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讀后感,隨便什么唐詩讀后感都行,快啊,要求是自己寫的
《春望》讀后感 一首好詩,必須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詩請越深,則詩味越濃。
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滿憂國思家感情的好詩。
這首詩寫于公元757年3月,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軍屠殺、搶劫的種種殘狀,感慨萬千。
山河依舊,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詩人眼中的卻是滿目凄涼。
因此,詩人不禁發(fā)出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嘆。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幾句詩,把國事家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生動地寫出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災難和詩人憎惡戰(zhàn)爭、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精神。
回顧中國的歷史,就是一副長長的戰(zhàn)爭圖畫。
從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到明清兩朝,歷代的統(tǒng)治階級為了爭當權利至高無上的帝王,發(fā)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戰(zhàn)爭,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
到了近代,則更是內憂外患,戰(zhàn)火連綿,人民得不到安寧,國家得不到發(fā)展。
二場鴉片戰(zhàn)爭,我國不僅失去了最大的藝術瑰寶——圓明園,而且還割地賠款,失去了大片寶貴的土地和無數金銀珍寶。
抗日戰(zhàn)爭,雖然是一場捍衛(wèi)國家民族尊嚴、保護領土完整的正義之戰(zhàn),但同樣也給人民帶來了無窮苦難。
日本強盜在中國實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啊。
好不容易趕走了日本侵略者,蔣介石又發(fā)動了內戰(zhàn),八年抗戰(zhàn)再加三年內戰(zhàn),中國真正變成了一個滿目瘡痍的貧困國家。
只到改革開放的這二十年,國家才真正得到了發(fā)展,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地聳立起來,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這一切,都只能是在沒有戰(zhàn)爭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
葉嘉瑩說中晚唐詩讀后感
詞也是很美的存在 -------讀《南宋名家詞講錄》有感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 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里面的三種境界竟都出自于詞。
詞其實在唐代已經出現,而在宋朝尤為鼎盛。
唐詩宋詞可稱作國粹,是歷史長河中一顆永不黯淡的明珠。
很多人會說,做人就要活得像個詩人,去尋找所謂詩與遠方。
可人們?yōu)槭裁淳筒徽f詞人呢
其實詞對我來說也同樣是中很美的存在。
唐詩宋詞有著很明顯的區(qū)別,單單是它們所表現的氛圍,就打上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很多人喜歡唐詩,因為唐代發(fā)達的經濟沃土,讓唐詩的工整絕句達到了極至。
我則喜歡宋詞,宋朝戰(zhàn)火紛紛,形成了婉約派和豪放派兩大詞派。
長短不一的詞里面既包含豪壯奔放的詞句,簡潔明了的白話文,又會有纏綿悱惻的片語。
截然不同的兩流派摩擦卻產生了溫柔的感情,這種感情大概是對詞的情有獨鐘。
葉嘉瑩是我國古典文學的傳燈人,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古詩詞文賦之中,心中永遠有一方詩詞的凈土。
她說過,“須知寫詩和讀詩乃生命之本能”,詩詞在她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細數一下人生中的所謂浪漫:夕陽,賞花,品酒,琴棋書畫,而詩詞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年人,擁有六十二漫長的詩詞積累,在天下實在難以找到如此之人。
我想,這不僅是一種晚年浪漫,更是尋找生命意義的體現。
我也很欣賞葉嘉瑩先生對古詩詞評價抱有理性的態(tài)度。
在分析到李清照的《聲聲慢》中,賞析疊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指出了這一句疊詞的多余累贅。
她認為凡事都得有個度。
前八個的確寫出了寂寞的感覺,詩人想找一個依托,卻找不到人的氣息,無所依靠。
而后面六字卻太過多余,給人比較故意的感覺。
還有后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她認為把愁直接直白說出了反而沒有了愁味,反而像李煜的《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形象的比喻讓人覺得愁就像水一樣無窮無盡,意境與情感更加到位。
我一直是以欣賞,以仰慕的心情去看待李清照的詩詞作品,沒想到這里葉先生卻將其分析得如此之到位,真是甘拜下風
從這本書里我汲取到了很多。
如疊詞的美感。
疊詞會給人以無形的生動感和親切感。
最早起源于《詩經》中的“楊柳依依”。
光是“依依”一詞就可以想象到翠綠的楊柳在隨風搖曳的身影。
畫面一想象,美到人要窒息。
優(yōu)秀的歌辭之詞一般都有雙重意蘊。
表面上可以平平淡淡,實際上這之中藏著很多“幽咽怨情”。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人生的一切變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陰影構成的。
”這讓我想到了辛棄疾的《青玉案》里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表面上它好像是一首寫與心上人的元日約會的愛情婉約詩。
其實辛棄疾是豪放派詩人,有人說“那個人”其實是他自己。
當時南宋政府腐敗,偏安一隅,詩人在政治上孤身一人,就宛如那個在繁華闌珊燈火下的孤獨人兒。
這是一種又美又凄涼的詞。
里面還介紹了一位我很喜歡的女詞人——李清照。
作者對她的評價也是很高的。
《愛蓮說》中提到“牡丹,富貴者也。
”而李清照卻像極了一朵菊花,端莊清秀,不追名逐利,是古代優(yōu)雅女性的代表。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
早年的李清照享受著人間歡樂,“如夢令”里就描寫了她出游的歡樂自由。
而到了晚期,丈夫去世,國破家亡,詩詞中增添了濃濃的愁思。
在《聲聲慢》和《醉花陰》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株菊花慢慢枯萎的樣子。
記得我曾看過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的賭書潑茶。
年輕之余,兩人很喜歡互斗知識,互問某個典故出自哪本書。
李清照記憶力很強,次次答對都高興得將茶潑到衣裳上,洋溢著茶香。
就連納蘭容若也把兩人的例子寫入詩中:“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不光是詞美,詩人也很美呢。
“詩詞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許不夠好,我的文法、發(fā)音或許不夠正確,但我一講詩,會把我所體會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講出來”。
葉嘉瑩先生發(fā)自內心的對古詩詞的熱愛深深打動了我。
這本書不僅修養(yǎng)了身心,還讓我更了解詞的魅力。
詞真的是很美的一種存在,不亞于詩歌。
感謝宋詞,現在我敢相信,這是世界上最美又最溫柔的東西了。
ps:這是高中時代寫的,不想刪掉就放上來發(fā)揮它的價值ww
選讀一首唐詩,以‘讀唐詩《》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靜夜思》,它是唐朝詩人李白的大記得我近學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讀唐詩》首歌的開頭就是朗誦了這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這首詩訴說的是遠在它鄉(xiāng)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
這首詩雖然只是說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親人,可我覺得他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
