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讀后感1000字可有
半生緣了多少恨,傾城之戀相見歡。
老實說,我不懂張愛玲,她的作品我才是初讀。
但,看著封面,一個個張愛玲的小說名字,突然奇想,拼湊成兩句,感覺還可以。
封面上,張一襲旗袍,緊抿嘴唇,雙眼生輝,顧盼婉轉,頭微微上揚,自有種絕世獨立的傲氣。
拈朵微笑的花,看一段人世風光。
早就聽不止一個人說,張愛玲的作品值得一看。
暑假有空讀了一些,果然是大家。
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拗口的典故,滿眼所見,只是毫不煽情的文字,一直讀下去,感覺卻很舒服,。
偶爾,有些句子入了眼就直達心底,讓人心隱隱的痛。
昨天上午,在辦公室,眾人喧嘩中,我默然不語,翻看著《半生緣》的結局,聊天費時間,看書也是費時間,捎帶著費眼。
當然,若是遇到感興趣的話題,也會合上書本,東拉西扯一番,有時候也能唬人一番,冒充淵博,心情好時,會耐心作答,僅憑記憶,有時候對有時候也會錯。
心情不好時,就扔出一句:自己百度去。
以悲劇結尾的故事,開頭或是平淡,或是有喜感。
然后就急轉直下,一步錯步步錯,步步皆殤,高開低走,直到最好把美好東西毀滅,讓我們這些旁觀者動容唏噓。
《半生緣》開頭平平淡淡,沒什么看頭,倒是結尾的悲涼讓我深有感觸,這是昨天的事了。
雖隔了一天,今兒上午再看,自又是一番滋味了。
十四年后,當世鈞再次見到曼楨時,嚇了一跳。
十四年,彈指一揮間。
當初的三年兩年,仿佛就是他們的一生一世,而人到中年,十年八年卻如同指縫。
不是嗎,春又暖花又開,夏又雨滂沱,而如今又秋意颯颯,涼意尚未入骨,卻侵入了肌膚,這不算什么,怕就怕的是心寒,就是分手,也不該選在秋季吧。
一年一年又一年,四季輪回的頻率也加速度了。
當初,愛情讓他們忘記了時間,如今,時間讓他們又淡忘了愛情。
也許,愛不是熱情,不是懷念,只是歲月,年長日久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張愛玲如是注解道。
十四年后,再次相遇,想起過往卻相對無言。
沉默良久后,曼楨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
是的,多年后,盡管再次相遇,盡管還是可以互相擁抱著,盡管心里還是留戀,那些情話,那些甜言蜜語卻說不口了。
時光帶走了你,也改變了我,還帶走了我們之間的故事。
。
睹物思人之后,往往物是人非,雖悲戚戚卻再平常不過。
曼楨 你問,世鈞你幸福嗎
他卻只能抱有沉默。
說什么呢
像對普通朋友一樣說馬馬虎虎,可站在眼前的不是別人,而是她,如果對她也不能說,那又能對誰說呢
說不幸福,當初要不是自己負氣爭吵,哪能有今日之事,還是不愿意認錯,或者說不幸福,是否就是對身邊人的貶低,還是護短一些吧,她再不好,也是自己的老婆。
我和你。
我和你,是否也曾有過如此無語的時刻
有些話,你若不聽,我只能閉嘴沉默到底,山月哪知心底事
縱有萬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我們只是怕,怕自己也怕對方。
我們愛,卻都是最愛自己,愛自己,本來就沒錯,誰也不能去指責誰
如果我陷進去了,你能離婚嗎
你問,不能。
我說。
錯錯錯,一切都是錯。
一起沉淪,飛蛾撲火,想想就罷了,誰敢說到手后,還會如此這般的珍惜。
人啊,又貪心又懦弱,居然還如鴕鳥般逃避,這是如何不可理喻和荒謬
我只要你幸福,是世鈞給曼楨說的,這也是我要對你說的。
幸福,究竟什么是個什么東西。
你說,幸福是求仁得仁。
是呀,求仁得仁尚何語,該知足惜福。
可,人終究是貪心的動物。
貪字染骨無蒼生,還是情字染骨誤蒼生
曼楨。
還是你開了口,講起了你的經(jīng)歷。
多少次,你想象,有那么一天,你要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世鈞聽,在夢中你已屢次的講過,每次都是哭著醒來。
如今,這一天就在今天,你卻平淡說起了它,仿佛那是別人的故事,和你無關無干。
我和你。
總是如此,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期盼的美好沒那么美好,擔憂的傷心也沒那么傷心,現(xiàn)實不可怕,可怕的是猜忌和想象。
面對,不一定難過。
過去了就過去了,時間真是霸道的良藥,試想,今日的痛,總有一天,你會減輕淡忘,這是好事,但,請你記得,這個人吧,他曾千里迢迢為你一路向南。
曼楨。
你悠悠說著,他卻不能平靜,恨不得粉身碎骨不顧一切,一念執(zhí)著,又何須惜我軀,恨不得穿越到那個時間那座閣樓,救你出來。
