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讀了郁達夫的 采石磯 ,有點兒莫名其妙的感覺.誰能給咱分析一番哪?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郁達小說集,說實話,心問號還真,郁達夫小說集讀后—任爽。
總覺得有一些覺得似懂非懂的東西縈繞心頭,現(xiàn)在就把自己的些許感受寫出來。
郁達夫的小說多數(shù)都是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識分子作為描寫對象的,往往很大膽地進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義的感傷氣息,筆調(diào)灑脫自然,語言清新優(yōu)美,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
很喜歡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往往通過他的描寫,我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南遷》中有這樣一段話“。
。
。
與太陽的殘照,都在薄暮的空氣里消散了。
西天的落日正掛在遠遠的地平線上,反射出一天紅軟的浮云,長空高冷,帶起銀藍的色彩來,平波如鏡的海面,也加了一層橙黃的色彩,與四圍的紫氣溶作了一團。
”這樣的描寫宛如行云流水,充滿了藝術(shù)魅力。
他小說的人物,從一開始我讀著,就覺得像寫的一直是一個人,經(jīng)過了查閱書籍,才了解到郁達夫始終主張以自我為中心去塑造形象。
他的前期小說皆是“自敘傳”,直接取材于自己的遭遇和見聞,也就是說,它們幾乎都是在塑造同一形象,主人公也就是作者自己,讀后感《郁達夫小說集讀后感——任爽》。
如作者在《沉淪》,《茫茫夜》,《蔦蘿行》等作品中,用第一人稱寫“我”,寫本人的痛苦經(jīng)歷,悲慘遭遇和見聞;或者以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身份(如在《采石磯》,《過去》,《迷羊》等作品中)寫“他”,于質(zhì)夫,文樸等,但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筆下的主人公有著一定的連貫性,小說所展示的基本上是作者的一條生活軌跡。
通過“我”或“他”的展現(xiàn),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孱弱,以及這個“偉大”國民的痛苦與不幸,表現(xiàn)出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和徹底的反封建主義的精神,一種尋求理解,同情與共鳴的心情躍然于紙上。
一個作者的作品往往反映一個時代的時代背景,郁達夫的小說也不例外。
我從他每篇文章的最后所注日期聯(lián)系到當時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中國,正是五四運動退潮時期,追求人性解放及其覺醒后的苦悶,孤獨,感傷與迷惘,仍然是小說園地吟唱的主旋律。
正當“人生派”作家如冰心,葉圣陶等面對苦難的現(xiàn)實人生進行忠實的描摹時,青年作者郁達夫推出了中國第一部小說集《沉淪》,一舉開創(chuàng)了中國現(xiàn)代自傳式小說(包括浪漫主義抒情小說)文學(xué)的先河。
〔郁達夫小說集讀后感——任爽〕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nóng)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酒和氿的意思是一樣的嗎
謝謝了
氿字目前還有使用,在江蘇省宜興市里有東氿,西氿,團氿。
氿是比湖小的水面。
九九歸一是什么意思?
郁達夫簡介 郁達夫(1896~1945), 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陽人。
1896年12月7日生。
父郁士賢曾為塾師兼中醫(yī),后在富陽縣衙當小職員。
郁達夫3歲喪父,家道衰貧。
7歲開始在家鄉(xiāng)受啟蒙教育,繼到嘉興、杭州等地求學(xué)。
1913年即隨長兄郁華赴日本學(xué)習(xí),1922年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部。
郁達夫從少年時代起就愛讀小說、戲曲,對中國古典詩文和小說戲曲有濃厚興趣,在日本留學(xué)期間又廣泛涉獵了外國文學(xué),深受近代歐洲、日本各種社會思潮和文藝作品的熏陶,從而促使他走上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道路。
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發(fā)起成立創(chuàng)造社,同時創(chuàng)作了新文學(xué)最早的白話短篇小說集《沉淪》,1923年又完成第2本小說集《蔦蘿集》。
兩部小說的出版,震驚了國內(nèi)文壇。
在此期間,他參加了《創(chuàng)造》季刊、《創(chuàng)造周刊》、《創(chuàng)造日》的編輯工作,并先后在安慶政法學(xué)校、北京大學(xué)任教。
1925年又到武昌師范大學(xué)文科教課。
1926年3月,同郭沫若赴廣州,在中山大學(xué)任教,同年12月回上海編輯《洪水》半月刊和《創(chuàng)造月刊》,并主持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事務(wù)。
這時郁達夫的思想比較激進。
1927年 1月,他在《洪水》半月刊上發(fā)表《廣州事情》一文,揭露廣州政府的窳敗。
3月,又發(fā)表《在方向轉(zhuǎn)換的途中》一文,認為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是中國全民眾的要求解放運動,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理論的實現(xiàn),并敏銳地感到隱藏在革命陣營內(nèi)部的叛賣革命的危機,指出足以破壞我們目下革命運動的最大危險,是封建時代遺下來的英雄主義。
由于《廣州事情》一文的發(fā)表,引起創(chuàng)造社內(nèi)部的不同意見,復(fù)因整頓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事務(wù)所產(chǎn)生的糾紛,郁達夫于1927年 8月脫離創(chuàng)造社。
同年秋,參加革命政論性刊物《民眾》的編輯工作。
1928年 6月,郁達夫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又主編《大眾文藝》,并與錢杏□一起為中國革命濟難會編輯文藝性半月刊《白華》。
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郁達夫是發(fā)起人之一;3月,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1933年初又加入宋慶齡、蔡元培主持的民權(quán)保障同盟。
在蔣介石政府白色恐怖威懾下,同年4月他舉家由上海移居杭州,過著流連山水的隱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現(xiàn)消沉。
1936年 2月,就任福建省參議兼公報室主任。
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郁達夫又振作起來,重新投入時代的洪流,1936年冬應(yīng)日本各社團及學(xué)校之聘去東京講學(xué),向日本朝野人士力陳侵華之非計;并專程探望亡命日本已近10年的郭沫若。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郁達夫奔赴武漢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
1938年末,由于國內(nèi)政治氣氛的逐漸逆轉(zhuǎn)及家庭發(fā)生變故,客居南洋,在新加坡任《星州日報》副刊編輯,并任《華僑周報》主編,在海外堅持進行抗戰(zhàn)宣傳工作。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參加華僑文化界的抗日工作。
