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物語”是什么意思
怎么讀
物語(ものがたりmonogatari),意即故是日本古典文學(xué)的一種體裁,文口頭說唱發(fā)展而成,包括傳奇小說、歷史小說、戀愛小說、戰(zhàn)記小說等。
日文“物語”一詞,意為故事或雜談。
物語文學(xué)是日本古典文學(xué)的一種體裁,產(chǎn)生于平安時代,公元十世紀(jì)初。
它在日本民間的基礎(chǔ)上形成,并接受了我國六朝、隋唐傳奇文學(xué)的影響。
在《源氏物語》之前,物語文學(xué)分為兩個流派,一為創(chuàng)作物語如《竹取物語》、《落洼物語》,純屬虛構(gòu),具有傳奇色彩;一為歌物語,如《伊勢物語》、《大和物語》等,以和歌為主,大多屬于客觀敘事或歷史記述。
這些物語脫胎于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是向獨立故事過渡的一種文學(xué)形式。
它的缺點則是缺乏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和藝術(shù)的完整性。
源氏物語日文版對于日語專業(yè)大二學(xué)生來說會太難嗎
《源氏物語》的中譯本有好幾個,你說的是號稱世界上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林文月譯本和號稱大陸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豐子愷譯本這兩個譯本嗎
昨天我跟人還聊過類似的話題,現(xiàn)在轉(zhuǎn)過來:一、世界上第一個中文全譯本——林文月譯本:臺灣林文月女士翻譯的版本在中國大陸流傳的不是很廣,是近兩三年才開始能在大陸書店里買到的本子,不過在眾多《源》的中譯本中,林譯本是第一個發(fā)行的中文全譯本,而且林譯本是用女性的語氣和語言習(xí)慣來翻譯的女性作品,這就決定了這個譯本中的語氣用語比男性的要多。
而且林文月從小是學(xué)日語長大的,日本戰(zhàn)敗的時候她甚至以為是自己國家失敗了,幾天后才知道自己是戰(zhàn)勝國一方的,也就是說,林文月的日語水平應(yīng)該比豐老高,而且林文月也是出生于書香世家,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后,對中國的文化也有較深的涉獵。
林譯本主要參照了兩個注釋本:吉澤義則的注釋本(1904年),阿倍秋生、秋山虔及今井源衛(wèi)三人共同注釋的本子(1970年)。
后者是主要底本,前者只是在翻譯初期使用過。
同時還參照了四種現(xiàn)代日語的翻譯本,其中就有謝野晶子的《全譯源氏物語》(1972年)、谷崎潤一郎翻譯的《新新譯源氏物語》(1969年)等,另外,林譯本還參照了兩個英文譯本:Arthur Waley的刪節(jié)譯本(1925——1933年)和Edward G.Seidenstiicker的全譯本(1976年)。
二、大陸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豐子愷譯本:實際上豐子愷的《源氏物語》譯本早在上世紀(jì)的六十年代初就翻譯完成了,到1973年想要出版的時候,又遇到了‘反黑線回潮’的沖擊而終告失敗,所以到1980年正式出版的時候反而比林譯本要晚。
豐子愷先生1961年翻譯《源氏物語》一書時共參照了六個譯本,它們是:1.藤原定家的《源氏物語注釋》、2.四辻善成的《河海抄》、3.一條兼良的《花鳥余情》、4.三條西公條的《細(xì)流抄》、5.中院通勝的《岷江入楚》以及6.北村季吟的《湖月抄》,另外,還參照了一些現(xiàn)代日文的譯本,其中有谷崎潤一郎與謝野晶子、佐成謙太郎的譯本。
