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的正確意思是什么
但是伯夷、叔齊以這為恥辱,遵守民族大義不吃周朝出產(chǎn)的糧食(粟米),隱居在首陽山,采薇(某種野菜)來吃。
有哪些采薇而食的隱士
周武王滅商后,隱士伯夷、叔齊不肯做周的臣子,堅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最后餓死了。
“采薇”寓意什么
采薇 借指隱居生活。
《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陷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
孟郊《感懷》(之五):舉才天道信,首陽誰采薇。
去去荒澤遠,落日當(dāng)西歸。
后來也表現(xiàn)堅守節(jié)操。
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饑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的正確意思到底是什么
野望 作者: 年代:唐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
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暉。
放牛的兒童騎著小?;丶遥C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相識,心情郁悶于是長聲歌唱中“采薇采薇”的詩句據(jù)說,這首詩的主旨正好能反映隱士們的高節(jié),有古人評價為證:“讀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
”這首詩似乎是選入了初中語文課本的,在今天也不難理解。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薇”是野豌豆苗。
而最后一句“”,可能隱藏著兩個典故。
其一是詩經(jīng)里有篇,其二是古代有兩個著名隱士、叔齊,他們堅持不食周粟而上山采薇。
因此詩的最后兩句就可以這樣理解了:“道出了詩人內(nèi)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隱逸之士了。
”估計最后也沒有上山,所以只能講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