他很想自己的母親,很想回到遙遠的家鄉(xiāng)與年老的母親一起度過這寂靜而冷清的中秋之夜。
學古詩的好處有很多。
讀唐詩,豐富我的課外生活,讓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
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讓我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讓我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有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我讀了唐詩以后,覺得自己變得有教養(yǎng)了,不像以前那樣孩子氣,不懂道理。
整個人就像脫胎換骨一樣,成了一個小大人。
唐詩讀后感
唐詩三百首》讀后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這么一些文字發(fā)那萬丈光芒。
它就是古詩,是中國文明的見證。
它,雖然只有短短的幾行字,卻凝聚著幾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
那簡潔而又生動的語言,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中國曾經的歷史文化。
就這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
古詩,他并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
每一首詩,都出自不同詩人之手,這些詩人已文明于世,而這些古詩卻不得而知。
它們是那樣的孤獨,被眾人所遺棄,不被眾人所知。
它們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燦爛。
它們一直在等待著,等待我們的發(fā)現。
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
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fā)現,每一首是都是一個伊索寓言,告訴別人一個深刻的道理。
品讀古詩,能讓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讓事業(yè)的流浪者重新成為有名的人士。
古詩似乎有著讓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細細的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唐詩三百首》,寄托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
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斗。
不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己,創(chuàng)下偉大的事業(yè)。
古詩讀后感怎么寫
關于所有的有點難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
閱讀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秘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tài);“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是一位厭戰(zhàn)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
“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是征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是身在衛(wèi)國的宋國人的思鄉(xiāng)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衛(wèi)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
”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復。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跡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
”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tǒng)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致,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并不平靜的心靈。
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
一切美好的詞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
那么和諧,那么執(zhí)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云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
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我仿佛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秘而悠遠……我仿佛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xù)續(xù),仿佛要告訴我什么……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么。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恒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題。
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2、經典古詩文讀后感 “讀經典古詩文,做美少年君子”。
多讀古詩文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我愛讀古詩文。
從開學到現在,我又讀了不少經典詩文,比如《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等,這些古詩不但讓我領略了經典古詩文的美妙,更教會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反映了封建社會貧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
讀了這首詩,我眼前仿佛出現了在烈日暴曬下的農民們,不怕勞累、不怕炎熱,流著滿頭大汗辛勤鋤草、耕地,汗珠兒一串串滴進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
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一粒米飯,都飽含著農民的勞苦,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啊
我想,大家誦讀完這首詩,必定會對糧食的來之不易發(fā)出由衷的感慨。
農民伯伯為了讓大家吃上香噴噴的白米飯,自己在烈日當空的正午下田給禾苗除草,這是多么感人的舉動啊
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們都忘記了節(jié)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他們不知道節(jié)約、不懂得節(jié)約。
我想大聲呼吁:讓我們大家都來愛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費糧食,那可是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成果啊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從節(jié)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的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
粵韻唐詩讀后感怎么寫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
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后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