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有什么用
有什么好處
冥想可以為大腦帶來很多好處:加強注意力。
避免為小事分心。
更健康。
讓你了解自己。
如何開始冥想首先要找一個不被打擾的地點和時間。
坐直。
不要躺下,躺著有可能睡著。
冥想之前要禁食。
不一定盤腿坐,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之前沖個澡有助于冥想。
不需要點香或者蠟燭,但這么做可以營造一些氣氛。
最好在早上冥想。
剛坐下時,你的腦子可能亂得象一鍋粥。
但是,頭腦是可以被馴服,然后集中到一個點上的。
一個有用的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蠟燭的火焰上。
縮小你的視野,排除雜念。
一旦分心,立刻轉(zhuǎn)會蠟燭。
你也可以用其他的東西,比如一個小點或者花。
關(guān)鍵是你要在一段時間內(nèi)集中注意力于一樣東西。
象念經(jīng)一樣不斷的重復一句話,也有助于集中精神。
當你學會集中精神以后,可以進入下一步:什么都不想,心無雜念。
做到這一點很困難,有一個辦法是:每當有什么想法鉆進你的頭腦,你要有意識的將它拋出去。
過一段時間,你就能學會如何排除雜念。
你不再受各種思想的控制,你開始找到真正的自己。
冥想(meditation)是一種改變意識的形式,它通過獲得深度的寧靜狀態(tài)而增強自我知識和良好狀態(tài)。
在冥想期間,人們也許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調(diào)節(jié)呼吸,采取某些身體姿勢(瑜伽姿勢),使外部刺激減至最小,產(chǎn)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對冥想的可測量的效果有一些爭論。
批評意見認為在正常的“閉眼”休息狀態(tài)和特殊的冥想程序之間沒有什么生理學的差異(Holmes, 1984)。
然而,冥想的追隨者認為冥想真正的生理學可被特化為寧靜的機敏,一種較低的身體喚起但增強的覺知狀態(tài)(Dliibeck & OrmeJohnson,1987; Morrell, 1986)。
于是,冥想至少可以減少焦慮,特別是對那些環(huán)境中充滿應(yīng)激的個體(Anderson et al., 1999; Shapiro et al., 1998)。
然而,冥想的目標不只是暫時緩解緊張。
冥想的實踐者已經(jīng)提出,有規(guī)律地練習某些形式的冥想會增強意識,有助于使個體獲得啟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情,把知覺和思維從自發(fā)的已學會的模式中解放出來。
一些研究者也已經(jīng)提出,有規(guī)律地進行冥想可使心理超越西方心理學所認為的局限--甚至導致在可測量的智力和認知操作上的增進(Cranson et al., 1991)。
冥想實踐中一流的佛教教師漢(Nhat Hanh)(1991)建議,對呼吸的知覺,以及只是欣賞你周圍的事物都可以成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徑。
冥想,并非僅僅是放松(Relaxation)這么簡單。
后者只是簡單地使身體和心情放松休息下來;冥想?yún)s是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或想法上,在長時間反復練習下,使大腦進入更高的意識(類似禪的“入定”),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調(diào)息法”及“冥想”是較高層次的瑜伽術(shù),并不適宜自學,初學者必須先練習各個瑜伽姿勢,待充分掌握后才可學習它們。
此外,患有任何情緒病或精神科疾病的人士,更不可練習“調(diào)息法”或“冥想”,以免造成危險。
簡單而言,胡亂練習“調(diào)息法”或冥想會對健康造成不少傷害。
所謂的冥想就是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腦皮質(zhì)作用,而使自律神經(jīng)呈現(xiàn)活絡(luò)狀態(tài)。
簡單的說就是停止意識對外的一切活動,而達到「忘我之境」的一種心靈自律行為。
這不是要消失意識,而是在意識在十分清醒的狀態(tài)下,讓潛在意識的活動更加敏銳與活躍,進而與另一次元的宇宙意識波動相連接。
宇宙本身充滿著波動,波動即是資訊,充滿著未知的構(gòu)想。
藉由冥想開啟右腦的人,能夠自由自在的使用宇宙的資訊與構(gòu)想。
人類的腦,受到天體星球運動的支配,是宇宙的一部份,而且具備著和所有波動同頻道的機能。
如同收音機一樣,調(diào)對了頻率,就能清晰的接收到訊息一般,冥想就是調(diào)整自己與宇宙波動的一個方式。
冥想原本是宗教活動中的一種修心行為,如禪修、瑜珈、氣功等,但現(xiàn)今已廣泛的被運用在許多心靈活動的課程中。
以研究超導體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英國人布萊恩·佐瑟夫訓遜,也是養(yǎng)成藉由冥想收取心靈訊息的人,他曾說過:「以冥想開啟直覺,可獲得發(fā)明的啟示 雖說是冥想,但其方法很多不勝枚舉。
有坐禪的冥想,也有站立姿勢的冥想,甚或舞蹈式的冥想。
還有,祈禱也是冥想、讀經(jīng)或念誦題目也是冥想的一種。
如果采用不合乎自己的冥想法時,不但有痛苦,而且更是白費心力,最后只有帶來身心的疲勞。
凡是可以達到「無」心,也就是能夠停止低我意識(左腦意識)的活動,任何一種冥想法都可以,也是對其人的最正確冥想法。
不過,這種合乎自己的冥想法只能靠自己的感性來判斷,別無它法。
另外,《腦內(nèi)革命》作者春山茂雄認為,看部喜歡的電影、聽聽最喜歡的音樂(古典、爵士)或是興奮的計劃自己的未來,都可以算是冥想的方式。
冥想可使得新皮質(zhì)熟睡,藉由舊皮質(zhì)的功能,提高我們潛在意識的力量。
為了進入冥想狀態(tài),我們必須使全身的肌肉、細胞、以及血液循環(huán)等作用都緩慢下來,只要是任何能使身心感覺舒適的方法都可以。
根據(jù)科學的實驗證明,當你進入冥想狀態(tài)時,大腦的活動會呈現(xiàn)出規(guī)律的腦波(參考α腦波說明),此時支配知性與理性思考的腦部新皮質(zhì)作用就會受到抑制,而支配動物性本能和自我意志且無法加以控制的自律神經(jīng),以及負責調(diào)整荷爾蒙的腦干與腦丘下部的作用,都會變得活性化。
冥想可以讓我們的左腦平靜下來,讓意識聽聽右腦的聲音,這樣我們的腦波會自然的轉(zhuǎn)成α波。
