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讀后感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和漫畫家,我最近讀了他寫的《緣緣堂隨筆》,緣緣堂是作者在石門灣的家,后來日軍侵略石門灣時被炸毀。
書中講了作者對童年、親人和家鄉(xiāng)的回憶與思念。
其中我最喜歡的有《我的母親》和關于緣緣堂的幾篇文章,先來說《我的母親》。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了自己對母親的回憶。
他的母親總是坐在八仙椅子上,眼睛里發(fā)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當她探問作者學業(yè)時,她嚴肅;當她歡迎作者歸家時,她慈祥;當告誡作者時,她嚴肅;當關照作者時,她慈祥……作者的母親在他三十三歲時就逝世了,可作者對她的記憶還那么深,在這段回憶中,有快樂還有懺悔。
作者因為接受了母親的表揚,可沒全接受母親的批評。
正如文中所說的:“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他為此感到有點懺悔。
他在文章中還表現(xiàn)出了他對母親深厚的感情與猶新的記憶。
寫緣緣堂的幾篇文章令我記憶更深。
他先介紹了緣緣堂是他親手設計的,并且在屋里的陳設上一直堅持他的風格,別人給他一個黑人木雕,他不要。
因為他認為緣緣堂的性格是和平幸福的,這種“殘忍而非人道”的東西不適合它。
從有“緣緣堂”這個名字開始,作者已經把這房子當作一個有生命,有個性的人來看待了。
而這種“簡單樸素”、“和平幸?!钡纳钫亲髡咚蛲?。
“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歸宿之處。
”從這里我讀出了作者與五歲多的緣緣堂結下的深厚的感情。
在這個樸素的院落中,有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的歡喜暢快、秋天的安閑舒適、冬天的溫暖安逸,還有書香陣陣、歡聲笑語……這都是讓作者不斷回想的記憶。
可是當日軍侵略,攻破杭州與上海,作者在這些文章中多次寫到石門灣也被攻破。
他和家人當時為了保命,被迫離開緣緣堂,逃到別的地方去了。
但是他對緣緣堂是那么的依依不舍,“與其死在野外,不如與你(指緣緣堂)同歸于盡,所以我們大家站著不動,幸而炸彈沒有光降到你身上”。
他是那樣的愛緣緣堂,可是他沒想到,這匆忙的一別,竟是他與緣緣堂的永絕。
他相信,緣緣堂被炸毀后,在天上是有它的靈的。
讓我更難忘的是他還認為,緣緣堂若是被敵軍的飛機炸毀的,它一定很不甘心,可它若是被我軍的大炮焚毀的話,它一定很心甘情愿,而且,作者也愿拿緣緣堂換來我軍的勝利。
作者的敢于失舍、忠于國家深深地打動了我。
讀完《緣緣堂隨筆》,作者娓娓道來的一個一個故事像緩緩的泉水一樣深入心田,像清香的茶水一樣沁人心脾,像和風細雨一樣溫潤人心。
我領悟了母愛的偉大,我崇敬作者的愛國,我欣賞作者樸素、和平的內心。
我也希望能有一個像緣緣堂這樣屬于自己的精神花園。
我是初中時漸漸喜歡上文學的,引導我走上散文、隨筆創(chuàng)作道路的啟蒙老師,影響我的文風最大的就是那本《緣緣堂隨筆》。
說起初讀《緣緣堂隨筆》還真有點緣哩。
一天,語文老師叫我到他的辦公室去,老師的辦公桌玻璃臺板上放著一本《緣緣堂隨筆》。
那時人小,覺得這本書好怪,取了這樣一個叫人看不懂的書名。
語文老師見我對《緣緣堂隨筆》有興趣,就說:“你拿去看看,看完后再來說說體會和收獲。
”我是讀了《緣緣堂隨筆》才開始認識豐子愷先生的,覺得他的文筆寫的雖然是身邊小事,自然樸實,但小中見大,寓意深刻,篇篇文章是那樣雋美、耐讀。
特別是那些漫畫插圖信手拈來,盡管寥寥數(shù)筆,但生動無比,給人以充分想象。
后來看了豐先生的許多其它作品和不少漫畫,才認識到豐先生的多才博學,一生涉及美術、文學、音樂、書法、翻譯等各個領域,并以自己卓越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作品影響了中國的幾代人。
豐先生的作品體現(xiàn)了“曲高和眾,雅俗共賞”,常常是“小中能見大,弦外有余音”,被譽為“現(xiàn)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只是可惜,余生也晚,無福得睹豐先生的瀟灑神韻。
一晃多年,在文革期間,我在南京東路外灘墻上,看到一張美術界造反派批斗上海美協(xié)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豐子愷的海報。
匆匆趕到畫院批判會場,尋找著我夢里也想見到的豐子愷。
有人悄悄告訴我,那個穿著深色服裝,瘦瘦的留著長須的就是。
我遠遠望去豐先生的精神顯得很疲倦,也很憔悴,然而炯炯有神的目光依舊和我在照片上看到的一樣,瘦小的身軀挺得筆直,依舊一身正氣。
我心里默默在對先生說,豐先生你要挺得住,黑云過后就是藍天。
可惜先生終于沒有等到藍天到來,在1975年9月15日,與世長逝了。
人生是有緣的,有了緣即使不相識也總會相知。
1988年我在書店買到了由豐先生的幼女豐一吟先生新編的《緣緣堂隨筆》,又在報紙、雜志上見到一吟先生發(fā)表有關研究豐子愷的文章。
前不久由漫畫家戴逸如引見,我拜訪了豐一吟先生。
真是有緣,一吟先生和我一見如故。
