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水滸電視劇每集故事梗概
“紅蓋頭”可以說成為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象征,一首《掀起你的紅蓋頭》讓人引發(fā)人無限美好的遐想。
“紅蓋頭”到底是從什么時候興起呢
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據(jù)唐朝李冗的《獨異志》載,傳說在宇宙初開時,天下只有女媧、伏羲兄妹二人。
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要配為夫妻。
但他倆又覺得害羞,于是到山頂向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幾個云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
”話一落音,那幾個云團冉冉近移,終于聚合為一。
于是,女媧就與兄成婚。
女媧為了遮蓋羞顏,乃結(jié)草為扇以障其面。
扇與苫同音,苫者,蓋也。
而以扇遮面,終不如絲織物輕柔、簡便、美觀。
因此,執(zhí)扇遮面就逐漸被蓋頭代替了。
另外民間曾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北宋末年,康王在逃跑途中遇到了追殺的金兵,在走投無路時,一個在場上曬谷的姑娘將他藏在倒扣的籮筐里,救了他。
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康王送給姑娘一條紅帕,并約定明年的今天來迎娶姑娘,到時只要她將紅帕蓋在頭上,便可認(rèn)出是她。
第二年,康王如約而至。
誰知山野到處都是蓋有紅帕的姑娘,康王不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沒了主意。
原來,那農(nóng)家姑娘與康王邂逅以后,思量再三,覺得嫁個君王不如做個村婦可以生活得自由自在,可皇命難違,恐怕性命不保,與小姐妹一商量,最后想出來這個妙計。
這段故事隨后越傳越廣,姑娘們都覺得有趣,以至以后出嫁時都要備一條紅帕蓋頭。
從客觀的歷史角度來看,紅蓋頭的產(chǎn)生必須具備這樣的兩個基本前提條件:一、中國“紅”作為民族色,被視為吉祥喜慶的象征以后;二、中國的傳統(tǒng)婚姻禮儀的確立后。
“紅色”作為吉祥,喜慶的的象征在中國歷史上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
早在 遠 古 時早 代 , 我 們 的 祖 先 曾 用 過 黃 色 代 表 吉 慶 , 也 曾 用 過 黑 色 和 白 色 代 表 吉 慶 。
到 了 漢 朝 , 漢 高 祖 稱 自 己 是 “ 赤 帝 之 子 ” 。
赤 , 就 是 紅 色 。
從 那 時 起 , 紅 色 就 成 了 人 民 崇 尚 的 顏 色 。
漢 朝 以 后 , 我 國 各 地 崇 尚 紅 色 的 風(fēng) 俗 習(xí) 慣 已 基 本 趨 向 一 致 , 并 一 直 沿 襲 了 下 來 。
關(guān)于中國的婚姻喜慶禮儀最早起源于東漢。
《后漢書?李合傳》記載:“大將軍竇憲納妻,天下郡國皆有禮慶”。
這兩個主要條件皆在漢朝產(chǎn)生,就為“紅蓋頭”的出現(xiàn)奠定了前提。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中就說過:“自東漢魏晉以來,時或艱虞,歲遇良吉,急于嫁娶,乃以紗縠蒙女首,而夫氏發(fā)之,因拜舅姑,便以成婦。
使六禮悉舍,合巹復(fù)乖。
” 這里雖然說“以紗縠蒙女首……便以成婦”是應(yīng)急時簡化了的一種婚儀,其實很可能就是婚禮中用紅蓋頭之濫觴。
最早的蓋頭約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的齊代,當(dāng)時是婦女避風(fēng)寒用的,僅僅蓋住頭頂。
到唐朝初期,便演變成一種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據(jù)傳說唐朝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為了標(biāo)新立異,有意突破舊習(xí),指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也就是婦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