只是當時毫不知情,如果。
。
。
。
。
,這個世界應有盡有,偏偏就是沒有如果。
早早遇見,卻偏偏失之交臂,都曾彼此苦苦尋找,卻總是運氣不夠好,要么是地點不對,要么是時間不對。
如何,叫我遇見你,不在錯誤的地點,更不要在錯誤的時間。
在此地,而不是在彼地。
不要太晚不要太早,時間要足夠恰恰好。
世鈞:也許,也許,也許。
還有法子來挽救。
只要我做,一定能做到。
曼楨:不,能見上一面,就已經(jīng)。
。
。
。
不知道多么的痛快。
當初,耳鬢廝磨,以為能陪鈞漫漫一程路,最后,卻昨夜黃花盡,咫尺陌路散落在天涯。
初遇,相見歡。
最后,多少恨。
多少恨,自古多情空余恨。
心中無怨,心中有憾。
恨 應當如是觀。
PS:黎明 半生緣 歌詞: 別來還無恙那年少輕狂,卻讓歲月背叛。
流轉的時光照一臉蒼涼,再也來不及遺忘。
兩個人鬧哄一場,一個人地老天荒。
聚少離多的糾纏,迷惘是唯一的答案 葉落可以知秋,而人生未到半坎,尚未讀懂人世,又怎么可以輕易去回首《半生緣》,信筆胡涂,博君一笑耳,歡迎張迷來拍磚。
-
平凡的世界讀后感800字左右高二水平
洗盡鉛華,回歸平凡。
——讀《平凡的世界》有感。
《》是我國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
它反映了中國西北農(nóng)村的歷史變遷過程,是全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
在《》中,路遙把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家族矛盾,以及農(nóng)民生活的艱辛,年輕一代的感情糾葛,黃土高原上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完美融合,生動描述了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面對困境艱苦奮斗,勇于追求的精神。
(此處可以具體介紹孫少安,孫少平的生活經(jīng)歷,看你需要多少字了
) 且不談書中其他人的人生歷程,單說孫氏兄弟二人的坎坷生活,我們看到了來自人類心底迸發(fā)的美好與善良,還有舊時代人們在生活重負下的不屈與堅毅,他們在那貧瘠的世界里生存,卻能靠雙手營務屬于自己的小幸福,即使沒有深厚的文化,仍然懂得“齊心協(xié)力”為自己村子搶水,分地,擴銷。
無一不讓我們感動。
在這里,同樣有動人心魄的愛情。
少平與紅梅的懵懂,與田曉霞的悲劇,少安與潤葉難全的癡戀,潤葉對向前的責任,還有金波對蒙古姑娘的羅曼蒂克。
愛情背負著責任與依戀,同樣飽含意義。
在《》里,不僅有挫折與追求,奮斗與失意,勞動與愛情磨難與幸福,同樣有痛苦與歡樂,善良與邪惡,日常生活與社會的沖突,親情與倫理的對峙、、、、、、 《》是用生命寫成的一部史詩,他讓我們深思,窮苦人民的生活是艱辛的,但他們又是幸福的,他們是這廣袤大地與蒼茫宇宙間平凡的生命,平凡的生命里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回腸。
而我們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也許我們不懂,連同那個時代的奮斗,我們都無徹底領悟。
苦難是我們中國人骨子里溫熱涌動的血,雖然痛,卻時刻光輝。
努力的活著,堅定的活著,驕傲的活著,即使我們匍匐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里,仍然是美麗的靈魂。
平凡的世界里有平凡的生命,平凡的生命徜徉在不平凡的的感動里,當某一刻一切已經(jīng)準備好,這便成了真正繁花似錦的人間。
(我也高二學生,此乃我的假期作業(yè))
穆斯林的葬禮,縮寫,800字
分享生命 孤寂人生,誰聽你心中的清望眼未誰來領略你眼中的精彩
青,水盈盈,彈一曲“高山流水”,震徹群山,激揚層浪。
于是俞伯牙與鐘子期共同欣賞這份相遇相知的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那份默契與和諧是上天鑄造的,所以,知音與你分享的不只是感覺,還有向往。
鐘子期既死,伯牙亦無心茍活于世。
于是摔琴自棄。
分享,卻也如此凄涼。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夜清輝遍灑胸臆,量這些大小杯兒怎能盛得起
是離愁,還是思念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相思豈是一個人的事,在千里之外,有人與你共同分享相思的苦酒。