她笑著說:“喜愛豐子愷作品的人,都是好人。
”一吟先生知道我很想去桐鄉(xiāng)石門看看豐子愷先生的故居緣緣堂,了卻敬慕豐子愷先生的一件心愿。
她十分盛情,邀請我去石門一次。
于是我們相約星期六,一吟先生專程陪我和夫人到了石門緣緣堂。
緣緣堂是豐子愷先生親自設計建造的軒敞明亮的黑瓦粉墻中國式的民居。
在1933年建成入住,豐子愷先生曾在緣緣堂度過了5年安閑的創(chuàng)作黃金時期,緣緣堂后毀于抗日戰(zhàn)爭侵華日軍的炮火之下,為之,豐子愷先生大聲疾呼“還我緣緣堂”。
1985年得新加坡廣洽法師資助,由桐鄉(xiāng)市人民政府在舊址按原貌重建。
在緣緣堂小庭院我看到“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在堂前,看到燕子呢喃。
在二樓的老式寫字桌前,我仿佛見到豐子愷先生在畫“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
在“豐子愷書畫精品陳列室”里,見到珍藏著豐先生的大量著作、手稿和遺物,件件展物無不蘊含著主人的品德風范和藝術情趣。
其中一張條幅上有一個明顯的破洞,便問一吟先生。
她笑瞇瞇告訴我:“這幅是我臨摹父親的,有人以為是豐子愷的原作,在偷竊時不小心弄破了,真跡鎖在庫房里。
”一吟先生的漫畫可以和豐子愷先生的畫以假亂真,可見她的繪畫技巧和功力了。
離開緣緣堂,走在石門橋上。
我心想,豐子愷先生的藝術生命一定會像流經其故鄉(xiāng)的石門灣運河水一樣,過去現(xiàn)在乃至將來,都會流淌在中華大地上。
看著身邊的一吟先生,雖年已古稀,然耳聰目明、反應敏銳、思路清晰、步履結實。
我真誠希望她在繼續(xù)她父親事業(yè)的道路上永遠年輕。
有兩篇,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緣緣堂隨筆【閑居】寫讀后感
《緣緣堂隨筆》 ——讀后感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一位廣博的學者,一個平實的凡人,一位真 切的徹悟者,豐子愷,不僅能以其簡潔白描般的漫畫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緣緣堂隨筆》也讓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最近看完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隨筆》,豐先生睿智的思維和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著實讓我敬畏萬分。
他在書中寫道:“我似乎看見,人的心都有表皮。
這表皮的質量與重數(shù),依個人而不同。
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單層的紗布包的,略略遮蔽一點,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瓏的姿態(tài),隱約可見。
有的人的心用紙包,細細摸起來也可以摸得出。
且有時紙要破,露出緋紅的一點來。
有的人的心用鐵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
那是無論如何摸不出,不會破,而真的心的姿態(tài)無論如何不會顯露了”。
和下一句:“我家三歲的瞻瞻的心,連一層紗布都不包,我看見常是赤裸裸而鮮紅的”。
這些話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讓我沉思良久。
在它里面蘊含了鮮為人知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有表皮”。
的確就是這樣,表皮越厚重數(shù)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騙,更堅強,但與別人交往的想法與欲望就會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數(shù)越少就會容易被人欺騙,更脆弱,但會給人感覺很真實,別人就愿意與你交流、溝通。
而瞻瞻呢,卻又不一樣了,他那一顆沒有表皮的、赤紅的卻是童心。
天真、善良這兩種性格正是擁有一顆童心的表現(xiàn)。
另外,豐子愷先生又十分崇拜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是豐子愷先生學藝術時的老師,又是他學宗教的導師。
他的一生,受法師的影響很大。
他還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而弘一法師則住在了第三層上,他住在了第二層上,只能在第二層里徘徊,有時能去望望第三層的風景,卻不能入,不能真正地進到里面。
此外,豐子愷先生總能夠把任何事寫的透徹。
就拿吃瓜子這件事來說吧,他把瓜子的來源、包裝、形狀、吃瓜子的方法全都描寫了出來。
里面有他嗑瓜子時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時,便會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會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沒有辦法,可再次嚼碎的時候他又會停下來,甚至把瓜子拿到離自己稍遠的地方或轉過身去,但又和朋友閑聊時,又會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經吃了好幾粒了。