日軍逼近新加坡后,撤退到荷屬小島石叻班讓,后又輾轉(zhuǎn)到蘇門答臘的巴爺公務(wù),在該地以辦酒廠為掩護,化名趙廉隱居下來。
不久為占領(lǐng)印尼的日軍脅迫,到武吉丁宜日本憲兵部當翻譯約達7、8個月之久。
在此期間,他暗中幫助和營救了不少印尼人民和華僑,獲悉了日本憲兵部許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后,在9月17日被日本憲兵部秘密殺害于武吉丁宜近郊荒野中。
郁達夫一生為新文學(xué)的發(fā)展和民族解放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早期作品反映了中國留日學(xué)生身在異鄉(xiāng)的屈辱生活,以及回國后又遭到社會歧視,為個人生計備受顛沛流離之苦的境遇,深刻描寫了當時青年處于軍閥統(tǒng)治下在黑暗現(xiàn)實中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
《沉淪》、《茫茫夜》、《蔦蘿行》以及《采石磯》等小說問世后,引起廣大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
這些創(chuàng)作雖然充滿感傷情調(diào)和變態(tài)性心理的描寫,當時被認為有頹廢派的傾向,但總的說來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時代色彩,反映了一定的歷史真實。
他在思想上、創(chuàng)作上受到盧梭、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日本作家葛西善藏、谷崎潤一郎和佐藤春夫等影響,主張文學(xué)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側(cè)重從主觀內(nèi)心世界出發(fā),表現(xiàn)自我的真摯感情。
在傾訴對舊社會的反抗情緒以及反映青春期的苦悶心理方面,充滿大膽的自我暴露手法和濃厚的抒情色彩,使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上成為前期創(chuàng)造社浪漫主義傾向的突出代表,并且為一些后起的作家所仿效,正是因為他的這種影響,在20年代新文學(xué)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抒情筆調(diào)寫小說的藝術(shù)流派。
1923到1927年間,他還寫了《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和《微雪的早晨》等自己認為多少帶有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的小說。
但在參加進步的文學(xué)活動最活躍的時期,他仍然在1927年寫了《過去》、《迷羊》等刻畫病態(tài)心理的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
1932年發(fā)表了《她是一個弱女子》(后改名《饒了她》),小說反映了從五四經(jīng)過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到1931年日軍在上海發(fā)動淞滬戰(zhàn)爭期間,在社會大變動中的三個女性知識分子的分化和遭遇,并控訴了日軍侵華的罪行;同年末又發(fā)表了在思想上藝術(shù)上最具有他晚期創(chuàng)作特色的小說《遲桂花》。
以后,除在1935年發(fā)表最后一篇以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為背景的具有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小說《出奔》外,他主要以寫作游記、隨筆等散文小品為主,如《釣臺的春晝》、《移家瑣記》及《寂寞的春潮》等,以閑適的筆調(diào)寄托自己感時憂國的心情。
和小說一樣,他的散文表現(xiàn)出直抒胸臆的率真,行文跌宕多姿,宛如行云流水,很有藝術(shù)魅力。
晚年則主要寫舊體詩抒發(fā)愛國的情感,其中《毀家詩紀》、《離亂雜詩》曾被海內(nèi)外文壇傳誦。
在新文學(xué)作家中,他是以擅長寫作舊體詩著稱的。
郁達夫文如其人,他的充滿浪漫主義感傷色彩的小說、散文和詩歌,既反映了他本人坎坷的生活道路和曲折的創(chuàng)作歷程,也表現(xiàn)出五四以來一個復(fù)雜而不平常的現(xiàn)代作家鮮明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
他以一種單純的抒情方式在作品中解剖自己、分析自己、鞭撻自己,使這些作品對讀者充滿了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量。
郭沫若曾指出: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于深藏在千百萬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xué)、假才子們震驚得至于狂怒了。
為什么
就因為有這樣露骨的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
又同意李初梨所說,達夫是摩擬的頹唐派,本質(zhì)的清教徒,并把郁達夫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質(zhì)概括為卑以自牧(《論郁達夫》、《再談郁達夫》)。
郁達夫才華洋溢,具有濃厚的詩人氣質(zhì)。
雖身為五四新文學(xué)健將,思想上屬于激進的民主主義,但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接受了不少19世紀末歐洲文學(xué)的影響,本人又始終沒有完全擺脫中國舊式傳統(tǒng)文人的積習(xí),深深沾染了中國古代士大夫如阮籍、劉伶等竹林七賢那種放浪形骸之外的處世態(tài)度。
他的生活和創(chuàng)作都因此包含著深刻的矛盾。
他的全部著作反映了在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復(fù)雜性和曲折性的特定歷史條件下,一個富有才能、力求進步的知識分子艱苦的思想歷程,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普遍的苦悶心理和關(guān)于人性解放的強烈的呼聲。
胡愈之曾對他作了這樣的評價:他的偉大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郁達夫的流亡和失蹤》) 1928年起,郁達夫曾陸續(xù)自編《達夫全集》出版。
《全集》包括《寒灰集》、《雞肋集》、《過去集》、《奇零集》、《敝帚集》、《薇蕨集》、《斷線集》,加上《懺余集》共 8卷。
還有《日記九種》、《迷羊》、《她是一個弱女子》、《達夫自選集》、《達夫所譯短篇集》、《徒然草》(所譯日本兼好法師的隨筆集之片斷)、《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游記》及《閑書》等多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和他的長兄郁華(在日軍占領(lǐng)上海時期為日偽殺害)均被人民政府追認為為民族解放事業(yè)殉難的烈士,并在他的家鄉(xiāng)建亭紀念。
1981年起廣州花城出版社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聯(lián)合編輯出版了《郁達夫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則出版了他在國內(nèi)外大部分尚未公開發(fā)表過的《郁達夫詩詞抄》。
198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郁達夫研究資料》2卷。
在日本,則出版了有關(guān)郁達夫的資料性專著《郁達夫集》(上、下)等。
高手:爽再古文里怎么解釋??
