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后六則讀后感
你給與借鑒子曰:“學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學”和“思”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xiàn)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quán)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chǔ).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jié)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第12章管理者必須管理者讀后感
①讀有感 今天上午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叫使我受益非淺。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位父親用戈壁灘上的白楊樹歌頌了邊疆建設者們服從祖國需要,扎跟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人要有無私奉獻精神,還要有遠大的志向。
②讀有感 今天,我讀了這本書,頗有感受。
這本書講的是森林里發(fā)生的驅(qū)蚊,很吸引人的眼球。
比如:在四季常綠的森林里,雪里的吃奶娃娃、冬客準備上路……我明白了人有人的趣聞,動物的趣聞只有細心的人才會發(fā)現(xiàn),粗心的人是發(fā)現(xiàn)不了的。
我以后要做一個細心的人,不想做一個粗心的人,因為細心對每件事都有好處。
我喜歡《森林報》這本書,我以后要讀更多的書。
③ 今天我們學了這一課,一個聾啞人畫出了栩栩如生的魚,有一個小女孩說魚游到了他的紙上。
作者也在紙上寫給聾啞人,魚游到了他的紙上。
聾啞人卻說先游到了聾啞人的心里。
我們做事情也要學習聾啞人,我們的心里先要想著一件事,想好以后再去做這件事。
④一只想飛的貓 李俍 讀了,我最喜歡這本書中的阿里斯小姐,因為阿里斯小姐堅持要殺死狠毒的大蟒皇后和白足眼鏡蛇及蚱蜢少將等等。
大蟒蛇皇帝常讓他的軍隊來攻擊阿里斯,因為阿里斯把蚱蜢少將丟出去了,才導致這場大戰(zhàn)。
雖然阿里斯力氣小年紀也小,不過在昆蟲眼里她還是很高大的。
⑤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個農(nóng)夫好心救活了一條凍僵的蛇,沒想到蛇反而咬了農(nóng)夫一口而死。
記得我以前??吹膭赢嬈醒蜃宓难蛲嫠r看見一個餓暈的狼,便好心救了它。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發(fā)生了,這只狼竟恩將仇報,吃了羊族的許多羊,十分可惡。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有的惡人是不值得同情的,我們的仁慈是改變不了他們邪惡的本性,到最后,受傷的還是自己。
⑥雪孩子讀后感 以前,媽媽給我讀了的故事,它講了兔媽媽要去找蘿卜,就給小白兔堆了一個雪人。
小白兔在外面和雪人玩后,覺得冷了,就回到屋里坐在爐邊烤起火來,小白兔睡著了。
突然,小木屋著火了。
雪人一邊喊救人,一邊沖進木屋,把小白兔抱到了屋外,雪人化成了水。
這讓我懂得,我們要向雪孩子學習,為了救人甘愿犧牲自己。
這是多么崇高的舍己救人的精神啊
⑦讀后感 今天我們學了這一課。
這一課講了:三個牧童把水塘里的水弄干凈,然后一個姑娘出來了說:“我可以喝這井里的一口水嗎
”男孩說:“我們把水弄干凈就是供大家喝的”姑娘說:“我為你們?nèi)齻€人的健康喝三口水”然后姑娘說:“你們?nèi)ふ倚腋0?/p>
十年之后我們再在這相見”三個牧童就去尋找幸福。
十年之后一個孩子的了醫(yī)生,一個孩子做過任和工作,一個孩子在耕田。
他們都找到自己的幸福。
8、篇二:讀后感 這本書是商曉娜姐姐寫的,我嘛,覺得商曉娜姐姐是個天才,因為她寫的小豌豆讓我看后樂的直跳不停,我和媽媽一起共讀完了都覺得很有意思。
商曉娜姐姐想的詞語可真豐富呀
比如香噴噴、高高興興等,還有一個很好的句子是:眼淚在眼眶里打轉(zhuǎn)轉(zhuǎn)。
我和媽媽也在小豌豆這本書里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喜歡小豌豆這本書。
⑨讀《木偶奇遇記》有感 毛家瑋 我用兩天的時間讀了一本《木偶奇遇記》。
這本書真是太精彩了,我一看就入迷了。
書中講述了一個神奇木偶的故事。
它叫皮諾曹,能走、能跑、能跳,還會說、會哭、會笑。
它原來很調(diào)皮但沾染了許多惡習。
但它知錯就改,最后變成了一個好孩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的感觸很深,小皮諾曹的缺點其實在很多同學身上都存在,只要知錯就改,就是一個好孩子。
⑩《小獅子愛爾莎》讀后感 我讀了《小獅子愛爾莎》這篇文章后,感受很深。
特別是當愛爾莎發(fā)高燒時,愛爾莎和主人睡在一起。
換成是普通人別說是獅子就是貓也得相處很多年才行。
動物也是會有感情的。
只要你好好對待動物,幫助動物。
幾年后他也會好好的對待你,幫助你。
來源自網(wǎng)絡,望采納~
活法第二章讀后感
女人的尊嚴與愛 ——《簡愛》讀后感 《簡愛》是一部帶有自轉(zhuǎn)色彩的小說,它告訴人們一個人生的真諦。
《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溫柔,清純,喜歡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盡管她家境貧窮,從小失去了母愛,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眾,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靈魂深處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種非常敏感的自尊。
她描寫的簡愛也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著極其強烈的自尊心。
簡愛生存在一個寄人籬下的環(huán)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許正是因為這一切,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性格,一種可戰(zhàn)勝的內(nèi)在人格力量. 她堅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種光明的,圣潔的,美好的生活。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反而認為他們是平等的。
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個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談的人,并且深深愛上了她。
而當他們結(jié)婚的那一天,簡愛知道了羅切斯特已有妻子時,她覺得自己必須要離開,她雖然講,“我要遵從上帝頒發(fā)世人認可的法律,我要堅守住我在清醒時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瘋狂時所接受的原則”。
但是從內(nèi)心講,更深一層的是簡愛意識到自己受到了欺騙,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戲弄,因為她深愛著羅切斯特。
但簡愛做出了一個非常理性的決定。
在這樣一種愛情力量包圍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誘惑之下,她依然要堅持自己作為個人的尊嚴,這是簡愛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jié)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他自己也成了一個殘廢,但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自己的尊嚴和真愛。