豐子愷先生依據(jù)的(谷崎潤一郎與謝野晶子)現(xiàn)代日語譯本,跟林文月所依據(jù)的兩個重要譯本:吉澤義譯本(只在翻譯初期使用過),阿倍秋生、秋山虔及今井源衛(wèi)三人共同注釋(主要底本),不是同一版本,豐子愷先生使用的版本更早。
豐子愷先生和林文月先生生活的環(huán)境、背景、性別、閱歷、語言習(xí)慣等外在因素導(dǎo)致了他們的譯本讀起來給人的感覺不同,僅前十二回,豐譯本中的語氣詞就比林譯本少了52.3% 。
除此之外,林譯本與其他大陸譯本最大的區(qū)別就在和歌的翻譯上,林譯本多用“兮”字,讀起來的感覺有些像楚辭。
作為讀者,我們也要根據(jù)譯者的語言習(xí)慣來選擇譯本,并不是說有名的譯者翻譯的東西就一定是符合我們口味的,當(dāng)然,林文月先生和豐子愷先生在翻譯界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其實,現(xiàn)在流傳的各個譯本并不是紫式部當(dāng)年的全本哦~~~~~~~~~~~《源氏物語》最早的注釋書——伊行的《源氏釋》中提到過玉鬘十帖《櫻人》卷的存在,可現(xiàn)在不管是眾多的日文釋本還是各國的譯本都沒有這一回的影子。
我在外文書店見過一次影印本的現(xiàn)存紫式部版《源氏》殘本,一共才十幾卷,很薄很薄的一個本子, 還殘損不全。
可惜當(dāng)時雖有耳聞,但還沒看過這部書,所以沒買,現(xiàn)在想想真是后悔呀
要我說,有機會還是都找來看看吧,其實對于各種譯本,我們要盡量抱著“對眾多的譯本不以自己的好惡去區(qū)分之,而是以各種譯本的長處去善待之”的想法,畢竟要翻譯百十來萬字的小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呀
請問日語里<源氏物語>怎么說?請給假名
げんじものがたり【源氏物語】
求翻譯一段關(guān)于【源氏物語】的日文
1、豐子愷譯本: 且說須磨浦上,蕭瑟的秋風(fēng)吹來了。
源氏公子的居處雖然離海岸稍遠(yuǎn),但行平中納言所謂“越關(guān)來”的“須磨浦風(fēng)”②吹來的波濤聲,夜夜近在耳邊,凄涼無比,這便是此地的秋色。
————————————————————————————②行平中納言的歌:“須磨浦風(fēng)越關(guān)來,吹得行人雙袖寒。
”見《續(xù)古今和歌集》。
2、殷志俊譯本: 且說須磨浦上,秋風(fēng)蕭瑟。
源氏公子居處雖然遠(yuǎn)離海岸,但行平中納言所謂“越關(guān)來”的“須磨浦風(fēng)”吹來的波濤聲,夜夜鳴響耳邊,凄涼至。
此地獨有秋色。
3、梁春譯本: 須磨浦上秋意漸濃。
公子居所雖遠(yuǎn)離海岸,但行平中納言所謂“越關(guān)來”的“須磨浦風(fēng)”①吹來的波濤聲,夜夜在耳邊,凄涼無比,這便是此地的秋色。
—————————————————————————————①行平中納言的歌:“須磨浦風(fēng)越關(guān)來,吹得行人雙袖寒。
”4、夏元清譯本: 公子所居的須磨,此刻正一片荒涼,秋風(fēng)肆虐。
公子居所離海甚遠(yuǎn)。
在夜闌人靜之時,亦覺波濤之聲轟響,正如中納言所云“越關(guān)來”之“須磨狂風(fēng)”傳來陣陣濤鳴。
—————————————————————————————以上為幾個不同譯者對同一段的翻譯,其他人要是有鄭民欽先生、林文月先生等翻譯家的譯本請幫忙發(fā)一下,大家可以自己對比看看。
源氏物語豐子愷經(jīng)典語錄
豐子愷只是翻譯了源氏物語,而且用的翻譯底本還不是紫式部的原本,即便豐老想用紫式部的版本翻譯,這個版本也只殘留了十幾卷,而且還有殘。