在這之后便對瓜子產生了恐懼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豐子愷的筆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寫成這樣正是我敬佩豐子愷先生的緣由。
所以,我讀了這本書之后受益匪淺,因為里面充滿著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
但給我印象最深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童心,他是一個佛教徒,但他對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樣是重要的。
童年在豐子愷的筆下充滿了快樂與歡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生活的第三層他也希望能再次擁有童年,擁有童心。
所以,我們也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時間,珍惜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每一分,每一秒。
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記。
概括私塾生活 100字
廬山游記作文600字(篇1)上一年級時我背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從此,在我小小的心里不知道想象了多少遍那云霧飄渺的廬山瀑布,那如銀河落下的雄壯身姿。
我非常想去游覽這以千姿百態(tài)的云霧與秀麗壯觀的瀑布啊。
這個國慶節(jié),父母終于讓我如愿以償,帶我游覽廬山。
我們到廬山時,已經是晚上了,霧非常大,在崎嶇的山路上,我們非常害怕墜崖,因為車燈照不透霧,幸好有車帶路,才平安到達廬山。
我們第一天去玩了花徑、錦繡谷、蘆林湖、蘆林大橋和三寶樹。
錦繡谷又陡又高。
我們爬了1個小時30分鐘才爬到。
蘆林湖很大又很美,真是讓我流連忘返。
第二天,我們去了秀峰,三疊泉。
我們全家去秀峰那里拜了佛,抽了簽。
接著,我們來到了聞名中外的三疊泉。
那時,我已經筋疲力盡了,根本爬不動了,媽媽也是。
我和媽媽準備在離看到三疊泉只有1000多步的地方放棄了,但爸爸說:“不能放棄啊,我們應該馬上就能看到三疊泉了。
”我和媽媽鼓足勇氣,踏著陡峭的石階,邁著艱難的步伐,一步一步向上爬。
人還沒看見瀑布,就先聽見瀑布的聲音,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又像陣陣的風吹過松林。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山路一轉,就看到了廬山三疊泉瀑布,經三級陡崖,凌空瀉下,落差約120米,非常壯美,仿佛千丈青山襯著閃亮的白銀。
我們站在瀑布腳下仰望,“好偉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時時吹來一陣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正如大詩人李白描繪的那樣“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流九天。
”向上看,湛藍的天空中,飄浮著幾朵白云,就象萬頃碧波中的浪花。
向下看,一朵朵云彩在腳下飄,我們在云霧中行走。
蘇軾說的好:“遠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深在此山中。
”廬山被一絲絲云霧所包圍,遠遠看去,一片迷茫的景象,景物若隱若現(xiàn)。
真美啊
廬山是個很好的避暑勝地。
四季都非常涼爽。
建議你們也去玩哦
緣緣堂隨筆其中一篇的讀后感300到400字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52年的歷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詳細的內容,精彩的片段.在譯序中,它還詳細地介紹了《簡愛》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從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許多事.她出生在一個年經濟困頓、多災多難的家庭;居住在一個遠離塵器的窮鄉(xiāng)僻壤;生活在革命勢頭正健,國家由農民向工業(yè)國過渡,新興資產階級日益壯大的時代,這些都給她的小說創(chuàng)作上打上了可見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嗇的塑造了這個天才們.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毀滅之手.這些才華橫溢的兒女,都無一例外的先于父親再人生的黃金時間離開了人間.