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亚洲综合精品在线

  •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cite id="fsfwt"></cite></strong></rp>
    <track id="fsfwt"></track>

      <track id="fsfwt"></track>
      1. <rp id="fsfwt"><strong id="fsfwt"><pre id="fsfwt"></pre></strong></rp>

          歡迎來到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網(wǎng)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當(dāng)前位置: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 讀后感 > 舜耕歷山讀后感

          舜耕歷山讀后感

          時間:2015-09-07 21:11

          舜耕歷山讀后感250字

          傳說在上古時代唐堯治理天下的時候,在歷山這個地方,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年輕人,叫舜,他的父親曹叟是個盲人,是非不分,頑固不化;繼母性格潑辣,為人兩面三刀:繼母所生的弟弟象更桀騖不馴。

          繼母和弟弟經(jīng)常在曹叟面前搬弄是非,說舜的壞話,于是三個人串通一氣。

          時常想辦法加害舜。

            面對這樣一種狀況,舜依然對父母不失孝道, |對弟弟保持友善,舜在察覺到家人要加害他的時侯,就及時躲避;危險解除,他又回到家人身邊。

          舜家境清貧,所以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jīng)歷坎坷。

          相傳,他很小就在歷山耕耘種植。

            后人有詩贊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每天天剛亮.舜就趕著耕牛、拖著犁頭下田了。

          到了吃飯的時間.舜就急忙趕回家中,可家里只給他留一點殘羹剩飯飯。

          舜吃完冷飯,就又回到山上耕地去了。

          餓了,就采摘山果充饑解渴;累了,就坐在樹蔭下,他每天都一直干到傍晚才回家,可即使這樣,他的父母仍然經(jīng)常責(zé)罵他。

            舜在耕地的時候,常常為自己無法得到父母的愛心而發(fā)愁他經(jīng)常責(zé)問自己哪里做得不夠好,有時竟然仰天大哭起來來。

            鄉(xiāng)里人見了都說,舜是因為不堪忍受父母的虐待才痛哭的。

          舜卻說:“我并不是為自己的勞苦而哭的,我哭的是我不能讓父母高興起來。

          ”這樣的孝名一傳十,十傳百,后來傳到堯的耳中。

          當(dāng)時堯正想找一個接班人,當(dāng)時分管四方的諸侯之長“四岳”向堯推薦舜。

          堯為了考驗他的品行,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還將許多土地、財寶、牛羊作為陪嫁一并送給了舜。

          看到舜的榮華富貴,繼母心里非常嫉妒。

          舜的弟弟象更是對兩位嫂子的美色垂涎三尺,三個人想出了一條毒計,想害死舜,然后霸占他的一切。

          這天,父母對舜說:“我們家倉庫房頂漏了,你上去修一修吧。

          ”  娥皇、女英給了舜兩頂斗笠。

          舜帶上工具,爬上房頂。

          他的父母、弟弟馬上搬走樓梯,放起大火來。

          舜抓著斗笠,張開雙臂,就像展開兩片翅膀一樣,從房頂飄然落下。

          繼母又生一計,他們讓舜去淘井。

          待舜下井后,上面的三個人馬上搬運土石,把井填埋起來。

          他們認(rèn)為舜必死無疑,象迫不及待地跑到舜的房里準(zhǔn)備接管嫂子和財物,卻看見舜正在彈琴:原來,舜一到井下就在井壁打了一個洞,從另一口井鉆出來了。

          于是象假惺惺地說是來看望哥哥的,舜則若無其事地說:“你來得正好,我現(xiàn)在的事情很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  舜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友善,也深深影響了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也加倍孝敬公婆,照顧弟弟象。

            堯經(jīng)過考察,并根據(jù)兩個女兒的報告,知道舜確實是一位賢士,就讓他來參入政事。

          最后堯把帝位禪讓給了舜。

            舜即位之后,以天子的儀仗,回到家鄉(xiāng)去拜見父母。

          直到這時,糊涂的瞽叟才明白,舜確是一個孝順的好兒子,他深感悔愧,從此改惡從善。

          舜還不念舊仇,把他的弟弟象封為有象的諸侯。

          象見哥哥對自己如此仁愛,心中也非常感動,也決定洗心革面,成為一個賢人。

            舜在屢次受到父母、兄弟的陷害之后依然能夠保持美好的品行,不計前嫌,從這一點上來說,他確實是位具備“玄德”的圣人。

          舜耕歷山的讀后感十八字

          現(xiàn)在,我明白了。

          就像那一則寓言里的狐貍于獅子一樣,就算狐貍一胎生五六個,可看著一頭獅子,還不照樣都得點頭哈腰、畢恭畢敬的。

          學(xué)習(xí)也是一樣,如果只是盲目地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完成作業(yè),心不在焉地學(xué)習(xí),學(xué)那么多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

            我認(rèn)為,學(xué)習(xí)不在于學(xué)的科目的多少,比如學(xué)繪畫、學(xué)舞蹈、學(xué)提琴,若你什么都學(xué),而什么都浮于表面,不深入下去,還有什么用呢

          而如果精于一門,在一門上下功夫,在完全掌握了一門后再學(xué)另一門,也未嘗不可。

          或者,就專于一門。

          比如只研究數(shù)學(xué),當(dāng)一名數(shù)學(xué)家;只研究音樂,當(dāng)一名音樂家;或只現(xiàn)就科學(xué),當(dāng)一名科學(xué)家。

          做任何一件事都深入下去,功到自然成。

          舜耕歷山的讀后感怎么寫?18字

          現(xiàn)在,我明白了。

          就一則寓言里的于獅子,就算狐貍一胎生五六個看著一頭獅子,還不照樣都得點頭哈腰、畢恭畢敬的。

          學(xué)習(xí)也是一樣,如果只是盲目地為了完成作業(yè)而完成作業(yè),心不在焉地學(xué)習(xí),學(xué)那么多到頭來還是一無所獲。

            我認(rèn)為,學(xué)習(xí)不在于學(xué)的科目的多少,比如學(xué)繪畫、學(xué)舞蹈、學(xué)提琴,若你什么都學(xué),而什么都浮于表面,不深入下去,還有什么用呢

          而如果精于一門,在一門上下功夫,在完全掌握了一門后再學(xué)另一門,也未嘗不可。

          或者,就專于一門。

          比如只研究數(shù)學(xué),當(dāng)一名數(shù)學(xué)家;只研究音樂,當(dāng)一名音樂家;或只現(xiàn)就科學(xué),當(dāng)一名科學(xué)家。

