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xué)簡史讀后感
讀后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jīng)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后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chǔ),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jié)合.讀后感以“感”為主.要適當?shù)匾迷?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yīng)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xiàn)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yīng)重于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jié)構(gòu)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后,結(jié)尾又回扣“讀”.寫讀后感一般應(yīng)做到三點:1、要讀懂原文的內(nèi)容.“讀后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后感.因此,讀是至關(guān)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nèi)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nèi)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nèi)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后感就寫不成功.
中國哲學(xué)簡史的讀后感,800字左右
選擇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xué)簡史》是因為自己一直喜歡哲學(xué),尤其是喜歡滲透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xué)。
雖然很多人說這本書晦澀難懂,然而在我看來,它已是將中國幾千年的哲學(xué)思想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xiàn)給了讀者,因為畢竟這本書成書的最初目的是為了給外國人上中國文化課。
毋庸置疑的是,這本書英文版在當時絕對堪稱是國外第一本對中國哲學(xué)從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進行全面介紹的英文書籍。
而馮友蘭更是中國知識界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學(xué)者之一。
它的問世,為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學(xué)起到了極大的積極意義。
而它翻譯成為中國后,也更不失為一本言簡意賅,輕松易懂的中國哲學(xué)讀物。
中國哲學(xué)簡史呈現(xiàn)給我了一個在紛繁亂世出現(xiàn)的文化盛世。
百家爭鳴,諸子百家均在那樣一個時代興起,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在那樣一個生產(chǎn)力極端低下,戰(zhàn)端頻起的年代,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個諸侯之間抒發(fā)自己的治國之道,或是在一方著書教學(xué),或是學(xué)以致用,或是為戰(zhàn)爭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說,中國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高峰。
我們現(xiàn)在的許多思想,所做的很多決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時期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樣重視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構(gòu)成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寫道:“他們(中國人)并不認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動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chǔ)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組織形式),而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
……這一切使中國和其他主要文明國家把教會和神職人員看為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馮友蘭教授將宗教等現(xiàn)象稱為超道德現(xiàn)象,并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哲學(xué)意識(如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過濃厚,因而在哲學(xué)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學(xué)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養(yǎng)。