爽1 〔shuǎnɡ ㄕㄨㄤˇ〕〔疎兩切,上養(yǎng),生。
〕亦作“ 慡1 ”。
1.明亮;清朗。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 商 郊 牧野 。
” 陸德明 釋文:“爽,明也。
昧爽,謂早旦也。
” 南朝 宋 鮑照 詩:“苕苕嶺岸高,照照寒洲爽。
” 唐 棲白 詩:“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
” 楊朔 :“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凈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
”2.昌明。
:“爾庶邦君,越爾御事:爽邦由哲。
” 孔穎達 疏:“爽,明也;由,用也。
有明國事用智道。
” 清 龔自珍 :“三世耳相續(xù),三世目相續(xù),三世心知相續(xù),社鬼護之,其爽十世;水不溺,火不燒,雷霆不求,其爽百世。
”3.開闊;寬闊。
晉 陸機 :“ 營丘 負海曲,沃野爽且平。
” 宋 歐陽修 :“地爽而潔,宇敞而邃。
” 宋 陸游 詩之一:“屏除長物軒楹爽,洗濯塵襟肺腑涼。
”4.豪爽。
《晉書·王濟傳》:“[ 濟 ]少有逸才,風姿英爽,氣蓋一時。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至於 魏 之三祖,氣爽才麗。
” 宋 陶谷 《清異錄·文用》:“ 蕭穎士 文爽兼人而矜躁為甚。
”5.暢快;舒服。
唐 王勃 《滕王閣序》:“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懽。
” 元 耶律楚材 《過夏國新安縣》詩:“氣當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一:“路本來極寬,加上薄雪,更教人眼寬神爽。
”6.《左傳·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 孔穎達 疏:“精,亦神也;爽,亦明也。
精是神之未著,爽是明之未昭。
”后用以指心神、神志。
三國 魏 曹植 《釋愁文》:“寂寂長夜,或羣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
”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 荀彧 之於 曹操 ,本許以天下。
及議者欲加九錫, 彧 未之許,非不之許,欲出諸己耳。
操 不悟,遽殺之。
然則天奪其爽以誅 彧 ,寧不信乎
”7.用以指依附于形體的精神,即所謂“魄”。
唐 韓愈 《為裴相公讓官表》:“承命驚惶,魂爽飛越,俯仰天地,若無所容。
” 金 王若虛 《故朝列大夫劉君墓碣銘》:“懼夫魂爽之無依也,於是招之以葬于先塋。
”8.差失;不合。
《詩·衛(wèi)風·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 朱熹 集傳:“爽,差。
”《文選·曹植〈求通親親表〉》:“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
” 李善 注引《爾雅》:“爽,差也。
”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記上》:“非惟與 左氏 有乖,亦於物理全爽者矣。
”《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三》:“雖逾 孔子 之文,未爽 周公 之訓(xùn)。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織成》:“因各出相較,長短不爽毫厘。
”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究之,因果報償,未或有爽。
”9.差別;不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進讓之道,其何爽與
”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爽,差異也。
”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二途如爽,即用兼通。
”參見“ 爽籟 ”。
10.喪失;失去。
《國語·周語下》:“ 晉侯 爽二,吾是以云。
” 晉 張載 《雜詩》:“君子守固窮,在約不爽貞。
” 唐 杜甫 《病橘》詩:“剖之盡蠹蝕,采掇爽所宜。
” 清 湘靈子 《軒亭冤演說》:“這時候不早了,怎麼還沒有來,莫非他們爽了約麼
”11.傷??;敗壞。
《老子》:“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 王弼 注:“爽,差失也。
失口之用,故謂之爽。
”《楚辭·招魂》:“露雞臛蠵,厲而不爽些。
” 王逸 注:“爽,敗也。
楚 人謂羹敗曰爽。
”《列子·仲尼》:“耳將聾者,先聞蚋飛;口將爽者,先辨 淄 澠 。
” 張湛 注:“爽,差也。
”12.受傷害。
《漢書·賈誼傳》:“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 王先謙 補注:“《廣雅·釋詁》:‘爽,傷也。
’言上數(shù)為憂所傷也。
”13.古代 南詔 國所設(shè)官制名。
