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致新員工的一封信 讀后感怎么寫 越詳細越好
信中有這么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希望您丟掉速成的幻想。
其實這句話說的是我們新人的一個普遍的心理,那就是浮躁、急于求成、眼高手低。
自認為自己大學畢業(yè),學富五車,不愿從基層干起,總是幻想著一下子可以做到中層管理。
其實不然,我覺得就連最基層的工作崗位都要虛心的向老師傅學習后才能夠做到合格,尤其是技術工更是如此。
因為理論永遠不等于實踐,理論只能用來指導實踐。
一個只懂理論而沒有實踐的技工永遠都是紙上談兵。
所以新人只有克服了浮躁,沉下心來從最基層的崗位做起才能成長為真正的人才 實力與努力并重。
要在事業(yè)的領域里飛翔,我認為,需要有一對翅膀——哲學和文學藝術。
哲學給我們睿智,文藝給我們靈感。
這是兩種不同的智慧,哲學智慧是一種理性的智慧,文藝智慧是一種直接的智慧。
有這兩種智慧,我們就不怕不成功。
個人的發(fā)展是可以選擇的,知識的儲備決定了以后的發(fā)展道路。
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經歷史性地進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的教育階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同時,大學生就業(yè)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如何能在就業(yè)這條窄道上越走越寬?毫無疑問,實力與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領頭兵。
一個人只有實力而不努力,這個人太懶;一個人只會努力而沒有實力,這個人太蠢。
當一個人實力與努力并重時,成功之路也就離你不遠了。
熱情對于一個職場人士來說,就如同生命一樣重要。
拿破侖.希爾博士曾說:“要想獲得這個世界上的最大獎賞,你必須擁有過去最偉大的開拓者所擁有的、將夢想轉化為現實價值的獻身熱情,以此來發(fā)展和銷售自己的才能。
”成功的人和失敗的人在技術、能力和智慧上的差別通常并不很大,但是如果兩個人各方面都差不多,具有熱忱的人將更能如愿以償。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熱情比智慧更重要。
憑借熱情,你可以釋放出巨大的潛能,發(fā)展自己堅強的個性;憑借熱情,你可以把工作變得生動有趣,使自己充滿活力。
這一切都可以讓你獲得老板的提拔和重用,贏得寶貴的發(fā)展機會。
反之,失去熱情,你就很難在職場中立足和成長。
對工作一絲不茍的精神主要表現在對制度、紀律的嚴格執(zhí)行和對工藝近乎完美的追求上。
嚴格的紀律帶來了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大家都嚴格遵守著共同的制度,公平發(fā)展。
對工藝的完美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使產品永葆一流,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
在一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下,大家只有靠質量贏得客戶與發(fā)展的機會。
相反,如若在一個沒有紀律、沒有公平的環(huán)境中誰還會精心研發(fā)技術呢?唯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才能求得暫時的發(fā)展。
由此可見,對工作近乎呆板的認真,甚至不通人情的對制度的遵守正是成就一個工業(yè)強國的秘密。
我們將走出校園,踏上了自己的職業(yè)生涯之路,應像任總所期待的那樣,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踏踏實實,一絲不茍,不浮躁,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向人生和事業(yè)的輝煌從現在開始,大家已經告別難忘的學生時代,正式步入社會,成為集團公司大家庭的一員,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希望大家早日完成身份、心理和行為方式的轉變,按照集團公司的各項要求和規(guī)范,自覺樹立職業(yè)意識,培育職業(yè)操守,增強職業(yè)技能,規(guī)范職業(yè)行為,塑造職業(yè)形象,融入企業(yè)環(huán)境,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意識,積極投身集團公司各項事業(yè),在實踐中鍛煉和增長才干,施展才華,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員工,在宏偉事業(yè)中建功立業(yè),實現自身價值.我們堅信,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集團公司必將為你們搭建廣闊的事業(yè)舞臺,成為你們依戀的情感家園!祝大家在集團公司工作愉快、身體健康、事業(yè)有成!