下面是豐子愷譯本中的有關(guān)古歌的一些內(nèi)容,若想知道其他的可以再提出來。
《桐壺》“珠簾錦帳不覺曉”見《伊勢集·誦亭子院長恨歌屏風(fēng)》。
下句是“長恨綿綿誰夢知”。
《帚木》古歌‘夫婦之床不積塵’ 《古今集》中亦有和歌云:“樂見今朝蟢子飛,想是夜晚我郎來。
” 催馬樂《我家》全文,“我家翠幙張,布置好洞房。
親王早光臨,請來作東床。
肴饌何所有
此事費商量。
鮑魚與蠑螺,還是海膽羹
”《夕顏》《古今和歌集》:“陋室如同金玉屋,人生到處即為家。
” 和歌:“驚濤拍岸荒渚上,無家可歸流浪兒。
” 見《和漢朗詠集》。
《紫兒》“猶不許相逢”,此古歌載《后撰集》,歌云:“焦急心如焚,無人問苦衷。
經(jīng)年盼待久,猶不許相逢。
” “不識武藏野,聞名亦可愛。
只因生紫草,常把我心牽。
”,武藏野地方多紫草.故紫草稱為“武藏野草”。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六帖》。
催馬樂《葛城》全文:“聞道葛城寺,位在豐浦境。
寺前西角上,有個榎葉井。
白玉沉井中,水底深深隱。
此玉倘出世,國榮家富盛。
”見《續(xù)日本紀(jì)》。
昔日日本兒童習(xí)字之初,必書《難波津之歌》。
歌云:“遼闊難波津,寂寞冬眠花;和煦陽春玉,香艷滿枝枒。
”難波津是古地名,今大阪。
“我在常陸勤耕田……”的風(fēng)俗歌,風(fēng)俗歌《常陸》云:“我在常陸勤耕田,胸?zé)o雜念心自專。
你卻疑我有外遇,超山過嶺雨夜來。
” 《末摘花》“天天白浪飛”,此古歌見《后撰集》,歌云:“好比末松之名山,我袖天天白浪飛。
” “百鳥爭鳴萬物春……”,此古歌下一句為“獨憐我已老蓬門”。
見《古今和歌集》。
“依稀恍惚還疑夢……”,此古歌下一句為“大雪飛時得見君”。
見《古今和歌集》。
《紅葉賀》“春潮淹沒磯頭草”,此古歌下一句是“相見稀時相憶多”。
見《萬葉集》。
‘但愿天天常見面’,此古歌下一句為“猶如朝夕弄潮兒”。
見《古今和歌集》。
“林下衰草何憔悴,駒不食兮人不刈。
”,此古歌載《古今和歌集》。
‘試聽杜宇正飛鳴,夏日都來宿此林’,此古歌載《信明集》。
‘猶如津國橋梁斷’,此古歌按《細(xì)流抄》所引,下一句為“衰朽殘年最可悲”。
“為了心愛者,情愿穿濕衣”此古歌載《后撰集》。
催馬樂《山城》之歌:“……好個種瓜郎,要我做妻房。
……想來又想去,嫁與也何妨……”。
催馬樂《東屋》之歌全文:“(男唱)我在東屋櫓下立,斜風(fēng)細(xì)雨濕我裳,多謝我的好姐姐,快快開門接情郎。
(女唱)此門無鎖又無閂,一推便開無阻當(dāng)。
請你自己推開門,我是你的好妻房。
” 。
催馬樂《石川》云:“石川高麗人,取了我的帶。
我心甚后悔,可恨又可嘆。
取的什么帶
取的淡藍(lán)帶。
深恐失此帶,恩情中途斷。
”時人信為男女幽會時倘帶被人取去,則恩情中絕。
古歌“若有人問答不知”,古歌:“若有人問答不知,切勿泄露我姓氏
”見《古今和歌集》。
《花宴》“不似明燈照,又非暗幕張。
朦朧春月夜,美景世無雙。
”此古歌見《千里集》。
催馬樂《貫川》全文:“(女唱)莎草生在貫川邊,做個枕頭軟如綿。
郎君失卻父母歡,沒有一夜好安眠。
(女唱)郎君失卻父母歡,為此分外可愛憐。
(男唱)姐姐如此把我愛,我心感激不可言。
明天我上矢蚓市,一定替你買雙鞋。
(女唱)你倘買鞋給我穿,要買綢面狹底鞋。
穿上鞋子著好衣,走上官路迎郎來。
”源氏欲以此多情女子對比冷淡的葵姬。
“山櫻僻處無人見,著意留春獨后開”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葵姬》“竹叢林蔭處,”,和歌:“竹叢林蔭處,駐馬小河邊;不得見君面,窺影也心甘。
”見《古今和歌集》。