娶親時提燈、乘車(轎)、鼓樂皆起源于唐代。
白居易〈春深〉詩中就有春深娶婦家,兩行籠里燭,一樹扇間花,賓拜登華席,親迎障車,唐朝時的婚姻禮儀程序趨向完整。
從后晉到元朝,蓋頭在民間流行,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
為了表示喜慶,蓋頭都選用紅色的。
大概到元朝時,花轎,帷車,紅蓋頭成為婚姻禮儀當(dāng)中必不可少的三大樣。
紅蓋頭通常都是一片是大紅綢布。
因時代和地區(qū)不同,其叫法不下四十余種,如:幜、帨、幪巾、羞巾、障面、兜紗、面紅、紅巾、紅冪、罩面巾、戴頭帕、褡頭袱、蓋頭布、蒙頭紅子、蒙臉紅子等。
顏色和形制也多有不同。
顏色以紅色為多,亦有彩色、紫色。
蓋頭的形制,文獻較少記載,據(jù)筆者調(diào)查大多為正方形,邊長以舊尺計,有二尺、二尺九、三尺三不等。
有的四周綴以銅錢,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還繪有龍鳳、牡丹、鴛鴦戲水等圖案。
蓋頭多在發(fā)嫁前由娘家人給蒙在頭上,到婆家拜天地、入洞房后挑去。
挑蓋頭者以新郎為多,但也不盡然,由于地域不同而有著極大的差別。
據(jù)丁世良主編《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記載,揭蓋頭人就有八九種之多,如婚禮主持人、新娘的婆母或婆祖母、男方村里的全福之人、新郎的姐妹、娘家來的送親人、村中的少女等。
在某些地方,寺廟里的道士、新娘的公爹也加入這一行列。
挑蓋頭使用的物品,則有劍、箭、筷子、竹尺、秤桿、機杼、馬鞭、秤鉤子、搟餅軸子等等。
為什么一項看似微不足道的習(xí)俗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廣泛存在且歷經(jīng)千年而猶存
它的長久不衰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按照文化人類學(xué)功能學(xué)派的觀點,文化就是要滿足人們的種種需要。
某種文化因素能滿足人們某方面或者幾方面的需要,就會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那么,蓋頭能夠滿足人們的哪些需要
或者說它在婚禮中的功能是什么呢
一.遮羞功能。
首先,它來自于人們對血緣婚的否定態(tài)度。
人類社會在其早期曾有一段血緣婚的歷史,而對這段歷史,早已講究倫理道德并將“同姓不婚”奉為律條的后人往往覺得十分丟人,所以在創(chuàng)造民間傳說時,就要為有血緣關(guān)系的雙方的結(jié)合準(zhǔn)備一個大背景,即人類的祖先不是不講倫理,他們本來也恥于做這樣的事,只是不這樣做人類就會滅絕,他們的結(jié)合是迫不得已的權(quán)宜之計。
由此,我們說在這里,蓋頭所遮之羞是“兄妹結(jié)合”之羞,是人類曾有過的血緣婚之羞。
其次,或者說后來,蓋頭要遮的則是女性新婚之羞。
結(jié)婚對于女性來說是人生來說是一次較大的改變。
是其從一個純潔的少女到一個為人婦,為人媳,的轉(zhuǎn)變,離開了自己生來熟悉的環(huán)境,突然跨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鄰居,陌生的婆公,甚至是陌生的丈夫,這在中國古代的男女婚姻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締結(jié)的封建社會中,結(jié)婚是第一次跟自己未來丈夫相見。
特別是婚姻跟“性”聯(lián)系在了一起,更是增加了“羞”的程度。
薄薄的一方紅巾蓋上頭的剎那,成為將一個女性的一生化作兩個階段的里程碑。
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小小的蓋頭又將慌亂的新娘同周圍隔離開來,為新娘營造了一方獨處的時間和空間。
在獨處的時空里,新娘往往會積極調(diào)適自己的心理,增強面對新狀態(tài)的能力,使惶惑、焦慮、不安、恐懼、羞澀等種種情感波動得以緩解,實際上是在更廣闊的意義上實現(xiàn)了“遮羞”的功能。
另外一個功能是蓋頭的“遮丑”防止新郎對于未曾謀面的新娘提出異議,而引發(fā)婚禮無法正常繼續(xù)。
二.審美功能。
蓋頭具有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功能。
