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國古典小說讀后感
儒林外史》讀后感 閱讀了《儒林外史》,我深深陷入深思。
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說,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
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并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么關(guān)系,于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后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
可以從黑發(fā)垂髫考到白發(fā)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
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著讀書人們?yōu)橄碛芯薮筇貦?quán)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
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后,又味同嚼蠟。
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
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
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后,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么
現(xiàn)在我們在小學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初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么呢
”我卻啞口無言。
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
想想現(xiàn)在社會,盡管并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么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fā)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
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
我們現(xiàn)在是小學生,也許并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后也許就會后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
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里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
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quán)貴的品質(zhì),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
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求中國古典小說讀后感
這個問題還在問嗎
是不是已經(jīng)交了
古典小說有些很有趣味,思想也很解放大膽。
不妨自己讀一下。
如果還沒交我再來寫。
中國小說欣賞讀后感 跪求
一 滋 味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文學鑒賞離不開對語言的咀嚼和玩味。
讀懂是第一步,但僅僅讀懂還不夠,要能欣賞語言的巧妙、語言的美。
中國有句成語叫“咬文嚼字”,似乎有點貶義。
但文學鑒賞不能不學會“咬文嚼字”。
元遺山《與張中杰郎中論文詩》云:“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
”這是文學鑒賞的經(jīng)驗之談。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辭典,然而字典、辭典只解釋字詞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訴讀者。
一般的注本也不過是注出詞義、典故。
隱藏在語言深層的情韻,附著在詞語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得到。
這只有通過自己大量的閱讀,反復的玩味,才能逐漸體會。
例如“白日”,辭典注曰“太陽”。
但熟悉古典詩歌的人都會感到這個詞以“白”形容“日”,似乎強調(diào)了“日”的亮度;左思說:“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鮑照說:“白日正中時,天下共明光。
”“白日”是“太陽”,但是經(jīng)過詩人反復使用后,它已帶有一種光芒萬丈的氣象。
王之渙的《登鵲雀樓》一開頭說“白日依山盡”,雖然寫的是夕陽,但因用了“白日”這兩個字,仍給人以輝煌燦爛的感覺。
又如“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家院子東邊有一道籬笆,下邊種著菊花,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
可是因為陶淵明是一位著名隱士,菊幾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連帶著“東籬”也有了遠離塵俗的意味。
再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落花時節(jié)”四字既點明時令,又暗喻李龜年和自己兩人的遭遇,還暗喻唐王朝的局勢,含蓄蘊藉,大可玩味。
《論語·雍也》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 脂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斯疾,重復一個“斯”字,孔子那種愛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傳達了出來。
《世說新語》記載名士的言談舉止十分生動,如《文學》篇中,“了不長進”四字就很傳神,特別是那個“了”字,耐人尋味。
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
王長史宿構(gòu)精理,并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
王敘致作數(shù)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
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
”王大慚而退。
小說戲曲中的詞語,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賈母罵賈瑯:“下流東西,灌了黃湯,不說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來了。
”“黃湯”就是“黃酒”,但用“黃場”往往有貶義。
如《水 濟》第十四回:“畜生
你卻不徑來見我,且在路上貪噇這口黃湯。
我家中沒得與你吃,辱沒殺人
”元雜劇《朱砂擔》第一折有:“我則是多吃了那幾碗黃湯,以此趕不上他。
”不該喝酒而喝了,酒后闖了禍,這時不用“黃酒”而用“黃湯”,別有一種趣味。
“沒嘴的葫蘆”,比喻不多講話的人。
葫蘆這比喻使人聯(lián)想到憨厚的樣子,再加上“沒嘴”,這印象就更強烈了。
