科特率領(lǐng)一支探險隊遠征南極,他們沿著和當年羅斯相同的路線,駛過羅斯海,在羅斯冰障西側(cè)的羅斯島登陸,并且在那里度過了南極漫長的冬夜,天氣轉(zhuǎn)暖以后,他們開始向南極大陸內(nèi)地進軍。
1902年,他們經(jīng)過一翻苦斗,來到了離南極點只有350公里的地方,勝利在望了,卻遇到了極為惡劣的天氣,食物和燃料也將耗盡,隊員病倒,只好敗退回來。
執(zhí)著的追求使斯科特又做了8年的準備,1910年6月,他又率領(lǐng)一支65人的探險隊離開英國直向南極。
誰知,這時挪威極地探險家 阿蒙森也奔向了南極,他們誰能首先到達南極點呢?一場歷史上著名的探險競賽就這樣開始了。
阿蒙森是挪威人,他小時候讀過一本書,《約翰·富蘭克林探險記》,這本書敘述了英國探險家約翰·富蘭克林乘船去北極探險的真實故事。
小阿蒙森讀了這本書以后深受感動,立志征服北極,到達北極點,登上難達之極。
阿蒙森長大以后,3次率隊進入北極地區(qū),還參加過南極探險。
在漫長的北極探險生涯中,阿蒙森經(jīng)常乘坐愛斯基摩狗拉的雪橇,并且學會了馴服這種狗的辦法。
這種狗在-50℃的低溫中仍然活蹦亂跳。
阿蒙森準備讓這種狗拉著雪橇到達北極點。
1909年夏末,阿蒙森正籌備向北極點進軍,猛然傳來了美國人皮爾里到達北極極點的消息。
阿蒙森當機立斷,把予頭指向南極,參加了南極探險的行列。
1910年斯科特率領(lǐng)的探險隊到達羅斯島,在埃文斯角登陸時,阿蒙森的小型南極探險隊也來到了羅斯冰障另一側(cè)的鯨灣。
阿蒙森探險隊只有5個人,駕著由52條愛斯基摩狗拉的4架雪橇。
他們在鯨灣建了營地,每向南一個緯度(110公里)便設(shè)一個倉庫,存貯了大量的食品和燃料,為了防止迷失方向,他們每隔一段距離就在雪地上插一個標竿。
阿蒙森探險隊進入南極腹地之后,遇到了重重困難。
有一次,一架雪橇掉進了一條冰縫,費了好大力氣才把它拖上來。
在離南極點550公里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上坡路,暴風雪又不停,怎么辦
阿蒙森決定,把活著的42條狗中的24條體弱的殺掉,由剩下的18條壯犬拖3架雪橇。
只帶兩個月的口糧,向南極極點沖刺。
“一定要趕到斯科特之前
”阿蒙森的隊員們互相勉勵著。
1911年12月14日下午3點,阿蒙森探險隊到達了南緯90度,站到了南極極點上,5個人的5雙手共同抓住一根旗桿,把一面挪威國旗升到了極點上空。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他們唱起了國歌……。
當挪威探險隊員在極地慶勝利的時候,斯科特的隊伍還在暴風雪中挺進。
斯科特是駕西伯利亞矮種馬拉雪橇的,這種馬適應(yīng)不了南極的嚴寒,又都陷入雪中,一匹一匹地死去了,最后只好用人力拉雪橇。
暴風雪、凍傷、體力下降,打擊一個接一個地向斯科特襲來。
1月16日,已經(jīng)勝利在望了,隊員卻發(fā)現(xiàn)了挪威的旗子,顯然,對手走到了他們的前邊.這是極為沉重的精神打擊,有的隊員精神幾乎要垮下來了。
“前進!”斯科特吼著。
1月18日,斯科特探險隊到達了南極極點,他們在挪威人的帳篷里看到了阿蒙森留下的信.他們把英國國旗插在帳篷旁邊,他們成了到達南極極點的亞軍。
第二天,精疲力盡的斯科特隊踏上歸途,他們按照科學探險的慣例,仍然沿途收集各類巖石標本,書寫探險日記。
他們的口糧不足了,有的隊員手指甲凍掉了,狂風咆哮著,兩名隊員犧牲了。
3月29日,斯科特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將堅持到底.但我們的末日已經(jīng)不遠了。
這是很遺憾的,但恐怕我已經(jīng)再記日記了。
8個月后,搜索隊找到了他們的帳篷和遺體,人們在斯科特身邊發(fā)現(xiàn)了18公斤巖石和各種化石標本-他們在死亡將臨的時候仍然 沒有丟下科學,仍然為人類保留著科學財富
美國探險家皮瑞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jīng)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干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fā)現(xiàn)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么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斗,有人吞下老鼠……那么,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fā)現(xiàn)“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fā)現(xiàn)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jīng)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
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里。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圣·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
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并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于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伙伴還沉迷于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意大利旅行到中國。
現(xiàn)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yīng)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仿佛聽到了死神的召喚。
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為一切都那么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