          做任何一件事都深入下去,功到自然成。

          小學(xué)生小古文五百字的讀后感怎么寫

          【全文○三皇紀(jì) 乾坤初開張,天地人三皇。

          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黃。

          生萬物,六合運三光。

          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

          無為而自化,歲起攝提綱。

          人皇九兄弟,壽命最延長。

          各萬八千歲,一人興一邦。

          分長九州地,發(fā)育無邊疆。

          有巢氏以出,食果始為糧。

          構(gòu)木為巢室,襲葉為衣裳。

          燧人氏以出,世事相迷茫。

          鉆木始取火,衣食無所妨。

          結(jié)繩記其事,年代難考詳。

          ○五帝紀(jì) 伏羲氏以立,人質(zhì)自異常。

          蛇身而牛首,繼世無文章。

          制字造書契,畫卦名陰陽。

          男女教嫁娶,儷皮為禮將。

          養(yǎng)牲供庖食,畜馬豬牛羊。

          祝融共工氏,交兵相戰(zhàn)爭。

          共工不勝怒,頭觸周山崩。

          上驚天柱折,下震地維穿。

          女媧氏以立,煉石以補(bǔ)天。

          斷鰲足立極,地勢得其堅。

          聚灰止滔水,天地復(fù)依然。

          傳代十五世,不可考根源。

          神農(nóng)氏以立,其始教民耕。

          斫木為耒耜,衣食在桑田。

          親自嘗百草,醫(yī)藥得相傳。

          教人為貿(mào)易,貨物并權(quán)衡。

          傳代凡八世,五百二十年。

          黃帝軒轅氏,人事漸完備。

          諸侯始爭雄,適習(xí)干戈起。

          蚩尤嘗作亂,作霧迷軍旅。

          帝造指南車,起兵相戰(zhàn)敵。

          龍馬授河圖,得見天文紀(jì)。

          伐木作舟車,水陸皆通濟(jì)。

          隸首作算數(shù),大撓造甲子。

          伶?zhèn)愔浦裢?,陰陽調(diào)律呂。

          遂有管弦聲,音樂從此始。

          在位一百年,騎龍朝天帝。

          少昊金天氏,立位鳳凰至。

          其世官無名,以鳥為官紀(jì)。

          顓頊高陽氏,按時造黃歷。

          孟春為歲首,一年分四季。

          帝嚳高辛氏,在位八十歲。

          天下藉太平,史書無所紀(jì)。

          ○陶唐紀(jì) 帝堯陶唐氏,仁德宏天下。

          茅茨不剪伐,土階為三級。

          蓂莢生于庭,觀驗旬朔日。

          洪水泛九年,使禹而敷治。

          居外十三春,未入家門視。

          通澤疏九河,引水從東逝。

          舉益治山澤,猛獸皆逃避。

          百姓樂雍熙,擊壤而歌戲。

          大舜耕歷山,堯聞知聰敏。

          二女嫁為妻,九男遣奉侍。

          器械并百官,牛羊倉廩奮。

          事舜畎畝中,取妻歸帝里。

          堯老倦于勤,四岳舉舜理。

          堯立九十年,一百十八歲。

          舜見堯升遐,避位南河地。

          百姓感舜恩,從者如趨市。

          天與人歸之,回宮即帝位。

          ○有虞氏紀(jì) 舜既為天子,國號有虞氏。

          初命誅四兇,四境叨恩庇。

          舜昔貧賤時,事親全孝弟。

          父惑于后妻,嫉舜生妒忌。

          獨愛少子象,象殺舜為事。

          浚井與完廩,不死皆天意。

          中心不格奸,竭力烝烝乂。

          舜陶于河濱,而器不苦窳。

          漁釣雷澤間,民皆讓居址。

          凡有所動移,所居便成聚。

          及自為帝時,不忘父母志。

          不記象舊仇,封象于有庳。

          四海戴舜功,八荒沾帝力。

          閑操五弦琴,歌誦南風(fēng)句。

          解慍阜民財,民樂太平世。

          舜崩于蒼梧,二妃悲慕極。

          即今斑竹痕,乃是皇英淚。

          舜子均不肖,位讓夏后氏。

          在位五十年,一百一十歲。

          ○夏后氏紀(jì) 禹王登國畿,身度規(guī)矩制。

          一饋十起身,慰勞人間事。

          出外見罪人,下車問而泣。

          儀狄始作酒,歲乃疏儀狄。

          采金鑄九鼎,流傳享上帝。

          告命于涂山,萬國諸侯至。

          因濟(jì)茂州江,黃龍負(fù)舟戲。

          禹仰告于天,龍俯首低逝。

          南巡至?xí)?,殂落辭凡世。

          在位廿七春,壽年一百歲。

          禹子啟賢良,仁德似父王。

          傳位不遜讓,無復(fù)遵虞唐。

          啟崩太康立,復(fù)傳與少康。

          舉兵滅寒浞,夏德復(fù)興揚。

          繼傳十七代,國敗于桀王。

          四百三十載,一旦如狽狼。

          夏桀性貪虐,冤殺關(guān)龍逄。

          有寵于妹喜,委政于道傍。

          以酒為池沼,積糟成高岡。

          懸肉為林藪,內(nèi)侈外怠荒。

          民怨其虐甚,為諺而宣揚。

          時日曷不喪,予及汝偕亡。

          百姓皆散叛,天下歸殷湯。

          ○商紀(jì) 成湯登天位,百姓樂徜徉。

          坐朝以問道,垂拱而平章。

          出外見略獵,湯感而悲傷。

          解網(wǎng)以更祝,禽獸叨恩光。

          化被于草木,賴及累萬方。

          大旱連七年,斷發(fā)告穹蒼。

          六罪自歸責(zé),大雨遂傾滂。

          在位十三載,登遐歸帝鄉(xiāng)。

          傳位太甲立,伊尹扶朝綱。

          尹少耕莘野,樂道弗為邦。

          湯王三幣聘,始鄧天子堂。

          相傳至太戊,亳里出祥桑。

          一日暮大拱,伊陟言不祥。

          勸君修德業(yè),三日祥桑亡。

          中有高宗作,夢得一賢良。

          其人名傅說,版筑傅巖傍。

          王使圖形覓,得說升廟廊。

          尊封為宰相,殷道復(fù)軒昂。

          傳代三十世,國敗于紂王。

          妲己預(yù)國政,禍起在蕭墻。

          炮烙刑一舉,黎庶盡遭殃。

          比干以死諫,剖腹刳心腸。

          鄂侯諫而死,移禍及周昌。

          召昌囚羑里,七載得歸鄉(xiāng)。

          箕子囚為奴,披發(fā)而佯狂。

          微子奔周國,殷家自此亡。

          ○周紀(jì) 武王運天籌,天下并宗周。

          觀兵孟津界,白魚入王舟。

          諸侯咸會集,皆欲逞兵矛。

          滅紂救荼毒,萬姓沐洪庥。

          一怒安天下,四海樂悠悠。

          太公八十歲,興周志有優(yōu)。

          夷齊叩馬諫,清名萬古流。

          恥食周家粟,餓死西山頭。

          武壽九十歲,在位七年休。

          成王立幼沖,周公掌國猷。

          一沐三握發(fā),吐哺待諸侯。

          召公為輔翼,朝野肆無憂。

          越裳獻(xiàn)白雉,圣化被羌酋。

          康昭承舊業(yè),禮法紹前修。

          穆王得駿馬,天下任遨游。

          幽王舉烽火,周室漸衰休。

          ○春秋紀(jì) 平王東遷后,舉世號春秋。

          靈王庚戌歲,天命生孔丘。

          天將為木鐸,教化于九州。

          圣賢俱間出,道學(xué)得傳流。

          德教加黎首,文光射斗牛。

          以后寢衰薄,五霸并成仇。

          赧王攻秦國,不利反為尤。

          頓首而受罪,盡地獻(xiàn)來由。

          傳代三十七,八百七十秋。

          四海皆周室,勢敗一時休。

          ○戰(zhàn)國紀(jì) 周家天命撤,邦畿碎分裂。