《紅樓夢》第七十八回:“襲人本來從小兒不言不語,我只說是沒嘴的葫蘆。
既是你深知,豈有大錯誤的?”《西游記》第三十八回:“他就是個沒嘴的葫蘆,也與你滾上幾滾。
”元雜劇《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么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
”將這些例句互相對照,覺得更有意思。
又如《紅樓夢》第七回秦可卿的弟弟秦鐘初次與寶玉相見,鳳姐也在場。
當秦鐘向鳳姐作揖問好時,“鳳姐喜的先推寶玉,笑道:‘比下去了
’便探身一把攜了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
”這一段里“比下去了”四個字極其傳神。
除表示鳳姐喜歡秦鐘以外,還可看出鳳姐對寶玉的愛。
鳳姐總以為別人都不及寶玉,經(jīng)常拿別人和寶五相比,以往沒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如今這秦鐘一來就把寶玉“比下去了”。
一個潑辣女人的形象立刻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
《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魯達聽罷,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腰子在手里,睜眼看著鄭屠說道:‘灑家特的要消遣你
’把兩包臊子劈面打?qū)⑷?,卻似下了一陣‘肉雨’。
”這“肉雨”二字,金圣嘆批曰:“千古奇文。
”李卓吾批曰:“‘肉雨’二字懲地形容,從未經(jīng)人道過。
”袁無涯批曰:“‘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便生后拳頭雨點之根。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語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
然而語言的表現(xiàn)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語言大師也常常遇到語言表達的苦惱。
中國的文學家深知“言不盡意”的道理,所以特別注重語言的啟發(fā)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諸言外,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中國文學的鑒賞,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所局限,應當從言內(nèi)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滋味。
二 意 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詩、賦、詞、曲、小說、散文、駢文等各種文學體裁,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shù)種類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意境。
注重意境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文學藝術(shù)共同的特點。
意境的形成,有賴于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二者的交融。
或情隨境生;或移情入境;或體貼物情,物我情融。
有時意境很快就達到鮮明清晰的地步,有時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礎(chǔ)上深化、開拓。
《漫 叟詩話》說:杜甫的《曲江對酒》中的兩句詩,原作“桃花欲共楊花語,黃鳥時兼白鳥飛”,后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
改了三個字,意境遂大不相同。
此詩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長安任拾遺時所作,他對肅宗既懷有幻想,又感到失望。
久坐江畔,一種寂寞無聊之感襲上心來。
“桃花欲共楊花語”,偏于想象,意境活潑,與此時之心情不合。
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偏于寫實,意境清寂,正好表現(xiàn)久坐無聊的心情。
詩詞中鮮明的富于啟示性的意境不勝枚舉。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王維《漢江臨眺》)“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李白《金鄉(xiāng)送韋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
”(杜甫《后出塞》其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馮延巳《遏金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斜陽外,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村。
”(秦觀《滿庭芳》)“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陸游 陸安春雨初霧》)這些詩句,我們反復體味,即可進入那意境之中,獲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寫景的散文和駢文,也有詩的意境。
王勃的《滕王閣序》、柳宗元的《水州八記》、蘇拭的前后《赤壁賦》等等,自不待言。
即使是先秦諸子散文,如《論語》也有一些詩一樣的片段。
其《先進》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孔子讓他們各言其志,其他幾個人都是直截了當?shù)厥稣f,只有曾哲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語言來表達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害,詠而歸。
這段文字就頗有意境。
戲曲有沒有意境呢?也有。
王國維說元雜劇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宋元戲曲考》)戲曲中的曲詞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現(xiàn)。
有些曲詞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氣氛,抒寫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如王實甫《西廂記》里《長亭送別》一折中的兩支曲子: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小說有沒有意境呢?也有。
如《聊齋志異》中的《綠衣女》,寫書生于璟在廟里讀書,夜間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贊曰:“于相公勤讀哉
”于方疑思間,女已推扉笑入。
綠衣長裙,婉妙無比。
于生愛之,遂與寢處。
女妙解音律,歌聲動耳搖心。
一夕,女走后于生聽到她呼救的聲音,聲在檐間,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鳴聲嘶。
于破網(wǎng)挑下,則一綠蜂將斃。
“捉歸室中,置案頭。
停蘇移時,始能行步。
徐登硯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幾上,走作‘謝’字。
旋展雙翼,已乃穿窗而去。
自此遂絕。
”整篇小說都富有詩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作既注重表現(xiàn)意境,文學的鑒賞當然也應該力求感受和進入意境。