“心如釣者之浮標(biāo),動蕩不定逐海潮。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悔汲山井水,其淺僅濡袖。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六帖》。
“若非剩有遺孤在,何以追懷逝世人
”,此古歌見《后撰集》。
“秋日生離猶戀戀,何況死別兩茫?!保斯鸥枰姟豆沤窈透杓?。
‘年年十月愁霖雨’,此古歌按《河海抄》所引,下一句為“不及今年落淚多”。
‘戀情倘染色,雖濃亦可觀。
我今無色相,安得請君看
’,此古歌見《后撰集》。
“豆蔻年華新共枕,豈宜一夜不同衾
”,此古歌載《萬葉集》。
《楊桐》古歌:“擅越此神垣,犯禁罪孽深。
只為情所鐘,今我不惜身。
”見《拾遺集》。
古歌:“妾在三輪山下住,茅庵一室常獨處,君若戀我請光臨,記取門前有杉樹。
”見《古今和歌集》。
古歌:“楊桐之葉發(fā)幽香,我今特地來尋芳。
但見神女縹緲姿,共奏神樂聚一堂。
”見《拾遺集》。
‘奔馳天庭之雷神,亦不拆散有情人。
’,此古歌載《古今和歌集》。
“沉浮塵世間,徒自添煩惱。
何當(dāng)入深山,從此出世表。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破曉望殘月,戀慕負(fù)心人。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安得年光如輪轉(zhuǎn),夙昔之日今再來。
’,此古歌見《伊勢物語》。
‘好似美錦在暗中’,古歌:“深山紅葉無人見,好似美錦在暗中。
”見《古今和歌集》。
‘霞亦似人心,故意與人妒’,古歌:“欲往看山櫻,朝霞迷山路。
霞亦似人心,故意與人妒。
”見《后拾遺集》。
“采薪及果蔬,汲水供佛勤。
我因此功德,知解《法華經(jīng)》。
”,此古歌乃大僧正行基所作,見《拾遺集》。
“久仰松浦島,今日始得見。
中有漁女居,其心甚可戀” ,此古歌載《后撰集》。
日文“漁人”(或“漁女”)與”尼姑”發(fā)音相同,都稱為ama。
故此處之漁女暗指尼姑。
松浦島是漁人所居之處。
下面的詩根據(jù)此古歌。
催馬樂《高砂》大意:“高砂峰上花柳香,好似貴家兩女郎。
我要兩人作妻房,好似兩件繡羅裳。
不可性急徐徐圖,定可會見兩姑娘,貌比初開百合花更強。
” 《花散里》 ‘綠與籬垣兩不分’,古歌:“樹頭花落變濃蔭,綠與籬垣兩不分。
”見《細(xì)流抄》所引。
“候鳥也知人憶昔,啼時故作昔年聲。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六帖》。
《須磨》“離情別緒無窮盡,日夜翹盼再見時”,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袖上明月光,亦似帶淚顏。
”,古歌:“相逢訴苦時,我袖常不干。
袖上明月光,亦似帶淚顏。
”見《古今和歌集》。
“行行漸覺離愁重,卻羨波臣去復(fù)回。
”,此古歌見《伊勢物語》。
眼淚就象槳水一般滴下來,古歌:“今夕牛女會,快槳銀河渡。
槳水落我身,點滴如凝露。
”見《古今和歌集》。
“寂寞度殘生”,出自“若有人尋我,請君代答云:離居須磨浦,寂寞度殘生。
”見《古今和歌集》。
“憶君別淚如潮涌,將比汀邊水位高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六帖》。
‘?dāng)[脫離憂伊勢去,小舟破浪度今生。
’此詩根據(jù)風(fēng)俗歌“伊勢人,真怪相,為何說他有怪相
駕著小舟破巨浪。
” “相思到死有何益,生前歡會勝黃金。
”,此古歌載《拾遺集》。
“須磨浦風(fēng)”,行平中納言的歌:“須磨浦風(fēng)越關(guān)來,吹得行人雙袖寒。