《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幕爽主兵,琮爽主戶籍,慈爽主禮,罰爽主刑……督爽,總?cè)∫病?/p>
”14.句首助詞。
《書·康誥》:“爽惟民迪吉康。
”《書·康誥》:“爽惟天其罰殛我。
”15.書法用語。
肅穆飄然。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卷六:“肅穆飄然曰爽。
” 唐 張彥遠 《法書要錄》卷五:“勁力外爽,古風內(nèi)含。
”16.古水名。
爽水 。
在 函谷關(guān) 城東,又名 紵麻澗 。
《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又西五十里,曰 谷山 ,其上多谷,其下多桑。
爽水 出 焉 ,而西北流,注于 谷水 ,其中多碧綠。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谷水》:“ 爽水 ……世謂之 紵麻澗 ,北流,注于 谷 。
”17.通“ 鷞 ”。
《左傳·昭公十七年》:“爽鳩氏,司寇也。
”《爾雅·釋鳥》 郭璞 注引作“鷞鳩”。
18.草鞋上的絞繩。
《西游記》第一回:“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槎就之爽。
”爽2 〔shuānɡ ㄕㄨㄤ〕〔《集韻》師莊切,平陽,生。
〕通“ 驦1 ”。
《左傳·定公三年》:“ 唐成公 如 楚 ,有兩肅爽馬, 子常 欲之,弗與。
” 杜預(yù) 注:“肅爽,駿馬名。
”參見“ 肅爽 ”。
【爽口】1.清爽可口。
南朝 梁 蕭統(tǒng) 《七契》:“金盤薦美藉之珍,玉杯沈縹清之酒,義曰和神,事非爽口。
” 元 劉塤 《隱居通義·古賦一》:“猶蝤蛑瑤柱,食之爽口,終不免動氣而嚬眉。
”《金瓶梅詞話》第五二回:“哥今日這面,是那位姐兒下的,又爽口,又好吃。
”2.傷敗胃口。
《晉書·張載傳》:“耽爽口之饌,甘臘毒之味,服腐腸之藥,御亡國之器,雖子大夫之所榮,顧亦吾之所畏,余病未能也。
”《文選·張載<七命>》作“口爽”。
李善 注引《廣雅》:“爽,傷也。
”3.猶爽氣,干脆。
高曉聲 《解約》:“‘大伯’, 陳寶祥 爽口地叫了一聲,像早就準備好了似的。
”【爽心】謂使心情暢快。
李嫻娟 楊穎 《血染的愛》第二九章:“就在人們剛剛舒了一口爽心的氣息,第二口氣還沒有喘上來的時候,最大不幸落到了 中國 人民頭上。
”【爽心悅目】謂景色美麗,令人心情愉快。
碧野 《新疆在歡呼》:“這千年萬代無邊的戈壁荒灘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水光閃閃的縱橫渠道和水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爽心悅目的綠洲。
”【爽心豁目】心神爽朗,眼界開闊。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查初白詩》:“故 梅村 詩嫌其使典過繁,翻致膩滯;一遇白描處,即爽心豁目,情余於文。
”【爽旦】黎明,清晨。
《列子·周穆王》:“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
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
”【爽失】差錯;差失。
唐 顏師古 《匡謬正俗·仇》:“今之流俗,徑讀仇為讐,讀嘗為曾,讀邀為要,殊為爽失。
”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理》:“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
”【爽伉】豪爽剛直。
清 昭連 《嘯亭雜錄·醉公》:“ 睿忠親王 嗣曾孫名 塞勒 ,性爽伉。
”【爽迅】1.豪邁奔放。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指瑕》:“古來文才,異世爭驅(qū),或逸才以爽迅,或精思以纖密,而慮動難圓,鮮無瑕病。
”2.快捷。
艾蕪 《意外》:“矮漢子一面穿上軍衣,一面向遲起來的人罵:‘爽迅點
膠粘著腿子哪
’”【爽忒】差失。
清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天道》:“天惟健順之理充足於太虛而氣無妄動,無妄動,故寒暑化育無不給足,而何有於爽忒。
”按,《爾雅·釋訓(xùn)》:“晏晏、旦旦,悔爽忒也。
” 邢昺 疏:“爽忒,差失也。
”【爽別】清亮。
唐 劉言史 《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詩:“潔色既爽別,浮氳亦殷勤。
”【爽利】亦作“ 爽俐 ”。
1.爽快。
唐 韓偓 《喜涼》詩:“豪強頓息蛙唇吻,爽利重新鶻眼睛。
”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三折:“你這廝不爽利。
”《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fā)跡》:“今日手裏無錢,卻賭得不爽利。
” 茅盾 《無題》二:“[女主角]頗象個‘笑要笑得痛快,哭要哭個爽利’的女革命家。
”2.利落。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取了十五貫錢,扯條單被包裹得停當,拽扎得爽俐。