致加西亞的信的讀后感
讀完了《致加西亞的信》以后,我很感動,心里也有一絲震撼,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向我們闡明了當今社會人們所需要的忠誠、敬業(yè)、服從、信用,現在的社會擁有這些的有幾個人
我們常??吹剑S多年輕人以投機取巧為榮,工作上懶散、消極、懷疑、抱怨……這樣的情緒曾經在我的身體里面蔓延,甚至到了無法消除的地步,還好《致加西亞的信》及時的來到了我的身邊,讓我真正找到自我,找到我當前真正要做的工作以及我未來的人生目標。
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是消極、懷疑、抱怨的態(tài)度在生活,曾經也因為自己的待遇薪水、生活的種種壓力、自己還養(yǎng)活不了自己等等一系列問題而煩惱,總感覺自己那么忠誠的為他一心一意的做事,得到的卻是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自己的待遇,感覺自己是受害者,上當受騙,總是不去思考的去懷疑、抱怨我的老大,整天胡思亂想,是不是當初不該留下,是不是選擇工作上的一個大錯誤,在不停的后悔與掙扎中苦熬著,最終,不停的抱怨讓自己生活變得越來越緊張、枯燥乏味,自己的神經每天都在不停的跳動,失去了生活本來應該具有的色彩,失去了很多本來應該是我的機會,讓我一度陷入迷茫、痛苦之中。
《致加西亞的信》上面是這么說的:“如果你為一個人工作,以上帝的名義:為他干。
如果他付給你薪水,讓你得以溫飽,為他工作——稱贊他、感激他、支持他的立場,和他所代表的機構站在一起”。
我比較喜歡這段話,深刻的闡述了忠誠的意義,使我受益匪淺,每次再有那樣想法的時候,我都在不停的問自己,我忠誠了嗎
我付出全部了嗎
都投入到工作中了嗎
它將要一直影響我以后的人生。
如果說,生命使人奮勇向前,合作精神能使人變的寬容,那么忠誠和敬業(yè)能使人感到踏實和值得信賴。
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不僅僅是聆聽他人的種種指導,而是更需要一種敬業(yè)精神,對上級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動,全心全意的去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
我們現在是新人,年輕人,需要學習的還有很多,要走的路也很長,我們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無論什么工作環(huán)境,無論層次的高低,都能學到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學習是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每個人都要不停的學習,更何況我們什么都不懂。
活到老,學到老是永恒的真理。
以前我一直以為我是有主動性的,做事情是積極的,但是讀了《致加西亞的信》后發(fā)覺,自己的那些所謂主動性根本不止一提,可以這么說:是自己一直以來都在欺騙著自己,自己在給自己找的借口,為的是讓自己不做事情,自己心里面也覺得理所當然。
什么是主動性,主動性就是沒有人要求你,強迫你,自覺而且出色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離這樣的距離還有多遠,不要欺騙自己,我還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真正做到它有多么的不容易呀
但是我不會放棄的,我會一直朝那個方向一直努力。
自己在很多方面是不足的,遇到事情容易沖動,不會真正的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做事情還是憑自己的意氣,可以說不經過大腦,這是非常危險的,杰出無須證明,證明自己杰出的最有力證據是能夠忍辱,自我克制。
自己性格屬于那種容易沖動的類型,在很多方面大大咧咧,有些不是自己存心的,但可能因為自己的一些沖動的做法傷害到別人,自己還什么都不知道。
要是你在一個公司、企業(yè)中工作,就不要誹謗它、貶損它,事實上,當你貶損它時,就等于在貶損你自己。
如果你對其他人說你自己公司老板是一個刻薄的人,那么也就表明你自己也是,如果你對他人說自己公司的制度無可救藥,那么也就說明你也同樣無可救藥。
請相信你自己的老大,相信公司的所有同事,等企業(yè)、公司已經有了很好的效益了,你會很窮嗎
哪個老板愿意背上那種見利忘義的壞名聲
既然你選擇了在他的公司做事情,就好好干吧
努力干吧
團結公司的所有職員,這個社會不是我一個人的,我一個人在社會上也是微不足道的,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努力讓自己真正成為公司的一部分,讓公司的人接納你,你將贏得更多的機會,將來一起努力共同建立一個比較和諧的企業(yè)大家庭。
停止抱怨,抱怨只會讓你自己煩惱憂愁,最終一事無成,就像自己給自己挖個洞鉆進去,對工作的態(tài)度改變,工作的處境也會隨之改變,增強信念,豐富自己的知識,讓自己置身于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我的2月份是很慘的,每天都是那樣無聊的畫著圖,自己的眼睛一天比一天看不見東西,而自己的工資、保險、就業(yè)合同等等一系列問題在打擊著我,那時侯我懊惱過,想放棄過,說實話在野外的地質生活可能是累的,累只是自己的肌肉酸痛,2月份,在室內畫圖,是身體與心靈都是很累,每天都是那樣的疲倦與心酸,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曾經有過無數次這樣的念頭:跟老大好好談談,讓他給我雙份工資,不然我就不干了。