后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意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じ鐐惒?。
佛迪南·麥哲倫:環(huán)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 時 間:始于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huán)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
于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
由于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饑。
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huán)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wèi)·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于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wèi)·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xiàn)了他自己的夢想。
他曾與獅子搏斗并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并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
5年后,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并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
”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shù)后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伙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
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仿佛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
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jīng)被開發(fā)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
“我將在那里戰(zhàn)勝你
”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
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
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jié)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
最后,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波利比奧斯 波利比奧斯是一位希臘軍人,對歷史學的興趣引導他加入到探險的行列之中。
在大約60歲的時候,他開始研究和撰寫羅馬帝國史。
波利比奧斯是一位歷史學家,他親眼目睹了他書中所描述的地方和事件。
例如,他經(jīng)歷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毀滅。
波利比奧斯欲闡明一個國家的歷史是如何影響它周圍國家的。
他并不只是依據(jù)自己的見解或其他人的著作。
他開始了一系列的旅行,到了小亞細亞、埃及、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一路探究羅馬帝國向外擴張的原因。
他重視資料的收集,為以后的歷史學家們?nèi)绾螐氖職v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
波利比奧斯沒有去探測未知的地區(qū),而是徹底調(diào)查了羅馬帝國如何建立起來的實情。
波利比奧斯撰寫的歷史著作共40卷,其中只有5卷原著(他整套著作的寫作計劃)保存了下來。
但許多年來,其他各卷的部分篇章已被發(fā)現(xiàn)并重印。
左圖:這幅出自羅馬龐培城的壁畫,展示了一座靠近海邊的教堂。
波利比奧斯在航行途中一定常??吹竭@種景色。
迦太基統(tǒng)帥漢尼拔在遠征羅馬途中翻越阿爾卑斯山,是羅馬歷史上最著名的傳奇故事之一。
為了驗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感受漢尼拔軍隊所面臨的境況,波利比奧斯親自作了一次旅行。
斐爾南·德·麥哲倫 死亡剝奪了斐爾南·德·麥哲倫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環(huán)球航行探險家的榮譽。
1480年,他出生于葡萄牙。
在奉西班牙國王之命,率領(lǐng)探險隊尋找到通往東印度群島的香料群島這一西行路線之前,他曾花了幾年工夫?qū)W習航海。
1519年9月,配備著約250名船員的5艘船啟航了。
西行橫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風平浪靜,但后來情形開始惡化。
船隊中有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 尼亞海岸外,遇風暴失事。
接著麥哲倫手下的幾名船長密謀 反對他。
有一艘船調(diào)頭返航。
麥哲倫將謀 反者中的一名處死,將兩名棄留在荒涼的海灘上后,又揚帆啟航。
左圖:在這幅1650年的地圖上,標有分隔南美洲大陸和火地島的麥哲倫海峽。
剩下的3艘船繼續(xù)航行,通過一條將南美洲大陸和南端火地開的狹窄海峽。
這條海峽現(xiàn)稱為麥哲倫海峽。
