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折斷的翅膀》主要講了什么
中篇小說《被折斷的翅膀》是紀伯倫最著名的小說之一,寫于1911年。
小說敘述了“我”與貝魯特城富家女薩勒瑪相識,并產(chǎn)生了純潔的愛情。
但是城里的保羅大主教為了侵吞薩勒瑪?shù)募耶a(chǎn),強迫她父親法里斯把女兒嫁給自己的侄兒曼蘇爾。
由于薩勒瑪遲遲沒有生育,遭到了曼蘇爾的百般虐待。
5年后,薩勒瑪懷了孕,但她的孩子卻在生下的當晚就死了。
她萬念俱灰,也于第2天黎明前離開了人世。
作品的情節(jié)并不曲折,但由于紀伯倫能體會到橫亙在他們中間的階級之間的深淵,把他們的個人遭遇同社會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了薩勒瑪?shù)母赣H雖然是一個慈祥的老人,但他濫用父權(quán),只知屈從于主教的意志,而毫不顧惜女兒的感情和幸福,終于釀成慘劇。
作者通過法里斯的形象抨擊了當時的封建陋習。
曼蘇爾,特別是保羅大主教是惡勢力的代表,從他差遣仆人喚法里斯去見他的情節(jié)描寫中,就使人感到了他的權(quán)威之大。
他憑借自己的神職身份,掌握了全城人的命運,而折斷“我”和薩勒瑪翅膀的正是這個教權(quán)人物。
作品中他雖沒有出場,但他卻無時無刻不在左右人們的命運。
作品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阿拉伯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苦難命運,深刻地揭露了宗教勢力和封建習俗的兇殘冷酷。
作者既以充滿同情的筆觸描寫了薩勒瑪?shù)牟恍以庥?,也間接地指出了她的悲慘結(jié)局是同她的軟弱和屈從分不開的。
紀伯倫前期的這些作品,反映了黎巴嫩在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封建軍事統(tǒng)治下的社會現(xiàn)實,對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僧侶和舊的因襲勢力進行了無情的抨擊,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覺醒,代表了苦難的阿拉伯人民的心聲,受到了阿拉伯各國人民的普遍歡迎,促進了阿拉伯小說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
后來阿拉伯文壇著名的小說家邁哈穆德·臺木爾等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被折斷的翅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受到各國讀者的歡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彩、《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不以情重,在巴黎藝術(shù)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
并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復活”,論述愛與美,領(lǐng)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譴責貪婪、《人之子耶穌》(1928)。
紀伯倫并自繪浪漫情調(diào)和深刻寓意的插圖、勞作與安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歌頌自尊,定居美國后以寫散文詩為主,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
1908年發(fā)表小說《叛逆的靈魂》、對話和敘述。
1911年重返波士頓。
從上世紀20年代起,曾創(chuàng)辦《真理》雜志,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直至逝世,為發(fā)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婚姻與家庭。
從50年代起,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紀伯倫 紀伯倫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xiāng)卜舍里。
用阿拉伯文發(fā)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
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tài)度或表現(xiàn)某種神秘的力量。
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
后去法國、理智與熱情,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
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
同時。
《先知》是代表作,全球聞名,作為哲理詩人和杰出的畫家,進貝魯特“??爽敚V牵睂W校學習阿拉伯語。
兩年后回到祖國,激怒當局,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qū)。
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欺詐和屈從,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法律與自由、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
紀伯倫的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里的歌”,再次前往美國。
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作品遭到查禁焚毀。
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旨在抒發(fā)豐富的情感,詩集《行列圣歌》(1918)、法文和繪畫,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
學習期間。
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態(tài)度激進、意志和力量、《與靈魂私語》(1927)等,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
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cè)恕罚?918)、《暴風雨》(1920),本人被逐,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曾得到藝術(shù)大師羅丹的獎掖、《流浪者。
《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斗、《先知》(1923)《沙與沫》(1926)。
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1931)。
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巨人”,后陸繼發(fā)表散文詩集《先驅(qū)者》(1920)。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chuàng)作小說為主、《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紀伯倫的創(chuàng)作由小說轉(zhuǎn)向散文和散文詩、生與死、《先知園》(1931),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紀伯倫的生平,寫作風格
一、紀·哈·紀伯倫(Kahlil Gibran)(?????)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
被稱為“藝術(shù)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
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jié)為重,旨在抒發(fā)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魯迅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qū)。