          諸侯各爭雄,天下為戰(zhàn)國。

          齊楚趙魏韓,魯吳宋燕越。

          列國百馀區(qū),略舉大概說。

          起翦頗牧臣,用兵為上策。

          桓公伯諸侯,政繁管仲攝。

          晏子事景公,諸侯皆畏怯。

          蘇秦六國師,位高名烜赫。

          張儀說秦王,全憑三寸舌。

          孫臏與龐涓,同受鬼谷訣。

          減灶暗行兵,龐涓被其獲。

          介子死綿山,今為寒食節(jié)。

          屈原投汨羅,端午吊忠魄。

          泣玉楚卞和,非為足遭刖。

          寧戚曾飯牛,后居丞相列。

          仲連欲逃石,毛遂何自薦。

          齊有孟嘗君,門下三千客。

          客有食無魚,馮歡彈長鋏。

          不羨雞聲鳴,不夸狗盜竊。

          有智明于時,不被秦王掣。

          程嬰立孤兒,杵臼死縲紲。

          孤兒后復(fù)仇,岸賈全家滅。

          須賈使于秦,范雎恥方雪。

          田單縱火牛,燕兵受災(zāi)厄。

          復(fù)齊七十城,立功由即墨。

          淖齒殺閔王,襄子殺智伯。

          謀害無了期,皆因自作孽。

          ○秦紀(jì) 秦始皇登基,并吞為一國。

          更號皇帝名,言詞稱曰詔。

          焚書坑儒士,欲把儒風(fēng)滅。

          孔道被傷殘,孔墓被毀掘。

          北塞筑長城,預(yù)備防胡賊。

          西建阿房宮,勢與天相接。

          后被楚人焚,煙火連三月。

          南修五嶺山,東將大海塞。

          竭力勞萬民,民盡遭磨折。

          自恃天下平,銷鑠刀兵革。

          并國十三年,空著大功烈。

          天命一朝殂,四海皆崩泄。

          二世登帝基,蒙蔽多昏黑。

          趙高內(nèi)弄權(quán),李斯被其劾。

          腰斬咸陽市,宗枝皆族滅。

          指鹿以為馬,群臣畏莫說。

          由此壞朝綱,國敗于胡亥。

          秦欲萬世傳,未及三世撤。

          亡秦失其鹿,群臣皆出獵。

          天下共逐之,漢王最先得。

          項籍與劉邦,兩意相交結(jié)。

          共立楚懷王,舉兵攻帝闕。

          一鼓破函關(guān),秦王出迎接。

          奪得秦家權(quán),便把仁義絕。

          鴻門會宴時,玉斗紛如雪。

          兩下動干戈,降兵夜流血。

          王陵張子房,蕭何并彭越。

          韓信與陳平,出計人莫測。

          爭戰(zhàn)經(jīng)五年,漢興楚漸歇。

          項羽力拔山,一怒須如鐵。

          恃己多勇才,不用謀臣策。

          唯有一范增,見棄歸田宅。

          垓下被重圍,楚歌聲慘切。

          起舞于帳中,泣與虞姬別。

          非不渡烏江,自愧無顏色。

          拔劍喪其元,興亡從此決。

          ○西漢紀(jì) 漢高祖登基,寬大人皆悅。

          納諫捷如流,賞罰分清白。

          約秦法三章,著漢書十冊。

          賜地謝功臣,敕封公侯伯。

          紀(jì)信封城隍,萬載承恩澤。

          屈死韓與彭,寸祿未曾得。

          早聽蒯通言,不遭陰人厄。

          張良解印歸,保身最明哲。

          陳豨見信俘,叛漢歸番國。

          帝命斬丁公,以怨而報德。

          孝惠帝登基,仁慈多病怯。

          呂后后臨朝,陰謀移漢業(yè)。

          諸呂盡封王,漢將位虛設(shè)。

          若非平勃扶,國命不可活。

          傳至漢武帝,習(xí)學(xué)神仙訣。

          煉丹養(yǎng)長生,欲把天機(jī)泄。

          高建樓臺宮,覓迓蓬萊客。

          王母獻(xiàn)蟠桃,乘鸞來相竭。

          方朔得仙緣,蟠桃三被竊。

          從此競奢華,國虛倉廩竭。

          置立稅課司,即今成古額。

          用度不足支,出賣官員冊。

          賈誼屈長沙,上疏論優(yōu)劣。

          仲舒公孫弘,二人庭對策。

          朱買臣賣柴,拜相居帝側(cè)。

          張騫泛天河,因使西域國。

          衛(wèi)青牧豬奴,封侯鎮(zhèn)胡北。

          相如賣酒郎,時來拜金闕。

          汲黯言直戇,霍光性忠烈。

          蘇武陷匈奴,牧羊持漢節(jié)。

          去國十九年,還朝頭似雪。

          泣把李陵衣,作詩相與別。

          五言詩起此,后世知詩則。

          孝昭皇帝生,母懷十四月。

          號曰堯母門,七歲登帝闕。

          明見智非凡,政事皆自決。

          表章六經(jīng)文,民頌孔安國。

          龔遂為太守,德化渤海賊。

          使賣劍買牛,盜服心歡悅。

          丙吉問牛喘,憂時失調(diào)燮。

          孝元登帝闕,仁柔喜儒墨。

          國家大小事,盡付石顯決。

          鑿壁讀書人,芳名千古燁。

          于公高大門,治獄多陰德。

          忠臣甘延壽,鎮(zhèn)守單于國。

          良臣韓延壽,治民化以德。

          奸臣毛延壽,做事多詭譎。

          暗害王昭君,嫁為胡地妾。

          孝成登帝基,王氏生萌孽。

          朱云犯帝顏,手攀殿檻折。

          梅福亦上書,書上說妖孽。

          哀皇及孝平,天命中道歇。

          朝野大綱維,盡歸王氏宅。

          相傳君,王莽篡帝闕。

          僭位十五年,九族皆誅滅。

          ○東漢紀(jì) 東漢光武興,師用嚴(yán)子陵。

          馮異進(jìn)豆粥,餉帝度饑辰。

          續(xù)后進(jìn)麥飯,竭力事于君。

          馬援鄧禹等,設(shè)法用軍兵。

          長劍一揮起,四海盡安寧。

          莽黨皆遭戮,恢復(fù)舊乾坤。

          赤眉賊作亂,帝御駕親征。

          天降廿八將,上應(yīng)列宿星。

          云臺頌功績,次第圖其形。

          曾渡滹沱河,河水結(jié)成冰。

          若非真帝主,怎敢動天心。

          孝明皇帝立,仁愛政寬平。

          臨雍行養(yǎng)老,崇學(xué)博儒經(jīng)。

          釋教興于此,帝夢見金人。

          遣使往西域,取佛入東京。

          孝章皇帝立,寬厚待群臣。

          文之以禮樂,貢舉任賢人。

          孝和皇帝立,年紀(jì)尚幼稚。

          內(nèi)臣欺主少,專權(quán)自此始。

          孝殤皇帝立,百日坐朝廳。

          在位八個月,辭凡歸帝京。

          孝安皇帝立,聰明未冠巾。

          鄧太后攝政,朝野頗安寧。

          孝順皇帝立,即位賴孫程。

          內(nèi)宦專權(quán)柄,封侯十九人。

          孝沖皇帝立,二歲坐龍廷。

          在位閱三月,受毒致頹齡。

          孝質(zhì)皇帝立,章帝之曾孫。

          即位年八歲,躁暴性聰明。

          以言觸梁冀,進(jìn)毒喪其身。

          位傳孝桓帝,復(fù)傳與孝靈。

          獻(xiàn)帝終天命,邦基三國分。

          相傳十二世,前后四百春。

          漢家忠偽將,大略述其名。

          揚雄怎投閣,陰有不忠誠。

          寇恂廉叔度,恩澤萬民欽。

          董宣強(qiáng)項令,執(zhí)法論朝廷。

          公孫述稱帝,人道井蛙鳴。

          毛義捧檄入,移祿為養(yǎng)親。

          班超誓投筆,萬里封將軍。

          楊寶曾救雀,四世為公卿。

          楊震舉王密,不受四知金。

          岑彭為刺史,民間犬不驚。

          張堪為太守,麥秀兩歧成。

          劉寬為郡守,蒲鞭治吏民。

          劉昆為邑宰,反火感神明。

          陳蕃待徐稚,設(shè)榻懸中庭。

          汝南許劭等,常為月旦評。