在當今社會,人們都瘋狂地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
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
很少有人會像簡愛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
《簡愛》所展現(xiàn)給我們的正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愛情,還有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尊嚴。
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人的心靈。
簡愛第三至四章讀后感
《簡.愛》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傳世之作。
它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都采取獨立自主、積極進取態(tài)度,敢于斗爭、敢于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小說以其真切感人的情節(jié)和細膩傳神的筆法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
一,苦難的童年 (1___4 章) 地點:蓋茨黑德府 人物:瑞德太太(舅媽) 伊麗莎 喬治娜(表兄妹) 約翰.瑞德 貝希(傭人) 阿波特 梗概: 簡.愛在出生不久便父母雙亡,舅舅收養(yǎng)了她,但不久舅舅也亡故了。
舅媽一直視簡.愛為一家人的沉重負擔,并極其討厭她的一舉一動。
于是,在舅媽家度過的童年時期,簡.愛遭受了巨大的磨難。
最終,在十歲那年,她被送到了洛伍德義塾——
讀后感200字左右30篇
冰心的《繁星·春有感,200個字左,你自己再加工下吧. 好雨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春雨,潤澤的.愛,滋潤的則是心靈.讀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在生命路的兩旁,我們大家永永遠遠都會領(lǐng)略到那小桔燈般的愛光的照臨,重溫生命有極、愛心無價. 最愛那首:“童年啊!是夢中的真 是真中的夢 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它觸動了我們心中對于童年的美好回憶. 讀冰心奶奶的文字,你會體會到“友情”、“家人”、“母親”、“孩子”……是一個個多么美麗甜柔的“名詞”!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高爾基《童年》的每章簡介、讀后感
故事介紹 《童年》各章內(nèi)容簡介(共十三章)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
她善良、聰明、能干、充滿愛心,是千千萬萬俄羅斯女性的優(yōu)秀代表,本章末尾用充滿詩意的美好語言 描寫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個光彩照人的平凡而偉大的人物形象。
年過花甲的外婆跟三、四歲的“我”見面時的第一次“對 話“生動活潑,風趣盎然。
早已過不惑之年的高爾基,以三、四歲兒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為,真實而生動地描寫、反映當時的 客觀現(xiàn)實,深刻而準確地表達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觀點和感情。
語言簡潔生動,非常口語化,非常適合人物的口吻和當時的語言環(huán) 境;情節(jié)畫龍點睛,人物栩栩如生。
不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這個顯著的特點和優(yōu)點。
《童年》開篇就寫得十分精彩。
它 可以摘出來絕不止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從譯者加的標題就可以大體知道本章內(nèi)容:一、“外祖母的出現(xiàn)”;二、 “父親的去世和弟弟的降 生”;三、“父親的安葬”;四、“伏爾加河上的風光”。
《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許多篇這樣的優(yōu)美散文組成的。
《童年》可以比擬為一 串珍珠項鏈,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顆晶瑩剔透的珍珠。
比如本章就藏著好幾顆這樣的珍珠。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塊,也就是三篇優(yōu)美、精彩的散文。
它們可以分別標題為:“兄弟斗毆”、“兇殘的外祖父”、“外祖父來病床看我”。
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
小說寫外祖父毒打外孫們的兇殘,令人慘不忍睹,毛骨悚然。
后來他來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覺得此 老頭兒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雖然他的兇狠不能原諒,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別是在讀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 “我”識字和講人生哲理以后。
第三章分四大塊,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說組成。
它們也可以有明確的標題。
一、“一雙金不換的手”。
伊萬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 場購物時也會替外祖父省錢當小偷;二、“熱鬧的家庭舞會”,主角是伊萬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
他當然也是舞會的核心;四 、“小茨岡的慘死”。
別號“小茨岡”的伊萬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養(yǎng)子,從他生下來被遺棄到他的慘死,寫得有血有肉,有情有 愛。
小茨岡是個善良、勤勞、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時最好的朋友。
他的慘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兩人直接有關(guān),但根原還在于 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會頑癥。
第四章著重寫外婆,寫她對上帝的虔誠,對人的良善、忠厚,對丈夫的容忍、體諒;寫她的聰明, 能干,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 ??;火災里指揮若定,火災后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梁柱,是“我“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
小說對火災場面的描寫非常精 彩。
第五章可分上、下兩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講自己的苦難身世。