但是后來看了《致加西亞的信》,發(fā)現我的思想是偏激的,是極度歪曲的,我要是不能夠及時的調整過來,我不知道我將變成什么樣的一個人,室內室外都是我的工作、職責所在,我所要做的就是很出色的完成任務,老板發(fā)我工資不是讓我來辦公室聊天的。
我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機會,不是要這樣一點一滴的慢慢的積累嗎
沒有這樣慢慢的積累,阿瑟·瓦格納上校會推薦安德魯·羅文給總統(tǒng)嗎
讓他完成那光榮的使命嗎
看了以后驚奇的發(fā)現,我前面的想法是很可笑的,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發(fā)現自己真的很小氣,沒有一點男人該有的大度與寬容,自己的志向真的只有那么渺小嗎
忽然間,我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我心里反佛見到光明一樣,那么的舒服,那么的溫暖,就好像有一股力量在支持著我向前看,向前沖,讓自己努力完成工作,早日實現自己的夢想。
讀書筆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殷健靈(1971— ),祖籍江蘇鎮(zhèn)江,生于上海。
先后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法政系和上海師范大學碩士中文系,法學學士,文學碩士。
做過女性雜志主編,現為新民晚報社主任編輯。
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任第七、第八屆上海作家協(xié)會理事,第九屆上海作家協(xié)會主席團委員。
18歲在《少年文藝》(上海)發(fā)表處女作,由詩歌起步,從此與兒童文學結緣。
以青少年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
寫作體裁涉及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評論等。
主要作品:長篇小說《紙人》《哭泣精靈》《月亮茶館里的童年》《輪子上的麥小麥》《橘子魚》《蜻蜓,蜻蜓》《風中之櫻》《千萬個明天》《1937·少年夏之秋》《天上的船》和《甜心小米》系列,以及散文《愛——外婆和我》《致未來的你——給女孩的十五封信》等。
另著有《零度情感》《俯瞰天堂——米開朗基羅藝術與人生的晝夜晨暮》等成人文學專著。
部分作品翻譯成瑞典文、英文、日文、韓文、法文等。
曾獲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冰心圖書獎大獎、“巨人”中長篇小說獎、臺灣“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第四屆上海市十大文化新人、第八屆上海幼兒文學獎一等獎、《兒童文學》首屆十大青年金作家等。
并獲2013和2014年度國際林格倫紀念獎提名。
”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什么意思
一(原創(chuàng)版)500元\\\/千字 (原創(chuàng)版)投稿詳解 (原創(chuàng)版)系《讀者》雜志全新創(chuàng)辦的一份原創(chuàng)刊物,創(chuàng)刊于2004年9月,近一年來,其巨大的發(fā)行量和先進的運作理念引起期刊界震動,清新活潑、別具一格的內容設計為讀者所歡迎,千字500元的高稿酬為廣大作者所囑目。
為了更好地推動原創(chuàng)創(chuàng)作,進一步擴大《讀者》(原創(chuàng)版)的稿源,為廣大讀者奉獻更多更好的原創(chuàng)作品。
現特將原創(chuàng)版的目標定位、欄目設計等作較為詳細的闡釋,并將我們原創(chuàng)版編輯部編輯們的審稿感受作一個簡要的梳理和匯總。
如有疑問,請致電編輯部,電話0931-8773354,或者加《讀者》(原創(chuàng)版)作者專用QQ330790918(昵稱:《讀者》原創(chuàng))。
【雜志簡介】 目前,《讀者》(原創(chuàng)版)為雙月刊,已經出版發(fā)行5期。
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改刊為月刊。
也就是說,每月都可以看到新鮮的《讀者》(原創(chuàng)版)雜志。
《讀者》(原創(chuàng)版)主編張笑陽,編輯、,美術編輯、劉全鏞,編輯部電話0931-8773354。
【目標定位】 《讀者》(原創(chuàng)版)由《讀者》“原創(chuàng)精品”欄目發(fā)展而來,目標讀者群主要定位于高中學生、大學生及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以最新的資訊、最貼近時代、最貼近讀者的作品,給予讀者全新的閱讀感受。
隨著雜志的進一步發(fā)展,這一目標閱讀群將會逐漸擴大。
【欄目簡介】 《讀者》(原創(chuàng)版)注重原創(chuàng)性、可讀性,體現參與性,以“推動原創(chuàng)作品創(chuàng)作,呈現真情世界,傳達心靈體驗,記錄親歷時刻”為宗旨,提倡更多的文章素材真正來于身邊人的故事、所感、所悟。
現在本雜志欄目的設置有: 【獨自歌唱】(也就是卷首語,每期發(fā)稿1篇,要求簡潔、輕靈、雋永、睿智) 【筆端流云】(此欄目每期發(fā)稿3-4篇,文章要求文采飛揚,為了滿足詩歌愛好者的要求,此欄目還專門開辟一個詩歌園地,每期發(fā)表1-4首詩歌。
) 【】(此欄目每期發(fā)稿3-4篇,側重體現人間的真善美,要求生動、細膩、感人。
) 【人生況味】(此欄目每期發(fā)稿5-6篇,側重體現人間的諸多滋味,但是,文章不應該具有痛苦的表情和心靈,要盡量讓讀者看上去感覺快樂,充實,即使苦澀的主題,也不要表現得太沉重。