這3艘船在橫渡太平洋時供應(yīng)品短缺,但比這更糟糕的事接踵而至。
當船隊抵達馬里亞納群島時,當?shù)鼐用裣蛩麄儼l(fā)起了攻擊。
在一次與菲律賓麥克坦島上部落的交戰(zhàn)中,麥哲倫陣亡。
最后,一艘在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船長率領(lǐng)下的“維多利亞號”于1522年9月回到了西班牙。
一次環(huán)球航行終于宣告結(jié)束,但失去了它的率領(lǐng)者。
太平洋這一名稱是斐爾南·德·麥哲倫起的[巴爾沃亞稱它為“大南?!盷。
遠航隊一駛過驚濤駭浪的麥哲倫海峽,便發(fā)現(xiàn)海面平靜,風勢穩(wěn)定、平和,一路載送他們西行。
這正是麥哲倫所斷定的和平之洋,即太平洋。
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 當斐爾南·德·麥哲倫在他史詩般的環(huán)球航行途中被人殺害后,胡安·塞巴斯安蒂安·德爾·卡諾接管了這支探險隊。
左圖:這幅世界地圖繪于15世紀,當時德爾·卡諾尚未遠航歸來。
德爾·卡諾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西班牙水手。
當麥哲倫的探險隊于1519年啟航時,他擔任5艘船中一艘船的船長,但他也是途中暴動的主謀之一。
德爾·卡諾后因未敗露而幸免于難。
麥哲倫死后,德爾·卡諾面臨著一個難題:出發(fā)時的250人只剩下了108人,這么少的人難以配備留下3艘船。
因此,德爾·卡諾決定燒掉一艘船,然后他們經(jīng)香料群島(即今馬魯古群島—譯注)回國。
另一艘“特里尼達特號”決定向東行駛,返回美洲。
德爾·卡諾他們最后只剩下18個人,于1522年9月回到家鄉(xiāng),這時距啟程之日差不多已有3年時間。
盡管與麥哲倫一起有過一段可怕的經(jīng)歷,胡安·塞巴斯蒂安·德爾·卡諾于1526年再度出海航行,駛往香料島。
這次遠征的目的是運回值錢的香料,但運氣不佳。
遠征隊隊長在途中死亡,由德爾·卡諾接任。
但他自己也在途中去世。
公元1451~公元1506 哥倫布在尋找由西歐通往亞洲的西行之路時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
這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比他本人可能預料的還要大。
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是歷史上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點,開創(chuàng)了在新大陸開發(fā)和殖民的新紀元。
當時歐洲人口正在膨脹,有了這一發(fā)現(xiàn),歐洲人就有了可以定居的兩個新大陸,就有了能使歐洲經(jīng)濟發(fā)生改觀的礦藏資源和原材料。
這一發(fā)現(xiàn),導致了美國印地安人文明的毀滅。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還致使西半球上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國家。
這些國家與曾在該地區(qū)定居的各個印地安部落截然不同,它們極大地影響著舊大陸的各個國家。
哥倫布事跡的梗概是眾所周知的。
1451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熱耶亞。
長大后當上了艦長,是一名技術(shù)嫻熟的航海家。
他終于確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條通往東亞的切實可行的航海路線的。
他堅決要把這種設(shè)想變成現(xiàn)實。
他終于說服了伊莎貝拉一世女皇,女皇為他的探險航行提供了經(jīng)費。
他的大小船只于1492年 8月 3日由西班牙啟航,第一站到了位于非洲海岸線附近的卡那利群島。
9月6日從該島出發(fā)向西航行。
這是一個漫長的航程,水手們感到萬分恐懼,想要返航,但是哥倫布堅持繼續(xù)前進,1492年10月12日陸地才顯現(xiàn)在他們的視野里。
翌年3月哥倫布返回西班牙。
這位凱旋而歸的探險家被授予最高的榮譽。
隨后他又進行了三次橫渡大西洋的航行,妄圖找到直接通往中國或日本的航線。
哥倫布堅持認為他找到了一條通往東亞的道路,大多數(shù)人早已認識到那不是通往東亞的道路,而他還是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伊莎貝拉向哥倫布許諾,他可以做他所發(fā)現(xiàn)的任何陸地的總督。
但是作為一個行政官他是不稱職的,最后被撤職,帶著鐐銬被遣送回西班牙。
在西班牙他很快就得到了釋放,但是沒有再讓他擔當任何官職。
普遍謠傳說他在貧困中喪生,這是毫無根據(jù)的。
1506年他去世時相當富裕。
顯然哥倫布的首次航行對歐洲歷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甚至比對美洲大陸的影響還要大。
1492年是每個學童都知道的年份。
但是把哥倫布在此冊中排得這樣高,很可能會有幾種反對意見。
一種反對意見是:哥倫布不是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第一個歐洲人。
海盜水手雷弗·艾利克遜早在他幾百年前就到達了美國。
似乎可以相信,在這個海盜水手和哥倫布期間,還有其他幾位歐洲人穿越過大西洋。
但是從歷史上來看,雷弗·艾利克遜相對說來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
有關(guān)他的發(fā)現(xiàn)的消息從未被廣為流傳過,也沒有引起歐洲和美國發(fā)生過任何大變化。
但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整個歐洲。
在他返回后的幾年內(nèi),就有許多次到新大陸的探險行程,于是征服新領(lǐng)土,在新領(lǐng)土上殖民的活動開始了,這些都是他的發(fā)現(xiàn)所引起的直接結(jié)果。
與本書中的一些其他人物一樣,哥倫布的要害處是即使沒有他,他的發(fā)現(xiàn)別人也會做出。
十五世紀的歐洲已成為一塊人心鼎沸的土地:通商貿(mào)易向四處發(fā)展,不可避免地要出現(xiàn)探險活動。
