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給大學生的讀物:詩歌,小說,名著
關(guān)于詩歌我首先推薦的是中國的古典詩歌,從詩經(jīng)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另外我想說的中國詩最好也要看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詩,真的是很有靈氣的。
外國的詩首先要看看荷馬史詩,對我們有幫助的。
英國的詩人也很有靈氣的,如湖畔詩人,雖然他們政治上我們不可以接受,但詩歌真的是不錯,另外三大古典詩人的詩一定要看,尤其是拜倫的恰爾德游記和西風頌。
俄羅斯詩人中不要說普希金詩歌絕對是一塊不可不看的珍珠。
不知道你還有興趣看法國的惡之花,充滿哲學氣息。
近代詩歌我推薦的不多,也只有北島海子等的詩我愿意看,也值得看。
小說絕對是文學的主體,我也是一個特愛看小說的人,古今中外都漁獵。
第一我還是愿意看我們自己國家的小說,因為外文學的不好,要看序言才明白,何況有些翻譯的人亂搞,我要看也看一些大家的,如傅雷的法文小說。
說到中國的小說,我想一定要看四大名著,而且也要多看多體會,不要多大在呼別人的讀后感,一定要自己的。
我國的古小說不是很多,但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是要看的,更要看的是大學生了,另外世說新語最好也看,多明白古文人怎么想的,怎么思考。
我認為大學生要少看些歷史小說,特別是今人胡扯的。
近代小說除魯迅張愛玲等大家的,另外一些不是為大家所知的也要看看,圍城是要看的,另外不要多在乎是否是革命小說,他們中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們青年人看的,如林海雪原青春萬歲等。
對于外國的小說,我正在努力學習外語,期望能早點看懂原文,不過現(xiàn)在我們也還是能看一些的,結(jié)于當代大學生,我認為最應該看的一本書是罪與罰,鋼鐵是怎么煉成的也是應該看的,一些意識流的小說我們要多多接觸,如羅曼羅蘭和薩特的書,南美的百年孤獨我也喜歡看。
日本的一些小說如源氏物語和雪國以及其他人的書要好好看,但不要太看現(xiàn)代化的。
還有,我希望大家可以看下金瓶梅,可不要鉆進誤區(qū)里面了。
現(xiàn)代小說看看路遙的和上海派的吧,不要過多。
除了小說詩歌,我還想極力推薦一些書給大家,如古代的老子論語孟子墨子荀子莊子呂氏春秋及史記等。
這些傳統(tǒng)的東西我不希望大家丟失。
大家的書,我們要多多看魯迅的書,不盡是小說散文,還有詩歌雜文甚至是信。
會有收獲的,對你會有幫助的。
我們除了關(guān)心張愛玲的小說外,更要看的是她的散文,我認為更好。
一些關(guān)心經(jīng)濟的書我們要適度的看,但不要迷戀,否則會迷失自己的。
還有些現(xiàn)在沒有想到的,如有意,請聯(lián)系QQ:286558653EMAIL:langkeqingxin@yahoo.com.cn一定會認真回答。
日文中的像e的是什么
1、人生好似調(diào)味盤,酸得是惆悵,苦的是鍛煉,辣的是過程,甜的是成功。
2、友人來訪/不小心碰翻一杯鄉(xiāng)愁/濃濃的氣氛四溢彌漫/情緒漂泊成不系之舟。
3、面對著蒼茫的群山,面對著無際的原野,面對著清澈的小溪,面對著芳郁的野花,面對著淺淺的草葉,我沉默,我驚嘆,我欣喜,我歡樂,我無言。
5、美麗是平凡的,平凡得讓你感覺不到她的存在;美麗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溫馨的記憶;美麗又是平靜的,平靜的只有你費盡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漣漪。
6、有人愛霧,愛它的朦朧,愛它的縹緲;有人愛霜,愛它的潔白,愛它的淡雅;也有人愛露,愛它的晶瑩剔透,愛它的嬌小玲瓏;更有人愛雪,愛它的純潔,愛它的素雅。
7、是的,童心無價。
擁有了童心,你便會擁有天真純潔、無私無邪的品格;擁有了童心,你便會忘記生活中的瑣屑愁事,快樂的面對人生;擁有了童心,你便會懂得如何面對生活,享受生活。
8、我在“流水落花春去也”中感受到了李煜人生沉浮的無奈;我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中體味蘇軾壯志難酬的壓抑;我在“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中聆聽李清照國破家亡的心語
9、骨氣就是孟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忠貞不渝。