) 【黃昏菩提】(此欄目每期發(fā)稿3-5篇,側重體現心靈的頓悟。
) 【走四方】(此欄目每期發(fā)稿2-3篇,側重作者的親歷色彩,讀后使人產生天高云淡的開闊心境,尤其歡迎關于異地、異域經歷的稿件。
) 【金色印象】(此欄目每期發(fā)稿2-4篇,側重體現過去的的追憶,對生命的熱愛,提倡珍惜生命中綻放的每一朵花兒。
) 【心的對話】(此欄目每期發(fā)稿4-6篇,側重體現人際之間(如兩輩人、同輩人之間)真實感情的交流。
) 【】(此欄目每期發(fā)稿4-6篇,側重對人生某個片斷、某段歷史、某段軌跡的思考和追憶。
) 【】(此欄目每期發(fā)稿3-6篇,側重體現少男、少女朦朧的情愫或者青少年男女之間美好感情,尤其歡迎充滿淡雅、青澀味道的文章。
) 【】(此欄目每期發(fā)稿3-4篇,側重溫馨疏緩的故事,尤其歡迎溫馨而親切的文章,使人讀后產生懷古的清愁。
) 【無關風月】(此欄目每期發(fā)稿3-9篇,此欄目可以神游四海,筆至八方。
世間萬物萬事,皆可入筆。
) 【交流】(此欄目用于編讀交流) 隨著雜志的發(fā)展,我們將適應讀者需求,對欄目進行增刪和調整。
【稿約】 一、要求首發(fā)。
二、題材、體裁不限,風格不拘。
以情動人,以理喻人,文筆簡練,未曾在紙質媒體公開發(fā)表。
鼓勵新人新作。
三、文章短小精悍。
四、投稿時請附作者簡介,以便我們刊登之用。
五、一經選用,即付稿酬和樣書。
本刊稿酬為每千字500元。
六、投稿方式:郵寄:(730030)蘭州市郵局《讀者》(原創(chuàng)版)編輯部 :duzhe@duzhe.cn 七、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三個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者可自行處理。
【審稿過程中的一些感想】 一、關于原創(chuàng)版的“原創(chuàng)”問題: 作為中國第一文摘大刊《讀者》雜志新推出的一份原創(chuàng)刊物,《讀者》(原創(chuàng)版)要求稿件的首發(fā)(在網上發(fā)表,但未曾在紙質媒體發(fā)表的可以放寬考慮),并反對一稿多投。
但是,有些作者不是很清楚這一要求,把以前在其他報刊發(fā)表過的或者自己著作的一部分拿來投稿,或者做一些修改后投稿,這實質上違反了我們原創(chuàng)版的“原創(chuàng)”精神,對讀者也是很不公平的,對此我們持反對態(tài)度,對此類作品也將不予刊發(fā)。
還有一些抄襲者惡意剽竊他人文章,在我們核實的時候仍不悔改。
對于抄襲者,情節(jié)嚴重的,我們將予以曝光并向當地相關部門通報相關情況。
作為編輯,我們理解作者的勞碌與艱辛;希望作者也能多理解和支持一本原創(chuàng)雜志的生存和發(fā)展。
二、關于電子郵件投稿的自動回復問題: 我們前段時間與部分作者的交流中,發(fā)現有些作者希望我們的投稿信箱開通自動回復功能,以確認投稿是否收到。
我們在以前曾開通過自動回復功能。
但是,有的作者的投稿信箱也有此功能。
也就是說,當這個作者給我們投稿的時候,一夜之間,我們的電子信箱全部堆滿了“自動回復”。
這種情況我們出現過多次,給我們的工作造成了太多的不便。
最后,沒有辦法,我們只好取消了自動回復。
目前,給我們雜志投稿的作者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開通自動回復的條件尚不具備。
這種情況還請各位作者能夠諒解。
三、關于電子郵件投稿的“已閱回執(zhí)”問題: 有的作者在給我們發(fā)郵件的時候,設置了“已閱回執(zhí)”。
也就是說,我們的編輯只要打開他(她)的電子來稿,他(她)就會收到一份“已閱回執(zhí)”。
但是,有些設置回復的作者卻沒有收到回執(zhí),便懷疑我們是否打開了稿件。
首先,我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所有來稿一律打開(除非含有病毒的)。
原創(chuàng)版是中國第一大刊《讀者》創(chuàng)辦的刊物,作為《讀者》集團的一分子,我們會善待每一位作者,善待每一篇來稿。
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為一本新的刊物,我們沒有理由不認真對待我們的作者。
其次,沒有自動回復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們采用的是outlook系統(tǒng)看稿,每個編輯從總的信箱(duzhe@duzhe.cn)的來稿中拷貝一部分拿到自己的電腦上看。
在電腦上沒有上網的情況下,無法發(fā)送“已閱回執(zhí)”。
二是我們前段時間信箱出了問題,同樣的一篇投稿到我們的信箱時變?yōu)橄嗤膸灼踔翈资?,編輯看稿的時候首先變?yōu)閯h稿,這時常常跳出的“是否發(fā)送‘已閱回執(zhí)’”對話框就顯得非常麻煩,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的編輯就點了不再發(fā)送“已閱回執(zhí)”了。
(而且,據我的操作情況,我發(fā)現好像任何一個編輯在審拷貝過來的郵件時點擊了“不再發(fā)送”,都對整個信箱有效。
) 這種情況也請各位作者能夠諒解。
四、關于樣文問題: 許多作者在與編輯交流的時候,希望我們提供樣文。
由于《讀者》的網站正在建設中,所以,從網上提供樣文暫時做不到,還忘作者們諒解。
如前所述,《讀者》(原創(chuàng)版)由《讀者》“原創(chuàng)精品”欄目發(fā)展而來,因此,《讀者》“原創(chuàng)精品”欄目便是非常好的樣文。
此外,《讀者》每期最受歡迎的文章也完全可以拿來做樣文。
一本雜志的成功是編輯、讀者、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愿真誠合作,成就彼此更完美的人生
麻煩采納,謝謝!