當我們讀著那些意境深遠的作品時,可能暫時忽略了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整個心靈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
有時是自己過去的審美經(jīng)驗被喚起,并和詩人取得共鳴。
有時仿佛心靈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對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
有時會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樣才能進入文學作品的意境呢?必須馳騁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詩歌鑒賞需要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已無須贅言,這里只講講戲曲的鑒賞。
中國戲曲的表演有很強的虛擬性,乘車蕩舟,騎馬作戰(zhàn),扣門登樓,各種各樣的動作都是由演員通過虛擬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舞臺上并沒有真實的布景。
那山山水水,干軍萬馬,都要由觀眾自己去想象。
而在讀劇本的時候,眼前不但沒有布景,而且沒有演員,所見到的只是紙上的文字。
讀者要借助這些文字想象出舞臺的情景,讓死的文字一個個活起來,變成一些生動的場景。
這樣才能進入它的意境。
三 寄 托 中國文學本有托物言志的傳統(tǒng),《論語·子罕》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借松柏表現(xiàn)堅貞的人格。
《離騷》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詩人高尚的情操。
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見解明白說出,也常常隱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
在那些題為“詠懷”“詠史”“感遇”“感懷”的作品中,不少是這樣的。
因此鑒賞中國文學,必須注意有無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進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過表層的意象,體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如李商隱的《回中牡丹為雨所敗》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進淚傷心數(shù),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里重陰非 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并覺今朝粉態(tài)新。
這首詩以為雨所敗的牡丹象征自己,詠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細膩地表現(xiàn)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又如元代詩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王冕筆下這株白梅高潔絕俗,而又不孤芳自賞,它愿意把自己的清香貢獻出來,以加快春天的到來,寄托了詩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托的作品也不少見。
韓愈的《雜說》四(《馬說》)借著不為人知的千里馬寄托了寒士的不平。
周敦頤的《愛蓮說》,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寄托自己的情懷,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然而,我們應該避免穿鑿附會,把那些并無寄托的作品說成是比興寄托之作。
這只能破壞鑒賞的趣味而無助于對作品的理解。
漢儒對《詩經(jīng)》的解說就犯這個毛病。
例如《關(guān)眼》明明是一首情歌,卻被解釋為“后紀之德也”。
清代陳沆用漢儒解詩的方法,箋釋漢代至唐代的詩歌,也有不少穿鑿附會之處,如漢樂府《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陳沆說:“此忠臣被讒自誓之詞
”顯得迂腐可笑。
四 博 采 中國文學的鑒賞,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
博采中國文化各個領(lǐng)域的知識,可以提高鑒賞的能力。
例如詩歌的鑒賞,可以借鑒繪畫、書法理論的地方就很多。
清代王原祁論山水畫說,用筆須“毛”,蔡 豈論書法藝術(shù)講究“澀”,詩歌評論家論詩歌藝術(shù)講到“拙”,我們可以互相印證。
葉燮《原詩》論漢魏之詩說:“其工處乃在拙,其拙處乃在工。
”陳師道《后山詩話》評劉禹錫的一首詩說:“語雖拙而意工。
”袁枚《隨園詩話》說:“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后之淡。
”畫家所謂“毛”,書家所謂“澀”,詩家所謂“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shù)講究一個“虛”字,虛處見實。
畫家往往在畫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讓觀畫的人自己去想象補充。
清初畫家 宣重光《畫簽》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書家和篆刻家講究“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
中國文學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虛處見實,計白當黑,讓讀者在無字之處看出字來,進而領(lǐng)悟作品的情趣。
如果對中國的繪畫藝術(shù)、書法藝術(shù)、篆刻藝術(shù)有所了解,就會有助于對中國文學的鑒賞。
中國當代精品小說選讀后感
一支竹篙,劃破了連城的一山青翠,裝點了酉水的一潭清澈。
層層用墨,點點渲染,風情濃郁的神州風物如徐徐展開的水墨畫卷,于平實中見鮮活,于樸拙中見雅趣。
本書精選了當代最著名的經(jīng)典短篇小說,展示了當代生活的清雅和普通民眾的樸拙。
一幅幅流光溢彩的風景,一個個跌宕起伏的動人故事,讓讀者在美的享受中體驗生活的五味雜陳,展示出獨特的社會風情。
魯冰作品《中國結(jié)》讀后感
趁著休息的,我把《中國節(jié)》書全部看了一遍,看完之后我感這本書里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想必大家知道很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元宵、清明、端午…,但你們知道這些節(jié)日有哪些習俗嗎
哈哈,這本書就可以告訴你答案。
我們的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有各自的含義。
這些節(jié)日對于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這些節(jié)日都是由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或者與某一特定人物有關(guān)并代代相傳而來的。
比如中秋節(jié)是與嫦娥奔月這個美好的故事有關(guān)。
臘八節(jié)是由朱元璋規(guī)定的。
我們中國的春節(jié),也就是過年,可能是最隆重的節(jié)日,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必需回家和家人團聚,一起過年。
