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王夢的感人句子
婉轉(zhuǎn)的心曲 淡雅的心 ——《梅雨之賞 《梅雨之夕》是心理分析小說家施蟄存 的代表作之一。
同作者的其它小說一樣 也描寫了性心理、揭示了潛意識,但與《鳩 摩羅什》、《石秀》等小說相比較,《梅雨之 夕》顯得文筆舒展,格調(diào)清新,艷而不俗。
正是這種舒展而周密的心理描寫和素雅清麗 的格調(diào)使《梅雨之夕》成為吸引眾多讀者的名作。
《梅雨之夕》幾乎沒有情節(jié),它僅僅記 敘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后的一段心靈歷程。
但在新穎而豐富的 心理分析學(xué)理論的指導(dǎo)下,作者以嫻熟的文 字表現(xiàn)技巧對人物的心理層層剖析,把讀者 帶進了主人公那豐富多彩而又微妙曲折的內(nèi) 心世界。
一個已婚的青年男性與一位嬌美的 少女萍水相逢,他會有什么心理反應(yīng)?首先是怦然心動。
傍晚的上海街頭,梅雨蒙蒙,燈光溶 溶,下班后的“我”雖然手中有傘卻并不急 著回家,而是揣著慵懶的情懷有意無意地觀 望黃昏的街景。
這時,“一位姑娘”映入了 “我”的眼簾,——“我”看到她從電車的 “頭等車”里走下來,發(fā)現(xiàn)她沒有帶任何雨具。
梅雨“淙淙地”下著,沒有雨具的她只 好跑到木器店的房檐下躲雨。
“我開始注意 她底美麗了”。
青年女性的美包括“許多方 面”,如容顏姣好、風(fēng)儀溫雅、肢體停勻等, “我”覺得面前這位少女“是全適合這幾端 的”。
她急于尋找人力車坐車回家,“孤寂地 只身呆望著這永遠(yuǎn)地、永遠(yuǎn)地垂下來的梅 雨”,“露著煩惱的眼色”,而“我”卻暗喜 梅雨的淙淙,——是梅雨為“我”提供了欣 賞美的機會。
當(dāng)然,“我”想到了在家等 “我”回家“一同吃飯的妻”,但這僅僅是 “一閃念”而已。
“我”開始為自己晚回家尋 找借口。
主人公找出兩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首先,“我”對這少女沒有什么“依戀的意 識”,“我”僅僅是把她當(dāng)作“一個美麗的對 象”來欣賞;其次,她在“一重困難之中”, 作為男人的我不能棄之不顧。
于是“我”不 僅心安理得地留了下來,而且還“不自覺地 移動了腳步站在她身邊了”。
接著,“我”躍躍欲試。
雨繼續(xù)下,“我”發(fā)現(xiàn)斜雨已打濕了女 子的綢衣,薄薄的黑色綢衣已失去了遮蓋的 “效用”,“輕薄的雨”已畫出了女子的臂膀 的圓潤。
馬路上仍然看不到人力車的蹤影,甚至連行人也沒有一個,而雨還在下個不 停,晚風(fēng)把“涼涼的雨絲吹向我們”。
“我” 想到了自己手中的傘,渴望能做古代驍勇的 武士用盾牌遮擋流矢一樣擋住飛來的雨箭, 用自己的傘護住這位可愛的姑娘。
“我”關(guān) 切地注視著女子,希望她能覺察到“我”的 好意,并主動上前來尋求保護。
然而,他看 到的是少女警惕的目光;他擔(dān)心女子懷疑他 “沒懷著好意”,因而只好自尊地移開了自己 的目光,打消心底剛剛萌發(fā)的的艷念。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雨還沒有住。
也許 少女失去繼續(xù)等待的耐心,也許是她發(fā)現(xiàn)身 邊的異性對她并無歹意,少女把求助的目光 投向“我”。
“我”正以“憐憫的旁觀的心 理”觀注著女子,少女主動投來目光使 “我”的臉紅了。
“用羞赧來對付一個少女底 注目,在結(jié)婚以后,我是不常有的”,“我將 由何種理由來譬解我底臉紅呢”?——也許 答案只有一個:一種被婚外異性理解和初步 接受后的欣喜與激動。
“我”讀懂了她的目 光所傳遞的信息,于是就大著膽子靠近了少 女,“將我底傘分一半蔭蔽她”。
“我”的嘗 試終于取得了成功。
隨后,男子開始想人非非。
如愿以償?shù)摹拔摇笔旨樱械叫?福,血流在周身奔涌,“我”開始詫異我的 奇遇”;因為“近幾年……除了和我底妻之 外”,“我”從沒與其他異性并肩步行。
然 而,在欣喜之際,“我”又有所顧忌:“我 們”的熟人“看見了這樣的我們的同行,會 怎樣想”?于是,“我”把傘壓得很低,“人 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是“不能看見我們 底臉面”的。
她的發(fā)香使“我”沉浸在難以言說的歡 愉之中。
“我”偷偷地“側(cè)眼看她”,突然 “得到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原來她就是“我底 初戀的那個少女,同學(xué),鄰居”!——那時 她才十四歲,分別七年……她一定是搬到上 海來了。
然而,他尚未理清這一驚喜,又由 喜而悲:她今年二十多歲了,一定已成為他 人之妻,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啊!進而,又變得憂心忡忡:我也結(jié)了婚,如果她認(rèn)出了我,問我是否結(jié)了婚,我該怎樣回答呢?將路過的陌生女子認(rèn)作是自己的初戀情 人,這實際上是一種由情感急劇波動所致的 情感錯位,而這種情感錯位又使“我”陷入 了情感危機。
就在這時,“我偶然向道旁一望”,忽然 發(fā)現(xiàn)妻子“倚在一家店里的柜上”,“用憂郁 的眼光”看著“我”和她。
妻子在跟蹤他 嗎?——疑心生暗鬼。
男子的心靈歷程的最后一段是戀戀不舍、悵然若失。
“我”還在想入非非:一陣風(fēng)吹來,瞇 起眼的少女更加“嬌媚”,我覺得她很像名 畫《夜雨宮詣美人圖》中的日本女郎;同這 樣嬌美的女郎共傘而行真是一種幸福,“在 旁人的眼光里”,“我……或許成為她底丈夫 或情人了”!就在這時,“我”耳邊傳來“這 樣的嚶響”:不必送了,雨已經(jīng)停了。
“我驀 然驚覺”,十分懊惱地收攏雨傘,“怨懟”老 天爺“不再下半個小時的雨”。
“我”不甘心 于這場令人癡醉的艷遇就此了結(jié),因而委婉 地提出了繼續(xù)陪伴的請求:“假使沒有妨礙, 讓我送到了罷”;“假如還是下著大雨便怎么 了呢?”但是,“我”不僅聽到了少女外柔內(nèi) 剛綿里藏針的謝絕,而且還看到了她臉上的 “特殊的端莊”,一種包含著少女們所特有的 矜持、自尊和提防的端莊。
于是,“我”只 好知趣地告別。
姑娘“消失在黃昏里”,“我”帶著無盡的遺憾、惆悵似夢似醒地上了人力車;恍恍惚惚,“我”總覺得“有一樁事沒有做完 成”,“心里有著一種牽掛”。
夜空中已出現(xiàn) 了星星,但“我”幾次想把手中的傘張起 來。
來到自家門前,“我”依然迷迷糊糊; 叩門,屋內(nèi)的人詢問“誰”,——這詢問聲 竟是那少女的聲音!走進家門,燈下的妻子 又變成了剛才那位在店鋪里用憂郁的眼神看 著“我”的女子,直到妻子問“我”為何回 家這樣遲,“我”的神態(tài)才徹底清醒。
“我” 騙妻子說自己與朋友在途中吃過“小點”, ——“為了證實我的謊言,夜飯吃得很少”。
怦然心動——躍躍欲試——想入非非 ——戀戀不舍、悵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實 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后的全部心理流 程。
這種心理展示或心理分析是立足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上的。
眾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 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 他作家一樣,他的心理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 伊德的性心理分析理論的影響。