骨氣就是李白‘安能推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剛正不阿。
骨氣就是陳然“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的凜然不茍。
10、月光如水,水如天。
靜靜的夜,柔柔的月光,我站在花兒的面前,凝視著,花兒無語,我無語。
我慢慢地聽,給我以心靜,給我以力量,這就是情
川端康成《雪國》讀后感
雪國 作者:川端康成《雪國》以有錢有閑的舞蹈研究者島村與一位藝妓和一位純情少女之間的感情糾葛,為讀者展現(xiàn)了一種哀怨和冷艷的世界。
讀了《雪國》全文,在朦朧中展示事件,創(chuàng)造出一種虛幻的美,超越現(xiàn)實美的絕對境界。
他所守望的是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田野。
川端康成很多作品中都能讀出有種淡淡的哀的感覺,《雪國》也不例外 日本文化在歷史長河,以“真實”為基礎,自力地生成“哀”的特殊品格,并繼而形成浪漫的物哀,幽玄的空寂和風雅的困寂三者相通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
在物哀文學觀念發(fā)展過程中,紫式部作出重大貢獻,她在《源氏物語》中,從簡單的感嘆到復雜的感動,深化了主體感情并由理智支配文學素材,使物哀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充實,含贊賞親愛、共鳴、同情、可憐、悲傷的廣泛含義,而且感動的對象超出人和物,擴大為社會世相,感動具有觀照性。
在紫式部看來,物哀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以男女戀情的哀感最為突出;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對人情世態(tài),包括天下大事的詠嘆;第三層則屬觀照性的,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尤其是季節(jié)帶來的無常感,即對自然美的心。
川端康成在《雪國》中表現(xiàn)出的虛無與《源式物語》中的物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物哀的第一層是對人的感動。
尤其是男女戀情的哀感。
這在《雪國》的創(chuàng)作動機中表現(xiàn)了出來,在《雪國》中則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現(xiàn)。
”從男女間的戀情出發(fā)來表現(xiàn)悲哀思想,這是日本古典文學傳統(tǒng)。
《雪國》中駒子真心愛上島村,不能自持,島村清楚地知道駒子迷戀上他,但他認為駒子的愛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勞的,可悲的,島村在駒子為生活而生活,為愛情而愛情這一女性悲哀的苦海是漂蕩著,他的內(nèi)心為苦澀所浸泡。
他傾心葉子,葉子可望而不可及,這種虛無感與物哀是相通的。
物哀的第二層是對世相的感動。
《雪國》整部作品都是在偏僻鄉(xiāng)村發(fā)生的,似乎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大。
但聯(lián)系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發(fā)現(xiàn),在川端康成創(chuàng)作《雪國》時,日本軍國主義正進行瘋狂的侵略戰(zhàn)爭,川端康成沒有下面反映這場戰(zhàn)爭,而是通過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形象巧妙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正如日本評論家島崎秀樹說:“川端康成對軍國主義是消極抵抗,《雪國》便是例子。
” 川端康成把現(xiàn)實抽象化,把虛無世界把對世相的感動貫穿在人情世相中,暗示人生徒勞。
物哀的第三層觀照性,它是對自然物的感動。
自古以來,日本文學家以自然為友,以回時為伴,很了解自然的心,即自然的靈性。
他們在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的存在,進而創(chuàng)造文學的美。
雪國在夜空下一片白茫茫,山上還有白花、杉樹。