惜乎,勃郎特姐妹! 《簡愛》這本小說,主要通過簡.愛與羅切斯特之間一波三折的愛情故事,塑造了一個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卻始終堅持維護獨立人格、追求個性自由、主張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頭的堅強女性. 簡.愛生存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huán)境.從小就承受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嫌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沒有絕望,她并沒有自我摧毀,并沒有在侮辱中沉淪.所帶來的種種不幸的一切,相反,換回的卻是簡.愛的無限信心,卻是簡.愛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zhàn)勝的內在人格力量.不幸,在學習生活中,簡.愛仍然是承受著肉體上的受罰和心靈上的催殘.學校的施主羅可赫斯特不但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詆毀她,而且把她置于恥辱臺上示眾.使她在全校師生面前丟盡了臉.但簡.愛仍堅強不屈,化悲憤為力量,不但在學習上飛速進步,而且也取得了師生們的理解. 不久,簡.愛又陷入了愛情的旋渦.個性及強的她同樣保持著個人高貴的尊嚴,在情敵面前顯得大家閨秀,毫不遜色,對于英格拉姆小姐的咄咄逼人,她從容面對. 同樣, 在羅切斯特的面前,她從不因為自己是一個地位低賤的家庭教師,而感到自卑,她認為他們是平等的.不應該因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也正因為她的正直,高尚,純潔,心靈沒有受到世俗社會的污染.使得羅切斯特感到自慚性穢,同時對她肅然起敬,并深深地愛上了她.他的真心,讓她感動,她接受了他.后來,簡.愛發(fā)現(xiàn)羅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現(xiàn),毫不猶豫地離開了他,她對愛情的專一,讓我敬佩. 最后,簡.愛得知,羅切斯特為了拯救在活中的妻子不幸雙目失明.軀體嚴重殘疾,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而同時又妻亡財毀.簡.愛全身心的愛再次投入了他的懷抱. 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個體現(xiàn)新興階級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畫了工業(yè)革命時期的時代精神.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tài)度和敢于斗爭、敢于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變化著的英國19世紀中葉,那時思想有著一個嶄新的開始.而在《簡愛》里滲透最多的也就是這種思想——女性的獨立意識.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簡愛的獨立,早已被扼殺在寄人籬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沒有那份獨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羅切斯特生活在一起,開始有金錢,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沒有那份純潔,我們現(xiàn)在手中的《簡愛》也不再是令人感動的流淚的經典.所以,我開始去想,為什么《簡愛》讓我們感動,愛不釋手——就是她獨立的性格,令人心動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僅這一步就能獨立嗎?我認為,不會的.畢竟女性的獨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種徹底的勇氣,就像簡愛當年毅然離開羅切斯特一樣,需要“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返”的豪邁和膽量.我想,這應該才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應該是走向獨立的決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筆下的簡愛卻把她倔強的性格,獨立的個性留給我們一個感動.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簡愛已作為獨立女性的經典,我希望陽光下,鮮花里有更多的簡愛走出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是美貌,還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實的心胸,都能以獨立的人格和堅強的個性生活.