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學(xué)說是關(guān)于人格結(jié)構(gòu)及其內(nèi)部沖突 的學(xué)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 人格結(jié)構(gòu)論和心理解剖學(xué)說。
本體能認(rèn)為, 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或性能量)轉(zhuǎn)換 而來的心理能的發(fā)泄與反發(fā)泄;一切用于人 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
人體結(jié)構(gòu)論是關(guān) 于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zhuǎn)移的理論。
這一理 論把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儲存本能 的地方,是各種本能的驅(qū)動之源)、“自我” (是協(xié)調(diào)本能需求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平衡機 能)、“超我”(在良心、道德律令、自我理 想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它把本能力量轉(zhuǎn)移 到實現(xiàn)理想、創(chuàng)造等方面上來)。
心理解剖 學(xué)說把人的心理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 前意識、潛意識;其中,潛意識與本能密切 相關(guān),其中蘊藏有被壓制的本能及與性相關(guān) 的情感。
《梅雨之夕》的心理分析立足于弗氏的 精神分析理論。
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 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 與“自我”的沖突。
在“怦然心動”階段, 作者的文筆初步觸及人物的潛意識。
“我” 為婚外的異性所動,并把她當(dāng)作“美的對 象”,主人公的這一心理活動并不排除“本 能”的暗中促動;而在欣賞異性時;“我” 自我辯白對異性絕對沒有“依戀的意識”, 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 尋找晚回家的借口,這一系列心理活動則又 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 我”的交涉:“我”要發(fā)泄本能,“本我”要 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 我”進行規(guī)范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 軌沖動。
在躍躍欲試階段,作品雖然主要寫主人 公的情感與理智的矛盾和展示顯意識層面的 心理活動,但“我”企圖接近少女和保護少 女的動機無疑是受本能推動的。
試想,如果 面對的是一位男性,或者是一位老太太, “我”會耗費這么多心機嗎?在“我”想入非非時,作者有意刻畫了 “我”的深沉意識活動以及意識深處的“本 我”與“自我”的斗爭。
“我”隔著傘柄偷 看少女時,少女突然幻化成“我”昔日的戀 人;從表面上看,“我”的幻覺是由聯(lián)想或 情感錯位所致,但實際上是人物的意識活動 由意識、前意識而進入了潛意識。
弗洛伊德 認(rèn)為,人的無意識內(nèi)有被壓制的觀念與情 感,尤其是兒童的性發(fā)育過程的創(chuàng)傷性經(jīng) 驗;由于種種原由,人們一般不愿或不能回 憶這些觀念和經(jīng)驗,但在意識或心理“監(jiān) 察”機制松懈時,這些被壓制在潛意識里的東西就會冒出來,人們就會回憶起這些比 較“陰暗”的東西。
——由于羞恥感和顧慮 道德譴責(zé)等因素的作用,也許“我”在婚后 一直不愿觸及自己的初戀,但突然的艷遇所 致的興奮與激動干擾了“我”意識中的“監(jiān) 察”機制,因而沉睡在潛意識中的對初戀情 人的迷戀就蘇醒了,無意識的非理性因素使 “我”一時誤認(rèn)為面前的少女就是昔日的情 人。
擔(dān)心遇到熟人而把傘壓低和突然在道旁 的商店里看到了妻子“憂郁的眼光”,這些 行為和心理活動實際上展示了主人公的意識 或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沖突。
“本我”遵循著快樂原則,要主人公抓住機 會盡情享受與少女相處的甜蜜與快樂,但 “我”是有婦之夫,作為一個“紳士”,“我” 不由自主地想到妻子的責(zé)怪、擔(dān)心社會的譴 責(zé),甚至當(dāng)即受到了良心的責(zé)備,于是,在 意識與潛意識的交匯之際,在理性與非理性 的較量之中,“我”的顧慮與內(nèi)疚就外化為 妻子的憂慮,并且被投射到路旁店鋪中的另 一女子身上。
這種“本我”與“自我”的沖 突是極其真實的。
它如實地展示了主人公的 心理矛盾:對自我聲譽和對已有的家庭的維 護,對婚外異性的向往。
在悵然若失階段,主人公更是頻繁地往 返于意識與潛意識之間。
意識,是一種注意 的感官,通過注意的活動,人們能夠感知外 界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和各種刺激,而潛意識則是 一種非理性的不為人感知的心理現(xiàn)象。
與少 女戀戀不舍地分手后,由意識統(tǒng)攝的各種感 官先后告訴“我”:雨住天晴,房內(nèi)的答話 人是妻子,門前站著的是妻子等等,但蟄伏 于潛意識中的本能卻仍存非份之想,還在追 尋那已不再存在的快樂——主人公覺得“有 一樁事還沒做完成”,“心理還有一種牽掛”; 而潛意識的非理性因素則使“我”先后產(chǎn)生 一系列幻覺:誤以為少女還在身旁,錯把妻 子的答應(yīng)聽成少女的“嚶響”,又將燈下的 妻子看作店鋪里注視“我們”同行的女子。
勿庸贅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處就 在于周密、細(xì)致入微而真實的心理描寫,尤 其是對潛意識的性心理、性幻覺的展示。
然 而,這種描寫與展示的成功又與作者對性心 理描寫的分寸感的得體把握和全篇的文筆舒 展雅致密切相關(guān)。
作者立足于西方的現(xiàn)代性 心理分析理論而剖析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但我 們感覺到作者同時又接受了東方古老的儒家 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男子邂逅情女,雖然艷心 蕩漾,但其言行皆“發(fā)乎情,止乎禮”,他 始終恪守著“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 道;寫男性的艷遇,展示人性的隱秘,作者 不僅剔除了俗艷的字眼,回避了露骨的場 面,而且還點綴了富有詩意的意境,溶入儒 雅的情懷,這一切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清麗 素雅與含蓄蘊藉,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典雅 的“中和之美”。
《梅雨之夕》令人久讀不厭,其奧秘就在于作者描繪了一副清麗淡雅的心畫,演奏了一首婉轉(zhuǎn)細(xì)膩的心曲。
朝花夕拾的點評
朝花的意思是早上的花雖然已凋,但在黃昏時仍能拾起來,給人們以有. 《朝花夕拾》簡介: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jié)集,共十篇。
前五篇寫于北京,后五篇寫于廈門。