兩人都是早年喪父的孤兒,都曾跟著母親沿街乞討,后來也都憑著 聰明能干、吃苦耐勞而自立, 最后共同掙到目前這種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識字和給“我”講述自己的人生體念和生活哲理。
他對“我”的好奇 心有問必答,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透徹明了。
第六章寫大舅米哈伊爾為了爭奪家產(chǎn)帶領(lǐng)流氓沖擊、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
這不僅深刻地揭露了這個逆子的兇惡嘴臉和丑惡行徑,也 客觀地暴露了千千萬萬小市民家庭的尖銳矛盾。
在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戰(zhàn)斗”中,阿廖沙“我”擔任了火線偵察兵的腳色,寫得有聲有 色,相當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標題為“我注視街上的敵情” 的優(yōu)美散文。
這次“戰(zhàn)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勸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磚頭咂傷 了手,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也可以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主要寫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兩個上帝。
外婆的上帝慈悲為懷,賜福人類,主宰一切,洞察萬 物,外祖父的上帝專橫跋扈,法力無邊,嚴厲殘酷,人人害怕。
這種對比通過生動的文學描寫展現(xiàn)出來,絲毫沒有概念化的說教,寫 得十分精彩,耐人尋味。
下篇主要寫街上的所見所聞后的痛苦感受,順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惱。
“我”就是在這種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下 生活和成長的。
上篇是寫“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環(huán)境,下篇是寫“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
兩方面都是明顯影響我世界觀 和人生觀形成的客觀因素。
這顯然是上、下兩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也可分為上、下篇。
上篇描繪了外婆講童話的情景、本領(lǐng)和記錄下來《隱士和勇士》這篇優(yōu)美迷人的童話;下篇介紹了“我”的 第一個知識分子朋友,一個 不知真名實姓、只知外號“好啊”的“外人”和“怪人”,并且著重敘述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上、下篇之間的內(nèi)容通過“怪人”聽外婆講童話的 場面聯(lián)系起來。
小說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讓讀者心領(lǐng)神會“好啊”和外婆的某種尷尬關(guān)系。
“好啊”是他的口頭禪,直譯是:“ 好事情”。
(93——109頁) 第九章也可以分成上、下篇。
上篇寫“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說很重視大人講故事對兒童的影響。
馬車夫就常給“我”講故事,雖然 他的講故事本領(lǐng)比外婆、外公差多了。
本章最精彩的情節(jié)是“我”與三兄弟的友誼。
下篇寫“我”和 “三個小少爺”的友誼。
“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朋友對一個人“心靈面貌“和世界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小說如實地寫了“我”對三個小少爺?shù)暮酶泻土w慕。
外婆支持“我”和三 兄弟的友誼,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親上校奧夫相尼科夫禁止他們交往,甚至馬車夫彼得也堅決反對。
馬車夫跟“我”因此發(fā)生了爭吵 ,這次“爭吵”成了聯(lián)結(jié)上、下兩篇的紐帶。
第十章寫“我”母親的突然回家和新產(chǎn)生的家庭矛盾。
一個年輕喪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強的不幸女人,在多年離家之后帶著痛苦回到 替她撫養(yǎng)兒子的、孤苦年邁的父母家長住,由此帶來的家庭矛盾和沖突,是不言而渝的。
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過去就是、現(xiàn)在仍然 是父女矛盾、沖突、爭吵、鬧架的焦點和導火線。
小說先是詳細地寫了母親和“我”第一次見面的情景,接著寫了母子之間因為“背詩” 而爆發(fā)的一次爭吵;最后又重點寫了父女之間因婚姻問題而爆發(fā)的一次大鬧架,外祖父氣得跪在女兒面前,接著又無故把外婆打傷。
爭吵和鬧架成了家常便飯;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這樣打發(fā)日子
第十一章主要寫母親回來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親與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雖然用筆不多,寫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說又止;其次寫 表哥薩沙的逃學和逃跑。
表哥和 “我”都是可憐的孤兒,他沒有親母,繼母對他不好。
小說對他的逃學寫得非常生動具體。
但本章的重 點內(nèi)容還是外婆給“我”講父親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寫母親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寫“我”的這個“傷心事件”對自己心靈造成的創(chuàng)傷,寫這兩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 全破產(chǎn),搬家不斷,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幾乎真的要上街討飯了。
“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母親再嫁的事實。
可以說,家庭矛 盾主要表現(xiàn)在“我”和母親之間。
也重點寫了上學讀書,特別寫到一位熱愛兒童、循循善誘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寫外祖父與外婆分家過日子,寫“我”檢破爛為生,寫“我”與幾個小朋友去河邊偷木板賣錢,寫這些小伙伴們艱難的生活和彼 此的友誼,寫母親的死,最后,寫“我”不得不走向“人間”。
所有這些內(nèi)容,乍看很零亂,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因為它們都在 寫一個“窮”字。
《童年》的悲劇是以母親之死這悲慘的一幕結(jié)束的。
人物性格 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
對誰都很忍讓,有著圣徒一般的寬大胸懷。
外祖父: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jīng)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的剝削手下的工人。