當腦波呈現(xiàn)為α腦波時(特別是中間α腦波),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與靈感便會源源不斷的涌出,此外對於事物的判斷力、理解力都會大幅提升,同時身心會呈現(xiàn)安定、愉快、心曠神怡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藉由冥想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奇跡,不要把它認為是什么超能力,它是心理上本來就有的東西,而且是任何人都唾手可得的東西。
讀后感怎寫
怎樣寫讀后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后,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后感”。
讀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
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nèi)容概要。
寫這部分內(nèi)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后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nèi)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guān)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guān)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
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
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
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這個過程應(yīng)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wù)。
(4)圍繞基本觀點聯(lián)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后感應(yīng)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lián)系實際。
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jīng)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xiàn)象。
聯(lián)系實際時也應(yīng)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wù),而不能盲目聯(lián)系、前后脫節(jié)。
以上四點是寫讀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
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xiàn)象或個人經(jīng)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寫讀后感應(yīng)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guān)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chǔ);“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jié)果。
必須先“讀”而后“感”,不“讀”則無“感”。
因此,要寫讀后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nèi)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guān)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
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shù)”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lǐng)悟到?jīng)]有真本領(lǐng)蒙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lǐng)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lǐng)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鉆;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lián)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一篇讀后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
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
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shù)母惺茳c,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后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觀完某一展覽后寫“觀后感”,觀后感的寫法與讀后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nèi)容,然后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范文: 三國演義》讀后感 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演述了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賊起,至晉武帝太康元年王浚滅吳為止之九十七年間史事。