介紹一下蔡琰
蔡琰,字文姬,國著名女詩人。
她的大約在漢靈帝熹平六年(177-178)間,原籍為陳留圉河南杞縣)。
她的父親蔡邕(字伯喈)曾拜左中郎將,史稱“蔡中郎”。
蔡琰是蔡中郎的獨生女兒。
她出生前后不久,家門遇到不幸。
根據《后漢書?蔡邕列傳》的記載,漢靈帝光和元年(178)七月,蔡邕任議郎,應密詔,因“譏刺”宦官及其親屬獲罪,被關進洛陽獄。
以“仇怨奉公,議害大臣,大不敬”的罪名判處“棄市。
”幸虧“為人清忠奉公”的中常侍呂強為之求情,皇帝才下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髠鉗徙朔方”。
這時,蔡琰才一歲左右。
蔡邕徙朔方共九個月,于公元179年4月被赦。
繼而又得罪了宦官集團,在江浙一帶過了十二年“亡命江?!钡纳睢?/p>
“亡命”結束時,蔡琰已有十、四五歲了,可知她的童年時代,一直與憂患相伴。
蔡琰十六歲(192)時,嫁給了河東人衛(wèi)仲道。
在這之前,發(fā)生了外戚與宦官火并和董卓率西涼軍入洛陽作亂的事件。
蔡邕因被董卓脅迫利用過,所以董卓在公元192年被誅時,他也被司徒王允問罪,關進監(jiān)獄,并于這一年的夏天,死在長安獄中。
蔡琰在十六歲至十八歲期間,因夫死無子,又回到原籍娘家居住。
到了興平年間(194至195),也就是蔡琰十八、九歲時,為亂軍所擄,作了南匈奴左賢王的妻子,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文姬歸漢”是我國歷史上盛傳的佳話。
據《后漢書?董祀妻傳》記載,“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于祀”。
曹丕《蔡伯喈女賦》序中也說,“家公與蔡伯喈有管鮑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玉璧,于匈奴贖其女還,以妻屯田都尉董祀”。
可知蔡文姬是曹操派使者用金璧贖回的。
關于她歸漢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在建安十二年或十三年(207至208),這大體上是正確的。
不過我認為,曹操在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尚未穩(wěn)固之前,恐怕顧不上贖還蔡文姬的事。
大概是在他以武功取勝,要進行文治的時候,想起了患難時的好友、東漢著名學者——蔡邕。
而蔡邕早已冤死,便又想到他流落到南匈奴的女兒——蔡琰。
這應該是曹操進位為丞相以后的事。
曹操是建安十三年(208)作丞相的。
所以蔡琰在這一年,被贖歸漢的可能性較大。
三十一、二歲的文姬歸漢后,嫁給屯田都尉董祀。
董祀不久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求赦宥。
當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者滿堂,曹操對賓客說:“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
”文姬進去后,只見她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之改容,連執(zhí)法嚴峻的曹操也感動了。
他說:“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
”文姬說:“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
”曹操居然收回成命,赦免了董祀。
當時天氣寒冷,曹操看著她可憐,還賜以頭巾履襪。
曹操又叫她憑記憶將她父親已散失的書籍繕寫出來,顯示了對她的關懷。
在史書中,至今未曾發(fā)現關于蔡琰歸宿的記載。
五言《悲憤詩》末尾的:“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厲。
流離成鄙賤,??謴途鑿U。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等詩句,則預示著蔡琰“一生抱恨常咨嗟”(王安石語)的悲劇性結局。
據說,今陜西藍田縣有蔡琰墓。
不過此墓很可能是后人根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的情節(jié)建造的假冢。
小說的這一回顯然是羅貫中托蔡琰、曹操之名虛構的,其中把蔡琰兩個丈夫的名字改為“衛(wèi)道玠”和“董紀”。
對此不能信以為真。
題名蔡琰的作品共有三篇,即見于《后漢書?董祀妻傳》的五言和騷體《悲憤詩》各一章,以及見于宋朝的朱熹、郭茂倩分別編次的《楚辭后語》和《樂府詩集》的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以下簡稱“胡笳”詩)。
盡管這三首詩的署名都是蔡琰,寫的大致也都是蔡琰的身世,被稱之為自傳體作品,但對于它們是不是蔡琰寫的,從北宋的蘇軾以來,就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
蘇軾認為兩首《悲憤詩》皆非蔡琰所寫,他尤以“東京無此格”等理由,極力否認五言《悲憤詩》的作者是蔡琰。
而清代學者吳闿生卻說此詩“為文姬肺腑中言,非他人之所能代也”。
迄今為止,文學史界基本肯定五言《悲憤詩》是蔡琰寫的;而騷體《悲憤詩》與蔡琰的身世多有不合,大都認為是晉人偽托的。
至于對“胡笳”詩真?zhèn)蔚目捶?,從宋朝至今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解放后在1959年還發(fā)生過一場爭論。
郭沫若同志認為,“胡笳”詩是《離騷》以來最好的抒情詩,沒有親身經歷的人寫不出。
他自己百分之百地認為它的作者是蔡文姬。
不過多數論者認為,“胡笳”詩的內容與蔡琰的身世不盡相符;從東漢末年到唐代幾百年的時間不見著錄、論述和征引;風格體裁與漢末不合等等,因而不會是蔡琰作品。