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xù)發(fā)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并添寫《小引》和《后記》,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
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
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
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jīng)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dāng)時社會的重要藝術(shù)文獻。
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中的經(jīng)典作品。
《朝花夕拾》小引·魯迅·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
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
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中國的做文章有軌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幾天我離開中山大學(xué)的時候,便想起四個月以前的離開廈門大學(xué);聽到飛機在頭上鳴叫,竟記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繞的飛機。
我那時還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覺》。
現(xiàn)在是,連這“一覺”也沒有了。
廣州的天氣熱得真早,夕陽從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強穿一件單衣。
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是我先前沒有見過的:就是一段樹,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
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
做著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驅(qū)除炎熱的。
前天,已將《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xù)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
便是現(xiàn)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zhuǎn)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我有一時,曾經(jīng)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xiāng)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
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xiāng)的蠱惑。
后來,我在久別之后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
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xiàn)在只記得是這樣。
文體大概很雜亂,因為是或作或輟,經(jīng)了九個月之多。
環(huán)境也不一: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yī)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卻在廈門大學(xué)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jīng)是被學(xué)者們擠出集團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于廣州白云樓記。
《朝花夕拾》目錄:小引狗·貓·鼠阿長和山海經(jīng)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后記《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一本散文集。
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
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xù)發(fā)表于《莽原》半月刊。
1928年9月結(jié)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的《阿長與<山海經(jīng)>》;批判封建孝道觀念的《二十四孝圖》;表現(xiàn)封建家長制陰影的 《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塾師壽鏡吾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y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shù)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xiāng)好友《范愛農(nóng)》。
《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xiàn)實的生活緊密的結(jié)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guān)注人生、關(guān)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讀后感: 不知道為什么魯迅把舊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無可否認(rèn),魯迅的罵功是中國一絕,以致于罵狗、罵貓、寫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頂帶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來了。
難怪魯先生愛罵狗,這罵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盡光,好歹比那殺豬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快活自在。
且不說那些名人名教授有沒有狗血淋頭,但這不好惹的高帽卻戴牢了,堂而皇之地以動機褒貶作品,是人就看得出,那柄匕首是正中要害。
連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集中都充斥著滿腔憤慨之情,及見其他那些雜文、小說集的鋒利。
諷刺有魅力,當(dāng)然,在魯迅筆下,那叫藝術(shù)。
小說初中的語文教材,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shù)都選自這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