”見《續(xù)古今和歌集》。
“請曲諒”,古歌“當(dāng)時心似舟逢浪,動搖不定請曲諒,”見《古今和歌集》。
“遠(yuǎn)浦漁樵”,古歌“當(dāng)年豈料成潦倒,遠(yuǎn)浦漁樵度此生。
”見《古今和歌集》。
“一樣淚流兩不分”,古歌:“或喜或悲同此心,一樣淚流兩不分。
”見《后撰集》。
“交游過分親”,古歌:“對景即思人,交游過分親。
只緣相處慣,暫別亦傷心。
”見《拾遺集》。
《明石》“汀水驟增”,古歌:“居人行客皆流淚,川上汀邊水驟增。
”,見《土佐日記》。
“昔居淡路島,遙遙望月宮。
今宵月近身,莫非境不同。
”,此古歌見《凡河內(nèi)躬恒集》。
“黃昏秧雞來叩門,誰肯關(guān)門不放行
”,此古歌見《河海抄》所引。
‘山僧’、‘松風(fēng)音’,古歌:“山僧聽?wèi)T松風(fēng)音,聞琴不知是琴聲。
”見《花鳥余情》所引。
“欲抑不能抑”,古歌:“暗藏相思情,勿使露聲色。
豈知心如焚,欲抑不能抑。
”見《古今和歌集》。
“今宵大喜袖難容”,古歌:“昔日有喜藏袖中,今宵大喜袖難容。
”見《新勅撰集》。
“未曾相識難言戀”,古歌:“未曾相識難言戀,唯有芳心暗自傷。
”見《孟津抄》。
“方知戲不得”,古歌:“欲試忍耐心,戲作小離別,暫別心如焚,方知戲不得。
”見《古今和歌集》。
“良宵花月真堪惜,只合多情慧眼看”,此古歌載《后撰集》。
“我心倘背白頭誓,天地神明請共誅。
”,此古歌見《河海抄》所引。
“山盟海誓如磐石,海水安能漫過山
”,此詩引用古歌:“我生倘作負(fù)心漢,海水亦應(yīng)漫松山。
”見《古今和歌集》。
“我身被遺忘,區(qū)區(qū)不足惜,卻憐棄我者,背誓受天殛。
”,此古歌見《拾遺集》。
《航標(biāo)》“人似孤舟離浦岸,漸行漸遠(yuǎn)漸生疏。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六帖》。
紫姬暗傷自己失寵。
“刻骨相思苦,至今已不勝。
誓當(dāng)圖相見,縱使舍身命。
”,此古歌見《拾遺集》。
“舍身”與“航標(biāo)”,日語讀音相同,都讀作miotsukushi。
難波地方海中航標(biāo)特別有名。
此古歌乃就目前所見“航標(biāo)”而詠為戀愛“舍身”之意。
猶如中國詩“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亦因“晴”與“情”同音而指東說西也。
以下源氏與明石姬唱和的詩,也都根據(jù)此古歌。
《蓬生》“恐是我身命獨乖”,古歌:“莫非人世古來苦,恐是我身命獨乖
”見《古今和歌集》。
‘世間苦’、‘竄入深山’,古歌:“欲竄入深山,脫卻世間苦。
只困戀斯人,此行受撓阻。
”見《古今和歌集》。
東歌,“敬告貴人請加笠,樹下水點比雨密”,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東歌是東國的風(fēng)俗歌之意。
‘你家門前的樹木雖非杉樹......’,古歌:“妾在三輪山下住,茅庵一室常獨處,君若戀我請光臨,記取門前有杉樹。
” ‘庭院中的松樹,雖非源氏公子手植......’,古歌:“莫怪種松人漸老,手植之松已合抱。
”見《后撰集》。
《松風(fēng)》“彼此已熟識”,古歌:“彼此已熟識,驀地生離別。
試問此別離,可惜不可惜
” 見《河海抄》所引。
“修短不可知”,古歌:“我命本無常,修短不可知。
但愿在世時,憂患莫頻催。
” 見《古今和歌集》。
“大限不可逃”,古歌:“大限不可逃,人人欲永生。
子女慕父母,為親祝千春。
” 見《伊勢物語》。
“浦上朝霧”,古歌:“天色漸向曉,浦上多朝霧。
行舟向島陰,不知往何處。
” 見《古今和歌魚》。
“君家何太遠(yuǎn)”,古歌:“君家何太遠(yuǎn),欲見苦無由。