中國哲學(xué)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事實上,隨著科學(xué)的不斷發(fā)展,宗教的權(quán)威被不斷削弱。
很多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如果這個世界除宗教之外沒有什么辦法達到可高的價值,那么人們宗教儀式的淡薄的確是值得惋惜的。
而事實上,哲學(xué)能夠達到更高的價值,它更為直接,也更加單純。
哲學(xué)取代宗教的地位,這合乎中國哲學(xué)的傳統(tǒng)。
也體現(xiàn)出了在中國哲學(xué)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學(xué)的重要性。
中國哲學(xué)史讀后感
中國哲學(xué)起源于《易經(jīng)》所以說我們是《易經(jīng)》的民族,后來才有了《諸子百家》是歷史上哲學(xué)思想的鼎盛時期,對以后的中國哲學(xué)都有深刻影響,后來留下的是儒家和道家成為主流思想,道家提倡無為,逍遙,講的是形而上學(xué),在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民不聊生,人們不知道活著還有什么希望,道家提出了人的最高境界真人,道家的老子講的是道的本質(zhì),是超越時間,空間,獨立而存在的,莊子的道更貼近生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大鵬鳥,莊子的道讓人們在貧苦的時候內(nèi)心也能逍遙。
儒家更關(guān)心的是人本身,沒有發(fā)展成形而上學(xué),不過儒家思想更能適用于當時的社會需要。
中國哲學(xué)名著選讀 讀后感
讀完老子說莊子說這本書,你都有什么樣的感觸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了老子說莊子說讀后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老子說莊子說讀后感篇一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
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fā)出許多贊嘆。
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也談?wù)撨^這個話題。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lǐng)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中國古代文學(xué)碩士,影視學(xué)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xué)藝術(shù)與窗某學(xué)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
2007年春節(jié)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里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yīng),本性與物性,心態(tài)與狀態(tài),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fēng)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nèi)心并不激烈。
他曾經(jīng)做過漆園小吏,相當于現(xiàn)在的保管員。
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zhàn)國紛爭、戰(zhàn)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里。
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么社會名分。
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jīng)濟抗面也很差。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
”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
應(yīng)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jīng)濟問題,生存的困窘。
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
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云端卻有些人低于云端。
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
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
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
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
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