緣緣堂隨筆讀書筆記300字
巴金先生曾說:我的腦子里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與世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
而豐子愷先生的這本《緣緣堂隨筆》便將巴金腦子里的這個“豐先生”形象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
《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先生的主要散文選。
1927年,豐子愷先生皈依弘一法師,也就是他曾經的老師李叔同,他請弘一法師為自己的住所取名。
尊弘一囑,豐子愷在小方紙上寫了許多他喜歡并且可以相互搭配組合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
他拿了兩次鬮,拆開來都是“緣”字。
遂其寓所起名為“緣緣堂”,他的散文集也因此名為《緣緣堂隨筆》。
這本書里所收的文章并不多,但篇篇精致。
大都敘述他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和事。
比如由瓜子而聯(lián)想到的人生小哲理,比如小時候在私塾里的趣事,比如做學生時的寄宿生活,比如看家里的孩子們歡笑嬉戲……豐先生文風率真樸素,而又常常詼諧幽默,在不經意之間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歡笑之余更多的卻是讓人自然而然地就擁有一種安閑而又豐腴的生活幻想。
郁達夫曾經評價過:對小孩子的愛,是豐子愷散文里的特色。
的確,這本散文似乎就是寫給孩童看的,里面沒有暴力,沒有欲望,沒有紛爭。
反而是雍容恬靜,平和悠遠。
文章里充溢的也是面對孩童那種真誠而又不事雕琢的筆觸,這本書的取材也極為平常,所講述的道理亦十分樸素。
似乎豐子愷先生在寫散文的時候就將他的讀者受眾確定為兒童,也或許,他覺得所有人都擁有孩子那樣單純而又不蒙塵的心靈。
讀豐子愷先生的作品的時候,你會感到自己面對的是一位心地異常善良而又坦率的老者,你在聽他既無保留,也無顧忌地傾吐肺腑。
他會因為女兒阿寶成長為一個少女,離開兒童時代而倍感憂傷。
他這樣寫道:“所悲者,你的黃金時代將要度盡,現(xiàn)實漸漸暴露,你將停止你生活的美麗的夢而開始生活的夢。
舊日天真爛漫的阿寶,從此永遠不得再見了。
”“我怪怨你何不永遠做一個孩子而定要長大起來,一剎那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
”讀到這里,心中難免生出惻隱之感,為這大自然人必生老病死的法則令得一位睿智樂天派的老者傷懷而頗感心酸無奈,于是禁不住掩卷流涕。
同樣的悲傷之情也見于另外一篇名為《白鵝》的小文里,文中的白鵝是作者一位朋友送給他的,他親自抱了回家,養(yǎng)在他在重慶自建的小屋院子中。
在他居住于此屋時,這白鵝是給予他陪伴令院子里有了生氣的一個朋友似的所在。
而后,他賣掉了院子,將白鵝送給了另外的朋友,彼時,他寫道:“這感覺與訣別一個人的時候所發(fā)生的感覺完全相同,原來一切眾生,本是同根,凡屬血氣,皆有共感,現(xiàn)在我寫這篇短文,就好比為一個永訣的朋友寫傳,寫照。
”豐先生對于萬物來自于內心最初的博愛,由此可見一斑。
緣緣堂隨筆從孩子得到的啟示讀后感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想看書不想睡覺,捉一個四歲的孩子華瞻來騎在膝上,同他尋開心。
口問:“你最喜歡甚么事
” 他仰起頭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難。
” 我倒有點奇怪:“逃難”兩字的意義,在他不會懂得,為甚么偏偏選擇它
倘然懂得,更不應該喜歡了。
我就設法探問他: “你曉得逃難就是甚么
” “就是爸爸、媽媽、寶姊姊、軟軟……娘姨,大家坐汽車,去看大輪船。
” 啊
原來他的“逃難”的觀念是這樣的
他所見的“逃難”,是“逃難”的這一面
這真是最可喜歡的事
一個月以前,上海還屬孫傳芳的時代,國民革命軍將到上海的消息日緊一日,素不看報的我,這時候也定一份《時事新報》,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舊報,等候今天的新報的時候,忽然上海方面槍炮聲響了,大家驚惶失色,立刻約了鄰人,扶老攜幼地逃到附近江灣車站對面的婦孺救濟會里去躲避。
其實倘然此地果真進了戰(zhàn)線,或到了敗兵,婦孺救濟會也是不能救濟的。
不過當時張遑失措,有人提議這辦法,大家就假定它為安全地帶,逃了進去。
那里面地方大,有花園、假山、小川、亭臺、曲欄、長廊、花樹、白鴿,孩子一進去,登臨盤桓,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
忽然兵車在墻外過,上海方面的機關槍聲、炮聲,愈響愈近,又愈密了。
大家坐定之后,聽聽,想想,方才覺得這里也不是安全地帶,當初不過是自騙罷了。
有決斷的人先出來雇汽車逃往租界。
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
我們集合鄰人來商議,也決定出來雇汽車,逃到楊樹浦的滬江大學。
于是立刻把小孩們從假山中、欄桿內捉出來,裝進汽車里,飛奔楊樹浦了。
所以決定逃到滬江大學者,因為一則有鄰人與該校熟識,二則該校是外國人辦的學校,較為安全可靠。
