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推薦一些適合對哲學剛開始感興趣的人看的書籍嗎
先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寫得很文學化,雖然哲學性不強,但還是不錯的。
中國的哲學就看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
其實哲學沒有初學者可看的書。
講文學就偏離了哲學。
想讀直接看柏拉圖的東西和中國的先秦諸子的書。
哲學史 如果不是為了考試,一般來說哲學史是最適合于初學者的,學習哲學史,同時可以參照《哲學導論》之類的書,但記住哲學家不等于哲學史家,研究完了哲學史,對整個哲學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后,必須深入鉆研原著。
西方哲學的話,先看《蘇菲的世界》,小說性質(zhì)的哲學史,可讀性強,比較容易接受。
如果嫌簡單的話再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這本書文筆很美,但觀點不一定客觀(本書在歷史學、社會學與文學上也有自己的地位),最好只是讀了對于對哲學有個大概印象。
北大老教授趙敦華寫的《西方哲學簡史》也不錯。
所羅門的《大問題》是08年新出的,文筆不錯,容易讓人讀進去。
中華書局出的鄧曉芒搞得《西方哲學史》比較新。
希爾貝克的《西方哲學史》上海譯文,也比較新,有時能從新視角來看問題。
敦尼克的《哲學史》,三聯(lián),體驗一下那個時期“批判”的激情。
梯利、文德爾班的哲學史比較枯燥但經(jīng)典。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就比較難了,一般看它的話是研究黑格爾本身多于研究哲學史。
之后,對現(xiàn)代哲學有興趣可以看看趙敦華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新編》 張汝倫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十五講》(大學素質(zhì)教育通識課系列教材) 施太閣繆勒的《當代哲學主流》 中國哲學的話,建議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胡適的那本叫《中國哲學史大綱》,但是不全只有諸子部分。
其實學習中國哲學史可以用《中國思想史》代替,推薦葛兆光的。
2.原著 拿些對西方歷史有影響的社科名著吧,大部分但不全是哲學,但是都有些思想深度: 《理想國》柏拉圖 《形而上學》《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 《幾何原本》歐幾里得 《歷史》希羅多德 《上帝之城》圣奧古斯丁 《神學大全》托馬斯阿奎那 《君主論》馬基雅維利 《烏托邦》托馬斯。
莫爾 《新工具》培根 《第一哲學沉思集》笛卡爾 《利維坦》霍布斯 《思想錄》帕斯卡爾 《人類理解論》洛克 《天體運行論》哥白尼 《倫理學》斯賓諾莎 《單子論》萊布尼茲 《新科學》維科 《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牛頓 《柏克萊哲學對話》喬治。
貝克萊 《人性論》大衛(wèi)。
休謨 《哲學辭典》伏爾泰 《社會契約論》、《懺悔錄》盧梭 《國富論-國民財富的性質(zhì)和原因的研究》亞當斯密 《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 《純粹理性批判》康德 《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 《精神現(xiàn)象學》、《小邏輯》、《哲學全書》黑格爾 《物種起源》達爾文 《資本論》卡爾。
馬克思 《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尼采 《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 《經(jīng)濟學原理》馬歇爾 《時間與自由意志》柏格森 《心理學原理》威廉。
詹姆士 《民主主義與教育》杜威 《論美國的民主》托克維爾 《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 《感覺的分析》馬赫 《數(shù)學原理》懷特海、羅素 《邏輯大全》胡塞爾 《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維特根斯坦 《世界觀的心理學》雅斯貝爾斯 《存在與時間》海德格 《存在于虛無》薩特 《存在的勇氣》保羅。
梯利希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卡爾。
波普爾 《真理與方法》1. 《哲學的故事》 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是普利策獎和自由勛章獲得者,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的經(jīng)典力作。
自問世以來,經(jīng)久暢銷不衰。
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的生平及其觀點。
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jīng)典。
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fā)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
2.《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托馬斯?內(nèi)格爾《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在美國與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齊名,是哲學入門的必讀書目,已被譯成二十種語言出版。
在這本小書中,當代西方哲學界的領軍人物內(nèi)格爾用生動的語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靜的洞察力向我們充分展現(xiàn)了哲學思考的真正旨趣。
他告訴我們?nèi)绾沃劳獠渴澜绲拇嬖?;如何知道他人心靈的存在;如何判斷行為的對與錯;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又如何尋找到生活的意義。
3.《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哲學課可以是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就看誰來上這門課了。
在哲學課上,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
要達到這個目標,哲學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有著活潑心智的愛智者。
傅佩榮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教師,他開設的這門《哲學與人生》課程在臺灣大學受到熱烈歡迎,被學生評為“最佳通識課程”。
4.《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 G?希爾貝克,N?伊耶本書通過對諸多哲學傳統(tǒng)的比較來顯示西方哲學的特點,通過對哲學歷史的敘述來揭示哲學思維的特點,結合社會政治和科學人文背景來展開各個哲學學派的發(fā)展脈絡,尤其是結合人類的現(xiàn)代處境來討論一些重大的哲學問題。
全書內(nèi)容覆蓋像羅爾斯、羅蒂和哈貝馬斯這樣的當代哲學大師的哲學討論,其風格既具有可讀性又具有學術性。
5.《大問題》 羅伯特·所羅門這是一本哲學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大學本科哲學導論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
它最大的優(yōu)點是敘述生動,很吸引人,特別是能夠吸引那些非專業(yè)人士的注意力。