”《水滸傳》第四三回:“ 李逵 拽扎得爽俐,只跨一口腰刀……便下山來。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二章:“[和尚]轉(zhuǎn)身走至馬前,攀鞍認蹬,騰身而上,動作極其爽利。
”3.索性;干脆。
《醒世姻緣傳》第五八回:“咱既吃了這半日的燒酒,又吃黃酒,風攪雪不好,爽俐吃燒酒到底罷。
” 茅盾 《子夜》十:“這么想著的 吳蓀甫 便用爽利果決的口氣對 費小胡子 下了命令。
” 孫犁 《白洋淀紀事·村歌下八》:“這回就爽利的來一個平分。
”【爽秀】1.明麗。
隋 盧思道 《遼陽山寺愿文》:“襟帶遐長,原陸爽秀。
”2.聰明俊秀。
《新唐書·方技傳·李淳風》:“ 淳風 幼爽秀,通群書,明步天歷算。
” 宋 王禹偁 《五哀詩》之五:“遺孫方稚齒,爽秀已遒遒。
”【爽身粉】用滑石粉、碳酸鎂、氧化鋅、硼酸、薄荷腦等加香料制成的一種粉末狀的日用品,撲在身上可以吸收汗液,防止生痱子,產(chǎn)生清爽的感覺。
【爽言】1.差謬之言。
《漢書·敘傳上》:“ 周 賈 蕩而貢憤兮,齊死生與禍福;抗爽言以矯情兮,信畏犧而忌鵩。
” 顏師古 注:“抗,舉也。
爽,差也。
謂二人雖舉言齊死生,壹禍福,而心實不然,是差謬也。
” 南朝 梁 沈約 《郊居賦》:“匪爽言以自姱,冀神方之可請。
”2.違背諾言。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若公之忠節(jié),上感蒼旻,群帥同謀,必匪攜貳,則 齊 師返旆,義不陵江;如致爽言,誓以無克。
”【爽快】1.舒適暢快;痛快。
明 賈仲名 《升仙夢》第一折:“今宵爽快,趁一天風清月白。
”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三:“梨棗正熟,即摘取噉之,聊解饑渴,殊覺爽快人意。
”《孽海花》第十七回:“涼風颯颯,冷露泠泠,爽快異常。
” 郁達夫 《采石磯》:“ 稚存 騙 仲則 睡著之后,自己也哭了一個爽快。
”2.直爽;直截了當。
《老殘游記》第十四回:“此種人不宜過於爽快,你過爽快,他就覺得奇貨可居了。
” 茅盾 《子夜》九:“猛不防是這么‘爽快的辦法’, 李玉亭 有點窘了。
” 巴金 《春》六:“‘ 婉兒 要來,我就在家等她,’ 淑英 爽快地答道。
”【爽拔】1.豪爽出眾。
《隋書·王世積傳》:“ 世積 容貌魁岸,腰帶十圍,風神爽拔,有杰人之表。
” 唐 符載 《送盧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神宇聳峙,襟靈爽拔。
”2.秀美挺拔。
前蜀 貫休 《早秋即事寄馮使君》詩:“落葉崢嶸處,諸峯爽拔時。
”3.爽朗昂揚。
《中國近代文論選·讀新小說法》:“正大如《經(jīng)國談》,讀之可令人心曠而神爽拔。
”【爽直】直爽。
清 沈復(fù)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多情重諾,爽直不羈,轉(zhuǎn)因之為累。
” 魯迅 《書信集·致蕭軍蕭紅》:“由我看來,大約北人爽直,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偽。
”【爽味】清爽的味道。
晉 支遁 《述懷》詩之二:“膏腴無爽味,婉孌非雅弦。
” 唐 賈島 《黃子陂上韓吏部》詩:“疎衣蕉縷細,爽味茗芽新。
”【爽明】1.黎明。
《逸周書·嘗麥》:“爽明,仆告既駕,少祝導(dǎo)王,亞祝迎王,降階。
” 朱右曾 校釋:“爽明,旦明也。
”2.明白。
明 李贄 《四書評·孟子·盡心上》:“文字爽明直捷。
”【爽和】違和;失調(diào)。
宋 范仲淹 《與朱氏書》:“久不致懇,得兒子書,知體理爽和。
” 明 劉基 《擬連珠》之三九:“是以一星見變,能使九服同災(zāi);一脈爽和,能使百體俱病。
”【爽法】違背禮法。
《新唐書·蔣乂傳》:“昔 魯侯 改服, 晉襄 墨縗,緣金革事則有權(quán)變。
安有釋縗服,衣冕裳,去堊室,行親迎,以兇瀆嘉,為朝廷爽法
”【爽性】1.喪失本性。
《北史·程駿傳》:“夫 老子 著抱一之言, 莊生 申性本之旨,若斯者,可謂至順矣。
人若乖一,則煩偽生;爽性,則沖真喪。
”2.索性;干脆。
《孽?;ā返谌兀骸八诖巴饴牭貌荒蜔?,爽性趁此機會,直闖進去,把出去的問題直捷痛快的解決了。
” 老舍 《女店員》第三幕:“要是爽性來個女商店,我們女的就一點也不倚靠男的了
” 沙汀 《航線》:“‘爽性點
查完就開。
’他吩咐著火夫。
”【爽宕】猶放蕩。
明 馮夢龍 《山歌·大腳妓》:“行來爽宕又風騷。
”【爽指】猶言違意。
南朝 梁簡文帝 《與琰法師書》之一:“佇望來儀,一日三歲。
想思弘利益理,當無爽指。
” 南朝 梁簡文帝 《與琰法師書》之二:“追往年之宿眷,述即日之寸心,此事必期,冀非爽指。
”【爽俐】見“ 爽利 ”。
【爽信】失信。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雜記》:“先是上面許成功與卿 揚州 ,既而難於爽信,即除 舉 ( 馬舉 ) 淮南 行軍司馬。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賢弟,我來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訪。
若過了中旬,遲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為君子。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麻林》:“ 林 許其必祭, 宋 鄭重而去。