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
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
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
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老子說莊子說讀后感篇二尋尋覓覓,我獨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書店中,盡權(quán)利睜大那雙疲倦的雙眼,在密密麻麻的書海之中,尋覓你的身影。
你生活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可以不顧政事,活得如此逍遙的人可能并不多。
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
可是在我看來,只能感嘆:經(jīng)典的不僅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充斥了書店中這一小小的柜臺。
哎!凄凄慘慘戚戚。
可好在我仍能在書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莊子》那一日,陽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絲絲芊綿的野花。
幾只粉色的蝴蝶,從波光粼粼的湖畔飛來,穿過楊柳撩人的婀娜,掠過蒲公英飛揚的輕盈,在幾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
我捧著《莊子》獨坐一旁,不愿驚動她們,一如不愿打擾簾下悠然于夢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夢吧!蝴蝶穿過我的雙眼,流下了美的印記,在我心靈中的畫廊翩然飛過。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也。
不知周也。
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在周亦飄然。
蝴蝶如仙界閃爍著熒光的精靈,飛過顯示與夢想的界限,飛過天上與人間的聯(lián)結(jié)。
飛來告戒世人,擺脫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書中顯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夢。
而在你的夢中我所探尋到的,不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難以想象的骷髏。
你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擾,死后你愿讓蛆蟲蝕盡你身軀上殘留的最后一點余肉,讓野狗啃盡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頭,讓禿鷲啄食你的雙眸。
熱你始終躺在天地之間無力反抗,卻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動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復(fù)你的身軀讓你重回人間,還你父母,妻兒,送你回故鄉(xiāng),再做那個逍遙的莊子怎么樣你愿意嗎不,千萬別這樣。
你懇求道:我死后在無欲望干擾著我。
更不必為其勞形傷體,在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盡享南面之尊。
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壁,用星辰做珍珠,用萬物做禮物,還有什么葬僅勝于此呢我想這不就是骷髏給我們的忠告嗎只有擺脫了欲望,方能無憂無慮,盡享天地賜予的一切快樂,這便是逍遙。
隨風(fēng)飄飄,天地住逍遙。
反復(fù)品讀莊子的文章,除了驚嘆于作者文學(xué)上的技巧以及哲學(xué)邏輯能力巧奪天工之外。
我又無數(shù)次責(zé)備自己的思想造詣的膚淺,無法滲透其逍遙的夢境。
同時也慚愧自己筆頭上工夫的拙劣,否則倒是可以彌補內(nèi)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讀起來賞心悅目。
大哉,莊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飛,飛出這個充滿欲望的社會。
我會在空中像你那樣獨自尋覓心靈之中最美的家園。
老子說莊子說讀后感篇三新生代的糖衣古籍——序蔡志忠先生《老子說——智者的低糖》糖衣,是制藥史上的偉大發(fā)明。
它使良藥不再苦口,尤其讓小孩子不再拒絕吃藥,咕嚕一聲,欣然吞服,達到醫(yī)療的功效。
糖衣并不治病,苦藥才治玻糖衣系手段,藥效是目的。
針對小孩或成人怕吃苦的弱點,糖衣之發(fā)明,原有它很人道的貢獻。
古籍難讀,中國讀書人早就吃盡苦頭,不要說小孩,大人也怕讀。
可是,現(xiàn)代人又覺得傳統(tǒng)不可棄,文化不能絕,古籍再苦也不能全盤傾入垃圾桶呀!——于是,有「古籍加工事業(yè)」的誕生。
古籍之加工,先有「今注」,后有「今譯」。
前者在書中難明之處加附注解,猶如路標指示迷津,以利讀者理解;后者干脆翻成白話文,古籍今典藩籬盡撤,可以同步閱讀。
有人反對古籍今譯,以為古文一譯白話,「原味」盡失。
這話是對的,糖衣之施也,原味(苦味盡失,此所以小孩子愿意咕嚕吞食義無反顧者焉。
古籍今譯,正欲去其原味,使現(xiàn)代人咀嚼吞食不以為苦呀!今注與今譯,都得依賴文字。
但是一九六五年以后出生的「新人類」(完全沒有戰(zhàn)爭和貧窮記憶的一代),照日本人的說法,是「非文字的一代」(non-lingo generation)。