在雪國,月色也是別有特色,“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惟一的景色,月色雖以淡淡消去,但余韻無窮,不禁使人產(chǎn)生冬夜寥峭的感覺。
””浸透著島村的主觀情緒流露出淡淡的哀愁,這與物哀是相通的,物哀不是直觀而是靠情緒,想象力去感受自然,在欣賞自然景物時潛藏著一種愛情的哀愁情緒留有詩韻,包含無常的哀感和無常的美感。
大學生必讀的10本書
大學四年要讀的書……當然不可能都讀完 你可以挑你趣的讀 都是經(jīng)典之作 文學類 《源氏物語》 《牡丹亭》 《哈姆雷特》 士德》 《瓦爾登湖》 《追憶年華》 《新月集》 《先知》 翰·克利斯朵夫》 《人間詞話》 《博爾赫斯小說集》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北線》 《吾國與吾民》 《邊城》 《憤葡萄》 《張愛玲典藏全集》 《圍城》 《未央歌》 等。
為什么魯迅和他家兄反目成仇
轉(zhuǎn)自西祠胡同:“物哀”(もののぁはれ)這種意識誕生于日本,是日本古有的美學思潮,藝術(shù)美的精神源泉,也是現(xiàn)今日本文學乃至精神生活各個層面的寬闊地窖。
“物哀”一詞最早提出者是江戶時代的本居宣長,他認為“物哀美”是一種感覺式的美,它不是憑理智、理性來判斷,而是靠直覺、靠心來感受。
也就是說“物哀”指一種悲哀與同情相通,愛憐與感傷并存的情緒。
他是一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只能靠個體體會,難以言傳。
本居宣長的一些觀點,現(xiàn)在的日本學者并不太贊同,但他關(guān)于“物哀”的論述,卻是沒有疑義的。
“物哀”是種超越理性的純粹精神性的感情。
從文字上看,日文“哀”ぁはれ是由“啊”(?。┖汀皢选保à悉欤┻@兩個感嘆詞組組合而成的。
“這種感嘆,最初是通過對人和自然其后發(fā)展到對人生世相,即對現(xiàn)實的接觸--認識--感動的過程而產(chǎn)生的。
到《源氏物語.玉小櫛》章節(jié)中正式提出“物哀”概念時,現(xiàn)實之“物(もの)”可觸動內(nèi)心之“哀”,而現(xiàn)實之物可為人為事,也可以為自然、社會、生活白態(tài),這就大大擴展了“哀”的精神范疇。
從中文字上理解,“物”指世界萬物,“哀”指各種情感。
睹物傷情、物我同悲是物哀最直觀的理解。
中國不乏有許多詩句能描述此類意境:“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晾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亦如〈桃花扇〉最后一折那只千古絕調(diào)〈哀江南〉:“山松野草帶花挑,猛抬頭秣陵重到。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
村郭蕭條,城對著斜陽道。
”等。
“物哀”的含義遠遠大于“悲哀”、“悲情”。
“悲哀”只是其中一種情緒而已。
“物哀”卻包含了贊賞、親愛、喜愛、可憐、共鳴、同情、悲傷、憐憫、壯美、感動、失望等諸多情緒。
葉渭渠先生曾在《日本文學思潮史》中提過久松潛一博士關(guān)于“物哀”的無類情韻:一感動,二調(diào)和,三優(yōu)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 揚薇也說過:“所謂的“物哀美”即指喜怒哀樂的種種感動和體驗,其所展現(xiàn)的是一種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
說白了“物哀美”不等同“悲哀美”,而這種情緒里所包含的“同情”成分往往能誘發(fā)他人悲哀的共鳴。
“物哀”比“悲哀”來的恬淡。
葉渭渠說過:“‘物哀’是客觀的對象(物)與主觀感情(哀)一致而產(chǎn)生的一種美的情趣,是對客體抱有一種樸素而深厚感情的態(tài)度作為基礎的。
在這個基礎上主體所表露出來的內(nèi)在心緒是非常靜寂的,它交雜著哀傷、憐憫、同情、共鳴、愛憐等種種成分。
”在這里葉渭渠提到了“靜寂”二字,這正是物哀的恬淡意境。
川端康成寫《伊豆的舞女》,其中“大學生‘我’與舞女兩人邂逅之后,自始至終誰也沒有向?qū)Ψ絻A吐一句愛慕的話,而彼此對對方的感情又都處于似覺察又非覺察之間。
作者有意識地將似愛情而又非愛情的情感色調(diào)淡化、‘物哀’化。
” 試想若川端康成將此表現(xiàn)方式處理的強烈震撼,那她真是“悲哀”而不是“物哀”了。
“物哀”正是通過遮掩在表層寂靜下的暗浪激蕩來傳達隱隱約約甚至極深極痛的哀愁。
“物哀”是種極端的審美意識。