苦后便是甜,分享后便是快樂。
寂寞的醞釀,思念的醇香。
東坡的思念,系在千里之外的孤墳,而孤墳內(nèi)的思念,卻充盈在世間。
別擔心一人承受,隨時都有人與你分享…… 失去后才知道珍惜,擁有時卻毫不在意。
于是李煜嘆道:“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故國重游,無限江山。
當李煜獨自憑欄,獨自感傷的時候,需要有人來分享他的悲涼。
那會是誰呢
他的國家在風中沉睡,他要向風兒寄托他的哀思,向雨兒傾訴他的悲苦。
淅淅瀝瀝的一場春雨,幫他分享了一切痛苦。
春雨紛紛,籠走一切哀傷。
原來有時分享的不只有快樂,還有苦痛。
執(zhí)著的追求需要不懈的努力,而阿炳卻在獨自守著那份感覺。
那同樣是在追求,對音樂以美的無限向往。
他希望人們能夠分享他的快樂,那就是對“春江花月夜”的贊賞。
二胡用它的顫悠悠的音撥動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那根弦,輕輕一捻,便生出無限情愫。
那對美的欣賞,如果美單單只存在于世,而無人欣賞無人分享,那將會如枯萎的花,一瓣一瓣凋謝,落了一地的哀傷。
分享美的一切,便是對生活的信仰。
分享是一種博愛的心境,學會分享,就學會了生活。
分享是一種思想的深度,深思的同時,你分享了朋友的痛苦。
分享是一種生活的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時,明白了存在的意義。
快樂的分享,痛苦的承擔。
在你與人分享的時候,就肩負著一份重任。
讓他更快樂,讓痛苦全部溜走,讓陽光灑滿你的心靈。
鼓起勇氣,讓我分享你的生命
分享月光 中秋的月光下,每個人都享受著同樣的光芒,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象。
我們分享月的清凈涼爽。
風兒笑了,蟬也靜想。
我們在一色的青暉下得到愜意。
我們和樹木草禾一起,我們和雞犬貓驢一起,我們和所有的生物一起,分享一樣的清涼。
只不過我們又想起了炎夏,和不久會來臨的冬涼。
人啊,畢竟不同與其他,人總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人的思想總是那么悠長…… 我們接受月色的素淡。
這是一種安寧的選擇,這是一種質樸的狀態(tài),這是老莊們追求的世界。
同樣的一個月亮下,人的認識就是這么的不一樣:有人追逐燈紅酒綠,有人謀劃升官發(fā)財,有人安于現(xiàn)狀,有人為國奉獻畢生力量…… 我們聆聽月下的笙歌,我們欣賞詠月的詩行。
千百年來,人們對月感慨,對月吟唱。
人們起舞,人們歡暢。
一個民族的文明在月下延長,一個個時代的文化在月下閃光。
21世紀的時代之歌,在今夜登場。
看霓虹閃爍,彩旗飄揚;聽頌歌曲曲,詩詞流淌;望萬里江山,處處笑語歡蕩。
我們沉浸入對月的幻想。
從古到今,人們把更多的想象放在月亮上。
人們幻化了的思想,那些夢想,都無一例外地送給月兒,盼望它成為明天早上的真實。
有想象就可能成為現(xiàn)實。
阿波羅登月的那一天就成了人類實現(xiàn)夢想的日子。
我們的夢想還在延續(xù),我們期待,在中國探月工程實現(xiàn)的時候,有幸第一個真的飲一杯吳剛捧出的桂花酒,得見嫦娥的面象,并能邀她回家逛逛…… 我們感受月下的悲愁憂傷。
滿月象征團圓。
滿月下,也就成了那些游子們懷鄉(xiāng)的由頭,成了愁緒滿腔的憂男怨女們離散悲歡的比對對象。
是啊,人生能有多少如意
不如意者常有。
團圓固然人人期望,分別也不能完全由人。
況且,在我們國家的建設里,在我們的邊防線上,還有多少人在奮斗,不眠。
和他們相比,那些個閑愁離恨又算得了什么呢
看那些個情山恨海里撲騰的人事,我們根本用不著悲傷。
我們品嘗滿月的幸福甜蜜,我們懷念月影下的情深意長。
我的眼前,是一幅幅畫面:婆娑的柳樹影下我們在嬉鬧,一個個影子在跳躍、拉長,那柳枝綰成的秋千在飄逸飛蕩,驚悚的尖叫聲充滿耳旁;玩累了跑到奶奶的懷抱里聽那遙遠的故事,仔細瞧月影里嫦娥的身影,和桂花樹下吳剛掄起利斧砍樹的聲響…… 我們展望對月的寄托期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年年有今日,月月有團圓。
我們早就該放下那許多愁怨,我們本不該把什么都算到月亮頭上,我們的夢想,我們期望,都不能太過虛幻,我們只能腳踏實地,才能實現(xiàn)一個個理想。