全書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吳三國的紛爭;所謂「演義」,是將歷史事跡演成小說。
既然是小說,那么就有作者的渲染與穿插,像空城計在正史「三國志」〈晉陳壽撰〉中并未記載,與歷史不符,不能將它視為真實的事情。
羅貫中是流落江湖的文士,天下大亂,他懷才不遇而專心著述歷史故事,藉以抒發(fā)胸中不快。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軍閥割據(jù)、盜匪蜂起,三國鼎立時,爭戰(zhàn)連年,那時藏龍臥虎、人才輩出、佳話頻傳,有許多壯麗雄奇、可歌可泣的故事流傳后世、活躍于民間。
三國演義小說的主旨,不外乎「忠孝節(jié)義」的文化傳統(tǒng),尤其是義方面特別力宣揚。
自王莽篡漢,經(jīng)東漢劉秀到三國,忠的道德挫折而義抬頭、被標榜,作行為標準。
劉備欲伸大義于天下,孫權(quán)表現(xiàn)仗義江湖的本色,三國的人物故事顯出濃厚的義的色彩,是真正的在演「義」了。
滿清入主中國,自命為大義之舉,開國的幾個皇帝都很欣賞「三國演義」這部奇書,目的是要牢籠漢人,基于大義而效忠清朝皇室。
于是風行草偃,三國演義成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讀物了。
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其文言跟白話相差無幾,文字簡潔流暢,章法嚴密緊湊;雖然有些杜撰了「迷信」,如借東風、諸葛裝神、木牛流馬,但仍對一般群眾很有感染力。
過去有很多國文教師主張學生熟讀三國演義,來打好作文的根基,乃因為三國的文字功力、魅力是不容低估之故。
它又「敘事說理委婉動聽,描繪人物栩栩如生,資料取舍精微切當,情節(jié)發(fā)展高潮疊起」,頗有文學價值。
三國演義有戲劇性、智能性,有政治觀、軍事觀、倫理觀等。
有人把它當作「說話模板」;有人把它看作「兵書戰(zhàn)策」;也有人把其中人物當作偶像來學習。
引伸的用法,如善用兵是「小諸葛」,勇戰(zhàn)者稱「常山趙子龍」,結(jié)拜兄弟是「桃園結(jié)義」,卜卦看相以「賽諸葛」為招牌,宗親會把「劉關(guān)張趙」認同一家。
餓了說「肚子在唱空城計」,辦事缺錢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更有一些諺語,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等不計其數(shù),這無非證明三國演義對華人社會有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最近幾年,臺灣的出版界更出版與「三國演義」有關(guān)的抽絲剝繭、引人入勝的焦點另類讀物,諸如「畫說三國」、「三國韜略學」、「三國韜略大智典」、「曹操爭霸經(jīng)營史」、「諸葛孔明」、「三國謀略學」、「三國亂世經(jīng)營學」、「36計說三國」、「三國人才學」等等。
這些書有的以現(xiàn)代經(jīng)營學的觀點著筆,寫在商場求才;或領(lǐng)袖人物駕馭之術(shù)、說服術(shù)、情報搜集、化危機為轉(zhuǎn)機;或?qū)懱幨乐悄堋⒅\士斗智斗力的勁道;或闡釋「兵者,詭道也」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充滿振聾發(fā)瞶,耐人尋味的啟發(fā)和提示。
總之,以上都是闡述古人的精髓,儼然成了現(xiàn)代的「三國學」精華,開啟一個新的思索空間與方向。
從古書三國故事挖掘?qū)毜V、智能,應(yīng)用于今日國際詭譎局勢及社會的競爭角逐,足見老書「三國演義」的后續(xù)吸引力與價值,到二十世紀末仍未衰減,且已登上商場經(jīng)營的舞臺了。
《三國演義》讀后感 在這個假期里我讀了《三國演義》一書,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tǒng)一之間發(fā)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
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不無道理。
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shù)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
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shù)、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tài)。
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guān)羽。
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guān)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戰(zhàn)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三國演義》表現(xiàn)關(guān)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tǒng)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
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為這種人應(yīng)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他的所做所為給后人很深的印象。
現(xiàn)說曹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
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
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
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來又發(fā)現(xiàn)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
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曹操還是個實干家,曾經(jīng)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