她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異化,追求一種極端的“瞬間美”,在美的瞬間獲求的寂靜。
川端康成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shù),是美的一種表現(xiàn)”認為藝術(shù)的極致就是死滅。
這種極端主義的審美觀很多人無法理解。
以川端康成為代表的唯美主義流派作家為例,川端一直試圖營造一種高于塵世、超越世俗道德規(guī)范的極致美。
歷史最后也成全了這位悲情的作家,允許他以“自殺”完成了人生最后一部藝術(shù)。
當然川端的極端心理與成長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
川端康成一兩歲上,父母先后辭世;七歲,祖母病故;十歲,姐姐芳子夭折;十六歲,唯一的親人祖父也撒手人寰。
成年后,先后知遇四位名叫“千代”的少女,并對她們產(chǎn)生了情感,也自以為她們對自己都有愛情。
但事實上,除了第二個千代(即“伊豆的舞女”)對他有曖昧之意外,其余的對他均無愛意。
但他卻執(zhí)迷不悟,始終一往情深,活在自己的“千代”情節(jié)中。
并深信 “幾個千代當然都是幽靈,至少是靠完的力量驅(qū)動的幻影”。
再與千代們愛情的一次次失敗后,川端變的孤僻,信天命。
曾經(jīng)有學者指出川端的這種極端主義精神源于缺少一個凡人該有的溫馨,川端求死實際上是以死來求得溫馨的瞬間美。
愛,帶上了困惑,那是物哀。
我一直在想為何“極致美”只有在日本才得以整齊呈現(xiàn)。
這或許和日本自古以來的潛在文化有關(guān)。
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歌都是氣勢磅礴的,唯獨日本的國歌帶有哀調(diào)。
就連日本的國旗都是中國人最忌諱的純白色做底,在他們的審美意識里,白色是種極端的純凈之色,象雪,而雪又是如此純潔。
但雪又是那么容易融化,蘊涵著無償?shù)膽n傷。
在古代,日本人更以“櫻花”自比,將瞬間美的觀念轉(zhuǎn)變?yōu)橐曌詺槿松畼O點的行為。
“殉死”對他們來說意味著追求瞬間生命的閃光,企圖在死滅中獲得永恒的寂靜。
因此,撲捉“極致美”的生命瞬間閃光點,成了物哀美的重要部分。
但這種極端美的表現(xiàn)方式上卻并不悲惋沉重。
中國、歐洲習慣于用各中悲痛欲絕的場面來表現(xiàn)悲哀的心緒。
日本多采用寂靜地忍受著的表情、動作、言語,但卻顯現(xiàn)出一種內(nèi)在張力,讓觀眾主動的從恬然平靜表層下體驗暗浪激蕩,品位歷經(jīng)時間消弭留下的清澀感動,調(diào)和之美,沒有任何呼天搶地。
掩卷之后的哀緒卻伴隨著憶往昔的風流雅事席卷而來,幻化成滔天大浪,一發(fā)不可收拾。
“物哀美”貫穿了日本各個創(chuàng)作領域。
是美與善的終極追求。
美,是余韻,是冷艷。
善,則是博大的愛與悲憫。
近年來興起的耽美是“物哀美”的終極體現(xiàn)。
強調(diào)不被世俗所浸染腐蝕純?nèi)恢赖牡⒚溃瑢ⅰ拔锇馈睌U大并拉伸至極限。
立足耽美界的三大巨擎《絕愛》、《間之楔》、《炎之蜃氣樓》更是以極端愛將“物哀美”升華。
以桑原水菜先生最新完結(jié)之作《炎之蜃氣樓》為例,這部包含40本正傳+17本外傳的“宏偉巨著”,她花了13年時間才得以竣工。
在除佩服日本人“慢工出細活”的嚴謹工作態(tài)度及超強耐力外,不得不為《炎》FANS們視覺、聽覺、心理上疲勞得以釋放緩口氣。
《炎之蜃氣樓》講述日本最混亂和復雜的戰(zhàn)國時期,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400年間的感情糾葛,他們在不斷的轉(zhuǎn)生種相遇,卻永遠經(jīng)歷著同樣的結(jié)局。
直江和景虎,在我看來就是兩人感情的追逐……同時引出一系列人性的討論。
整整13年,作者想通過歲月表達的也許是她本人對“愛”這和字的權(quán)示。
直江和景虎,兩個擁有著同樣優(yōu)秀的頭腦與判斷力的主從,也同樣擁有著絕對的領導才能。
卻因為一方對另一方固于執(zhí)著的愛而甘愿成為對方的“仆從”。
用自己的一切守護著對方,執(zhí)著著自己的信念與愛,卻因為自己得不到對方任何的回映而絕望。
既愛又恨的復雜心理貫穿了《炎》的全篇。
而長達400年之久,不停輪回心中的那份感情,不管是愛或恨也早已發(fā)哮了吧
“物哀美”卻沒咆哮。
她亦如往常,縹緲如霧,平靜恬闊,凄艷委婉,從字里行間飄揚而起,襲向每一個執(zhí)卷而讀人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