事實上,葡萄牙人在哥倫布以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一直在積極地尋找一條通往印度群島的新道路。
似乎確實有可能歐洲人遲早都會發(fā)現(xiàn)美國,甚至也有可能不會推遲很長時間。
但是如果說不是哥倫布在1492年的那次探險,而是法國人或英國人在1510年最先發(fā)現(xiàn)了美國,隨后的發(fā)展就會迥然不同。
可能出現(xiàn)的第三種反對意見是在哥倫布航海之前,許多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就已經(jīng)知道地球是圓的。
這個學說在許多世紀以前就由希臘哲學家們提出過,又得到了亞里士多德的堅決贊成,因而是會得到十四世紀受過教育的歐洲人承認的。
不過哥倫布并不因證明地球是圓的而聞名(事實上在這方面他并沒有真正成功),而是因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而聞名的。
十五世紀的歐洲人和亞里士多德都不知道美洲大陸的存在。
哥倫布的性格并不完全為世人所喜愛。
他格外貪婪。
事實上他一時不能說服伊莎貝拉給他提供經(jīng)費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他貪得無厭,總是討價還價。
另外他對待印地安人殘酷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
盡管如此,用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評論他可能是不公平的。
但這不是一部歷史上品格最高尚的人物冊,而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冊。
依這一標準,哥倫布應(yīng)該名列前茅。
鄭和簡介 鄭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馬,小字三保,云南昆陽(今昆明市晉寧縣)人,鄭和約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
由于信仰伊斯蘭教的原因,幼年時的鄭和已開始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和教規(guī)。
鄭和父親與祖父均曾朝拜過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熟悉遠方異域、海外各國的情況。
從父親與祖父的言談中,年少的鄭和已對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而父親為人剛直不阿、樂善好施、不圖回報的秉性也在鄭和的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記憶。
1382年元朝統(tǒng)一云南戰(zhàn)爭后,鄭和給帶到南京,受閹,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成為朱棣的近侍。
鄭和在燕王府期間,因為學習刻苦、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勤勞謹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選在身邊作為貼身侍衛(wèi)。
此時的鄭和本身所具有的優(yōu)秀光榮傳統(tǒng)和領(lǐng)袖才能開始逐漸顯露,在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zhàn),參加了多次戰(zhàn)斗,建立了許多戰(zhàn)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quán)即位稱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提升重用。
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朱棣賜鄭姓與鄭和,又將其升遷為內(nèi)官監(jiān)太監(jiān),由于鄭和又名三保,所以人們也叫三保太監(jiān)。
當時印度洋沿岸國家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南亞許多國家則信仰佛教,由于鄭和信奉伊斯蘭教,懂航海,又擔任內(nèi)宮大太監(jiān),因此,明成祖選拔他擔任正使,率船隊出海。
鄭和下西洋,比其他國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
鄭和船隊超過二百艘,其寶船的載送量達到一千多噸,船隊總?cè)藬?shù)達二萬多人。
鄭和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航海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fā)現(xiàn)的先驅(qū)者。
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園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jiān)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意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
他讀過《馬可 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
當時,地圓說已經(jīng)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
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xiàn)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
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
一次,在西班牙關(guān)于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fā)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來呢