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登山>>讀后感 《登山》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記述了餓國十月革命前的一天早晨,列寧同志為了看日出,和巴果茨基一道,有意選擇了一條崎嶇、陡峭、充滿危險的小路上山;在下山時,列寧又堅持仍從原路回來,目的是來鍛煉頑強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前進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會遇到坎坷和泥濘,只有意志堅強、勇于戰(zhàn)勝困難堅持到底的人才能取得勝利。
這使我想起了生活中 的一件小事:有一次爸爸帶我去黃島的小株山游玩,剛開始,我還爬的挺有勁,可爬了一半的路,就累的氣喘噓噓,看到無盡頭的陡坡,我心里有點想打退堂鼓。
爸爸看出了我地心思說:“怎么了
”“唉呀
累死人了。
”爸爸接著說:“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堅持就是勝利
”聽爸爸這樣說,雖然累的汗流浹背,但我還是爬上了山頂,看到了美麗的風光。
現(xiàn)在想起來,不就是有決心,有毅力,勇于戰(zhàn)勝困難,就會取的勝利的道理嗎
<<水滸傳》讀后感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
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yè)游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fā)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
結(jié)果不是吃虧就是后悔,但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愿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水滸傳》長篇章回小說。
一般認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
從明代到現(xiàn)在說法概有三種:一是施 耐庵作;二是羅貫中作;三是施、羅合作。
水滸傳》引用一句廣告詞,那是“男人的世界”,但其中并不是沒有女人。
最有名的幾個恐怕是潘金蓮,王婆,閻婆惜,潘巧云,再者就是顧大娘,母夜叉孫二娘,一丈青。
前四人可謂從古至今都是反面教材。
三個女人,三個奸夫淫婦的事情,施耐庵卻寫的各不相同活靈活現(xiàn)。
首先出場的是閻婆惜。
古語云:有其女必有其母。
閻婆不是一盞省油的燈,為了報答葬夫之恩,同時為女兒找個好靠山,把女兒嫁給一個黑矮的“國家小公務(wù)員”——宋江。
女兒在她手中只是挨的下半輩子的東西,看她對宋江的那句話:“是誰挑撥你
我娘兒倆個下半生就靠押司”明明白白說出了她的心計。
閻婆惜與張三私通,她怎么能不知道。
只是見宋江有月余不來,恐斷了衣食之路,才硬拉宋江來會閻婆惜。
且看她纏著宋江的那段話就知道她的手段了。
因此,施耐庵稱其為“老虔婆”,其實恰當。
現(xiàn)在來說說千古名人潘金蓮。
她被迫嫁給一個“三寸丁,枯樹皮”的武大郎,況且還是呆子一樣的人,那幸福自然毫無可言,又有那王婆和西門慶聯(lián)合設(shè)計,怎么能不入套,至于后來殺武大郎,那也是騎虎難下,說到這,我對那王婆是恨之入骨,只為那么一點錢,就拆散他人夫妻,又害人性命。
可是,她察言觀色的本領(lǐng)你不得不佩服。
單說給西門慶的茶,便知道耍起計謀,先是酸梅湯,往后是和合湯,再來是“濃濃的點兩盞姜茶”,再后來便是“寬煎葉八茶”。
再看她為西門慶謀劃如何得到潘金蓮,“從一分光,一直說到十分光。
”后來的事態(tài)也是按她的計劃一步一步實現(xiàn)的。
接著再看她設(shè)計怎樣處置武大郎的,一條一條說得有條有理。
也多虧她是女人,若是男人,有她這般謀略和心態(tài),恐怕又會有一個奸臣了。
至于潘巧云,我不想說太多,因為我對她沒有半點同情之處,其父是個善良的人,其夫是個忠義之人,她卻是如此,實在令人不齒
至于一百零八將里的三位女杰,都是英雄人物。
我想,作者寫她們只是點綴而已,或是像男人一樣,殺人放火,打家劫舍,像男人一樣生活,說不定還是希望男女平等思想的最早啟蒙呢
《西游記》讀后感 想必《西游記》這部小說小朋友們一定都看過或聽家長講過吧
我早就看過這本書。
這次“讀書節(jié)”活動,我又翻出來看了一遍。
哇噻
重讀《西游記》,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想。
你想知道我的想法嗎
聽我一一道來:大家都知道,西天取經(jīng)過程中主要人物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
你可能要問,白龍馬也算得上一個人物
當然算,它是小白龍的化身嘛。
唐僧與他們之間是師徒關(guān)系,也可以說是領(lǐng)導和部下的關(guān)系。
你覺得是不是應(yīng)該讓他們這群人當中有人“下崗”呢
那你讓誰“下崗”
豬八戒
沙和尚……而我認為他們“一個蘿卜一個坑”,少了誰都不成。
因為只有他們幾個人的長處、性格拼加起來,才能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西天取經(jīng)的目標。
不相信的話就由我為你細說一番:師傅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lǐng)、豬八戒的活絡(luò)、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jīng),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孫悟空雖然犯過天條,但他神通廣大,會騰云駕霧,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而且他通妖性,與妖魔打交道熟門熟路,一路上可以幫助唐僧降妖除魔;豬八戒雖然有點好吃懶做、貪心好色、撥弄是非的毛病,但他最通人性,有七情六欲,懂得愛恨情仇,正因為他的這一點,凡是與人打交道,上下左右聯(lián)絡(luò),方方面面調(diào)和就不成問題了;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后勤,不好出風頭。
像孫悟空、豬八戒,剛被唐僧收服時,不是三番五次地鬧著要回花果山,要回高老莊嗎
可沙僧卻一直默默無聞地挑著擔子,背著行李;小白龍心甘情愿變成馴服的馬匹,當一個交通工具。