中國對女性美的要求,或曰審美標(biāo)準(zhǔn),是和中國所有藝術(shù),諸如文學(xué)、書畫、戲劇的審美觀念相同的,即崇尚內(nèi)斂、含蓄、曲徑通幽。
對女性之美注重嬌羞,嫻婉。
唐王建《宮中調(diào)笑二首》其一有“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之句, 唐韋莊有《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對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女性美之追求,于此可見一斑。
其實,對女性羞怯美的貪戀是人類的普遍天性。
英國著名性心理學(xué)家哈夫洛克?埃利斯就曾說過:害羞有著極為特別的性的魅力,這是無可爭辯的。
其中表現(xiàn)了一種企圖隱去什么和躲避什么的沖動。
這個沖動自動地挑起了異性的與其呼應(yīng)、相隨而去的沖動。
結(jié)果是,在這種場合下再次表現(xiàn)出了求婚的原理。
女性和男性一樣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了這種事情…… 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講,越是掩飾的東西越能增強美的神秘,越能激發(fā)人們對美的好奇與遐想。
將新娘蒙上蓋頭產(chǎn)生出的審美效應(yīng),多少人翹首以待,新娘子到底是怎樣的花容月貌
掀起你的蓋頭來吧
讓我看看你的臉。
柳永有詞《荔枝香》,“素臉紅眉,時揭蓋頭微見”,形象地寫出了在掀開蓋頭的那一瞬間,突然暴露無遺的羞澀使新娘愈發(fā)顯得千嬌百媚,楚楚動人。
再次紅蓋頭激發(fā)了人們婚慶時的好奇感,使人們的思想趨向美好,完美,增加了婚禮的喜慶氣氛。
總之,在菡萏出水的剎那,強化了人們的審美快感,滿足了人們對女性的審美需求,也是紅蓋頭傳之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避邪功能。
紅色在中國人的觀念是吉祥喜慶之氣,具有避邪功能。
其實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新娘都是被“隔離”起來的,頭頂紅蓋頭,身穿大紅襖,路上坐的是花轎子送,迎親歸途上路過廟宇、祠堂、墳塋、井河、橋梁等處要用紅氈遮擋,或貼上“青龍”帖子。
拜堂前還要跨火盆,踩地毯。
既防止新娘受到邪氣的感染,又做到確保新娘不把邪氣帶到新郎家,造成不祥的后果。
四.挑蓋頭的祈子和整合功能。
新郎家人對于新娘本人最大的期望不外乎有兩點。
一,婚后能夠很快建立起夫妻,婆媳,翁媳,姑嫂,妯娌等各方面的和諧關(guān)系。
二,能夠傳宗接代,保持家族旺盛。
新郎用秤桿挑蓋頭意“稱心如意”;公公用秤挑蓋頭,取公平之意,表示兒媳對公婆、公婆對兒媳都要公平;挑蓋頭時也不忘將蓋頭揣進婆婆的懷里,以表示希望婆媳一條心。
有些蓋頭上繡有“麒麟送子”的圖案,不乏這樣的意思。
還有這樣的一些歌謠,“蒙臉紅子挑三挑,今年有個妮,明年有個?。ㄖ感∧泻ⅲ?。
”;“蒙頭紅,高高挑,不使(用)三年生個小。
蒙頭紅,高高掛,不使三年抱娃娃。
”(山東定陶) “蒙頭紅,門上搭,三年兩年抱娃娃。
”(河北); “蒙頭紅,高高起,當(dāng)年就見喜。
”等說法。
除了蓋頭上的圖案和挑蓋頭時唱的歌謠以外,挑蓋頭所用物件及蓋頭在以后的用途也很能說明問題。
其中的秤(民間又稱戥子,亦有直接用稱銀子用的戥子者,諧音等子,戥子多星,象征多子)、 機杼(俗稱“勝子”,諧音生子)、搟餅柱子(住子)、秤鉤子(勾子)、筷子(快生子)等等,皆含有祈子的意思。
另外,秤桿、機杼、搟面軸、箭、劍等都是男根的象征,挑蓋頭這一舉動,形象地模擬初夜,自然也是為了生子。
這一行為和感致巫術(shù)或模仿巫術(shù)一樣,都是利用了早期人類普遍存在的“ 同能致同”的觀念。
“紅蓋頭”作為一種中國傳統(tǒng)婚姻儀式中的一種,其所產(chǎn)生和引發(fā)文化意義,已經(jīng)深入到中華民族的內(nèi)心當(dāng)中,成為一種美好愛情和婚姻的象征,成為民族“好奇心理”的一種最為美好的意象。
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發(fā)現(xiàn),這一悠久的婚俗傳統(tǒng)再次受到一些年輕人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