槍炮聲漸遠弱,到聽不見了的時候,我們的汽車已到滬江大學。
他們安排一個房間給我們住,又為我們代辦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黃浦江邊的青草堤上,悵望云水遙憶故居的時候,許多小孩子采花、臥草,爭看無數(shù)的帆船、輪船的駛行,又是快樂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鄰人步行到故居來探聽情形的時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經招展在晨風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從此可慶承平了。
我們就雇汽車去迎回避難的眷屬,重開我們的窗戶,恢復我們的生活。
從此“逃難”兩字就變成家人的談話的資料。
這是“逃難”。
這是多么驚慌,緊張而憂患的一種經歷
然而人物一無損喪,只是一次虛驚;過后回想,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發(fā)地出門游覽兩天。
我想假如我是預言者,曉得這是虛驚,我在逃難的時候將何等有趣
素來難得全家出游的機會,素來少有坐汽車、游覽、參觀的機會。
那一天不論時,不論錢,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舉行這游歷,實在是人生難得的快事
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這快味
他們逃難回來以后,常常拿香煙簏子來疊作欄桿、小橋、汽車、輪船、帆船;常常問我關于輪船、帆船的事;墻壁上及門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筆畫的輪船、帆船、亭子、石橋的壁畫出現(xiàn)。
可見這“逃難”,在他們腦中有難忘的歡樂的印象。
所以今晚我無端地問華瞻最歡喜甚么事,他立刻選定這“逃難”。
原來他所見的,是“逃難”的這一面。
不止這一端:我們所打算、計較、爭奪的洋錢,在他們看來個個是白銀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擾擾攘攘的社會,在他們看來都是無目的地在游戲,在演?。灰磺薪ㄔO,一切現(xiàn)象,在他們看來都是大自然的點綴,裝飾。
唉
我今晚受了這孩子的啟示:他能撤去世間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網,看見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我在世智塵勞的實生活中,也應該懂得這撤網的方法,暫時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
唉,我要向他學習
緣緣堂隨筆每章概括
《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先生的主要散文選。
1927年,豐子愷皈依弘一法師,在江灣永義里的寓所舉行了儀式。
豐子愷并請弘一法師為自己的住所取名。
尊弘一囑,豐子愷在小方紙上寫了許多他所喜歡而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拆開來都是緣字,遂名寓所為緣緣堂。
當即請弘一法師給寫緣緣堂橫額。
后豐子愷幾經遷移,于1933年在故鄉(xiāng)石門灣老屋的后面,建造了緣緣堂。
豐子愷是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和文學史上一位著名的鄉(xiāng)土漫畫家和散文家,1898年誕生在浙江桐鄉(xiāng)縣的石門灣,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七個春秋,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風尚習俗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書中富有濃郁鄉(xiāng)土風情的漫畫,雋永疏明語淡意深的散文,再輔以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自然風貌、民俗鄉(xiāng)情的攝影圖片,讓酷愛水鄉(xiāng)文學的朋友讀之心弦撥動,倍感親切。
目錄: 一、憶兒時 二、私塾生活 三、寄宿舍生活的回憶 四、我的母親 五、學畫回憶 六、懷李叔同先生 七、我與弘一法師 八、從孩子得到的啟示 九、華瞻的日記 十、給我的孩子們 十一、兒戲 十二、送阿寶出黃金時代 十三、漸 十四、春 十五、云霓 十六、秋 十七、初冬浴日漫感 十八、生機 十九、隨感十五則 二十、窮小孩的蹺蹺板 二十一、肉腿 作者簡介: 豐子愷(1898-1975),曾用名豐潤、豐仁、嬰行,號子愷,字仁一浙江崇德人、我國現(xiàn)代畫家、散文家、漫畫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
他的文章風格雍容恬靜,富有詩意;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幽默風趣,反映社會現(xiàn)象,深受人們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