好了,聽我把各位的性格、長短一一道完之后,你是不是也覺得他們一個也不能少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先進人物選誰
你會不會選孫悟空呢
大家看他沿途降妖伏魔的過人本領(lǐng)和不畏強暴、戰(zhàn)勝困難的頑強精神,一定都很佩服他吧
而我卻不想讓小孩子們以他為榜樣。
你看他出世那會,大鬧天宮,大鬧地府,大鬧龍宮……這么多罪名,那么多劣跡,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呀
他呀,取經(jīng)途中還幾次要回花果山呢,要不是觀音菩薩教給唐僧“緊箍咒”控制住他,還不知會鬧出什么事來呢。
人們常說:“看了《西游記》,到老不成器。
”我覺得這對孫悟空來講也不公道,不能把他看扁了。
人無完人。
雖然孫悟空有時玩皮搗蛋,猴性難改,多次逃回花果山,但畢竟最后還不都回來啦
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妖猴“歸正”到名副其實的“齊天大圣”,既有唐僧的開導作用,更有他自己的覺悟。
在西天取經(jīng)過程中,論貢獻應(yīng)數(shù)他最大,當先進應(yīng)該不成問題。
不過,在我看來呀,要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選先進,他們師徒幾個都能當選,只是稱號不同而已。
如果說要再添個人物與唐僧一起去西天取經(jīng)的話,你會選什么樣的人呢
我想最好是不要添加了,省得畫蛇添足,節(jié)外生枝。
要不然,就增加一個女性,而且要懂醫(yī)術(shù),會武功。
因為西天取經(jīng)路途遙遠,艱苦卓絕,難免會遇上一些傷病,有了醫(yī)生,師傅、師兄受了傷、有了病就可以及時得到治療;讓她會武功,是在危急關(guān)頭自衛(wèi)。
而為什么要是女性呢
俗話說:“男女搭配,干事不累。
”你可不要以為我僅僅是在搞笑,其實這話是有它的科學道理呢。
人的大腦分為左半腦和右半腦,左半腦長于抽象思維,右半腦則長于形象思維,兩種思維搭配起來可以取長補短。
男性的左半腦一般開發(fā)得比較好,他們習慣于抽象思維。
抽象思維就是哲學思維,就愛講理。
女性的右半腦一般會開發(fā)得比較好,她們習慣于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就是憑感覺啦。
所以,我覺得在這群和尚里邊再增加一個女性比較妥當,更不易受妖精那些外表形象的誘惑。
好了,我的看法都說出來了。
大家也來談?wù)勛约旱母咭姲伞?/p>
我們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啟發(fā),共同學習提高。
這樣,“讀書節(jié)”活動一定會更有趣味,更有意義。
“讀后感”寫法指導 [摘要]:指導學生寫好“讀后感”要做到四點:一、讀懂原文抓中心:我們在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讀”,才有寫“感”的條件。
二、選擇重點作感點:一本好書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點很多,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xiàn)實針對性最強,最善于寫的感點,作自己讀后感的切入點。
三、讀感結(jié)合有側(cè)重:指導學生處理好寫讀后感時“讀”與“感”的關(guān)系,做到二不二要。
四、聯(lián)系實際談感受:指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或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寫出真情實感。
? [關(guān)鍵詞]:讀后感;感點;實際 讀過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獲,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獲或感想寫出來,就是心得體會,也叫讀后感。
寫讀后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內(nèi)容的理解,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和語文水平,那么怎樣指導學生寫有新意、有感情、有見解、有體驗的讀后感呢
? 一、讀懂原文抓中心? “讀后感”的“感”是從讀中產(chǎn)生的。
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
如果有必要的話,在讀文章前我們可先讓學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作者等。
在讀中可分三步去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樂家揚科》為例,一是初讀感知,理清層次,把握文章的來龍去脈,建立起對課文的初步總體印象。
初讀《小音樂家揚科》我們知道文章記敘了具有音樂才能的波蘭窮孩子揚科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慘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
二是細讀深思,抓重點,引導學生評詞析句,細讀深思,體會用詞的生動、準確。
細細品讀文章,可先讓學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揚科熱愛音樂的重點詞句,再細細體會語言的形象生動,故事的扣人心弦之處。
三是研讀體悟,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內(nèi)容和表達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讀文章,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們進一步明白了奪去小音樂家揚科生命的罪魁禍首是人吃人,人剝削人的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樣的社會里窮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沒,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慘命運,使學生感悟到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社會里是如此幸福。