每到這時候,我們小朋友是最開心的,不僅可以拿到大人們給的壓歲錢,貼對聯(lián),對了,對聯(lián)好像也與朱元璋有關(guān),還可以到雪地里放鞭炮,整個春節(jié)我們要過好幾天,好不熱鬧。
這讓我想起一首描寫春節(jié)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還有我們的端午節(jié),就是人們?yōu)榧o念我們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立的節(jié)日,幾乎每一個節(jié)日都有一個故事。
《中國節(jié)》這本書是一本很好的讀物,它讓你更加了解傳統(tǒng)的習俗和來歷。
更進一步了解我們璀璨的中華文明。
紅星照耀中國每章讀后感
紅耀中國十二篇主要感內(nèi)容如下:第一章 :探尋紅色中國 講述作者對世界的好奇,開始深入蘇維埃紅區(qū)的冒險,去探究蘇維埃共和國、紅軍、共產(chǎn)黨的秘密。
并且講述了張學良和楊虎成與共產(chǎn)黨達成一致搞日協(xié)議的原因和經(jīng)過。
第二章 :去紅都的道路 講述在進入紅區(qū)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經(jīng)歷,并講述了國民黨通過“民團”這一組織對地方的統(tǒng)治和鎮(zhèn)壓政策。
介紹了周恩來及賀龍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
介紹了許多年輕的紅軍戰(zhàn)士們因為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而參加紅軍、熱愛紅軍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講述了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給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質(zhì)樸純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過人,是一個頗有天賦的軍事和政治戰(zhàn)略家。
談到了共產(chǎn)黨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
紅軍大學開展的各項課程以及紅軍劇社開展的宣傳工作。
第四章 : 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由來, 本章講述了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變改以及成長為紅軍領(lǐng)導人的過程。
第五章 : 長征 講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過程。
著重記敘了第五次大圍剿,以及長征中強渡大渡河、過大草原等艱難英勇的事跡。
第六章 :紅星在西北 講述了劉志丹開創(chuàng)西北蘇區(qū)的歷程,西北大災荒和苛捐雜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蘇維埃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貨幣各方而政策。
第七章 : 去前線的路上 講述了普通農(nóng)民對紅軍的擁護,對蘇區(qū)工業(yè)的繁榮以及蘇區(qū)工人身上具有的樂觀活潑的社會主義工業(yè)精神第八章 : 同紅軍在一起 講述了作者到真正的紅軍內(nèi)部,了解他們年輕、精神飽滿、訓練嚴格、紀律嚴明、裝備出色、政治覺悟高,才使得他們成為鐵打的軍隊。
并且講述了促使司令員彭德懷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慘童年經(jīng)歷,以及他獨特的個人魅力。
紅軍采用游擊戰(zhàn)術(shù)的原因和策略。
紅軍戰(zhàn)士健康豐富的生活。
第九章 : 同紅軍在一起(續(xù)) 共產(chǎn)黨軍事領(lǐng)導人徐海東的人生歷程以及中國殘酷的階級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的殺戮和苦難。
講述共產(chǎn)黨團結(jié)回族人民抵抗壓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 戰(zhàn)爭與和平 講述紅色中國的少年們耐心、勤勞、聰明、努力學習,代表著中國的希望,講述共產(chǎn)黨為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領(lǐng)導人朱德極其杰出的領(lǐng)導才能和個人魅力。
第十一章 : 回到保安 講述了在敵人封鎖下的保安地區(qū),紅軍豐富多彩的生活。
講述了俄國對于紅色中國的影響以及德國顧問李德指揮作戰(zhàn)時出現(xiàn)的失誤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 詳細記述了“西安事變”的具體經(jīng)過、結(jié)果,以及對形成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積極影響,并分析了中國社會革命運動的復雜性。
《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又稱《西行漫記》,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筆優(yōu)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jù)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
斯諾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作品的讀后感
《狂人日記》讀后感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小說代表作之一。
最初發(fā)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號,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它以“表現(xiàn)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魯迅語)而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這篇小說受到俄國小說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的影響。
(天下教育網(wǎng)歡迎您投稿)這是一篇白話日記體小說,包括小序和正文兩個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紹寫作的背景和緣起;正文共有13則白話寫就的“瘋子”的日記。
小說的主人公是日記的“作者”——狂人。
狂人,從作品的敘述來看他確實是個瘋子,他有種種瘋子的病癥:狂人總是時時害怕著,提防著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體寫出了他的狂態(tài): 首先是反映他的變態(tài)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視、撫摩都看作是吃人行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兇的一個人,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跟,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
”將別人善意的“笑”理解為暗藏殺機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軌道。
然后是“狂人邏輯”。
狂人在這種變態(tài)的心理下,正常的邏輯必然會被打破,這就造成了邏輯的混亂。
“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fā)昏;然而須十分小心。