暫見也難得,教人怎不愁
”見《元真集》。
‘......連蒼松也已非故人了’,古歌:“誰與話當(dāng)年
親友盡凋零。
蒼松雖長壽,亦已非故人。
” 見《古今和歌集》。
“我鄉(xiāng)名桂里,桂是蟾宮生。
為此盼明月,惠然來照臨。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便唱著神樂歌《此馬》之章,跳起舞來。
’,神樂歌《此馬》全文,“吁嗟此馬,向我求草。
卸其銜轡,飼以草料。
亦取水來,自彼池沼。
” 《薄云》“轗軻多苦辛”,古歌:“地僻君難到,遷地以待君。
待君君不來,轗軻多苦辛。
”見《后撰集》。
“再來哭訴有何言”,古歌:“痛數(shù)薄情終不改,再來哭訴有何言
”見《拾遺集》。
“好似夢中渡雀橋”,古歌:“世間情愛本飄搖,好似夢中渡雀橋。
渡過雀橋相見日,心頭憂恨也難消。
”見《河海抄》。
“今歲應(yīng)開墨色花”,古歌:“山櫻若是多情種,今歲應(yīng)開墨色花。
”見《古今和歌集》。
“回思往事袖更濕”,古歌:“羅袖本來無干日,回思住事袖更濕。
”見《拾遺集》。
“舊恨余燼猶未消”,古歌:“舊恨余燼猶未消,惟有與汝永締交。
”見《源氏物語注釋》所引。
“春天只見群花放,不及清秋逸興長。
”,見《拾遺集》。
“秋夜相思特地深”,古歌:“無時不念意中人,秋夜相思特地深。
”見《古今和歌集》。
“櫻花兼有梅花香,開在楊柳柔條上”,此古歌見《后拾遺集》。
“誰教君心似此愁
”,古歌:“情如泡沫原堪恨,誰教君心似此愁
”見《古今和歌六帖》。
《槿姬》“此誓神明不要聽”,古歌:“立誓永不談戀情,此誓神明不要聽。
”見《伊勢物語》。
“請君出看憔悴身”,古歌:“我今行過君家門,請君出看憔悴身。
”見《住吉物語》。
“彼此不宜太親昵”,古歌:“彼此不宜太親昵,太親昵時反疏闊。
”見《源氏物語注釋》所引。
“沒有父母親而餓倒在地的旅人”,古歌:“片岡山上有旅人,又饑又渴倒地昏,可憐的旅人
你是否沒有父母親
你是否沒有好主人
可憐的旅人,又饑又渴倒地昏。
”見《拾遺集》,是圣德太子所作。
“慣說他人老可憎,今知老已到我身。
”,此古歌見《源氏物語注釋》所引。
“猶憶一言‘親之親’。
”,古歌:“若念親之親,應(yīng)即來探視。
若不來探視,非我子之子。
”見《拾遺集》。
“親”在日文中是指父母親。
親之親,即祖母,指前文桐壺帝戲稱她為“老祖母”。
“愁苦無時不纏身”,古歌:“相思若從心中起,愁苦無時不纏身。
”見《河海抄》。
“若有人問答不知,切勿透露我姓氏
”,此古歌見《古今和歌集》。
《少女》“荻上冷風(fēng)吹”,古歌:“何時最凄涼
無如秋之夕。
荻上冷風(fēng)吹,荻下寒露滴。
”見《藤原義孝集》。
“風(fēng)之力蓋寡……”,陸士衡《豪士賦》中有句云:“落葉俟微飆以隕,而風(fēng)之力蓋寡。
孟嘗遭雍門而泣,琴之感以末。
何者,欲隕之葉,無所假烈風(fēng);將墜之泣,不足繁哀響也。
” 見《昭明文選》第四十六卷。
“滿身染上荻花斑”,催馬樂:“諸公聽我言,我欲換衣衫。
行過竹林與野原,滿身染上荻花斑。
”“霧濃深鎖云中雁,底事鳴聲似我愁
”,此古歌見《河海抄》所引。
此人稱為云居雁,即根據(jù)此古歌。
日文“云居”即 “云中”之意。
“猶如密葉重重隔”,古歌:“猶如密葉重重隔,愛而不見我心悲。
”見《拾遺集》。
催馬樂《安名尊》詞云:“猗歟美哉,今日尊貴
古之今日,未有其例。
猗歟美哉,今日尊貴
”此乃宴會贊歌。
“安名”是贊嘆之詞。
“今我思疇昔”,古歌:“橘花開五月,到處散芬芳。
今我思疇昔,伊人懷袖香。
”見《古今和歌集》
誰下了《源氏物語》小說的日語版
多個日文版《源氏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