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學導論著作那樣按照事件發(fā)生的順序羅列哲學史上的一些說法,而是完全把讀者當成一點都不了解哲學,按照一些大問題來組織材料的。
也就是說,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讀者引入哲學的殿堂。
讀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熟悉哲學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觀點,而且很可能會對許多問題重新進行審視,真正享受到思考的樂趣。
6.《哲學的邀請》費爾南多.薩瓦特爾本書揭示了哲學中的問題如何與當下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闡述了我們自身必須面對的問題: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我”到底是誰
對我來說活在世上意味著什么
我在什么意義上是自由的
死的想法是如何影響我的生活的
……本書并不打算一勞永逸地回答所有這些問題,而是希望以一種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意義的方式繼續(xù)將它們提出,同時也嘗試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幫助我們理性地與這些問題共同生活。
7.《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蘇菲的世界》是公認的哲學入門書籍,用小說的方式,引起讀者的興趣。
本書講的是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fā)現(xiàn)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誰
—世界從哪里來
就這樣,在某個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8.《織夢人》 杰克?鮑溫這也是一本小說體哲學入門書,與《蘇菲的世界》不同的是,《蘇》是從哲學史的角度展開的,而《織夢人》是從一個個單獨而又互相聯(lián)系的哲學問題角度進行展開。
在這本書里,與14歲男孩伊恩一起,進行一系列奇特的游歷。
你會了解150多位哲學家的觀點——從蘇格拉底、孔子到諾曼?喬姆斯基。
9.《哲學的慰藉》 阿蘭·德波頓針對六個不同的人生問題──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心碎、困頓──德波頓分別向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nèi)卡、蒙田、叔本華、尼采這六位哲學家取經(jīng),希望這些哲學家的個人體驗與思想學說能夠在我們飽受痛苦時,舒緩我們的癥狀,甚至根治我們的問題。
10.《西方哲學史》趙琳、鄧曉芒合著這是一部系統(tǒng)講解西方哲學史的大學教材。
與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同類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就在于章與章之間的承啟轉(zhuǎn)化都表現(xiàn)出一種邏輯的必然性和歷史的合理性;思路清晰嚴謹,資料豐富翔實,文字順達優(yōu)美,融深邃的思辨和廣博的知識于一體,是引導大學生和哲學愛好者探究西方哲學堂奧的難得向?qū)?,適合高等院校哲學專業(yè)學生及廣大社會讀者學習使用。
Ps.由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太耳熟能詳,所以就沒提哈。
以上這些書其實不用全部讀完,基本都是入門型的,有了基本的構架,了解了一些哲學家的觀點,再去看大哲學家的原著吧。
季羨林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季羨林,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
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并入臨清市)。
1946年,他由德國留學回國,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東方語文系。
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
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于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yè)方向德文。
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并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jīng)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
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
同學中還有胡喬木。
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
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學期間,以成績優(yōu)異,獲得家鄉(xiāng)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jù)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xié)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兩年 。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
在柏林,和喬冠華同游。
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
”(《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
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發(fā)明。
因此,非讀梵文不行。
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于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xiàn)在,而且還要走下去。
”(《留德十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
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并加學南斯拉夫文。
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
一個學期 4O多堂課,學習了異常復雜的全部梵文文法。
接著部分著作年輕時的季羨林 讀梵文原著,第5學期讀吐魯番出土的梵文佛經(jīng)殘卷。
第6學期準備博士論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動詞的變化〉》。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于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yōu),獲得博士學位。
因戰(zhàn)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xù)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fā)表多篇重要論文。
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后再沒有過了。
博士后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zhì)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饑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jīng)受著戰(zhàn)禍之苦。