一代代人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從來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繼續(xù)。
我們期待,終有一天,五星紅旗在月宮上升起,就連義勇軍進行曲,也從天上傳到我們每個人的耳旁…… 讓我們繼續(xù)分享月光……
樂從中來作文800字
例文1.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跟人求錢財,這是追求嗎
不,這是乞求。
一個頑皮的小孩哭鬧著要媽媽為他買有趣的電動小火車,這是追求嗎
不,這是強求。
一個犯了過錯的員工為了不被解雇,正向老板解釋、道歉、請求原諒。
這是追求嗎
不,這是哀求。
一個視籃球為生命的美國小孩,在中學時連籃球隊也沒被選上。
愛球如癡的他要求教練準許他隨隊看球賽也被拒絕。
窮途末路之際,他軟磨硬纏當上了別人不屑一顧的專為球員揀球、搬行李的“球員”。
但他仍沒放棄那個可以取代他對生命的熱愛的籃球。
隨著他率領芝加哥公牛隊連續(xù)兩年高居NBA寶座,他也享有了“空中飛人”的美譽。
他便是對籃球熱切追求的邁克爾·喬丹。
追求便是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努力。
享受追求不僅在于追求過后的成敗得失,而更令人看重的是追求中突破自我,戰(zhàn)勝自我的過程。
不管成功與否,只要對生命有所追求,就能使你的生命增色不少,變得豐富多彩。
那種感覺就像喝涼茶,一陣苦澀之后給人帶來的便是甘甜和清涼,又如吃麻辣火鍋,隨著一股熾熱之流灌通全身,滿面通紅,汗流浹背,給人的又是一種刺激,使人精神為之一振的快感。
這便是追求的力量。
能頂?shù)米”╋L驟雨襲擊的那種追求,等待著他的便是令人陶醉的七色彩虹。
追求是一種執(zhí)著,而他的最高境界便是忘我。
對人類具有偉大貢獻的愛因斯坦對薪金要求卻十分低,他甚至把1500美元的支票當書簽用,令人驚訝,他卻輕描淡寫地說:“重要的不是這個,而是科學。
” 只要你熱愛,你就會追求,熱愛的肥料,追求的澆灌,一定使生命之樹開出成功之花。
讓我們勇于追求,熱愛追求,享受追求
有追求才有希望。
例文2.分享月光 中秋的月光下,每個人都享受著同樣的光芒,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想象。
我們分享月的清凈涼爽。
風兒笑了,蟬也靜想。
我們在一色的青暉下得到愜意。
我們和樹木草禾一起,我們和雞犬貓驢一起,我們和所有的生物一起,分享一樣的清涼。
只不過我們又想起了炎夏,和不久會來臨的冬涼。
人啊,畢竟不同與其他,人總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人的思想總是那么悠長…… 我們接受月色的素淡。
這是一種安寧的選擇,這是一種質樸的狀態(tài),這是老莊們追求的世界。
同樣的一個月亮下,人的認識就是這么的不一樣:有人追逐燈紅酒綠,有人謀劃升官發(fā)財,有人安于現(xiàn)狀,有人為國奉獻畢生力量…… 我們聆聽月下的笙歌,我們欣賞詠月的詩行。
千百年來,人們對月感慨,對月吟唱。
人們起舞,人們歡暢。
一個民族的文明在月下延長,一個個時代的文化在月下閃光。
21世紀的時代之歌,在今夜登場。
看霓虹閃爍,彩旗飄揚;聽頌歌曲曲,詩詞流淌;望萬里江山,處處笑語歡蕩。
我們沉浸入對月的幻想。
從古到今,人們把更多的想象放在月亮上。
人們幻化了的思想,那些夢想,都無一例外地送給月兒,盼望它成為明天早上的真實。
有想象就可能成為現(xiàn)實。
阿波羅登月的那一天就成了人類實現(xiàn)夢想的日子。
我們的夢想還在延續(xù),我們期待,在中國探月工程實現(xiàn)的時候,有幸第一個真的飲一杯吳剛捧出的桂花酒,得見嫦娥的面象,并能邀她回家逛逛…… 我們感受月下的悲愁憂傷。
滿月象征團圓。
滿月下,也就成了那些游子們懷鄉(xiāng)的由頭,成了愁緒滿腔的憂男怨女們離散悲歡的比對對象。
是啊,人生能有多少如意
不如意者常有。
團圓固然人人期望,分別也不能完全由人。
況且,在我們國家的建設里,在我們的邊防線上,還有多少人在奮斗,不眠。
和他們相比,那些個閑愁離恨又算得了什么呢
看那些個情山恨海里撲騰的人事,我們根本用不著悲傷。
我們品嘗滿月的幸福甜蜜,我們懷念月影下的情深意長。
我的眼前,是一幅幅畫面:婆娑的柳樹影下我們在嬉鬧,一個個影子在跳躍、拉長,那柳枝綰成的秋千在飄逸飛蕩,驚悚的尖叫聲充滿耳旁;玩累了跑到奶奶的懷抱里聽那遙遠的故事,仔細瞧月影里嫦娥的身影,和桂花樹下吳剛掄起利斧砍樹的聲響…… 我們展望對月的寄托期望。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年年有今日,月月有團圓。