          耿恭曾拜井,張綱昔埋輪。

          蘇章為御史,執(zhí)中不順情。

          仇香能權(quán)孝,郭泰善知人。

          杜喬李固死,雷轟漢殿傾。

          朱穆為刺史,郡臣魂膽驚。

          虞詡征羌賊,增灶以行兵。

          黃憲多才德,聲名四海聞。

          董卓多欺誑,號聞牛宰相。

          欲奪漢家權(quán),寵用奸謀將。

          卻遭呂布誅,天下人歡唱。

          中郎蔡伯喈,棄親不奉養(yǎng)。

          趙五娘獨賢,剪發(fā)為埋葬。

          漢家帝祚衰,忠臣遭戮竄。

          四海錦乾坤,一旦如冰泮。

          王氣入三家,位被權(quán)臣篡。

          ○三國紀(jì) 曹操孫權(quán)起,持衡與漢叛。

          操子曹丕立,竊把帝位換。

          改國稱為魏,舉兵遂滅漢。

          孫權(quán)國號吳,天下成大亂。

          立位在南京,居民遭逐竄。

          劉備與爭鋒,三國逞英雄。

          關(guān)張諸葛亮,扶漢氣吞虹。

          鼎足分天下,角力而相攻。

          橫行五十載,四海遭困窮。

          長江沉鐵索,帝業(yè)總成空。

          ○西晉紀(jì) 司馬炎執(zhí)柄,國號為西晉。

          曾事魏為臣,三國遭吞并。

          王裒為父仇,不受晉征聘。

          阮籍與劉伶,縱酒陶情性。

          竹林號七賢,放誕無拘禁。

          畢卓吏部郎,盜酒成話柄。

          王衍多清談,王戎多鄙吝。

          王祥昔臥冰,得魚痊母病。

          位傳孝惠帝,癡愚何太甚。

          上苑問蛙鳴,彼鳴為何政。

          衛(wèi)瓘嘗有言,武帝疑不信。

          奸雄見主昏,逞勢相吞并。

          李雄王成都,劉淵稱漢帝。

          趙王倫爭權(quán),中外皆爭競。

          石崇富莫言,身刑財亦盡。

          石勒攻洛陽,晉帝絕天命。

          傳代凡四君,五十年光景。

          ○東晉紀(jì) 中宗元帝興,改國為東晉。

          豪士集新亭,舉目山河迥。

          周顗獨傷情,王導(dǎo)偏得興。

          祖逖與劉琨,功名兩相并。

          著鞭與枕戈,爭把中原定。

          王郭為晉臣,帝親授金印。

          出命征荊襄,謀反據(jù)諸郡。

          帝命王導(dǎo)征,郭死諸兇<走并>。

          位傳肅宗立,智慧明如鏡。

          有志正中原,而卒不可正。

          陶侃少孤貧,事母全孝敬。

          母剪發(fā)延賓,范逵為舉進(jìn)。

          都督過八州,功被于四境。

          憲宗成皇帝,蘇峻誑君令。

          卞壸督兵征,父子皆喪命。

          孝宗穆皇帝,即位年三歲。

          王昱輔朝綱,列國皆爭競。

          石虎稱大王,勒種遭殺盡。

          桓溫弄晉權(quán),中外皆欽敬。

          郗超入幕賓,暗受桓溫命。

          王猛捫虱談,不受桓溫聘。

          庾亮為司空,臨事以明敏。

          謝安為司徒,果斷而民信。

          淵明歸去兮,不作彭澤令。

          處士王羲之,懶系皇家印。

          為道寫黃庭,書罷籠鵝贐。

          夏魏趙燕秦,相爭四海應(yīng)。

          小國并稱王,與晉皆仇釁。

          迨至恭皇帝,傳位十一世。

          一百零四年,國絕諸王繼。

          天下國數(shù)多,分為南北紀(jì)。

          ○南朝宋紀(jì) 天命賦于宋,宋主得民眾。

          滅燕奪晉權(quán),諸將皆拱奉。

          謝靈運不臣,恃才多放縱。

          好為山澤游,末后遭誣訟。

          北魏兵入疆,山岳皆搖動。

          殺掠不可言,所過如空洞。

          棲燕悉無巢,耕夫皆失種。

          宋將莫當(dāng)鋒,率眾而逃避。

          宋敵登石城,嘆息檀道濟(jì)。

          相傳凡八君,國屬齊蕭氏。

          ○南朝齊紀(jì) 齊王蕭道成,深沉有大志。

          博學(xué)能文章,欲慕唐虞氏。

          世亂乏良材,無賢相與治。

          位傳東昏侯,荒淫好嬉戲。

          溺愛寵潘妃,所欲無不致。

          剪金為蓮花,使人布于池。

          令妃步于上,觀之以為喜。

          北魏與爭強(qiáng),交兵無間歲。

          帝位難久居,朝立而暮廢。

          位傳七代亡,國屬梁武帝。

          ○南朝梁紀(jì) 梁王登金階,素性好持齋。

          舍身為佛寺,佛法得喧豗。

          具膳以蔬素,決獄為悲哀。

          停征罷戰(zhàn)士,節(jié)用惜民財。

          江南賴安康,民號小無懷。

          后被侯景逼,餓死臺城災(zāi)。

          侯景篡帝位,三月玉山頹。

          落在中兵手,身尸四散開。

          北齊連入寇,天下已殆哉。

          相傳才四帝,國祚廢沉埋。

          ○南朝陳紀(jì) 陳主滅侯景,得志登帝庭。

          位繼兄子立,勤儉撫黎民。

          四境頗淳治,鄰國交相侵。

          后周爭比勢,連歲困三軍。

          位傳陳后主,奢侈而荒淫。

          張麗華得寵,宴飲無朝昏。

          韓擒虎入禁,投井受災(zāi)迍。

          傳代凡五世,民散國已傾。

          南北昏至此,一百七十春。

          天下歸一主,四海無二君。

          ○隋紀(jì) 楊堅登帝基,改國號為隋。

          先奪北朝位,次絕南帝嗣。

          南北為一統(tǒng),諸國罷兵師。

          儉約治天下,風(fēng)俗皆化之。

          勸課農(nóng)桑業(yè),民間粟有馀。

          嚴(yán)謹(jǐn)于政事,朝野賴無為。

          因私被子弒,邦國悉分離。

          子號隋煬帝,即位何其愚。

          政事棄不理,酒色行相隨。

          經(jīng)營極奢侈,費用如崩夷。

          剪彩懸林苑,運舟通康衢。

          流連而忘反,荒亡竟不歸。

          興兵號侵侮,招禍惹災(zāi)虞。

          卒歲無休息,民困國空虛。

          賊盜如蜂起,帝業(yè)一朝隳。

          鄱陽士弘起,兵將數(shù)萬騎。

          僭號稱楚帝,立位在江西。

          李密幼好學(xué),牛角掛漢書。

          至是兵亦起,據(jù)洛稱魏都。

          梁蕭銑稱帝,立都江陵居。

          帝日淫虐甚,出被亂兵誅。

          國敗民離散,隋乃絕皇圖。

          傳位未三世,三十七年祛。

          ○唐紀(jì) 唐高祖即位,策馬收隋疆。

          曾因討突厥,恐禍來相傷。

          其子勸父意,乘亂效翦商。

          一鼓而西往,豪杰悉來降。

          由斯成大業(yè),尊父為帝王。

          父老太宗繼,天下為一宇。

          發(fā)獄出死囚,開宮放怨女。

          饑人賣子孫,分金賜其贖。

          亡卒有遺骸,散帛收歸土。

          燒藥賜功臣,殺身思報補(bǔ)。

          吮瘡撫戰(zhàn)士,銜恩銘肺腑。

          竭力勞萬民,民各得其所。

          委政問大夫,商議共裁處。

          踏雪破匈奴,櫛風(fēng)滅夷虜。

          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

          胡越共一家,習(xí)文不習(xí)武。

          開館召賢儒,講論文章祖。

          學(xué)士十八人,同把朝綱輔。

          作樂宴群臣,嘗為七德舞。

          魏征為丞相,治國如安堵。

          定亂不言功,帝獨稱房杜。

          惟獻(xiàn)大寶箴,諫臣張?zhí)N古。

          傳位立高宗,政由李義府。

          廢正皇后王,寵立昭儀武。

          鴆殺太子弘,因為恥其母。