越宿,復(fù)夢之,責以爽信, 林 以乏錢對。
”【爽俊】亦作“ 爽儁 ”。
1.豪爽秀俊。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xiāng)公髦傳》“ 高貴鄉(xiāng)公 諱 髦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公神明爽儁,德音宣朗。
”《世說新語·品藻》“ 裴瓚 方 王敦 ” 劉孝標 注引《晉諸公贊》:“ 瓚 字 國寶 , 楷 之子,才氣爽儁。
”《北史·牛弘傳》:“吏部侍郎 高孝基 ,鑒賞機晤,清慎絕倫,然爽俊有余,跡似輕薄。
”2.明快秀逸。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宋二十八人》:“ 倩 ( 袁倩 )子 質(zhì) , 姚最 云:風力爽俊,不墜家聲。
”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 孔 ( 孔融 )語便是 唐 律, 桓 ( 桓玄 )句亦是 唐 選,而 桓 尤爽俊。
”【爽風】方言。
通風。
周立波 《艾嫂子》:“這里很爽風,又朝陽。
”【爽亮】1.豪爽開朗。
《水滸傳》第九四回:“ 關(guān)某 單騎同 唐斌 到 抱犢山 ,見 文仲容 、 崔野 二人爽亮,毫無猥瑣之態(tài)。
”2.明快響亮。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簽·陸釴》:“ 少石 詩多郁而未暢,錄其音節(jié)爽亮者,亦是翩翩雅奏。
”3.明亮。
夏衍 《法西斯細菌》第四幕:“一個晴朗的下午,應(yīng)該是下雪的季節(jié),但南國的 香港 正是絕好的小春天氣,爽亮的太陽照在畫滿了十字的窗上。
”【爽神】使心神爽快。
唐 常建 《聽琴》詩:“一指指應(yīng)法,一聲聲爽神。
” 明 陳所聞 《駐馬聽·題新安汪無如環(huán)翠園》曲之四:“幾不飛塵,筆硯精良獨爽神。
” 許欽文 《鑒湖風景如畫》:“處處使人眼開眉展,爽神悅目。
”【爽約】失約。
唐 李商隱 《為張周封上楊相公啟》:“ 郭伋 還州,尚不欺於童子; 文侯 校獵,寧爽約於虞人
”《水滸傳》第四二回:“百日之外,專望鶴駕降臨,切不可爽約。
” 郭沫若 《斷斷集·屈原時代》:“屢次爽約,故成訟事。
”【爽烈】1.清冽而湍急。
《藝文類聚》卷六十引《蒲元傳》:“[ 元 ]為 諸葛亮 鑄刀三千口。
刀成,自言 漢水 鈍弱,不任淬用。
蜀江 爽烈,是謂大金之元精。
”2.豪邁壯烈。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詞曲》:“至如《王粲登樓》第二折,摹寫覊懷壯志,語多慷慨,而氣亦爽烈。
”【爽氣】1.明朗開豁的自然景象。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 王子猷 作 桓車騎 參軍, 桓 謂 王 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
’初不答,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 西山 朝來,致有爽氣。
’” 宋 張元干 《隴頭泉》詞:“送飛鴻、五弦寓目,望爽氣, 西山 忘言。
” 清 張恂 《江城子·登華山》詞:“朝來爽氣畫圖中,石崖窮,索垂龍。
”2.謂涼爽之氣。
宋 陸游 《水亭獨酌十二韻》:“清風掃郁蒸,爽氣生戶牖。
” 清 吳偉業(yè) 《大中丞心康韓公九月還自淮南生日為壽》詩:“閶闔清秋爽氣來,尚書新自上游回。
” 夏丏尊 葉圣陶 《文心》三:“誰望著他就更親切地感到新秋的爽氣。
”3.豪邁的氣概。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豪爽》:“ 桓 既素有雄情爽氣,加爾日音調(diào)英發(fā),敘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其狀磊落,一坐嘆賞。
” 唐 杜甫 《奉贈鮮于京兆二十韻》:“異才應(yīng)間出,爽氣必殊倫。
”4.爽快;干脆。
錢鍾書 《圍城》五:“[ 方鴻漸 ]只嫌轎子走得不爽氣,寧可下了轎自己走。
” 徐興業(yè) 《金甌缺》第十五章:“他們的談判,甚至比 耶律克定 還不爽氣。
”【爽笏】借指孤高有致的僚屬。
笏,大臣上朝時攜帶的手版。
明 王逢 《奉寄趙伯器參政伊?xí)r中員外五十韻》:“超然延爽笏,肅若衛(wèi)寒更。
”參見“ 拄笏看山 ”。
【爽健】1.硬朗矯健。
宋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五人年皆八十余,康寧爽健,相得甚歡。
”2.形容文筆明暢剛健。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二:“ 王摩詰 曰:‘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雖用 李嘉佑 之聯(lián),加此四字,爽健自別。
”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簽·方興邦》:“ 懋藩 近體爽健,有 唐 賢遺韻。
” 盛英 《探索“非常時代”人們的心靈》:“[ 馮驥才 ]以爽健清新的文筆,真實形象地展示了 天津 義和團運動的興衰始末。