而作為海外游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zhàn)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jīng)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
離開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
后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jīng)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被聘為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在北大創(chuàng)建該系。
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繼續(xù)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yōu)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并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lián)、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
1978年復出,繼續(xù)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并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
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84年,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
并曾以學者身份先后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70年代后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
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
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后代的最佳禮品。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大學生應該看的書
1.張愛玲:《傾城之戀》 2.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 3.考林·麥卡洛《荊棘鳥》 4.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5.渡邊淳一:《失樂園》《男人這東西》 6.錢鐘書:婚姻的鏡子——《圍城》 7.勞倫斯:《虹》《愛戀中的女人》《查太萊夫人的情人》 8.泰戈爾:《飛鳥集》《草葉集》 9.塞林格:《麥田里的守望者》 10.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緩慢》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2.雪兒·海蒂:《性學報告》 13.德克旭貝里:《小王子》 第一章 假如愛情 14.讓我來成全你的幸?!≈亳R《茶花女》 15.靈魂的哲學與博——司湯達《紅與黑》 16.越過愛情,看見備曖花開——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 17.我愛你,與你無關——茨威格《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18.這簡直像戲一樣——威廉·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 19.愛永遠不用說對不起——西格爾《愛情故事》 20.山在那里,你在心碎中微關——巖井俊二《情書》 21.充滿暗礁的愛情海洋——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22.愛情終究成了一種傳說——阿蘭·德波頓《愛情筆記》 23.溫柔而堅強——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24.粉色的小愛情——堀川波《我就喜歡你這樣的地方》 25.有天堂,但是沒有道路——北村《瑪卓的愛情》 26.美與愛是獨立的——川端康成《雪國》 第二章 生命本真 27.難緇糊涂的愛情與婚姻——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8.戰(zhàn)火中成長的美麗與堅強——瑪格麗特·米切爾《飄》 29.用哲學來思考——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30.奧德修斯式的傳奇——雨果《悲慘世界》 31.二十四小時,路過愛,走過禁區(qū)——霍?!都t字》 32.最殘酷的愛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 33.值得一生的等待——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yī)生》 34.再翅生命的人——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35.只有渺小的人物,沒有渺小的愛情——西奧多·德萊塞《珍妮姑娘》 36.黃葉鋪滿地,我們已不再年輕——路遙《平凡的世界》 37.生佝寂寞,死的單調(diào)——蕭紅《呼蘭河傳》 38.愛上你的心——雨果《巴黎圣母院》 39.愛和欲的煎熬——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40.我的成長與戰(zhàn)爭共呼吸——安妮·弗蘭克《安妮日記》 41.沉重的枷鎖——張愛玲《金鎖記》 42.在自我面前懺悔吧——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43.片刻的浮華盛世——莫泊?!俄楁湣?44.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45.包容的愛還是徹底的恨——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 第三章 詩意盎然 46.從“黑暗意識”中蘇—翟永明《女人》 47.溶解心靈的秘密——舒婷《舒婷詩集》 48.愛,我們曾共同用有——葉芝《當你老了》 49.你最莢的氣質(zhì)足自由——惠特曼《草葉集》 第四章 非常生活 50.此幸福,彼幸?!獥罱{《我們仨》 51.成長是日的,愛足過程——張小嫻《面包樹上的女人》 52.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婚嫻——老舍《離婚》 53.一個女人的城市傳奇——王安憶《長恨歌》 54.愛情與食物的辯證關系——徐坤《廚房》 55.勇敢地被啟蒙——高爾基《母親》 56.跳來跳去,你跳得出生活嗎——契訶夫《跳來跳去的女人》 57.棘心天天,母氏劬勞——蘇雪林《棘心》 58.有時候,錢也是安全感——亦舒《喜寶》 59.一切只是私人生活——陳染《私人生活》 60.讓它變成事實吧!——王小波《黃金時代》都是經(jīng)典的好書,抽時間好好體會吧。
錢鐘書《圍城》中體現(xiàn)的愛情觀
愛情是荒蕪的人性中的一點稀微的靈光,卻又被情欲與私欲糟蹋得面目全非。
同鮑小姐的荒唐劣跡,同蘇小姐的虛以逶迤,同蘇小姐堂妹的一廂情愿,同孫小姐的倉促婚禮。
全程都體現(xiàn)著一個主題,愛欲與私欲的交織與糾纏。
圍城中的愛情觀,說得明白一點兒,其實就是一種回歸現(xiàn)實的思考,是突破浪漫與野蠻的混雜氛圍的理性覺察。
它打破了戀愛神圣的精神幻想,展現(xiàn)給讀者一個清晰的真實地戀愛到婚姻現(xiàn)實歷程。
套用它的名句來說,婚姻就像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里面的人想出來。
這本書就是給外面的人以窺探城里人真實生活的機會,同時讓城里人傾訴進城后的感知。