總的來看,目前確定“胡笳”詩真?zhèn)蔚母鶕粔虺渥悖蚨@一問題尚無法作出定論。
以往由于對蔡琰作品的真?zhèn)慰捶ú煌?,對它們思想藝術的評價也是不一致的。
一般說來,對被公認為晉人偽托的騷體《悲憤詩》,基本是否定的,大都說它內容失真,藝術粗糙,沒有什么可取之處。
這種看法大體上是正確的。
有人認為,“胡笳”詩是由騷體《悲憤詩》敷衍而成的,這有一定的道理。
不過在藝術上,二者頗有文野粗細之分。
平心而論,“胡笳”這首1297字的長篇抒情詩,堪稱佳篇。
它既是主人公對“亂離”世道的控訴,也是她對自身命運的悲嘆。
其中如第八拍中的“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
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等描寫,把老天爺和神靈都咒遍了,令讀者感受到她的切膚之痛。
象“子母分離兮意難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參,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胡與漢兮異域殊風,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
苦我怨氣兮浩于長空,六合雖廣兮受之應不容”這樣的詩句,也是意蘊深厚,感情沉痛真切的。
所以,盡管它的作者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就這篇作品本身而言,卻是不能忽視的。
與“胡笳”詩浪漫主義的抒情風格不同,五言《悲憤詩》是現實主義的敘事作品,作者以質樸無華而又入木三分的筆觸,為漢末社會鐫刻了一幅觸目驚心的圖畫。
掩卷深思,詩中所描繪的田園荒蕪,白骨露野,人聲斷絕,豺狼號叫的中原大地,以及作者孤苦零丁,雖生無依的困境,無不是漢末社會現實的寫照。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彊。
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
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
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斬截無孑遺,尸骸相撐拒。
馬邊懸男頭,馬后載婦女。
”這些詩句就是東漢末年形象的歷史。
曹操曾寫過《薤露》、《蒿里》這兩篇著名的“詩史”,詩中寫到董卓作亂情景是:“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yè),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等等,蔡琰此詩與之相比,基本內容是一致的,而在描寫的具體生動上則有過之無不及。
這首五言詩除了人們公認的在內容方面的深刻現實意義外,在表現形式方面也很有特色。
一般的敘事詩容易流于對故事情節(jié)的平鋪直敘,而這首詩卻把敘事、對話、細節(jié)描寫、心理刻畫有機地結合起來,寫得有聲有色。
例如第二段寫到南匈奴的感受:“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
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終已。
有客從外來,聞之常歡喜。
迎問其消息,輒復非鄉(xiāng)里。
”這里前四句寫景,寫出了邊地荒寒特色。
后六句寫思鄉(xiāng)心情,把她身置異域、感念父母的心理刻畫得很微妙:她每當聞說有“客”來,就很高興地去迎問故鄉(xiāng)消息,但來者往往非鄉(xiāng)里之人,結果總是使她失望。
就在這一喜一悲的轉換之間,襯出她深厚急切的思鄉(xiāng)心情。
又如同段中寫她被接回漢朝,與親子及難友分別情景:“……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
號泣手撫摩,當發(fā)復回疑。
兼有同時輩,相送告離別。
慕我獨得歸,哀叫聲摧裂。
馬為立踟躕,車為不轉轍。
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
”前八句把母子、難友間在永別之際的痛苦,淋離盡致地作了渲染,寫出了一種令人不忍目睹的凄慘場面。
而在對當事者作了這些感人至深的描寫后,接著又轉寫旁觀者,從他們的“歔欷”、“嗚咽”反應,來反襯場面的悲慘凄楚。
詩篇還寫到馬和車,似乎它們也被感動了,以致“立踟躕”、“不轉轍”。
這真可謂是絕妙之筆。
這一節(jié)里既飽含著真摯充沛的感情,又顯示了高超巧妙的藝術手段。
蔡琰主要生活在建安年間,五言《悲憤詩》當作于建安十三年以后。
在所有建安作家中,具有蔡琰這樣悲慘身世的可以說絕無僅有;而這篇《悲憤詩》,在建安文學中也可以說是一塊無雙之璧,郭老于1959年所作話劇《蔡文姬》中,曾借曹丕之口說:“屈原、司馬遷、蔡文姬,他們的文字是用生命在寫,而我們的文字只是用筆墨在寫”,這里道出了蔡琰作品之所以如此感人的奧秘。
《詩經》中《氓》和《邶風 谷風》中女主人公的異同點
我們先一起來看看譯文 那個人老實忠厚,拿布來換絲(有兩說,皆可通。
一是將“布”釋為布匹,則“抱布貿絲”意為拿著布來換我的絲;二是將“布”釋為古錢幣,則“抱布貿絲”意為拿著錢來買我的絲)。
并不是真的來換絲,到我這來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過淇水,直送到頓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時間,而是你沒有好媒人啊。
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墻,遙望那來的人。
沒看見那來的人,眼淚簌簌地掉下來。