          唐禍自此萌,朝綱歸女主。

          中宗皇帝立,卻被武后廢。

          謫為廬陵王,而復(fù)立其弟。

          后名武則天,臨朝自稱制。

          淫亂無所規(guī),寵愛僧懷義。

          昌宗張易之,出入皇宮里。

          內(nèi)臣不敢言,外人以為恥。

          李敬業(yè)起兵,直入京城地。

          越王貞亦起,同救唐宗室。

          謀復(fù)立中宗,忤觸武后肺。

          大殺唐子孫,改國號周氏。

          若非狄仁杰,唐室絕后裔。

          中宗復(fù)為帝,人道再出世。

          寵用帝后韋,專權(quán)秉朝政。

          與武三思通,對圍博陸戲。

          人告韋后淫,帝怒而被弒。

          睿宗復(fù)臨朝,重把三綱理。

          姚宋總樞機(jī),內(nèi)清而外治。

          帝立又三年,禪位居閑第。

          唐明皇登基,左相姚元之。

          宋璟為右相,中外樂雍熙。

          韓休九齡繼,帝范不逾規(guī)。

          明皇后奢欲,寵愛楊貴妃。

          貴妃內(nèi)淫亂,祿山養(yǎng)作兒。

          晝夜居宮掖,帝心無所疑。

          丑聲聞于外,黜職任邊夷。

          負(fù)恩而造反,舉寇犯京師。

          六部軍不發(fā),帝懼出城西。

          貴妃賜帛死,祿山兵始?xì)w。

          奸臣李林甫,養(yǎng)禍亂邦畿。

          忠臣顏杲卿,許遠(yuǎn)與張巡。

          舍身討反賊,死節(jié)報朝廷。

          三十六大將,同死睢陽城。

          祿山僭稱帝,將用史思明。

          祿山被子弒,思明被子刑。

          父子相殺伐,其黨自完盡。

          肅宗居朝廷,否極泰將升。

          郭子儀入相,中外自清平。

          李克弼繼相,守法猶準(zhǔn)繩。

          興衰如轉(zhuǎn)轂,世否遇讒臣。

          ○下唐紀(jì) 因安祿山、史思明、李輔國之亂,曰下唐: 代宗登朝堂,自此號下唐。

          初誅李輔國,眾賊悉逃亡。

          復(fù)竄程元振,禍亂盡消藏。

          楊綰為相國,常袞同平常。

          綰相三月卒,帝泣而悲傷。

          元載被誣陷,抄沒其家囊。

          胡椒八百斛,他物不可方。

          德宗皇帝立,佑甫攝朝綱。

          帝命收時望,逾月滿朝堂。

          劉晏總民賦,楊炎同平章。

          始建兩征法,夏稅與秋糧。

          良臣白居易,名相杜黃裳。

          為邦治大節(jié),作事多周祥。

          順宗居帝陛,八月禪位亡。

          憲宗迎佛骨,韓愈貶潮陽。

          穆宗立四載,守制無損傷。

          敬宗好游宴,流連而荒亡。

          文宗信宦者,亂政害賢良。

          劉蕡李德裕,獻(xiàn)策諫君王。

          文官閑閣筆,宦者總朝綱。

          帝與李鄭議,密謀誅宦郎。

          宰臣王賈等,無辜劍下亡。

          裴度知時勢,告歸綠野堂。

          武宗皇帝立,貶削仇士良。

          宣宗威命重,中外兩安康。

          懿宗皇帝立,天下盜猖狂。

          沙陀臣討賊,賜名李國昌。

          僖宗皇帝立,世亂歲饑荒。

          黃巢賊作亂,天下莫敢當(dāng)。

          舉兵犯帝闕,帝出奔蜀邦。

          能臣李克用,討賊救晉陽。

          昭宗皇帝立,有志復(fù)朝綱。

          宦者季述亂,帝出奔鳳翔。

          朱溫討賊亂,宦者盡遭殃。

          傳代二十四,國絕于哀皇。

          前后三百載,一旦歸后梁。

          ○五代梁紀(jì) 梁興號五代,國祚不久長。

          群雄皆僭號,諸鎮(zhèn)并稱王。

          均王踐帝位,將用王彥章。

          傳位才一世,委國付后唐。

          ○五代唐紀(jì) 唐主莊宗立,歲歲刀兵競。

          忠臣郭崇韜,受害于繼岌。

          帝性愛風(fēng)流,好與優(yōu)人戲。

          在位僅三年,卻被叛臣弒。

          明宗皇帝立,持身以清儉。

          每夜于宮中,焚香告上帝。

          某本系胡人,因亂眾所立。

          愿天生圣人,救拔生靈命。

          閔帝與潞王,自暴而自棄。

          叛將奪主權(quán),滅唐為后晉。

          ○五代晉紀(jì) 晉王平唐亂,將用桑維翰。

          割地獻(xiàn)契丹,相依為鄰岸。

          出帝背父盟,卻與契丹叛。

          契丹兵入疆,晉祚被其篡。

          傳位二世亡,天下歸后漢。

          ○五代漢紀(jì) 漢主劉知遠(yuǎn),事晉威名煊。

          至是登帝畿,契丹遭逐遣。

          在位一年卒,甲兵猶未冷。

          隱帝秉皇猷,二帝共四秋。

          信讒殺宰輔,內(nèi)亂外生憂。

          諸將不平服,滅漢歸后周。

          ○五代周紀(jì) 周王傳三代,國祚又更改。

          世界似瓜分,人民如瓦解。

          五代相繼承,速成還速敗。

          非關(guān)氣運衰,帝道難承載。

          借問幾多年,共計五十載。

          ○宋紀(jì) 宋祖趙匡胤,萬民之綱領(lǐng)。

          致力平中原,四海為一并。

          饑者得加飧,困者得蘇醒。

          顛者得扶持,危者得安穩(wěn)。

          胡虜息馳驅(qū),蠻夷罷鋒刀。

          蒼生睹太平,終夜得安寢。

          天生德于斯,社稷得長永。

          開宴宴功臣,杯酒釋兵柄。

          擇便好田廬,安置石守信。

          曹彬總兵權(quán),士卒無傷損。

          趙普輔國政,帝有為必請。

          普或告養(yǎng)親,輒舉呂馀慶。

          上下悉調(diào)停,中外皆敬謹(jǐn)。

          太宗太弟立,遵奉太后令。

          治國用長君,社稷終無損。

          首舉張齊賢,復(fù)相薛居正。

          可惜昭與芳,不得行父政。

          呂蒙正為相,賢士叨薦引。

          王佑種三槐,四世登臺鼎。

          真宗皇帝立,以德行仁政。

          興學(xué)勸農(nóng)桑,五谷陳倉廩。

          臺諫向敏中,平章李文靖。

          寇準(zhǔn)與丁謂,拂須成仇釁。

          王曾中三元,持身愈清謹(jǐn)。

          仁宗居圣朝,夷簡為參謀。

          文官包丞相,執(zhí)法論王侯。

          狄青為武將,攸服廣源州。

          范仲淹奏事,降職守饒州。

          良臣文彥博,賢宰歐陽修。

          公心同協(xié)政,奸黨絕交游。

          韓琦呂公著,竭力助皇猷。

          英宗神宗繼,聽用佞臣謀。

          荊公王介甫,變法征青苗。

          唐介富弼等,諫不聽而休。

          趙卷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誰知道

          【舜的生平】:  舜,歷來與堯并稱,為傳的圣王。

          《》說舜名重華,晉代皇甫謐又說他字都君。

          舜又稱虞舜,據(jù)說是國號有虞,按先秦時代以國為氏的習(xí)慣,故稱有虞氏。

          還傳說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華”,字都君。

            相傳舜的家世甚為寒微,雖然是帝顓項的后裔,但五世為庶人,處于社會下層。

          舜的遭遇更為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

          瞽叟續(xù)娶,繼母生弟名叫象。

          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huán)境里,父親心術(shù)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20歲的時候,就以孝行而聞名。