他們守著電視機長大,行會說「克寧奶粉」,才會說爸爸;善惡對錯的觀念來自《霹靂小金剛》卡-通,而非「公民與道德」。
這一組新生人口,當然有他們行為法則的特質(zhì)。
針對這些喂食圖像長大的新生代,有識之士要與他們溝通,也非得掌握「圖像語言」不可。
蔡志忠的出理,就把古籍加工事業(yè)帶到全新的階段——圖像古籍的時代來了蔡志忠的第一本圖像古籍《莊子說——自然的簫聲》在一九八六年夏天出版,開啟了這個新時代。
到了初冬,這本書擠下了燃燒許久的《野火集》,躍居金石堂文學(xué)類暢銷有些憂心的知識分子懷疑看了今譯古籍或漫畫古籍的人,后來就不看原典了。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正因為這些人看過加工的古籍,心生孺慕之情,更有可能引發(fā)他們未來進攻原典的動力。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讀漫畫版的《西游記》,每頁分兩欄,上圖下文;看到長嘴大身的豬八戒、抓耳搔腮的孫行者,閱讀之樂無窮。
真正讀《西游記》原文,已經(jīng)是很后來的事了。
在我們鄉(xiāng)下,求書困難,欲親近傳統(tǒng)文化而不可得,「旭仔冊」,吾其披發(fā)左衽矣。
漫畫家蔡志忠,在國內(nèi)漫畫創(chuàng)作的開拓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在《大醉俠》、《光頭神探》之余,把漫畫觸角伸向古典的寶藏,又開啟了新的境界。
現(xiàn)在,莊子說完老子說,他又要把《老子》改編成漫畫版,雄心可佩,成績可卜,對中國古籍的傳承,自有糖衣式的貢獻,不可抹煞。
但是,為什么莊子在前,老子在后呢?蔡志忠不小心觸及了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大公案,可能挨罵。
我覺得有必要為他進一辯護;莊子暢銷,此老子所以出焉。
《中國古代的定都哲學(xué)》作者高榮偉讀后感
當然,洛陽在唐朝中后期的崛起也有賴于它四通八達的交通優(yōu)勢,只是,這兩座城市雙雙在唐朝末年衰落,它們在中國歷史上的輝煌也隨之戛然而止。
安全還是糧食
長安城不是一座。
歷史上有兩座長安城。
漢朝的第一長安在西安市的西北。
隋唐的第二長安才坐落于西安市中心。
它是隋文帝所建,當時不叫長安,而叫“大興城”。
隋文帝楊堅定都長安,有一個很現(xiàn)實的政治考慮。
楊堅的力量建立在“關(guān)隴集團”之上。
所謂關(guān)隴集團,要追溯到北魏分裂之際。
當時一代梟雄高歡控制了大部分北中國,宇文泰走投無路,裹挾北方六鎮(zhèn)的余卒,西入關(guān)中,建立一個關(guān)隴軍事集團。
這個集團以關(guān)中為根本,東向和高家爭奪天下,歷經(jīng)險阻最后終于獲勝。
楊堅也是關(guān)隴集團的一份子,他是宇文家的岳父,奪了女婿的天下,但他依靠的還是關(guān)隴集團的力量。
既然需要人家的支持,楊堅當然就不敢隨便離開關(guān)中,只能定都長
安。
但是事情到了他兒子隋煬帝的時候,起了變化。
他離開了關(guān)中,讓人造了一個新首都洛陽,又派人挖了一條大運河。
按照傳統(tǒng)史書的說法,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就是為了更好地荒淫無恥。
但這個說法難以讓人相信,隋煬帝所作所為的背后,其實有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矯情。
他試圖把帝國凝結(jié)為牢固的整體,所以他才會選擇位于帝國中央的洛陽為新首都,并用一條運河把帝國連為一體。
理想主義向來害死人,大隋朝滅亡了。
隋帝國的崩潰主要原因當然還是窮兵黷武濫用民力。
但是背后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隋煬帝營造洛陽后,遠離了關(guān)中,也就疏離了自己的力量源頭,因此招致覆滅。
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鑒,李淵只能把首都定在長安。
但這樣一來就馬上面臨一個問題:糧食。
首都總要消耗大量糧食。
光靠關(guān)中一帶不足以供給,唐朝不得不從外地輸入糧食。
按說隋煬帝的大運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事情不那么簡單。
以江南糧食為例,它們要送到長安,需要走兩千多里的路程。
其中真正的問題就在洛陽和陜州中間這段路上。
這段路中間有三門峽的砥柱,船過不去,只能靠牛車走崎嶇的山路,非常艱險,運量也很有限。
開始的時候問題還不大。
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政府規(guī)模很小,軍隊也是軍農(nóng)合一的“府兵制”,一年往長安運一二十萬石糧食就夠了。
到了唐高宗時代,政府規(guī)模急劇膨脹,長安城人口也跟著增加,糧食就成了大問題。
最后竟然弄到了幾乎要斷頓的地步。
這時,隋煬帝留下的東都洛陽又成了救命稻草。
在唐高宗時代,一遇到關(guān)中欠收,李治和武則天就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吃洛口倉的糧食。
當然,長安還是首都。
等到荒年過去,李治他們還回來。
整個就是一副逃荒的樣子。
有的時候逃荒還逃得間不容發(fā),狼狽不堪。
永淳元年那次,跟隨皇上逃荒去洛陽的扈從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餓死,沿途倒下了許多餓殍。
于是,洛陽城再度成為一個有誘惑力的選擇。
相對于長安,洛陽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它位于帝國的中心,四通八達,交往方便。