我們只有引導學生通過認真地“讀”,才能領(lǐng)會到文章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chǔ)上,才具備了寫“感”的條件。
? 二、選擇重點作感點? 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的讀后感,可“感”的點很多,要寫好讀后感,必須選好“感點”。
什么叫“感點”呢
感點是由書中某一個地方的內(nèi)容引起的,引發(fā)我們體會的地方,它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
面對眾多的感點,我們必須指導學生從眾多的感點中選擇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xiàn)實針對性最強、最善于寫的一個或幾個感點,作為自己寫讀后感的切入點,切不可面面俱到。
例如《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有這么三個方面可以作為感點:一是張飛對諸葛亮粗魯無禮,張飛很莽撞。
二是寫劉備的語句和寫張飛的語句對應(yīng)起來可以看出劉備態(tài)度很謙恭。
三是從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完成統(tǒng)一國家大業(yè),從中體現(xiàn)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
我們可發(fā)現(xiàn)第三個感點是這個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復讀這個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點,那么我們就選第三個作為讀后感的切入點。
? 三、讀感結(jié)合有側(cè)重 寫讀后感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guān)系。
我們說,“讀”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讀”的結(jié)果和目的。
讀后感中少不了對原文的“敘”述,但它不像記敘文中的“敘”那樣具體、形象、生動,讀后感中的“敘”要做到簡明。
小學生寫讀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復述原文,沒有做到簡明扼要。
有的只“感”不“讀”,離開原文意思漫無邊際地胡編亂寫,說道理時空發(fā)議論,而缺乏身邊的實例。
寫讀后感可以說經(jīng)驗,也可以談教訓。
大多出色的讀后感,總是受原文內(nèi)容或情感觸發(fā),從而引起對生活、學習、思想等實際問題的思考。
讀后感,是有“讀”有“感”,“讀”、“感”結(jié)合的。
可以先敘述文章內(nèi)容,后集中談體會,這種寫法適于只談一點體會。
還可以邊敘邊談體會,“讀”和“感”交叉寫,這種寫法可以談幾點體會。
無論用哪種方法寫,必須叫學生做到二不要;不抄錄課文:要用自己的話簡要敘述;不離開文章的內(nèi)容,要真切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抒發(fā)感想。
? 四、聯(lián)系實際談感受? 這個“實際”,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也可以是別人的思想和生活實際。
沒有情感的讀后感蒼白無力,有情感的讀后感才能感染人。
以《時光老人的禮物》為例,可以這樣去引導學生思考:詩中的孩子們對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很珍愛,表現(xiàn)在哪里
你覺得應(yīng)該珍惜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嗎
平時你有哪些珍惜時間的事例或不珍惜時間的做法呢
以后你會怎樣對待時光老人送的禮物呢
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學生就把文章內(nèi)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就能寫出真情實感,傾吐真實心聲。
而在指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體會時,不要就事論事,要注意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從古到今,從近到遠,從己到人,從正面到反面,只要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有關(guān)系,都應(yīng)允許他們大膽自由地寫,如果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經(jīng)驗教訓與作者的切身體會結(jié)合起來寫,那么他們的讀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迎奧運讀書系列活動 讀后感
的起源 古代車輪 通常輪子被視做人類老、要的發(fā)明,以至我們經(jīng)常把它和火的使用相提并論。
實際上,人類馴服火的歷史超過150萬年,而開始使用輪子只有區(qū)區(qū)六千載光陰。
輪子的誕生地 在掌握鋒利而堅固的工具以前,人類是不可能擁有輪式車輛的。
用石器工具難以將木頭加工成合適的圓柱形,更不必說復雜到帶輻條的輪子了。
所以,車輪的出現(xiàn)只能是青銅時代以后的事情。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曾斷言:凡使用輪車的民族,無一不是直接間接從巴比倫學來的。
美洲的印第安人知道在滾木上拖船,也使用紡輪,又有滾鐵環(huán)之戲,但以輪行車這個意思始終沒有想到。
路威對輪子起源的觀點也是大多數(shù)考古學家的觀點。
但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往往顛覆陳舊的理論。
德國Flintbek巨石墓下的車轍是公元前4800-4700年間留下的。
在波蘭Bronocice發(fā)現(xiàn)的帶車形圖案的罐子被定位在公元前4725年以前,但是對該地層的七次碳-14測年傾向于公元前4610-4440 年的結(jié)論。
而近東出現(xiàn)輪式運輸工具的最早證據(jù)是美國考古學家Baldia在位于敘利亞的晚期Uruk遺址發(fā)現(xiàn)的。