我們早就該放下那許多愁怨,我們本不該把什么都算到月亮頭上,我們的夢想,我們期望,都不能太過虛幻,我們只能腳踏實地,才能實現(xiàn)一個個理想。
一代代人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從來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繼續(xù)。
我們期待,終有一天,五星紅旗在月宮上升起,就連義勇軍進行曲,也從天上傳到我們每個人的耳旁…… 讓我們繼續(xù)分享月光…… 提示:分享也是一種快樂,快樂從中而來。
作文要自己寫,現(xiàn)成的文章找不到的。
按照赤壁賦的思路寫一篇作文
阿房宮賦》內(nèi)蘊試析唐朝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以其高度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一篇文彩斐揚,色彩絢麗的千古不朽美文,其鮮明的政治意義和現(xiàn)實的警示價值,留給后人以深刻的啟迪。
阿房宮,秦宮名,遺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認為首都咸陽的宮殿太小,便大興土木,于公元前212年,發(fā)徒卒七十余萬人,在渭水南面營造阿房宮,“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史記·秦始皇本紀》)。
宮未建成,秦國滅亡。
項羽攻入咸陽,放火焚毀。
阿房,猶言近旁。
“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漢書·賈山傳》顏師古注)。
也有說因其形“四阿房廣”(言四角有曲檐)而得名。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唐敬宗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樊川文集》卷十六)可見這是借秦警唐之作,目的是借這篇賦來諷諫,希望唐敬宗李湛從秦朝自取滅亡的史實中吸取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阿房宮賦》并不是懷古,而是針對現(xiàn)實而作,詩人以其豐富瑰麗的想象和大膽奇特的夸張以如椽巨筆極盡鋪敘渲染之能事,頓然之間,一座“覆壓三百余里”的宮殿便矗立在讀者眼前了。
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阿房宮賦》成就了阿房宮。
所以如此,那就得驚嘆于詩人對阿房宮獨具匠心的鋪敘和渲染及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了。
賦,作為一種文體,有著他特定的寫作規(guī)范。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
”也就是說,賦需要細致地描繪客觀事物的特征,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以達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寫作目的。
所謂“鋪”,就是對事物的內(nèi)在特征做盡可能詳盡地展開。
亦即陸機在《文賦》里所說的“窮形盡相”,讓讀者對事物的特征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杜牧在《阿房宮賦》中采取的就是這樣一種文賦的寫法,使文章極具氣勢。
文章首先用四個三字對偶句式,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nèi)容,簡潔而雄健,涵蓋全文,敘事中寓褒貶。
“六王畢,四海一”極寫秦興之驟,“蜀山兀,阿房出”極寫修建阿房宮工程之浩大。
一“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樂,在這里我們讀者不得不思考:為什么是“蜀山”“?!贝艘粏?阿房宮的宏大,秦始皇的驕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豈不歷歷而在目前然后作者用繁筆展開描寫阿房宮。