二、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1757—1827)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
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shù)學院學習繪畫藝術(shù)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shù)家。
”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shù)風格獨樹一幟。
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于他極有個性的語言。
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
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紀伯倫是哪個國家的啊
紀伯倫簡介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
生于黎巴嫩北部山鄉(xiāng)卜舍里。
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
兩年后回到祖國,進貝魯特“??爽敚V牵睂W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
學習期間,曾創(chuàng)辦《真理》雜志,態(tài)度激進。
1908年發(fā)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
后去法國,在巴黎藝術(shù)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shù)大師羅丹的獎掖。
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直至逝世。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chuàng)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后逐漸轉(zhuǎn)為以寫散文詩為主。
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
《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斗,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
他的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取勝。
他用阿拉伯文發(fā)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
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cè)恕罚?918)。
此后陸繼發(fā)表散文詩集《先驅(qū)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具有東方色彩。
紀伯倫并自繪充滿浪漫情調(diào)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詩人的職責是唱出“母親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征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高遠的理想。
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
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tài)度或表現(xiàn)某種神秘的力量。
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并組織領(lǐng)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fā)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
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
他的作品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
從50年代起,他的其他作品也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哈利勒·紀伯倫有著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
選自《淚與笑》 作者:紀伯倫 黎巴嫩詩人、畫家 著名散文集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
誰是紀伯倫
紀伯倫·哈利勒·紀伯倫(1883——1931)是黎巴嫩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和畫家,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文學流派“敘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和散文詩的主要奠基者,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紀伯倫18歲起開始其文學生涯,其創(chuàng)作活動大致可分兩個時期:前期以小說為主,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后期則轉(zhuǎn)向散文和散文詩的寫作,大都用英文寫成,然后再譯成阿拉伯文,所以他的兩卷本的《全集》,第一卷稱“原文卷”,第二卷稱“譯文卷”。
“原文卷”包括8部作品,即《音樂短章》(1903)、《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1908)、《被折斷的翅膀》(1911)、《淚 與笑》(1913)、《行列圣歌》(1918)《暴風集》(1920)《珍趣篇》(1923);“譯文卷”也包括8部作品,即《瘋?cè)恕罚?918)、《先驅(qū)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子耶穌》(1928)、《大地諸神》(1931)《流浪者》(1932)《先知園》(1933)。
實際上,紀伯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用阿拉伯文寫成的獨幕劇《國王和牧羊人》,但未收入全集,而是附在《努埃曼全集》第三卷中發(fā)表的。
紀伯倫的創(chuàng)作前期,主要是從事小說的創(chuàng)作。
他先后發(fā)表了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叛逆的靈魂》和中篇小說《被折斷的翅膀》。
前一部短篇小說集包括3個短篇小說:《世紀的灰和永恒的火》、《瑪爾塔·巴尼婭》和《狂人約那》。
這部短篇小說集矛頭直指那些封建教權(quán)勢力,抨擊了封建暴政的可惡,譴責了屈從的可恥,歌頌了抗爭的可貴。
后一部短篇小說集包括4個短篇:《瓦麗黛·哈尼》、《墳墓里的吼聲》、《新婚的床》和《叛教者哈利勒》。
它發(fā)出了苦難深重的阿拉伯人民的呼聲。
由于這些短篇小說歌頌了叛逆和反抗,紀伯倫被教會開除教籍并被土耳其當局驅(qū)逐出黎巴嫩。
紀伯倫創(chuàng)作的后期,主要是進行散文和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
紀伯倫轉(zhuǎn)入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后,從1913年起,用阿拉伯文發(fā)表了《淚與笑》、《行列圣歌》、《暴風集》、《珍趣篇》等散文詩集。
在這些作品中,表現(xiàn)了他對愛與美的渴望,也表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譴責了西方的文明等。
1918年起,開始用英文寫作,接連發(fā)表了好幾部散文詩集,如《瘋?cè)恕?、《先?qū)者》、《先知》、《沙與沫》、《流浪者》、《先知園》等。
這些作品表現(xiàn)了他深邃的哲理思想和巨大的諷刺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