”【爽脆】1.脆而爽口。
元 吳萊 《南海山水人物古跡記》卷一:“果有荔枝、龍眼……芬香艷冶,鮮甜爽脆。
” 葉圣陶 《坐羊皮筏到雁灘》:“后來在 上海 吃新鮮的蘋果,方才領(lǐng)略到蘋果的爽脆和鮮美。
”2.清脆。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一:“要是你在隔房聽到她那高朗爽脆的談話,一定會猜她至多四十許。
” 郭沫若 《高漸離》第一幕:“從前那么愉快爽脆的聲音,現(xiàn)在變得非常沉郁。
”3.直爽。
楊朔 《錦繡山河》:“他呢,忍饑受氣,總算熬到今天。
李湘 見他挺爽脆,留到大隊當通訊員。
”【爽悟】聰穎;明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河水一》:“[ 羅汰私婆 ]爽悟多智,事無不達,以清浄自居,國王宗敬師事之。
”《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
”《隋書·盧愷傳》:“ 愷 性孝友,神情爽悟,略涉書記,頗解屬文。
”【爽朗】1.開朗;直爽。
晉 葛洪 《抱樸子·勖學(xué)》:“天然爽朗而不可謂之君子者,不識大倫之臧否也。
” 唐 高適 《奉和鶻賦》:“豁爾胸臆,伊何凌厲以爽朗。
”《明史·盧迥傳》:“爽朗不拘細行。
” 柳青 《創(chuàng)業(yè)史》第二部第七章:“她帶著肅然不可侵犯的神情,爽朗地笑著。
”2.形容天氣明朗或空氣流通,令人舒暢。
唐 黃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覺大師碑銘》:“翌日,巖谷爽朗,煙霞飛動,云庵既立,月構(gòu)旋隆。
” 清 趙翼 《海珠寺》詩:“我來一登臨,爽朗豁心意。
” 郁達夫 《遲桂花》:“窗內(nèi)窗外已飽浸著晴天爽朗的清晨光線。
” 鄒韜奮 《萍蹤寄語》一○三:“風景的美麗,陽光的和煦,清風的爽朗,我們竟好象到了 瑞士
”【爽理】紋理分明。
晉 陸機 《桑賦》:“形瑰族類,體艷眾木,黃中爽理,滋榮煩縟。
”【爽爽】1.俊朗出眾貌。
晉 孫綽 《竺法汰贊》:“爽爽 法汰 ,校德無怍,事外蕭灑,神內(nèi)恢廓。
”《南史·文學(xué)傳·何思澄》:“人中爽爽有 子朗 。
” 唐 寒山 《詩》之一八二:“精神殊爽爽,形貌極堂堂。
”2.形容怡然,喜悅。
清 宋起鳳 《核工記》:“叩鐘者貌爽爽自得。
”3.清脆響亮。
魏巍 《山雨》:“秋風颯颯,銅鈴爽爽。
”【爽異】聰穎特出。
宋 蔡襄 《尚書屯田員外郎郭公墓志銘》:“ 景佑 元年,年十八,與其父同日登第。
仁宗皇帝 臨軒,賞其爽異,為改今名。
”【爽脫】明朗灑脫。
宋 范晞文 《對床夜話》卷四:“言思爽脫,信不在前詩下。
” 清 陳田 《明詩紀事戊簽·沈愷》:“ 環(huán)溪 論詩,皈依 何 李 ,五言亦爽脫有致。
”【爽逸】1.爽朗瀟灑。
《南史·劉孝綽傳》:“第六弟 孝威 ,氣調(diào)爽逸,風儀俊舉。
” 宋 陶谷 《清異錄·仙宗》:“[ 朱起 ]年逾弱冠,姿韻爽逸。
” 元 耶律楚材 《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之七:“精神爽逸無余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2.豪放超逸。
明 徐渭 《書米南宮墨跡》:“閱 南宮 書多矣,瀟散爽逸,無過此帖。
”【爽越】喪失。
宋 葉適 《漢陽軍新修學(xué)記》:“隨習(xí)遷改,常性爽越,千載之后,終為 楚 人之材。
”【爽惑】迷亂失常。
《列子·黃帝》:“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
” 宋 范成大 《問天醫(yī)賦》:“躁為囂呼,靜為爽惑。
”【爽然】1.爽快舒暢貌。
唐 李白 《游秋浦白笴陂》詩之二:“ 白笴 夜長嘯,爽然溪谷寒。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李克讓 看見湖山佳勝,宛然神仙境界,不覺心中爽然。
”《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登時把先前思慕心腸,如濯向冰壺,不留渣滓,倒也爽然。
”2.豁然;了然。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五》:“天下積玩之所致,固有激之以賞而人不知勸,陳之以罰而乃以爽然悟、廢然返者矣。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晚霞》:“ 端 始爽然自悟,然恐 晚霞 惡其非人,囑母勿復(fù)言。
” 清 姚瑩 《來孝女傳》:“世有以殉身為愚孝者,觀於 來 女,可爽然矣。
”3.茫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八·梅詩》:“予每與 施愚山 侍讀言及《宛陵集》, 施 輒不應(yīng),蓋意不滿 梅 詩也。
一日,予曰:‘扁舟 洞庭 去,落日 松江 宿。
此誰語
’ 愚山 曰:‘ 韋蘇州 、 劉文房 耶
’予曰:‘乃公鄉(xiāng)人 梅圣俞 。
’ 愚山 為之爽然久之。
” 茅盾 《動搖》八:“[他]不愿自尋煩惱,所以只爽然片刻,便又高興起來。
”參見“ 爽然若失 ”。
4.消失貌。
清 沈復(fù) 《浮生六記·閨房記樂》:“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