阿廖沙:在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中仍保持這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童年》描述了阿列克謝在父親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過的童年歲月。
在年幼的阿列克謝眼里,成人的世界是那樣的丑陋與無情;母 親在感染霍亂而死的父親遺體旁聲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里,舅舅們整日為了家產(chǎn)爭吵斗毆、愚弄弱者,家里強壯的男性欺負 毆打女人、毒打兒童;同時在這個家里,小阿列克謝始終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受到外祖母講故事的熏陶。
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謝暗 淡的童年歲月里閃耀著母性的光輝,帶給了小阿列克謝一生的愛和感激。
《童年》中所描述的外祖父一家的生活狀態(tài),正是作者高爾基苦難的童年生活,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別是 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
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丑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yōu)秀的普通 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
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yǎng)成 不向丑惡現(xiàn)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寫阿廖沙的童年,三部曲中的另外兩部《在人間》、《我的大學》主要敘述阿廖 沙的青少年經(jīng)歷。
為使讀者對阿廖沙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這里簡介一下后兩部作品的內(nèi)容。
《在人間》描繪阿廖沙歲 走向社會外出謀生的經(jīng)歷。
他備受生活煎熬,做過各種工役,受盡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體驗了社會生活底層的艱辛 ,認識到人性的丑惡。
不過,外婆的善良、廚師的正直、瑪戈爾皇后的博學,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同文物鑒定人、司爐工、木 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與復雜。
他酷愛書籍,利用一切機會讀他所能碰到的書籍,為此吃了種種苦頭。
《我的大學》描 寫他在喀山時期的活動與成長經(jīng)歷。
他16歲報著上大學的愿望來到喀山,但理想無法實現(xiàn),喀山的貧民窟與碼頭成了他的社會大學 。
他無處棲身,與人共用一張床板。
在碼頭、面包房、雜貨店到處打工。
后來,因接觸大、中學生、秘密團體的成員及西伯利亞流放 回來的革命者,思想發(fā)生變化。
他閱讀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直至參加革命活動。
在革命者的引導之下,擺脫了自殺的精 神危機。
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jīng)驗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
1914年俄國作家梭羅古勃在《作家日記》中談到高爾基自傳 體小說三部曲時寫道:“我邊讀邊感到遺憾。
我不由得想起列夫·托爾斯泰那充滿芬芳氣息的童年。
相反地這里卻是打架,斗歐,鞭笞 ……簡直是一種在心理上不可理解的施虐狂。
”的確,整篇《童年》中所描繪的是一種濃厚的、色彩斑斕的、離奇的難以形容的生活。
那段生活,仿佛是由一個善良而且極端誠實的天才美妙的天才講出來一個悲慘的童話。
在那種黑暗生活中,殘酷的社事情太多了。
小 孩子做錯了一點事,要脫掉褲子挨打;父子兄弟間為了分家,吵架斗毆,甚至打得頭破血流;外祖母毫無過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 打腳踢;米哈伊爾舅舅為了尋開心,用燒紅的頂針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母親跪在地上請求繼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繼父卻用他穿著靴 子的腳狠狠地踢她的胸部;格里戈里為外公干了一輩子活,當他雙目失明,喪失勞動能力時,卻被趕出染坊,流浪街頭乞食為生;外 公不但殘酷剝削工人,而且六親不認,與老伴一起煮茶時,茶葉也要放在手心里細細數(shù)過,生怕自己吃了虧。
最后,又把老伴與外孫 趕出家門,讓她們自謀生路。
但盡管作品中描寫了那麼多目不忍睹的慘事與丑事,整部作品仍然象陽光透過云層一樣放射出了樂觀主 義的思想光輝。
主人公阿廖沙沒有被艱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壓倒,他滿懷信心,奮斗拼搏,沖破種種障礙與不幸,不斷探索新生 活,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內(nèi)容上帶上了積極的色彩。
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 的齷齪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丑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
我每次都懷著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
因為這就是活生生 的丑陋的生活現(xiàn)實,這種現(xiàn)實目前還存在著。
要改變這種現(xiàn)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齷齪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 就必須透徹地了解這種現(xiàn)實。
”“我描寫現(xiàn)實生活中的這種丑惡行為,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原因:雖然這些丑行令人惡心,使我們感到 壓抑;雖然它們扼殺了無數(shù)美好的靈魂,但俄羅斯人的心靈仍舊是那樣健康、年輕,正在克服并且最終能夠克服這種丑惡的行為。
”“ 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
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 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fā)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
”這一方面表明了高爾基 的美學原則: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為喚醒人們的重視,從而徹底消滅它,并且堅信人類社會有一種真善美的自 我調(diào)節(jié)機制。
另一方面也表明高爾基寫童年的悲慘經(jīng)歷,目的不是為了向人顯示他是多麼值的同情與可憐,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童 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讀者,無論環(huán)境多麼惡劣,生活多麼艱難。