“覆壓三百余里”極言占地廣,“隔離天日”極言其樓宇高。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二川溶溶,流入宮墻”從地勢走向上寫出了阿房宮規(guī)模的宏偉和非凡的氣勢。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極寫樓閣眾多,“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極寫姿態(tài)生動。
“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極寫布局精巧,而“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極寫其姿態(tài)各異。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更是把宮內(nèi)奢華建筑作了一個簡潔概括。
三組四言駢句,一組散行長句,語言與內(nèi)容亦相一致,整齊而富有變化,充滿了想象和靈動之氣。
作者借助對阿房宮富麗堂皇的描繪,對秦始皇的驕奢淫逸做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用這樣跌宕的疑問句寫出的比喻句,驚嘆于景物之美,更驚嘆于作者寫法之妙:沒有云彩,哪里會有龍呢不,那是臥于洪波之上的長橋!沒有雨后斜陽,哪里會有彩虹呢不,那是架設在空中溝通樓閣的復道!如此俊逸飄渺的想象,更使這座靈宮寶殿顯得壯美而神奇。
進而又帶讀者走進這座宮殿里去觀賞那里的歌舞之盛。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寫歌舞繁盛的氣氛。
氣氛只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文字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用“溫暖的春光”、“凄冷的風雨”兩個比喻,把人們主觀上的感覺具體化了,沒有豐富的想象能力是很難寫出的。
從而更加充分地揭露了帝王糜爛的生活。
用歌舞的效果來襯托阿房宮規(guī)模之大,順勢過渡到下文對阿房宮生活的描述,從而達到揭露秦始皇糜爛生活的目的。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上承“六王畢”,極寫阿房宮中的宮女出身的高貴,作為他的宮人,開始了極盡奢侈驕淫的生活,冥冥中也暗示了秦統(tǒng)治者的命運。
寫宮人美人盛況,“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綠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賦,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幾組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夸張等修辭分別從妝鏡、頭發(fā)、化妝品、香料、宮車,分別從視覺、嗅覺、聽覺等幾個不同的方面,渲染美女之多,生活之侈,顯示了文章內(nèi)在的批判力和感染力,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揭露帝王生活的糜爛。
而如此眾多的妃嬪,作為獨裁者秦始皇無暇一一享受,因此,“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那些久居深宮的寂寞女子為求寵幸而遲遲努力,深宮數(shù)十載,邀寵難于上青天,秦帝王的糜爛生活給這些怨女們造成多少生命之痛,精神之摧殘。
文章第三部分開始寫秦始皇的橫征暴斂。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本段又是用鋪排手法,將六國羅列在一起,“六國”地域之廣,“幾世幾年”寫時間之久,“剽掠”寫搜刮之厲,“收藏”、“經(jīng)營”、“精英”寫物品之美,“倚疊如山”寫搜刮之多。
“一旦不能有”是因為“六王畢”,是因為有了一個更加強大的“剽掠者”———秦人。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四個短語雖是鋪排,卻也是濃縮,每個短語中一貴一賤,用這樣巨大的反差再加上“棄擲邐迤”,更揭露了“秦人”的荒淫奢侈,揮金如土的罪惡生活。