終于看到了你,就又說又笑。
你用龜板、蓍草占卦,沒有不吉利的預兆。
你用車來接我,我?guī)县斘锛藿o你。
桑樹還沒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新鮮潤澤。
唉,斑鳩啊,不要貪吃桑葚
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愛情中。
男子沉溺在愛情里,還可以脫身。
姑娘沉溺在愛情里,就無法擺脫了。
桑樹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枯黃,紛紛掉落了。
自從我嫁到你家,多年來忍受貧苦的生活。
淇水波濤滾滾,水花打濕了車上的布幔。
女子沒有什么差錯,男子行為卻前后不一致了。
男人的愛情沒有定準,他的感情一變再變。
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干的。
早起晚睡,沒有一天不是這樣。
你的心愿滿足后,就兇惡起來。
兄弟不了解我的處境,都譏笑我啊。
靜下來想想,只能自己傷心。
原想同你白頭到老,但(現在)白頭到老的心愿讓我怨恨。
淇水再寬總有個岸,低濕的洼地再大也有個邊(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襯男子的變化無常)。
少年時一起愉快地玩耍,盡情地說笑。
誓言是真摯誠懇的,沒想到你會變心。
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女主人公對狂怒不已的丈夫的勸說,希望他不要遺棄自己;第二章寫被棄的女主人公回顧自己辛勤經營起來的家,遲遲不忍離去;第三章是女主人公對自己被棄的辯解和憤怒之情,以及對子女已不能顧及的悲痛;第四章寫女主人公回憶自己婚后在夫家一向勤勉持家和友愛四鄰;第五、六章寫女主人公回憶丈夫對自己今昔不同的態(tài)度。
區(qū)別: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丈夫因境遇變化或用情不專而遺棄結發(fā)之妻,在這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中已多有反映,是一篇,這首又是一篇。
同樣是用棄婦的口吻陳述被棄的痛苦,與相比,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決絕果斷,因此在回憶往事和述說情懷時怨而不怒,使人讀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感,然而在藝術風格上,則更能體現被稱道的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
從全詩的敘說來看,這位女子的丈夫原來也是貧窮的農民,只是由于婚后兩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輕妻子的辛勞操持,才使日子慢慢好過了起來。
但是這種生活狀況的改善,反倒成了丈夫遺棄她的基因。
這個負心漢不但不顧念患難中的糟糠之妻,相反卻喜新厭舊,把她當作仇人,有意尋隙找岔,動輒拳腳相加,最后終于在迎親再婚之日,將她趕出了家門。
詩中的棄婦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如泣如訴地傾吐了心中的滿腔冤屈。
這首詩在抒情方面最可注意的有以下幾點:首先是選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時刻,使用對比的手法,凸現了丈夫的無情和自己被棄的凄涼。
這個時刻就是新人進門和舊人離家,對于一個用情專一、為美好生活獻出了一切的女子來說,沒有比這一刻更讓人哀怨欲絕的了。
詩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這一出人生悲劇的最佳契機,從而為整首詩的抒情展開提供了基礎。
而一方面“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熱鬧和親密,另一方面“不遠伊邇,薄送我畿”的絕情和冷淡,形成了一種高度鮮明的對比,更突出了被棄之人的無比愁苦,那種典型的哀怨氣氛被渲染得十分濃烈。
其次是借用生動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全詩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盡的妙喻。
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風和陰雨,來表現丈夫的經常無故發(fā)怒;以采來蔓菁蘿卜的根莖被棄,來暗示他丟了根本,視寶為廢。
這主要用于言事。
第二章則轉用食荼如薺、以苦為甜,來反襯人物在見了丈夫新婚時內心的苦澀程度,遠在荼菜的苦味之上。
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
另如第三章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濁”,是用涇水因渭水流入表面變濁、其底仍清,來比喻自己盡管被丈夫指責卻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淺泳渡,喻寫以往生活不論有何困難,都能想方設法予以解決;第五章用“賈用不售”比丈夫的嫌棄、“比予于毒”喻對己的憎惡;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勞比作御冬的“旨蓄”,將丈夫的虐待喻為湍急咆哮的水流。
這些比喻取喻淺近,無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嘆、反覆吟誦,也是表現棄婦煩亂心緒和一片癡情的一大特色。