          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

          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時候,及時逃避;稍有好轉(zhuǎn),馬上回到他們身邊,盡可能給予幫助,所以是“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cè)”身世如此不幸,環(huán)境如此惡劣,舜卻能表現(xiàn)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這是他在傳說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方面。

            舜家境清貧,故從事各種體力勞動,經(jīng)歷坎坷。

          他在歷山(一說今永濟(jì)縣)耕耘種植,在雷澤(山東濟(jì)陰)打魚,在黃河之濱制作陶器,在壽丘制作家用器物,還到負(fù)夏做過小本生意,總之生計艱難,為養(yǎng)家糊口而到處奔波。

            過了10年,堯向四岳(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岳就推薦了舜。

          堯?qū)蓚€女兒嫁給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fēng)尚;“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認(rèn)真從事,精益求精,杜絕粗制濫造的現(xiàn)象。

          他到了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縣為都)”。

          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絺衣(細(xì)葛布衣)和琴,賜予牛羊,還為他修筑了倉房。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是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占這些財物。

          瞽叟讓舜修補(bǔ)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

          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于難。

          后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里面。

          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

          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想出來的,分東西時要琴,還要堯的兩個女兒給他做妻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

          象住進(jìn)了舜的房子,彈奏舜的琴,舜去見他,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里卻說:“我思舜正郁陶

          ”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jǐn)慎。

            后來堯讓舜參預(yù)政事,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jīng)受各種磨煉。

          舜不但將政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進(jìn)。

          堯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還有“四兇族”,即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窮奇,顓頊?zhǔn)系牟徊抛訔冭弧⒖N云氏的不才子饕餮,雖然惡名昭彰,但堯未能處置,舜將“四兇族”流放到邊遠(yuǎn)荒蠻之地。

          這些措施的落實,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干。

            經(jīng)過多方考驗,舜終于得到堯的認(rèn)可。

          選擇吉日,舉行大典,堯禪位于舜,《尚書》中稱為舜“受終于文祖”。

          又傳說是舜代替堯攝行天子之政,雖有天子之權(quán),而無天子之號。

          與此二說差異甚大的一個傳說是,舜將堯囚禁起來,還不讓其子丹朱與他見而,舜自己做了天子,類似于后代的宮廷政變,篡權(quán)奪位。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jì)·第一》這樣記載: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

          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jǐn),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

          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fù)夏。

          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

          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cè)。

            ……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筑倉廩,予牛羊。

          瞽叟尚復(fù)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

          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

          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

          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

          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

          象曰“本謀者象。

          ”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

          牛羊倉廩予父母。

          ”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

          舜往見之。

          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

          ”舜曰:“然,爾其庶矣

          ”舜復(fù)事瞽叟愛弟彌謹(jǐn)。

          于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  傅說  傅說(說通悅)為古虞國(今山西運城平陸縣)人,為商朝武丁王中興名相,是比孔子還早一千多年的中國第一位“圣人”。

            武丁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有確切記載的君王。

          武丁具有雄才大略,很想把天下治理好,但對身邊王公大臣都不滿意,于是微服出行,到民間私訪圣賢。

          當(dāng)他來到傅險(傅巖,今山西平陸縣城郊東部圣人澗。

          )認(rèn)識了一個叫說的人。

          當(dāng)時說正與一群百姓在修筑運鹽道路。

          殷商時期,傅險是虞、虢兩國交界處,是池鹽(解鹽、潞鹽)運銷黃河以南的交通要道。

          這里兩山高聳,澗水中流,盛夏水漲,沖毀道路,商旅裹足不前,特別是鹽等易受潮溶化的物資更容易受阻。

          為防洪水沖刷,說發(fā)明了一種版筑之法,即用兩塊木板相夾,兩邊各置兩根椽,用麥草捆纏,中間填滿濕土,或夾以石灰、草泥,以杵搗實筑成土墻。

          (至今邊遠(yuǎn)農(nóng)村還有用此法筑土墻建的房屋),這種版筑法極大地加固了路基,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沖刷。

            武丁在此找到了版筑的發(fā)明者——說,與之交談,則發(fā)現(xiàn)此人才華出眾,從版筑之法談到如何夯實國家的基礎(chǔ),從防治洪水談到如何興利除害,從運鹽的艱辛道出“非知之艱,行之唯艱”的哲理。