那里出土了一個帶有輪子的模型和“貨車” 的壁畫。
這些東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所以,輪式車輛很可能是在歐洲與出現(xiàn)的,而后才傳到近東,或是由東方人再次發(fā)明。
從陶輪到車輪 讓暫且不管考古學家的爭論,先來看看他們的共識有哪些:車輪的前身是制陶用的輪子,古人用它可以成批制作陶器[01 在陶輪上制作陶器],這是人類最早的工藝品和容器。
最簡單的陶輪只需一對盤形的車輪,輪盤之間裝一根軸,軸直立豎放;陶工一面用腳旋轉(zhuǎn)下面的輪盤,一面用手將柔軟的粘土置于上面的輪盤中,塑捏成形。
美索不達米亞最早的輪子只是一些圓形的板,和軸牢牢地釘在一起。
到公元前3000年時,已將軸裝到手推車上,輪子不直接和車身相連。
以后不久,又出現(xiàn)了裝有輪輻的車輪。
這種原始的手推車雖然笨拙得很,但比從前一直使用的人的肩膀和馱獸(通常是驢子)要好得多。
車輪還很早就用于制造戰(zhàn)車。
這種戰(zhàn)車先是用來沖入敵陣,迫使敵人潰散;后來又當作戰(zhàn)臺使用,戰(zhàn)車兵可以站在戰(zhàn)車上朝敵人擲標槍,殺死敵人。
車輪的影響 也許車輪的最偉大作用是使人可以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
在陶輪上制作陶器 輪子最普遍的用途是運輸。
在車輪發(fā)明以前,古人要借助滑撬搬運重物。
最簡單的滑撬就是一個斜面,復雜一些的還會在重物下墊幾根滾杠——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
雖然古埃及人更應(yīng)該受滾杠的啟發(fā)而發(fā)明車輪,但最早使用車輪的卻不是古埃及人。
車輪使用促成的技術(shù)進步與相應(yīng)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
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fā)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后來的軍事首領(lǐng)和行政首腦統(tǒng)治的城市。
城市的出現(xiàn)之所以可能,是由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率的增長。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yǎng)新產(chǎn)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
這一發(fā)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
近來有不少人展開爭論:究竟是技術(shù)變革決定制度變革,還是制度變革決定技術(shù)變革
這使人聯(lián)想起關(guān)于人類進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爭論: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腦,然后才創(chuàng)造出人類文化,包括語言和工具制造
現(xiàn)在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與后者相互作用,語言和工具制造是大腦發(fā)展的原因,也是大腦發(fā)展的結(jié)果。
看來技術(shù)變革和社會變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后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來。
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向居統(tǒng)治地位的顯貴們提供剩余物品,從而由部落成員轉(zhuǎn)為農(nóng)民,并不是由于他們從某個時候起同意這樣做,或被迫這樣做;相反,這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原因和結(jié)果相互作用、密切關(guān)聯(lián)。
輪子概念的出現(xiàn) 任何簡單而意義深遠的發(fā)明都不是憑空出現(xiàn)在人們的腦海中的,必然有什么現(xiàn)象觸發(fā)了靈感。
正如古人見到水里漂著的木頭而想到獨木舟一樣,車輪的發(fā)明也可能是受到了一些自然物的啟發(fā)。
《淮南子》中說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zhuǎn)而知為車”。
“飛蓬”是一種草,其莖高尺許,葉片大,根系入土淺。
一有大風,很容易被連根拔起,隨風旋轉(zhuǎn)。
古人可能就是受到這個現(xiàn)象的啟發(fā),發(fā)明了車輪和車軸。
與魯班受鋸齒草的啟發(fā)而發(fā)明鋸子的傳說一樣,這種說法很可能也是一個傳說而已。
因為輪子在自然界是有原型的。
原始民族曾經(jīng)普遍地崇拜過天空中的日月。
古人一定認為它們擁有最完美的外形——直到古希臘時代,哲學家柏拉圖也還認為球體是最完美的形式。
也許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在制作器具時很自然地會模仿太陽和月亮的形狀。
當他們偶然發(fā)現(xiàn)制成的圓盤狀物體可以在轉(zhuǎn)動中保持形狀不變時,他們就有興趣進一步發(fā)掘它的用途。
車輪與自然環(huán)境 車輪之所以是一個相對晚出現(xiàn)的發(fā)明,是與先民身處的自然環(huán)境分不開的。
距今一萬年前,陸地的大部分都被冰川覆蓋。
如果那時有什么東西能稱得上是“交通工具”的話,這個殊榮非雪橇莫屬。
在叢林和沙漠中,車輪毫無實用價值——即便出現(xiàn)過,也被密林遮掩下的羊腸小路和滾滾流沙淘汰了。
中美洲的阿茲特克人就沒有使用過輪式車輛,有趣的是,他們卻制作了大量的有四個輪子的動物泥塑。
再如愛斯基摩人。
他們生活在冰天雪地中,不但沒有無合適道路,連木材也缺乏。
車輪顯然沒法再這種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
在其它地區(qū),輪子最先也不是以運輸工具的面目出現(xiàn)的。
從公元前2900年的一座匈牙利墓穴中出土的車形陶杯和世界其它地區(qū)的文物顯示,有輪車輛最早只在儀式和禮儀場合使用。
即便有了車輛,沒有合適的畜力也是枉然。
缺乏牽動車輛的馬匹也是制約阿茲特克人發(fā)明車輪的因素之一。