從首章的“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到二章的“行道遲遲,中心有違”,從三章的“毋逝我粱,毋發(fā)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對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在反覆的述寫和表白中,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棄婦沉溺于往事舊情而的復雜心理。
順著這一感情脈絡的延伸展開,,人們更能接近和觸摸這個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棄帶給她的精神創(chuàng)痛。
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現“宴爾新昏”的句子,又在斷續(xù)錯雜的回憶和抒情中,突出和強調了丈夫背信棄義對她產生的強烈刺激,她無法忍受眼前出現的這一現實,更不能以平常之心來接受這一現實,所以反覆詠之,以示銘心刻骨,難以忽忘。
由此可見,這首詩在抒寫棄婦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
它的出現,表明古代婦女在愛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處在弱者的地位,充當著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的犧牲品,她們的命運是值得同情的。
盡管作品沒有直接對負情男子作明確的譴責,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終的棄如脫靴,仍為此作了有力的點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
中棄婦形象之美體現在: 溫柔善良之美。
表現在她的癡情與專一、吃苦耐勞等方面。
詩中盡管沒有多少文字敘寫她與丈夫結合的過程,但她對丈夫是真情實意的,沒有半點虛情與假意,特別是在夫家貧困之時嫁過來,與丈夫艱難地營造貧苦但充滿了幸福與愛情的家,她承擔了家中艱苦繁重的勞作,撫育子女,體恤丈夫,與人為善,“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日子稍微好轉,他卻變了心,另覓新歡,她忍受著丈夫的背叛,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表明自己的忠心,企圖勸說丈夫。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詩用涇濁渭清作比,涇水濁是因為和渭水相比較,如果涇水止而不流,也會是清的。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婉言勸說丈夫不能只看顏色不重品德,固執(zhí)地留戀丈夫,舊情難卻。
當她得知丈夫完全絕情,愛情已成覆水,她仍未對丈夫的絕情予以正面的譴責,只用責備的口吻委婉地責備,氣惱中帶有溫情,責備中帶有幻想。
把女主人公的溫柔癡情刻畫得入木三分,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勞動婦女溫柔善良的動人形象。
意志柔韌之美。
當《谷風》中女主人公的愛情遭遇挫折,甚至在丈夫已迎新人入門,使她處在無法忍受的屈辱之中時,她還力勸丈夫改變主意;當她已遭遺棄,不得不回娘家時,仍然希望丈夫能來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門,“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大多評論家認為她軟弱,類似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筆者認為,當一個人為爭取自己應有的婚姻權利,極盡所能,仁至義盡,甚至卑躬屈膝,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我從中看出了她極韌的個性,能忍的度量。
匹夫之不能忍,是拔劍而起,挺身而斗,終究不能成其大事;《谷風》中女主人公之忍,是大忍,甚至有偉丈夫的容人度量,采取溫和的反抗方式,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而最后竟也無法挽回負心丈夫的心,退一步說,即使牽強附會地挽回負心丈夫的愛情,也是貌合神離,那樣的愛情結局必然是苦澀的。
女主人公之忍,是其反叛方式的另類,她為愛情所作的諸種努力,足以表率后人。
她不像中女子堅決果敢,采取更為激烈、暴風驟雨般的反抗方式,而是以柔克剛。
她是婚姻的受害者,豐滿的形象美也在這場婚姻的拉鋸戰(zhàn)中逐步展現。
常言道,患難見真情,正是這場失敗的婚姻,使她徹底看清了丈夫的嘴臉,她以自己婚姻的毀滅成就了人物形象之美,勾勒出活脫脫的鮮明個性,體現悲劇美。
她被棄后,物質上也許極為貧困,精神上備受折磨,但她面對婚姻毀滅時的勇氣是可嘉的,特別是極盡人性之忍,其精神不朽,靈魂不滅。
因為她是正義的,是被贊美而且能激起人們無限情思的一方;而男性處于配角地位,是負心漢,是被憎惡、受譴責的一方。
這么多文字,看起來也很糾結,簡而言之, 相同點:都是舊社會的犧牲品,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賢妻良母,為家庭付出青春,最后被拋棄。
不同點:《谷風》中的女子在性格上不如前者決絕果斷,因此在回憶往事和述說情懷時怨而不怒,使人讀后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感,然而在藝術風格上,則更能體現被孔子稱道的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