李治也許是厭倦了逃荒,他開始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它正式定為東都,營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
洛陽作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確定。
到了武則天時期,她做出了更大膽的決定,將洛陽定為帝國的真正首都,改稱“神都”,地位超越了長安。
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
政府機構(gòu)也都轉(zhuǎn)移到了洛陽。
洛陽也在武則天手里迎來了黃金時代,此后它再沒有過這樣的輝煌日子。
兩都的末日武則天垮臺后,韋后和中宗急于返都長安,那里才是他們的權(quán)力基地。
按理說,返回祖宗奠基之地,在法理上是義正言辭的。
但大臣們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
不少人上奏折勸諫,奏折里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長安沒有吃的,回去不得呀皇上
”韋后則反駁說:“自古哪有逐糧天子
”從經(jīng)濟上說,韋后的這個決定是不劃算的,但是從全國戰(zhàn)略布局看,選擇長安還是正確的。
不過糧食問題不解決,就連唐玄宗也只能逃荒。
根據(jù)全漢升的統(tǒng)計,唐玄宗執(zhí)政頭二十五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洛陽,而每次去洛陽都是因為糧食問題。
痛定思痛,唐玄宗決定大力整頓漕運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天寶年間,每年運往長安的漕糧高達四百萬石。
四百萬石糧食可以供養(yǎng)差不多一百萬人,足夠大唐帝國政府運轉(zhuǎn)之用。
有了這些糧食,大唐還可以在西北供養(yǎng)一支龐大邊防軍,拓西域,抗吐蕃,滅勃律,屠石堡。
長安的崇高地位從此牢不可破,洛陽則走向衰落。
它繁華依舊,但再也不是帝國的軸心。
唐玄宗也不必過逃荒的日子,他在晚年絕足洛陽,留在長安過著奢靡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fā)。
安史之亂幾乎徹底改變了中國,結(jié)束所謂的中古時代。
這倒不單單因為它的破壞性。
它確實破壞了整個北方的經(jīng)濟,更將兩都弄得凋敝不堪。
除此之外,氣候的改變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二十世紀的科學(xué)家研究了中國的氣候變化,他們發(fā)現(xiàn)唐朝的氣候要比今天高幾度,而且要濕潤得多。
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國的氣候開始變冷,游牧和農(nóng)耕的分界線開始南移,這個趨勢一致持續(xù)到清朝初期。
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興起,這些現(xiàn)象背后都受這個力量的支配。
晚唐的歷史就是一部運河爭奪史。
能控制住運河,能保持住漕運,帝國就能幸存,否則就會崩潰。
長安還能茍延殘喘,至于洛陽,到唐末殘破已極,最糟糕的時候整個城市人口不滿百戶,恍若鬼城。
在爭奪運河的過程中,汴州(如今的開封)脫穎而出。
它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口,是運河的一個關(guān)鍵點。
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運的財富。
最終,軍閥朱溫以汴州為基地,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隨后,中國的東西大動脈就此變成了南北大動脈,這個格局一直持續(xù)到了清朝。
趙匡胤曾有過一度猶豫,考慮將首都移到洛陽,并最終轉(zhuǎn)移到長安。
但這個方案最終沒有實行。
因為沒有人能對抗緩慢的大趨勢。
日漸寒冷的氣候、凋敝的西北、東北方敵人的崛起,以及黃河水文的惡化,使得帝國再也不可能通過大運河供養(yǎng)一個龐大的西北都城。
長安也再沒能成為任何王朝的首都。
《刑法哲學(xué)》讀后感
經(jīng)營為什么需要哲學(xué)?-------讀后感 2011-12-03 23:28:21| 分類: 工作交流 |字號 訂閱 今日偶得日本著名經(jīng)營之父稻盛和夫編著的一本書<經(jīng)營為什么需要哲學(xué)?> .從一拿到這本書,就被其中的觀點所吸引, 感覺非常受益. 書中不僅是提到如何進行企業(yè)經(jīng)營的問題, 小到做人,大到國家管理, 利用其思想感覺都是能有所受益的. 書中有用的觀點實在太多, 此書應(yīng)該抽空仔細閱讀和品味,并向他老人家提到的方法學(xué)習(xí)并付諸行動. 1) 哲學(xué)可以賦予企業(yè)優(yōu)秀的品格,就像人具備人格一樣, 企業(yè)也有企業(yè)的品格; 2) 貫徹做人的正確準則; 在做經(jīng)營判斷的時候, 總要捫心自問: 作為人, 何謂正確? ; 每個人都應(yīng)該充滿愛\\\\真誠與和諧 3) 思考就是哲學(xué): 思考是種子, 行動是花朵, 成敗是果實; 4) 人生 · 工作結(jié)果=理念人格(-100 ~+100)×熱情(0~ 100)×能力(0~ 100) 5) 敬天愛人; 棄霸道, 行王道; 領(lǐng)導(dǎo)人最重要的資質(zhì)是: 具備時時深入思考問題的厚重的性格( 聰明能干,巧于辭令 不可取) 第一次拜度感悟不多,僅為上述五個觀點, 有時間還要多多學(xué)習(xí)這位智者的理念! 2011年12月3日 晚 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