酸。
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么酸
心酸。
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里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后的疲態(tài),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
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
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xiāng)。
苦。
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
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
魯迅的本色。
辛辣的筆風(fēng),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群。
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
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咸。
淚水的味道。
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
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咸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看過的回憶錄,大都是風(fēng)花月殘、捕風(fēng)捉影的閑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fēng)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艷。
有關(guān)朝花夕拾的對聯(lián): 獨酌花酒釋胸竹 寒衣不勝暑 朝花夕拾誰歸屬 甜酸咸辣苦原文閱讀:<朝花夕拾>的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xué)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fā)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第一篇作品《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fā)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噑叫”、時而“一副媚態(tài)”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yǎng)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jīng)歷和感受。
表現(xiàn)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jīng))》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jié)”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jīng)》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從當(dāng)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dāng)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jì),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作品對當(dāng)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fù)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描述兒時在鄉(xiāng)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毙蜗?,說明“無?!边@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yīng)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y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yī)”的行醫(yī)態(tài)度、作風(fēng)、開方等種種表現(xiàn),揭示了這些人巫醫(y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zhì)。
上述7篇作品,記述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xiāng)的生活片段,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人情世態(tài)和社會風(fēng)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
后面的《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三篇作品,記述魯迅離開家鄉(xiāng)到南京、日本求學(xué)和回國后的一段經(jīng)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印。
《瑣記》憶敘魯迅為了尋找“另一類的人們”而到南京求學(xué)的經(jīng)過。
作品描述了當(dāng)時的江南水師學(xué)堂(后改名為雷電學(xué)校)和礦務(wù)鐵路學(xué)堂的種種弊端和求知的艱難,批評了洋務(wù)派辦學(xué)的“烏煙瘴氣”。
作者記述了最初接觸進化論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反對,如饑如渴地閱讀《天演論》的情景,表現(xiàn)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欲望。
《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xué)時期的學(xué)習(xí)生活,敘述在仙臺醫(yī)專受日本學(xué)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yī)從文的經(jīng)過。
作者突出地記述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yán)謹(jǐn)、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nóng)》追敘作者在日留學(xué)時和回國后與范愛農(nóng)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nóng)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xiàn)了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