          通過交談,武丁認(rèn)定此人是治國良才。

          回朝之后,武丁本想馬上提拔說,但恐眾人不服,于是想出一法,叫大家舉薦人才輔佐朝廷。

          眾人受命,推薦了許多人,無非是一些位高勢大、資歷較深的王公大臣。

          武丁對推薦的人一個都看不起,搖頭嘆息一陣之后,竟暈了過去,連續(xù)三年昏睡不語。

          三年后的一天,突然醒來,大笑:“我夢到圣人了

          我夢到圣人了

          ”他借神托夢,并命畫圖尋找,最后在傅險找到說,請回朝廷,當(dāng)眾宣布:“這就是夢到的圣人。

          ”并請求治國之道。

          說侃侃談來,對答如流,眾人驚服,于是武丁拜說為相。

          因在傅險(傅巖)發(fā)現(xiàn)的說,故又稱傅說。

            傅說為相后,辛勤勞綠59個歲月,成為殷商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建筑科學(xué)家,他還用鹽和梅調(diào)和鼎鼐,制作出鮮美的飲食,以致后人留下了傅說和羹的傳說。

          他一生留下千古不朽的宏文《說命》三管,使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而被譽為殷商“中興明主。

          ”  《史記.殷本紀(jì)》中記載:  “帝武丁即位,思復(fù)興殷,而未得其佐。

          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fēng)。

          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

          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

          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

          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

          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

          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膠鬲  膠鬲是孟子直接點出“舉于魚鹽之中”的名人。

            膠鬲原為商紂王時的大臣。

          《封神演義》十七回寫膠鬲在文書房,官居上大夫,因蘇妲已造蠆盆,欲將宮女投入其中喂毒蛇,膠鬲不忍,上諫勸阻,使紂王大怒,欲將膠鬲與宮女一同投進(jìn)蠆盆,膠鬲大罵不止,憤而跳摘星樓身殺。

          這段情景描寫不是歷史事實,但也歌頌了膠鬲大義凜然的氣概。

            歷史上膠鬲原為紂王大夫,遭商紂之亂,隱遁經(jīng)商,販賣魚鹽。

          昔日泰州祭祀“鹽宗”的廟里供奉著三位鹽宗,膠鬲是其中之一,是作為鹽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別處供奉的兩位,一是海鹽生產(chǎn)的創(chuàng)始人夙沙氏,一是食鹽專營的創(chuàng)始人管仲。

          膠鬲在販賣魚鹽過程中,十分辛勞,最后被周文王發(fā)現(xiàn),擬舉為重臣。

          但膠鬲當(dāng)時并沒隨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囑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內(nèi)應(yīng)。

          后來,膠鬲官居少師,并作為上邦使團(tuán)成員出使周朝,使團(tuán)以紂王之兄微子為首,成員除膠鬲外,還有伯夷、叔齊等。

          時文王已去逝,由武王執(zhí)政。

          武王兄弟分別給使團(tuán)成員做工作,要他們反商助周,許諾微子世為長侯,膠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微子、膠鬲答應(yīng)了,只伯夷、叔齊沒接受。

          不久,武王伐周:“選車三百,虎賁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紂為禽。

          ”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馬上命膠鬲去周師聯(lián)絡(luò)。

          武王接見膠鬲,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達(dá)朝歌,然后膠鬲速趕回去通報。

          武王揮軍東進(jìn),一路不斷遇到惡劣的天氣和險要的道路,行軍十分艱難,部下勸武王歇息緩進(jìn)。

          武王認(rèn)為:自己與膠鬲已約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時趕到,膠鬲將有危險,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也不愿失信于膠鬲。

          于是催兵疾進(jìn),按期趕到,以4萬5千多人的兵力討伐紂王,紂王拼湊了70萬人迎戰(zhàn)于牧野。

          由于微子、膠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顯著,紂王70多萬人一經(jīng)接觸,士崩瓦解,很多士兵紛紛反戈沖向紂王,紂王大敗,自焚而亡。

          武王建周之后,“微子膠鬲,皆委質(zhì)為臣”。

            管夷吾  管夷吾即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

          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dāng)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也為后來齊魯兩國發(fā)生的長勺之戰(zhàn)埋下了種子);一個叫公子小白,當(dāng)時在莒(jǔ)國(都城在今樹東莒縣)。

          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

          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馬攔截他。

          管仲拈弓搭箭,對準(zhǔn)小白射去。

          只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yán)铩?/p>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jīng)死了,就不慌不忙護(hù)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

          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jìn)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dāng)上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后,即發(fā)令要殺公子糾,并把管仲送回齊國辦罪。

          管仲被關(guān)在囚車?yán)锼偷烬R國。

          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

          ”  鮑叔牙說:“他是公子糾的師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

          論本領(lǐng),他比我強(qiáng)得多。

          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dá)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nèi)政,開發(fā)富源,大開鐵礦,多制農(nóng)具,后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qiáng)了。

            孫叔敖  孫叔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著名賢相。

          昔時長沙大西門某鹽號上有一付對聯(lián)。

            “膠鬲生涯,桓寬名論,  夷吾煮海,傅說和羹。

          ”  這付對聯(lián)貼在鹽號上,記載了4位與鹽有關(guān)的歷史名人,膠鬲、夷吾、傅說已如前述,桓寬是漢宣帝時的學(xué)者,官至廬江太守丞,因生在孟子之后幾百年,不可能進(jìn)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例子,但桓寬所著的《鹽鐵論》卻是古代鹽業(yè)史上最重要的文獻(xiàn)。

          《鹽鐵論》上記載有這樣一句話:“昔孫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馬不秣粟”①,從這話中,可見孫叔敖當(dāng)了楚相,但仍非常儉樸,連妻子也沒穿好衣服,馬沒吃好飼料。

          這樣的“平民總理”,理所當(dāng)然會被孟老夫子看中舉例子。

            孫叔敖早期是“楚之處士”,“期思之鄙人。

          ”隱于海(湖)邊。

          因懷絕世之才,賢名遠(yuǎn)播,被推薦給楚莊王。

          “王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伊(宰相)”。

          之后,吏民皆賀,唯一父老穿粗衣,戴白帽來吊。

          孫叔敖忙正衣冠出迎。

          父老見他誠懇虛心,語重心長地告誡道:“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厚而慎不敢取,君謹(jǐn)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①孫叔敖拜領(lǐng)了這鄉(xiāng)村父老的教誨,從此嚴(yán)于律已,奉法自守,持廉至死,一心為民造福,他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耕,富國強(qiáng)兵,親自指揮楚軍大破晉軍。

          精心“治楚三年,而楚同逐霸。

          ”②孫叔敖治楚期間處處為老百姓著想,辦了不少利民便民之事。

          當(dāng)時,楚國通行貝殼形狀的銅幣,叫“蟻鼻錢。

          ”楚莊王嫌重量大輕,令將小幣改鑄成大幣。

          但實行之后,“百姓不便,皆去其業(yè)。

          ”市令稟告孫叔敖:“市亂,民莫安其處,次行不定。

          ”孫叔敖聽后,立即命令罷去新幣,恢復(fù)舊幣。

          然后向楚莊王稟報。

          莊王贊同,結(jié)果“下令三日而市復(fù)如故。

          ”③孫叔敖在管理市場中,也涉及到了鹽的問題。

          鹽是生活必需品,應(yīng)該怎樣計量呢。

          “漆千斗,糱曲鹽豉千苔,或作臺,器名有,孫叔敖云:、瓦器受斗六升。

          ”④后人記載:“鹽十二兩七銖一黍十分之一為升。

          ”⑤由此可見,孫叔敖事無巨細(xì)都納入管理范圍,連裝鹽的器具計量也受到他的關(guān)注。

          把百姓的生活小事當(dāng)成大事進(jìn)行精細(xì)管理,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擁戴,經(jīng)他治理的楚國:“道不拾遺,門不閉關(guān),而資賊自食。