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懷著一顆向上的 心,在齷齪的環(huán)境下也能培養(yǎng)出健康、正直的心靈。
因此,我們說全書的思想內(nèi)容表現(xiàn)上是積極向上而非頹廢委靡的。
作品主要塑造 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敘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
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 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
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討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內(nèi)心世界的刻 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里面。
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細,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輒就打人 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發(fā)作。
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yè)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 伙計,甚至六親不認,將替他勞動了一輩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趕出家門,共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謀生路。
有錢時作威作 福,獨斷專行。
破產(chǎn)后更加貪婪吝嗇,品格底下。
物質(zhì)上破產(chǎn),精神上也完全垮掉。
盡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 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纖夫,經(jīng)歷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斗士與勇士。
當他給阿廖沙講到那時的經(jīng)歷時,露 出一種真誠而興奮的表情。
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xiàn)對阿廖沙的疼愛。
但這一切并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
對于外公 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討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復外公。
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于 作者心中,通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骯 臟、齷齪不良品性的否定。
與對外公那類人的厭惡相反,作者通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 敬之情。
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
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 的毆打、兒子的忤逆……都熄滅不了她內(nèi)心深處的仁愛之光。
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講形形色 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
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她沖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 鹽。
因此,盡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并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
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伙子茨岡 與房客“好事兒”。
小伙子茨岡是個棄嬰,被外婆收養(yǎng),長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勞能干,力大無窮,雖然被外公與舅舅當成?! ●R使喚,仍很善良樂觀。
相對于小伙子茨岡來說,房客“好事兒”則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與感悟。
他是祖國無數(shù)優(yōu)秀人 物中的一個,見識遠大,教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
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歡與崇敬的,他們 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向往。
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 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還存在著健康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
作者在作品里寫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蜂窩,一些普 通、平凡的人們象蜜蜂一樣,把自己的知識和關(guān)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里,每個人盡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實著我的心靈,這種 蜜往往是骯臟而苦澀的,但這一切知識仍然是蜜。
”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阿廖沙的與他們 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他們。
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jīng)歷的描寫從側(cè)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
當時的俄國社會處于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于沙皇的統(tǒng)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
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 已經(jīng)不算是罪惡,而且對于半饑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
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
從廣義上講 ,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huán)境造成了阿廖沙的個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