”【爽然自失】見“ 爽然若失 ”。
【爽然若失】本作“爽然自失”。
形容茫無主見,無所適從。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論》:“又怪 屈原 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
讀《服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 明 李東陽 《壽祭酒羅先生七十詩序》:“諸同年聞之,蓋爽然自失也。
”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陳寶祠》:“ 陽 爽然若失,徘徊四顧。
” 魯迅 《朝花夕拾·瑣記》:“畢業(yè),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yè),卻又有些爽然若失。
”【爽慨】豪爽慷慨。
《古今小說·臨安里錢婆留發(fā)跡》:“ 婆留 也愛二 鐘 為人爽慨,當下就在小閣內(nèi),八拜定交。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 張大 ]秉性爽慨,肯扶持好人,所以鄉(xiāng)里起他一個混名叫 張識貨 。
”【爽發(fā)】煥發(fā)。
《南史·宋紀中》:“[ 孝武帝 ]少機穎,神明爽發(fā),讀書七行俱下。
”《梁書·張纘傳》:“眉目疏朗,神采爽發(fā)。
”【爽塏】1.高爽干燥。
《左傳·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
” 杜預(yù) 注:“爽,明;塏,燥。
”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賦》:“雖 河 北之爽塏,猶橘柚之不遷。
”《明史·梁莊王瞻垍傳》:“ 正統(tǒng) 元年言府卑濕,乞更爽塏地。
”2.指高燥之地。
林紓 《蒼霞精舍后軒記》:“余家洲之北,湫溢苦水,乃謀適爽塏。
”【爽號】美號。
南朝 陳 徐陵 《謝敕賜祀三皇五帝馀饌啟》:“昔絳羅為薦,既延 王母 ,紫蓋為壇,允招太乙。
同斯爽號,理致眾星。
”爽,一本作“ 美 ”。
【爽節(jié)】天高氣爽的季節(jié)。
指秋天。
南朝 齊 謝朓 《奉和隨王殿下》詩之一:“淵情協(xié)爽節(jié),詠言興德音。
” 隋煬帝 《與釋智顗書》:“既乘爽節(jié),因得順風。
去留之宜,事理咸會。
” 唐 虞世南 《秋賦》:“觀四時之代序,對三秋之爽節(jié)。
”【爽傷】猶敗壞,病傷。
《淮南子·精神訓(xùn)》:“五味亂口,使口爽傷。
” 高誘 注:“爽,?。徊涛兑?。
”【爽鳩】1.鳥名。
鷹類。
2.指 爽鳩氏 ,傳說為 少皞氏 的司寇。
《左傳·昭公二十年》:“昔 爽鳩氏 始居此地, 季萴 因之……而后 太公 因之。
” 杜預(yù) 注:“ 爽鳩氏 , 少皞氏 之司寇也。
” 晉 陸機 《齊謳行》:“ 爽鳩 茍已徂,吾子安得停
”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卷一:“ 臨淄 齊侯 墓,在邑東南十里,為往來必經(jīng)之處,予作二絕句云:……可憐上古無書籍,何處青山葬 爽鳩 。
”3.借指掌刑獄之官。
清 吳偉業(yè) 《送詹司理之官濟南》詩:“匹馬指營丘,風清肅爽鳩。
”【爽愷】豪爽而隨和。
明 高攀龍 《三時記》:“午后至 自麓 家, 劉鴻陽 大參 往訪,其人甚爽愷。
”【爽暢】1.舒暢;爽快。
明 高攀龍 《山居課程》:“瞑目少憩,啜茗焚香,令意思爽暢,然后讀書至日昃而止。
”《封神演義》第二四回:“三春景色繁華,萬物發(fā)舒,襟懷爽暢。
”2.指爽直。
鄭振鐸 《漩渦》:“‘倒虧他這樣慢吞吞的教著,只是敷衍時間罷了。
’ 周效文 爽暢的批評道。
”【爽儁】見“ 爽俊 ”。
【爽誤】失誤。
唐 劉知幾 《史通·探賾》:“夫以彼聿修,傳諸詒厥,欲求實錄,難為爽誤。
”【爽颯】1.飛揚貌。
明 劉基 《重用韻答嚴上人》:“塵埃爽颯枯蓬鬢,霜露凄涼破衲衣。
”2.勁捷貌。
郭沫若 《孔雀膽》第一幕:“ 段功 :(匆促向樹下走去,甚為爽颯)王子,我 段功 來接你下來
”3.蒼勁貌。
明 劉基 《題趙學(xué)士松圖》詩:“蜿蜒不上霄漢去,爽颯長留煙雨濃。
”【爽適】暢快舒服。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頃夢至?xí)S看月,意殊爽適。
” 蔡東藩 《清史通俗演義》第三八回:“單說兩宮自 濟寧 啟行,一路上看山玩水,頗覺爽適。
”【爽實】失實。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中說》]內(nèi)篇所采 楊素 、 李密 、 劉炫 諸人問答,文既爽實,義亦非精。
” 劉師培 《文說》:“虛美相酬,言多爽實。
”【爽慧】明慧。
《晉書·華譚傳》:“[ 譚 ]及長,好學(xué)不倦,爽慧有口辯,為鄰里所重。
”【爽邁】爽朗超逸。
《晉書·苻堅載記下》:“[ 苻朗 ]性宏達,神氣爽邁。
” 宋 曾鞏 《知開封府制》:“某爽邁開達,練習(xí)治體,閱試惟舊。
”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勞山道士》:“一道士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