文章第四段在鋪排手法的運用上更是達到了極致,一連用了六個“比”:“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六個夸張鋪排在一起,好像飛瀑一般直瀉而下,雖是同一意思卻不重復,雖是議論卻極形象。
把阿房宮的豪華建筑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做鮮明的對比,盡情夸張,把秦始皇奢侈享樂造成人民生活痛苦的社會現(xiàn)象揭露得一覽無遺,把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驕縱表現(xiàn)得格外令人發(fā)指。
我們還注意到在這一連串的六個“比”中,作者把“窮形盡相”的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緊緊圍繞阿房宮的豪華建筑和奢侈生活的一些細節(jié)來展開:負棟之柱,架梁之椽、釘頭、瓦縫、直欄橫檻和管弦,都是著眼一個“多”字,把普通百姓的辛苦勞作怎么也跟不上統(tǒng)治階級絲毫也不加珍惜的糟踐做了對比,自然引出了以下的結局:“戊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作者僅用了十四個字便精煉有力地盡述了秦國滅亡的歷史過程。
“叫”、“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xiàn)秦末農(nóng)民起義摧枯拉朽勢不可擋的聲威。
“可憐焦土”四字結了此前所有鋪排渲染,無窮感慨充溢其間: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土崩瓦解,美輪美奐的阿房宮灰飛煙滅。
前人評論說“一篇無數(shù)壯麗只以四字了之”行文至此,戛然收住,強烈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同時這行文上的有力頓挫,更為下面的議論蓄積了力量。
文章的結尾是作者為秦王朝滅亡所做的激情迸發(fā),感情激越,議論風生,文采斐揚的議論,作者充分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從內(nèi)因上指明了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在于它自身的荒淫無道:“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當初六國“滅”的原因在其自身,同樣秦王朝被滅族,原因也在自身。
接著作者采用遞進手法,回過頭來探討他們能否避免滅亡的命運“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從“嗚呼”開始到“嗟夫”一嘆,繼之以兩個一陳述,一反問的假設,極盡跌宕地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深深遺憾,豈不深深地蘊含著對唐朝統(tǒng)治者的建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以“哀”“鑒”兩字向后人提出勸戒,提醒唐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揭示全文主旨,此為卒章顯志,水到渠成,讀至此,再回頭看前面的鋪排敘寫,作者的深意時時可見也。
這篇享有“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盛譽的《阿房宮賦》就在于作者把阿房宮的宏偉豪華描繪得淋漓盡致,通過對阿房宮的藝術描寫,把封建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而不顧人民活的反動本質高度地進行了概括,使之典型化,從而收到了“函綿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愈深”的藝術效果。
其實《阿房官賦》所以千古流傳,正是由于作者對阿房宮進行了生動地描寫。
《古文觀止》則正確地指出了這一點:“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
”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的鋪張描繪,并不是多余的,相反,恰為后面的正義宏論作了鋪墊,使后面的議論收到了畫龍點睛、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