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
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zhì)財富 求除傳統(tǒng)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
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diào)必不可少的材料, 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chǎn)。
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jīng)傳統(tǒng)的海、陸聯(lián)運商路運輸。
經(jīng)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
哥倫布為實現(xiàn)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
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 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
經(jīng)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于發(fā)現(xiàn)了陸地。
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
后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于現(xiàn)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圣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
此后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
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
后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經(jīng)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
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
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后來,對于誰最早發(fā)現(xiàn)美洲不斷出現(xiàn)各種微詞。
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結(jié)論是不容置疑的。
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
至于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
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
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它使海外貿(mào)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zhuǎn)移到大西洋沿岸。
從那以后,西方終于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于世界, 并在之后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yè)。
一種全新的工業(yè)文明成為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主流
如何鑒賞詩歌
夢,作為向東魯朋友告別的話。
李白在好幾首詩中,向往于蓬萊仙界,希望煉成金丹,吞服之后,飄然成仙,跨鶴 騎鹿,遠離人世,遨游于神仙洞府。
但在這首詩中,一開頭就否定了瀛洲仙島的存在。
他說:航海客人談到瀛洲仙島,都說是在渺茫的煙波之中,實在是難以找得到的地方。
可是,越人談起天姥山,盡管它是隱現(xiàn)于云霓明滅之中,卻是有可能看見的。
這四句是 全詩的引言,說明作此詩的最初動機。
“瀛洲”只是用來作為陪襯,但卻無意中說出了 作者對煉丹修仙的真正認識。
“信難求”這個“信”字用得十分堅決,根本否定了海外 仙山的存在,也從而否定了求仙的可能性。
然則,李白的一切游仙詩,可知都不是出于 他的本心。
連同其他一切歌詠酒和女人的詩,都是他的浪漫主義的外衣。
杜甫懷念李白 的詩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不見》)已把 李白當時的情況告訴我們了。
他是“佯狂”,假裝瘋瘋癲癲。
他這種偽裝行為,在杜甫 看來,是很可哀憐的。
因為杜甫知道他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下面更明白說出“世人皆 欲殺”,這也不是一般的夸張寫法。
可以想見,當時一定有許多人憎惡或妒忌李白,或 者是李白得罪了不少人,而杜甫呢,他是李白的朋友,他對李白的行為即使不很贊同, 但對李白的天才卻是佩服的,所以他說“吾意獨憐才”。
第三韻四句是概括越人所說天姥山的高峻。
它高過五岳,掩蔽赤城。
赤城是天臺山 的別名。
天臺山已經(jīng)很高了,對著天姥山,卻好像向東南傾倒的樣子。
四萬八千丈,當 然是藝術(shù)夸張,珠穆朗瑪峰也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多公尺高,因為聽了越人的宣傳,我就 想去看看。
誰知當夜就在夢中飛渡鏡湖(在今紹興),再東南行,到達了天姥山。
“吳 越”在此句中,用的是復詞偏義,主要是“夢越”,為了湊成一句七言詩,加了一個 “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