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
”三十多年不見月光,從生活邏輯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與“趙家的狗”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那狗看“我”兩眼更是與“我”不相干,但狂人卻將他和“那狗”與“我怕”與“月光”的不見都聯(lián)系了起來,組成一個三段論。
這種將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論的不成立。
再次是狂人的囈境。
狂人即瘋子,是生活在幻覺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趙貴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 通過象征和暗示,從作品字里行間所傳達出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狂人實際上是一個站在時代前列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啟蒙者。
這可以從他的思想和行動的種種表現(xiàn)看出來: “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表現(xiàn)了狂人懷疑傳統(tǒng),研究一切得啟蒙者的思想特點;“獅子似的兇心,兔子的怯弱,狐貍的狡猾”,是狂人對“吃人者”本質(zhì)的認識;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葉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的歷史的“字縫里”,看出了“吃人”兩個字,是他對封建禮教的實質(zhì)所作的歷史概括。
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實,則是這一歷史和結(jié)論的旁證。
雖然狂人把“把脈”理解為“揣一揣肥瘠”是混亂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夠“易子而食”,現(xiàn)實中狼子村能夠吃人,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荒誕的邏輯中自有邏輯的合理性;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是對于吃人社會的“經(jīng)典”“戒律”的蔑視和斗爭。
通過“古久”和“陳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義,將矛頭直接指向了保守的傳統(tǒng)文化;將來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對未來社會的幻想和規(guī)劃;“我也未必沒有吃過妹子的肉”。
這是對自我的估價和反思,也是對自己前途的絕望。
充滿了自我懺悔的精神;“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為建立新的社會而進行的實踐性探索。
現(xiàn)實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純潔的,沒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個美妙的未來,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趕緊救救孩子。
總之,作品通過狂人的形象,尖銳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表現(xiàn)了作者對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為主體內(nèi)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xiàn)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小說在藝術(shù)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魯迅所說的“格式的特別”。
這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借實行虛,以虛證實。
小說選取狂人作為主角是個十分精心的安排。
在黑暗勢力陳陳相因地壓在人們頭上的那個社會里,一切都已經(jīng)習慣了,一切都視為當然。
魯迅有意通過“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過他在精神錯亂時寫下的譫語,從某些“人吃人”的具體事實,進一步揭示了精神領(lǐng)域內(nèi)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質(zhì),從而對封建是社會的歷史現(xiàn)象作出了驚心動魄的概括。
獨特的心理描寫。
變態(tài)的心理,混亂的邏輯和虛妄的幻覺。
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寫和刻畫。
狂人見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種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狂人由女人罵小孩推導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導出大哥、母親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這是典型的邏輯上的混亂。
采用了一些諸如象征、暗示、變態(tài)心理描繪等現(xiàn)代主義手段。
第一節(jié):“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長久;第二節(jié)“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國幾千年不變的傳統(tǒng)文明。
而第六節(jié)“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趙家的狗又叫起來了”——象征整個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兇險。
讀者通過作品中的這些關(guān)鍵性的詞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義,通過聯(lián)想可以體會到作品的實質(zhì)內(nèi)容。
作者既把狂人寫得完全象一個狂人,而作為體現(xiàn)作者意圖得藝術(shù)手段,他使讀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這個手段,不僅構(gòu)思頗見新意,而且結(jié)合得又天衣無縫,顯示了高超的藝術(shù)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還采用了對照的手法。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寫成的,它簡潔、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話寫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內(nèi)涵。
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充分顯示了白話文學的表現(xiàn)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襯了狂人日記的思維的混亂和混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