遠在公元前15000年以前,石器時代的狩獵者就給馬匹套上了籠頭。
那時人類剛剛馴化馬不久。
車輪在中國 據(jù)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考證的結(jié)論,約在四千五百年到三千五百年前,中國出現(xiàn)了第一輛車子。
而《左傳》中提到,車是夏代初年的奚仲發(fā)明的,如果記載屬實,那是四千年前的事情。
在殷代(距今三千多年前)文物中,考古學家也發(fā)現(xiàn)了殉葬用的車,當時的車子由車廂、車轅和兩個輪子構(gòu)成,已經(jīng)是比較成熟的交通工具了。
石器工具 中國古代有傳說是軒轅黃帝把木頭插在圓輪子中央,使它運轉(zhuǎn),因而造成車輛。
但鑒于歸功于黃帝的發(fā)明實在太多,我們也不能輕易把這個說法當真。
古代的輪子如何工作 以埃及的戰(zhàn)車為例。
這些戰(zhàn)車具有帶輻條的車輪,輪上裝有堅固的箍,并且車輪用鍥子緊緊釘在軸上。
車箱、車轅和兩副挽具證明了同樣的技術(shù)。
如果我們想從在埃及戰(zhàn)車或羅馬戰(zhàn)車的創(chuàng)造者那里所看到的那種精細活計探求人類發(fā)明帶輪車的過程,那是沒有什么益處的。
但是,常常有這種情況:能夠找到一些制作粗糙的物品,而這些物品就好像是技術(shù)之早期階段的再現(xiàn)。
古代最簡陋的鄉(xiāng)村大車,用兩個幾乎一英尺厚的圓形木作車輪,是用橫斷的樹干做成的,同時,這些圓形物,或者叫車輪,不是在軸上旋轉(zhuǎn),而是固定在軸上。
車軸安放在特制的木框內(nèi),或者是在兩塊窄木板內(nèi),或者是穿在車底上的環(huán)孔里,同它的一對輪子一起轉(zhuǎn)動,就像小孩兒的玩具車那樣。
有趣的是,在條件已經(jīng)改變的情況下,鐵路車輛的制造者們又恢復了這種構(gòu)造。
在像葡萄牙這樣一些國家里,到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軸和車輪一起轉(zhuǎn)動的古典車子。
于是可以設(shè)想:類似的大車說明,帶輪的車是怎樣發(fā)明的。
最初用的是軸,或滾子,是用它們來滾動大石頭或其他巨大的重物。
我們可以想象,用光滑的樹干或圓木做的這類滾子,起初是這樣完成的:把它的中間部分削細一些。
于是,它就變成了一個兩端帶著寬圓滾的軸。
我們猜想,軸是處在某一種最簡陋的梁木架下,并在架下轉(zhuǎn)動的。
于是我們就有了一輛最簡單的想象中的帶輪車。
完全可能,類似關(guān)于車的第一個概念出現(xiàn)之后,輪就開始單獨制造,并把它固定在一個活動的軸上,裝上了輪箍。
后來,有了輕便的車輪和光滑的輪座,于是車輪就在不動的軸上轉(zhuǎn)動了。
當然,所有這些,無非是一種想象,但是,無論如何,它使我們的頭腦完全清楚了車的本質(zhì)。
輪子在現(xiàn)代 齒輪是工業(yè)革命的代表物。
卓別林在電影《摩登時代》中借助被卡在巨大齒輪中的工人暗示了人類已經(jīng)成為機器的奴仆。
也許有人認為在信息時代和即將到來的生物技術(shù)時代中,輪子會推出歷史舞臺,事實不是這樣。
在你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你的硬盤正在嗚嗚作響,光驅(qū)、軟驅(qū)沒準也在工作;而在為基因組測序的各個實驗室中,離心機軸承正在不停地旋轉(zhuǎn)以完成蛋白質(zhì)的分離。
既然我們從文明之初就選擇了輪子,那么它很可能會伴隨人類的始終。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的經(jīng)典名言
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
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看不見也摸不著,要靠心靈去感受。
愛是摸不著的,但你卻能感到她帶來的甜蜜。
僅僅靠觸覺就能感受到這么多的幸福,那么,如果能看見,我會發(fā)現(xiàn)多少更美好的東西啊
人生最大的災難,不在于過去的創(chuàng)傷,而在于把未來放棄。
不懷希望,不論什么事情都做不出來。
我身上的所有原子都是振動儀。
通過房屋到處感覺到的振動,我能猜出每天都在發(fā)生什么事情。
像明天就要失去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
死亡只是從這個房間搬遷到那個房間,可是我可能跟別的人不太一樣,因為我在那個新的房間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東西了。
我們分明是不一樣,能看得見的人和看不見的人互相不一樣。
不是感覺不一樣,而是使用感覺的方法不一樣。
只是為了找到超越感覺的智慧而展開的想象力和勇氣不一樣而已。
無論處于什么環(huán)境,都要不斷努力。
我努力求取知識,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用,為社會貢獻一點力量。
只要是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事情,而又是我能做的,我都將全力以赴。
我的任務(wù)是練習,練習,不斷地練習。
失敗和疲勞常常將我絆倒,但一想到再堅持一會兒就能讓我所愛的人看到我的進步,我就有了勇氣。
對于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就好似生命的主宰。
我用整個身心來感受世界萬物,一刻也閑不住。
我的生命充滿了活力,就像那些的小昆蟲,把一生擠到一天之內(nèi),生命或是一種大膽的冒險,或是一無是處。
我只看我擁有,不看我沒有的。
忘卻自我中有著快樂。
--因而,我要努力把別人眼中的光明當作我的太陽,把別人耳中的音樂當作我的樂曲,把別人唇上的微笑當作我的幸福。
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就讓我的心超脫我的軀體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悅中,追求吧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殘忍的命運擋住了入口,我會不甘愿地質(zhì)問命運為何作這樣專橫的宣判,因為我的心尚未馴服,仍是狂熱的;但刻薄無情的話到口里,我的舌頭卻沒有說出來,像還未落下的淚,又流回我的心中。
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后 信心是命運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