          ”⑥后代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由此將孫叔敖列為《循吏列傳》第一人。

           ?、佟尔}鐵論·卷一通有第三》 ①《說苑·敬慎》 ?、凇秾O叔敖廟碑記》 ③《孫叔敖廟碑記》 ?、堋锻ǖ洹な池浭弧? ⑤《通典·食貨十》 ?、蕖读信畟鳌贰  驹摹俊 O叔敖為楚令尹,一國吏民皆為賀。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

          孫叔敖正衣冠而見之,謂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盡來賀,子獨后吊,豈有說乎?”父曰:“有說:身已貴而驕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權(quán)者君惡之,祿已厚而不知足者患處之。

          ”孫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聞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謹(jǐn)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釋】 ?、倭钜?yǐn):楚國官名,相當(dāng)于宰相。

          ②國:指都城。

           ?、鄣酰旱跹洹?/p>

          ④不肖:不能干,沒有賢德。

           ?、菔芾裘裰福阂饧磽?dān)任宰相一事,這是一種謙虛的說法。

           ?、藁继幹簽?zāi)禍就隱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發(fā)將自己看低。

            【譯文】  孫叔敖作楚國的令尹,一國的官吏和百姓都來祝賀。

          有一個老人,穿著麻布制的喪衣,戴著白色的喪帽,最后來吊喪。

          孫叔敖整理好衣帽出來接見了他,對老人說:“楚王不了解我沒有才能,讓我擔(dān)任令尹這樣的高官,人們都來祝賀,只有您來吊喪,莫不是有什么話要指教吧

          ”老人說:“是有話說。

          當(dāng)了大官,對人驕傲,百姓就要離開他;職位高,又大權(quán)獨攬,國君就會厭惡他;俸祿優(yōu)厚,卻不滿足,禍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

          ”孫叔敖向老人拜了兩拜,說:“我誠懇地接受您的指教,還想聽聽您其余的意見。

          ”老人說:“地位越高,態(tài)度越謙虛;官職越大,處事越小心謹(jǐn)慎;俸祿已很豐厚,就不應(yīng)索取分外財物。

          您嚴(yán)格地遵守這三條,就能夠把楚國治理好。

          ”  百里奚  百里奚是秦繆(穆)公時期的賢相。

          他是虞國人,早年生活貧困。

          后發(fā)憤出去闖蕩,先在虞國聘為中大夫。

          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作為晉國公主的陪嫁小臣隨同前往秦國。

          他深感屈辱,半途逃到楚國,可得不到重用,被分配去放牛。

          后來因蹇叔推薦,秦繆公知道了百里奚賢智,想高價從楚國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許,就派人用五張黑公羊皮換回了百里奚。

            “秦繆公使賈人載鹽于衛(wèi),征諸賈人,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羚羊之皮,使將車之秦。

          繆公觀鹽,見百里奚”。

          ①從歷史記載中可看到,百里奚是由商人買來負(fù)責(zé)運鹽到秦國的,因百里奚在楚國放過牛,運鹽過程中,他的具體工作則是負(fù)責(zé)照料管理拉鹽車的牛。

          秦繆公觀鹽時,見到百里奚,發(fā)現(xiàn)這些拉鹽車的牛,長途跋涉后,居然一頭頭膘肥體壯,很感興趣,就問百里奚:“‘任重道遠(yuǎn)以險,而牛何以肥

          ’,對曰‘臣飲以時,使之不暴;有險,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

          ’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其沐浴為衣冠與坐。

          公大悅。

          ”②從百里奚照料管理牛的經(jīng)驗中,秦繆公認(rèn)定了百里奚是位治國的賢才,經(jīng)過長談考查后拜其為相,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

            百里奚被重用后,雖居高位,但他勞作不乘車馬,暑熱不張傘蓋,在都城行走不用車馬隨從,不用甲兵護(hù)衛(wèi)。

          這樣的好官,理所當(dāng)然受到世人的贊許和尊重。

          百里奚死后“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春者不相許。

          ”這感人的場面至今仍有極其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百里奚相秦期間,內(nèi)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于民眾。

          同時在外交上施德諸侯,樹立秦國威信,使地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qiáng)大起來,為秦國取得了霸主。

            晉獻(xiàn)公滅虞,俘虜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將他們作為穆姬的媵人(隨嫁的人)陪嫁到秦國。

          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隸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陽),被楚國人捉去。

          秦穆公胸懷大志,卻苦於無賢才輔佐。

          有人告訴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請,卻得知百里奚已經(jīng)逃到楚國。

          秦穆公愿以重金贖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給。

          於是派使者到楚,說:「中國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貴國,請允許我方用五張公羊皮將他贖回。

          」楚國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錢,也就答應(yīng)了秦的要求。

          當(dāng)七十馀歲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國時,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桎梏,與他商談國事。

          百里奚說:“我是亡國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詢

          ”穆公說:“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擄,并不是你的過錯。

          ”堅持向百里奚討教,兩人一直談了三天,穆公十分高興,以百里奚為國相。

          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張公羊皮贖回來的,所以人稱其為「五羖大夫」。

          百里奚辭讓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

          蹇叔賢能而不為世人了解。

          當(dāng)年我在外漫游受困於齊,不得已向別人乞討,是蹇叔收留了我。

          我因此想到齊君無知那兒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與無知一起被殺。

          我到周地,見王子頹喜歡牛,就以養(yǎng)牛去接近他。

          后來,王子頹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誅。

          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

          我也知道虞君不會信用我,只是為了那一份俸祿和爵位,暫時留下來,想不到就當(dāng)了俘虜。

          從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賢能。

          ”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禮品,將蹇叔請來秦國,任命他為上大夫。

            秦國要發(fā)展,首當(dāng)其沖的是其東鄰晉國。

          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秦穆公將注意力集中於晉。

            晉獻(xiàn)公晚年,驪姬之亂,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

          穆公九年(前651)晉獻(xiàn)公死,驢姬子奚齊繼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殺死。

          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送夷吾回國繼位,為晉惠公。

          后來晉惠公對秦國卻以怨報德,前648 晉國旱災(zāi),秦穆公運了大量粟米給晉。

          十四年(前646),秦國發(fā)生饑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zāi),反而乘機(jī)出兵,於次年攻秦。

          雙方在韓原大戰(zhàn),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

          秦國以晉惠公交換晉國河西(黃河以西)五城,把疆域擴(kuò)充到黃河西岸。

          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輔佐下,秦國開地千里,稱霸西戎,尤其是百里奚「謀無不當(dāng),舉必有功」。

          而且為人樸素,工作勤勞。

          雖身為秦國大夫,卻毫無架子。

          去世時,秦國男女悲傷留涕,孩子們停止唱歌,工役門都喊不出聲了。

          聲明 :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hù)知識產(chǎn)權(quán),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權(quán)保護(hù)條例》,如果我們轉(zhuǎn)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quán)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聯(lián)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話經(jīng)典語錄 jinzzs.com 版權(quán)所有

          友情鏈接

          心理測試 圖片大全 壁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